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海洋安全戰略:政策規劃與實踐 (電子書)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政策規劃與實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祥裕
图书标签:
  • 印度洋
  • 海洋安全
  • 战略规划
  • 地缘政治
  • 海军力量
  • 区域安全
  • 印度洋地区
  • 安全合作
  • 政策分析
  • 中国因素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戰略的關鍵!

  印度洋溝通三個大陸和兩個大洋,是當代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焦點,是大國海上博弈的舞臺,也是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表現最集中的地域。將印度洋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互對比可知,印度洋與其他兩大洋的實質區別在於其更強烈的「大陸性」,即更易受陸上權力格局變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印度洋在東西北三面均分佈有大國勢力,而大西洋和太平洋周邊的大國勢力只分佈在東西兩側。第二,與太平洋和大西洋較分散的航線分佈相比,印度洋的航道分佈嚴重偏向北側,導致印度洋戰略空間大大收窄,周邊大國的力量投送和影響力擴張也變得更為容易。第三,由於以上兩點,分佈在印度洋東西兩側的若干咽喉要地,便可較為容易地將印度洋封鎖起來,這些地區由此具備了極為突出的戰略價值。將這些咽喉要地自西南方按順時針方向羅列,可包括好望角、非洲之角、紅海、曼德海峽、斯里蘭卡附近水域、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等,而紅海、曼德海峽和麻六甲海峽尤其重要。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全球地缘政治、区域冲突以及能源战略的演变,重点探讨了在复杂多变的国际格局下,特定战略区域的稳定与冲突治理。 --- 图书名称: 《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变局:新旧秩序下的资源博弈与战略布局》 本书导读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传统的国际政治秩序正在经历深刻的重塑。能源作为现代工业社会的血液,其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从未动摇,反而因气候变化、技术革命以及新兴大国的崛起而日益凸显。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能源资源的储量和分布,而是深入剖析了能源的地缘政治属性,探讨了国家如何利用能源优势进行战略布局,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性博弈与冲突风险。 第一部分:能源转型与地缘格局的重塑 本书的第一部分奠定了理解当代全球政治经济图景的基础。我们首先审视了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核心驱动力——从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这种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它在带来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催生了新的地缘政治热点。 气候政治的崛起与能源安全观的拓展: 传统上,能源安全主要关乎供应的稳定性和价格的波动性。然而,随着《巴黎协定》的签署和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提出,能源安全的概念被大大拓宽,纳入了气候风险和能源转型速度的考量。本书详细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能源转型责任上的分歧,以及这种分歧如何渗透到双边和多边外交之中。我们特别关注了绿色能源技术(如太阳能电池板、电动汽车电池)的供应链安全问题,指出这些关键矿产的控制权正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 新旧能源霸权的角力: 在传统能源方面,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缘政治依然是国际关系的主旋律。本书通过对中东、俄罗斯、北美等关键产油和输油区域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既有能源输出国如何试图巩固其地位,而新兴经济体则如何通过多元化进口渠道和战略储备来对冲风险。我们详细剖析了“能源武器化”的案例,即能源供应被用作外交施压工具的策略演变,并对比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应用效果。 第二部分:关键战略走廊与区域冲突治理 能源的流动依赖于复杂的运输网络,这些基础设施——管道、海上航道、战略港口——构成了全球地缘政治的“血管”。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这些关键走廊所面临的安全挑战。 海上能源运输线的脆弱性与控制权争夺: 海上航道是全球能源贸易的生命线。本书重点分析了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苏伊士运河以及曼德海峡等关键咽喉要道的战略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区域的军事部署、反海盗行动以及区域安全合作机制的考察,我们深入探讨了维护这些航道畅通所涉及的多国利益冲突。特别关注了对“蓝色经济”和海洋管辖权的竞争,这些竞争往往与能源通道的保护紧密相连。 陆地能源基础设施的风险管理: 跨国油气管道不仅是经济项目,更是地缘政治的物理延伸。本书分析了中亚、东欧和高加索地区管道建设中所涉及的政治博弈、安全保障问题以及潜在的破坏风险。我们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多边安全框架来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长期稳定运行,并评估了网络攻击对能源网络的威胁。 区域冲突与能源供应的恶性循环: 在不稳定地区,对能源资源的争夺往往是冲突的导火索,而冲突本身又会进一步破坏能源生产和运输能力。本书选取了若干案例,如非洲萨赫勒地区和南亚次大陆的能源基础设施安全问题,阐述了如何打破这种“冲突—能源短缺—再冲突”的恶性循环,探讨了可持续发展援助在能源安全中的作用。 第三部分:技术创新与未来战略布局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先进材料科学的发展,能源的生产、分配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本书的第三部分着眼于未来十年,探讨技术进步如何重塑国家间的权力平衡。 数字化能源网与网络安全挑战: 智能电网、物联网在能源领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效率,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网络安全漏洞。本书详述了关键能源基础设施遭受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的可能性和后果,并评估了各国在网络防御和信息战方面的准备程度。我们分析了数据主权在能源数据流动中的重要性,指出控制数据流即是控制未来的能源决策权。 太空探索与资源获取的战略意图: 虽然尚处于初期阶段,但太空资源的开发,特别是小行星采矿和月球资源利用的潜力,已经引起了各国战略规划者的关注。本书评估了太空资源开发在长远对地球能源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探讨了与此相关的国际法律和军事部署问题。 全球能源治理的未来图景: 在技术变革和地缘政治紧张的双重压力下,现有的国际能源治理框架面临巨大挑战。本书最后一部分提出了对未来全球能源治理模式的展望,探讨了如何通过更具包容性的多边机制来协调不同国家的能源需求和气候目标,以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引发的全面对抗。 结论: 《全球能源地缘政治变局:新旧秩序下的资源博弈与战略布局》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战略分析师以及关注国际关系的人士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分析框架,理解能源在驱动当代世界变化中的核心作用。它强调,未来的国际稳定将越来越依赖于各国能否有效管理能源转型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构建一个更具韧性和公平性的全球能源体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祥裕


