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香恨:乾隆皇帝與孝賢皇后、香妃(清宮豔系列3) (電子書)

埋香恨:乾隆皇帝與孝賢皇后、香妃(清宮豔系列3)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樸月
图书标签:
  • 乾隆
  • 孝賢皇后
  • 香妃
  • 清宫
  • 历史
  • 爱情
  • 宫廷
  • 电子书
  • 传记
  • 清朝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歷史小說家樸月,享譽文壇的歷史小說代表作《清宮豔》系列,全新發表!
 
  ▋大清盛世「乾隆皇帝」的愛情故事
  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史上最長),雍正即位時,年事已長,為避免諸王奪嫡、手足相殘的戲碼在下一代重演,特創「密詔立儲」制度。而當時朝野都臆測藏在「正大光明」匾後密詔所寫的名字,必是備受康熙爺偏愛,說他「福過於予」的皇四子弘曆。
 
  雍正在位僅十三年,他頗為自得於自己雷厲風行的政治改革,後來卻驚覺:在民間的傳聞中,他竟是: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的暴虐昏君!因此,他親自撰寫《大義覺迷錄》刊刻頒行天下,來為自己辯白;卻連他最鍾愛的皇四子弘曆都認為「愈描愈黑」!
 
  雍正朝隱藏了許多撲朔迷離的情事,竟致在雍正駕崩之初,就發生了「廢太子」的兒子「理親王」弘皙以持有雍正親書傳位「密詔」,堂而皇之要求繼位的疑案!而逼乾隆讓位之事,還不僅此,他又在乾隆二年底,太子永璉薨逝之際再度發起「政變」,幸未成真,卻留下了滿天疑雲。乾隆朝前期,他經歷了無數驚濤駭浪,險阻艱危,幸而身邊一直有一位賢淑睿智,能為他分憂解愁,共度難關的「正宮皇后」富察蘭沁。他們鶼鰈情深二十餘年,傳為清史上的愛情典範,她也成為大清最受尊崇的皇后表率。
 
  ▋孝賢皇后的「愛」,與香妃的「恨」
  孝賢皇后,出身於名臣輩出的滿族八大姓「富察氏」,是雍正帝后親自指婚給皇四子弘曆的元配。她本性善良賢淑,恭謹儉樸,見識過人。又一生堅守「孝」與「賢」的處世原則,與皇帝恩愛彌篤,生了二男二女,卻不幸遭受三個孩子夭折的打擊。乾隆十三年,她方歷皇七子永琮之喪,就抱病陪侍太后與皇帝東巡,途中因傷心兼勞累薨逝於德州。
 
  乾隆朝中期,清帝國大幅擴張疆土,在形同「滅族」的屠殺下,平定了準噶爾。緊接著又出征回部,一舉將天山南北納入版圖,並因而命名為「新疆」。大清平「準」師出有名;畢竟準噶爾與大清歷經三代恩怨。但平「回」呢? 
他為什麼蓄意「逼反」了素性和平,與世無爭的回部,殺害了回部領袖小和卓霍集占?由後事證明:只為了搶奪小和卓之妻,因身具異香,而被稱「伊葩爾罕」——「香妃」的回族第一美人瑪弭爾。甚至早在戰事初起,就已在西苑為她營建了回式風格的金屋「寶月樓」,準備藏嬌。卻沒有料到:這位具有絕世無儔豔麗姿容的美人,也具有絕世無儔的堅貞剛烈;他萬里興師,所換得的,只是她的冷漠與仇恨! 
 
  孝賢皇后與香妃,是乾隆一生最愛的兩個人。他與孝賢皇后之間,是兩情相悅,生死不渝的恩愛。但他所愛的香妃,卻因殺夫之仇、亡國之恨,恨他入骨!甚至甘願被太后賜死,也不肯對他假以辭色!兩個他所愛的人都「瘞玉埋香」先他而死,兩則極端的感情故事,卻高潮迭起,有待看倌細細品賞。
 
