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崩潰:一次看懂美中台戰略三角 (電子書)

大崩潰:一次看懂美中台戰略三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紹章
图书标签:
  • 地缘政治
  • 中美关系
  • 台海局势
  • 战略分析
  • 国际关系
  • 军事战略
  • 政治
  • 历史
  • 冷战
  • 未来战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中關係重整對台灣來說是福是禍?
戰略三角下的美中台關係將何去何從?

  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形成是偶然,崩潰則是必然。至於戰略三角崩潰的五種模式包括:
  抽身模式(Exit Model):美國出走
  抽身模式,代表美國從戰略三角中抽身而退,也可以說是美國出走。
  圓桌模式(Round Table Model):兩岸簽署政治協議
  圓桌模式是指兩岸經過政治談判,簽署政治協議。
  蟒蛇模式(Anaconda Model):逐步窒息
  蟒蛇模式是指中國對台灣採取封鎖擠壓戰略,讓台灣逐步窒息,也可以稱為「窒息模式」。
  烽火模式(Conflagration Model):武力統一
  烽火模式,是指中國大陸以武力統一台灣。
  修昔底德模式(Thucydides Model):中美軍事衝突
  修昔底德陷阱一旦成真,戰略三角亦隨之崩潰,而且兩強爭鬥,台灣必然被波及。

  這個三角結構在台灣存在長達70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使台灣民眾對「維持現狀」抱持期待與想像,並養成依賴美國的心理,甚至形成民主化的扭曲。然而在美中台三方各自的戰略與利益考量下,戰略三角的崩潰,難以避免。當大崩潰到來,今日所見的印記,就是我們明日的災難。

  專研中國發展與中美關係的馬紹章博士,從各方面分析美中台戰略大三角的未來與走向,並提出三邊關係崩潰的五種模式,希望使讀者了解台灣該如何在大國博奕的環境中,選擇對自身最有利的位置。他提醒我們不可無視戰略三角崩潰的危機,並應盡早提出可能的因應之道。

專業學者推薦

  本書以學術理論、政策趨勢與權力結構與運作的綜合性視角,將影響兩岸關係七十年最鉅的美國導入整體分析結構,並大膽直言美中台「戰略三角」即將面臨大崩潰,可以視為一部強權爭鬥的預言書,也可以稱為一部事前翻閱的歷史書。――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 黃介正

