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治夢工場:看電影學國際關係vol.IV (電子書)

國際政治夢工場:看電影學國際關係vol.IV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旭暉
图书标签:
  • 國際關係
  • 政治電影
  • 電影分析
  • 國際政治
  • 流行文化
  • 影視研究
  • 地緣政治
  • 外交政策
  • 國際安全
  • 文化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MOVIE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香港的國際關係學者沈旭暉將「電影」視為具備娛樂性又可啟發思考、引人認識國際政治的優良中介。在《國際政治夢工場》系列,他選取了劇情時間跨度兩千年、以電影為主的影劇作品,從國際關係的角度來為讀者分析劇情、補充歷史脈絡,希望建立一個有系統的方式,以流行文化為主軸來講解及討論。第四冊的選片主題為「中華影樓」,特別選取在大中華地區拍攝,或者西方拍攝的大中華題材,包含兩岸三地、從上古至現代的時空背景,希望可以帶讀者從外回看所謂「中國」,培養新的思維。

  目前五冊基本上在2014年左右完成,折射出一個尚未遭逢巨變的「香江國際視野」,是經歷了傘運和反修例抗爭的我們,回顧世界局勢與時空脈絡的重要參考。

  本冊探討的作品為:
  蜀山奇俠│孔子:決戰春秋│神話│赤壁2:決戰天下│三國之見龍卸甲│花木蘭│十月圍城│末代皇帝│川島芳子│支那之夜│南京!南京!│風聲│葉問│葉問2│建國大業│江青和她的丈夫們│切格瓦拉│淚王子│彈.道│海角七號│陳查理探案系列│ 老港正傳│投奔怒海│投奔怒海之未名港│聖荷西謀殺案│敦煌.流沙.飽│大路西遊II之(阿)公審三藏