 
《紫禁城秘史:雍乾盛世下的权谋与情爱》 引言: 历史的尘烟总是试图掩盖那些在华丽宫墙内上演的真实悲欢。本书将带领读者穿梭回十八世纪,一个大清王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强力统治下,将帝国推向鼎盛的辉煌时代。然而,繁华背后,是错综复杂的权力斗争、深不见底的宫廷阴谋,以及那些被卷入历史洪流中的帝王后妃们无可奈何的命运。 我们将聚焦于乾隆皇帝在位时期,一个权力达到顶峰,同时也情愫暗涌的时代。这不是一部聚焦于单一人物的传记,而是一幅描绘清代宫廷生活、政治运作和人际关系的宏大画卷。 第一部分:盛世的基石——雍正的遗产与乾隆的登基 乾隆皇帝的统治,建立在雍正皇帝铁腕治国、推行改革的坚实基础之上。本部分将深入剖析雍正朝遗留下来的政治遗产,特别是秘密立储制度的建立,对乾隆早期统治的深远影响。 “勤政”的真相: 探讨雍正帝在位期间,对官僚体系的整顿、火耗归公等财政改革,如何为乾隆的“十全武功”准备了物质基础。同时,也会揭示其高压政策下,朝野上下潜藏的暗流与怨怼。 初登大宝的挑战: 乾隆继位之初,如何平衡朝中老臣、皇亲国戚以及自己势力的关系?初期朝政的稳定,是依赖于对前朝政策的继承,还是他个人的政治手腕?我们将分析那些早期看似平稳的诏书背后,所体现的政治平衡术。 “法度”的延续与微调: 乾隆如何继承并发展了雍正的政治体制?他是在维护“祖制”的框架内行事,还是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悄悄为自己的统治风格进行调整?分析初期重要的官员任免和案件处理,展现其治国理念的初步形态。 第二部分:后宫的权力结构与礼仪的牢笼 清代的后宫,绝非简单的妻妾住所,而是帝国权力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章将详述乾隆时代后宫的等级制度、日常运作,以及身份地位对女性命运的决定性影响。 “三宫六院”的制度化管理: 详细阐述皇后、皇贵妃、贵妃等各等级的俸禄、住所、侍从配置及其在朝廷礼仪中的地位。探讨这些制度如何固化了女性在宫廷中的权力界限。 皇后的日常职责与政治参与的边界: 皇后作为“国母”,其职权范围不仅限于内廷事务,更涉及祭祀、教养皇嗣等重要环节。分析在没有“垂帘听政”的直接权力下,皇后如何通过对皇帝的规谏和对内务府的控制,间接影响朝局。 宗室联姻的政治意义: 探讨皇室公主、福晋的婚嫁并非个人情感的归宿,而是巩固满汉蒙各部族关系,服务于国家战略的重要棋子。分析几桩重要的和亲联姻事件背后的政治考量。 第三部分:文治盛世的阴影——文字狱与思想控制 乾隆朝常被誉为“乾嘉盛世”,其对文化教育的推崇达到了历史的高峰。然而,这份繁荣也伴随着对异见的残酷压制——文字狱。 《四库全书》工程的意义与代价: 这一空前绝后的文化工程,旨在汇集天下文献,但其背后的“存毁”标准,却体现了严苛的思想审查。分析编纂过程中,哪些书籍被收入、哪些被销毁,以及这如何塑造了后世对清代学术的认知。 高压下的文人: 选取数起标志性的文字狱案件,如查嗣庭案、吕留良案等。深入剖析这些案件的起因,从对诗句、字词的过度解读,到最终株连无辜的残酷现实,揭示君主集权下,知识分子所面临的生存困境。 “君权神授”的理论构建: 探讨宫廷学者如何利用学术成果,为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和“文治”进行辩护,构建“君王圣主”的形象,以巩固其统治的合法性与神圣性。 第四部分:帝王的私生活与情感的隐秘角落 皇帝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历史最难触及的部分。本章将尝试从留存的记录、诗文和当时的笔记中,探寻乾隆皇帝作为一个人,在重压之下的情感波动与对亲情的渴望。 亲情与疏离: 探讨乾隆与其子嗣之间的复杂关系。作为一位长寿的帝王,他如何处理父权与君权的冲突?他与早期培养的继承人之间是否存在代沟或理念不合? 臣属的忠诚与猜忌: 分析皇帝与深受信任的重臣之间的关系演变。从初期的倚重,到晚年的猜疑与清洗,揭示权力核心对人际信任的腐蚀作用。 游历与寻觅: 乾隆六次南巡,表面是体察民情,实则是权力展示与文化朝圣。分析这些巡幸背后,除了政治目的外,是否有个人对逝去时光的缅怀,或对外界生活的好奇?这些行程如何影响了后宫和朝廷的运作? 结语:一个时代的落幕 乾隆皇帝的晚年,是盛世由极盛转向转折的关键时期。随着老皇帝的“训政”持续,体制的僵化与吏治的松懈开始显现。本书的最后,将总结乾隆时代对后世中国带来的深远影响,无论是文化上的集大成,还是政治结构上的固化,都为道光、咸丰年间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这部作品旨在呈现一个多维度的清宫历史,其中权力是主旋律,而人性的挣扎、情感的幽微,则在重重礼法之下,发出微弱而真实的回响。它是一部关于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交织的深度史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樸月


  歷史小說家。本名劉明儀,祖籍江蘇,一九四七年生。自幼醉心古典文學,潛心涵泳詩詞、文史,為日後從事文藝創作奠基。

  一九九一年以寫作生涯中第一部歷史小說《西風獨自涼》獲「中國文藝協會」小說創作獎。

  著有:歷史小說《西風獨自涼》、《來如春夢去似雲》、《宇宙鋒》、《玉玲瓏》、《金輪劫》、《埋香恨》、《胭脂雪》;古典詩詞欣賞《詩經欣賞選例》、《梅花引》、《月華清》、《漫漫古典情1-5》;散文集《綠苔庭院》;少年文學故事《打金枝》、《玉堂春》、《平凡中的偉大》、《一代文豪歐陽修》、《亂世孤臣父女淚》、《亙古男兒一放翁》、《西施》、《唐代美人圖》;現代人物傳記《春風化雨皆如歌——申學庸》、《鹿橋歌未央》等。

