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傢的五十年手劄 (電子書)

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傢的五十年手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馭寰
圖書標籤:
  • 中國古建築
  • 建築史
  • 圖說
  • 文化遺産
  • 曆史
  • 電子書
  • 建築設計
  • 傳統建築
  • 中國文化
  • 古籍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100則最簡明扼要的中國古典建築基礎知識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不論大小都以「間」為單位?
  藻井和鬥拱確實很美觀,但有實際功能嗎?
  為什麼古代的城牆多半是方形?
  塔林和塔群完全是兩迴事?
  北京四閤院的大門位置為什麼和其他四閤院不一樣?
  「鉤心鬥角」一詞最早原本用來形容建築?

  對中國古建築有滿肚子疑問嗎?本書中,長期擔任建築大師梁思成助手的作者以五十年專業研究功力,化繁為簡,提綱挈領講述一百個最常見的中國古建築疑問。

  簡短扼要的文字佐以各類插圖,從中國古建築分類講到建築工法,從各地傳統民居講到牌坊與會館,不僅說明如何分辨各朝代的建築特色,也解釋瞭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的問題,是「從○開始」瞭解中國古建築的最佳入門!

  ◎2019年度央視「中國好書」入選圖書

好評推薦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闡幽發微,以小見大,將知識點融入一個個具體的迴答,構建起專業性知識體係,既可針對具體問題檢索查閱,亦可順次通讀。生動的文筆,精準的繪圖,相得益彰,通俗易懂,是一部關於中華建築文化的佳作。──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建築的書籍簡介,聚焦於建築史學傢的個人觀察與研究曆程,內容詳實,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書名及其內容。 --- 《梁柱間的乾坤:一位建築史學傢的行走與思索》 書籍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建築史教科書,而是一位資深建築史學傢數十年田野考察、案頭研究與個人感悟的深度結晶。它以散文式的筆觸,穿梭於中國廣袤的土地之上,記錄瞭作者在曆史的縫隙中追尋古代匠心獨運的過程。全書以時間為軸,以地域為綱,輔以作者親手繪製的草圖與現場照片,勾勒齣中國建築從萌芽、發展到成熟的復雜脈絡。 第一章:測繪的序麯——從宋元的氣韻中醒來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作者初涉古建築研究的起點。那是一個信息尚未完全數字化的年代,每一次考察都意味著長途跋涉與艱苦的現場測繪。作者詳細敘述瞭初次接觸《營造法式》等經典文獻時的震撼,以及將書本知識與實地構件對比時的睏惑與豁然開朗。 本章重點描繪瞭在山西、河北地區對宋代官式建築的考察曆程。作者摒棄瞭單純的斷代史敘事,而是側重於“形製如何承載功能,功能如何反塑形製”這一核心命題。例如,在對一座現存的遼金時期佛寺大殿的分析中,作者細緻剖析瞭其鬥栱的碩大比例、齣跳的尺度,以及梁架結構如何體現齣對木材張力的極限運用。他著重探討瞭“材分製”在不同地域、不同時期的微妙變化,指齣這些看似微小的尺度差異,實則是地方審美與材料可得性的博弈結果。 此外,本章還穿插瞭作者對於古代建築材料學的初步思考。他記錄瞭不同地域磚石的燒製溫度、木材的年輪走嚮,以及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響瞭建築的耐久性與最終的視覺效果。 第二章:民間語境——尺度與人情的雕刻 如果說宮殿與寺廟代錶瞭“宏大敘事”,那麼本書的第二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瞭廣闊的民間建築:徽州民居、客傢圍屋、陝西的窯洞以及江南的園林宅邸。作者認為,理解中國建築的精髓,必須深入到與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尺度之中。 在徽州部分,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述瞭馬頭牆如何巧妙地應對防火與聚財的文化心理。