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

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約翰.達恩
图书标签:
  • 历史
  • 西方史
  • 世界史
  • 衰落
  • 文明
  • 地缘政治
  • 权力转移
  • 电子书
  • 社会学
  • 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理解非西方世界全面崛起對於既有的西方中心世界秩序,特別是國際自由秩序,所帶來的衝擊與改變,是掌握當前全球變局的關鍵。
 
  本書集聚十五位來自美國、歐洲與亞洲的大師級學者於一堂,從思想、歷史、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等角度,對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向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演變趨勢,進行理論爭辯與政策討論,各自提出深入分析與獨到見解。書中不同觀點的交鋒,幫助我們釐清西方自由主義體制與亞洲發展模式的優劣與異同,也同時描繪出西方國家回應與接納非西方世界興起後全球新秩序的各種可能樣貌。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的书籍的详细简介,内容不涉及原书内容,字数约为1500字: --- 《全球秩序重塑:后冷战时代的权力转移与文化冲突》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所经历的深刻变革,特别是以经济实力、科技创新和军事投射能力为核心的权力结构正在经历的动态重组。作者以详尽的历史梳理和尖锐的现实观察,探讨了传统上以西方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在面对新兴力量崛起和全球化复杂性加剧时的结构性挑战。 第一部分:后冷战时代的幻象与现实 冷战的结束在许多观察家眼中,是自由民主理念和市场经济模式的“历史终结”。本书首先回顾了1990年代初期“单极时刻”的形成,分析了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短暂而强大的主导地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历史终结”的乐观预期。然而,作者指出,这种乐观情绪很快被现实的复杂性所取代。全球化并非一种单向度的扩张,而是一个多中心互动的过程。 权力扩散与多极化趋势 本书将重点放在权力从传统中心向周边地区扩散的动力学上。这种扩散不仅体现在经济体量的增长上,更体现在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的分散化。作者详细考察了新兴经济体在区域治理、金融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这包括对“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入分析,探讨它们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对既有的国际金融和贸易规则体系构成挑战。 其中,关于技术主导权的竞争被置于核心位置。本书超越了传统的军事和经济指标,强调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计算和太空探索等前沿领域对未来国家实力的决定性作用。作者分析了不同国家在这些领域的战略部署、投资模式以及由此引发的“技术脱钩”风险,认为技术竞争已成为重塑全球领导力的主要战场。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文化认同与治理危机 全球秩序的变迁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力量对比,更是意识形态和文化认同层面的深刻断裂。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全球化进程中被忽视的“文化回响”。当经济模式和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时,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会内部张力随之被放大。 本土主义的兴起与全球治理的困境 本书认为,本土主义和保护主义的抬头,是全球化超载(globalization fatigue)的一种表现。在许多国家,民众对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和超国家机构的不信任感加剧,对国家主权的捍卫诉求日益高涨。作者考察了民粹主义运动的兴起,分析了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将对精英阶层和全球化受益者的不满转化为政治能量。 在治理层面,本书分析了国际机构(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在应对气候变化、跨国犯罪和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战时所面临的有效性危机。这种危机源于大国之间利益的根本分歧,以及对“普世价值”解释权的不同理解。作者强调,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更具包容性和相互尊重的对话基础之上,而非单方面的价值输出。 第三部分:地缘政治热点与冲突的新形态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当前几个关键的地缘政治热点,分析它们如何成为全球权力转移的“放大器”和“试金石”。 印太地区的战略转向 作者对印太地区的战略重要性进行了全面评估,将其视为未来全球权力平衡的核心区域。这不仅仅是关于军事部署的竞争,更是关于贸易路线的控制、关键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及对海洋法和航行自由的界定。本书探讨了区域内主要行为体之间的复杂互动——联盟的巩固、伙伴关系的灵活调整以及潜在的冲突点。 能源转型与资源博弈 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不仅是环境议题,更是重塑国际政治经济版图的强大驱动力。本书详细分析了清洁能源技术(如太阳能、风能和绿色氢能)的供应链竞争,以及对关键矿产资源的争夺。谁能主导下一代能源技术,谁就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掌握经济和战略的主动权。资源民族主义和能源安全问题被提升到国家安全的核心地位。 信息战与认知领域的主导权 传统的军事和经济竞争正越来越多地向信息和认知领域转移。本书探讨了国家支持的网络行动、虚假信息传播以及对关键基础设施的依赖所带来的新型安全威胁。在“混合战争”时代,对公众舆论的塑造能力和对关键信息流的控制,已成为与传统硬实力同样重要的“软力量”。 结论:通往一个不确定时代的导航图 《全球秩序重塑》总结道,我们正处于一个权力结构不断调整、规则体系亟待重建的过渡时期。未来的世界不太可能回到过去任何一种单一主导的模式,而更可能是一种复杂、不稳定且充满竞争的“多重中心”格局。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应对这种结构性转变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强调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理解差异、寻求共同点和构建务实合作机制的必要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約翰.達恩(John Dunn)
 
