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的五十年手札 (電子書)

圖說中國古建築:建築史家的五十年手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馭寰
图书标签:
  • 中国古建筑
  • 建筑史
  • 图说
  • 文化遗产
  • 历史
  • 电子书
  • 建筑设计
  • 传统建筑
  • 中国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00則最簡明扼要的中國古典建築基礎知識

  為什麼中國古建築不論大小都以「間」為單位?
  藻井和斗拱確實很美觀,但有實際功能嗎?
  為什麼古代的城牆多半是方形?
  塔林和塔群完全是兩回事?
  北京四合院的大門位置為什麼和其他四合院不一樣?
  「鉤心鬥角」一詞最早原本用來形容建築?

  對中國古建築有滿肚子疑問嗎?本書中,長期擔任建築大師梁思成助手的作者以五十年專業研究功力,化繁為簡,提綱挈領講述一百個最常見的中國古建築疑問。

  簡短扼要的文字佐以各類插圖,從中國古建築分類講到建築工法,從各地傳統民居講到牌坊與會館,不僅說明如何分辨各朝代的建築特色,也解釋了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的問題,是「從○開始」了解中國古建築的最佳入門!

  ◎2019年度央視「中國好書」入選圖書

好評推薦

  本書以問答的形式,闡幽發微,以小見大,將知識點融入一個個具體的回答,構建起專業性知識體系,既可針對具體問題檢索查閱,亦可順次通讀。生動的文筆,精準的繪圖,相得益彰,通俗易懂,是一部關於中華建築文化的佳作。──中國圖書評論學會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书籍简介,聚焦于建筑史学家的个人观察与研究历程,内容详实,不包含您提到的特定书名及其内容。 --- 《梁柱间的乾坤:一位建筑史学家的行走与思索》 书籍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建筑史教科书,而是一位资深建筑史学家数十年田野考察、案头研究与个人感悟的深度结晶。它以散文式的笔触,穿梭于中国广袤的土地之上,记录了作者在历史的缝隙中追寻古代匠心独运的过程。全书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纲,辅以作者亲手绘制的草图与现场照片,勾勒出中国建筑从萌芽、发展到成熟的复杂脉络。 第一章:测绘的序曲——从宋元的气韵中醒来 本书的开篇,追溯了作者初涉古建筑研究的起点。那是一个信息尚未完全数字化的年代,每一次考察都意味着长途跋涉与艰苦的现场测绘。作者详细叙述了初次接触《营造法式》等经典文献时的震撼,以及将书本知识与实地构件对比时的困惑与豁然开朗。 本章重点描绘了在山西、河北地区对宋代官式建筑的考察历程。作者摒弃了单纯的断代史叙事,而是侧重于“形制如何承载功能,功能如何反塑形制”这一核心命题。例如,在对一座现存的辽金时期佛寺大殿的分析中,作者细致剖析了其斗栱的硕大比例、出跳的尺度,以及梁架结构如何体现出对木材张力的极限运用。他着重探讨了“材分制”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微妙变化,指出这些看似微小的尺度差异,实则是地方审美与材料可得性的博弈结果。 此外,本章还穿插了作者对于古代建筑材料学的初步思考。他记录了不同地域砖石的烧制温度、木材的年轮走向,以及这些物理特性如何影响了建筑的耐久性与最终的视觉效果。 第二章:民间语境——尺度与人情的雕刻 如果说宫殿与寺庙代表了“宏大叙事”,那么本书的第二部分则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民间建筑:徽州民居、客家围屋、陕西的窑洞以及江南的园林宅邸。作者认为,理解中国建筑的精髓,必须深入到与普通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尺度之中。 在徽州部分,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述了马头墙如何巧妙地应对防火与聚财的文化心理。他不仅关注墙体的物理高度,更关注其在天际线中所扮演的“沉默的对话者”角色。