  台海現狀已經無法維持,樂觀的認為中共終將失敗或對台讓步,顯然需要更多的重要事實輔以政治預判,才能取信於人。馬博士在本書中提出許多重要事實,鋪陳出他政治預判的理由,其可能性確實不可忽視。――政治大學國際事務學院副院長、對外關係協會祕書長 黃奎博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国际政治与战略分析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地缘政治的宏大叙事与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代世界格局的全面视角。 《地缘博弈:权力、冲突与新秩序的构建》 内容简介: 在二十一世纪的开端,全球政治格局正经历着自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重塑。权力中心从传统西方的单一主导,转向多极化、碎片化乃至竞争性的新常态。本书旨在系统性地梳理和分析这一复杂演变过程背上的深层动因,探讨塑造当代国际体系的核心力量、战略冲突的本质,以及各国为争夺影响力、维护自身利益而采取的复杂博弈。 本书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理论框架与历史回溯、关键区域的战略剖析,以及未来趋势与秩序重塑。 第一部分:理论框架与历史回溯——理解权力转移的脉络 本书首先从理论层面构建理解国际关系动态的分析工具。我们探讨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等经典理论在解释当前世界变化时的适用性与局限性。特别关注“修昔底德陷阱”在当代情境中的投影,以及“权力转移”理论如何帮助我们理解新兴大国崛起与守成大国应对之间的张力。 历史回溯部分聚焦于二战后至冷战结束,以及冷战结束后美国“单极时刻”的兴衰历程。我们深入分析了全球化浪潮对国家主权与传统安全观的影响,以及技术革命(特别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如何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新战场。通过对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解构,本书揭示了当前冲突的根源并非简单的意识形态对抗,而是基于国家利益、资源分配和战略空间争夺的结构性矛盾。 第二部分:关键区域的战略剖析——权力角逐的焦点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通过对全球几个关键地缘政治热点的深入案例研究,展现权力博弈的复杂性。 1. 欧洲的战略抉择与安全困境: 欧洲大陆在后冷战时代的定位一直是战略模糊的核心。本书分析了欧盟一体化进程中的内部张力,特别是在防务自主化、能源安全以及应对东部边境挑战方面的困境。探讨了欧洲如何在其传统盟友体系与日益增长的自主需求之间寻找平衡点,以及这一努力对全球安全格局的影响。 2. 中东的权力真空与代理人战争: 中东地区,这个被石油和宗教冲突长期困扰的区域,正经历着新的权力重组。本书详尽分析了“阿拉伯之春”后的政治动荡、逊尼派与什叶派的区域竞争,以及域外大国干预所造成的复杂连锁反应。重点关注了该地区关键冲突(如叙利亚、也门)如何成为各大国进行战略试探和代理人博弈的场所,并评估了能源转型对未来中东战略价值的影响。 3. 印太地区的战略对冲与军事现代化: 亚太地区无疑是当前全球战略竞争的中心舞台。本书侧重于分析该区域内主要行为体——从日本、印度到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如何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采取“对冲”战略,以最小化自身风险并最大化发展机遇。同时,详细剖析了区域内主要国家的海军现代化竞赛,及其对海上通道控制权的争夺,凸显了“印太战略”的真正内涵及其背后的安全担忧。 4. 拉美与非洲的资源竞争与软实力较量: 超越传统军事对抗的热点,本书也关注了新兴大国在南半球的经济影响力扩张。通过分析基础设施投资、资源获取以及债务外交,展示了软实力和经济渗透如何成为地缘政治竞争的有效工具,以及这些地区国家在维护自身主权独立与寻求发展援助之间所做的艰难权衡。 第三部分:未来趋势与秩序重塑——挑战与应对 最后一部分展望了塑造未来十年国际秩序的关键变量。 1. 科技霸权与标准之争: 数字主权、数据流动控制以及关键技术的垄断,已经成为决定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书探讨了围绕5G/6G、量子计算、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的国际标准之争,以及这种竞争如何演变为新的“技术铁幕”。 2. 气候变化与资源安全: 将气候变化视为一种“威胁倍增器”,分析了水资源短缺、气候难民和绿色能源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的地缘政治摩擦点。探讨了各国如何将气候承诺转化为战略资产或外交筹码。 3. 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危机: 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传统多边机制在应对全球性危机(如大流行病、跨国金融风险)时所展现出的滞后性与失灵,促使人们重新思考全球治理的未来形态。本书评估了区域性组织(如G20、金砖国家)在填补治理真空中的角色,以及对现有国际秩序的潜在颠覆效应。 结论: 《地缘博弈》力求超越简单的“阵营对抗”叙事,深入挖掘当代国际关系的内在逻辑。它不仅是对当前权力转移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未来国际体系可能走向的一种审慎推演。本书面向所有关注国际事务、渴望理解复杂战略决策背后的深层逻辑的读者,提供一个严谨、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框架。 目标读者: 国际关系学者、政策分析师、外交工作者,以及所有希望深入理解当前世界格局演变的公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紹章


  1958年生於台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政治研究所碩士,1987年獲選行政院社會科學人才出國進修計畫,1993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政治學博士,主修比較政治,並開始注意中國大陸的政經發展情勢。

  回國後服務於行政院副院長辦公室,2000年辭公職後投入產業界並參與規劃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的和平之旅。
  曾任媒體主筆、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執行長,海基會副董事長兼副祕書長暨發言人,除發表多篇專文,著有《走兩岸鋼索》,譯有《發展理論》。
 