  現為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系名譽教授。他以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聞名。他是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也是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外籍院士。榮退之後,他主要的研究關注是當代政治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動態演變,特別是中國、日本與韓國的政治。
 
沃夫岡.施特雷克(Wolfgang Streeck)
 
  現為德國馬克思.普朗克社會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eties)的教授兼名譽所長。1995至2014年間,他擔任該所所長;在此之前,他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他目前的研究興趣為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危機與制度變遷。他最近的著作包括:《資本主義將如何終結?失敗體系的論文選集》(How Will Capitalism End? Essays on a Failing System)、《購買時間:民主資本主義延滯的危機》(Buying Time: The Delayed Crisi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樽節時期的政治》(Politics in the Age of Austerity)等。
 
菲利普.施密特(Philippe Schmitter)
 
  現為義大利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政治與社會科學名譽教授。他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他的研究一直圍繞在比較政治、西歐與拉美的區域整合、南歐與拉美的威權統治轉型,以及階級、部門與專業利益的調和等主題;目前的研究則專注在歐元區的政治特徵、南歐與東歐的民主鞏固,以及西歐和北美出現後自由民主(post-liberal democracy)的可能性。
 
鄭永年(Yongnian Zheng)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暨研究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國際和區域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家轉型與社會正義、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比較中央地方關係,以及中國政治。在擔任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前,他曾任教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並在該校創設中國政策研究所(China Policy Institute)。他的研究論文發表在許多國際知名的期刊上,諸如《中國研究季刊》(China Quarterly)、《比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政治學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他同時也是許多中國研究專書的作者或編者。在學術研究之外,他還為各級中國政府在不同的改革與發展領域提供諮詢;他也曾經擔任聯合國發展項目下中國農村發展與民主主題的諮詢委員。
 
山迪普.謝士崔(Sandeep Shastri)
 
  現為印度JAIN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該校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中心的政治學教授兼主任。他從事印度政治與選舉的研究。他是12本書,超過40篇專書文章,超過80篇期刊論文,以及超過200篇專欄意見評論的作者。他還負責協調全印度應用民意調查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家學術網絡,並為〈今日印度電視〉(India Today TV)對選舉進行專業的政治分析。他至今已經在遍布六大洲並超過50個國家的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講學或訪問。
 
濤慕思.博格(Thomas Pogge)
 
  現為耶魯大學Leiter哲學與國際事務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與政治學學、倫理與道德哲學,康德,以及醫療保險中的正義。他是耶魯大學全球正義項目(Global Justice Program)的創始主任。他的著作包括:《全球賦稅公平性》(Global Tax Fairness)、《習以為常的政治》(Politics as Usual)、《世界貧困與人權》(World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羅爾斯:他的生平與正義理論》(John Rawls: His Life and Theory of Justice)、《免於貧窮的自由作為人權》(Freedom from Poverty as a Human Right)等。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
 
