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龐畢度中心那種徹底的「管線外露,結構即裝飾」的激進做法,到後來他參與倫敦的里斯本廣場更新計畫,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一種風格上的成熟與收斂。這本自傳應該會詳細描繪這種「從革命到建設」的轉變過程。革命是為了打破舊秩序,但建設則是為了長久地服務人們。羅傑斯畢竟不是只做了一兩個驚世駭俗的案子就收工的理論家,他是一個持續在實踐場域耕耘的實幹家。我特別期待他對於「永續性」和「社會責任」這些現代建築的核心議題的看法。在高技派的美學框架下,如何融入節能與環境友善的考量?這在當時或許不是主流,但羅傑斯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力,想必早已超越了那個時代。對於台灣許多剛起步的年輕建築師而言,如何將那些激進的、充滿理想主義的設計,轉化為可被大眾接受並長久使用的空間,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把鑰匙。
评分這本《建築的夢想:龐畢度中心建築師理察‧羅傑斯自傳》光是書名就讓人心頭一震,畢竟「龐畢度中心」在建築史上的地位,簡直是個傳奇,它挑戰了所有既有的規則,把所有管線外露,像個巨大的、色彩斑斕的工業怪獸矗立在巴黎市中心。理察‧羅傑斯,這位名字本身就帶著英式優雅氣息的建築師,他是怎麼看待這樣一個顛覆性的設計從紙上圖稿變成真實存在的建築的呢?我很好奇,他從一個學術殿堂走出來的年輕人,是如何面對來自保守派的巨大壓力,又是如何與他的夥伴們(尤其是那個同樣光芒萬丈的雷納佐·皮亞諾)激盪出那樣的火花。這本書不只是關於建築結構和材料學的討論,更像是一趟深入探究一位時代開創者內心世界的旅程。光是想像他面對那些質疑的眼光,如何堅守「形式追隨功能」甚至「功能創造形式」的信念,就覺得這本書充滿了戲劇張力。對於我們這些在亞洲城市快速發展中,常常追求形式大於內容的時代背景下的人來說,重溫羅傑斯如何堅持他的高技派(High-Tech)美學,或許能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才是一個真正具有生命力的建築。
评分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當代設計趨勢的觀察者來說,羅傑斯這位大師的作品清單簡直就是一本「現代建築風格演化史」。從早期的「電子工場」那種幾乎是實驗性質的輕盈結構,到後來那些充滿未來感的公共設施,他的設計哲學似乎總是在不斷地進化,但核心的「透明性」和「靈活性」始終不變。我很期待在這本回憶錄中,能更細膩地捕捉到他個人在不同階段的思考轉折。例如,當他從皮亞諾那裡獨立出來,開始發展出自己更為圓潤、更注重人與空間互動的風格時,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重大的挫折或啟發?台灣的建築環境,常常受限於土地的稀缺性和對於「風水」、「穩固感」的傳統追求,這使得許多前衛的設計很難落地。羅傑斯的自傳,或許能提供一個國際級的視角,讓我們看看在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法規限制下,頂尖的創意是如何被磨練出來的。我猜想,他一定會談到技術如何解放了建築師的想像力,而非限制了它,這對我們思考未來的都市空間設計極具啟發性。
评分說實話,建築師的自傳往往容易流於技術細節的堆砌,但理察‧羅傑斯這個人,從他的穿著風格到他的公共發言,都散發著一種不羈的魅力。我更希望看到的,是那位活生生的、會犯錯、會與人爭執的羅傑斯。建築界,尤其是在大案子的競標過程中,背後的政治角力與人際關係,絕對比藍圖上畫的線條要複雜得多。龐畢度中心當年一出來,簡直被罵慘了,說它像個「煉油廠」,羅傑斯在面對這些鋪天蓋地的負評時,內心是如何調適的?他是否曾經懷疑過自己的選擇?這些人性層面的掙扎,往往比討論鋼骨結構的應力分析來得更引人入勝。如果這本書能捕捉到這些「幕後花絮」,闡述一個天才設計師如何抵禦外界的噪音,堅守內心的美學標準,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遠超乎一本專業書籍的範疇,而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堅持自我」的勵志文本。
评分總體而言,閱讀一位偉大建築師的自傳,就像是拿到了一張通往他思想核心的藏寶圖。羅傑斯是現代主義建築精神的繼承者與激進者,他與皮亞諾的合作,可以說是建築史上最精彩的雙人組之一。我好奇書中對於皮亞諾的描述,是否客觀且充滿敬意,或者有沒有透露出兩人風格差異最終導致合作終結的微妙細節?建築的歷史,往往是透過這些強烈個體的故事被書寫的。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飽和都市空間中的人來說,羅傑斯的夢想——那些輕盈、透明、隨時可以調整的建築體系——提供了一種可能性,讓我們相信,即便是最堅硬的鋼筋水泥,也能承載最浪漫的想像。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理察‧羅傑斯的一生,它更像是對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建築思潮的一次深度回顧與詰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