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

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約翰.達恩
圖書標籤:
  • 曆史
  • 西方史
  • 世界史
  • 衰落
  • 文明
  • 地緣政治
  • 權力轉移
  • 電子書
  • 社會學
  • 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理解非西方世界全麵崛起對於既有的西方中心世界秩序,特別是國際自由秩序,所帶來的衝擊與改變,是掌握當前全球變局的關鍵。
 
  本書集聚十五位來自美國、歐洲與亞洲的大師級學者於一堂,從思想、歷史、政治、經濟與國際關係等角度,對未來中美關係的走嚮與全球政治經濟秩序的演變趨勢,進行理論爭辯與政策討論,各自提齣深入分析與獨到見解。書中不同觀點的交鋒,幫助我們釐清西方自由主義體製與亞洲發展模式的優劣與異同,也同時描繪齣西方國傢迴應與接納非西方世界興起後全球新秩序的各種可能樣貌。
好的,這是一本名為《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 (電子書)》的書籍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原書內容,字數約為1500字: --- 《全球秩序重塑:後冷戰時代的權力轉移與文化衝突》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自冷戰結束以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所經曆的深刻變革,特彆是以經濟實力、科技創新和軍事投射能力為核心的權力結構正在經曆的動態重組。作者以詳盡的曆史梳理和尖銳的現實觀察,探討瞭傳統上以西方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在麵對新興力量崛起和全球化復雜性加劇時的結構性挑戰。 第一部分:後冷戰時代的幻象與現實 冷戰的結束在許多觀察傢眼中,是自由民主理念和市場經濟模式的“曆史終結”。本書首先迴顧瞭1990年代初期“單極時刻”的形成,分析瞭美國在全球事務中短暫而強大的主導地位,以及隨之而來的對“曆史終結”的樂觀預期。然而,作者指齣,這種樂觀情緒很快被現實的復雜性所取代。全球化並非一種單嚮度的擴張,而是一個多中心互動的過程。 權力擴散與多極化趨勢 本書將重點放在權力從傳統中心嚮周邊地區擴散的動力學上。這種擴散不僅體現在經濟體量的增長上,更體現在話語權和規則製定權的分散化。作者詳細考察瞭新興經濟體在區域治理、金融體係和技術標準製定中日益增長的影響力。這包括對“金磚國傢”閤作機製的深入分析,探討它們如何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對既有的國際金融和貿易規則體係構成挑戰。 其中,關於技術主導權的競爭被置於核心位置。本書超越瞭傳統的軍事和經濟指標,強調瞭人工智能、生物技術、量子計算和太空探索等前沿領域對未來國傢實力的決定性作用。作者分析瞭不同國傢在這些領域的戰略部署、投資模式以及由此引發的“技術脫鈎”風險,認為技術競爭已成為重塑全球領導力的主要戰場。 第二部分:身份政治、文化認同與治理危機 全球秩序的變遷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力量對比,更是意識形態和文化認同層麵的深刻斷裂。本書批判性地審視瞭全球化進程中被忽視的“文化迴響”。當經濟模式和政治製度在全球範圍內推廣時,不同文明背景下的社會內部張力隨之被放大。 本土主義的興起與全球治理的睏境 本書認為,本土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抬頭,是全球化超載(globalization fatigue)的一種錶現。在許多國傢,民眾對跨國公司、非政府組織和超國傢機構的不信任感加劇,對國傢主權的捍衛訴求日益高漲。作者考察瞭民粹主義運動的興起,分析瞭其如何利用信息技術和社交媒體,將對精英階層和全球化受益者的不滿轉化為政治能量。 在治理層麵,本書分析瞭國際機構(如聯閤國、世界貿易組織)在應對氣候變化、跨國犯罪和流行病等全球性挑戰時所麵臨的有效性危機。這種危機源於大國之間利益的根本分歧,以及對“普世價值”解釋權的不同理解。作者強調,有效的全球治理需要建立在更具包容性和相互尊重的對話基礎之上,而非單方麵的價值輸齣。 第三部分:地緣政治熱點與衝突的新形態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當前幾個關鍵的地緣政治熱點,分析它們如何成為全球權力轉移的“放大器”和“試金石”。 印太地區的戰略轉嚮 作者對印太地區的戰略重要性進行瞭全麵評估,將其視為未來全球權力平衡的核心區域。這不僅僅是關於軍事部署的競爭,更是關於貿易路綫的控製、關鍵基礎設施的投資以及對海洋法和航行自由的界定。本書探討瞭區域內主要行為體之間的復雜互動——聯盟的鞏固、夥伴關係的靈活調整以及潛在的衝突點。 能源轉型與資源博弈 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是重塑國際政治經濟版圖的強大驅動力。本書詳細分析瞭清潔能源技術(如太陽能、風能和綠色氫能)的供應鏈競爭,以及對關鍵礦産資源的爭奪。誰能主導下一代能源技術,誰就將在未來幾十年內掌握經濟和戰略的主動權。資源民族主義和能源安全問題被提升到國傢安全的核心地位。 信息戰與認知領域的主導權 傳統的軍事和經濟競爭正越來越多地嚮信息和認知領域轉移。本書探討瞭國傢支持的網絡行動、虛假信息傳播以及對關鍵基礎設施的依賴所帶來的新型安全威脅。在“混閤戰爭”時代,對公眾輿論的塑造能力和對關鍵信息流的控製,已成為與傳統硬實力同樣重要的“軟力量”。 結論:通往一個不確定時代的導航圖 《全球秩序重塑》總結道,我們正處於一個權力結構不斷調整、規則體係亟待重建的過渡時期。未來的世界不太可能迴到過去任何一種單一主導的模式,而更可能是一種復雜、不穩定且充滿競爭的“多重中心”格局。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以理解和應對這種結構性轉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強調在日益碎片化的世界中,理解差異、尋求共同點和構建務實閤作機製的必要性。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依文章順序)
 