本書特色

  知名國際關係學者、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沈旭暉,從近200部電影探討古今中外國際關係的重磅力作──
  ★電影不只是娛樂!拓展視野的世界局勢全解讀!
  ★電影不只是聲光!故事背景的歷史脈絡全掌握!
  ★電影不只是流行!歷久彌新的國際視野全收藏!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国际关系主题的图书简介,其内容与您提到的《國際政治夢工場:看電影學國際關係vol.IV (電子書)》无关,并力求详尽和自然: --- 《权力、秩序与冲突:二十一世纪的全球政治图景》 内容简介 在全球化浪潮、地缘政治重塑与技术革命的交织下,21世纪的国际体系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期。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当代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主要理论脉络与关键的实践案例,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复杂世界格局的分析框架。我们不仅关注传统大国博弈与权力转移,更深入探讨非传统安全威胁、全球治理的困境以及文化与意识形态在国际互动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理论基石与范式演进 国际政治学的研究根植于对人类社会冲突与合作本质的深刻洞察。本部分首先回顾了经典理论,如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与进攻性/防御性现实主义)对国家利益和安全困境的解释框架。随后,我们详细剖析了自由主义(新自由制度主义)如何在后冷战时期强调制度、互赖与合作的可能性。至关重要的部分在于对批判理论的引入,特别是建构主义的视角,它揭示了观念、规范和身份认同如何塑造了国家的战略选择与国际关系的结构。 我们着重分析了这些理论在解释当前现象时的局限性与适用性。例如,在面对气候变化、跨国恐怖主义这类超越国家边界的挑战时,传统的权力平衡理论是否足够有效?本书提出,理解当代国际政治,需要一种更加整合的、能够容纳结构性限制与能动性行为体共同作用的分析工具。 第二部分:大国竞争与权力结构变迁 冷战结束后,美国单极霸权的“历史性时刻”并未带来持久的和平红利。本部分聚焦于权力结构的核心变动——新兴大国的崛起及其对既有国际秩序的冲击。 我们深入剖析了“修昔底德陷阱”在当前的投射,重点考察中美关系从接触(Engagement)到战略竞争(Strategic Competition)的实质性转变。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更体现在技术标准、价值体系乃至叙事权的争夺上。同时,本书也对俄罗斯的“回归”战略及其在后苏联空间、欧洲安全架构中的作用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分析其挑战西方主导秩序的逻辑。 此外,本书探讨了“中等强国”在全球政治中日益增长的枢纽作用。印度、日本、德国、巴西等国,如何在夹缝中寻求战略自主,并通过多边机制放大自身影响力,成为稳定或重塑地区平衡的关键变量。权力转移的过程并非线性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误判与周期性的紧张升级。 第三部分:全球治理的失灵与重构 面对全球性的挑战,国际制度和规范体系的作用愈发凸显,但其有效性却受到严峻考验。 全球经济治理: 本部分审视了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来,世界贸易组织(WTO)面临的困境、全球金融监管的碎片化以及数字经济带来的监管真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反映了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所引发的国内政治反弹,对既有自由贸易秩序构成了结构性挑战。 安全困境与冲突管理: 传统安全领域,军备控制的停滞、核不扩散努力的受阻,以及网络空间的军事化,构成了新的安全威胁图景。我们分析了区域冲突的复杂性,如中东的教派冲突、印太地区的海洋争端,并探讨了维和行动的效能及其合法性争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国家主权与人道干预的伦理张力,在叙利亚危机和缅甸局势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四部分:非传统安全、技术与意识形态的交锋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政治不再仅仅是国家间的冲突,而是多种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 气候变化与资源安全: 气候治理已从单纯的环境议题上升为核心的地缘政治议题。水资源短缺、能源转型与关键矿产的争夺,正在重塑地区间的依赖与对抗关系。本书评估了《巴黎协定》的实施效果及其背后的大国气候外交策略。 技术霸权与数字主权: 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生物技术领域的竞争,被视为决定未来国家实力的“制高点”。技术民族主义的兴起,引发了关于数据流动、供应链韧性以及技术标准制定的激烈争夺。这些技术进步对国家监控能力、信息战以及社会治理模式的深远影响,构成了新的权力维度。 身份政治与文化冲突: 民主与威权模式的对比被空前强化。对普世价值的坚持与对文化特殊性的强调,在国际话语权争夺中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对立。我们研究了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兴起如何影响外交政策的连贯性,以及信息传播环境的恶化如何加剧社会极化,进而渗透到国际关系领域。 结论:迈向不确定的未来 本书最终归纳了当前国际政治的五大不确定性:权力中心的迁移速度、技术创新的方向、气候危机的应对力度、全球化路径的选择,以及国际制度的适应能力。它呼吁读者跳出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以批判性的眼光审视国际体系的内在张力与潜在的合作空间,为理解这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丰富的案例分析。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沈旭暉Simon Shen


  國際關係學者,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亞太研究所客席副教授。
  香港智庫組織Roundtable、GLOs基金創辦人。

  FB粉專: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Simon's Glos World
 

图书目录

自序
書前語:從法國大師伏爾泰的《中國孤兒》談起──中國電影‧國際關係‧比較政治

●第一部:古代
蜀山奇俠[電視劇]──架空歷史大全:峨嵋古代反恐與布希現代反恐異曲同工
孔子:決戰春秋──覺得沉悶,就因為他不是達賴喇嘛
神話──東西方主義夾擊下,一場場「美麗」的誤會
赤壁2:決戰天下──大事糊塗,小事卻不糊塗的名著補漏運動
三國之見龍卸甲──沒有英雄的年代:讓四川地方神話回覆國際人間道
花木蘭──中國女兵vs.達荷美女兵:當「女扮男裝」成了國際社會的百搭符號

