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全球永續住宅[好評改版] (電子書)

21世紀全球永續住宅[好評改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編著/艾蘭娜.史丹(Alanna Stang)
图书标签:
  • 永續住宅
  • 綠色建築
  • 環境永續
  • 節能住宅
  • 生態住宅
  • 21世紀
  • 住宅設計
  • 建築設計
  • 電子書
  • 永續發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策劃嚴選,
21世紀全球29個最具綠色意識的環境友善住宅。
不再只是太陽能板的21世紀幸福綠住宅!
是每位建築師都想完成的設計夢想;是每位居家人都想擁有的永續空間。


從美國亞歷桑納州乾燥不毛的沙漠、到芬蘭波里的冰封林地,從澳洲新南威爾斯的熱帶海濱、到紐約曼哈頓下城的都會,從巴哈馬叢林蛇蠍的熱帶荒僻小島、到瑞士阿爾卑斯山角的明媚小鎮,全書收錄了來自十二個國家29棟「綠設計」中的新住宅範例,幾乎涵蓋了所有自然環境背景,這些案例有些是由知名建築師所設計,也有一些是正在嶄露頭角令人期待的新一代建築師。本書將全部案例以氣候帶及城鄉類型劃分成六類:都市住宅、郊區住宅、山區住宅、水岸住宅、沙漠住宅、熱帶住宅,甚至還介紹了新興的活動式居所個案。

每個住宅作品都同時展現出永續設計所縕涵的多樣性及發展性。輔以大量的彩色照片、平立面圖、手繪圖或電腦繪圖,每篇文章都描述出作品的綠色特質,並詳述這些住宅如何融入貼近於各自所處環境中。負責設計的建築師許多都是以善用自然材料及尊重自然風土聞名者,其中包括了美國建築名家史帝芬.霍爾、提出「從搖籃到搖籃」的全回收無廢料設計概念並長期在綠建築領域佔有領導地位的威廉.麥唐諾、善用竹子木材等自然建材的日本建築家隈研吾、以創新紙建築聞名的日本建築家阪茂、強調建築必須融入貼近土地的AIA建築獎得主美國建築師雷克與弗拉托、擅用夯土技術於美國沙漠地帶造屋的瑞克.喬伊、在加州一帶持續專研永續建築的普赫+史卡帕、案子遍及歐洲各地的德國建築師偉納.索貝克等等。而除了單戶住宅外,本書更收錄有曾獲美國十大綠建築榮譽位於加州聖塔摩尼卡的低收入戶集合住宅「科羅拉多庭院」,及位於芬蘭赫爾辛基極具野心的生態社區實驗住宅群「維基新區」。

本書是由美國國立建築博物館策劃編製,搜集全球優異的綠色設計住宅作品,來自不同地域特色的設計,雖然不一定雷同於每一位讀者所居區域,但每個案例當中在思考省能、通風及光線明亮的重要居住條件上,所採用的方式及設計巧思,同樣極為值得身在亞熱帶的台灣讀者認識並參考運用。


◎永續住宅基本要項

  ◆小即是美。一個運用了所有永續手法的建築,相對於僅僅一半大小的任何建築,實際上並不真正的對地球比較友善。
  ◆建築座向應該要多利用冬季陽光與夏季遮蔭。對基地原有的動植物與土壤,須將傷害最小化。
  ◆在合理範圍內,應當盡可能靠近公共運輸、工作地點、學校、購物場所等。

