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日關係史(1945-2020) (電子書)

台日關係史(1945-2020)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川島真
图书标签:
  • 台日关系
  • 日本史
  • 台湾史
  • 二战后史
  • 政治史
  • 外交史
  • 亚洲史
  • 历史学
  • 电子书
  • 冷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為什麼要從「日華、日台雙重關係」來理解戰後的台日關係?
  七二年體制的困境、冷戰下的兩個中國、釣魚台列嶼爭端、台海飛彈危機……又是如何影響當時及其後的台日關係?


  日本與台灣相隔最近之處大約僅有100公里。雙方的經貿關係和人員往來十分密切。日本曾經對台灣進行過殖民統治,戰後統治台灣的是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與中華民國政府,他們在1945年以前又是與日本進行戰爭的對手。無論是日華關係或是日台關係,都是理解東亞國際關係的時候,無法忽視的重要的雙邊關係。雙方雖然都存在著作為鄰居常有的「很了解對方」的錯覺,但實際情況卻是雙方缺乏理解彼此的基礎知識,也存在著許多誤解。另外還可以發現,身為第三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良好的日台關係,傾向做出負面的評價。

  為了理解日台關係,最重要的就是應該要先有一個相當於指南的海圖,也就是基礎的日台關係的書籍。本書的目的就在於,不僅從雙邊關係,同時也從區域研究、全球性的角度,多面向、綜合性地闡明台日政治關係的歷史延續性和非連續性,是學界第一本以「台日關係」為分析對象的專書。內容始於1945年,一直論述至2020年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結束,對讀者而言,更像是一幅有定向、定位功能的「海圖」,有助於進一步從各方跨領域按圖索驥。
戰略轉向與區域重塑:冷戰後東北亞地緣政治的演變(1990-2023) 一、 書籍概述 本書深入剖析自冷戰結束,特別是自一九九〇年代以來,東北亞地區所經歷的劇烈地緣政治轉變、安全架構的重塑,以及主要行為體(包括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及美國)之間錯綜複雜的戰略互動。本書旨在超越單一國家視角,以系統性的分析框架,探討後冷戰時代東北亞如何從美蘇對抗的僵局,轉化為一個多極化、競爭與合作並存的複雜安全場域。全書聚焦於經濟相互依賴性、軍事現代化、區域主義的興起與挫折,以及歷史遺留問題對當前外交決策的持續影響。 二、 核心章節與分析重點 第一部:冷戰終結與權力真空的填補 (1990-2001) 本部分首先回顧了蘇聯解體對東北亞安全環境的根本性衝擊。探討了日本在後冷戰初期對「國際協調者」角色的探索,以及其在安全政策上的審慎轉變。重點分析了中國的「韜光養晦」戰略在這一時期的確立與實踐,及其如何利用區域經濟整合的浪潮,逐步提升國際地位。 韓半島的首次和解嘗試與僵局: 分析了「陽光政策」的理論基礎、實施過程及其面對的內外部阻力。探討了朝鮮核問題在這一階段的萌芽與國際社會的初步介入。 