  現為康乃爾大學Walter S. Carpenter, Jr. 國際研究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與教學領域結合國際關係與比較政治。他的著作處理政治經濟學的議題,以及世界政治中的安全與文化。目前的研究則專注在權力、宗教與文明的政治學、美國在世界的角色,以及德國政治。他是超過40本專書與超過100篇期刊論文與專書文章的作者、共同作者與共同編者。他於1987年獲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09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會士,2015年獲選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並於2008至2009年擔任美國政治學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會長。
 
巴瑞.布贊(Barry Buzan)
 
  現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英國國家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院士,以及哥本哈根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外交學院及北京國際關係大學的榮譽教授。他的研究專長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英國學派、國際安全與世界歷史。他發表、共同發表了將近150篇文章或專章,發表、共同發表或編輯了超過25本書,也在超過20個國家講學或進行學術訪問。
 
朱雲漢(Yun-han Chu)
 
  現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他目前也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執行長、中央研究院院士與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最知名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透過民意調查來了解新興民主的鞏固,曾單獨或共同發表或編輯相關專書十餘本,並在中英文重要期刊上發表超過50篇相關論文。
 
劉伯建(Bojian Liu)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助理。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他於1971年至2004年間於新加坡從事外交事務服務工作;期間曾擔任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以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他並在2004年至2019年間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暨公共政策的實務教授。他著作等身,是包括《亞洲人能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在內多本專書的作者恒川惠市(Keiichi Tsunekawa),現為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資深教授,同時也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發展中國家的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東亞區域整合、當代日本政治經濟。他最
 
  近發表、編輯或共同編輯的專書包括《五年之後:重新評估日本對地震、海嘯與核災的回應》(Five Years After: Reassessing Japan’s Responses to the Earthquake, Tsunami, and the Nuclear Disaster)、《兩個危機,不同結果:東亞與全球金融》(Two Crisis, Different Outcomes: East Asia and Global Finance)。在2008年至2011年間,他曾擔任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研究所副所長。
 
王賡武(Gungwu Wang)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校級講座教授,以及澳洲國立大學的名譽教授。他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與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海外華人研究的主要奠基開拓者,也是數十本現代中國歷史與海外華人研究專書的作者。他並曾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劉遵義(Lawrence J. Lau)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其研究專長為經濟發展、經濟成長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1966年,他發展了第一個關於中國的計量經濟模型。他也單獨發表、共同發表或編輯了7本專書與超過190篇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的文章。他同時也擔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許多榮譽學會的成員。他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經濟系,並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貝淡寧(Daniel A. Bell)
 
  現為中國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教授兼院長,也是中國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與哲學系合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政治哲學、儒學、社群主義,以及城市的政治理論。他是包括《中國模式─賢能政治與民主限度》(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與《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在內多本專書的作者。
 
肖逸夫(Yves Tiberghien)
 
  現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公共政策與國際事務學院合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全球經濟與環境治理,並在經驗上結合對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與歐洲的關注。他是《企業家國家:法國、日本與韓國的企業治理革新》(Entrepreneurial States: 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rance, Japan, and Korea)一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依文章順序排序)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台灣旅行》、《平凡的美德》、《恐懼如何被操弄》、《暗渡文明》、《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合譯)、《台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合譯)、《恐怖的總合》(合譯)等書。
 
黃紹恩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系。
 
胡梓賢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系。
 
劉克賢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中英翻譯學程。曾於法務部、美國在台協會、台灣微軟實習,並自長風青年領袖營結業。
 
劉宗為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虎尾科技大學哲學講師。譯有《逃避自由》、《當雅里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懲罰與現代社會》等書。
 
楊竣文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畢業,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主修國際關係,副修公共行政。研究興趣在國際氣候政治及環境政策。
 
林吉辰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學士班。
 
陳怡蓉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班。
 
柯辰儫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班。
 
王亮中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理論組畢業,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主修政治理論。
 
呂奇樺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系。

图书目录

序: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黃煌雄
前言/江宜樺
導論:自由世界秩序還是多元世界秩序?/鄭永年、朱雲漢

