浮世理髮館 (電子書)

浮世理髮館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式亭三馬
图书标签:
  • 理髮館
  • 浮世
  • 電子書
  • 小說
  • 文學
  • 故事
  • 情感
  • 人生
  • 日常
  • 治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生百態、庶民生活,
盡在一池清水裡、一張凳子上;
日本笑話始祖,
滑稽文學經典,
重現江戶風俗、風趣。

  《浮世澡堂》、《浮世理髮館》,兩書是日本江戶時代古典文學中「滑稽本」的代表作品,鮮明的描繪了平民百姓諸多身份、個性,以及生活樣貌。

  《浮世澡堂》共兩編,前編是男澡堂,從清晨到午后,來的有癱子豚七、七十歲的隱居老太爺、帶著孩子的金兵衛、胡吹亂奏的江湖醫生、錯把別人內褲當毛巾的外鄉人、醉漢、瞎子等人物;二編則描寫女澡堂,有藝妓、使女、女兒、母親、媳婦、婆婆、乳母等十六個景。《浮世理髮館》則捕捉前來理髮的客人,或是無所事事晃來晃去的無聊漢等等,閒言女人、爭相為貓取名,大談失敗、吃醋謬論,間或嗟歎世道⋯⋯

  日本說笑藝術重要文化財前身,藉著你來我往的對話應答,有世態,也有人情,謔而不虐,逗趣橫生。

  兩書內容儘管多渉市井,但用字遣詞因時代背景不易解讀,長期讓譯者卻步,截至目前,中國作家周作人譯本,公推最為到位,尤其大量的註解更是集江戶文化之大成,周作人自己也相當滿意:「能夠把三馬的兩種滑稽本譯了出來,並且加了不少的註解,這是我所覺得十分高興的事。」

  本(兩)書雖然年代已遠,但其中顯現的日本庶民文化,讀者卻不會陌生,尤其是日本人稱錢湯的公共澡堂。而繁體字版更邀請研究日本風俗人文的蔡亦竹老師,和旅遊專家工頭堅,就文化和旅遊兩方面導讀。

  蔡亦竹:要理解日本式的幽默,其實對於日文的構造和風土民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浮世澡堂》和《浮世理髮館》就是兩本最好的參考書物。