美國在區的戰略再定位: 研究了美日安保體制在冷戰後期的強化,以及美國如何權衡其對韓國防務承諾與對華關係發展之間的關係。探討了美韓同盟在面對朝鮮挑戰時的演變路徑。 東南亞影響外溢效應: 初步探討了東北亞國家在東協(ASEAN)區域論壇(ARF)等機制中的初期參與,以及由此產生的對話需求與能力限制。 第二部:全球反恐戰爭與區域安全焦慮 (2001-2012) 本部分著重於「九一一事件」對東北亞戰略思維的影響。儘管東北亞國家在反恐戰爭中角色不同,但全球安全環境的變化加速了各國國防預算與軍事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的崛起與戰略自信增強: 分析了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經濟實力的飛躍,以及由此帶來的國家利益擴展需求,特別是在東海和南海問題上的初步張力顯現。探討了中國軍事改革的戰略目標。 「軸心外」的軍事部署與安全焦慮: 探討了美國將戰略重心轉向中東對東北亞地區安全穩定性構成的潛在疑慮。分析了日本在「和平憲法」框架下,對自衛隊職能的有限擴張與國內保守勢力的影響。 能源安全與資源競爭: 隨著全球能源價格波動加劇,探討了東北亞國家間在爭奪化石燃料與戰略物資供應鏈上的競爭如何加劇了地緣政治的緊張。 第三部:大國競爭的迴歸與區域秩序的碎片化 (2012-2020) 這一階段是本書的核心分析區塊,標誌著東北亞從「和平發展」預期轉向「戰略競爭」的實質性階段。 歷史問題與領土爭端的激化: 深入分析了中日釣魚台(尖閣諸島)爭端、中韓薩德(THAAD)部署爭議等事件如何成為國家間互信瓦解的催化劑。探討了民族主義情緒在決策層面的放大效應。 多邊主義機制的困境: 評估了六方會談的最終破裂,以及區域內缺乏一個具備實質約束力的安全架構來管理日益增長的緊張關係。探討了RCEP等經濟合作成果與安全領域的脫鉤現象。 韓國的戰略模糊性挑戰: 分析了韓國在美中之間不斷尋求平衡的「戰略模糊」政策所面臨的極限,特別是在面對美國「印太戰略」壓力時的內外掙扎。 第四部:疫情衝擊、新技術競賽與未來趨勢展望 (2020-2023) 最後一部分關注於新冠疫情對全球供應鏈和區域合作的衝擊,以及地緣政治競爭如何延伸至高科技領域。 科技主權與供應鏈韌性: 探討了半導體(特別是台積電的角色)在地緣戰略中的核心地位,以及美國及其盟友推動的「去風險化」策略對東北亞產業結構的長期影響。 安全夥伴關係的強化與分化: 分析了「四方安全對話」(Quad)的實質性發展,以及美英澳三方安全夥伴關係(AUKUS)對區域安全版圖的潛在重塑,及其引發的中國和俄羅斯的戰略回應。 朝鮮半島的長期不確定性: 評估了在國際環境劇變下,朝鮮半島局勢的未來走向,包括其持續的導彈試射與國際社會應對策略的失效。 三、 研究方法與學術貢獻 本書採用結構現實主義、新自由制度主義與建構主義相結合的綜合分析框架。透過對大量官方文件、智庫報告、外交辭令以及主要國家領導人公開演說的文本分析,本書試圖揭示行為體決策背後的深層戰略邏輯。 本書的貢獻在於:提供了一個跨越三個關鍵十年、連貫且不間斷的東北亞地緣政治發展史,有助於讀者理解當前區域衝突與合作的歷史根源,並為理解二十一世紀亞洲的權力轉移提供紮實的分析基礎。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川島真(序章、第一、二章)


