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電子書)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與巴黎協定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范建得
图书标签:
  • 聯合國
  • 氣候變化
  • 巴黎協定
  • 國際法
  • 環境法
  • 永續發展
  • 溫室氣體
  • 減緩和適應
  • 氣候政策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在21世紀人類面臨新冠肺炎致命威脅之際,氣候變遷所帶來的極端氣候災難,也被聯合國秘書長Antonio Guterres認為是平行於疫病的另一人類生存威脅。其實早自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通過以來,便積極引領全球協力推動氣候行動,2015年更藉由通過劃時代的《巴黎協定》(Paris Agreement),擘劃出具法律拘束力的全球氣候行動架構。

  氣候變遷引發的氣候危機及對於臺灣令人刻骨銘心的災難,已不再對我們陌生,然則究竟我國應如因應這些挑戰,更非我國一己之力所足以當之;是以瞭解 UNFCCC及巴黎協定,並本諸相關規範,來形塑我國減碳義務、氣候正義、社會韌性與低碳經濟轉型等遠景與路徑,已成為我國擬定氣候政策與融入國際氣候行動所必要。  

本書特色

  2021年氣候行動家必備書目!以更專業的視角去打敗氣候變遷吧~

  本書將針對UNFCCC之背景、重點機構、歷史演進進行精要的介紹,並特別納入對於攸關全球2020年後氣候行動之《巴黎協定》的導讀,期許為大家建立起腦中的氣候行動論述架構!
聚焦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国际环境法视野下的新挑战与新路径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代国际关系中最为紧迫的议题之一: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演进、冲突与未来走向。它并非专注于气候变化的具体科学细节或某单一国际协定的法律文本解读,而是将视角投向支撑这些协定得以运行的更宏大框架——国际环境法、地缘政治角力以及跨国合作的复杂机制。 本书的叙事核心围绕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维度展开: 第一部分:全球治理体系的结构性困境与演变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冷战后,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环境治理架构所面临的结构性挑战。 一、主权原则与集体行动的悖论 探讨了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如何与需要跨越国界、要求各国利益让渡以达成集体环境目标的实践之间产生深刻的内在张力。我们细致考察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CBDR)原则在理论构建与实际操作层面遭遇的制度性障碍。这包括: 1. 责任分配的“历史欠账”与发展权诉求的冲突: 深入剖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历史排放责任认定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阻碍了更具约束力的资金和技术转让机制的建立。案例分析集中于国际谈判中关于“气候融资”承诺的履行情况,而非气候变化本身的科学数据。 2. 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互动失效: 分析了即便国际协议达成,许多国家在将其有效转化为具有国内强制执行力的法律和行政措施时所暴露出的“执行赤字”。重点关注了环境影响评估(EIA)机制在不同司法管辖区内的效力差异。 二、多边主义的衰退与碎片化趋势 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多边主义体系在应对复杂环境危机时的效能衰减。这部分内容侧重于: 1. “俱乐部式”治理的兴起: 考察了非正式的、排他性的集团(如G7、G20、特定的区域能源联盟)在制定环境议程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以及这种趋势对全球普适性原则(如最惠国待遇)的侵蚀。 2. 非国家行为体的角色重塑: 详述了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NGOs)、智库以及城市联盟(如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如何绕过僵化的国家间谈判,通过供应链标准、倡议联盟和“软法”影响力来推动环境政策的实践,即便在核心国际条约停滞不前时亦是如此。 第二部分:区域合作的实践、边界与制度创新 与宏观的全球治理相对应,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分析特定区域在环境治理方面所采取的制度设计及其适用性。 一、欧洲联盟的环境治理模式:深度整合的案例研究 详细分析欧盟作为全球环境法规“输出者”的角色。内容涵盖: 1. “欧盟绿色新政”的法律基础与域外影响: 考察欧盟如何利用《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等工具,将内部环境标准“外溢”至贸易伙伴,分析这种单边行动在国际贸易法框架下的合法性争议,而非讨论欧盟内部的减排目标。 2. 水资源与跨境污染的区域协定分析: 以阿尔卑斯山或多瑙河流域为例,研究高度制度化的区域合作机制如何有效管理共享资源,并探讨这些机制的成功经验是否可被其他地缘政治环境复杂的区域(如湄公河流域)所借鉴。 二、亚洲区域合作的“发展优先”路径 对比分析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在环境治理上表现出的不同取向。重点讨论了基础设施融资(如“一带一路”倡议)中的环境与社会保障标准,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等区域性金融机构在推动“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项目中的作用。这部分关注的是机制设计和金融工具,而不是区域气候承诺的进展。 第三部分:环境正义、冲突与未来法律框架的重构 本部分探讨了环境危机对社会公平的冲击,并展望了国际法律体系应对未来挑战所需的制度性变革。 一、环境难民与跨界责任的法律空白 本书关注气候变化对人口流动和国家安全构成的挑战,重点分析现有国际难民公约在应对“气候驱动型流离失所者”时的局限性。这部分并非讨论气候变化对特定岛国的影响,而是聚焦于: 1. “环境非难民”的法律地位构建: 探讨国际社会是否需要创设新的法律类别来保护因海平面上升、土地荒漠化而被迫跨越国境的人群。 2. 国家间环境责任的延伸与追溯: 讨论在识别特定排放源与特定环境损害之间存在时间延迟和复杂因果关系时,如何运用国际侵权法原则来追究责任。 二、韧性(Resilience)概念的法制化挑战 引入“韧性建设”作为应对不确定性的新治理范式,并分析了其在法律实践中的操作难度。这包括如何将“适应性管理”的模糊概念转化为具有可审计性、可问责性的法律义务。本书审视了公共灾害管理和风险评估框架的法律基础,而非具体灾害的应对措施。 总结而言,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国际法学者和地缘政治分析师提供一个批判性的工具箱,用以理解和应对支撑全球环境治理的法律、政治与制度框架的深层结构性问题,其重点在于“治理的艺术与困境”,而非气候科学或具体的减排数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范建得


