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城市的空間法則: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齣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電子書)

好城市的空間法則: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空間課,看穿日常慣性,找齣友善城市的101關鍵要素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維卡斯‧梅塔
圖書標籤:
  • 城市規劃
  • 空間設計
  • 城市空間
  • 宜居城市
  • 城市生活
  • 空間法則
  • 城市觀察
  • 公共空間
  • 城市問題
  • 空間思維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認識友善城市、日常空間&場所精神的 101 課

景觀∣建築∣都市計劃∣城鄉規劃∣土木工程∣環境科學∣社會學
關心城市文化∣都更議題∣公共政策
釐清核心價值、係統學習、進入專業的快速鍵

  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隻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迴報。

  城市生活品質不隻是城市規劃師的事!
  你的都市生活是你的選擇,還是無意識的慣性?

  都市設計並非建築的「放大版」
  「空間」纔是優先考慮的對象
  給所有人的第一堂日常空間教育課

  像城市規劃師一樣思考,重新審視自己的城市
  教你看穿城市日常空間規則
  找齣友善城市、優質空間體驗的關鍵要素

  本書濃縮城市規劃師的思考方法與實戰心得,提供大傢快速參照的經驗法則。本書焦點放在都市主義最尋常的一些麵嚮:對所有的都市場所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一般人在尋常生活裡的「日常經驗」。例如:可以讓人賺錢的好設計,比較可能實現;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讓行人順路穿越公園,會是互動好設計,我們愛看人卻又不想被看,這之間需要巧妙的安全感設計。

  ◎城市生活大解密,有我們不自覺的慣性?
  路線這麼多,為何你偏好走這一條?為何有些店傢我們總是光顧,有些路段甚至讓我們樂意「繞路」多走,有些地方卻隻讓人想快步通過?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我們竟一次「順路」辦好其他事,各種行動一次搞定?這些並非巧閤。當我們僅僅隻是朝某個目的地前進,一連串都市體驗的「慣性」便已牽引著我們的行為與選擇。

  本書告訴我們:
  ●都市居民已經習慣瞭靠近和熱鬧,也珍視這種特質。
  ●當一條街甚至一棟建築是「多孔的」,會給人充滿魅力與希望的感覺,讓人願意親近。
  ●路上的建築物或店傢若未讓我們察覺裡麵「有東西在等我們」,那我們就不會費事進入。
  ●有些公共設施成為蚊子館,可能是因為無法讓人清楚看到對麵的齣口,「我們一進入,就會找齣口」是人性本能。
  ●城市的一切相比於郊區鄉間總是「特大號」,並非鋪張浪費,而是齣於「尺度、比例」的人性直覺需求。
  ●郊區居民走垂直線,都市居民走平行線──郊區的土地是根據目的做規劃,因此郊區經驗通常是選擇性的、單一變數的、以目的地為導嚮的;都市的經驗則是連續的、斜線的、偶然的。它是同時一起,而非一次一件。

  「當都市主義打造齣一段與目的地同樣吸引人的路程時,它就發揮瞭功效。」─Paul Goldberger

  ◎為何有的街景,就是特別迷人,讓人流連?
  在大自然中,我們能夠享受遼闊的風景;但在都市中,大多數人反而會避開寬廣開放的空間,選擇棲息在界限明確並具有高度圈圍性的戶外空間。
  ●在城市中,人們喜歡「圍起來的空間」。
  ●當你在路上行走,比起行經一棟30公尺寬的建築,你會更樂意行經五棟共30公尺寬的建築,因為你可以一次獲得五種空間體驗。
  ●有些樹木特別「都會」,它們的形狀與擺放方式,決定瞭它是區隔功能的「標的樹」,還是讓人流連聚集「空間樹」。
  ●如果街道通往一個空蕩或令人睏惑的景緻,會減弱街道的體驗感。
  ●有時你不走直線,樂意穿梭一旁公園,是因為公園內步道巧妙延續瞭週邊街道。
  ●廣場上低於人行道的階梯,可能創造意料之外的寧靜,高架於地麵的公園,可提供令人欣喜的放鬆舒緩,暫離都市的擁塞。

  被特別打造齣的地景藝術可能沒人去,但這些充滿日常生活嗡嗡聲的街區生活卻生氣勃發──以事件為基礎的文化隻能收割一次,以日常為基礎的文化日日都有迴報。

  ◎大傢都該有的城市設計關鍵概念
  ▌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
  測試一下你的生活空間,年輕人和老年人是否同樣覺得超值?適閤短暫還是長期停留?是否一年四季都能留住愛曬太陽的人們?一、二樓的居民,是否會忽略正在進行的活動?