  工頭堅:近年由於東京晴空塔在隅田川東岸之落成,帶動了墨田區「下町文藝復興」的風潮,如果能夠搭配式亭三馬的小說,則當時「江戶仔」的生活,更是活靈活現。

  除此之外,還有插畫家洪福田仿浮世繪風的版畫,模擬這兩處江戶庶民聚集所的生活樣貌,惟妙惟肖。

名人推薦

  蔡亦竹(實踐大學助理教授)、工頭堅(《旅飯》創辦人、《時代的風》作者) 導讀、推薦
 
浮世理髮館 (電子書) 以外的書籍世界 這本名為《浮世理髮館 (電子書)》的書籍,其獨特的標題與暗示的時代氛圍,想必勾起了許多讀者對於舊日情懷與特定場景的想像。然而,在這個廣袤的出版世界中,有無數其他的故事、知識與觀點,它們與「浮世理髮館」的主題或許相去甚遠,卻同樣擁有各自豐富的內涵與引人入勝的魅力。 我們將目光投向那些不涉及剪刀、剃刀、理髮椅,或直接描繪特定東方舊日時光理髮店情景的書籍。這些作品,或許探討的是遙遠的星系、深刻的哲學思辨、精密的科學發現,又或者全然不同時代與地域的人文風景。 歷史與文明的宏大敘事 首先,探討歷史層面的書籍,它們往往以宏大的視角審視人類文明的演進,與理髮店這種微觀、日常的場景形成鮮明對比。 《帝國的興衰:從羅馬到大英》 這部假想的巨著,側重於權力結構的變遷、法律制度的確立與瓦解,以及大規模的地理擴張和文化衝擊。它會細緻分析不同政治體系如何應對內部壓力與外部威脅,探討戰爭、瘟疫和技術革新對社會組織的顛覆性影響。書中涉及的場景可能是元老院的辯論、十字軍東征的烽火,或是工業革命時期煤煙瀰漫的工廠景象,與理髮館內關於個人儀容的精細描摹截然不同。重點在於宏觀結構的解構與重建,而非個人化的敘事體驗。 《被遺忘的邊緣文明:美洲前哥倫布時期的天文學與農業》 這類書籍將讀者帶往一個完全不同的地理與時間軸。它關注的是那些在歐洲中心史觀中常被簡化的文明,如瑪雅、阿茲特克或印加。書中詳細闡述了他們如何僅憑肉眼觀測,構建出極為精準的曆法系統;如何改造自然環境,建立起適應高海拔或熱帶雨林氣候的複雜農業系統。對於這些文明而言,儀容儀表或許有其宗教或社會意義,但絕非故事的核心。核心是土地、神祇與星辰的關係。 科學與未來的探索 如果我們將視角轉向自然科學與未來學,那麼與《浮世理髮館》的古典美學將徹底絕緣。 《量子糾纏的幽靈:信息、實在與測量難題》 這是一本深奧的物理學專著,它深入探討了量子力學最令人困惑的面向。書中討論的「實在性」並非指日常生活中的具體存在,而是指粒子在被觀測前所處的疊加態。內容充斥著薛定諤方程、波函數塌縮以及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辯論。讀者需要掌握的工具是高等數學與抽象邏輯,而不是對髮型潮流的敏銳捕捉。這裡的「理髮」更像是對數據的精準切割與分析。 《深空棲居者:火星與系外行星殖民的生態工程學》 這類書籍聚焦於人類如何將地球的生命維持系統移植到極端環境中。它涵蓋了封閉生態圈(CELSS)的設計、稀有氣體回收技術、以及針對火星土壤毒性進行生物淨化的策略。書中探討的「美」是功能性的、效率至上的,如一個高效運轉的生物反應器,而非人類外觀上的美感營造。 純粹的文學與哲學反思 在文學領域,許多傑作與特定行業背景無關,它們直擊人類存在的根本問題。 《記憶的迷宮:失語者與敘事重構》 這是一部探討記憶、身份認同和語言失能的意識流小說。主人公可能經歷了創傷性失憶,書中敘事線索在不同時間點跳躍,通過碎片化的感知來重建自我。這類作品追求的是語言的極限與心靈的深度挖掘,每一次轉折都關乎「我是誰」的哲學叩問,而非「我看起來如何」的世俗關注。它探討的是內在結構的混亂與重組,與理髮館中對外部形象的細緻打磨是截然相反的兩種審美取向。 《邏輯的彼岸:對現代工具理性批判的再審視》 這本哲學著作,可能受到了法蘭克福學派或現象學的影響,對現代社會高度依賴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的傾向提出質疑。它批判現代性將一切價值都導向效率和可量化的目標,從而犧牲了目的本身的意義。書中討論的是康德的先驗範疇、黑格爾的辯證法,或是尼采對權力意志的分析,是對「浮世」現象背後驅動力的形而上學探究。 現代科技與社會結構的解剖 有些書籍則專注於當下或不久的將來,它們的重點是數據、演算法和新的社會契約。 《演算法的陰影:偏見、透明度與數字威權主義》 這本書深入探討了人工智能決策系統(AI decision-making systems)如何影響信貸審批、司法判決乃至於社會福利分配。它揭示了訓練數據中潛藏的歷史偏見如何被放大,形成了新的不平等。全書著重於代碼、數據結構和倫理邊界,探討的是一個由看不見的邏輯統治的世界,這與理髮師面對面與顧客的交流體驗大相逕庭。 《零工經濟下的流動性:超越勞動與穩定的幻覺》 這部社會學研究描繪了全球化背景下,勞動力市場的極度碎片化。它分析了平台經濟如何創造出一種表面上的自由,實則加劇了個體的風險暴露。書中訪談的對象可能是網約車司機、遠程數據標註員,他們的生活圍繞著應用程序上的評分和即時接單,而非固定的店面空間和長期的顧客關係。 總而言之,圖書世界是極其廣闊的。除了《浮世理髮館 (電子書)`所預示的特定場景與情感外,還有無盡的空間等待探索——從遙遠星辰的物理定律,到古代文明的祭祀儀式;從心靈深處的語言困境,到編碼器中的倫理抉擇。每一本不同的書,都是一扇通往不同維度的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式亭三馬