图书目录

推薦序 三角轉兩極:勢與運的賽局 黃介正
推薦序 言所當言,讓台灣不致落入最壞境地 黃奎博
自 序

第一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台灣安危之本
第二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的命運——崩潰的結局
第三章 想像的世界與真實的世界
第四章 美中台戰略三角崩潰的模式與條件
第五章 台灣的戰略選擇——走出困局
附 錄 什麼是「中國模式」?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79943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5MB

图书试读

自序

  二○一六年寫完《走兩岸鋼索》,但總覺得言猶未盡,這本書的出版補上了美中台戰略三角這一塊,雖了心願,卻增心憂。本書可以說是《走兩岸鋼索》的下冊,但兩本書彼此獨立,關切的都是台灣的前途,只是視角不一樣。

  《走兩岸鋼索》談的是兩岸三黨的互動與困境,尤其是中國大陸的變化以及對台政策的邏輯,因為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的認識不夠深刻,也因為不夠深刻,而有許多的認知錯誤。《走兩岸鋼索》出版時,剛好是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個多月,不幸的是,兩岸的發展一如書中預測,這是令人又心酸又心痛的事。如今民進黨又再度以懸殊差距贏得二○二○總統大選,未來兩岸關係究竟會如何發展?這是台灣無法逃避的問題。個人覺得,台灣安危的根本在於美中台戰略三角,如果不對這個戰略三角做深入的分析,民眾恐怕不會理解台灣正面臨的險境。這本書要談的就是美中台戰略三角。

  一般民眾不會了解什麼是美中台戰略三角,但應該都了解,台灣的安全主要靠美國。本書是想告訴台灣民眾:(一)不管你多討厭共產黨,台灣的命格離不開中國大陸,這是台灣的先天條件。(二)美國支持台灣是基於戰略利益,而台灣對美國的戰略利益是變動的,台灣不能只想依賴美國。(三)美中之間現在雖然看似競爭十分激烈,貿易戰起伏不斷,但兩者最終會達成共識,而且在這個過程與結果中,台灣都會受到波及。(四)美中台戰略三角的關鍵因素是實力的變化,而美中實力差距日漸縮小,中台實力差距則日漸擴大。(五)美中台戰略三角必然走向崩潰,這是它的宿命,台灣終將失去美國的保護傘。面對這樣的情勢,台灣需要有長遠的戰略規劃。

  台灣民眾面對中國大陸,心中多是情緒性的反應,既不希望被中國大陸統一、生活在那樣的制度之下,又害怕美國哪一天又背叛我們,心中是既焦慮又不滿,這樣的情緒壓倒了理性思考,不只壓倒了理性思考,也看不到其他活路。有些人會說我是失敗主義,但何謂失敗?何謂成功?蔡英文政府拒絕九二共識,三年多丟了七個邦交國,這是成功?還是失敗?成功或失敗完全看你在乎的是什麼,想得到的是什麼。如果你在乎的是台灣獨立,你可以說我是失敗主義,因為我看不到台獨成功的可能性,也看不到台獨成功的路徑。如果你在乎的是台灣現在的生活方式可以持續更久,有更多發展機會,對中國大陸的未來有更大影響,那你或許可從此書中找到一些啟發。

  本書共分五章,第一章說明何謂戰略三角以及它形成與崩潰的條件,並且從穩定與崩潰的角度來看美中台戰略三角自形成以來的變化。個人將美中台戰略三角的變化分為五個階段,在這五個階段中,三方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

  第二章則分析戰略三角為何必然崩潰的原因,主要是從戰略重要性(strategic salience)、實力不對稱(power asymmetry)兩面向與六因素來分析。其中有兩個因素至為關鍵,第一是中國大陸沒有放棄台灣的可能,第二則是實力的變化。尤其是實力的變化,會導致戰略三角結構性的變化,最終走向崩潰的命運。

