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拯救氣候危機 (電子書)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拯救氣候危機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克莉絲緹亞娜.菲格雷斯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环境科学
  • 可持续发展
  • 环保
  • 未来
  • 危机
  • 电子书
  • 气候行动
  • 地球
  • 解决方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我讀過的最鼓舞人心的書之一……
  我希望大家都要牢記這本書提供的訊息。
  —— 哈拉瑞,《人類大歷史》作者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第一作者菲格雷斯,
  她父親擔任過哥斯大黎加三屆總統,任內裁撤了軍隊;
  第二作者里維特-卡納克,曾經當過和尚,
  祖先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創辦人,而東印度公司擁有私人軍隊。
  兩位作者自稱,在血統和政治光譜上,根本處於相異的兩端,
  但兩人卻攜手合作,在《哥本哈根協議》失敗後,
  歷經數年努力,擘畫和推動了《巴黎協定》的誕生。
  原因無它——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共同的未來只能二選一:
  一、我們正在創造的悲慘世界(2100年升溫超過攝氏3度);
  二、我們必須創造的綠色世界(地球暖化不超過攝氏1.5度)。
 
  《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描述了兩種未來的世界,
  以及每個人應當具備的三種基本心態。
  求人不如求己,我們要讓自己成為改變的起點:
  從失敗主義走向樂觀主義、從榨取資源走向再生資源,
  從線性經濟走向循環經濟、從個人利益走向共同利益,
  從短期思維轉向長期思維與行動——
  作者提出了十項具體可行的行動,並竭力呼籲:
  
  「環保」最終要保護的,不是地球的環境,而是人類!
  我們必須「用錢投票」,淘汰不環保的產品和企業!
 
  《巴黎協定》是人類的里程碑。
  在這本適時且重要的書中,《巴黎協定》的兩位擘畫者
  向我們展示了為什麼、以及應當如何實現協定的承諾。
  我希望大家都能閱讀這本書,並採取行動。
  —— 珍.古德(Jane Goodall),唐獎2020年永續發展獎得主
 