約翰.達恩(John Dunn)
 
  現為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係名譽教授。他以政治思想史的研究聞名。他是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也是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外籍院士。榮退之後,他主要的研究關注是當代政治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動態演變,特別是中國、日本與韓國的政治。
 
沃夫岡.施特雷剋(Wolfgang Streeck)
 
  現為德國馬剋思.普朗剋社會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Societies)的教授兼名譽所長。1995至2014年間,他擔任該所所長;在此之前,他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他目前的研究興趣為當代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學中的危機與製度變遷。他最近的著作包括:《資本主義將如何終結?失敗體係的論文選集》(How Will Capitalism End? Essays on a Failing System)、《購買時間:民主資本主義延滯的危機》(Buying Time: The Delayed Crisis of Democratic Capitalism)、《樽節時期的政治》(Politics in the Age of Austerity)等。
 
菲利普.施密特(Philippe Schmitter)
 
  現為義大利歐洲大學學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政治與社會科學名譽教授。他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史丹佛大學。他的研究一直圍繞在比較政治、西歐與拉美的區域整閤、南歐與拉美的威權統治轉型,以及階級、部門與專業利益的調和等主題;目前的研究則專注在歐元區的政治特徵、南歐與東歐的民主鞏固,以及西歐和北美齣現後自由民主(post-liberal democracy)的可能性。
 
鄭永年(Yongnian Zheng)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院長,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暨研究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民族主義與國際關係、東亞國際和區域安全、中國外交政策、全球化、國傢轉型與社會正義、技術變革與政治轉型、社會運動與民主化、比較中央地方關係,以及中國政治。在擔任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前,他曾任教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並在該校創設中國政策研究所(China Policy Institute)。他的研究論文發錶在許多國際知名的期刊上,諸如《中國研究季刊》(China Quarterly)、《比較政治研究》(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政治學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第三世界季刊》(Third World Quarterly)等。他同時也是許多中國研究專書的作者或編者。在學術研究之外,他還為各級中國政府在不同的改革與發展領域提供諮詢;他也曾經擔任聯閤國發展項目下中國農村發展與民主主題的諮詢委員。
 
山迪普.謝士崔(Sandeep Shastri)
 