●第二部:清末民國
十月圍城──從晚清暗殺故事,重溫香港涉外關係史
末代皇帝──義大利大師只為塑造國際通用的「末代」形象
川島芳子──港產歷史電影所不能承受的世界級奇女子
支那之夜──李香蘭的前半生:「偉大女外交家」的木人巷
南京!南京!──為南京大屠殺電影加添國際視野:日軍視角不是這樣的
風聲──改頭換面的密室偵探四國志
葉問──閱讀「詠春政治」,可讓英雄片更立體化
葉問2──詠春從「私藝」到國際化的階級分析

●第三部:共和國時代
建國大業──中間派佳音:21世紀新統戰攻略
江青和她的丈夫們[舞臺劇]──中國裴隆夫人比正牌裴隆夫人更傳奇
切格瓦拉[舞臺劇]──中國新左派一鳴驚人的「抽水」傑作

●第四部:臺灣政權
淚王子──臺灣的麥卡錫時代導讀
彈‧道──臺灣槍擊案,不再是甘迺迪的年代了
海角七號──全球化與去殖民主義的必讀普世教材

●第五部:港澳華僑
陳查理探案系列──半世紀前的美籍華人六神合體
老港正傳──左派為什麼不能像西方般出櫃?
投奔怒海──也許是史上最有國際視野的港產電影
投奔怒海之未名港──香港國際之光:居然有港人參加孟加拉獨立革命
聖荷西謀殺案[舞臺劇]──異鄉港人的「史丹佛監獄實驗」
敦煌‧流沙‧飽[舞臺劇]──「敦煌」與「王道士」的侷限:借內諷港不能兩頭兼得
大路西遊II之(阿)公審三藏[舞臺劇]──符號大雜燴,只是「周秀娜符號學」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603736
  • EISBN:978986060373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1MB

图书试读

自序

  在知識細碎化的全球化時代,象牙塔的遊戲愈見小圈子,非學術文章一天比一天即食,文字的價值,彷彿越來越低。講求獨立思考的科制整合,成了活化硬知識、深化軟知識的僅有出路。國際關係和電影的互動,源自這樣的背景。

  分析兩者的互動方法眾多,簡化而言,可包括六類,它們又可歸納為三種視角。第一種是以電影為第一人稱,包括解構電影作者(包括導演、編劇或老闆)的政治意識,或分析電影時代背景和真實歷史的差異,這多少屬於八十年代興起的「影像史學」(historiophoty)的文本演繹方法論。例如研究美國娛樂大亨霍華‧休斯(Howard Hughes)在五十年代開拍爛片《成吉思汗》(The Conqueror)是否為了製造本土危機感、從而突出蘇聯威脅論,又或分析內地愛國電影如何在歷史原型上加工、自我陶醉,都屬於這流派。

  第二種是以電影為第二人稱、作為社會現象的次要角色,即研究電影的上映和流行變成獨立的社會現象後,如何直接影響各國政治和國際關係,與及追蹤政治角力的各方如何反過來利用電影傳訊。在這範疇,電影的導演、編劇和演員,就退居到不由自主的角色,主角變成了那些影評人、推銷員和政客。伊朗政府和美國右翼份子如何分別回應被指為醜化波斯祖先的《300壯士:斯巴達的逆襲》(300),人權份子如何主動通過《殺戮戰場》(The Killing Field)向國際社會控訴赤柬的大屠殺,都在此列。

  第三種是以電影為第三人稱,即讓作為觀眾的我們反客為主,通過電影旁徵博引其相關時代背景,或借電影激發個人相干或不相干的思考。近年好萊塢電影興起非洲熱,讓美國人大大加強了對非洲局勢的興趣,屬於前者;《達賴的一生》(Kundun)一類電影,讓不少西方人被東方宗教吸引,從而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和世界觀,屬於後者。

