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 (電子書)

無岸的旅途:陷在時代困局中的兩岸報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德
图书标签:
  • 两岸关系
  • 时事评论
  • 社会观察
  • 文化
  • 历史
  • 政治
  • 台湾
  • 大陆
  • 电子书
  • 纪实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檯面上的交往和交流,檯面下的私誼和角力——你不知道的兩岸內幕。
一段看似樂觀可期的旅途,卻一路跌跌撞撞——海峽兩岸何以變得遙遠無岸?
以台灣視角分析兩岸交往十年歷程的第一本書!

  在北京奧運的棒球場上,台灣女孩為何孤獨無奈地揮舞著一面緬甸國旗?而零八奧運,又是如何被型塑為兩岸互動新模式的起點?台灣情報人員在越南被中國公安強行擄走囚禁至今,從扁政府到馬政府為何都不願面對、也未能解決,而被強制扣押的法輪功成員鐘鼎邦,又為何只能依賴民間的力量回到台灣?為何黑蝙蝠中隊的忠魂遺骸至今無法返鄉,而叛國軍官林毅夫的「鄉愁」每一發作,台灣社會就要撕裂一次?

  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的台灣意識如何被抽離,只剩下京劇代表對中國文化的孺慕?汪辜虛幻的「友誼」又是如何在零八年之後成為兩岸祭祀集團頂禮膜拜的巨靈?當南京變成台灣政商大老直通北京的捷徑時,台灣政府又是如何被架空和綁架,只能無奈地與之對抗?民進黨零八年在野後,又是如何在面對中國上進退失據、高度喪失自主性,逐步邊緣化?

  當中國因素壟罩島嶼,當政治力量滲入台灣社會各層面,兩岸互動交往的旅程會走向何處?二零零八年陳雲林第一次訪台,如何激發出野草莓世代、喚醒野百合世代,並匯流為二零一四的三一八太陽花運動?當台灣人民擔憂自身的香港化時,香港的佔領中環運動又如何從台灣得到相似借鑒?這兩塊處於大陸邊緣的土地,如何唇亡齒寒、漸行漸近,成為「被命運」共同體?當年,雷震等知識分子對自由中國的想像,無疑已經演變成自由台灣的實踐,而這會再次牽動新一輪的新自由中國熱忱嗎?

  走訪政治和兩岸新聞十餘年的資深記者李志德,深入內幕,親臨現場,尋找蛛絲馬跡,獲得無數真實的第一手資料和故事。在兩岸經貿往來、政治角力洶湧澎湃的熱潮和暗流中,分析、探討台海交流的困境,為這個時代留下真實註腳。本書裡的這些故事,是會為兩岸歷史寫下新頁,還是在茫茫望不見彼岸的海峽中擱淺?