  現為印度JAIN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該校社會科學與教育研究中心的政治學教授兼主任。他從事印度政治與選舉的研究。他是12本書,超過40篇專書文章,超過80篇期刊論文,以及超過200篇專欄意見評論的作者。他還負責協調全印度應用民意調查進行研究的社會科學傢學術網絡,並為〈今日印度電視〉(India Today TV)對選舉進行專業的政治分析。他至今已經在遍布六大洲並超過50個國傢的大專院校與研究機構講學或訪問。
 
濤慕思.博格(Thomas Pogge)
 
  現為耶魯大學Leiter哲學與國際事務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社會與政治學學、倫理與道德哲學,康德,以及醫療保險中的正義。他是耶魯大學全球正義項目(Global Justice Program)的創始主任。他的著作包括:《全球賦稅公平性》(Global Tax Fairness)、《習以為常的政治》(Politics as Usual)、《世界貧睏與人權》(World Poverty and Human Rights)、《羅爾斯:他的生平與正義理論》(John Rawls: His Life and Theory of Justice)、《免於貧窮的自由作為人權》(Freedom from Poverty as a Human Right)等。
 
彼得.卡贊斯坦(Peter Katzenstein)
 
  現為康乃爾大學Walter S. Carpenter, Jr. 國際研究講座教授。他的研究與教學領域結閤國際關係與比較政治。他的著作處理政治經濟學的議題,以及世界政治中的安全與文化。目前的研究則專注在權力、宗教與文明的政治學、美國在世界的角色,以及德國政治。他是超過40本專書與超過100篇期刊論文與專書文章的作者、共同作者與共同編者。他於1987年獲選為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2009年獲選為美國哲學學會(American Philosophical Society)會士,2015年獲選英國國傢學術院院士,並於2008至2009年擔任美國政治學會(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會長。
 
巴瑞.布贊(Barry Buzan)
 
  現為英國倫敦政經學院國際關係學名譽教授,同時也是英國國傢學術院(British Academy)院士,以及哥本哈根大學、吉林大學、中國外交學院及北京國際關係大學的榮譽教授。他的研究專長包括國際關係理論、英國學派、國際安全與世界歷史。他發錶、共同發錶瞭將近150篇文章或專章,發錶、共同發錶或編輯瞭超過25本書,也在超過20個國傢講學或進行學術訪問。
 
硃雲漢(Yun-han Chu)
 
  現為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特聘研究員暨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教授。他目前也是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的執行長、中央研究院院士與世界科學院院士。他最知名的研究成果集中在民主化、東亞政治經濟以及透過民意調查來瞭解新興民主的鞏固,曾單獨或共同發錶或編輯相關專書十餘本,並在中英文重要期刊上發錶超過50篇相關論文。
 
劉伯建(Bojian Liu)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研究助理。
 
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他於1971年至2004年間於新加坡從事外交事務服務工作;期間曾擔任新加坡駐聯閤國大使以及聯閤國安全理事會輪值主席。他並在2004年至2019年間擔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暨公共政策的實務教授。他著作等身,是包括《亞洲人能思考嗎?》(Can Asians Think?)在內多本專書的作者恒川惠市(Keiichi Tsunekawa),現為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資深教授,同時也是東京大學名譽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發展中國傢的民主化與經濟發展、東亞區域整閤、當代日本政治經濟。他最
 
  近發錶、編輯或共同編輯的專書包括《五年之後:重新評估日本對地震、海嘯與核災的迴應》(Five Years After: Reassessing Japan’s Responses to the Earthquake, Tsunami, and the Nuclear Disaster)、《兩個危機,不同結果:東亞與全球金融》(Two Crisis, Different Outcomes: East Asia and Global Finance)。在2008年至2011年間,他曾擔任日本國際協力機構研究所副所長。
 
王賡武(Gungwu Wang)
 
  現為新加坡國立大學校級講座教授,以及澳洲國立大學的名譽教授。他同時也是中央研究院院士與美國文理科學院外籍院士。他是海外華人研究的主要奠基開拓者,也是數十本現代中國歷史與海外華人研究專書的作者。他並曾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以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
 
劉遵義(Lawrence J. Lau)
 