  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中印關係、印度洋安全問題等。

图书目录

總序    
緒論    
一、概念界定    
二、國內外已有研究概述    
三、研究內容、研究方法與創新之處    

第一章 影響印度海洋安全戰略制定的內外因素    
一、印度海洋安全環境的變化    
(一)印度洋戰略地位持續提升    
(二)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    
(三)非安全問題的戰略重要性凸顯    
(四)地區治理結構破碎,不確定性加大    
二、印度的海洋戰略思維    
(一)海洋大國情結與遠海海軍追求    
(二)「絕對安全」觀和「合作安全」手段    
(三)追求戰略自主:從「不結盟」到「多重結盟」    
(四)「對巴性」和「對華性」成為戰略思維定勢    
(五)道義性與權力政治觀相互結合    

第二章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主要內容    
一、利益、威脅與利益區    
(一)利益界定    
(二)威脅認知    
(三)海上利益區    
二、印度海洋安全領域的五大子戰略    
(一)衝突戰略    
(二)威懾戰略    
(三)塑造積極有利海洋環境的戰略    
(四)海岸與近岸安全戰略    
(五)海上力量與能力發展戰略    
三、印度海洋安全領域的總戰略    
(一)印度海洋安全戰略思想的激進派    
(二)務實派主導下的印度海洋安全戰略    

第三章 印度的海洋安全體制    
一、海洋法律制度    
(一)1976年海區法    
(二)1981年海區法    
(三)2017年海事法    
二、海洋安全領域的政府體制    
(一)決策機制    
(二)政府管理機制    
三、海事員警和其他員警力量    
(一)海事員警    
(二)其他員警力量    
四、海岸警衛隊    
(一)組織、實力與職責    
(二)與海軍的關係    