第一篇 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危機與亞洲的競爭模式
第一章 西方自由主義的主要弱勢
第二章 西方世界民主資本主義的危機
第三章 現實存在民主的代議機構之危機與突變
第四章 中國模式:內部多元主義、賢能政治和民主
第五章 印度發展之路:對發展中世界民主未來的意涵

第二篇 能否拯救戰後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
第六章 自由主義能否展望一套廣受接納的世界秩序?
第七章 自由國際秩序的斷裂與韌性
第八章 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能否生存?從英國學派觀點來探討
第九章 改良主義而非修正主義:中國全球角色的浮現
第十章 精準裁定的多邊主義:中國大戰略的要義

第三篇 亞洲崛起與新興全球秩序
第十一章 亞洲能否重塑全球治理?
第十二章 全球化、民族主義和亞洲的區域秩序:一個日本的視角
第十三章 在傳統與法律之間的秩序
第十四章 中國的經濟崛起與其對台灣的挑戰和機會
第十五章 走向由中國和印度領導之亞洲區域秩序..

結論
第十六章 亞洲崛起與過渡到後西方全球秩序的過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索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5042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9MB

图书试读

 
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
黃煌雄(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呈現在各位讀者面前的《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一書,收錄了「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索」國際會議上發表的精彩論文。這場會議於2018年6月在台北舉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諸多國際學術界大師級學者齊聚一堂,為大家梳理歷史結構轉型的脈絡以及勾勒新興全球秩序的輪廓,並激起了一陣陣的思想對撞火花。作為這場學術盛會的發起人,如今看到這本論文集順利出版感到十分振奮。
 
  回想這場研討會籌備工程浩大,準備工作長達十八個月,我卻甘之如飴。適逢台灣研究基金會創立30周年,這次的研討會彷彿是個紀念禮。籌備過程中,能與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教授合作,誠是莫大的榮幸。會議得以順利舉行,要特別感謝中研院朱雲漢院士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鄭永年所長的支持。我也要向本研討會的合作夥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臺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及倫敦政經學院IDEAS智庫表達謝意。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出版意義深重,也必然會在中文世界激起一波波的思想漣漪。第一,跨文化對話以及對於非西方世界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方式進行廣泛探索,近來已成為全球學術討論的焦點之一,這也反映了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筆下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而這本書的主題之所以值得關切,不僅在於後西方論述是從各種面向來揭露西方中心主義之種種缺失的一種嘗試,而且,更重要的,這同時也是促成西方與非西方兩個世界之間邁向相互理解的一場深度對話。
 
  其次,依循此脈絡,諸如西方自由主義價值信念的全景、西方民主資本主義體系的前景,乃至於西方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皆遭受了嚴厲的批判,學者也藉此重新評量西方現代性在非西方脈絡中的文化可適性。就此而言,對西方中心進行後西方思辨至關重要,因為這樣的思辨有助於了解後西方時代變遷的本質、探究亞洲崛起的現象、釐清亞洲各地不同的發展路徑、觀察中國對世界秩序的影響,以及台灣未來的挑戰和契機。依我個人的淺見,若西方中心論主要的缺陷是缺乏對於非西方文化和價值的同情理解,那麼舉辦台北這場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期待以「認真對待亞洲」的眼界,提升我們對於正在形成中的新世界秩序的共同理解。
 
  無疑地,西方文明危機一說,有其長遠的歷史背景。舉例來說,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早已敦促西方人應嘗試「對所有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以面對虛無主義。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則在名著《西方的沒落》寫道,我們的時代「金錢正在慶祝它最後的勝利」。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也提到,工具理性的宰制在不久的將來,將會「使歐洲淪為蠻荒野人之境」。然而,這並不代表西方沒有值得學習效法之處。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指出,雖然大英帝國失去了帝國,英國人透過所謂「英國式全球化」成功形塑自由的價值,且透過一系列法律、金融、行政制度維持世界秩序,「包括法治、貨幣信用管理、透明的財政體系和廉潔的官僚機構,這些條件可促進更多的跨國資本流動」。有鑑於此,這本書為我們揭示的最深刻的問題之一就是探問:隨著後西方世界的嶄露頭角,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新觀念、新想法,開創什麼組織機構,讓世界變得更好?當然,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唯一確定的是,過去治理世界或許是「白種人的負擔」,而當今,治理世界、開創新的世界秩序,是「全人類的負擔」。
 