繪者簡介

封面繪圖/Hiroshi 寬


  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畢,白天擔任數位美術指導多年,入夜後以業餘插畫家低調行走江湖,曾幫數十本小說繪製封面與內頁插畫,以武俠風格與水墨技法見長,目前還在筆觸與圖層之間漂泊中。
 

图书目录

《埋香恨》新版序/樸月
 
上部:孝賢皇后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下部:香妃
楔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尾聲
 
附錄:由〈寶月樓自警詩〉看「香妃」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33770
  • EISBN:978986323383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5MB

图书试读

《埋香恨》新版序
 
  孝賢皇后
 
  《清宮豔系列》共有四部書:《玉玲瓏》、《金輪劫》、《埋香恨》、《胭脂雪》。《胭脂雪》寫得最晚,主題人物是「光緒與珍妃」。因為年代較近、資料豐富,初版時,就是近三十萬字,分上下兩冊,算是已「寫滿」了。前兩本為了出大陸版,也都一再整理、增訂過。只有《埋香恨》,因寫的是《香妃》,資料相當欠缺,可以說除非「灌水」,已經無法再「增訂」了。相較於其他三部,顯然是太過「單薄」。因此,在出大陸「簡體字版」的《清宮豔》時,就只出了另三本,獨缺《埋香恨》,頗引以為憾。
 
  後來有了個想法:「香妃」的故事既已無可增訂,想要讓字數與其他三部相當,只能另找一位適用於《埋香恨》這個「主題」的人物來寫。最後決定,在「香妃」之前,加寫乾隆的原配:「孝賢皇后」。
 
  講起「孝賢皇后」,記得年輕時,曾經受到高陽先生的「誤導」;他寫過一本《乾隆韻事》,認為乾隆與他的原配「孝賢皇后」富察氏琴瑟不和。甚至言之鑿鑿:孝賢皇后是因為乾隆與她的弟媳(傅恆之妻)偷情的刺激,又受到乾隆的冷遇,悲憤交集之下,在德州「投水自盡」!當時還年輕的我也曾「信以為真」。
 
  而在我讀了更多史料之後,對「乾隆」與「孝賢」的看法,完全改觀;「孝賢」這位「元后」,可說是乾隆一生的「最愛」!她薨逝之後,乾隆「悲悼」了她一輩子;直到他八十歲,還在想念她,為她作「悼亡詩」!在乾隆的詩作中,被後世指認為她寫的詩,數量是以「百」為單位的!她的死,更絕非「投水自盡」,而是她正因她親生的「皇七子」永琮夭亡而傷痛時,乾隆要陪皇太后登泰山。她為了盡孝,強撐病體,陪同東巡。她「求全責備」又「完美主義」的心性,使她無法好好的休養,對自己的病痛,也因為怕皇太后和乾隆皇帝擔心,增添別人的麻煩,而隱忍不說。終於因病、因累而死於德州旅次。
 
  這位歷史上公認的「賢后」,在嫁給當時還是「皇四子」的弘曆之後,就執著於「孝」與「賢」的為人處世原則;對長輩盡孝,對她位下後宮的妃嬪,與王、貝勒的福晉們包容、體貼、善待。對晚輩們,則「一視同仁」的以慈愛之心公平對待;她自己生了二子二女(由此可證明乾隆與皇后間的「恩愛逾恆」),而殤其三;只剩下三公主(封「固倫和敬公主」)。「孝賢」這個「諡號」,也是她生前,在乾隆諡貴妃高氏為「慧賢皇貴妃」時,自己向乾隆提出的「要求」;可以說:「孝賢」這兩個字,就是她對自己一生為人處世要求的「準則」,也是她期望去世後,對她一生行誼的「定論」。
 
  她是雍正帝、后親自為四阿哥弘曆「指配」的「嫡福晉」;當時,弘曆還沒有「封號」,只是雍正皇帝的「皇四子」。她的家世,可說是相當顯赫的;「富察氏」本來就是滿族「八大姓」的貴族之一。她的祖上,早年就歸附了「後金」時代的努爾哈赤,與大清有非常深厚的淵源。祖父米思翰曾任戶部尚書,二伯父馬齊,是雍正朝建了「擁立之功」的「首輔」(宰相),父親則任察哈爾總管。可以說,是一位真正的滿族「名媛閨秀」。
 