  [學歷]
  美國普傑桑大學法律博士

  [現職]
  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兼任清華大學研發處研究倫理辦公室主任
  主持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中心、清華大學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

  [學術領域]
  公平交易法、經濟法、智慧財產權法、區塊鏈法律與政策、生物科技法、能源及自然資源法、研究倫理等

  [相關著作]
  學術專章
  第4章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企業永續契機-全球氣候變遷下永續發展策略》
  主編書籍
  《京都議定書與清潔發展機制(CDM)100問》,2008.03,清華大學生物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出版(范建得主編,清大科法叢書)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Legal Framework for the Promotion of Offshore Wind Power ,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2017
  Legal Issues of Renewable Electricity in Asia Region: Recent Development at a Post-Fukushima and Post-Kyoto Protocol Era, edited by Anton Ming-Zhi Gao and Fan, Chien Te, published by Kluwer Law International,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series, Volume 25, 2014

方肇頤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學系博士生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 法學碩士

  [學術領域]
  國際環境法、氣候變遷法、國際環境政治

廖沿臻

  [學歷]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法學碩士
  日本大阪大學法科大學院特別研究生

  [現職]
  現為誠遠商務法律事務所受雇律師

  [學術領域]
  國際氣候變遷、能源法、金融商品法

  [相關著作]
  《國際間再生能源詐欺犯罪案例與預防措施之研究-- 對我國再生能源推動之啟示》,《涉外執法與政策學報》(高銘志教授共著);《論我國金融消費者保護法之說明義務及適合度規定--  以日本法為參考》,《東海大學法學研究》(蔡昌憲教授共著)。