  日本小說家。 生於江戶(今東京 )。 當過書店學徒,賣過藥品、化妝品和舊書。 經商之餘從事創作。 1794年發表《天道浮世出星操》等作品。 他主張繼承小說傳統,19世紀初開始創作滑稽小說,代表作有《浮世澡堂》、《 浮世理髮館 》以及《四十八種怪癖》、《古今百愚》等,據傳有135部,為世人所注意。 他強調寫實,反對在作品中說理和空談,也不搜勝獵奇,而往往通過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和普通小人物的描寫,反映世態炎涼,揭露人性的弱點,如現代所謂的黑色幽默。 他筆下的人物個性鮮明,心理描寫逼真,語言富於特色,被認為是日本古典小說的代表作家之一。1822年歿,享年48歲。

譯者簡介

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


  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文學理論家、評論家、詩人、翻譯家、思想家,中國民俗學開拓人,新文化運動代表人物之一。
 

图书目录

引言

初編卷上
柳髮新話自序
理髮館所在
隱居與豪傑
腐儒孔糞的氣焰
隱居與傳法論《大學》
麻臉的熊公
婀娜文字
賣點心的

初編卷中
德太郎與夥伴
評論女人
上方的商人作兵衛
作兵衛的失敗談    
長六的貓
中右衛門找兒子

初編卷下
淘氣的徒弟
食客飛助
 錢右衛門
瀧姑的乳母
後序

二編卷上

巫婆關亡
談論吃醋
婆關亡之二
女人的笑話  
 錢右衛門談失敗

二編卷下
馬陰的失敗
阿袖的成名
 理髮館的內情
占波八賣鴨子
 流行俗歌
讀《三國志》
豁拳賭吃麵
女客阿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1387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日本笑話本 浮世人間像


  日文裡的「笑い」,其實是種高度文化。

  笑其實是人類的本能,不管任何種族或是文化下成長的人們,都可以經由「笑」這種最原始的臉部表情,表達自己的愉悅和善意。雖然也有學說指出「笑」的露齒表情是從原始人類的威嚇動作演化出來的,但對現在的文明人來說,笑容代表的就是開心和喜悅,還有感情的共有。

  雖然笑是本能,但是引人莞爾的笑料和笑點可就隨著國家和地域不同而大相徑庭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過看日本綜藝節目裡觀眾和來賓笑成一團,但是自己在電視前卻從頭到尾搞不清楚笑點在哪的經驗。因為讓人發笑需要技術、需要幽默感,而幽默感又必須建立在雙方具有共同文化累積的前提上。就像日本笑匠三巨頭的田毛利(タモリ)、明石家秋刀魚、北野武在台灣知名度不高,是的,你或許知道北野武是有名的導演,就像歐美所認識的「世界 のKITANO」一樣,但是他的本職是搞笑藝人,至今仍常常穿著各種奇怪的布偶裝出來主持節目。而他本人也自認「ビートたけし」(北野武作為搞笑藝人的藝名),才是他真正的「身分」。但是北野武作為搞笑藝人的元素,卻沒有像他作為導演的藝術元素般廣為台灣人所知。同樣在日本極負盛名的志村健在台灣卻是幾乎家喻戶曉。原因就在於志村式的搞笑常訴諸於直覺的狗吃屎、大臉盆或是怪叔叔甚至下流梗,而上述三位的幽默則是需要對日本文化有一定認識,田毛利主打的是大叔風格的成年白爛風,明石家擅長關西流的話術,而北野武則是典型東京「下町」庶民式的搞笑。