  清朝的「選秀」制度,使出身「三品」以上官員家的姑娘們,從小就被當作「后妃備選」來教養;因此,滿族的姑娘們,個個明理、賢慧、能幹、有教養、識大體。比那些出身王公或官員家的子弟們,強勝得太多!那些「爺們」,雖然也讀書,並不廢騎射。但除了少數真正靠參加科考(大清除了「文科」科舉,也有「武科」的科舉)中舉,是真正以自身的才學入仕的。其他大多數都只靠著祖上「餘蔭」襲爵。甚至因為在制度上,滿蒙「八旗」出身,從生下來,就「高人一等」的享有一份「錢糧」,完全不需要為糊口「自謀生計」。連一般人都享如此特權,更別說出身王公貴族或官員家庭的「爺們」了。從小就「養尊處優」,不必為生活「操心」的這些人,可以說大多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這一點,可從《紅樓夢》裡的賈寶玉身上窺知一、二。
 
  相較之下,家中姑娘、少奶奶,因為從小教養不同,就顯得「強勢」了;這種「強勢」,也可在《紅樓夢》中找到例證;二奶奶「鳳姊」、三姑娘「探春」,正是典型!她們從小的教養,讓她們事上以孝,待人以禮,當家理事更是井井有條。對比之下,在家庭中,男人往往處於「弱勢」(如鳳姊強勢之下,賈璉的處境),實際上,這也是整個時代風氣造成的。
 
  《紅樓夢》中的賈家,雖有承襲的「爵位」,其實並無實質上的「權勢」。而且,這種靠「祖上餘蔭」的「爵位」,除非「世襲罔替」(所謂「鐵帽子」),爵位的承襲,也是一代代「遞減」的;賈家的爵位,是靠「軍功」掙來的;賈演、賈源、封「寧國公」、「榮國公」,傳到「文字輩」的賈敬、賈赦,就只是「一等將軍」了;而且還是「爵位」,而非「官位」!
 
  「孝賢皇后」,卻出生於真正掌有「實權」的「相府」。所以,她對「政治」和「官場」情勢,必然從小耳濡目染,具有超過一般人的「敏銳」。相對的,也必具有因應的「政治智慧」。我甚至有點懷疑:這就是雍正帝、后要把她「指婚」給皇四子的原因之一;「嫡福晉」有這樣強大的政治「背景」,對「皇四子」弘曆來說,在「繼位」的條件上,無疑是有「加分」效果的!
 
  這位「大福晉」,曾陪著「皇四子」弘曆經歷了許多人生的風險波濤。雍正登基,一改父親康熙施政的寬和;他以「法家」自許,認為「不過正,無以矯枉」,所以政治措施相當嚴峻苛厲。使王公大臣無不戰戰兢兢,「吏治」的確也為之澄清不少。事實上,當時百姓的生活,較之於明末,富庶安樂許多,這是雍正不可否認的「政績」;「康雍乾」是為當世與後世稱道的「盛世」,而「百姓富足安樂」,是「盛世」的重要基礎。
 
  雍正登基後,尚未「改元」,唯一「封王」的人,並不是他的兒子,而是「廢太子」允礽的兒子弘皙;封為「多羅理郡王」。康熙朝的宗室,照傳統,大多在成年(十八歲)或成婚後「首封」爵位。這還可以解釋是因為他們的年齡不夠。但,乾隆和與他同齡的弟弟弘晝,以雍正親生的「皇子」,卻直到雍正十一年,二十一歲時才被首封為「寶親王」、「和親王」;在這之前,他們只是照「排行」稱謂的「皇四子」(四阿哥)、「皇五子」(五阿哥)。而在他們封「親王」之前,弘皙也已晉封為「和碩理親王」了;前加「和碩」,還是高他們一等。這其實是不合常理的,當然,雍正也出於無奈;他的無奈,也有其「背景」。
 
  雍正朝發生了許多「震驚朝野」的事;像囚禁或誅殺曾與他對立的兄弟、誅殺扶植他登基的「舅舅」隆科多、「功臣」年羹堯。因曾靜師生遊說當時的川陝總督,岳飛的後裔岳鍾琪「造反」,而大興「文字獄」;尤其對提出「夷夏之防」的呂留良,不但挫屍揚灰,誅戮九族,連學生、門人都不放過。後來又下令:刊刻任何的書籍、文章,都不許出現「胡」、「虜」、「夷」、「狄」字樣!
 
  他還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以「上諭」與引發「文字獄」的曾靜師生做「對簿公堂」式的「質辯」。而且,把這些內容,刊刻為《大義覺迷錄》,廣頒於天下,而且命各「學宮」當教科書「宣講」。
 
  他對當代大儒呂留良銜恨入骨,卻認為曾靜師生是「功臣」;因為若非他們勸岳鍾琪「造反」的那封信,他還不知道天下人是怎麼「罵」他的!在曾靜寫給岳鍾琪的書信中,列舉了雍正的「十大罪狀」:謀父、逼母、弒兄、屠弟、貪財、好殺、酗酒、淫色、誅忠、任佞!而他認為,已以無礙辯才「折服」了這師生二人,讓這兩人承認錯誤:皇帝不但不如外傳的「殘刻」,還是個「聖明之君」!於是,他就讓這二人到處「宣講」,以「還他清白」。還下詔:他的子子孫孫都不得殺害這二人。
 