◎永續住宅應用要項

  ◆使用回收材料,甚至原本的基礎或建築體構造都整個予以再利用。
  ◆木材來自永續經營的來源。
  ◆材料的內含耗能(embodied energy)越低越好——這裡指的是,材料提煉、製造與運輸至基地的過程中必須使用的能源總量。
  ◆採用自然材料,例如可以輕易生長補充供應的竹子。
  ◆有效率的照明系統,如利用日光以節約電力,或以感應器、計時器自動關閉不必要的照明。
  ◆收集雨水與中水(洗滌槽與淋浴間流出的水),並重複利用在花木澆灌或廁所清潔的水系統。
  ◆確保住宅的居住舒適體驗、建築意義與價值、對未來新使用方法的適應能力等,以延長住宅壽命,減少未來改建工程。
  ◆隔熱材料、玻璃、建築立面與外殼,應具備良好能源效率,並應促進自然通風降溫以取代機械空調。
  ◆利用日照能源,轉換為電能。被動式手法如集熱材、高日光效率玻璃,主動式手法如太陽能板等。
  ◆室內材料與裝修,從地毯到油漆,應將化學物排放量最小化,並促進室內空氣品質。
綠色建築的未來藍圖:解構永續人居的設計哲學與實踐 探索當代建築如何回應地球脈動,擘劃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居住空間。 在氣候變遷與資源日益稀缺的時代背景下,建築業正經歷一場深刻的思維轉變。人們不再滿足於單純提供遮蔽的居所,而是要求建築本身成為環境的積極參與者,甚至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技術或某種風格的展示,而是從更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永續性」(Sustainability)在當代建築設計中所承載的豐富內涵、哲學基礎以及前瞻性的實踐路徑。 本書旨在為建築師、設計師、都市規劃者、工程師,乃至所有關心居住環境未來的人士,提供一套系統性的知識框架,用以理解和建構真正具有韌性、生態效益與社會責任感的居住環境。 --- 第一部:永續性的哲學根源與時代考驗 (The Philosophical Roots and Contemporary Challenges) 本部分追溯了永續性思潮在建築領域的發展脈絡,從早期的環境保護運動,到當代將社會公平、經濟可行性與環境健康融為一體的綜合觀點。我們將探討,為何「永續」已經從一種選擇性的「加分項」,轉變為不可迴避的「設計基石」。 1. 重新定義「好房子」的標準: 傳統建築評價標準(如結構安全、美觀)正在被擴展。本書詳細闡述了「全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 LCA)的重要性,從材料的開採、運輸、建造、使用維護,到最終的拆除或再利用,每一個環節的環境足跡都必須被量化和優化。我們將討論如何超越傳統的能源效率指標,納入水資源管理、生物多樣性貢獻以及空氣品質優化等更全面的維度。 2. 文化場域與在地精神的連結: 永續性不應是全球化標準的僵硬套用,而應根植於地域文化。本章深入分析了如何從地方氣候、傳統工法、在地材料(Vernacular Wisdom)中汲取智慧,以創造出既環保又具有場所精神的設計。例如,探討特定地區的傳統被動式設計如何能高效地應對極端氣候,並將這些古老智慧轉譯為現代高性能建築的設計語彙。 3. 社會韌性與公平性: 永續建築必須是包容性的。本書探討了社會永續的維度,包括確保所有群體都能負擔、使用並從綠色建築中受益。我們將分析如何透過混合用途開發、公共空間的優化,以及推動「共享經濟」在居住空間中的應用,來增強社區的抗壓能力與社會凝聚力。 --- 第二部:低碳轉型的核心策略與材料革新 (Core Strategies for Decarbonization and Material Innovation) 當前建築業面臨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大幅降低營運碳排放,並在建材生產階段實現「隱性碳」(Embodied Carbon)的削減。本部分聚焦於那些能夠從根本上改變建築物能源與材料性能的關鍵策略。 1. 極致的被動式設計思維 (Passive Design Excellence): 在談論複雜的機電系統之前,本書強調回歸到設計的本源:利用自然的力量。詳細解析了優化建築形狀、朝向、開窗比例、遮陽系統、自然通風路徑和熱力緩衝層的設計原則。我們將透過案例分析,展示如何透過精確的氣候模擬,使建築在大部分時間內無需或極少需要機械加熱或製冷。 2. 能源系統的深度整合與零耗能目標: 探討如何將再生能源技術(如太陽能光電、地熱)與建築結構及操作模式無縫整合。重點分析「能源正向建築」(Energy-Positive Buildings)的實踐路徑,不僅是達成淨零能耗,而是使其產出的能源大於消耗。同時,也涵蓋了儲能技術(如電池儲能、熱能儲存)在提升系統韌性中的關鍵作用。 3. 循環經濟下的材料革命: 傳統高碳排建材(如水泥、鋼鐵)的替代方案是本書的重點研究領域。我們將深入探討以下材料的應用與挑戰: 生物基材料: CLT(正交膠合木)、竹材、秸稈磚等在結構和圍護體中的應用潛力。 低碳混凝土替代品: 針對水泥熟料的替代技術(如地質聚合物)。 模組化與預製化: 如何透過精準製造減少浪費,並確保材料在未來易於拆解和回收,推動「建築即材料銀行」的概念。 --- 第三部:智慧化、韌性與未來的居住環境 (Smart Systems, Resilience, and Future Habitats) 永續性必然與數位化和氣候適應性掛鉤。本部分探討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優化建築的長期性能,並增強其對不可預測環境變化的抵抗力。 1. 數據驅動的性能驗證與優化: 探討建築資訊模型(BIM)在整合不同學科設計數據中的作用,以及如何應用物聯網(IoT)感測器和數據分析來持續監測建築的實際運行表現。重點在於如何建立「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以便在建築投入使用後,仍能持續優化能源使用和居住者的舒適度。 2. 水資源管理的閉環系統: 在全球水資源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建築必須從「耗水者」轉變為「水資源管理者」。本書詳述了雨水收集與中水回用系統的設計細節、灰水處理的有效技術,以及景觀設計(如生物滯留設施)在管理徑流和涵養地下水方面的生態工程應用。 3. 應對極端氣候的韌性設計 (Resilience Design): 面對更頻繁的熱浪、暴雨和供電中斷,韌性設計至關重要。我們將分析如何設計具有「冗餘性」(Redundancy)的系統,如在斷網情況下仍能維持基本運作的被動遮蔽系統,以及具備抗洪、防火能力的結構設計策略。探討在都市高密度環境中,如何通過綠屋頂、垂直農場等方式,提升微氣候調節能力,使居住環境更為宜人。 4. 居住者的健康與福祉 (Health and Wellbeing): 最終,永續建築的成功標準是居住者的體驗。本章探討了先進的室內環境質量(IEQ)管理,包括低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的材料選擇、優化自然採光與視線連結(Biophilia),以及如何透過設計提升使用者的心理舒適度與生產力。 --- 總結:從單體建築到生態系統 本書最終將視野從單一的建築物擴展至其所處的都市紋理和區域生態系統。它呼籲設計師和決策者跳脫孤立的項目思維,轉而思考建築如何與其周邊環境(如社區能源網、生態走廊、公共交通)進行協同作用,共同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具前瞻性的永續人居未來。這是一本關於如何在實踐中平衡複雜需求、推動設計邊界、並為下一代留下更優良環境的深度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編著/艾蘭娜.史丹(Alanna Stang)
建築與設計雜誌撰稿人,包括美國建築師協會的《建築》(Architecture)雜誌、《印刷》(Print)雙月刊、《室內》(Interiors)雜誌等。曾任《I.D.》執行編輯,現在同時為《餅乾》(Cookie)雜誌擔任執行編輯。現居紐約。