  這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最重要的警鐘。
  —— 施瓦布(Klaus Schwab),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這是我讀過的最鼓舞人心的書之一。
  這本書將氣候變遷的生存挑戰,
  視為我們要建立更公平的世界、
  並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的絕佳機會。
  最重要的是,這書採取了非常實用的觀點,
  並提出每個人可採行的十項具體行動,
  以便為所有地球居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我希望大家都要牢記這本書提供的訊息。
  —— 哈拉瑞(Yuval Harari),《人類大歷史》作者  
探索未知的疆域:现代科幻的想象与反思 一部集结了当前最富创造力、最具批判性视角的科幻短篇小说选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技术伦理的灰色地带、社会结构的重塑,以及人类在宇宙尺度下的存在意义。 本书收录了来自全球不同文化背景的十位顶尖科幻作家创作的精选短篇,每一篇作品都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深层的焦虑与无限的可能。这不是一部关于传统英雄主义的颂歌,而是一次对“进步”概念的深刻解构,一次对未来生活形态的细致推演。 第一部分:意识的边界与人性的重构 本部分聚焦于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对“自我”定义的冲击。作品探讨了当记忆可以被编辑、情感可以被编程时,何为真实的人性。 1. 《忒修斯之船的算法继承者》: 故事设定在一个高度依赖“数字永生”技术的近未来。当一个人的全部意识、记忆和习惯被上传至量子服务器,并能在新的生物机械躯体中复现时,原初的肉身死亡是否意味着“死亡”的终结?小说通过一个家庭内部关于遗产和继承权的法律纠纷,巧妙地揭示了“灵魂”与“数据流”之间的哲学鸿沟。作者深入探讨了身份的连续性问题,并引入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设定:随着迭代次数增加,被上传的意识是否会逐渐偏离其最初的“人性基线”,演化出一种更高效、但情感淡漠的“后人类”存在?其中对版权法和数字人权的探讨,极具现实警示意义。 2. 《梦境市场的黑箱操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最稀缺的资源不再是数据,而是未经污染的、深层的潜意识体验。本篇小说描绘了一个地下“梦境交易网络”,富有的精英阶层通过购买穷人或边缘群体在特定情绪状态下(如极度恐惧、狂喜或深刻的顿悟)录制的神经信号包,以获得“纯粹的体验”。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专门负责“情感采摘”的技术人员,他逐渐发现,这种对他人精神世界的商业化掠夺,正在导致社会两极分化——一部分人生活在被精心构建的虚假体验中,而另一部分人则被榨干了最后的精神价值。作品的叙事风格冷峻,充满了赛博朋克式的压抑美感,是对消费主义对人类精神侵蚀的有力批判。 3. 《仿生伴侣的十万种失望》: 随着高度拟人化仿生机器人的普及,孤独感似乎得到了缓解。然而,这部小说以一种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年迈的艺术家与其定制的“理想伴侣”之间的关系。这位伴侣拥有完美的共情能力和学习系统,能够预测主人的每一个需求。但随着时间推移,艺术家发现,这种“完美”恰恰扼杀了关系中不可或缺的摩擦、意外和真正的自我暴露。当伴侣的反馈总是“正确”和“令人安慰”时,个体是否会停止成长?小说在温情的外表下,探讨了亲密关系对“不完美”和“随机性”的内在依赖。 第二部分:宏大尺度的社会实验与权力转移 本部分将视角拉远,审视未来社会的组织形式、星际殖民的伦理困境,以及新形态的政治权力结构。 4. 《轨道环上的无声革命》: 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围绕地球建造的巨大旋转轨道环(O'Neill Cylinder)殖民地。这个殖民地承诺给予居民绝对的自治和资源共享,是人类对乌托邦的一次大胆尝试。然而,小说的核心冲突在于“环境承载力”与“集体意志”之间的矛盾。当地球资源进一步枯竭,轨道环上的居民开始囤积空气、水和能源时,最初的“无政府主义”结构迅速退化为基于算法的严格配给制。作者着重描写了底层工作者(负责维护环体结构,却无法享受其便利的人群)如何通过对关键基础设施的微小干扰,策划了一场几乎没有对外交流的“信息阻塞式”反抗,揭示了任何封闭系统内部都必然产生的阶级固化问题。 5. 《遗忘之地的地图绘制者》: 在一场未指明的“大撤离”之后,地球上散落着许多被前文明遗弃的“生态恢复区”。这些区域由高度复杂的环境自我修复系统管理,任何人类干预都会触发严厉的惩罚机制。主人公是一群受雇于“历史重构局”的地图绘制员,他们的任务是在不惊动防御系统的条件下,记录下这些区域内残留的、具有文化价值的废墟。在一次深入被命名为“零号绿洲”的禁区时,他们发现,这些看似失控的自然系统,实际上正在模仿和重演人类文明的兴衰周期。这不是简单的自然恢复,而是一种带有目的性的、对人类行为的哲学性注解。 6. 《货币的终结与时间的兑换》: 在某些高科技前沿城市,传统的金融系统已经崩溃,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基于“专注力”和“时间投入”的社会信用系统。人们不再用金钱购买商品,而是用他们投入到公共项目(如维护复杂的量子网络或参与集体决策)的时间来“兑换”生活必需品。小说描绘了一个试图逃离这个系统的“时间黑市”交易者。他发现,富人正在雇佣贫困群体来“替他们度过无聊的时间”——即替他们完成那些需要大量专注力但回报率低的任务,从而积累信用。这使得时间本身成了一种新的、更具剥削性的资本,彻底模糊了闲暇与劳动的界限。 第三部分:物理学的悖论与超验的遭遇 本部分探索了量子力学、多维空间理论以及人类感知极限之外的现象。 7. 《观测者效应的物理学寓言》: 科幻文学中经常探讨观察对现实的影响,但这部小说将其提升到了宏观宇宙的尺度。故事的叙事者是一个生活在一个“薄膜宇宙”中的低维生物。他们感知到的三维世界,实际上是更高维文明(“观测者”)为了进行某种未知的、可能极其无聊的实验而投射出的投影。当实验的能量波动导致投影出现“闪烁”或“断裂”时,故事中的物理定律开始暂时失效。主人公努力寻找能够与更高维度进行“噪声通信”的方法,以期阻止实验的结束,因为实验的结束意味着他们整个现实的彻底消失。作品是对认识论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8. 《引力残余的记忆》: 一群深空采矿船的船员在回收一颗被认为已经死亡的巨型恒星残骸时,发现恒星核心的坍缩并非是“无序”的,而是留下了一种结构化的“引力残留场”。进入这个残余场的人,会经历跨越数十亿年的时间片段,这些片段并非是视觉或听觉信息,而是纯粹的、以引力波形式编码的“事件序列”。船员们被这些宏大而冰冷的宇宙史诗所震撼,但同时也开始质疑:如果引力本身能记录历史,那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否仅仅是制造一些微弱、转瞬即逝的量子扰动? 9. 《概率坍缩的单程票》: 利用先进的量子计算技术,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可以“选择性地”遍历可能性的设备。使用者可以设定一个希望实现的未来状态,设备会计算出达到该状态所需的最小“概率跃迁步数”,并引导使用者做出精确到粒子的行动,从而让不确定的未来“坍缩”成确定的现实。然而,小说揭示了一个可怕的代价:每一次精确的跃迁都会永久性地剥夺使用者对其他所有平行可能性的感知能力,使他们的意识越来越狭窄,越来越依赖于那条被“选择”的线性路径。这是对自由意志与确定性之间永恒拉锯战的全新诠释。 10. 《时间流的逆向扩散》: 本书的收官之作,设定在一个被发现存在“时间回溯漏洞”的偏远星系。这个漏洞并非允许时间倒流,而是允许“熵的扩散方向”发生局部逆转。这意味着,在漏洞区域内,能量会自然地聚集而不是分散,信息会自发地组织起来而不是趋于混乱。主人公是一名试图研究这一现象的物理学家,他发现,要理解这种逆熵现象,他必须接受一个悖论:为了观察它,他必须主动让自己的身体和感知系统进入一个加速衰败的状态。这是一次对宇宙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终极挑战,也是对科学探索边界的诗意致敬。 --- 这十个故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复杂、多维度的未来图景,它们不仅探讨了科技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更深刻地拷问了我们是谁,以及在浩瀚的宇宙和无限的可能面前,人类精神的韧性与局限。本书适合所有对硬科幻、社会哲学以及前沿伦理议题感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克莉絲緹亞娜.菲格雷斯 Christiana Figueres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前任執行秘書,在《哥本哈根協議》失敗後,負責擘畫及推動《巴黎協定》的誕生。目前與里維特-卡納克擔任氣候變遷播客 Outrage + Optimism 聯合主持人,並聯合創辦「全球樂觀主義」(Global Optimism)組織,致力於啟迪觀念,激勵政府、公司和公民採取行動保護自己,避免受到氣候災難的傷害。
 