第四章 印度的海軍建設    
一、發展歷程    
(一)印度海軍簡史    
(二)主要作戰與非作戰行動    
二、組織與預算    
(一)指揮體制    
(二)主要海軍基地    
(三)群島地區的海軍建設    
(四)海軍軍費    
三、軍力與裝備    
(一)基本情況    
(二)水面部隊    
(三)潛艇部隊    
(四)海軍航空部隊    
(五)海上突擊隊    
(六)海軍軍備建設中的問題    
四、航母與核潛艇等先進軍備的進展    
(一)航母項目    
(二)核潛艇項目    
五、海軍軍備研發與軍工體系    
(一)研發體系    
(二)主要船廠    
(三)國產化項目    
(四)「印度自力更生」政策下的國產化新舉措    

第五章 印度海軍的國際合作    
一、海軍外交    
(一)艦船訪問    
(二)國際救災與人道主義行動    
(三)員警行動    
(四)機制建設與能力建設    
(五)海軍外交的成效    
二、聯合海軍演習    
(一)主要聯合海軍演習    
(二)主要特點    
(三)國際政治影響    
三、對外海軍軍備合作    
(一)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歷史演進    
(二)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具體形式    
(三)對外海軍軍備合作的成效與不足    

第六章 印度與美俄日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度與美國的海上安全合作    
(一)「東向」政策、「重返亞太」與印美海上安全關係的方向性調整    
(二)印美戰略協調的主要內容    
(三)「印太」戰略背景下的印美海上安全合作    
(四)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    
二、印度與美國的海上安全矛盾與分歧    
(一)戰略互信不足    
(二)戰略自主與戰略鎖定的矛盾    
(三)地區戰略重心上的分歧    
(四)主導機制的分歧    
(五)軍備與安全「鎖定」方面的分歧    
三、印度與俄羅斯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進展    
(二)對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挑戰    
(三)印俄海上安全合作的影響與未來前景    
四、印度與日本的海上安全互動    
(一)印日海上安全合作的進展    
(二)對印日海上安全合作的挑戰    

第七章 印度海洋安全戰略與中國    
一、中印在海洋安全領域的矛盾    
(一)印方對中國在印度洋地區提升影響力疑慮重重    
(二)印方對中國海權發展和與印度洋國家的合作疑慮很大    
(三)印度介入南海態勢引起中方疑慮    
(四)中印海洋倡議對衝風險加大    
(五)大國勢力挑動成為重大不確定性因素    
二、中印在海洋安全領域的共同利益    
(一)維護海上通道暢通    
(二)維護印度洋地區的總體穩定    
(三)強化海洋治理,有效應對新型挑戰    
(四)構建更合理海洋秩序    
(五)探索北極合作    
(六)開發藍色經濟    
三、中國的對策    
(一)積極培育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體    
(二)加強對話交流,避免戰略誤判    
(三)有效管控海上分歧,穩妥地緩和乃至化解爭端    
(四)加強海上非傳統安全合作    
(五)在海洋領域堅持開放的地區主義    
(六)有效管控協力廠商的負面因素    
四、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對華啟示    
(一)全面統籌陸海安全,加強頂層規劃    
(二)加強對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的研究與應對    
(三)積極利用對外交往推動國家海權建設    
(四)統籌海軍軍備建設    

結語: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經驗教訓及最近演變    
一、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的經驗教訓    
二、印度版「印太」概念的雛形    
三、海洋軍事體制改革    

參考文獻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180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9MB