  本系列提及的電影按劇情時序排列,前後跨越二千年,當然近代的要集中些;收錄的電影相關文章則分別採用了上述三種視角,作為筆者的個人筆記,它們自然並非上述範疇的學術文章。畢竟,再艱深的文章也有人認為是顯淺,反之亦然,這裡只希望拋磚引玉而已。原本希望將文章按上述類型學作出細分,但為免出版社承受經濟壓力,也為免友好誤會筆者誤闖其他學術領域,相信維持目前的形式,還是較適合。結集的意念有了很久,主要源自多年前看過美國史家學會策劃的《幻影與真實》,以及Marc Ferro的《電影與歷史》。部份原文曾刊登於《茶杯雜誌》、《號外雜誌》、《明報》、《信報》、《AM730》、《藝訊》、《瞭望東方雜誌》等;由於媒體篇幅有限,刊登的多是字數濃縮了一半的精讀。現在重寫的版本補充了基本框架,也理順了相關資料。編輯過程中,刻意加強文章之間的援引,集中論證國際體系的整體性和跨學科意象。

  香港人和臺灣人,我相信都需要五點對國際視野的認識:
  一、國際視野是一門進階的、複合的知識,涉及基礎政治及經濟等知識;
  二、國際視野是可將國際知識與自身環境融會貫通的能力;
  三、國際視野是具備不同地方的在地工作和適應能力;
  四、國際視野應衍生一定的人本關懷;
  五、國際視野不會與其他民族及社會身分有所牴觸,涉及一般人的生活。

  而電影研究,明顯不是我的本科。只是電影作為折射國際政治的中介,同時也是直接參與國際政治的配角,讓大家通過它們釋放個人思想、乃至借題發揮,是值得的,也是一種廣義的學習交流,而且不用承受通識教育的形式主義。

  笑笑說說想想,獨立思考,是毋須什麼光環的。

書前語

從法國大師伏爾泰的《中國孤兒》談起──中國電影‧國際關係‧比較政治〉


  這是《國際政治夢工場:看電影學國際關係》的第四冊,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選擇的電影,或是在大中華地區拍攝,或是西方拍攝的中國題材,總之全都與中國有關,但主軸依然是國際關係。本書依然以「國際政治夢工場」牽引,並非單是為了品牌,而是希望拓展兩個在華人社會相對被忽視的課題:(1)中國形象和國際關係的互動;(2)如何通過比較政治學,分析中國當代政治和歷史。理論上,這些技巧並不難掌握,但當局者迷,我們經常批評西方雙重標準,卻不習慣以單一標準衡量中國國情和國外情況,因為這是我們從國情班學到的,什麼都可以以一句標準答案概括:「中國很大,很複雜,不能照搬西方那一套」。

  結果,我們觀賞任何與中國相關的電影,習慣了在中國政治、中國歷史的範圍內兜轉,這樣只會越看越狹隘,越想越鑽牛角尖。這本《國際政治夢工場:看電影學國際關係vol.Ⅳ》刻意減少了理論部份,加強了比較政治的基礎分析,以及和前數集談過的電影的交叉指引,除了嘗試帶來新思維,也希望讀者習慣從外回看中國,這才是我們研究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的目的。筆者以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為研究方向,但也曾讀歷史學位,論文批改老師是耶魯大學的漢學家史景遷(Jonathan Spence),一直希望在業餘層面多推廣歷史研究,這書也帶來一個機會。當然,這本書並非學術著作,雖然不敢說是遊戲人間,但的確更多是帶著自娛心態寫下的思考隨筆,不少觀點和枝節在自己重看時,也認為是可以商榷的。為了讀者不要過份被文章的任何思維束綁。假如連寫這些文章也要把自己變成學術論文機器,那倒不如把我殺掉算了。

  閱讀本書前,我們應先了解西方一直都以比較政治角度閱讀中國。談以下的中國電影和各方建構的中國形象前,我們可以法國哲學巨人伏爾泰(Voltaire)為引子,因為他早在二百多年前的1755能,就炮製了一齣以中國為背景的戲劇《中國孤兒》(The Orphan of China),改編自中國元代作家紀君祥的戲劇《趙氏孤兒》。