他不僅關注牆體的物理高度,更關注其在天際綫中所扮演的“沉默的對話者”角色。作者迴憶瞭一次在皖南鄉村的經曆,一位年邁的木匠嚮他解釋瞭“上馬頭牆”與“下馬頭牆”在傢族地位象徵上的差異,這種口傳的“活的規矩”,比任何圖紙都更具生命力。 在對園林的研究中,作者跳齣瞭傳統“移步換景”的程式化解讀。他著重分析瞭江南私傢園林中“框景”的哲學意涵——如何通過有限的空間,藉用一角天空、一方池水,來暗示無限的宇宙觀。他詳細對比瞭蘇州拙政園與留園在藉景手法上的異同,強調瞭文人審美情趣對建築空間序列的決定性影響。 第三章:地域的呼吸——環境與文化的張力 中國建築的地域性是本書濃墨重彩的一筆。作者深入探討瞭地理環境如何塑造瞭獨特的建築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在特定的氣候條件下,發展齣精妙的適應性策略。 在西北乾旱地區,作者著重分析瞭夯土技術的演變及其與地方美學的融閤。他描述瞭土牆在烈日下的保溫性能,以及在缺乏裝飾材料時,工匠如何通過壓光、彩繪或幾何圖案來賦予厚重牆體以生命。他特彆對比瞭陝西與甘肅地區夯土牆體收分比率的差異,推測這可能與當地的地震頻度與土壤濕度有關。 而在潮濕多雨的南方,作者則聚焦於乾欄式建築和高架橋樓的演變。他記錄瞭傣族竹樓的結構抗震原理,以及閩南紅磚建築中,如何通過復雜的排水係統和通風天井來對抗濕熱氣候。這些分析不再是簡單的物性描述,而是將建築視為人類與自然環境長期博弈後形成的“生活化方案”。 第四章:時間的河流——古老的工藝與失落的知識體係 本書的後半部分,是對傳統工匠精神與失傳技藝的深情迴望。作者記錄瞭他拜訪為數不多的老藝人,學習榫卯結構精確計算、傳統灰泥調配、以及彩畫繪製的艱辛過程。 他詳細描述瞭古人如何通過“看色”來判斷木材的乾燥程度,以及那些依靠經驗而非精確儀錶的構件定位方法。作者承認,很多古代建築的精妙之處,在於其對“不確定性”的包容性——工匠們通過靈活的調整來彌補材料的天然瑕疵,這與現代工業的標準化生産形成瞭鮮明的對比。 在談到傳統匠作體係的衰落時,作者流露齣深深的憂慮。他認為,當我們失去對傳統工藝背後蘊含的數學、物理和哲學理解時,我們所做的“修復”往往隻是對錶皮的模仿,而非對精神內核的繼承。因此,他呼籲建築史的研究者,應承擔起“翻譯者”的角色,將古老的知識體係以現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重新闡釋齣來。 結語:在廢墟中重塑經驗 全書在對一座即將被城市化進程吞沒的宋代小廟的記錄中結束。作者沒有進行悲情的控訴,而是平靜地記錄下廟宇瓦片上的苔蘚、佛像麵容的磨損,以及陽光斜射入殿內時,光影在韆年梁架上投下的獨特圖案。他最終得齣結論:中國古代建築的偉大,不在於其作為“物質遺存”的堅固性,而在於其作為“文化容器”的適應性與滲透性。每一座殘垣斷壁,都儲存著一個時代的尺度、信仰與生活方式。 本書適閤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曆史變遷,以及建築設計哲學感興趣的讀者。它提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引導讀者進行深度觀察和獨立思考的鑰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馭寰(1926-2015)


  著名古建築專傢、建築史學傢。

  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係,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曾擔任梁思成助手,在梁思成親自指導下工作多年,深受其嚴謹治學風格的薰陶。

  對中國古代建築及城市規劃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齣版學術專著五十餘本,主持仿古建築設計八十多件。曾應邀到美國、日本等海外幾十所大學講學,將中華建築文化係統、清晰地展現給世界,備受歡迎和好評。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建築綜述
1. 最早的建築長什麼樣子?
2.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
3.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類別?
4. 古代建築圖長什麼樣子?
5. 什麼是「樣式雷」?
6. 中國古建築對亞洲的影響如何?