  我願藉此再次感謝朱雲漢院士與鄭永年所長兩位在主編此書過程中辛勞的付出,也感謝臺灣大學政治學系郭銘傑教授以及谷巖杉博士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的細心審閱。我也對台灣研究基金會與長風文教基金會同仁的敬業精神十分感佩。他們都是此書得以順利出版的功臣。
 
前言
 
  本書源於2018年6月2日至3日在台北所舉辦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此一研討會由台灣研究基金會與長風文教基金會合辦,並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倫敦政經學院IDEAS智庫、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廣邀全球相關領域權威學者與會,發表見解精湛之論文,堪稱台灣政治學界近二十五年來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
 
  會議的主題清楚說明了該次研討會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現行以美國為首、以西方國家為中心所構築的全球秩序,是否已經面臨典範轉移的挑戰?而迅速崛起的中國、印度及其他亞洲國家,是否可能創造出一個「非西方中心」的新興全球秩序?這個問題不僅涉及了政治體制、經濟模式、軍事實力、外交戰略的對比,更涉及貿易關係、科技發展、金融制度、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面的磨合與調適,可說是近四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挑戰。
 
  我們不難想見,學者們對這個關鍵問題不會有一致的答案。有人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東方世界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西方國家必須盡早調適其心態,從接納中國與美國的平起平坐,到最後接受東方世界取代西方世界主導歷史發展。也有人認為,中國、印度雖然國力大幅成長,但是發展模式極不均衡,在某些關鍵性的領域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國及歐洲國家,尤其是憲政制度、市場經濟、法治精神、多元社會、高教水準、科研創新等,東方國家迄未展現足以吸引世人效法的成就。介於這兩種看法之中的,則是各種折衷性質的判斷,或謂東方崛起而西方未必沒落;或謂西方自由體制面臨危機但仍可自我調適。但是無論個別判斷差異多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未來世界已經不可能繼續像過去四百年來一樣,由歐美國家的價值觀與制度設計所主導。換言之,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後西方中心」的世界。
 
  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這個新興的全球秩序究竟會是怎樣的秩序?簡言之,現代自由主義的價值仍將具有普世適用性嗎?多元文化的觀念會成為世界各國互動的前提嗎?國際關係會建立在二元對立或是多元並存的架構上?崛起中的強權與衰退中的強權是否終將一戰?處於夾縫中的小國如何找到自處之道?典範轉移的過程究竟會費時多久?新興的全球秩序將會更和平還是更動亂?人類的生活將會更富裕、更公平,還是會更加貧富不均、更為窮困?
 
  本書各篇文章作者所提供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某些關鍵的問題,對我們理解未來全球秩序的面貌,堪稱充滿啟發,彌足珍貴。在此我要特別感謝台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黃煌雄先生,是他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開啟了這場重要國際研討會的籌辦。我要感謝朱雲漢教授及鄭永年教授,他們是整個會議的規劃者與協調者,並且為本書撰寫了一篇涵蓋完整的導論。我要感謝每一位出席會議的論文發表人、評論人及主持人,他們的慧見構成了本書的血肉。我也要感謝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的所有朋友,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協助,此一世紀盛事絕無可能順利完成。最後,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幫助讀者對人類未來所面臨的重大問題有一個深入理解及思考的起點。
 