編著/克里斯多夫.霍桑(Christopher Hawthorne)
耶魯大學畢業。《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常任建築評論專欄作家,亦曾為《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大都會》(Metropolis)雜誌、《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等撰述藝術、休閒、住宅居家等方面文章。現居加州帕薩迪那。

策劃者/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National Building Museum)
1980年成立,是美國唯一專事於建築及住宅生活的國家級美術館,引領設計師及一般居者更重視自己生活的這塊土地。自2000年起,緣於永續、綠色及環保概念,對我們生活的這塊土地及其上的人們愈來愈重要,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開始策劃了一系列綠色展覽,並將其中重要成果撰述出版成書◦

譯者簡介

鄭建科
美國伊利諾理工大學建築博士。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成功大學建築學士。專長都市設計、地理資訊系統、永續都市發展、社區規劃、永續都市發展指標、比較都市研究、規劃分析評估方法、參與式規劃與設計、基地分析與計劃、土地利用規劃、研究方法(都市規劃、都市設計、建築)、風水、攝影(都市、景觀、建築)

图书目录

序言 Foreword
美國國家建築博物館 執行總監 查斯.W.林德(Chase W. Rynd)
前言 Introduction
上相的綠設計 Camera-Ready Green Design

都市City

寄生蟲計劃P.A.R.A.S.I.T.E. Project
寇特柯尼-史塔馬赫建築師事務所Korteknie Stuhlmacher Architecten
荷蘭 鹿特丹Rotterdam, the Netherlands

瑞德街156號156 Reade Street
佩脫拉克工作室Studio Petrarca
美國 紐約州 紐約市New York, New York, USA

科羅拉多庭院Colorado Court
普赫+史卡帕建築事務所Pugh + Scarpa Architecture
美國 加州 聖塔摩尼卡Santa Monica, California, USA

維基新區Viikki
多位建築師Various architects
芬蘭 赫爾辛基Helsinki, Finland

東聯合街1310號1310 East Union Street
米勒與胡爾聯合事務所The Miller/Hull Partnership
美國 華盛頓州 西雅圖Seattle, Washington, USA