  ▌在城市,「效率」纔是一切?如何讓居民產生「城市漫遊」的念頭?
  我們很懶……除非有獎賞──人們通常會尋求最簡單的路徑通往目的地;都市設計者的工作,常常就是要誘使人們付齣額外的力氣,多走一些路,豐富個人的體驗,並促進社會與經濟的互動。

  ▌為「效率」而生的建設,本身也有成本/效率麯線的限製
  蓋得越高效率越高,但要在一定的高度內。鋼筋混凝土建物越高越便宜,但隻限於某個高度。當建物超過三十層樓,每平方呎的造價就會增加。

  ▌短街廓適閤城市漫遊,長街廓適閤住宅區
  街廓越短,人們越容易探索,越容易挑選喜歡的遊走路線;長街廓則適閤住宅區,躲過商業大道的極度喧囂。

  ▌玻璃越多未必越開放
  全部以玻璃為覆麵的建物,看起來是將開放性極大化。但在真實經驗裡,全玻璃的建物反而容易增加我們的隔離感;玻璃牆並未讓我們感覺更連結,反而帶給我們被剝奪感。

  ◎好的城市設計,能讓城市生活大不同
  城市的肌理,可依市中心距離、商業活動、收入等級、人口結構,層層建構齣來;將公園樹種在公園外麵,更能將居民圈圍進來;在住宅區引進非住宅性用途的設施要考量「大小」,大小適宜,就能以令人滿意甚至富有魅力的方式與住宅區結閤。讓每個城市深受喜愛的做法,都是獨一無二的!
 
專業推薦

  吳光庭|國立成功大學建築係教授
  吳書原|太研規劃設計顧問總監
  林靜娟|臺北科技大學建築係副教授
  康旻傑|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 副教授
  陳宇進|中原大學建築係主任
  曾光宗|中原大學建築係教授
  曾成德|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講座教授暨跨領域設計中心主任
  曾  瑋|東海建築學係係主任
  張  樞|張樞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
  褚瑞基|銘傳大學建築係專任副教授
  趙子元|國立成功大學都市計劃學係教授兼係主任

  ▌推薦語 ▌
  「作者以精準的文字錶達都市設計專業知識背後的基本觀念,提高瞭一般性讀者及初學者對都市設計的認識及素養。」──吳光庭

  「101係列的書籍以言簡意賅、圖文並茂的方式,釐清特定領域的核心價值及操作原則,很值得學生參考。」──康旻傑

  「僅是建築無法構成都市,都市設計要考量與連結的是建築、土地、環境、人文、地景紋理、交通、流動等……既邏輯、理性又感性的藝術,本書提供與以往計量式的都市理論,稍微不同的觀點及有趣的思考及切入,非常值得深入理解研究、咀嚼再三。」──吳書原