  東京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系研究科結業,博士(文學)。現任東京大學大學院總合文化研究科教授。著有《中国のフロンティア──揺れ動く境界から考える》、《中国近代外交的形成》等書。

清水麗(第三、四、十章)

  筑波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科結業,博士(國際政治經濟學)。現任麗澤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著有《台湾外交の形成》、《中台危機の構造》(合著)等書。

松田康博(序章、第五、六、九章)

  慶應義塾大學大學院法學研究科政治學專攻博士課程結業,博士(法學)。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著有《現代台湾の政治経済と中台関係》(合著)、《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等書。

楊永明(第七、八章)

  美國維吉尼亞大學國際法與國際組織博士,現任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著有《川普設的局?!:中美貿易戰與科技戰》、《亞洲大崛起:新世紀地緣政治與經濟整合》、《國際安全與國際法》等書。

譯者簡介

高村繁


  日本外交研究者,於知名大學取得相關科系博士學位,並曾經在日本長期進行訪問研究。

黃偉修

  早稻田大學亞太研究院結業,博士(學術)。現任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著有《李登輝政権の大陸政策決定過程(1996~2000年)》及相關論文,譯有《台灣一黨獨裁體制的建立》(松田康博著)等書。

图书目录

序章 綜觀戰後日華、日台關係概況
「海圖」的必要性
日華、日台關係
本書架構
關於分析概念與用語

第一部 日華關係的展開和終結

第一章 日華、日台雙重關係的形成:1945-1949年
前言
一、中華民國與日本的占領統治
二、日本對台灣統治的終結
三、去帝國/去殖民地化的課題
結語──日華、日台雙重關係的形成
第二章 日華關係正常化的進展:1950-1957年
前言
一、日台通商協定的締結與政經分離
二、舊金山和會與日華關係
三、《日華和平條約》的締結與台灣
四、日本進行的制度性「去帝國化」與台灣
五、冷戰下的「兩個中國」問題與日本
結語
第三章 日華關係的重構及其結局:1958-1971年
前言
一、日中民間貿易協定
二、有關中國代表權問題的新探討
三、日中貿易的重啟與日華斷交危機
四、日華、日台的不正常雙重關係的深化
五、中華民國政府退出聯合國與佐藤的決斷
結語
第四章 日華斷交與七二年體制的形成:1972-1978年
前言
一、1970年代初期台灣的對外政策
二、因應日中邦交談判進展
三、大平外相的「告別外交」與台灣
四、日華斷交與維持實質關係
五、建構「半公半私」的關係
結語──超越1970年代後半的衝擊

第二部 國際結構下的日台關係

第五章 日台關係的穩定與變化的開端:1979-1987年
前言
一、日台關係的「相對穩定」
二、日本對雙邊問題的處理
三、日台經濟關係的進展
結語
第六章 台灣的民主化與新日台關係的摸索:1988-1994年
前言
一、東亞的結構變動與日台的關係接近
二、台灣的新外交與日台新管道的形成
三、「高層接觸」的增加導致的「泛政治化模式」確立
四、變化之中的日台雙邊關係
結語
第七章 安全保障的雙重三角關係:1995-1999年
前言
一、變動中的東北亞國際環境
二、台海飛彈危機──美中台三角安全關係
三、美日安保──美日台三角安全關係
四、台日實務關係及雙方政策
五、李登輝因素與台日認識態度
結語
第八章 東亞的結構變動與台日關係的重組:2000-2007年
前言
一、東亞環境的結構變動與台日關係
二、小泉外交與台日關係
三、陳水扁外交與台日關係
結語
第九章 在穩定的兩岸關係下發展的日台關係:2008-2016年
前言
一、日台關係與兩岸關係的穩定化
二、日台關係的改善
三、日台關係的波浪式緊張
結語
第十章 「失去的好機會」與透過累積方式而逐漸深化的實務關係:2016-2020年
前言
一、蔡英文政權的對外政策與兩岸關係
二、日台關係的合作深化與課題
三、日台關係的課題──聯結的象徵和下一代的人際管道
結語

增補版作者後記
審訂者後記
引用、參考註
日台關係史年表
日台關係文獻目錄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4375
  • EISBN:978986350533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1MB

图书试读

增補版作者後記

松田康博(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楊永明(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兼任教授)


  日本與台灣的關係非常複雜。很多學者都對於從正面探討這個問題感到猶豫。正如在序章所強調,確實日台關係的研究之中很少有相當於「海圖」的通史研究,而本書是戰後日台關係的通史,作者們將讀者層設定為範圍廣泛的大學生、研究生、學者、商務人士等以進行執筆,也不斷的反省是否精確地描繪了這份「海圖」。

  本書誕生的契機,是松田康博(防衛廳防衛研究所主任研究官。使用當時職稱,以下同)在銘傳大學進行訪問研究時,於2005年8月12日拜訪位於台北市徐州路上的臺灣大學政治學系的楊永明教授的研究室之際,楊教授拿著田中明彥撰寫的《日中関係:1945-1990》(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1年)一書提案:「我們兩人來寫一本日台關係的通史吧,您看如何?」。二人在當天針對日台關係進行討論後達成了共識:「我們來寫吧」。

  可是松田因為至今沒有研究過日台關係而感到「負擔太重」,所以之後邀請了川島真(北海道大學副教授)與清水麗(國士館大學副教授)一起參與這個課題。這個小組由松田擔任申請代表,楊永明擔任台灣方面的共同代表,以「戰後日台關係史綜合研究」為題向(財團法人)交流協會日台交流中心申請了2006 年度的「日台共同研究事業」,申請也獲得通過。本書的初版《日台関係史 1945―2008》(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2009年)就是以2007年3月提交的報告書為基礎大幅改寫、修正而成。