  綜合以上,要理解日本式的幽默,其實對於日文的構造和風土民情需要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否則我們就真的只能停留在欣賞純白爛的胡搞瞎搞──雖然這些我們看來是胡搞瞎搞的大爆笑橋段,在日本其實也是經過精心設計和構築的藝術成果。我們當然不可能為了要看懂日本的搞笑節目就去精通日文,但是我們卻可以經由對日本許多資料,甚至古典的欣賞去接近日本的幽默之心。《浮世澡堂》和《浮世理髮館》就是兩本最好的參考書物。

  從發祥自一千多年前平安時代的傳統藝能「狂言」起,日本的表演藝術中就一直有著「搞笑」這種元素存在。尤其是到了「三百年太平」的江戶時代,這種搞笑的血脈在表演藝術中被歌舞伎、人形淨琉璃等藝能繼承,更以「落語」這種類似單口相聲的高等說唱藝術的形式集其大成。而落語和另一種形態相近的傳統藝能「漫才」更是孕育出許多現代搞笑藝人的搖籃,前面提到的笑匠三巨頭裡,明石家秋刀魚就是命名自入門學習落語時代的師父,而北野武雖然出身漫才界,卻也在成名之後還以「立川梅春」這個落語家的身分公開演出過落語曲目。而搞笑精神發揮在文學上,就是以《浮世澡堂》和《浮世理髮館》代表的所謂「滑稽本」了。

  當然,幽默感是會隨時代改變的。就算同為台灣人,我們現在去看四十年代的台灣喜劇電影,也說不定看不出笑點在哪裡。因為生活形態隨著改變,就像五十年後的人們可能無法理解,我們看到路上有人一邊騎車一邊用智慧型手機傳LINE,然後在十字路口和另一個三寶相撞飛出去還掉到資源回收車上有多麼好笑。那麼我們也不是日本人,又何必特別去看江戶時代寫成的滑稽本?理由很簡單,因為作為文字流傳下來的滑稽本,和作為表演藝術相傳至今的落語,其實是相輔相成的。滑稽本中的對白會使用如落語家般的幽默生動對話,而落語也常從滑稽本裡的有趣故事取材作為表演劇目。落語其實分為「創作落語」和「古典落語」,創作落語當然就是由落語家自由發揮才能編寫好笑的故事,但是古典落語則是有固定的腳本內容和題材。也就是說觀眾其實早就知道故事的結果,就看表演者的技術和人格特質來決定是否能讓已經聽了同樣故事好幾次的觀眾們哈哈大笑了。這種存活於現代社會的傳統藝能,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觀賞一部十多年前由長瀨智也和岡田准一主演的日劇《虎與龍》去更深入地瞭解。而古典落語的精髓,就是《浮世澡堂》和《浮世理髮館》裡的「熊公」、「隱居」、「土龍」等,有時犯蠢、但有時又充滿世間智慧和哲理的市井人物百態,這就是所謂的「浮世」美學。