第二章 城池宮殿
7. 古代的防禦性建築有哪些?
8. 名為「土臺」的土堆,有何意義?
9. 古代城池為什麼多半是方形?
10. 古城城牆是怎樣建造的?
11. 城牆與城門洞口的樣式有哪些?
12. 一座古城池包括哪些內容?
13. 哪一座古城最具代錶性?
14. 北宋的東京城有做都市規劃嗎?
15. 泉州城在宋代最為繁榮,當時是何情景?
16. 馬可‧波羅到過的元大都是什麼樣子?
17. 中國南方與北方城市有何不同?
18. 中國西北有哪些古城池?
19. 古代建城選址時會考慮哪些風水?
20. 古代城市如何用水?
21. 戰國的長城與漢長城的情況如何?
22. 明長城的情況如何?
23. 漢唐的宮殿有何特色?
24. 宋元的宮殿是什麼樣子?
25. 明清的都城及宮殿的情況如何?

第三章 佛寺廟宇
26. 為什麼寺院和廟宇要蓋在山上?
27. 中國佛寺的情況如何?
28. 中國佛寺的標準樣式是?
29. 佛寺名稱的由來?
30. 什麼是伽藍七堂?
31. 懸甕建築是怎麼迴事?
32. 中國塔的情況如何?
33. 鳩摩羅什大師的遺跡有哪些?
34. 什麼是新疆一○一塔?
35. 寧夏為什麼有一○八塔?
36. 唐、宋、明各代的塔有何區別?
37. 法門寺塔的情況如何?
38. 什麼是寶篋印塔?
39. 為什麼建造圓肚形狀的塔?
40. 中國最大的琉璃塔在何處,長什麼樣子?
41. 五座塔建在一起有何意義?
42. 塔林與塔群有何區別?
43. 中國塔與印度塔有何不同?
44. 內濛古藏傳佛寺的分布為何?
45. 祠廟的情況如何?
46. 道教建築是怎樣的?
47. 中國清真寺建築情況如何?

第四章 其他類型
48. 什麼是臨時性的捆綁建築?
49. 傳統民居的分類和朝嚮如何?
50. 傳統民居有哪些特色?
51. 傳統民居的地域性如何?
52. 江西有哪些知名的古建築?
53. 東北地區建築大體是什麼樣?
54. 內濛古地區有什麼樣的建築?
55. 北京閤院有什麼特色?
56. 山西為什麼是「中國古建築搖籃」?
57. 中國園林的特色是什麼?
58. 圓明園的價值?
59. 帝王陵墓有哪些特色?
60. 什麼是陪襯建築?
61. 為什麼在建築中造廊?
62. 為什麼要立牌坊?
63. 古代糧倉長什麼樣子?
64. 會館建築有哪些特色?
65. 湖南嶽麓書院的情況如何?

第五章 結構裝飾
66. 鬥拱有何作用?
67.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殊樣式?
68. 塔是如何施工的?
69.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目前狀況如何?
70. 元代的木結構建築在哪裡最多?
71. 中國古代為什麼很少蓋樓房和木闆屋?
72. 古建築的屋頂樣式有哪些?
73. 屋頂的構造有哪些?
74. 古建築的屋頂為什麼會有凹麯麵?
75. 平頂房屋是怎樣做的?
76. 為什麼建造「藻井」?
77. 古建築的門窗樣式有哪些?
78. 窗口的大小依據什麼標準?
79. 古代窗戶的採光、防寒效果如何?
80. 鼕天在房屋裡如何取暖?
81. 房屋如何防潮?
82. 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問題?
83. 中國古建築怎樣劃分室內、戶外活動空間?
84. 古代砌磚用什麼灰漿?
85. 傳統房屋的構造及承重結構狀況如何?
86. 古建築中都有哪些柱式?
87. 傳統建築為何流行小簷子?
88. 古建築為什麼常用文字或圖案做裝飾?
89. 「雕梁畫棟」是什麼意思?
90. 民間房屋的外牆通常是什麼顏色?
91. 為什麼有些房屋前麵會掛匾?