  在共同研究案執行期間,我們總共開了四次研究會。第一回是在2006 年舉行的日本國際政治學會2006年度研究大會,清水與楊發表了第三章、第七章的論文,分別由川島和松田擔任評論人。第二次研究會是在同年12月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會議室舉行,川島和松田發表了第一和第五章,邀請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主任)、黃自進(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陳鵬仁(中國文化大學日本研究所所長)三位老師擔任評論人。第三次研究會在2007 年3 月4 日於東京大學駒場校區舉行,川島、清水、松田、楊分別發表了第二、四、六、八章的論文,邀請石井明(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井尻秀憲(東京外國語大學外國語學部教授)、柿澤未知(外務省第三國際情報室)擔任評論人。第四次在同年3月22日於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會議室舉行,松田和楊分別發表了第六、第八章,邀請何思慎與彭榮次(台灣機械運輸公司董事長)擔任評論人。從研究會的評論人與會場的各位聽眾也獲得了寶貴的評論與資訊,在此向各位表示感謝。

  除了會議的準備、記錄,評論,包括資料收集與訪問等各方面,我們得到了研究案的協同研究人員的石川誠人(立教大學博士生)、竹茂敦(法政大學博士生)、福田圓(慶應義塾大學博士生)的協助。石川、竹茂兩位也分別負責了本書初版的日台關係史年表和參考文獻目錄。

  提交報告書之後,我們進一步進行資料收集和訪談,並進行了三次討論會。第一次是2007年4月12日於東大駒場校區舉行,由川島,清水,松田三人對整個原稿進行討論。同年10月23日於東大駒場校區舉行的第二次,由四名作者與竹茂、福田對第五到第八章進行討論。第三次在11月7日,同樣於東大駒場校區舉行,除了川島、清水、松田、竹茂、福田,還邀請了春山明哲(日本台灣學會理事長)、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大學院綜合文化研究科教授)兩位老師參與第一到第四章的討論。特別是從春山、若林兩位老師那裡獲得了非常寶貴的評論和建議。包括接受我們訪談的受訪者在內,在此向各位再次表達謝意。

  根據在研究會與討論會獲得的寶貴意見與想法為基礎,初版終於在2009年問世。不過在馬英九政權於2008年誕生後,日美中台關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希望出版增補版的意見。增補版第九章的初稿是松田於2016年5 月21日舉行的日本台灣學會第18屆學術大會發表的論文,當時獲得了林泉忠(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柿澤未知(交流協會總務部長)、小笠原欣幸(東京外國語大學副教授)三位老師的寶貴意見,修改後的論文的中文版以〈馬英九時期的日本和台灣地區關係〉為題刊登在《中國國際戰略評論》2019(下)(2020年1 月),之後又獲得了楊永明的意見進行修改才得以定稿。清水麗於2018年8月2日在上海舉行的第9屆「中日關係中的台灣問題學術研討會」發表了論文,清水以這篇論文為基礎進行修改,以〈蔡英文政權下的日台關係(2016―2018)〉為題刊登在《當代日本與東亞研究》第4巻第4號(2020年8月),清水再進一步將這篇論文加以修改,完成了增補版第十章。這次卷尾的〈日台關係表〉則是請黃偉修(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重新製作,並根據已故的台灣史研究家三田裕次老師的建議,加入了初版沒有提到的日台藝能、體育交流的事項。

  增補版同樣獲得在本書初版時大力協助的山本徹先生的幫忙,才得以順利初版,在此對山本先生深深感謝。也要感謝提供經費補助的(財團法人)交流協會(公益財團法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的前身)日台交流中心表示深刻的感謝。

  在〈增補版作者後記〉完稿前夕,得知了李登輝前總統過世的消息。李前總統的過世,讓許多人對日台關係的過去與未來產生了各種各樣的想法,而本書增補版就是在日台關係被認為可能迎向新時代的時機問世。最後,希望本書能成為一個小小的契機,可以加深各位對日本與台灣的關係、東亞的國際關係的關心與理解,就此完稿。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