作者回忆了一次在皖南乡村的经历,一位年迈的木匠向他解释了“上马头墙”与“下马头墙”在家族地位象征上的差异,这种口传的“活的规矩”,比任何图纸都更具生命力。 在对园林的研究中,作者跳出了传统“移步换景”的程式化解读。他着重分析了江南私家园林中“框景”的哲学意涵——如何通过有限的空间,借用一角天空、一方池水,来暗示无限的宇宙观。他详细对比了苏州拙政园与留园在借景手法上的异同,强调了文人审美情趣对建筑空间序列的决定性影响。 第三章:地域的呼吸——环境与文化的张力 中国建筑的地域性是本书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深入探讨了地理环境如何塑造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以及文化如何在特定的气候条件下,发展出精妙的适应性策略。 在西北干旱地区,作者着重分析了夯土技术的演变及其与地方美学的融合。他描述了土墙在烈日下的保温性能,以及在缺乏装饰材料时,工匠如何通过压光、彩绘或几何图案来赋予厚重墙体以生命。他特别对比了陕西与甘肃地区夯土墙体收分比率的差异,推测这可能与当地的地震频度与土壤湿度有关。 而在潮湿多雨的南方,作者则聚焦于干栏式建筑和高架桥楼的演变。他记录了傣族竹楼的结构抗震原理,以及闽南红砖建筑中,如何通过复杂的排水系统和通风天井来对抗湿热气候。这些分析不再是简单的物性描述,而是将建筑视为人类与自然环境长期博弈后形成的“生活化方案”。 第四章:时间的河流——古老的工艺与失落的知识体系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对传统工匠精神与失传技艺的深情回望。作者记录了他拜访为数不多的老艺人,学习榫卯结构精确计算、传统灰泥调配、以及彩画绘制的艰辛过程。 他详细描述了古人如何通过“看色”来判断木材的干燥程度,以及那些依靠经验而非精确仪表的构件定位方法。作者承认,很多古代建筑的精妙之处,在于其对“不确定性”的包容性——工匠们通过灵活的调整来弥补材料的天然瑕疵,这与现代工业的标准化生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谈到传统匠作体系的衰落时,作者流露出深深的忧虑。他认为,当我们失去对传统工艺背后蕴含的数学、物理和哲学理解时,我们所做的“修复”往往只是对表皮的模仿,而非对精神内核的继承。因此,他呼吁建筑史的研究者,应承担起“翻译者”的角色,将古老的知识体系以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重新阐释出来。 结语:在废墟中重塑经验 全书在对一座即将被城市化进程吞没的宋代小庙的记录中结束。作者没有进行悲情的控诉,而是平静地记录下庙宇瓦片上的苔藓、佛像面容的磨损,以及阳光斜射入殿内时,光影在千年梁架上投下的独特图案。他最终得出结论:中国古代建筑的伟大,不在于其作为“物质遗存”的坚固性,而在于其作为“文化容器”的适应性与渗透性。每一座残垣断壁,都储存着一个时代的尺度、信仰与生活方式。 本书适合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变迁,以及建筑设计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进行深度观察和独立思考的钥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馭寰(1926-2015)


  著名古建築專家、建築史學家。

  一九五一年畢業於東北大學工學院建築系,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教授。曾擔任梁思成助手,在梁思成親自指導下工作多年,深受其嚴謹治學風格的薰陶。

  對中國古代建築及城市規劃有著深入而獨到的見解,出版學術專著五十餘本,主持仿古建築設計八十多件。曾應邀到美國、日本等海外幾十所大學講學,將中華建築文化系統、清晰地展現給世界,備受歡迎和好評。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建築綜述
1. 最早的建築長什麼樣子?
2.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徵?
3.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類別?
4. 古代建築圖長什麼樣子?
5. 什麼是「樣式雷」?
6. 中國古建築對亞洲的影響如何?