  但這件事讓當時的「皇四子」弘曆痛心疾首;原本只私下流傳的流言,因為他父皇的剛愎自用,自認為是「辯論」的「勝方」,而刊刻了《大義覺迷錄》,並廣頒天下,成為當代流傳最廣的書!卻不知道:在百姓心目中,未必認為他的這些「罪名」就此洗刷「清白」,反而「越描越黑」的,讓這些原本隱晦的事遍傳天下,引發了更多的質疑。
 
  因此,乾隆登基之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他父皇的《大義覺迷錄》「燬禁」;查禁之嚴,等同於「文字獄」!而且馬上違反父皇的「煌煌詔令」,把曾靜師生處以極刑!顯見雍正自認的「英察聖明」,連親生的兒子都不能認同!
 
  雍正一生剛愎,卻曾經一度因「精神耗弱」,整個人陷入了恐懼、焦慮狀態。而病源,似乎出於「廢太子」允礽的鬼魂糾纏騷擾。情況嚴重到:使他的神智也陷入恍惚怔忡。在這情況之下,被「廢太子」允礽的「世子」弘皙掌握了他「心虛」的弱點,讓他留下了一份「密詔」給弘皙,內容是:未來「傳位」給弘皙,「還政」於廢太子一支!
 
  我們都知道,他即位之後,「殺」的人不少;包括與他爭帝位的手足,和力挺他登基的「功臣」隆科多、年羹堯。更不要說他為整頓「官箴」,鼓勵「告密」,因而得罪、處死的官員,和因「曾靜」一案,追遡出了源頭出於呂留良,因此推行的「文字獄」。因為呂留良是當代公認並尊敬的「大儒」,因此被誅連受害的士子,幾乎遍及天下。但他顯然都認為是他們「該死」,並沒有任何心理上的「陰影」。為什麼獨對「廢太子」的「鬼魂」如此驚恐?甚至在這件事後,還下令建了「潮神廟」,而他頒下的「潮神」畫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廢太子」!
 
  由整個事件推論:恐怕當年「太子」被廢,與他的「陷害」有著絕對的「關係」;若太子沒有被廢,繼康熙之位的,必然是從小就被立為「太子」的皇二子允礽,怎麼會輪得到他?而且「廢太子」幾乎大半生都被幽禁在宮中,並在他登基第二年就因「病」而死!就算不是被他「害死」,得「病」的因由,也必然與抑鬱症有關。也可以說:廢太子是他直接、間接害死的!因此,在他身體病弱的時候,就變得疑神疑鬼、心神恍惚;似乎被當時已死的「廢太子」鬼魂所「祟」。
 
  過去,許多故事講到雍正「奪位」,都說是他篡改了放在「正大光明」匾之後,「建儲匣」裡的康熙「遺詔」:將「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于四子」。但這「故事」是無法「成立」的!因為,將「建儲匣」藏於「正大光明」匾後,等皇帝駕崩,在王公大臣共同見證之下,取下開封,確認繼位人選的「制度」,就是雍正「首創」的,也可以說,是他「發明」的!雖然他自己為了「奪位」不擇手段,可不希望這種事,在自家兒孫身上重演!因而獨創了這種方式,以求政權能「和平轉移」。而且寫在「傳位詔書」上的文字,必然是「滿漢文並列」,滿文的「十四子」與「于四子」寫法完全不同!
 
  現代還有人以「現存」的康熙「遺詔」為證明:康熙本來就是要傳位給雍正的。可是實際上,這個說法還是可疑;「遺詔」必在雍正登基後才「昭告天下」。在他登基後,以強勢「主導」,讓本已戰戰兢兢的臣下,照他的意思寫「遺詔」公諸於世,太容易了!誰能,又誰敢追究真假?
 
  以當時和後來所發生的事,都證明他的登基,引發了很大的風波。主要的原因恐怕是:當時在朝的王公親貴、文武大臣,甚至在野的百姓,都沒有康熙想傳位的人是「皇四子」的「心理準備」!要知道:當時康熙已年逾六十高齡,朝野之間,必然非常關心繼位人選,而且一定已有了心目中的「特定對象」了;這「特定對象」,才是在他們認知中,康熙有意傳位的「人選」,但顯然絕不是「雍親王」!
 
  以他後來會寫下「密詔」給弘皙,更可以了解:他繼位的「真相」,比一般所「認知」的更為曲折複雜;還不僅限於眾所周知的「屠弟」:殺害了皇八子允禩、皇九子允禟。恐怕對「廢太子」一案,也有「重大嫌疑」,甚至就是他「主謀」的!以致在他「駕崩」後,弘皙拿出了他親書的傳位「密詔」,就在他遺體前,強勢要求在場的王公大臣承認「密詔」內容,並要求「繼位」;使乾隆都差點因此失去了皇位!因為「正大光明」匾後的「建儲匣」,是雍正即位之後,雍正元年存放的。而弘皙言之鑿鑿:給他的密詔,寫於雍正六年;依情、理、法,都是「後詔改前詔」,應該以「後詔」為「準」!
 