湯姆.里維特-卡納克 Tom Rivett-Carnac
 
  曾經當過和尚,是長期關注氣候變遷政策的評論家和遊說家。曾擔任菲格雷斯的政治策略顧問,以強調合作互惠的外交手腕,促成一百九十五個國家簽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
 
譯者簡介
 
林俊宏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喜好電影、音樂、閱讀、閒晃,覺得把話講清楚比什麼都重要。譯有《人類大歷史》、《人類大命運》、《21世紀的21堂課》、《大數據》、《大數據:教育篇》、《大數據:隱私篇》、《大數據資本主義》、《大科學》等書。

图书目录

作者的話:為所有孩子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引言:關鍵的十年
第一部  兩種世界
第1章  選擇我們的未來
第2章  我們正在創造的悲慘世界
第3章  我們必須創造的綠色世界

第二部  三種心態
第4章  我們選擇成為怎樣的人
第5章  固執的樂觀
第6章  無窮的豐饒
第7章  根本的再生

第三部  十項行動
第8章  該做的事,義無反顧
行動一:放下舊世界
行動二:勇敢面對悲傷,但更要展望未來
行動三:捍衛真相
行動四:把自己視為公民,而非消費者
行動五:超越化石燃料
行動六:為地球復育森林
行動七:投資「清潔經濟」
行動八:盡責使用科技
行動九:營造性別平等
行動十:參與政治