  「這是一本用最簡單口語的文字與繪圖搭配錶達複雜的空間概念,創造齣從非專業者、初學者到專業者都能產生共鳴的好書。」──趙子元


 
好的,這是一本探討城市規劃、社區營造和人居環境的圖書簡介,內容聚焦於城市發展中的關鍵議題、曆史脈絡、未來趨勢以及具體的實踐案例,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理解和構建宜居城市的思維框架: --- 書名:《脈絡與尺度:城市演進中的人本設計與未來圖景》 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一本關於“空間法則”或“城市要素”的速成指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城市作為復雜有機體如何生成、演化,並最終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深度觀察與思辨之作。它從曆史的縱深、社會學的視角以及生態學的原理齣發,探究瞭城市形態背後的權力結構、經濟邏輯和文化記憶,從而構建瞭一套更具批判性與前瞻性的城市理解體係。 第一部分:城市生成:從聚落到巨構的韆年迴響 本部分追溯瞭城市起源的本質衝動——安全、貿易與信仰的匯集。我們探討瞭古代文明如何通過水利、防禦工事和神聖空間的布局,奠定早期城市的基本骨架。重點分析瞭中世紀歐洲的封閉式城市、文藝復興時期理想城市的理性規劃,以及工業革命對城市形態的劇烈重塑。 書中詳細闡述瞭工業化帶來的“大城市病”:過度集中化、功能分區的僵硬化,以及由此催生的現代主義城市規劃思潮。我們審視瞭諸如“光輝城市”等宏大敘事在實踐中如何遭遇人性的疏離,並最終引嚮瞭對傳統街區肌理的重新價值發現。例如,對意大利中世紀城鎮結構的分析,揭示瞭步行尺度、混閤功能和公共廣場在構建社會資本中的核心作用,這些是現代城市規劃常常遺失的“非量化”價值。 第二部分:場所精神與尺度認知:懸浮於空間的敘事 本章聚焦於“場所精神”(Genius Loci)的概念,探討環境如何被感知、記憶和賦予意義。我們認為,一個成功的城市空間,其價值不在於幾何尺寸的完美,而在於其敘事能力和情感連接。 我們深入剖析瞭建築尺度與人體尺度的關係。從街道的“界麵”到建築的“立麵”,再到內部的“圍閤感”,如何共同作用於人的心理感受。內容涵蓋瞭對“街道為人”原則的哲學思辨,強調連續的人行體驗、適宜的遮陽與通透性如何提升街道的活力。此外,書中運用瞭現象學的方法,分析瞭城市中的“過渡空間”——如門廊、半私密庭院、林蔭道——它們在阻隔與連接之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及這些空間如何培養社區的“鄰裏感”。 第三部分:流動性、網絡與生態:城市的呼吸係統 現代城市的核心在於其流動性,不僅指交通,更指信息、資源和人口的循環。本部分將城市視為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考察瞭交通規劃對城市結構的反嚮塑造力。 我們批判性地審視瞭以汽車為中心的交通範式如何割裂瞭社區聯係,並提齣瞭多模式交通整閤的理論模型。重點討論瞭“15分鍾城市”概念的深層內涵——它不僅僅是距離的規劃,更是關於時間分配、生活便利性和地方經濟活力的重構。 此外,書中詳述瞭城市生態學的重要性,包括城市熱島效應的緩解策略、綠色基礎設施(如雨水花園、屋頂綠化)在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氣候適應性方麵的實踐價值。分析瞭如何通過設計手段,將河流、公園等自然元素重新整閤進城市的生活肌理,而非將其視為“被隔離的景觀”。 第四部分:治理、參與與韌性:共創未來的城市 城市形態的變遷離不開社會力量的博弈與共識的達成。本章關注城市治理的模式轉型,從自上而下的宏大規劃轉嚮更具包容性的“共創”過程。 我們探討瞭參與式規劃(Participatory Planning)的有效機製,以及如何平衡專業知識與在地居民經驗的衝突。書中提供瞭多個全球案例,展示瞭社區驅動的城市更新項目如何成功激活衰退地區,避免瞭“士紳化”的負麵效應。 最後,本書著眼於未來城市的“韌性”(Resilience)。麵對氣候變化、疫情衝擊和經濟波動,城市如何設計其基礎設施和社會結構以吸收衝擊並快速恢復?這需要我們在設計時預留冗餘度、保持功能多樣性,並建立起強健的社會網絡。我們探討瞭靈活的城市規劃工具(如“可逆性設計”、“臨時性使用許可”)在提升城市適應能力中的作用。 本書特點 本書旨在提供一種超越美學判斷和簡單功能列錶的城市分析工具。它鼓勵讀者以批判性的眼光審視身邊的城市環境,理解看似理所當然的空間布局背後所承載的權力關係和曆史包袱。它為城市規劃師、建築師、政策製定者以及所有關心我們共同生活環境的市民,提供瞭一套嚴謹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踐參照,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從根本上創造齣更公平、更可持續、更具人性魅力的城市空間。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卡斯•梅塔(Vikas Mehta)


  美國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學都市╱環境設計傑齣學者和都市主義副教授。著有《公共空間》(Public Space, 2015)和《街道:最典型的社會公共空間》(The Street: A Quintessential Social Public Space, 2013),後者獲得2014年環境設計研究協會(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書捲獎。

繪者簡介

馬修‧佛瑞德列剋(Matthew Frederick)


  建築師、都市設計師、設計及寫作指導,著有《建築的法則:101個看懂建築,讓生活空間更好的黃金法則》(原點齣版),是廣受讚譽的「我學到的101件事」(101 Things I Learned)係列的創造者、編輯和插畫傢。住在紐約的哈德遜河榖。

譯者簡介

吳莉君


  颱灣師範大學歷史係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持續進行的瞬間》、《建築的法則》、《設計是什麼?》、《好電影的法則》、《光與影》、《建築的危險》、《當代藝術,如何看?》、《畫建築》、《浮與沉:攝影傢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包浩斯關鍵故事100》、《建築的夢想》等書。任職齣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圖書目錄

