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電子書)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範建得
圖書標籤:
  • 聯閤國
  • 氣候變化
  • 巴黎協定
  • 國際法
  • 環境法
  • 永續發展
  • 溫室氣體
  • 減緩和適應
  • 氣候政策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在21世紀人類麵臨新冠肺炎緻命威脅之際,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災難,也被聯閤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認為是平行於疫病的另一人類生存威脅。其實早自1992年的《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通過以來,便積極引領全球協力推動氣候行動,2015年更藉由通過劃時代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擘劃齣具法律拘束力的全球氣候行動架構。

  氣候變遷引發的氣候危機及對於臺灣令人刻骨銘心的災難,已不再對我們陌生,然則究竟我國應如因應這些挑戰,更非我國一己之力所足以當之;是以瞭解 UNFCCC及巴黎協定,並本諸相關規範,來形塑我國減碳義務、氣候正義、社會韌性與低碳經濟轉型等遠景與路徑,已成為我國擬定氣候政策與融入國際氣候行動所必要。  

本書特色

  2021年氣候行動傢必備書目!以更專業的視角去打敗氣候變遷吧~

  本書將針對UNFCCC之背景、重點機構、歷史演進進行精要的介紹,並特別納入對於攸關全球2020年後氣候行動之《巴黎協定》的導讀,期許為大傢建立起腦中的氣候行動論述架構!
聚焦全球治理與區域閤作:國際環境法視野下的新挑戰與新路徑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代國際關係中最為緊迫的議題之一:全球環境治理體係的演進、衝突與未來走嚮。它並非專注於氣候變化的具體科學細節或某單一國際協定的法律文本解讀,而是將視角投嚮支撐這些協定得以運行的更宏大框架——國際環境法、地緣政治角力以及跨國閤作的復雜機製。 本書的敘事核心圍繞以下三個相互關聯的維度展開: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體係的結構性睏境與演變 本部分著重分析瞭冷戰後,特彆是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環境治理架構所麵臨的結構性挑戰。 一、主權原則與集體行動的悖論 探討瞭傳統的國傢主權概念如何與需要跨越國界、要求各國利益讓渡以達成集體環境目標的實踐之間産生深刻的內在張力。我們細緻考察瞭“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CBDR)原則在理論構建與實際操作層麵遭遇的製度性障礙。這包括: 1. 責任分配的“曆史欠賬”與發展權訴求的衝突: 深入剖析瞭發達國傢與發展中國傢在曆史排放責任認定上的分歧,以及這種分歧如何阻礙瞭更具約束力的資金和技術轉讓機製的建立。案例分析集中於國際談判中關於“氣候融資”承諾的履行情況,而非氣候變化本身的科學數據。 2. 國內法與國際法的互動失效: 分析瞭即便國際協議達成,許多國傢在將其有效轉化為具有國內強製執行力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時所暴露齣的“執行赤字”。重點關注瞭環境影響評估(EIA)機製在不同司法管轄區內的效力差異。 二、多邊主義的衰退與碎片化趨勢 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以聯閤國為核心的多邊主義體係在應對復雜環境危機時的效能衰減。這部分內容側重於: 1. “俱樂部式”治理的興起: 考察瞭非正式的、排他性的集團(如G7、G20、特定的區域能源聯盟)在製定環境議程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以及這種趨勢對全球普適性原則(如最惠國待遇)的侵蝕。 2. 非國傢行為體的角色重塑: 詳述瞭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NGOs)、智庫以及城市聯盟(如C40城市氣候領導聯盟)如何繞過僵化的國傢間談判,通過供應鏈標準、倡議聯盟和“軟法”影響力來推動環境政策的實踐,即便在核心國際條約停滯不前時亦是如此。 第二部分:區域閤作的實踐、邊界與製度創新 與宏觀的全球治理相對應,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分析特定區域在環境治理方麵所采取的製度設計及其適用性。 一、歐洲聯盟的環境治理模式:深度整閤的案例研究 詳細分析歐盟作為全球環境法規“輸齣者”的角色。內容涵蓋: 1. “歐盟綠色新政”的法律基礎與域外影響: 考察歐盟如何利用《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等工具,將內部環境標準“外溢”至貿易夥伴,分析這種單邊行動在國際貿易法框架下的閤法性爭議,而非討論歐盟內部的減排目標。 2. 水資源與跨境汙染的區域協定分析: 以阿爾卑斯山或多瑙河流域為例,研究高度製度化的區域閤作機製如何有效管理共享資源,並探討這些機製的成功經驗是否可被其他地緣政治環境復雜的區域(如湄公河流域)所藉鑒。 二、亞洲區域閤作的“發展優先”路徑 對比分析亞洲地區,特彆是東亞和東南亞,在環境治理上錶現齣的不同取嚮。重點討論瞭基礎設施融資(如“一帶一路”倡議)中的環境與社會保障標準,以及亞洲開發銀行等區域性金融機構在推動“綠色債券”和可持續發展項目中的作用。這部分關注的是機製設計和金融工具,而不是區域氣候承諾的進展。 第三部分:環境正義、衝突與未來法律框架的重構 本部分探討瞭環境危機對社會公平的衝擊,並展望瞭國際法律體係應對未來挑戰所需的製度性變革。 一、環境難民與跨界責任的法律空白 本書關注氣候變化對人口流動和國傢安全構成的挑戰,重點分析現有國際難民公約在應對“氣候驅動型流離失所者”時的局限性。這部分並非討論氣候變化對特定島國的影響,而是聚焦於: 1. “環境非難民”的法律地位構建: 探討國際社會是否需要創設新的法律類彆來保護因海平麵上升、土地荒漠化而被迫跨越國境的人群。 2. 國傢間環境責任的延伸與追溯: 討論在識彆特定排放源與特定環境損害之間存在時間延遲和復雜因果關係時,如何運用國際侵權法原則來追究責任。 二、韌性(Resilience)概念的法製化挑戰 引入“韌性建設”作為應對不確定性的新治理範式,並分析瞭其在法律實踐中的操作難度。這包括如何將“適應性管理”的模糊概念轉化為具有可審計性、可問責性的法律義務。本書審視瞭公共災害管理和風險評估框架的法律基礎,而非具體災害的應對措施。 總結而言,本書旨在為政策製定者、國際法學者和地緣政治分析師提供一個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和應對支撐全球環境治理的法律、政治與製度框架的深層結構性問題,其重點在於“治理的藝術與睏境”,而非氣候科學或具體的減排數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範建得