  總之,滑稽本就是現代日本搞笑哲學的始祖。而以浮世繪廣為人知的「浮世」概念,更是江戶時代太平盛世培養出來的平民哲學。江戶是當時世界最大的都市之一,在這個大都市裡生活的庶民們,一邊過著因身分制度而受限於自己出生背景、卻不必擔心因戰亂而流離的安定生活,一邊又因為日本的四季風情和佛教思想培養出來的無常觀,而發展出了稱為「粋」的美學。所謂的「粋」就是通曉人情世事並且洞察感情之精微,不管是思考或是言行都必須洗練而且帶有美感的哲學。這種聽起來似乎難以理解和實踐的精神,其實就是江戶庶民們的理想人生境界,勉強翻成華語就是「會心一笑」和「帥氣」的結合體。如果說得更白話,其實就是《深夜食堂》裡客人們與老闆間的互動交流。在木造房屋占建築物絕大比例,而把火災視為最恐怖災害的江戶,一般人是不允許在家中生火燒洗澡水的,所以只要是平民百姓,大家都得在澡堂袒裎相見。這種庶民生活中的必需行為,意外地與茶道一樣形成了「眾生平等」的美學,而理髮館則是當時人們聚集打屁之地。如果現代人為了和人交流和排解空虛而在深夜食堂集合,那麼江戶時代的人們則是在澡堂和理髮館裡看到庶民們的人生百態。

  由式亭三馬這位庶民作家所寫、並由魯迅之弟周作人翻譯的《浮世澡堂》和《浮世理髮館》,就是上述精神的文學結晶。江戶時代雖然因為身分固定的關係而缺乏社會階層流動,但近三百年的和平卻也帶給日本史上少見的高生活水準。大都市江戶的庶民們除了忙於生活之外,印刷業的發達和驚人的平民識字率,也讓滑稽本這種當時或許不登大雅之堂的平民讀物得以流行,還在後世成為了瞭解日本平民文化和幽默傳統,甚至是日文演進的寶貴資料。所以對於日本文化有興趣的您,絕不可錯過這兩部記載了數百年前日本人喜怒哀樂的搞笑始祖經典。

蔡亦竹
(專攻日本民俗學,實踐大學應用日文系助理教授)

推薦序

浮世江戶的時光旅行


  有些人夢想中的旅行,是前往遙遠的天涯海角;又有些人的夢想旅行,則是前往某一個特定時空。拜交通發達之便,天涯海角容易抵達,反倒是已逝去的時代或風景,則是幾乎不可能「到達」了。

  作為一個旅行者,常在各地的城市中行走,對於城市的空間環境,雖不敢說具備什麼太專業的眼光或觀點,但浮光掠影般的感受總還是有的。歐洲不少歷史名城,行走在巷弄之間,彷彿走進數百年不變的場景,那種時空重疊的錯覺,拓展了旅行這件事本身的空間侷限性,而與個人的閱讀和感受交融在一起,獲得了更多愉悅與驚喜。

  曾有兩次機會與被譽為「東京學的第一人」的日本當代作家、文藝評論家川本三郎先生同桌共宴,作為對於東京這座城市富有感情與興趣的後輩小生,鼓起勇氣提問:「東京學」的定義究竟為何?結果先生的答案是,由於以「東京」為名的城市歷史仍嫌太短,如果真要話說從頭,則必須稱為「江戶東京學」才算完整。

  今日走在東京街頭,看到的是高樓林立、巷弄密集的水泥叢林;但若說到江戶的歷史,很多日本戰國史迷,對於這一段應該都很熟悉了:德川家康被猴子關白「移封(貶)」到距離京都遙遠的江戶,勵精圖治、韜光養晦,最終西進擊敗豐臣勢力,一統天下,此舉也令關東(江戶)逐漸取代關西(京都、大阪),成為日本的政經中心。

  但其實家康初到江戶,那是一片水鄉澤國的鳥地方。因為當時利根川和荒川等河流縱橫,遇雨氾濫,江戶城周邊基本是濕地。德川家前後花了一甲子,歷經數代,進行「利根川東遷事業」,打通上游,將川流引向東,至銚子注入太平洋。此舉把江戶由濕地化為硬土,更灌溉了房總半島的萬畝良田,奠定關東兵強馬壯、安居樂業的基礎。