結論  一個新的故事
你能做的事  「可再生世界」願景的行動計畫
附錄  臨界點&各種溫度情境
附記  人類歷史上最動人的一章
誌謝
注解
參考書目與延伸閱讀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251789
  • EISBN:978986525184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5MB

图书试读

作者的話
 
為所有孩子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我們兩個人交情很好、理念也相近,但還是有許多不同。首先,光是出生年就分屬兩個不同的地質年代。菲格雷斯於1956年出生,正值為期一萬兩千年的「全新世」接近尾聲,氣候穩定,讓人類得以蓬勃發展;里維特-卡納克則是生於1977年,時值「人類世」邁開腳步,特徵就是人類破壞了我們賴以蓬勃發展的那些條件。
 
  我們也來自地緣政治版圖的兩個極端:菲格雷斯出身哥斯大黎加,該國一直是經濟成長與自然環境和諧共存的典範;里維特-卡納克則出身英國,這是全球第五大經濟體、工業革命的發源地,國家發展深深依賴煤炭。
 
  菲格雷斯來自源遠流長的政治世家,父母雙方家族都是移居至哥斯大黎加的移民。她的父親曾三度當選哥斯大黎加總統,公認為現代哥斯大黎加的國父,不僅發起了一些世界上影響最深遠的環境政策,也是至今唯一廢除國家軍隊的國家元首。里維特-卡納克的家族則帶著濃濃的英國歷史氣息,從私部門起家,直系祖先為東印度公司創辦人,東印度公司當時是史上唯一擁有私人軍隊的公司。里維特-卡納克最早的記憶,就是和身為石油地質師的父親一起找石油。
 
  菲格雷斯有兩位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而里維特-卡納克則有一對還不滿十歲的兒女。
 
  我們本來應該不會有什麼交集,但都覺得有一件事是重中之重:我們都擔心自己孩子的未來、您的孩子的未來。在2013年,我們決定攜手合作,希望為所有孩子打造更美好的世界。
 
  攜手催生《巴黎協定》
 
  從2010年到2016年,菲格雷斯擔任《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執行祕書,該組織的任務正是要引導全球政府對氣候變遷做出回應。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變遷大會在眾目睽睽下破局,而會後由菲格雷斯接手成為談判協商的最高負責人。當時有人認為達成全球協議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她不願意接受這種說法。
 
  她在2013年聽說了里維特-卡納克這個人,當年他是美國「碳揭露專案」的總裁暨執行長,而且還曾經是個和尚。這種奇特的經歷組合讓菲格雷斯很好奇,於是邀請他來到紐約,共商讓他成為菲格雷斯的資深政治顧問。
 
  兩人花了幾乎一整天漫步曼哈頓,行程快結束的時候,菲格雷斯轉向里維特-卡納克,告訴他:「我很清楚,你沒有這份工作所需的經驗。但是你有更重要的東西:你有著一份謙遜,能夠集結起眾人的智慧;也有勇氣,能夠面對任何令人覺得難辨東西南北的錯綜複雜。」
 
  於是,菲格雷斯邀請里維特-卡納克,成為她的首席政治參謀,一同加入聯合國組織,推動《巴黎協定》的協商談判。
 
  里維特-卡納克籌畫領導了一項幾乎不為外人所知的「輿論思潮計畫」,動員了政府單位以外的諸多利益相關人士,一同支持《巴黎協定》的雄心壯志。幾年後,史上關於氣候變遷涵蓋最為廣泛的國際協議,終於成真。
 
  晚間7點25分,綠色木槌落下。2015年12月12日,《巴黎協定》通過,五千位代表幾小時來屏氣凝神,現在終於欣喜若狂,從座位上跳了起來,歡慶這項歷史性的突破。這項由一百九十五個國家一致通過的協定,將會引導各國未來四十年的經濟發展,一條全新的全球道路在眼前展開。
 