1、關係纔是重點,不是個別部分
2、你有 85% 的時間是與其他人 85% 相似的
3、我們喜歡圍起來的空間
4、翻轉思維
5、空間並不創造空間;形式創造空間
6、城市未必是都市,市郊未必具是郊區
7、都市設計並非建築的放大版
8、榮耀街牆
9、編織一些紋理
10、設計街道,而非街廓
11、街道不是從路緣到路緣
12、小街廓比較友善
13、如果每棟建物都是地標,地標就沒意義
14、郊區街道層層集聚;都市街道平等互聯
15、郊區居民走垂直線;都市居民走平行線
16、讓路程與目的地同樣吸引人
17、窄邊臨街
18、將大多數建物設計成 18 公尺寬的條狀
19、連棟透天厝:深度不超過三個房間
20、潦草畫,經常畫
21、如何繪製街道的單點透視圖
22、維護街道安全的關鍵是市民,而非警察局
23、在四樓,我們往往會失去對街道的認同
24、相同密度,不同結果
25、城市屬於熟人和陌生人
26、日常生活不無聊
27、設計公園時,也將鄰近設施的使用者考慮進去
28、人們想要的社會秩序是什麼?
29、城市有能力為每個人提供某樣東西……
30、多孔性=可能性
31、隨機假設:玻璃越多未必越開放
32、我們很懶……除非有獎賞
33、建物中若沒東西在等我們,我們不會費事走進
34、激活,激活,激活
35、界定用途和活動
36、讓停車場很大或很小
37、將正麵移到汽車停放處
38、由乘客上車方式所驅動的運輸係統
39、仿效勝過仿造
40、你不想看起來像你的英雄,你想跟他們擁有一樣的視野
41、基地不是平的
42、善用洪泛區
43、架高榮耀;降低謙卑
44、並非每一邊都可當正麵
45、有些樹木比其他樹木更都會
46、你需要的空間比你以為的更多或更少
47、大小很重要
48、用自己當量尺
49、簡單,不簡化
50、複閤,不複雜
51、蓋得越高效率越高……在一定的高度內
52、避免空洞
53、為鄰裏賦予特色
54、找路
55、秩序渴望變化
56、統閤元素是什麼?
57、如何接地?
58、如何頂天?
59、看與被看;注視但不被注視
60、我們一進入,就會找齣口
61、邊緣搞砸,空間也會搞砸
62、讓中央可供使用
63、將公園樹木種在公園外麵
64、一次勾引一點
65、為每小時 4.8 公裏的速度做設計
66、人車分離有風險
67、可以讓人賺錢的好設計比較有可能實現
68、公園是通路上的小村落
69、如果有 46 公分高,民眾就可坐在上頭
70、要融閤不要附加
71、將街道設計成高阻力
72、占領漂流物
73、城市需要後院
74、根據大小而非用途分類
75、畫齣街道的另一邊
76、讓你的直升機降落
77、垂直 30 公分=水平 90 公分
78、零售店很挑剔
79、利用工具協助思考
80、資訊太多或太少都會癱瘓設計
81、用衝動發想;用直覺設計;用數據驗證
82、愚人靠想像而無知識;學究靠知識而無想像
83、別光設計;要做齣迴應
84、以融閤打敗妥協
85、讓每個決定至少達成兩項訴求
86、大多數時候,你需要把「每件事」做到夠好
87、人們如何移動,移去哪裡?
88、別怕去做顯而易見的事
89、會去煩惱原創性的人,沒有一個真的原創……
90、在大計畫中考慮細節;鑽牛角尖時請謹記全貌
91、解決棘手問題的關鍵是收手,不要試圖解決它
92、沒有危機,就沒有突破
93、一個設計方案就是一場論證
94、自我批判不留情
95、場所>空間
96、重寫本
97、改變是常態
98、都市是人們生活的方式,而不僅是生活的地方
99、若現在無法成為都市,讓它未來能輕鬆變都市
100、他們不打算照你畫的蓋
101、你的作品會在你之後繼續發展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907288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8MB

圖書試讀



  都市設計的學生活在矛盾裡。在每學期的設計實習課中,他們要負責設計城鎮裡的重要區塊,儘管他們幾乎沒有設計經驗,對都市主義也瞭解有限。對於該如何達成目標,他們隻得到最低限的指導;他們必須從做中學。這種做法或許有其必要,身為指導老師,我們也不敢說自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但它要求學生得同時朝兩個相反的方嚮移動:要前進,去完成專案,同時要後退,去理解讓專案更加完善的相關知識。

  學生該怎麼調解這種矛盾?你要如何在對某樣東西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設計它?你該從哪裡起步──先理解或先行動?有沒有什麼具體的策略可以讓你倚靠,又能讓你隨時對更廣闊的學識保持警醒?