  現為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其研究專長為經濟發展、經濟成長與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經濟。1966年,他發展瞭第一個關於中國的計量經濟模型。他也單獨發錶、共同發錶或編輯瞭7本專書與超過190篇在國際專業期刊上的文章。他同時也擔任中央研究院院士和許多榮譽學會的成員。他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經濟係,並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貝淡寧(Daniel A. Bell)
 
  現為中國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教授兼院長,也是中國清華大學蘇世民學院與哲學係閤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包括比較政治哲學、儒學、社群主義,以及城市的政治理論。他是包括《中國模式─賢能政治與民主限度》(The China Model: Political Meritocracy)與《社群主義及其批評者》(Commun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在內多本專書的作者。
 
肖逸夫(Yves Tiberghien)
 
  現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係教授,公共政策與國際事務學院閤聘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全球經濟與環境治理,並在經驗上結閤對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與歐洲的關注。他是《企業傢國傢:法國、日本與韓國的企業治理革新》(Entrepreneurial States: Reforming Corporate Governance in France, Japan, and Korea)一書的作者。
 
譯者簡介(依文章順序排序)
 
蔡耀緯
 
  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係碩士,現為自由譯者。譯有《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傢的颱灣旅行》、《平凡的美德》、《恐懼如何被操弄》、《暗渡文明》、《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閤譯)、《颱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閤譯)、《恐怖的總閤》(閤譯)等書。
 
黃紹恩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係。
 
鬍梓賢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政治理論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係。
 
劉剋賢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中英翻譯學程。曾於法務部、美國在颱協會、颱灣微軟實習,並自長風青年領袖營結業。
 
劉宗為
 
  政治大學哲學係畢業,中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現任虎尾科技大學哲學講師。譯有《逃避自由》、《當雅裏斯多德遇上佛洛伊德》、《懲罰與現代社會》等書。
 
楊竣文
 
  臺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畢業,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主修國際關係,副修公共行政。研究興趣在國際氣候政治及環境政策。
 
林吉辰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政治理論組學士班。
 
陳怡蓉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班。
 
柯辰儫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經濟學係學士班。
 
王亮中
 
  臺灣大學政治學係政治理論組畢業,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班,主修政治理論。
 
呂奇樺
 
  現就讀於臺灣大學政治學係國際關係組學士班,輔修經濟學係。

圖書目錄

序: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黃煌雄
前言/江宜樺
導論:自由世界秩序還是多元世界秩序?/鄭永年、硃雲漢

第一篇 西方世界的自由民主危機與亞洲的競爭模式
第一章 西方自由主義的主要弱勢
第二章 西方世界民主資本主義的危機
第三章 現實存在民主的代議機構之危機與突變
第四章 中國模式:內部多元主義、賢能政治和民主
第五章 印度發展之路:對發展中世界民主未來的意涵

第二篇 能否拯救戰後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
第六章 自由主義能否展望一套廣受接納的世界秩序?
第七章 自由國際秩序的斷裂與韌性
第八章 自由主義的國際秩序能否生存?從英國學派觀點來探討
第九章 改良主義而非修正主義:中國全球角色的浮現
第十章 精準裁定的多邊主義:中國大戰略的要義

第三篇 亞洲崛起與新興全球秩序
第十一章 亞洲能否重塑全球治理?
第十二章 全球化、民族主義和亞洲的區域秩序:一個日本的視角
第十三章 在傳統與法律之間的秩序
第十四章 中國的經濟崛起與其對颱灣的挑戰和機會
第十五章 走嚮由中國和印度領導之亞洲區域秩序..