  [學歷]
  美國普傑桑大學法律博士

  [現職]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兼任清華大學研發處研究倫理辦公室主任
  主持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中心、清華大學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學術領域]
  公平交易法、經濟法、智慧財產權法、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生物科技法、能源及自然資源法、研究倫理等

  [相關著作]
  學術專章
  第4章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企業永續契機-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策略》
  主編書籍
  《京都議定書與清潔發展機製(CDM)100問》,2008.03,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齣版(範建得主編,清大科法叢書)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Offshore Wind Power ,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2017
  Legal Issues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Asia Region: Recent Development at a Post-Fukushima and Post-Kyoto Protocol Era,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Volume 25, 2014

方肇頤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係博士生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法學碩士

  [學術領域]
  國際環境法、氣候變遷法、國際環境政治

廖沿臻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日本大阪大學法科大學院特別研究生

  [現職]
  現為誠遠商務法律事務所受雇律師

  [學術領域]
  國際氣候變遷、能源法、金融商品法

  [相關著作]
  《國際間再生能源詐欺犯罪案例與預防措施之研究-- 對我國再生能源推動之啟示》,《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高銘誌教授共著);《論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說明義務及適閤度規定--  以日本法為參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蔡昌憲教授共著)。

圖書目錄

謝 辭
作 者 簡 介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背景
1.1 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1.2 《京都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2.1《京都議定書》
1.2.2後京都時期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3 從「國傢適當減緩行動」經「利馬氣候行動呼籲」到「國傢自定預期貢獻」
1.4 《巴黎協定》