  東京的地形西高東低,然而現今建築密集,即使打開衛星地圖,也未必能看得出其中奧妙,但如果上網找到日本國土地理院製作的數位標高地形圖,便一目瞭然:在江戶城(也就是現在的皇居)以西,基本就是武藏野台地的一部分,如果要細分,還可分為飯倉、三田、赤坂、青山、麻布、高輪、白金臺地⋯⋯等小區域名稱,這也就是所謂的「山手」(山的方向)。

  旅客熟悉的山手線,現今已是環繞東京中心部的環狀線,但十九世紀末興建的時候,初期僅是從北端的赤羽到南端的品川,由於途經的區域都集中在當時人口較稀少的臺地,便以山手線得名。作為旅人搭乘山手線那麼多年,心想整個環形區域不可能全都是「山手」啊,直到查詢初期歷史來看,才得以解心中之惑。

  而既有「山手」,便有與其相對的「下町」,同樣地如果從標高地形圖來看,就會恍然大悟,當時的江戶城,蓋在臺地邊緣,居高臨下,威風凜凜;而其以東的區域,毫無疑問便是將軍腳邊的「城下町」了。儘管過去數百年,陸續化濕地為陸地、甚至填海造陸,東京的海岸線與江戶時代相較,已有極大的不同,但老城下町的範圍,看來基本還是集中在神田川畔、地勢稍微不太低窪的區域,從神田、馬喰町、淺草,再跨過隅田川,也就是現在的臺東和墨田這兩個區。

  說起來不無可惜,由於東京在過去百年間,陸續受到地震與轟炸的災難洗禮,幾乎可說是一座在戰後重建的城市,想要尋訪江戶時代的街道風情,正如本文開頭的感嘆,多已隨光陰逝去。有一種方式是遠離城區,前往鄰縣以「小江戶」聞名的川越或佐原;或前往位於東京都西邊小金井市的江戶東京建築園,但那說到底畢竟是主題樂園式的復原或仿造,而非原地原味的生活場景。但如果想在「現地」尋訪昔日風情,似乎只能前往位於兩國的江戶東京博物館,透過館內的展示以及體驗活動,一窺當年江戶下町庶民的生活面貌。

  理解地形的高低起伏,看過了博物館的動靜態展示,固然能對當年江戶的面貌有更清楚的概念,心中有了場景,然而在這場景中生活的人們,他們的日常、穿著、對話,仍無法憑空想像。於是只好從藝術作品當中去找尋。十七世紀到十九世紀浮世繪師,以他們的才華與觀察,留下了一幅幅反映當時江戶庶民生活面貌的精美作品,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無疑是葛飾北齋。江戶東京博物館中的展示,也可看出不少由浮世繪中擷取的元素去復原。

  所謂「浮世」,根據我查到的日文解釋,有「現代風」、「當世」的意思,但又帶點「好色」的意涵。或者應該說,原本「浮」這個字,有「浮氣」的用法,便是輕浮好色偷腥的代名詞;又如臺灣的外來組合語中,便有損人「浮浪貢」的稱呼(亦即現在一般說的噗攏共),亦是形容無所事事、遊手好閒之人。雖然聽起來似乎都不是什麼正面的評語,但卻不得不承認,這「浮世」的生活風格,又豈不是人們(或至少是我)心嚮往之、卻不敢為的處世態度?而那個浮浪的時代已然逝去,更增添幾番心下之憧憬。

  近年由於東京晴空塔(Tokyo Sky Tree)在隅田川東岸之落成,帶動了墨田區「下町文藝復興」的風潮,更在兩國近鄰、開設了墨田北齋美術館,而關於北齋以及其女兒、也是浮世繪師的阿榮之故事,也陸續被改編為小說、動畫、電視影集,讓這些原本寄託於二次元想像的情懷,有了更加立體與現代感的呈現;如果能夠搭配與北齋同一時代的作家──式亭三馬的小說,則當時「江戶仔」的生活,更是活靈活現。至此,我心中尋尋覓覓的「江戶場景」,才終於真正得以完整。