結論
第十六章 亞洲崛起與過渡到後西方全球秩序的過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索引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350424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5.9MB

圖書試讀

 
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
黃煌雄(颱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
 
  呈現在各位讀者麵前的《西方中心世界的式微與全球新秩序的興起》一書,收錄瞭「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索」國際會議上發錶的精彩論文。這場會議於2018年6月在颱北舉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諸多國際學術界大師級學者齊聚一堂,為大傢梳理歷史結構轉型的脈絡以及勾勒新興全球秩序的輪廓,並激起瞭一陣陣的思想對撞火花。作為這場學術盛會的發起人,如今看到這本論文集順利齣版感到十分振奮。
 
  迴想這場研討會籌備工程浩大,準備工作長達十八個月,我卻甘之如飴。適逢颱灣研究基金會創立30周年,這次的研討會彷彿是個紀念禮。籌備過程中,能與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江宜樺教授閤作,誠是莫大的榮幸。會議得以順利舉行,要特別感謝中研院硃雲漢院士及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鄭永年所長的支持。我也要嚮本研討會的閤作夥伴,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臺大東亞民主研究中心、哈佛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及倫敦政經學院IDEAS智庫錶達謝意。
 
  在我看來,這本書的齣版意義深重,也必然會在中文世界激起一波波的思想漣漪。第一,跨文化對話以及對於非西方世界的思考模式與生活方式進行廣泛探索,近來已成為全球學術討論的焦點之一,這也反映瞭杭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筆下的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而這本書的主題之所以值得關切,不僅在於後西方論述是從各種麵嚮來揭露西方中心主義之種種缺失的一種嘗試,而且,更重要的,這同時也是促成西方與非西方兩個世界之間邁嚮相互理解的一場深度對話。
 
  其次,依循此脈絡,諸如西方自由主義價值信念的全景、西方民主資本主義體係的前景,乃至於西方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皆遭受瞭嚴厲的批判,學者也藉此重新評量西方現代性在非西方脈絡中的文化可適性。就此而言,對西方中心進行後西方思辨至關重要,因為這樣的思辨有助於瞭解後西方時代變遷的本質、探究亞洲崛起的現象、釐清亞洲各地不同的發展路徑、觀察中國對世界秩序的影響,以及颱灣未來的挑戰和契機。依我個人的淺見,若西方中心論主要的缺陷是缺乏對於非西方文化和價值的同情理解,那麼舉辦颱北這場會議的主要目的之一,便是期待以「認真對待亞洲」的眼界,提升我們對於正在形成中的新世界秩序的共同理解。
 
  無疑地,西方文明危機一說,有其長遠的歷史背景。舉例來說,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早已敦促西方人應嘗試「對所有價值進行重新評價」以麵對虛無主義。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則在名著《西方的沒落》寫道,我們的時代「金錢正在慶祝它最後的勝利」。柯林伍德(R. G. Collingwood)也提到,工具理性的宰製在不久的將來,將會「使歐洲淪為蠻荒野人之境」。然而,這並不代錶西方沒有值得學習效法之處。
 
  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在《帝國:大英帝國世界秩序的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指齣,雖然大英帝國失去瞭帝國,英國人透過所謂「英國式全球化」成功形塑自由的價值,且透過一係列法律、金融、行政製度維持世界秩序,「包括法治、貨幣信用管理、透明的財政體係和廉潔的官僚機構,這些條件可促進更多的跨國資本流動」。有鑑於此,這本書為我們揭示的最深刻的問題之一就是探問:隨著後西方世界的嶄露頭角,我們可以採取什麼新觀念、新想法,開創什麼組織機構,讓世界變得更好?當然,這個問題沒有簡單的答案。唯一確定的是,過去治理世界或許是「白種人的負擔」,而當今,治理世界、開創新的世界秩序,是「全人類的負擔」。
 
  我願藉此再次感謝硃雲漢院士與鄭永年所長兩位在主編此書過程中辛勞的付齣,也感謝臺灣大學政治學係郭銘傑教授以及榖巖杉博士在本書翻譯過程中的細心審閱。我也對颱灣研究基金會與長風文教基金會同仁的敬業精神十分感佩。他們都是此書得以順利齣版的功臣。
 
前言
 
  本書源於2018年6月2日至3日在颱北所舉辦的「從西方中心到後西方世界:21世紀新興全球秩序之探索」國際學術研討會。此一研討會由颱灣研究基金會與長風文教基金會閤辦,並由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倫敦政經學院IDEAS智庫、國立臺灣大學東亞民主研究中心等單位協辦,廣邀全球相關領域權威學者與會,發錶見解精湛之論文,堪稱颱灣政治學界近二十五年來最盛大的學術研討會。
 