  從《趙氏孤兒》到《中國孤兒》:「Chinoiserie」的西洋傳銷

  伏爾泰雖然是哲學家,但和我們心目中的哲學人不同,是很入世、很懂得和人相處的。他三歲開始背誦名著,長大後,幾乎擁有所有人文和社會科學能擁有的身分,影響了整個啟蒙時代和法國大革命,曾因為批判法國王室而坐牢,又輾轉擔任過多國國師,以捍衛言論自由和推廣現代公民權利為我們熟悉。18世紀歐洲人才輩出,無論是凱撒琳大帝(Catherine II)、路易十四(Louis XIV)還是莫札特(Wolfgang Mozart)都是一流人物,歷史學家卻稱之為「伏爾泰的世紀」,可見他的影響力無庸置疑。哲學以外,伏爾泰的另一身分卻往往被我們按下不表,就是作為浪漫化中國為烏托邦的「拜中國教」教主,帶領一系列啟蒙時代的歐洲哲學家,掀起近代中國熱的先驅。

  究竟伏爾泰對中國的認知從何而來?他畢生沒有到過東方,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等同期以「反華」著稱的法國哲學家一樣,依靠原始資料想像中國,當中主要都是傳教士的轉載和翻譯,例如《中國賢哲孔子》、《耶穌會士書簡集》等大作。這樣的文獻,受時代所限,除了陽春白雪霧裡看花,自然還夾雜大量東方主義傾向的內容。歐洲在17世紀開始,所謂中國時尚的「chinoiserie」風(編按:中國風、東洋風情)就成為時髦的代名詞,歐洲王室將中國作為浪漫化的對象,由中式花瓶、中式園林建築、中式皮影戲到中式化妝舞會,都成為上流社會的寵兒。時人的中國澡堂、中國迷宮、中國咖啡室,都是最高貴最典雅的檔次,不同今日唐人街的唐人形象,可謂「凡中必不反」。

  昔日的比較政治學:中式專政的影射價值

  在這氛圍下,伏爾泰本人創作了大量與中國相關的藝術作品,最著名的就是《中國孤兒》(The Orphan of China)。根據原著《趙氏孤兒》,這是春秋時代封建公候大臣恩怨情仇的故事,談不上什麼新意,在18世紀初被翻譯成法文,大師看了劇本卻靈感如泉湧,把故事時代背景改了在元朝,關鍵人物變成了當時西方人最熟悉的中國名字成吉思汗,結局是成吉思汗請充滿文化素養的漢人教化蒙古人,就像他的時代那些「開明專政君主」(Enlightened Despot)請他這樣的大儒治國一樣感人。幸好當時沒有錄影設備,否則大師這樣的影像作品傳世,必令成龍和張藝謀引為知己。

  我們說過所謂「拜中國教」,這並非單純的修辭手法,而是確實反映了伏爾泰對中國的敘述,含有宗教成份的移情。終他一生,都希望解放西方教會對人類思想的束綁,有了這理想,令他成為對《聖經》歷史逐句質疑的大師,對猶太人歷史特別富批判性。不過,他始終不敢徹底挑戰宗教思想的霸權,又不敢像後世尼采那樣呼喚「上帝已死」,曾依賴佛教和伊斯蘭教借題發揮來批基督教,即我們所說的「抽水」(編按:指桑罵槐)行為典型,連這也做了,對受眾卻還是搔不著癢處。結果,大師在學習中國哲學後決定投向孔子,認為儒家思想這種只有道德、沒有教義,但又能被統治當局當作實質宗教維繫人心的「哲學」,才是歐洲的出路,也是他在高壓環境下追求自由的實用工具。