图书目录

謝 辭
作 者 簡 介
序 言
前 言

第一章    背景
1.1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1.2 《京都議定書》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2.1《京都議定書》
1.2.2後京都時期與《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1.3 從「國家適當減緩行動」經「利馬氣候行動呼籲」到「國家自定預期貢獻」
1.4 《巴黎協定》

第二章    《氣候公約》相關重點機構簡介
2.1 重要機構
2.1.1《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
2.1.2《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大會(CMP)
2.1.3《巴黎協定》締約方會議(CMA)
2.2 附屬機構
2.2.1附屬履行機構(SBI)
2.2.2附屬科學與技術諮詢機構 (SBSTA)
2.2.3特設工作小組
2.3 科學相關機構
2.3.1聯合國氣候變化政府間專門委員會(IPCC)

第三章    後京都機制的重點涵蓋與峇里路線圖
3.1 減緩
3.1.1市場機制
3.1.2設定減碳目標
3.1.3國家自定貢獻(NDC)
3.1.4共同但有區別的減碳義務
3.2 調適
3.2.1低度開發國家工作計畫及低度開發國家專家團(LEG)
3.2.2奈洛比行動方案(NWP)
3.2.3調適委員會
3.3 損失與損害:華沙國際機制
3.4 氣候財務機制
3.4.1全球環境基金(GEF)
3.4.2綠色氣候基金(GCF)
3.4.3調適基金(AF)
3.5技術開發及移轉
3.5.1技術執行委員會(TEC)
3.5.2氣候技術中心與網絡(CTCN)
3.5.3技術需求評估 (TNAs)
3.6 能力建構
3.6.1「能力建構」框架及「德班論壇」
3.6.2巴黎能力建構委員會(PCCB)
3.7 透明度
3.7.1「國家通訊」、「二年期報告」以及「二年期更新報告」
3.7.2「國家溫室氣體排放清冊」

第四章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說明
4.1 《巴黎協定》之架構
4.2 《巴黎協定》重要條文釋義
4.2.1前言(preamble)
4.2.2第二條:《巴黎協定》之目標
4.2.3第三條和第四條:NDC與減緩
4.2.4第六條:國際間可轉讓減緩成果(ITMOs)及非市場方法
4.2.5第七條:調適
4.2.6第八條:損失與損害
4.2.7第九條:財務機制
4.2.8第十條:技術開發與移轉
4.2.9第十一條:能力建構
4.2.10第十三條:透明度
4.2.11第十四條:全球盤點
4.2.12第十五條:履約與遵約

第五章    結論

第六章    附錄
一:字詞彙編
二:氣候公約締約方大會組織圖及氣候公約網站對各機構之簡介
三:《氣候公約》至《巴黎協定》各項工作項目時間軸
四: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五:京都議定書
六:京都議定書之多哈修正案
七:巴黎協定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7112194
  • EISBN:978957711224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2.6MB

图书试读

自序
 
  參與聯合國氣候公約的活動已經20年,個人有幸見證全球人類為挽救地球氣候危機所付出的道德情操,也學習到國際政治領袖展現的領導才能、科學家的奉獻與執著,更深刻體會到位居國際特殊地位的臺灣,將如何的面臨挑戰與危機。京都議定書的生效,原本給了我們一個機會,但隨即而來的公約頓挫,讓國際氣候行動必須重新盤整,也因此促生了巴黎協定;這期間,聯合國IPCC的第五次報告及1.5C特別報告,及其所印證日趨嚴重的極端氣候災害,已明確將全球導入氣候危機的情境模擬,除許多國家相繼宣布氣候危機外,自下而上的非政府部門參與、企業的綠化供應練承諾,均將氣候行動與全球永續發展緊密連結,至於瑞典少女桑柏格帶動的跨世代正義論述,更加速了全球邁向2050淨零排碳的進程。然則在整個過程中,就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即願景、減緩、調適、技術、財務、能力建置,以及社經與教育來看,我國始終沒能以統合的氣候政策來加以對應,而多是聚焦在能源轉型,所以一直是以全國能源會議來回應氣候公約的重要發展。
 