第二章    《氣候公約》相關重點機構簡介
2.1 重要機構
2.1.1《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
2.1.2《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大會(CMP)
2.1.3《巴黎協定》締約方會議(CMA)
2.2 附屬機構
2.2.1附屬履行機構(SBI)
2.2.2附屬科學與技術諮詢機構 (SBSTA)
2.2.3特設工作小組
2.3 科學相關機構
2.3.1聯閤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

第三章    後京都機製的重點涵蓋與峇裏路線圖
3.1 減緩
3.1.1市場機製
3.1.2設定減碳目標
3.1.3國傢自定貢獻(NDC)
3.1.4共同但有區別的減碳義務
3.2 調適
3.2.1低度開發國傢工作計畫及低度開發國傢專傢團(LEG)
3.2.2奈洛比行動方案(NWP)
3.2.3調適委員會
3.3 損失與損害:華沙國際機製
3.4 氣候財務機製
3.4.1全球環境基金(GEF)
3.4.2綠色氣候基金(GCF)
3.4.3調適基金(AF)
3.5技術開發及移轉
3.5.1技術執行委員會(TEC)
3.5.2氣候技術中心與網絡(CTCN)
3.5.3技術需求評估 (TNAs)
3.6 能力建構
3.6.1「能力建構」框架及「德班論壇」
3.6.2巴黎能力建構委員會(PCCB)
3.7 透明度
3.7.1「國傢通訊」、「二年期報告」以及「二年期更新報告」
3.7.2「國傢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第四章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說明
4.1 《巴黎協定》之架構
4.2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釋義
4.2.1前言(preamble)
4.2.2第二條:《巴黎協定》之目標
4.2.3第三條和第四條:NDC與減緩
4.2.4第六條:國際間可轉讓減緩成果(ITMOs)及非市場方法
4.2.5第七條:調適
4.2.6第八條:損失與損害
4.2.7第九條:財務機製
4.2.8第十條:技術開發與移轉
4.2.9第十一條:能力建構
4.2.10第十三條:透明度
4.2.11第十四條:全球盤點
4.2.12第十五條:履約與遵約

第五章    結論

第六章    附錄
一:字詞彙編
二: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組織圖及氣候公約網站對各機構之簡介
三:《氣候公約》至《巴黎協定》各項工作項目時間軸
四:聯閤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五:京都議定書
六: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七:巴黎協定


 

圖書序言

  • ISBN:9789577112194
  • EISBN:97895771122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6MB

圖書試讀

自序
 
  參與聯閤國氣候公約的活動已經20年,個人有幸見證全球人類為挽救地球氣候危機所付齣的道德情操,也學習到國際政治領袖展現的領導纔能、科學傢的奉獻與執著,更深刻體會到位居國際特殊地位的臺灣,將如何的麵臨挑戰與危機。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原本給瞭我們一個機會,但隨即而來的公約頓挫,讓國際氣候行動必須重新盤整,也因此促生瞭巴黎協定;這期間,聯閤國IPCC的第五次報告及1.5C特別報告,及其所印證日趨嚴重的極端氣候災害,已明確將全球導入氣候危機的情境模擬,除許多國傢相繼宣布氣候危機外,自下而上的非政府部門參與、企業的綠化供應練承諾,均將氣候行動與全球永續發展緊密連結,至於瑞典少女桑柏格帶動的跨世代正義論述,更加速瞭全球邁嚮2050淨零排碳的進程。然則在整個過程中,就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即願景、減緩、調適、技術、財務、能力建置,以及社經與教育來看,我國始終沒能以統閤的氣候政策來加以對應,而多是聚焦在能源轉型,所以一直是以全國能源會議來迴應氣候公約的重要發展。
 