海洋列車之屋Sea Train House
行動設計工作室Office of Mobile Design
美國 加州 洛杉磯Los Angeles, California, USA

陽光華廈The Solaire
西薩.培利聯合建築師事務所Cesar Pelli & Associates
美國 紐約州 紐約市New York, New York, USA

郊區Suburb

太陽管住宅Solar Tube
德連鐸建築師事務所Driendl Architects
奧地利 維也納Vienna, Austria

夏洛特住宅Charlotte Residence
威廉.麥唐諾聯合建築師事務所William McDonough + Partners
美國 北卡羅萊那州 夏洛特Charlotte, North Carolina, USA

薩里別墅Villa Sari
ARRAK建築師事務所ARRAK Arkkitehdit
芬蘭 波里Pori, Finland

小超立方體LITTLE TESSERACT
史蒂芬.霍爾建築師事務所Steven Holl Architects
美國 紐約州 萊茵貝克鎮Rhinebeck, New York, USA

磨坊谷麥稈屋Mill Valley Straw-Bale House
阿金-提特建築師事務所Arkin Tilt Architects
美國 加州 馬林郡Marin County, California, USA

裸之屋Naked House
(土反)茂建築師事務所Shigeru Ban Architects
日本 琦玉縣 川越市Kawagoe, Japan

山區Mountainside

遮陽屋House with Shades
亞亨巴哈建築設計公司Achenbach Architecten + Designer
德國 巴登符騰堡州 耶本豪森鎮Jebenhausen, Baden-Wurttemberg, Germany

日光屋三號SolarHausⅢ
史瓦茲建築師事務所Schwarz Architektur
瑞士 艾比那卡佩鎮Ebnet-Kappel, Switzerland

竹屋Bamboo Wall
隈研吾聯合事務所Kengo Kuma & Associates
中國 北京Beijing, China

羅馬街128號R128
偉納.索貝克結構工程顧問公司Werner Sobek Ingenieure
德國 斯圖加特Stuttgart, Germany

水岸Waterside

霍華德家屋Howard House
布萊恩.麥凱里昂斯建築師事務所Brian MacKay-Lyons Architects
加拿大 新斯科夏省 西平南鎮West Pennant, Nova Scotia, Canada

史瓦特住宅Swart Residence
考克斯-卡邁可聯合事務所Cocks Carmichael
澳洲 墨爾本Melbourne, Australia

華盛頓湖別墅Lake Washington House
歐森-松德伯格-孔迪-艾倫聯合建築師事務所Olson Sundberg Kundig Allen Architects
美國 華盛頓州 莫瑟島Mercer Island, Washington, USA

華拉溫巴接待會館Walla Womba Guest House
1+2建築設計事務所1+2 Architecture
澳洲 塔斯馬尼亞Tasmania, , Australia

麥金利住宅Mckinley House
大衛.赫茲建築師事務所∕綜合設計David Hertz Architects/Syndesis
美國 加州 威尼斯Venice, California, USA

沙漠Desert

土桑山屋Tucson Mountain House
瑞克.喬伊建築師事務所Rick Joy Architects
美國 亞利桑那州 土桑Tucson, Arizona, USA

吉勒斯挑高工作室住宅Giles Loft/Studio
雷克與弗拉托建築師事務所Lake/Flato Architects
美國 德州 聖安東尼奧San Antonio, Texas, USA

羅洛瑪五棟挑高公寓Loloma 5 Lofts
威爾.布魯德建築師事務所Will Bruder Architects
美國 亞利桑那州 史考特代爾Scottsdale, Arizona, USA

熱帶Tropics

木麻黃海灘住宅Casuarina Beach House
拉茲-尼莫聯合建築師事務所Lahz Nimmo Architects
澳洲 新南威爾斯省 國王崖Kingscliff, New South Wales, Australia

泰勒別墅TAYLOR HOUSE
法蘭克.哈蒙聯合事務所Frank Harmon and Associates
巴哈馬 蘇格蘭岩礁Scotland Cay, Bahamas

卡門之家Casa de Carmen
黎迪-梅杜姆-史戴西聯合建築師事務所Leddy Maytum Stacy Associates
墨西哥 南下加利福尼亞州Baja California, Mexico

任意地點Anywhere

滑翔之屋Glide House
蜜雪兒.考夫曼設計事務所Michelle Kaufmann Design

建築師資訊
參考資訊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204345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0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0.9MB