  會議的主題清楚說明瞭該次研討會所欲探討的核心問題:現行以美國為首、以西方國傢為中心所構築的全球秩序,是否已經麵臨典範轉移的挑戰?而迅速崛起的中國、印度及其他亞洲國傢,是否可能創造齣一個「非西方中心」的新興全球秩序?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瞭政治體製、經濟模式、軍事實力、外交戰略的對比,更涉及貿易關係、科技發展、金融製度、思想文化、意識形態等諸多方麵的磨閤與調適,可說是近四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重大挑戰。
 
  我們不難想見,學者們對這個關鍵問題不會有一緻的答案。有人認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與東方世界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西方國傢必須盡早調適其心態,從接納中國與美國的平起平坐,到最後接受東方世界取代西方世界主導歷史發展。也有人認為,中國、印度雖然國力大幅成長,但是發展模式極不均衡,在某些關鍵性的領域仍然遠遠落後於美國及歐洲國傢,尤其是憲政製度、市場經濟、法治精神、多元社會、高教水準、科研創新等,東方國傢迄未展現足以吸引世人效法的成就。介於這兩種看法之中的,則是各種摺衷性質的判斷,或謂東方崛起而西方未必沒落;或謂西方自由體製麵臨危機但仍可自我調適。但是無論個別判斷差異多大,幾乎所有人都同意:未來世界已經不可能繼續像過去四百年來一樣,由歐美國傢的價值觀與製度設計所主導。換言之,我們即將進入一個「後西方中心」的世界。
 
  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的是,這個新興的全球秩序究竟會是怎樣的秩序?簡言之,現代自由主義的價值仍將具有普世適用性嗎?多元文化的觀念會成為世界各國互動的前提嗎?國際關係會建立在二元對立或是多元並存的架構上?崛起中的強權與衰退中的強權是否終將一戰?處於夾縫中的小國如何找到自處之道?典範轉移的過程究竟會費時多久?新興的全球秩序將會更和平還是更動亂?人類的生活將會更富裕、更公平,還是會更加貧富不均、更為窮睏?
 
  本書各篇文章作者所提供的觀點,從不同的角度分析瞭某些關鍵的問題,對我們理解未來全球秩序的麵貌,堪稱充滿啟發,彌足珍貴。在此我要特別感謝颱灣研究基金會創辦人黃煌雄先生,是他對未來的前瞻性思考,開啟瞭這場重要國際研討會的籌辦。我要感謝硃雲漢教授及鄭永年教授,他們是整個會議的規劃者與協調者,並且為本書撰寫瞭一篇涵蓋完整的導論。我要感謝每一位齣席會議的論文發錶人、評論人及主持人,他們的慧見構成瞭本書的血肉。我也要感謝主辦單位與協辦單位的所有朋友,如果沒有他們的盡心協助,此一世紀盛事絕無可能順利完成。最後,希望本書的齣版,能幫助讀者對人類未來所麵臨的重大問題有一個深入理解及思考的起點。
 
江宜樺(國立中正大學紫荊講座教授,長風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我剛好在整理我的書架,發現很多年前買的一些曆史類書籍,現在看來視角似乎有點過時瞭,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在試圖提供一個全新的解讀框架。我不是那種完全的理論派,但我非常看重作者如何組織論點,如何串聯起那些看似無關的曆史事件。從目錄上看,它似乎涵蓋瞭從啓濛運動到當代全球化的一些關鍵節點,但它有沒有能力在這些龐大敘事中找到新的切入點,纔是真正的考驗。我個人對於那種“宏大敘事”的解讀一直持保留態度,因為曆史往往是由無數個微小的、非主流的行動者所共同塑造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跳脫齣那種教科書式的標準流程,用更貼近生活或更具批判性的角度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進步史觀”。如果它隻是重復我們已經在各種報告裏讀到爛掉的論調,那這本書的價值就會大打摺扣。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種智識上的挑戰,而不是知識的堆砌。畢竟,我們現在身處的環境,很多都是過去遺留下來的結構性問題,光是知道“發生瞭什麼”遠遠不夠,關鍵是要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發生,以及我們該如何看待它”。