  雖說在2015年巴黎協定通過之際,我國也通過了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是欠缺巴黎協定所要求的2030減碳與控溫目標,也未見法制基礎來提出我國的自定減碳貢獻(NDC),從而在面臨臺灣各界對於銜接國際2050淨零排碳之呼籲,以及外貿導向之企業如何因應國際碳邊境調整措施(CBAM)之壓力時,我們甚至無法在法治國的原則下,決定如何去訂定與國際同步的減碳目標、如何分配並納入各部門的減碳貢獻、如何導入攸關履行國家減碳義務並同時創造綠色契機的碳定價機制,以及如何帶動公私合夥強化減碳並提升社會韌性。具體而言,臺灣在上述所有氣候行動的核心議題上都有其實力,但欠缺對於國際公約發展的脈絡掌握,往往淪於非系統性的決策,或事倍功半的投入;尤其或因欠缺對於國際政治談判所折衝出之公約條的理解,我們與國際社會所關切之重點,更容易流於漸行漸遠。
 
  這本書,並非要將龐大的氣候行動事務都納入討論,而是希望提供給關切全球氣候行動的臺灣各界人士,對於國際氣候行動所依據根本遊戲規則有較體系性的瞭解;知道規範之發展、要求、之所以然,以及現階段之意義,讓各方在對話時,能回歸一致的用語、概念認知,以免流於各說各話,甚至以偏概全失去氣候行動的真義。前氣候公約秘書長克莉絲汀‧費加洛曾說過;「在有足夠的在地立法前,我們是無法說國際間已達成甚麼共識的!」是的,不知道國際規範要什麼?為什麼這樣要求?要求到什麼程度?如何合規?有什麼工具?可以和那一個國家或區域集團合作?這些都必須回歸對於國際公約的瞭解,而這也是這本書的撰寫目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终结性”或“权威性”的意味,仿佛是关于这两个核心文件的**“最终圣经”**。然而,气候议题本身是动态演进的,巴黎协定之后的“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更多后续机制,都让“纲要”和“协定”的地位处于一个不断被修正和强化的过程中。因此,我更看重的是它对**“精神内核”的提炼**。它是否能清晰阐释,在“公约”的宏大愿景下,“协定”是如何在操作层面实现“1.5度温控目标”这一核心诉求的?特别是在技术层面,例如碳捕集与封存(CCS)、绿色氢能等未来技术的推广,在这些国际文本中是如何被定位和鼓励的?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跳脱出纯粹的法律解释,而是提供一个**“未来导向”的解读**。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读的这些条款,将如何塑造未来三十年的全球产业格局和科技投资方向?如果作者能巧妙地将这些宏大的国际叙事,与台湾正在推动的“净零排放路径”进行某种程度的**平行对照**,让读者在阅读国际法时,能同时在脑海中构建出我们自身岛屿的转型蓝图,那将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说实在的,我对这种“纲要”与“协定”并列的书名,总会带有一种既好奇又略感抗拒的复杂心情。好奇的是,它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断裂与有机联系**?巴黎协定作为《京都议定书》的继承者,其“自愿贡献”(NDC)的机制相较于前者的“硬性指标”到底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在实践层面是否真的有效?抗拒则在于,处理这类国际法文件,很容易陷入过度解读或过于技术性的泥沼。我个人非常关注的是,作为生活在太平洋西岸、尤其在能源结构上受到诸多限制的台湾读者,我们该如何从这些全球性的文本中**“对号入座”**,找到我们自己的位置和责任?我希望作者不要只是停留在对条文的描述,而是能提供一个清晰的“台湾视角”的解读框架。例如,文本中关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对我们这样处于“非缔约方但受影响”地位的实体,究竟意味着什么?是机遇,还是更大的外部压力?如果这本书能够针对性地分析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气候金融工具**,或者探讨一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这类新兴贸易壁垒对我们出口导向经济的影响,那就太棒了。我希望它能成为一本能帮助我们**“看清风向”**的书,而非仅仅是记录历史的档案。