  答案不太可能在教科書或正式的教案中找到。但它們還是存在於設計實習裡,通常是在指導老師為瞭拯救卡關學生,噓走他們的任性妄為,或提點與激勵他們時,所提供的說明按語與即席觀察。一旦這些按語偏離瞭正軌,指導老師就會迴歸教案──也就是形式上的「真正」教學。但我們認為,這些按語更常是真正的教學。所以,我們會在接下來的篇幅裡精選齣其中的101則,而我們發現,這真是一項教人既怯步又解放的任務。怯步,因為都市設計是人類最大規模的實體工作,你不可能把它塞進一本小書裡。但也解放,因為我們真正的目標,就是要陪著學生度過設計實習的種種難關。

  我們會把焦點放在北美都市主義最尋常的一些麵嚮上。我們不會去追求某些教學、運動,以及建立在某些都市設計規劃上的專案:像是超級城市的規劃;在城市與自然之間做大規模、基礎性的介入設計;傳統都市主義的再創造:或「戰術性」都市主義的巧妙應用。上述每一項都有許多東西可以學習,但我們認為,對所有的都市場所而言,最根本的問題始終是一般人在尋常生活裡的日常經驗。

  基於這個理由,我們認為這本書對設計實習課外的其他許多讀者也很實用。事實上,站在真實世界都市設計最前線的那些人,包括城鎮行政人員、專業設計師和規劃師,以及一般市民,他們也跟學生一樣進退兩難:儘管有更大的問題需要探索,但還是期盼或希望能快速找到具體可行的解決方案。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採用別人消化整理過的設計準則,像是「完整街道」(complete street)處方和其他預製好的解決方案,彷彿都市設計有一套可普世通用的標準答案。普世原則無疑可套用到所有都市場所。但讓每個場所根深柢固、保持原味和深受喜愛的做法,都是獨一無二的。這正是都市設計無法採用線性教學的原因所在。有些東西是普世的,有些是獨特的,雖然有些應該比其他先學,但又沒有一個起點。對不同的人而言,全麵瞭解都市設計的切入點都是不同的。我們希望以下這些原則有些是適閤你的。

 

用戶評價

评分

說真的,我平常不太會主動去買這種看起來有點“工具書”性質的齣版物,通常都是朋友推薦或者剛好看到某個議題相關的深度報導纔會去深入研究。這次會決定入手這本,主要是因為我最近在參與我們社區的一個小小的綠美化項目,過程中發現,很多時候我們想做的“好事”,比如多放幾張長椅、多種幾棵樹,常常會因為現有的空間限製或者不符閤某些看不見的規範而卡住。這讓我開始反思,是不是我們對“空間”的理解太片麵瞭?我們總是習慣瞭既有的格局,就像習慣瞭騎機車代步一樣自然,很少去質疑為什麼街道要設計成這樣,為什麼某些區域行人步道那麼窄。我猜這本書的目的,就是要打破這種“理所當然”的慣性思維。我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更具操作性的思維框架,比如說,如何從一個使用者的角度齣發,去“挑戰”那些既定的空間分配。例如,怎樣論述齣“這個路口需要一個更寬的轉彎緩衝區”或者“這個公共廣場的動綫設計根本不閤理”。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分析工具,讓我能更有底氣地跟地方政府或相關單位溝通我們的需求,那就太棒瞭。畢竟,颱灣的城市發展走到今天,很多地方都麵臨著更新和優化的挑戰,我們不能老是指望政府一下子就變齣完美的解決方案,公民自己的“空間素養”提升也很重要。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過去並沒有立刻抓住我的目光,那種感覺就像在誠品書店裏快速瀏覽,手指可能會直接滑過去。不過,衝著這個書名,它裏麵的“法則”、“友善城市”這些關鍵詞,還是讓我停瞭下來。畢竟我們颱灣的城市,從颱北的交通擁擠到其他縣市的都市規劃挑戰,都是大傢天天在麵對的生活議題。我個人對城市改造和社區營造一直很有興趣,總覺得我們的生活空間可以更人性化一點。買這本書迴來,我主要是想看看作者是怎麼定義“好城市”的,是不是有哪些國際上的案例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發。我們現在麵臨的很多問題,像是行人空間被壓縮、公共設施的不便、或者是什麼地方的綠地規劃總是不盡人意,感覺背後都是有一套我們沒有察覺的“潛規則”在運作。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像一本“通識課”一樣,把這些復雜的都市議題用深入淺齣的方式解釋清楚,讓我這個非專業人士也能輕鬆理解背後的邏輯。如果能學到一些怎麼去觀察和解讀我們周遭環境的方法,那就太值得瞭。畢竟,每天走在街上,我們都在用腳投票,如果能更清楚地知道為什麼某些設計讓你感到舒適,而另一些讓你感到煩躁,對提升生活品質肯定有幫助。這本書的厚度看起來也挺實在的,希望內容不會太偏嚮學術理論,而是能真正聯係到我們日常生活的具體經驗。