  下次到東京,別只沉醉於「山手」的五光十色與購物時尚,也來探望「下町」的老時光與人文風韻吧。

工頭堅
《旅飯》創辦人、《時代的風》作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得很有意思,用了一種復古又帶點神秘感的色調,讓人一眼望過去就覺得故事內容應該不簡單。雖然我還沒開始細讀內文,但光從這個視覺印象來看,作者在營造氛圍這方面確實下了不少功夫。我特別注意到那個字體選擇,感覺很像老舊電影海報上的那種風格,很有年代感,這也讓我對書中可能描繪的時代背景充滿了好奇。不知道是不是在講述一個發生在舊時代,充滿人情味的鄰里故事,還是說有更深層次的寓意藏在其中。整體來說,這個封面給了我一個非常好的開頭印象,期待後續的內容能夠同樣精彩。我猜測,這本書的調性應該是比較偏向文藝或懷舊風格的,或許會帶點淡淡的哀愁,但同時又蘊含著生活的韌性,很符合台灣人喜歡的那種細膩情感的描寫。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新出版的電子書抱持著相當高的期待,主要是因為它在社群媒體上引起了不少討論,不少書評人都暗示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相當獨特。我看到有人提到作者非常擅長在日常瑣事中挖掘出哲學性的思考,這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個人偏好那種不說破,但讀完後讓人細思許久的文學作品。光是書名《浮世理髮館》就帶有一種濃厚的在地感,讓我聯想到許多在巷弄間經營數十年的老店,那種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交流空間。我希望作者能在這本書裡捕捉到那份「人情味」,而不僅僅是冰冷的文字堆疊。如果它能成功地喚起我對過去美好時光的回憶,同時又提供新的視角去理解現在的生活,那就絕對是一本值得推薦的好書。

评分

讀書有時候就是一種機緣,看到《浮世理髮館》這個書名,我就覺得我和它有某種特殊的連結,可能是我自己也有一些關於老式理髮店的回憶吧。我特別喜歡那種探討「身份認同」和「世代差異」的主題,理髮店不就是一個交換故事、修剪外表,同時也是修剪內心的地方嗎?我希望這本書能探討在快速變遷的社會中,這些傳統行業如何掙扎求存,以及其中蘊含的人類普世情感。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這些大主題,包裹在充滿台灣在地特色的故事場景裡,那這本書的價值就無可取代了。我已經準備好我的咖啡和舒適的椅子,準備一頭栽進這個充滿故事的「浮世理髮館」了!

评分

我習慣在睡前看書,找一本節奏適中、不會太過刺激的電子書來讓思緒放鬆。從書名來看,《浮世理髮館》聽起來就是那種可以讓人慢慢品味的類型,不急不徐,或許像一杯溫熱的茶,需要時間才能體會到它真正的香氣。我個人比較在意作者的文筆是否流暢自然,台灣的作家很多在語言的運用上都很講究,用詞遣字都非常講究美感,希望這本電子書也能保有這種特質。我希望能看到一些非常生活化,但又被描寫得很有詩意的場景,例如陽光灑進店裡的塵埃、理髮師傅熟練的動作,或是客人之間不經Interne的閒聊。這類型的描寫,往往最能體現出一個社會或一個時代的縮影。

评分

最近幾年台灣出版的電子書品質越來越高,特別是在裝幀設計和排版上,已經幾乎可以媲美實體書的質感。就這本《浮世理髮館》而言,雖然我還未點開閱讀,但光是下載後的顯示效果就讓我感到驚豔。電子書的閱讀介面非常乾淨,字體放大縮小都很順暢,對於長時間閱讀眼睛的負擔也比較小,這對我這個經常熬夜看書的讀者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我猜測,既然是電子書形式,內容或許在節奏感上會比較現代化,不會有太過冗長的描述,而是更強調精準的對話和情節推進。期待它能在這個數位媒介上,帶來如同實體書般紮實的閱讀體驗,讓我在通勤的捷運上也能沉浸其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