  第三章的重點是美中台三方對彼此的認知,這是決策的心理基礎。自韓戰起美中台戰略三角已存續近七十年,在台灣留下深刻印記,但很多人並不自覺,了解這個印記有助於我們了解台灣的處境。本章另一個重點是,美中台三方對彼此的認知都在改變中,同時也反映在美中台戰略三角穩定與崩潰的變化上。

  崩潰既然是美中台戰略三角的結局,那在什麼條件下,會以什麼模式崩潰,則是第四章的重點。個人將戰略三角崩潰的模式分為五種――抽身模式、圓桌模式、蟒蛇模式、烽火模式、修昔底德模式。這五種模式各有其條件,當然,對台灣的影響也不一樣。所謂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尤其是生死存亡大事,台灣不能不思考這五個模式的意義與選擇。

  面對戰略三角必然崩潰的結局,台灣應有什麼樣的戰略思考,是最後一章的重點,也可以說是兩本書的最終建議。以當前情況而論,民進黨把自身困局變成台灣的困局,要跳脫當前的困局,就必須先跳脫民進黨的困局。換言之,如果民眾沒有戰略思考的轉變,就無法促成民進黨戰略思考的轉變,即使國民黨執政也一樣,否則台灣就只能繼續內耗的悲劇。

  戰略思考的目的是要為台灣找一條活路,戰略思考的前提也是價值的選擇。個人始終認為,台獨不僅是錯誤的目標,也是虛假的目標,維繫並提升台灣現有生活方式,才是最重要的目標。在這個目標之下,台灣需要的是時間與機會。在本章我提出「命格」的觀念,也就是台灣先天的時空條件,順之則昌,逆之則危。接著必須思考三個大問題。第一個大問題是台灣的定位,個人提出了三個定位:一把鹽、一件精品、一條價值鏈。第二個大問題是台灣的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台灣的意義。這些選擇其實就是認知的轉變,包括九二共識的選擇、統獨與治理的選擇、崩潰模式的選擇。第一項選擇不是未來的選擇,而是當下的選擇;第二項選擇及第三項選擇則是未來必然面臨的選擇。第三個大問題是台灣的依靠,亦即我們究竟有什麼依靠可以讓我們達成戰略目標?個人認為台灣過去有「老三靠」——戰略三角的結構性保障、團結、實力,但從過去到現在,三靠的時空環境已發生變化,老三靠必須轉換成新三靠,否則台灣的前途將無所依無所靠。

  二○二○總統大選結束了,蔡英文總統連任成功,創下得票數八百一十七萬的歷史紀錄。這次大選反映的是台灣民眾對中國大陸促統的疑懼。選前我寫了一篇短文〈中華民國,你變了嗎?〉,文中有一段話,「中華民國你的圖象已經變了,中華民國台灣化已是難以回頭的一條路。」這樣的趨勢,已成兩岸政府必須謹慎應對的現象。選前與選後,有不少中外學者認為中國大陸的對台政策犯了嚴重錯誤。例如美國學者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的撰文〈台灣二○二○年一月的選舉:對美國與中國的展望和意義〉,相當具有代表性。他在文中指出,如果蔡英文連任,而北京仍繼續其二○一六年後的政策,從北京的角度來看:(一)北京的短期策略破壞了其長期目標,因為修理蔡政府就是對台灣選民的不尊重。(二)如果像蔡這樣宣示要維持現狀或表現理性的領導人都得到中國大陸這樣的對待,那蔡與繼之的領導人又何必在乎現狀。(三)北京現在的政策只會讓台灣人民離統一愈來愈遠。他認為「如果北京採取了四年的壓力政策都未能改變蔡的言行,或者轉變台灣的民意支持統一,並且把台灣的領導人更進一步推向美國,那就很難讓人理解為什麼還要繼續四年這樣的政策,並且犧牲北京過去十五年來一點一滴努立建立的,對中國大陸僅存的一些有機的吸引力(organic attraction)。」