评分

這本書的排版和視覺呈現,從電子書的預覽來看,算是中規中矩,沒有太多花俏的設計,這反而讓我覺得作者是想把重點放在內容本身。我個人對颱灣本地的城市研究和規劃議題特彆關注,尤其是那些關於如何平衡快速發展與居住舒適度之間的矛盾。我們常說要“宜居城市”,但每個人的宜居標準都不一樣,有些可能追求便利性,有些則更看重綠地和寜靜。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試圖整閤這些多元的需求,並提煉齣所謂的“101關鍵要素”的。這數字聽起來像是某種清單或指南,我希望它不是那種空泛的口號集閤,而是有實際案例支撐的分析。例如,書中會不會提到高雄的駁二藝術特區或颱中的歌劇院這類標誌性公共空間,然後從空間哲學的角度去解構它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如果能結閤我們熟悉的颱灣本土情境來討論,而不是純粹照搬歐美日等地的理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幅提升。畢竟,颱灣的土地利用密度高、人情味重、曆史脈絡復雜,這些特色都應該被納入空間法則的考量之中。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獨特的、立足於我們這片土地的“空間語言”。

评分

我最近在關注一些關於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的討論,尤其是在麵對氣候變遷和突發事件時,城市空間的設計如何起到緩衝和支撐的作用。這本書的書名雖然沒有直接點齣“韌性”二字,但“友善城市”的概念其實是相互關聯的。一個真正友善的空間,應該能夠適應變化,並且能夠快速恢復。我很好奇,這本書的“法則”裏,有沒有觸及到關於可持續發展或者災害應對方麵的空間設計原則?例如,在人行道的設計上,是否考慮瞭無障礙坡道的普及性,而不隻是應付檢查的要求?或者在公共空間的配置上,是否預留瞭未來可能需要的彈性使用空間?我的關注點比較務實,希望看到的不是空中樓閣式的理想藍圖,而是能切實落地、經過時間考驗的規劃原則。如果能看到一些颱灣本地,甚至是在地化案例中應用這些法則的成功經驗分享,那就更好瞭。例如,某個老舊社區通過小尺度的空間改造,顯著提升瞭居民的生活品質,這種自下而上的改變經驗,往往比宏大的國傢級規劃更有參考價值。總而言之,我期待這本“第一堂空間課”,能夠提供一套完整且實用的思維工具,讓我們不隻是抱怨城市哪裏不好,而是知道如何從我們的小小生活圈開始,去實踐和推動更好的空間改變。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麵上很多關於城市規劃的書,要麼是寫給專業人士看的艱澀理論,充滿瞭大量建築術語,要麼就是非常感性的散文,講瞭很多情懷卻缺乏實質的分析。我希望這本《好城市的空間法則》能夠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我特彆關注“看穿日常慣性”這部分,因為我們每天都在被動接受空間安排,比如,為什麼便利商店門口一定要放一堆機車,為什麼公車站牌總是剛好在視綫死角。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纍積起來就構成瞭我們對城市的整體感受。如果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係統性地去“解構”這些日常情境,比如,運用一種更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我們習以為常的街道布局,那對我個人的生活體驗都會有很大的改善。這就像學瞭識譜以後,再聽音樂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層次感。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把復雜的社會、經濟、政治因素,巧妙地編織進這些物理空間法則裏的。一個真正“好”的城市,不應該隻是好看,更應該是讓身處其中的每一個人,無論年齡、性彆或身體狀況,都能感到安全、便利和歸屬感。這種對“公共性”和“包容性”的探討,是我最期待在這本書中看到的深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