名人推薦

  王丹(清華大學助理教授)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馬紹章(海基會副董事長)  專文推薦
《文明的十字路口:全球化浪潮下的个体抉择与社会变迁》 本书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技术革命的洪流以惊人的速度重塑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结构乃至地缘政治版图。本书深入剖析了在这一宏大背景下,不同文明体和个体所面临的复杂困境与抉择。我们不再仅仅观察表面的冲突与合作,而是试图穿透信息迷雾,探寻驱动全球化进程、重塑民族国家认同的深层逻辑。 本书的核心关切在于“失序与重构”。在信息爆炸与边界消融的时代,传统的权威叙事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碎片化、多中心的认知体系。这种失序感不仅体现在国际关系中地缘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更渗透到社会内部的结构性张力之中——代际鸿沟的加深、文化身份的焦虑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普遍恐惧。 第一部分:全球化的“后真相”时代 我们首先聚焦于信息生态系统的剧变。互联网,这个曾经被誉为解放思想的工具,如今却成为了复杂社会议题的放大器和扭曲器。本部分探讨了算法推荐机制如何固化了人们的认知茧房,以及“后真相”现象如何侵蚀了社会信任的基础。 书中通过对跨国科技巨头的数据治理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揭示了数字权力如何超越了传统的主权范畴。我们考察了从社交媒体上的虚假信息传播到国家层面的网络信息战,这些现象如何共同作用,使得社会对同一事件的理解产生根本性的分裂。特别地,我们分析了在信息战场中,如何利用历史叙事和集体记忆的漏洞,进行情绪动员和意识形态渗透,探讨了重建基于事实的公共话语空间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此外,本书也审视了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均问题。随着产业链的重构和资本的自由流动,发达国家内部的“铁锈带”现象和发展中国家的“双轨制”发展模式,都指向了全球化红利分配的结构性失衡。这种不平衡不仅是经济数据上的差异,更是心理和政治上的疏离感,为民粹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兴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二部分:文明的张力与身份的重塑 在全球化试图构建一个“同质化”世界的过程中,本土文化和民族身份的抵抗力量却异常强劲。本书的第二部分深入挖掘了在身份认同面临冲击时,不同社会群体的防御性反应。 我们考察了文化保守主义的复兴,这不仅仅是对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的简单反弹,更是一种对“失根感”的深层焦虑的表达。在城市化进程加速、传统家庭结构解体的背景下,个体迫切需要一个清晰、坚固的身份标签来锚定自我。我们分析了宗教、民族语言和历史记忆在重塑集体认同中的关键作用,以及这种重塑如何常常以排他性的方式展现出来。 书中对几个关键区域的社会运动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调查,例如后工业化地区的工人阶层如何通过重新强调地域传统来反对精英阶层的全球化叙事;以及年轻一代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进行艰难的文化调和与身份构建。我们试图理解,在身份政治日益激化的今天,如何才能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上,构建起更具包容性的公民社会。 第三部分:技术加速与人类的未来边界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了技术进步对人类存在本身提出的哲学拷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和气候变化的复合危机,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进步”的定义以及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我们探讨了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潜在突破对就业结构和社会权力分配带来的颠覆性影响。当机器开始执行认知密集型工作时,人类的价值和意义将何去何从?书中提出了关于“无用阶层”出现的可能性及其社会治理的预设思考。 同时,气候变化不再是一个遥远的科学预测,而是当下影响粮食安全、移民流动和政治稳定的直接驱动力。我们分析了全球南方国家在气候正义问题上与发达国家的博弈,以及这种环境压力如何加剧了地缘政治的紧张局势。本书强调,环境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资源分配和代际责任的伦理危机。 结语:在不确定性中寻找锚点 《文明的十字路口》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或明确的路线图。在一个“大加速”的时代,稳定性和确定性已成为奢侈品。本书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提供一套精细的分析工具,帮助他们理解当前世界格局的复杂性、多维性和内在矛盾。 我们相信,真正的出路不在于盲目地回归某个乌托邦式的过去,而在于直面当下的困局,培养审慎的批判性思维,并学会在持续的变动中,为自己、为共同体寻找新的、可持续的意义锚点。这是一场关于理解、适应和重塑的旅程,其终点,正是通往一个更具韧性和智慧的未来。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志德


  資深媒體人,民國五十八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歷任《聯合報》地方版編輯、政治組記者、《蘋果日報》大陸中心記者,現任美國自由亞洲電台駐台記者。同時也是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的中國新聞小組成員。他從事採訪工作13年,幾乎全部在台灣政治和兩岸新聞領域,著有《海風泱泱》一書。

图书目录

推薦序
王丹 推薦序
吳介民 推薦序
馬紹章 推薦序

第一部     兩岸?
01 失落的競技場
02 國家的囚徒
03 從忠魂遺骸到叛國軍官
04 媒體的選擇

第二部  無岸?
05 辜汪的巨靈
06 兩個南京
07 艱難的轉身
08 盜火者

第三部  彼岸?
09 被命運共同體
10 玉淵潭南路九號院
11 從自由台灣到自由中國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8423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9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