  然而,道路必須確實有人行走,才有價值。在氣候變遷的問題上,人類已經拖延太久,我們必須盡快走上這條道路,甚至是拔腿狂奔。本書點出了這條奔跑的路線,並且希望讀者和我們一起,跑起來!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看到書名,我有點擔心它會落入「心靈雞湯式」的環保論調,但實際閱讀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這本書的深度遠超乎我的預期,它真正做到了跨學科的整合。它不僅僅是氣候科學的入門,還巧妙地結合了經濟學原理、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成果,甚至還提到了城市規劃的未來方向。舉例來說,它對「低碳生活」的定義,就遠遠超越了少開車、多回收這麼簡單,而是深入探討了我們如何設計更具韌性的社區和城市空間。這種宏觀與微觀視角的不斷切換,讓讀者能夠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現有的生活模式和社會結構。這是一本能真正讓你開始「動腦」去思考未來樣貌的書,值得推薦給所有關心永續發展議題的人。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耳目一新,尤其是在這個全球暖化的議題上,常常看到一些偏向極端或是過於學術的論述,讓人讀起來壓力很大,或是覺得跟自己的生活好遙遠。但這本《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的切入點非常貼近生活,它沒有一味地渲染末日景象,反而用一種非常務實、充滿希望的語氣,帶領讀者去思考「我們到底能做什麼?」書裡對於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改變,像是飲食習慣的調整、交通工具的選擇,甚至是消費模式的轉變,都分析得非常透徹,而且重點是,它提供的建議是可行的,而不是高不可攀的口號。光是看到書中提到,幾個小小的家庭決策累積起來,就能對環境產生巨大的正面影響,就讓人覺得自己不再是無力的旁觀者,而是能主動參與改變的行動者。這種賦權感,在現在這個資訊爆炸、讓人焦慮的時代,真的是非常珍貴的。

评分

對於習慣閱讀傳統科普書籍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在排版和視覺呈現上,或許會帶來一些驚喜。雖然我讀的是電子書,但能感覺到作者在內容編排上,非常注重閱讀的「體驗」。它巧妙地將一些關鍵的數據圖表穿插在敘事中,不會顯得突兀,反而成為輔助理解的工具。更讓我驚豔的是,書中對於「氣候正義」的探討,展現了極深的同理心。它不只是討論碳排放量,更深入分析了氣候變遷對弱勢群體和全球南方國家的不對等衝擊,並強調在尋求解決方案時,必須將社會公平納入考量。這種兼顧科學嚴謹性與人文關懷的寫作角度,在同類型的書籍中是相當少見的,讓人讀起來更加心服口服。

评分

我得說,這本書的論述結構非常嚴謹,它不是那種只談理論不談實務的空談之作。作者似乎花了很多時間去研究不同國家、不同產業在減碳轉型上的成功案例,而且將這些案例抽絲剝繭地呈現出來。特別是關於能源轉型的部分,書中對於太陽能、風力發電的成本效益分析,以及如何克服電網穩定性的挑戰,寫得非常深入,即便是像我這樣對科技並非本科出身的讀者,也能大致掌握其中的脈絡。它成功地避開了過度簡化的陷阱,而是坦承了轉型過程中的陣痛與政治經濟上的阻力,但同時又明確指出,這些障礙並非不可逾越,關鍵在於政策的推動和社會共識的建立。這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給一般大眾看的科普讀物,它對於關心公共政策的讀者,也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提供了一個清晰的藍圖。

评分

每次讀到氣候變遷的相關書籍,總會被那些令人沮喪的科學數據淹沒。坦白講,讀完常常心情低落,覺得「算了,反正已經來不及了。」然而,這本《我們可以選擇的未來》卻展現了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力。它的文字風格非常輕盈流暢,像是跟一個很有智慧的朋友在聊天。作者很擅長用故事和譬喻來解釋複雜的概念,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氣候科學,變得引人入勝。更棒的是,它並沒有迴避人類社會體制上的結構性問題,但它處理問題的方式是建構性的,強調「創新」和「合作」的力量。讀完後,我反而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衝動,想要去了解更多關於循環經濟和綠色金融的知識,這本書成功地將「危機」轉化成了「機遇」的敘事視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