  幸虧,在「皇四子」弘曆的嫡子滿月時,雍正曾公開宣稱:弘曆的這個「嫡子」,是大清的「承宗之子」,許以「璉瑚之器」,並命名「永璉」;也就是說:「永璉」是雍正親自指定的「皇位繼承人」。而此事又發生在他給弘皙寫下「密詔」之後!而且:不論「正大光明」匾後的「建儲匣」,或是為「永璉」命名之事,都是公開「昭告天下」的。弘皙手上的密詔,卻是「私相授受」,沒有見證!這一點,不能不承認「薑是老的辣」!可能雍正在被迫寫下「密詔」的時候,就已用了「心機」。
 
  雍正在一次自認「病危」時,曾召見最親信的滿臣鄂爾泰、漢臣張廷玉到病榻前,告知此「隱祕」之事。並以「臨終托孤」的悲苦鄭重:要求他們一定要照「正大光明」匾後「建儲匣」中所寫的名字,扶立皇四子登基!在種種不利因素之下,原本自認「勝券在握」的弘皙,也不得不在忿忿不平下退讓。但撂下一句話:「皇位是讓給永璉的!」也就是說:根本不承認「乾隆」的「繼位權」,只算他「父以子貴」!
 
  乾隆三年冬,他「嫡出」的次子永璉夭逝,年僅九歲。乾隆四年,當初放話「皇位是讓給永璉的」弘皙二度爭位,引發了幾乎「動搖國本」的「政變」。
 
  這些「驚濤駭浪」發生時,唯一被乾隆信任,而且追陪在他身邊支持他、鼓勵他,甚至幕後幫他畫謀定策的人,只有「孝賢皇后」!對這樣既孝且賢,且與他「共患難」的賢后,他會忘恩負義「逼」得投水自盡;照高陽的說法,是他把孝賢「逼死」的!但難以「自圓其說」的是:歷史上明確記載:他在孝賢薨逝之後,幾乎用了一生來追悼懷念!
 
  孝賢所處的時代,和經歷的「故事」,實在是太精彩了!也因此,當我在想要讓《埋香恨》與另三本《清宮豔》在字數上取得「平衡」的時候,決定不在「香妃」故事中加油添醬,甚至「灌水」。而在前面加寫了「孝賢皇后」;所謂「瘞玉埋香之恨」,在乾隆朝來說,恐怕也只有這位「元后」當得起了!她在雍正五年,十五歲時被指配為「皇四子」弘曆的「嫡福晉」。乾隆二年,被冊立為「中宮皇后」。薨逝於乾隆十三年,得年三十六歲。
 
  我的《孝賢皇后》其實寫得相當早,第一稿距今大概已有十幾年了。卻因整個出版生態的改變,始終沒有發表或出版。其實,這些事也有點怪我自己,對發表或出版太不積極了;我的性情和自幼讀「聖賢書」養成的「風骨」,很難開口求人,也很難去「促銷」自己。但這也沒什麼不好,我自己每隔幾年,都會再拿出來一邊閱讀,一邊修訂、潤飾;相信現在出版的這一稿,比「第一稿」一定「進步」很多。
 
  「孝賢皇后」這個人,過去似乎很少人注意,在我寫的時候,幾乎還不太為人所知。倒聽說近年有幾部「歷史電視劇」演出了這位賢后。我家沒有電視,也不看「電視連續劇」。我所寫的「孝賢皇后」,是根據史料、相關論文,再經過自己思考、推究、整合、編排,自出機杼寫的,這一點是應該在此說明的。
 
  香妃
 
  《埋香恨》的第二部分,是早年「遠流」出版《清宮豔》時的第三部《埋香恨》的女主角:香妃!
 
  這是一個「正史無徵」的人物。正史上,大清平準之後,從祖父輩,就被準部俘擄到天山之北,當時為準部為「農奴頭子」的回部領袖大、小和卓,在被釋放回南疆後,為了答謝大清,曾進獻了一位回族美人給乾隆。這位回族美人,先封「和貴人」,後來晉位「容嬪」,又晉位為「容妃」。她在乾隆身邊約三十年,相當受寵,因老病自然死亡。
 
  照理來說,這樣的妃子,是沒什麼「故事」可言的。但民初,卻傳出了乾隆宮中另有一位回族女子,被稱為「香妃」。她的故事,完全不同於「容妃」,她的來歷與死亡,真是高潮迭起,震撼人心!
 