江宜樺(國立中正大學紫荊講座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刚好在整理我的书架,发现很多年前买的一些历史类书籍,现在看来视角似乎有点过时了,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在试图提供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我不是那种完全的理论派,但我非常看重作者如何组织论点,如何串联起那些看似无关的历史事件。从目录上看,它似乎涵盖了从启蒙运动到当代全球化的一些关键节点,但它有没有能力在这些庞大叙事中找到新的切入点,才是真正的考验。我个人对于那种“宏大叙事”的解读一直持保留态度,因为历史往往是由无数个微小的、非主流的行动者所共同塑造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跳脱出那种教科书式的标准流程,用更贴近生活或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进步史观”。如果它只是重复我们已经在各种报告里读到烂掉的论调,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智识上的挑战,而不是知识的堆砌。毕竟,我们现在身处的环境,很多都是过去遗留下来的结构性问题,光是知道“发生了什么”远远不够,关键是要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发生,以及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评分

这本书的版面设计看起来非常舒适,字体大小适中,行距也拉得比较开,阅读起来不会有那种压迫感,这对于一本篇幅可能不短的学术性或思辨性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是一个很注重阅读体验的人,如果排版设计让人感到疲劳,即使内容再好,我也很难坚持读完。从我翻阅的几页来看,注释系统似乎也处理得比较规范,引文格式统一,脚注或尾注的排版清晰明了,这表明作者在学术规范上是下了功夫的。这对我这种喜欢顺着参考资料继续深入探索的读者来说,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很多畅销的非虚构类书籍,为了追求阅读速度,往往牺牲了严谨的引用和注释,但这本看起来则在“可读性”和“学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书页纸张的选择也比较柔和,不会反光,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太酸涩。这种对阅读工程学的考量,让阅读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任务。

评分

坦白说,现在市面上的“XX中心思潮的衰落”这类书籍已经多如牛毛,很多都只是在迎合当下读者对于“逆转叙事”的某种渴望,缺乏真正的原创性见解。因此,我最关心的就是这本书是否能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新模型来理解我们当下的世界格局。它是否能有效解释过去二十年间,那些曾经被视为“发展中”的区域如何有效地挑战了既有的知识体系和经济结构?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去中心化”的过程本身,这个过程是平稳过渡还是充满冲突和断裂?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学科的论据,比如引入更多社会学、人类学的视角来佐证地缘政治的变迁,那这本书的厚度就会立即显现出来。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后现代式”的谦逊,承认任何单一的、永恒的中心都已不复存在,而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充满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多中心”或“无中心”的时代。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描绘出这种“流动中的图景”,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解读,而更像是一份时代变迁的“操作手册”。

评分

在阅读任何一本涉及地缘政治和文化思潮的书籍时,我都会特别留意作者的“立场”和“用词”。因为“西方中心”这个概念本身就非常具有争议性,它本身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批判色彩。如果作者在行文过程中不自觉地陷入了另一种形式的“中心主义”,或者在批判时所用的语言过于情绪化,那这本书的客观性和说服力就会大打折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种冷静、克制但又充满洞察力的分析。毕竟,我们现在身处的语境是多元且复杂的,任何单一视角的解释都会显得苍白无力。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处理非西方文化回应时的笔触,是将其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还是“积极的参与者”。这种细节处理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真正的思想深度。如果能看到一些新鲜的理论工具或分析模型被引入,那就更棒了。总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更精密的“放大镜”,而不是另一副“有色眼镜”。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走的是一种极简风,但配色上却用了那种很复古的暖黄色调,配上看起来有点年代感的字体,立刻就能抓住眼球。我第一次在网路上看到它的时候,就觉得这个设计很耐人寻味,感觉它不是一本那种很直白的学术著作,反而更像是一本经过沉淀后的思考记录。装帧的质感也很好,拿在手上很有分量,这种细节处理看得出出版社在产品包装上的用心。虽然我还没开始深入阅读,但仅仅从外在的包装和气味(是的,新书的味道很重要),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或编辑团队想要传达的一种严肃又不失温度的态度。特别是那个书脊上的烫金字样,在不同光线下会折射出不同的光泽,每次拿起书都会不经意间被吸引住。这让我对书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像它的外表一样,扎实而有深度。现在的书市上,很多作品都追求快速、即时的冲击力,但这本书显然走的是另一条路,它愿意花时间让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对于我这种喜欢收藏实体书的读者来说,光是这一份对“物质性”的尊重,就值得加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