  日本學者松田康博在選後接受自由亞洲電台的專訪中也表示:(一)中共的「一中原則」、「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本身的原則和前提,就隱藏一個很大的錯誤;(二)習近平以為可以不顧台灣民意的對台策略是一個錯誤的判斷,尤其是想要縮短、加快、硬推兩岸統一;(三)習近平應該改變鄧小平的框架本身,但他反而更硬、更僵化。雖然他認為台灣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台灣的宿命,但台灣的身價很高,應該好好利用這個優勢。

  其實,中共或習近平有沒有犯錯,不是以一次選舉來論斷,也不是以短期的變化來論斷。這些學者可能都忽略了,他們認為中共在對台政策上有沒有犯錯根本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在於中共是否會做重大調整,例如願意在沒有九二共識的前提下與民進黨政府對話。要了解中共的政策,需先了解其內在的邏輯。「一個中國」、「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是中共對台長期戰略的核心,從鄧小平至今未曾有過絲毫變化,對中共來說,如果因為台灣選舉的結果就對民進黨政府讓步,那豈不證明民進黨拒絕九二共識是有理的,豈不是更進一步鼓勵台獨力量,又豈不是證明自己是如假包換的紙老虎?尤其蔡英文總統在二○二○年一月十四日接受BBC專訪時強硬表示:「中國需要準備好面對現實……局勢已經改變了,模糊已經無法再奏效了……我們已經是獨立的國家了,我們自稱為中華民國(台灣),我們有政府、軍隊和選舉……任何時候都無法排除戰爭的可能性……對中國來說,侵略台灣或試圖侵略台灣將付出很大的代價。」如果還期待中共有所重大改變,那真的就是痴人說夢了。
 
  簡單地說,中共對台政策不會有根本的變化,仍然會延續其現在的蟒蛇模式。對民進黨政府來說,不能寄希望於中共的改變,而是應該像松田康博所說,利用高身價為台灣爭取時間與機會。選舉是人民意志的展現,但只有意志沒有手段,與義和團何異?民進黨政府固然有人民的意志為後盾,但作為政府,不能誇大人民的意志,但最主要的責任還是要拿出手段與工具謀取台灣最大的利益。

  我們都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或許也終將死在台灣,台灣已是這一個土地上所有住民的原鄉,沒有任何人有資格來評判他人對這塊土地的感情。台灣人可以有更大的格局,台灣的存在不只是對台灣人有意義而已,也對中國大陸的未來有意義。我們如果能從這個高度來看兩岸,視野就會不一樣。台灣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來,唯一開出民主花朵的土地,多麼難得,多麼令人感動。然而,統獨扭曲了民主,拖延了發展,每思及此,都會一嘆再嘆。

  這本書斷斷續續寫了三年多,直到二○一九十月中才正式定稿。這一段時間我心中對台灣前途的憂慮是有增無減,也愈來愈悲觀;情緒終究是人的主宰,這也是我在香港和台灣看到的現象。在這樣的時代,寫這本書是高度的政治不正確,但對斯土斯民斯國的感情,我不能不留下自己心中真實的聲音。

  本書的完成,先得謝謝我的太太,我因為專心寫作,常常忽略了她,但她對我的照顧卻無微不至,這是言語無法表達的。我也要特別感謝考試院參事熊忠勇先生,他是第一個閱讀本書初稿的朋友,提供很多寶貴意見。最後,我要感謝黃奎博教授與黃介正兩位教授特別賜序,他們是國際關係的專家,同樣關心兩岸的未來發展。他們的序寫得十分精彩,為本書增色不少,當然,本書所有文責由我自負。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現在市面上關於美中台關係的書已經多到一個誇張的程度了,每隔幾個月就有一本號稱是「最終解析」或「終極指南」的著作問世,但很多讀完之後,不是過於偏激,就是內容早就過時了。我比較在乎的是,這本《大崩潰》能否提供一個真正「平衡」的視角。台灣人看美中台關係,很容易陷入一種單向的期待或恐懼,總覺得自己是棋盤上的棋子,無能為力。我希望這本書能打破這種宿命感,去探討台灣在其中可以發揮的能動性,而不是只描繪一個我們只能被動接受結果的未來。一個好的分析,應該能讓我讀完後,對每天的新聞報導有更深層次的解讀能力,而不是照本宣科地重複新聞台主播已經講過的話。這種「賦能」的閱讀體驗,才是我真正追求的。