  雖說在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之際,我國也通過瞭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是欠缺巴黎協定所要求的2030減碳與控溫目標,也未見法製基礎來提齣我國的自定減碳貢獻(NDC),從而在麵臨臺灣各界對於銜接國際2050淨零排碳之呼籲,以及外貿導嚮之企業如何因應國際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之壓力時,我們甚至無法在法治國的原則下,決定如何去訂定與國際同步的減碳目標、如何分配並納入各部門的減碳貢獻、如何導入攸關履行國傢減碳義務並同時創造綠色契機的碳定價機製,以及如何帶動公私閤夥強化減碳並提升社會韌性。具體而言,臺灣在上述所有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上都有其實力,但欠缺對於國際公約發展的脈絡掌握,往往淪於非係統性的決策,或事倍功半的投入;尤其或因欠缺對於國際政治談判所摺衝齣之公約條的理解,我們與國際社會所關切之重點,更容易流於漸行漸遠。
 
  這本書,並非要將龐大的氣候行動事務都納入討論,而是希望提供給關切全球氣候行動的臺灣各界人士,對於國際氣候行動所依據根本遊戲規則有較體係性的瞭解;知道規範之發展、要求、之所以然,以及現階段之意義,讓各方在對話時,能迴歸一緻的用語、概念認知,以免流於各說各話,甚至以偏概全失去氣候行動的真義。前氣候公約秘書長剋莉絲汀‧費加洛曾說過;「在有足夠的在地立法前,我們是無法說國際間已達成甚麼共識的!」是的,不知道國際規範要什麼?為什麼這樣要求?要求到什麼程度?如何閤規?有什麼工具?可以和那一個國傢或區域集團閤作?這些都必須迴歸對於國際公約的瞭解,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撰寫目的。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本身就帶有一種“終結性”或“權威性”的意味,仿佛是關於這兩個核心文件的**“最終聖經”**。然而,氣候議題本身是動態演進的,巴黎協定之後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和未來可能齣現的更多後續機製,都讓“綱要”和“協定”的地位處於一個不斷被修正和強化的過程中。因此,我更看重的是它對**“精神內核”的提煉**。它是否能清晰闡釋,在“公約”的宏大願景下,“協定”是如何在操作層麵實現“1.5度溫控目標”這一核心訴求的?特彆是在技術層麵,例如碳捕集與封存(CCS)、綠色氫能等未來技術的推廣,在這些國際文本中是如何被定位和鼓勵的?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跳脫齣純粹的法律解釋,而是提供一個**“未來導嚮”的解讀**。也就是說,我們今天讀的這些條款,將如何塑造未來三十年的全球産業格局和科技投資方嚮?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將這些宏大的國際敘事,與颱灣正在推動的“淨零排放路徑”進行某種程度的**平行對照**,讓讀者在閱讀國際法時,能同時在腦海中構建齣我們自身島嶼的轉型藍圖,那將是一種極具啓發性的閱讀體驗。

评分

坦白講,對於氣候治理這類議題,市麵上很多讀物往往是站在歐美發達國傢的立場上進行解讀,或是過度強調發展中國傢的睏境。我特彆關注這本書在處理**“全球公平性”**這一敏感議題時,所采取的立場和深度。公約的初衷是解決全人類麵臨的危機,但其曆史進程中,發達國傢在曆史排放責任上的承擔,與發展中國傢在現有發展權上的訴求之間,始終存在巨大的鴻溝。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種**相對平衡且審慎的筆觸**,去描繪這種張力。例如,在討論氣候適應基金的設立時,它是否清晰地說明瞭資金來源和使用效率的問題?更重要的是,在電子書這個相對“無邊界”的媒介上,我期待它能提供**多維度的視角**。如果書中能夠收錄一些對非政府組織(NGOs)或原住民社群在氣候行動中角色的論述,哪怕隻是引述性的評論,都會讓這本書的論述更加立體和人性化。氣候行動不僅僅是政府間的博弈,更是關於**“誰的未來被優先考慮”**的道德拷問。如果這本書能在這方麵有所著墨,展現齣超越條文本身的**人文關懷與社會責任感**,那麼它就不隻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份具有社會價值的思考工具瞭。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封麵設計,老實說,第一眼看下去就有種強烈的“官方文件”感,那種藍綠配色的組閤,配上那幾個沉甸甸的專有名詞,立刻讓人聯想到政府報告和國際會議的嚴肅氣氛。不過,正是這種刻闆的包裝,反而讓我對內容産生瞭某種期待——它應該是一本非常紮實、不玩虛招的學術性讀物。我猜想,在電子書這個載體上閱讀這類主題,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隨時隨地查閱關鍵詞和交叉引用,對於像“氣候變化綱要公約”這種背景知識龐雜的議題來說,手機或平闆的搜索功能簡直是救星。我希望作者在梳理曆史脈絡時,不僅僅是堆砌條文和年份,而是能深入剖析**每一次關鍵談判背後的地緣政治角力**。畢竟,這些國際公約的誕生,從來都不是純粹的科學共識,而是大國之間利益拉鋸的結果。一個好的解讀本,應該能將那些晦澀的法律術語,翻譯成普通讀者也能理解的“人話”,揭示齣這些看似宏大的框架,是如何滲透到我們颱灣本地的能源政策、産業升級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比較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具體國傢的減排路徑選擇,或是某個發展中國傢在資金援助上麵臨的睏境,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更高瞭。總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條文匯編,而是一本能讓人真正理解全球氣候治理復雜性的“入門嚮導”,即便包裝略顯沉悶。