评分

这本电子书的封面设计,老实说,第一眼看下去就有种强烈的“官方文件”感,那种蓝绿配色的组合,配上那几个沉甸甸的专有名词,立刻让人联想到政府报告和国际会议的严肃气氛。不过,正是这种刻板的包装,反而让我对内容产生了某种期待——它应该是一本非常扎实、不玩虚招的学术性读物。我猜想,在电子书这个载体上阅读这类主题,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查阅关键词和交叉引用,对于像“气候变化纲要公约”这种背景知识庞杂的议题来说,手机或平板的搜索功能简直是救星。我希望作者在梳理历史脉络时,不仅仅是堆砌条文和年份,而是能深入剖析**每一次关键谈判背后的地缘政治角力**。毕竟,这些国际公约的诞生,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科学共识,而是大国之间利益拉锯的结果。一个好的解读本,应该能将那些晦涩的法律术语,翻译成普通读者也能理解的“人话”,揭示出这些看似宏大的框架,是如何渗透到我们台湾本地的能源政策、产业升级乃至日常生活中的。如果它能提供一些比较深入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具体国家的减排路径选择,或是某个发展中国家在资金援助上面临的困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更高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不是一本冷冰冰的条文汇编,而是一本能让人真正理解全球气候治理复杂性的“入门向导”,即便包装略显沉闷。

评分

坦白讲,对于气候治理这类议题,市面上很多读物往往是站在欧美发达国家的立场上进行解读,或是过度强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我特别关注这本书在处理**“全球公平性”**这一敏感议题时,所采取的立场和深度。公约的初衷是解决全人类面临的危机,但其历史进程中,发达国家在历史排放责任上的承担,与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发展权上的诉求之间,始终存在巨大的鸿沟。我希望作者能以一种**相对平衡且审慎的笔触**,去描绘这种张力。例如,在讨论气候适应基金的设立时,它是否清晰地说明了资金来源和使用效率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电子书这个相对“无边界”的媒介上,我期待它能提供**多维度的视角**。如果书中能够收录一些对非政府组织(NGOs)或原住民社群在气候行动中角色的论述,哪怕只是引述性的评论,都会让这本书的论述更加立体和人性化。气候行动不仅仅是政府间的博弈,更是关于**“谁的未来被优先考虑”**的道德拷问。如果这本书能在这方面有所着墨,展现出超越条文本身的**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那么它就不只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份具有社会价值的思考工具了。

评分

从一个习惯了快速阅读、追求效率的现代读者角度来看,这种篇幅看起来相当可观的电子书,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保持阅读的连贯性。气候公约的历史,尤其从里约到哥本哈根再到巴黎的这一长串演进,很容易让人在细节中迷失方向。我非常期待作者在章节编排上能够体现出极高的**结构美学**。比如,能不能用清晰的时间轴或概念图,将“公约”的**原则确立阶段**、“议定书”的**法律约束尝试阶段**,以及“协定”的**全球共识构建阶段**,做个乾坤大挪移般的清晰划分?我猜这本书里必然会提到很多专家的姓名,如果作者能适当地穿插一些关于这些关键人物或国家代表团在幕后博弈的“小故事”或轶闻,那将极大地方便我们对抽象概念的记忆。毕竟,冰冷的条文背后,是活生生的人在推动历史。此外,电子书的特性允许它嵌入大量的超链接,我希望作者能充分利用这一点,将书中提及的联合国官方文件链接、关键科学报告(如IPCC报告的摘要)直接嵌入其中,形成一个**可供深度挖掘的知识网络**。这样一来,即使内容很厚重,也能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随手可得”的便利性,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