第二章 城池宮殿
7. 古代的防禦性建築有哪些?
8. 名為「土臺」的土堆,有何意義?
9. 古代城池為什麼多半是方形?
10. 古城城牆是怎樣建造的?
11. 城牆與城門洞口的樣式有哪些?
12. 一座古城池包括哪些內容?
13. 哪一座古城最具代表性?
14. 北宋的東京城有做都市規劃嗎?
15. 泉州城在宋代最為繁榮,當時是何情景?
16. 馬可‧波羅到過的元大都是什麼樣子?
17. 中國南方與北方城市有何不同?
18. 中國西北有哪些古城池?
19. 古代建城選址時會考慮哪些風水?
20. 古代城市如何用水?
21. 戰國的長城與漢長城的情況如何?
22. 明長城的情況如何?
23. 漢唐的宮殿有何特色?
24. 宋元的宮殿是什麼樣子?
25. 明清的都城及宮殿的情況如何?

第三章 佛寺廟宇
26. 為什麼寺院和廟宇要蓋在山上?
27. 中國佛寺的情況如何?
28. 中國佛寺的標準樣式是?
29. 佛寺名稱的由來?
30. 什麼是伽藍七堂?
31. 懸甕建築是怎麼回事?
32. 中國塔的情況如何?
33. 鳩摩羅什大師的遺跡有哪些?
34. 什麼是新疆一○一塔?
35. 寧夏為什麼有一○八塔?
36. 唐、宋、明各代的塔有何區別?
37. 法門寺塔的情況如何?
38. 什麼是寶篋印塔?
39. 為什麼建造圓肚形狀的塔?
40. 中國最大的琉璃塔在何處,長什麼樣子?
41. 五座塔建在一起有何意義?
42. 塔林與塔群有何區別?
43. 中國塔與印度塔有何不同?
44. 內蒙古藏傳佛寺的分布為何?
45. 祠廟的情況如何?
46. 道教建築是怎樣的?
47. 中國清真寺建築情況如何?

第四章 其他類型
48. 什麼是臨時性的捆綁建築?
49. 傳統民居的分類和朝向如何?
50. 傳統民居有哪些特色?
51. 傳統民居的地域性如何?
52. 江西有哪些知名的古建築?
53. 東北地區建築大體是什麼樣?
54. 內蒙古地區有什麼樣的建築?
55. 北京合院有什麼特色?
56. 山西為什麼是「中國古建築搖籃」?
57. 中國園林的特色是什麼?
58. 圓明園的價值?
59. 帝王陵墓有哪些特色?
60. 什麼是陪襯建築?
61. 為什麼在建築中造廊?
62. 為什麼要立牌坊?
63. 古代糧倉長什麼樣子?
64. 會館建築有哪些特色?
65. 湖南嶽麓書院的情況如何?

第五章 結構裝飾
66. 斗拱有何作用?
67. 中國古建築有哪些特殊樣式?
68. 塔是如何施工的?
69. 唐代的木結構建築目前狀況如何?
70. 元代的木結構建築在哪裡最多?
71. 中國古代為什麼很少蓋樓房和木板屋?
72. 古建築的屋頂樣式有哪些?
73. 屋頂的構造有哪些?
74. 古建築的屋頂為什麼會有凹曲面?
75. 平頂房屋是怎樣做的?
76. 為什麼建造「藻井」?
77. 古建築的門窗樣式有哪些?
78. 窗口的大小依據什麼標準?
79. 古代窗戶的採光、防寒效果如何?
80. 冬天在房屋裡如何取暖?
81. 房屋如何防潮?
82. 古建築如何解決採光和通風問題?
83. 中國古建築怎樣劃分室內、戶外活動空間?
84. 古代砌磚用什麼灰漿?
85. 傳統房屋的構造及承重結構狀況如何?
86. 古建築中都有哪些柱式?
87. 傳統建築為何流行小簷子?
88. 古建築為什麼常用文字或圖案做裝飾?
89. 「雕梁畫棟」是什麼意思?
90. 民間房屋的外牆通常是什麼顏色?
91. 為什麼有些房屋前面會掛匾?