图书试读

總序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風雨的故鄉,資源的寶庫,戰略的關鍵。印度洋溝通三個大陸和兩個大洋,是當代世界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焦點,是大國海上博弈的舞臺,也是海上非傳統安全問題表現最集中的地域,其地緣格局極為獨特。將印度洋與太平洋和大西洋相互對比可知,印度洋與其他兩大洋的實質區別在於其更強烈的「大陸性」,即更易受陸上權力格局變動的影響,具體體現在三方面。第一,印度洋在東西北三面均分佈有大國勢力,而大西洋和太平洋周邊的大國勢力只分佈在東西兩側。第二,與太平洋和大西洋較分散的航線分佈相比,印度洋的航道分佈嚴重偏向北側,導致印度洋戰略空間大大收窄,周邊大國的力量投送和影響力擴張也變得更為容易。第三,由於以上兩點,分佈在印度洋東西兩側的若干咽喉要地,便可較為容易地將印度洋封鎖起來,這些地區由此具備了極為突出的戰略價值。將這些咽喉要地自西南方按順時針方向羅列,可包括好望角、非洲之角、紅海、曼德海峽、斯里蘭卡附近水域、麻六甲海峽、巽他海峽和龍目海峽等,而紅海、曼德海峽和麻六甲海峽尤其重要。

  近年來,印度洋安全環境加速變動,主要涉及四方面:首先是印度洋戰略地位持續提升;其次是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交織,大國角逐等傳統安全問題回歸;再次是非安全問題的戰略重要性凸顯;最後是地區治理結構破碎,多個海洋合作倡議呈競爭性發展,不確定性加大。這裡重點說一下前兩點。

  印度洋戰略地位的提升,是二戰後國際戰略領域的重要歷史現象。世界近代史的海洋重心在於地中海和大西洋,二戰後亞太地區迅速發展,印度洋的重要性也逐步凸顯。溝通太平洋和大西洋,在現代能源政治中的樞紐地位,區內大國群體性崛起是印度洋的三大戰略重要性。實際上,印度的崛起在印度洋地區並不是孤立現象:大國潛力日漸顯現的不僅有印度,還有更東側的印尼,以及早已成為發達國家的澳大利亞。印尼是全世界最大穆斯林國家,也是東南亞第一人口大國(2018年人口2.6766億)和經濟大國,其經濟發展水準並不低,總量也相當大。澳大利亞既是太平洋國家又是印度洋國家,其實力長期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以下僅以一組資料來說明三國的經濟發展水準。據世界銀行提供的世界各國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資料(以現值美元計),印度為2.726萬億美元,印尼為1.042萬億美元,澳大利亞為1.432萬億美元;按購買力平價計則分別為10.498萬億、3.495萬億和1.290萬億美元;按現值美元計算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分別為2016、3894和57305美元;2018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分別為6.982%、5.171%和2.835%。不難發現,印尼的國內生產總值總量雖小於印度,人均水準卻相當於印度的兩倍;其近期增速雖低於印度,總體表現仍可稱優秀。就長時段表現而言,印尼在1997-98年亞洲金融危機前的增長率,長期明顯高於印度,1998年之後的總體增速雖低於印度,但穩定性更好,二十年來大致維持在5-6%之間,而印度既有3.09%的增速,也有8.50%左右的增速。不難看出,大國的群體性崛起已成為印度洋地區的一大特徵,必將進一步加大印度洋地區在世界政治中的份量。

  印度洋地區的傳統安全問題與非傳統安全問題交織,錯綜複雜。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和印度洋地區的海洋安全,總體上呈現傳統安全挑戰相對下降,非傳統安全問題相對凸顯的特徵。一般認為海上非傳統安全可包括海上恐怖主義、海盜活動、海上武器走私、海上毒品走私、海上人口販賣、氣候變化等,前兩者暴力性突出,在非傳統安全問題中最接近傳統安全問題,其他挑戰則與傳統安全問題差異較大。

  反政府武裝一度是印度洋地區海上恐怖活動的最活躍主體,但恐怖組織的海上襲擊自二十世紀最後階段以來逐漸增加,逐步超過了反政府武裝的影響力。此後,由於各國加大對反政府武裝和分離主義勢力的應對力度,美國持續開展「反恐」戰爭,各國加強反恐力量和海岸安全建設,印度洋地區的海上恐怖活動逐步得到控制,威脅明顯下降,但仍遠未平息。