评分

在閱讀任何一本涉及地緣政治和文化思潮的書籍時,我都會特彆留意作者的“立場”和“用詞”。因為“西方中心”這個概念本身就非常具有爭議性,它本身就帶有一種強烈的批判色彩。如果作者在行文過程中不自覺地陷入瞭另一種形式的“中心主義”,或者在批判時所用的語言過於情緒化,那這本書的客觀性和說服力就會大打摺扣。我希望看到的是一種冷靜、剋製但又充滿洞察力的分析。畢竟,我們現在身處的語境是多元且復雜的,任何單一視角的解釋都會顯得蒼白無力。我特彆留意瞭作者在處理非西方文化迴應時的筆觸,是將其視為“被動的接受者”還是“積極的參與者”。這種細節處理往往能體現齣作者真正的思想深度。如果能看到一些新鮮的理論工具或分析模型被引入,那就更棒瞭。總而言之,我期待它能提供的是一套更精密的“放大鏡”,而不是另一副“有色眼鏡”。

评分

坦白說,現在市麵上的“XX中心思潮的衰落”這類書籍已經多如牛毛,很多都隻是在迎閤當下讀者對於“逆轉敘事”的某種渴望,缺乏真正的原創性見解。因此,我最關心的就是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新模型來理解我們當下的世界格局。它是否能有效解釋過去二十年間,那些曾經被視為“發展中”的區域如何有效地挑戰瞭既有的知識體係和經濟結構?我尤其關注作者如何處理“去中心化”的過程本身,這個過程是平穩過渡還是充滿衝突和斷裂?如果能提供一些跨學科的論據,比如引入更多社會學、人類學的視角來佐證地緣政治的變遷,那這本書的厚度就會立即顯現齣來。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種“後現代式”的謙遜,承認任何單一的、永恒的中心都已不復存在,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充滿流動性和不確定性的“多中心”或“無中心”的時代。這本書如果能成功地描繪齣這種“流動中的圖景”,那它就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解讀,而更像是一份時代變遷的“操作手冊”。

评分

這本書的版麵設計看起來非常舒適,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拉得比較開,閱讀起來不會有那種壓迫感,這對於一本篇幅可能不短的學術性或思辨性書籍來說至關重要。我是一個很注重閱讀體驗的人,如果排版設計讓人感到疲勞,即使內容再好,我也很難堅持讀完。從我翻閱的幾頁來看,注釋係統似乎也處理得比較規範,引文格式統一,腳注或尾注的排版清晰明瞭,這錶明作者在學術規範上是下瞭功夫的。這對我這種喜歡順著參考資料繼續深入探索的讀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很多暢銷的非虛構類書籍,為瞭追求閱讀速度,往往犧牲瞭嚴謹的引用和注釋,但這本看起來則在“可讀性”和“學術性”之間找到瞭一個很好的平衡點。書頁紙張的選擇也比較柔和,不會反光,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太酸澀。這種對閱讀工程學的考量,讓閱讀本身變成瞭一種享受,而不是任務。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很有意思,走的是一種極簡風,但配色上卻用瞭那種很復古的暖黃色調,配上看起來有點年代感的字體,立刻就能抓住眼球。我第一次在網路上看到它的時候,就覺得這個設計很耐人尋味,感覺它不是一本那種很直白的學術著作,反而更像是一本經過沉澱後的思考記錄。裝幀的質感也很好,拿在手上很有分量,這種細節處理看得齣齣版社在産品包裝上的用心。雖然我還沒開始深入閱讀,但僅僅從外在的包裝和氣味(是的,新書的味道很重要),我就能感受到作者或編輯團隊想要傳達的一種嚴肅又不失溫度的態度。特彆是那個書脊上的燙金字樣,在不同光綫下會摺射齣不同的光澤,每次拿起書都會不經意間被吸引住。這讓我對書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希望它能像它的外錶一樣,紮實而有深度。現在的書市上,很多作品都追求快速、即時的衝擊力,但這本書顯然走的是另一條路,它願意花時間讓你“感受”到它的存在。對於我這種喜歡收藏實體書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一份對“物質性”的尊重,就值得加分。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