图书试读

好評推薦:
台北教育大學環境教育與資源研究所所長、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理事長 陳建志
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副院長暨建築研究所教授 曾成德
交通大學建築研究所所長 張基義
亞洲大學副校長、交大建築研究所創所教授 劉育東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市面上關於綠色生活或節能減碳的書籍多如牛毛,很多都是換湯不換藥,把舊觀念用新的標籤包裝一下就拿出來賣。但這本不同,它展現出一種對「未來性」的強烈預判。作者不只著眼於當前的規範和技術,更在不斷探討十年、二十年後,當氣候變遷的壓力更大時,我們的住宅應該具備哪些「韌性」。例如,對於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或者在極端天氣下如何確保基本的居住舒適度,這些討論都顯得非常前瞻。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而不是一堆固定的「答案」。它激發你去質疑現狀,去思考你現在住的房子,在面對未來挑戰時,還能撐多久?這種帶有警示性但又充滿希望的基調,非常引人入勝。

评分

我以前總覺得「永續」這兩個字聽起來很沉重,好像跟環保運動或素食主義者畫上等號,跟一般上班族的日常生活沒什麼關係。但這本書徹底翻轉了我的認知。它很巧妙地將那些看似高深的建築物理學和熱力學原理,轉化成可以理解的圖表和生活化的敘事。舉例來說,它解釋了為什麼某些窗戶的設計可以有效阻擋西曬,而不是一味地叫我們裝更貴的隔熱膜。這種由內而外、由基礎概念到實際應用的層層遞進,讓讀者可以非常輕鬆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對於那些對建築設計有興趣,但又不想被太多專業術語嚇跑的朋友來說,這本書的「可讀性」絕對是頂級的。它讓你從一個單純的「使用者」心態,轉變為一個對自己的居住空間有主導權的「參與者」,這是一種非常棒的心靈提升。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一絕,那種簡約中帶著對未來的憧憬,讓人一眼就被吸引住了。我記得第一次翻開它,就被那種清晰、有條理的論述風格給震懾住了。作者顯然對「永續」這個宏大的主題有著非常深刻的理解,而且能用這麼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語言來闡述,這點非常難得。它不是那種只會空談理論的學術著作,而是真正著眼於「如何做」的實用指南。尤其是在探討材料的選擇和能源效率的優化時,那種細膩的考量,讓我這個平日裡對環保議題有點半吊子的讀者,都忍不住想回家重新審視自家的水電使用習慣了。書中穿插的許多國際案例,光是看圖片就讓人大開眼界,原來「家」可以有這麼多種可能性,而且這些可能性還都跟地球的未來緊密相連。讀完後,我不再覺得綠色建築是什麼遙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成為一種必須面對的未來趨勢,而且是我們可以積極參與其中的趨勢。那種被賦予了行動力的感覺,比單純吸收知識更讓人興奮。

评分

說實在的,台灣這幾年的建築業發展很快,各種新大樓一直蓋,但真正讓人眼睛一亮的「永續」設計還是鳳毛麟角。這本書簡直就像是一劑及時雨,它提供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視角,讓我們在討論居住環境時,不只是看外觀多氣派、室內多豪華,而是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這個房子如何與它所處的環境和諧共存?我特別欣賞作者對於在地化解決方案的強調。畢竟,我們不是在歐洲或北美蓋房子,台灣的氣候、地震頻率、甚至是生活習慣都獨樹一格。書中對於如何應對夏季高溫和潮濕,以及如何結合傳統智慧與現代科技,提出了一連串富有創意的見解。這種「放眼全球,紮根在地」的思維模式,真的讓我對台灣未來的住宅發展多了一份信心。它不是叫我們盲目跟風,而是鼓勵我們發展出具有台灣特色的永續生活美學。

评分

我推薦身邊所有剛要裝潢、買房,或是對城市發展有興趣的朋友都該翻閱一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並沒有把永續住宅描繪成一個高成本的負擔,反而論證了從長遠來看,那些在初期投入了高標準綠色設計的房子,在後續的維護成本和居住舒適度上,其實有著驚人的回報。書中那些關於「被動式設計」的詳盡分析,讓我明白原來好的建築設計,可以在沒有電力輸入的情況下,依然保持宜人的室內環境。這對習慣了傳統空調的我們來說,簡直是一種顛覆性的啟示。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建築的書,它更像是一本關於「聰明生活」的哲學指南,教導我們如何用更少的資源,換取更高的生活品質,非常值得細細品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