  印度洋地區的海盜行動一度極為猖獗。與海上恐怖主義類似的是,二十世紀九○年代,很多海盜活動都與反政府武裝關係密切。但到二十一世紀一○年代的後期,政治色彩較為淡薄而經濟色彩濃厚的海盜活動迅速惡化,成為對印度洋海上安全的一大威脅。儘管索馬里海盜問題現已得到明顯遏制,但人們仍不確定這是否只是一種暫時現象,審慎仍有必要。

  自二十一世紀一○年代以來,印度洋地區安全局勢又出現新的發展趨勢,即海上恐怖主義和海盜等具有暴力性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逐步受到較有效遏制,而大國角逐等傳統安全問題重新上升。其原因,第一是由於區內和周邊國家——包括印度、印尼、中國等迅速發展,其海上實力也隨之迅速增長,一些大國勢力——如英、法、俄也在設法「重返」印度洋;第二是因為各國應對恐怖主義和海盜等非傳統安全挑戰的活動互不銜接,加大了相互疑慮;第三是周邊——特別是中東局勢進一步趨於動盪,特別是葉門內戰、敘利亞危機、伊朗危機等問題,嚴重加劇了本地區的安全競爭;第四是印度洋地區的大國競爭加劇。

  上述背景之下的印度洋,無疑已經成為國際政治的重要問題,針對印度洋問題開展持續而深入的研究可謂勢所必需;對國力迅速提升,海權快速發展的中國來說,更是一種必然的選擇。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印度洋研究項目,近年來持續關注印度洋問題——特別是印度海權發展,已取得一批學術成果,初步培育了一支富有活力的研究團隊。在前期工作的基礎上,課題組決定更進一步,組織編撰一套《印度洋研究叢書》,由南亞所曾祥裕任叢書主編。叢書宗旨是彙集一批研究印度洋問題的新著,剖析印度洋安全局勢的新變化與新發展,分析其對國際安全與發展以及中國國家利益的複雜影響,主要收錄關注印度洋戰略安全領域的研究性原創專著,也收錄部分有較高學術水準的譯著。目前,已納入出版計畫的有《中印海上安全合作研究》和《當代印度海洋戰略研究》等書,《印度海洋安全戰略研究》和《中印海上交流與合作:從歷史到現實》等書也將陸續推出。我們希望秉持中國立場、南亞支點、印度洋關切的編撰原則,藉助這套叢書,凝聚集體智慧,打通研究壁壘,推動印度洋研究的跨越式發展,促進這一海域的安寧、和平與發展,助力中國海權的持續提升。

  近年來,中國提出的「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印度洋地區穩步推進,2017年又進一步明確要合作建設中國—印度洋—非洲—地中海藍色經濟通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為構建跨越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命運共同體」發揮了重要引領,凡此種種均進一步凸顯了印度洋對中國未來發展的重要作用。協力推動印度洋研究的跨越式發展,此其時也。願與學界朋友為此共同努力。

南亞所「印度洋研究」課題組
2020年5月22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這本著作的過程,讓我對印度洋的「治理」議題有了全新的認識。它清楚地描繪出,印度在推動其「海洋安全合作框架」(如SAGAR倡議)時,所面臨的來自內部民族主義情緒與外部區域不信任感的雙重拉扯。作者在論述中,對於印度如何巧妙地運用「非傳統安全」議題(如海盜、氣候變遷影響)作為進入鄰國事務的跳板,進行了極為精彩的剖析。這種「由軟到硬」的安全介入模式,是印度外交的經典手法。不過,書中對於印度與東協(ASEAN)國家在海洋安全上的具體協作成果,似乎有些過於樂觀。畢竟,東協國家在面對中國壓力時,其內部的「一中原則」或經濟依賴性,往往會削弱印度試圖建立的集體安全體系。如果能在比較視角下,多探討一下印度與日本、韓國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模式異同,或許能讓戰略圖景更加豐富飽滿。整體而言,它是一部結構嚴謹、論點清晰的區域安全專著。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相當具有學術嚴謹性,行文流暢,對於複雜的軍事術語和外交辭令都能給予清晰的解釋,對於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來說,門檻相對友善,但又不失學術深度。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對於印度在「維護海洋秩序」這一概念的內涵界定。印度似乎努力地將自己塑造成一個「負責任的區域安全提供者」(ROS),而不是單純的區域霸權。書中透過分析印度對國際海洋法(UNCLOS)的堅持與實踐,來印證其意圖,這是非常高明的論證手法。然而,在論及印度國防預算分配的實際困境時,感覺略嫌保守,沒有充分揭示在面臨陸地邊境壓力(如喜馬拉雅山區)時,資源在海空軍與陸軍之間轉換的實際政治拉鋸戰。總體來說,這本書成功地將印度的「戰略願景」與其「有限的資源」之間的張力,清晰地呈現在讀者面前,是一份值得細細品味的政策分析報告。