  歷來,有許多電視、電影取材於「香妃」。其中真正用心研究、考證,不但遍搜相關史書,並親臨南疆實地「探勘考察」人、地、時、事,鄭重寫下相關著作的劇作家,是姜龍昭先生。但首位把「香妃」這個人物,由「西陲」帶到「中土」,並為她寫下小說的,不是他,而是一位曾任職於新疆,精通維吾爾文的我國外交官水建彤先生;他以「桑簡流」為筆名,將他在新疆聽說的「香妃」故事,寫成了小說《香妃》,並於一九五四年出版。
 
  在我寫《清宮豔》的計劃中,是無法省略「香妃」這個人物的。而且,雖然從孟森先生主張「香妃」就是「容妃」以來,也有不少學者「跟進」,接受此說。而我自己比較認同的,是姜龍昭先生的看法:「香妃另有其人」。
 
  我寫《埋香恨》時,當然參考了姜龍昭先生的著作。但和寫其他人物一樣,這些都只是當「參考資料」。此外,我也參考了許多乾隆「平準」、「平回」之役的正史,以了解前因後果。看了不少相關天山南北,準部與維吾爾回部民情、風俗的資料。並向信仰回教的朋友,請教回教的教義,然後才鄭重下筆。
 
  在寫作期間,我曾告知姜龍昭先生:我在寫《清宮豔》系列歷史小說。前面已寫了「孝莊文皇后」與「董鄂妃」。目前正在寫「香妃」,並把他的大作,列為重要參考資料。姜先生是位極具長者風範的長輩,多方鼓勵。在《埋香恨》出版後,我當然也寄了書給姜先生,請他「指教」。
 
  不意,後來他轉寄來一封水建彤先生寫給他的信;原來,他已在給水先生的信中,提起了我寫《埋香恨》的事。並告訴我:水先生才是寫「香妃」小說的「第一人」!因為他是一位資深的外交官,早年數度奉派新疆,參與劃定疆界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他熟諳維吾爾語言,「香妃」的故事,就是他派駐新疆時,聽維吾爾族耆老對他說的!而且,他也曾往訪喀什噶爾,知道當地有個很大的回族墓園「阿巴和加瑪扎」,「香妃」墓正在其中!因此,這個墓園,當地俗稱為「香妃墓」!
 
  「香妃墓」在喀什噶爾!明確的推翻了「香妃」就是「容妃」之說;容妃是乾隆的妃子,當然葬在乾隆的陵寢(裕陵)附近,絕無遠葬回疆之理!事實上,「裕陵」的「妃園寢」中就有「容妃墓」!
 
  姜龍昭先生建議我送一本《埋香恨》給水建彤先生,請他指教!水先生當時人在挪威,這本書寄出後,心裡不免有點「班門弄斧」的忐忑不安。而不久,水先生就親自給我回了一封信:
 
  樸月先生惠鑒:
 
  承賜手教及說部「埋香恨」,極為感幸。
 
  能以前代迭聞,映證準回歷史恩怨。點醒滿清興師無名,確是的見,甚是!甚是!伏筆用力準、回兩役,襯出刺、殉高潮,為故事最難令人置信,最難交代之情節定案,尤佩卓見。頁六一前後,交代策妄阿拉布坦祖孫三代事略及影響,警闢深刻,有過史班史筆!
 
  予早年于役新疆,七渡天山,日夕參與收復伊(黎)、塔(爾巴哈台)、阿(爾泰)三區──舊日準噶爾部──交涉,並單身出使哈薩斯坦,安排瑪納斯河停戰。所寫「香妃」,意亦在介紹該邊圉地理民性,惜浮淺漫汗。尊著如出蒙、回史家之手,人名、地名無不精賅鑿實,如蘇黛香、圖狄貢,達爾札等。封面面貌極肖回部女,郎世寧之戎裝像,反似蒙族女矣。佩服,祝好。
 
桑簡流  十月二十三日
 
  「桑簡流」是水建彤先生的筆名;當初他寫的《香妃》小說,就是用這個筆名出版的。
 
  找出這封早年影印存檔的信,主要說明:這部書中,「香妃」雖然是「正史無徵」的人物;正史上只有「容妃」。但並不能因此證明「香妃無其人」;只因新疆地處西北荒漠邊陲,早年的交通極為不便,很少人真正有機會遠赴新疆。而能往來新疆的人,又有多少具有文學基礎,既關注了解歷史、文化,又有創作能力,能把所見所聞化為文字出版?此事頗有礙於乾隆的聖德與顏面,「正史」略而不寫或刪除,亦在情理之中。
 
  而且,有多少人像水先生這樣,有機會「七渡天山」,並參與外交上的交涉,深入當地,了解風俗民情?
 
  他是一位精通數國語言文字,在文史方面極具根柢,又重視傳統歷史文化的外交官。他所寫的《香妃》,又豈能視為「戲說」的「通俗小說」?不僅是他,姜龍昭先生也不僅是以「通俗劇」編劇為滿足,而是抱持著「學者」的嚴謹態度寫這齣「歷史劇」的!
 
  不能否認所謂的「歷史小說」中,必然有「虛構」的情節;如果完全照「歷史」寫,那直接把史書中的「古文」翻譯為「白話文」就可以了,還用花什麼心力去架構歷史、詮釋文本、劃刻人物,寫成「歷史小說」?我也必得說明:相關歷史記載的部分,我也是尊重歷史的!而「香妃」這個「人物」,有他們兩位「背書」,使我也能對「歷史」的部分心安理得了!
 