第六章 保護修復
92. 一般的民間房屋能保存多少年?
93. 木構建築的房屋保存最久的是多少年?
94. 古建築的研究情況如何?
95. 怎樣處理城市建設與古城保存的關係?
96. 地震對古建築的破壞情況如何?
97. 塔能矗立多少年不倒?
98. 古建築的屋頂防水是怎麼做的?
99. 如何保護已有古建築?
100. 中國古建築如何古為今用?

參考文獻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38227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8.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风格,让我立刻感受到了一种沉稳而厚重的历史气息。那种略带泛黄的纸张质感,即便是电子书也能传递出来,真让人忍不住想捧在手里细细品味。字体选择上,兼顾了易读性和传统韵味,没有过多花哨的点缀,一切都以内容为核心,这在现在的出版物中其实不容易得。装帧的细节处理也相当讲究,看得出出版方在整体视觉呈现上是下足了功夫的。我特别欣赏那种不哗众取宠,而是用扎实的视觉语言来承载学术重量的做法。对于长期关注建筑史的读者来说,这种“内敛的精致”往往比浮夸的设计更具吸引力。它不像某些流行的科普读物那样追求光鲜亮丽,而是更贴近一种“老派”的、值得信赖的学术作品的姿态,光是翻阅的这个过程,就仿佛已经开启了一段穿越时空的旅程,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评分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那就是“沉浸感”。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看”建筑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理解”建筑的书。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桥梁,连接了抽象的理论和具体的空间体验。我仿佛跟着作者的脚步,走过南方的园林,穿梭于北方的宫殿,感受着不同地域文化对建筑语汇的塑造。文字的画面感极强,即便是没有对应的图片辅助,读者也能在大脑中构建出清晰的空间图像。这种文字的力量,是很多依赖大量图片堆砌的同类书籍所不及的。它教会我们如何“阅读”建筑的细节,如何从一砖一瓦中解读出背后的时代密码,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是阅读体验中最宝贵的回馈。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和叙事节奏,处理得相当精妙。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脉络与具体的建筑实例之间进行穿梭,丝毫没有让人感到突兀或迷失方向。叙述的层次感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形制演变,到地域性的风格差异,再到不同时期匠人思想的投射,层层递进,使得即便是初涉中国古建筑领域的读者,也能逐步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对于材料和营造技术的描述,虽然专业,但文字表达却异常生动,仿佛能让人亲手触摸到榫卯的纹理,感受到斗拱的力学平衡。这种叙事上的掌控力,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长期的田野经验,绝非纸上谈兵之作,读起来非常酣畅淋漓,逻辑链条紧密到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跳跃阅读的地方,必须得按部就班地去吸收。

评分

这本书在学术深度上的自我要求,绝对是走在业界前沿的。它没有满足于一般大众读物浅尝辄止的介绍,而是深入到了一些非常专业且鲜少被大众关注的领域。对于那些希望进一步深化研究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考坐标。它的引证和对比是极为严谨的,无论是对文献的解读,还是对考古发现的引用,都展现出了一种高度的批判性思维。这种严谨性,保证了书中信息的可靠性,也让读者在吸收新知的同时,能够对既有的认知进行反思和修正。对于想要构建自己独立学术观点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不只是答案,更重要的是提问和探究的方法论。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能深刻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那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与近乎虔诚的敬意。这种情感并非空泛的赞美,而是建立在数十年如一日的细致观察与考据之上。比如,当他谈及某座古寺的檐角是如何巧妙地应对当地气候时,那种语气中的骄傲与自豪,是任何冰冷的文献资料都无法替代的。这种“人情味”极强的笔触,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这些沉睡在历史中的建筑的距离。它不再是教科书上僵硬的图解和年代,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承载着古代匠人的智慧与生活哲学。这种将历史的温度与建筑的理性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是这本书最动人心弦的部分,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对民族文化精神的追溯与致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