评分

從一個習慣瞭快速閱讀、追求效率的現代讀者角度來看,這種篇幅看起來相當可觀的電子書,最大的挑戰在於如何保持閱讀的連貫性。氣候公約的曆史,尤其從裏約到哥本哈根再到巴黎的這一長串演進,很容易讓人在細節中迷失方嚮。我非常期待作者在章節編排上能夠體現齣極高的**結構美學**。比如,能不能用清晰的時間軸或概念圖,將“公約”的**原則確立階段**、“議定書”的**法律約束嘗試階段**,以及“協定”的**全球共識構建階段**,做個乾坤大挪移般的清晰劃分?我猜這本書裏必然會提到很多專傢的姓名,如果作者能適當地穿插一些關於這些關鍵人物或國傢代錶團在幕後博弈的“小故事”或軼聞,那將極大地方便我們對抽象概念的記憶。畢竟,冰冷的條文背後,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動曆史。此外,電子書的特性允許它嵌入大量的超鏈接,我希望作者能充分利用這一點,將書中提及的聯閤國官方文件鏈接、關鍵科學報告(如IPCC報告的摘要)直接嵌入其中,形成一個**可供深度挖掘的知識網絡**。這樣一來,即使內容很厚重,也能讓讀者感受到一種“隨手可得”的便利性,而不是被動接受灌輸。

评分

說實在的,我對這種“綱要”與“協定”並列的書名,總會帶有一種既好奇又略感抗拒的復雜心情。好奇的是,它如何處理兩者之間的**內在邏輯斷裂與有機聯係**?巴黎協定作為《京都議定書》的繼承者,其“自願貢獻”(NDC)的機製相較於前者的“硬性指標”到底帶來瞭哪些實質性的變革,以及這些變革在實踐層麵是否真的有效?抗拒則在於,處理這類國際法文件,很容易陷入過度解讀或過於技術性的泥沼。我個人非常關注的是,作為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尤其在能源結構上受到諸多限製的颱灣讀者,我們該如何從這些全球性的文本中**“對號入座”**,找到我們自己的位置和責任?我希望作者不要隻是停留在對條文的描述,而是能提供一個清晰的“颱灣視角”的解讀框架。例如,文本中關於“共同但有區彆的責任”原則,對我們這樣處於“非締約方但受影響”地位的實體,究竟意味著什麼?是機遇,還是更大的外部壓力?如果這本書能夠針對性地分析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氣候金融工具**,或者探討一下碳邊境調節機製(CBAM)這類新興貿易壁壘對我們齣口導嚮經濟的影響,那就太棒瞭。我希望它能成為一本能幫助我們**“看清風嚮”**的書,而非僅僅是記錄曆史的檔案。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