  關於「香妃」,我另寫了一篇論文:〈由「寶月樓自警詩」看「香妃」〉,列為「附錄」,給對歷史比較有探索興趣的朋友「存參」。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角度来看,作者如何处理“埋香”这个意象,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它可能指代逝去的芳华,也可能象征着那些被深宫锁住的才情和抱负。孝贤皇后在位时,那份典雅持重的形象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不为人知的遗憾?而香妃,她的到来本身就像是一颗流星,璀璨却短暂,她的“香”最终是散尽在宫闱的脂粉气中,还是化为一种难以磨灭的记忆,留给乾隆无尽的思念和愧疚?我关注的是叙事节奏的掌控,前期铺陈的甜蜜或平静,如何一步步导向最后的“恨”,这种张力必须是层层递进的,不能虎头蛇尾。如果情节推进得过于突兀,人物的转变缺乏铺垫,那么即便故事多么跌宕起伏,读者也难以产生代入感,只会觉得是作者在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非人物性格的自然发展。

评分

说实话,这类以历史人物为蓝本的小说,最考验作者的功力了。光是“乾隆”、“孝贤皇后”、“香妃”这几个名字摆出来,就自带光环和巨大的解读空间。我希望作者在构建人物群像时,能跳脱出以往脸谱化的处理方式。比如,乾隆这个角色,他既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拥有俯瞰众生的权力,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面对两位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女性,他的爱意和占有欲会如何交织拉扯?再说说孝贤皇后,她作为原配嫡后,她处理“情敌”登场时的内心波澜,是选择隐忍还是暗中布局?那种无声的较量,往往比台面上的争风吃醋来得更惊心动魄。至于香妃,她的“香”不仅仅是体香,更是她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政治符号,她如何适应那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她的心底深处究竟是眷恋故土还是对新生活有所期待?这种复杂性,是阅读体验的关键,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情爱场面,那就太对不起这些历史符号的重量了。

评分

作为一个热爱历史小说的读者,我发现好的清宫故事,往往能够映照出现代人在处理情感和责任时的困惑。乾隆面对的,是帝王的责任感和个人的情感需求之间的永恒矛盾。孝贤皇后代表着传统的贤德与规范,而香妃则代表着对自由和激情的向往。这三者的关系,不就是我们现代人在面对家庭责任和个人追求时的缩影吗?因此,我期待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宫廷争斗的表层,而是能够探讨更深层次的主题:什么是真正的爱?权力是否能买到忠诚和情感?以及,在历史的车轮下,个体的情感诉求究竟有多微不足道?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这些哲学思考融入到华丽的宫廷场景和曲折的爱情故事中,让读者在阅读消遣的同时,还能获得一些关于人性与命运的启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普通的言情小说范畴了。

评分

我个人对清宫题材的阅读偏好,倾向于那种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重量”的作品。这本书既然被归类为“清宫艳系列”,虽然标题透露出一定的风月色彩,但我更希望它能在“艳”的背后,挖掘出“恨”的根源。这种恨,可能是权力斗争的副产品,也可能是时代洪流中个体命运的悲哀。想象一下,当香妃的异域风情席卷了后宫,这份新鲜感是否也成了对皇后地位的一种潜在威胁?而乾隆在权力与情感之间徘徊时,作出的每一个决定,对这三个人乃至整个后宫的未来,都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我特别关注细节的还原度,比如不同等级的妃嫔日常的礼仪规范、服饰用度,甚至是一道宫廷菜肴的描写,这些都能为虚构的故事增添坚实的骨架。只有当场景足够真实可信,人物的情感张力才能被有效地烘托出来,否则,一切都成了空中楼阁。

评分

这本书光看书名《埋香恨:乾隆皇帝与孝贤皇后、香妃(清宫艳系列3)》,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心大发,想象着那个金碧辉煌的紫禁城里,究竟藏了多少爱恨情仇和不为人知的秘密。我总觉得,清宫剧和历史小说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们总能把那些宏大的历史背景,用最细腻的情感纠葛串联起来。特别是涉及到孝贤皇后这样的“白月光”,和香妃这种充满异域风情的传奇人物,光是想象两位女性在乾隆心中的位置变化,就够有故事性了。我期待作者能把那种皇家生活的压抑感和女性在深宫中的无奈描绘得淋漓尽致,不只是帝王一人的风流韵事,更想看到她们各自为了生存和情爱所做的挣扎与权衡。毕竟,在那样一个时代,即便是尊贵的皇后,她的命运也往往系于帝王一念之间,更何况是承载着太多政治考量的异域妃嫔呢?希望作者的笔触能超越一般宫斗小说的俗套,写出一些更有深度和历史厚重感的东西,让人读完之后,不只是津津乐道于香艳的描写,更能对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产生深深的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