评分

讀完這本書的感受,簡直就像是上了一堂高強度的區域安全研討課。作者的分析邏輯非常嚴謹,特別是在探討印度安全政策時,他巧妙地將國內政治因素與外部壓力進行了對照分析,這點我很欣賞。例如,書中對於印度國內關於「海洋安全」的認知差異,以及不同政府部門(國防部、外交部、海軍)在戰略目標上的微妙分歧,都有著細膩的描摹。然而,或許是篇幅的限制,有些篇章的討論略顯宏觀,對於具體的「實踐」部分,例如印度海軍在莫三比克灣或安達曼群島的聯合演習細節,描述得不夠具體。我個人期待看到更多關於信息戰(Information Warfare)在印度洋區域安全中的應用探討,因為這塊的競爭越來越激烈,但書中著墨不多。總體而言,它成功地勾勒出了印度在複雜多邊環境下尋求戰略自主的艱辛路程,適合希望從政策層面理解印度戰略意圖的讀者群,它迫使讀者去思考,在一個「非西方主導」的區域安全架構中,印度究竟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评分

這本書的架構安排確實展現了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它並非僅僅是描述印度海軍的艦隊規模,而是將其置於更宏大的全球秩序變遷之中進行考察。我尤其欣賞它對「區域夥伴關係」的梳理,書中詳細分析了印度與法國、澳大利亞乃至美國的「多邊安全對話機制」,指出這些合作如何有效地制衡了單一強權的過度擴張。這種策略性的、以聯盟為基礎的思維,是理解當前印度洋局勢的關鍵。美中兩強的競逐,在書中被巧妙地置於次要地位,重點在於印度如何利用這種張力來鞏固自身在鄰近海域的領導地位。但不得不提的是,關於經濟安全與能源通道保護的章節,雖然提到了石油運輸線的重要性,但對於印度在確保關鍵海底電纜(Submarine Cables)安全方面的部署,探討得不夠深入,這在數位時代是個不容忽視的面向。總結來說,這是一本非常「務實」的戰略研究,少了一些空泛的理論口號,多了一些政策工具的實操性探討。

评分

這本探討印度洋安全戰略的著作,從政策制定的脈絡到實際的戰術運用,提供了一個相當全面的視角。尤其是在當前地緣政治變動的大背景下,印度洋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這本書的切入點非常及時。書中對於印度如何平衡與周邊國家(例如斯里蘭卡、馬爾地夫、孟加拉)的關係,同時應對中國在該區域的活動,闡述得相當深入。作者似乎非常重視歷史背景的鋪陳,從冷戰後期的印度洋戰略轉變,一直談到近十年來「印太戰略」框架下的調整,這對於理解印度外交思維的演變很有幫助。不過,我個人認為,在論述印度海軍的現代化進程時,或許可以更聚焦於其在反潛作戰(ASW)和無人載具(UAV)應用上的具體發展,而不僅僅是傳統的水面艦隊建設。整體來說,它為關心南亞安全議題的讀者提供了一份紮實的入門與進階參考資料,文獻梳理做得相當到位,讓人能迅速掌握印度在區域海洋事務中的核心利益與戰略意圖。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