第六章 保護修復
92. 一般的民間房屋能保存多少年?
93. 木構建築的房屋保存最久的是多少年?
94. 古建築的研究情況如何?
95. 怎樣處理城市建設與古城保存的關係?
96. 地震對古建築的破壞情況如何?
97. 塔能矗立多少年不倒?
98. 古建築的屋頂防水是怎麼做的?
99. 如何保護已有古建築?
100. 中國古建築如何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138227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6MB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和排版風格,讓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沉穩而厚重的曆史氣息。那種略帶泛黃的紙張質感,即便是電子書也能傳遞齣來,真讓人忍不住想捧在手裏細細品味。字體選擇上,兼顧瞭易讀性和傳統韻味,沒有過多花哨的點綴,一切都以內容為核心,這在現在的齣版物中其實不容易得。裝幀的細節處理也相當講究,看得齣齣版方在整體視覺呈現上是下足瞭功夫的。我特彆欣賞那種不嘩眾取寵,而是用紮實的視覺語言來承載學術重量的做法。對於長期關注建築史的讀者來說,這種“內斂的精緻”往往比浮誇的設計更具吸引力。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科普讀物那樣追求光鮮亮麗,而是更貼近一種“老派”的、值得信賴的學術作品的姿態,光是翻閱的這個過程,就仿佛已經開啓瞭一段穿越時空的旅程,讓人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行文邏輯和敘事節奏,處理得相當精妙。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在宏大的曆史脈絡與具體的建築實例之間進行穿梭,絲毫沒有讓人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嚮。敘述的層次感非常清晰,從最基礎的形製演變,到地域性的風格差異,再到不同時期匠人思想的投射,層層遞進,使得即便是初涉中國古建築領域的讀者,也能逐步建立起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於材料和營造技術的描述,雖然專業,但文字錶達卻異常生動,仿佛能讓人親手觸摸到榫卯的紋理,感受到鬥拱的力學平衡。這種敘事上的掌控力,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和長期的田野經驗,絕非紙上談兵之作,讀起來非常酣暢淋灕,邏輯鏈條緊密到讓人幾乎找不到可以跳躍閱讀的地方,必須得按部就班地去吸收。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字裏行間所流露齣的那種對傳統文化的深厚情感與近乎虔誠的敬意。這種情感並非空泛的贊美,而是建立在數十年如一日的細緻觀察與考據之上。比如,當他談及某座古寺的簷角是如何巧妙地應對當地氣候時,那種語氣中的驕傲與自豪,是任何冰冷的文獻資料都無法替代的。這種“人情味”極強的筆觸,極大地拉近瞭讀者與這些沉睡在曆史中的建築的距離。它不再是教科書上僵硬的圖解和年代,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承載著古代匠人的智慧與生活哲學。這種將曆史的溫度與建築的理性完美結閤的敘事方式,是這本書最動人心弦的部分,讓人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完成瞭一次對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溯與緻敬。

评分

這本書在學術深度上的自我要求,絕對是走在業界前沿的。它沒有滿足於一般大眾讀物淺嘗輒止的介紹,而是深入到瞭一些非常專業且鮮少被大眾關注的領域。對於那些希望進一步深化研究的讀者而言,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參考坐標。它的引證和對比是極為嚴謹的,無論是對文獻的解讀,還是對考古發現的引用,都展現齣瞭一種高度的批判性思維。這種嚴謹性,保證瞭書中信息的可靠性,也讓讀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時,能夠對既有的認知進行反思和修正。對於想要構建自己獨立學術觀點的進階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不隻是答案,更重要的是提問和探究的方法論。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受,那就是“沉浸感”。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看”建築的書,更是一本關於“理解”建築的書。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橋梁,連接瞭抽象的理論和具體的空間體驗。我仿佛跟著作者的腳步,走過南方的園林,穿梭於北方的宮殿,感受著不同地域文化對建築語匯的塑造。文字的畫麵感極強,即便是沒有對應的圖片輔助,讀者也能在大腦中構建齣清晰的空間圖像。這種文字的力量,是很多依賴大量圖片堆砌的同類書籍所不及的。它教會我們如何“閱讀”建築的細節,如何從一磚一瓦中解讀齣背後的時代密碼,這種潛移默化的熏陶,是閱讀體驗中最寶貴的迴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