评分

這本新書光看書名《大崩潰:一次看懂美中台戰略三角》就讓人心頭一緊,畢竟「崩潰」兩個字在當前局勢下,實在是太有共鳴了。最近台灣的國際情勢變動得太快,各種假消息、真威脅滿天飛,搞得大家霧裡看花。我特別期待能有一本「掃盲」的工具書,能把那些錯綜複雜的政治角力、經濟制裁、軍事部署,用最清晰、最接地氣的方式解釋清楚。希望作者能像一位資深的老記者,把那些晦澀難懂的外交辭令背後的真實意圖給揪出來,讓我們這些小老百姓也能大致掌握到脈絡。畢竟,在這個島嶼上生活,誰不想知道我們頭頂上的那片天,究竟是會風和日麗,還是暴風雨將至?如果書裡能提供一些務實的觀察角度,而不是純粹的學術空談,那就太棒了。我對於那種能把宏大敘事拉回生活層面,讓我們理解政策制定者在想什麼的書,總是非常感興趣。

评分

坦白講,閱讀這類主題的書籍時,我最怕遇到的是那種充滿危機感卻沒有提供出路的「末日預言」。那種書讀完只會讓人焦慮,對生活和決策毫無幫助。因此,我期望《大崩潰》在揭示潛在風險的同時,也能提供一種更具建設性的思考框架。台灣的未來,終究還是要由台灣人自己去創造。如果這本書能夠啟發讀者思考,在當前極度不確定的國際環境中,我們作為社會的一份子,可以在哪些層面做出更有智慧的選擇——無論是在投資理財、職業規劃,還是在公民參與上——那才真正稱得上是一本「有用」的時事分析鉅作。這種務實的探討,遠比誇張的標題口號來得震撼人心。

评分

從書名來看,「戰略三角」的結構是核心。這讓我想起過去幾年來,地緣政治的熱度直線上升,很多過去被視為「邊緣議題」的東西,現在都成了決定國家存亡的關鍵。我希望這本書能深入剖析,在「去風險化」和「脫鉤」的大旗之下,美、中、台三方的核心利益是如何互相牽制又互相拉扯的。例如,在半導體供應鏈這個敏感地帶,台灣的籌碼究竟有多大?美國的壓力點在哪裡?中國的底線又劃在哪裡?這種跨領域的整合分析,遠比單純只談軍事對抗來得有深度。如果能把經濟、科技、文化交流層面納入戰略考量,而不是僅限於傳統的國防安全範疇,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大提升。我還特別期待看到一些關於「灰色地帶衝突」的論述,畢竟現在的衝突往往不是宣戰,而是一種長期、消耗性的拉鋸戰。

评分

作為一個在資訊爆炸時代長大的台灣讀者,我對資訊的來源和作者的立場保持著高度的警惕。在討論美中台這樣敏感的議題時,很容易不小心就落入了特定的政治光譜中,不是「親美派」就是「和中派」的論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展現出高度的專業素養和學術操守,能夠清晰地標示出哪些是經過證實的事實,哪些是基於現有資訊的合理推論,以及哪些可能是作者基於特定立場的觀點。這種透明度和誠實度,是建立信任的基礎。如果內容能夠引述足夠多的第一手資料或具有公信力的學術研究,而不是單純依賴媒體報導拼湊而成,那麼它就具備了超越一般暢銷書的深度,成為值得反覆咀嚼的參考文獻。這本書如果能做到「理性分析大於情緒宣洩」,絕對是當前台灣書市中最稀缺的寶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