  當大師化身第一代歐洲孔子

  在半真半假的資訊包圍下,伏爾泰一廂情願認定中國缺乏神話,不像《聖經》,令他覺得中國歷史更可信、更值得參考。中國歷史充斥仁義道德的詞彙,單看表面,又令伏爾泰覺得很驚歎。所以,他曾發表文章《論孔子》,認為「沒有任何立法者比孔夫子曾對世界宣佈了更有用的真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超過基督教義的最純粹的道德」,又在家掛上孔子肖像,對自己進行「身教」,又到處宣傳這位東方聖人的故事,因而被半尊敬、半戲謔地稱為「歐洲孔子」,這在當時自然也是很時髦的稱號。《中國孤兒》的漢人甚有孔子風範,明顯是這位「歐洲孔子」的夫子自道,假如當時有電影工業,伏爾泰早就粉墨登場當周潤發,主導當時的國際政治夢工場了。

  當然,伏爾泰一代宗師,對中國的深厚感情,並不是建基於一個孔子,而是對整個「東方帝國」的「優良管治」的肯定。他相信基於中國社會的家庭觀念和儒家倫理,東方君主的管治,比西方更符合人本思想,乃至早就出現類似社會契約的理論,由堯舜到康熙,一律都是夢幻新君王。他又認定「中國是一個大家庭」,相信家庭道德得到維繫,就會達到「家庭好,國家好」的大同境界,連中國法律符合國情的人治特色,也被他羨慕為「富有彈性又符合人性道德的社會法」。這樣的觀感,當然有實用價值:伏爾泰主張的歐洲政治制度,就是由所謂開明專政君主管理,國王應該是「哲學家國王」,他曾服務的普魯士王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II)就是典型。他對大帝最尊崇的奉承話語是這樣的:「陛下的詩寫得和中國的乾隆皇帝一樣好」—幸好大帝不會知道乾隆在中國「詩壇」的歷史地位,不過和顏福偉先生在香港樂壇的「地位」相若,否則伏爾泰能否善終,也成疑問。

  中國熱後遺症:「捧殺」之謎

  一代法國哲學大師以中國作為借古/借外諷今的「代言國」,對真正的中國究竟是禍是福,實在難料。隨著歐洲人對中國越來越仰慕,他們自然希望親自朝聖,只是說來而來不了就算了,問題是當時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真的足以讓他們可以比較輕易的到達真正中國。於是,極度龐大的期許落差出現了。1748年,英國貴族安遜(George Anson)出版《環球航行記》(A Voyage Round the World in the Years, 1740-1744),把中國落後軍事裝備記載得證據確鑿,連伏爾泰也不懂得美化;伏爾泰死後,百孔千瘡的大清帝國和老而不彌堅的乾隆被英國馬戞爾尼(George Macartney)使團在1793年弄得原形畢露,要在歐洲繼續維持對中國的迷幻藥式單戀,更不可能的任務。歷史的演化結局,我們心中有數:由熱而冷、由情人而東施,無論對人對國,都是殘酷的悲劇。不久,根據中共官方歷史語言,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也可以說,中國被「捧殺」(編按:過份吹捧,使被吹捧者驕矜自滿乃至覆滅)了。史景遷老師的名作《大汗的國度》(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描寫了一段又一段的西方演化中的中國印象,是上述議題的經典,值得閱讀。

  鮮為人知的是伏爾泰對中國的迷情,臨終前似有一定覺醒:他最後的興趣,忽然換成研究古印度哲學和婆羅門風俗,也許都是移情作用而已;若他活過法國大革命,說不定還會寫出一部《阿星孤兒》,教化另一代人。「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伏爾泰流傳至今、並為不少電郵選擇作簽名的名言;而他建構幻想中的中國的自由,亦確實得到誓死貫徹。伏爾泰是真正的大師,真正的碩德楷模,但還是會通過建構中國來說自己的故事;其他人炮製的中國電影、中國電影熱,究竟熱的是什麼,背後的計算又怎樣的冷酷到底,應是無數過來人感興趣的新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從裝幀和電子書的閱讀體驗來推測,這類主題的書籍通常會偏向大眾普及,字體編排、圖文比例都會經過精心設計,以確保閱讀的流暢性,這一點對於電子書來說尤其重要,畢竟在手機或平板上閱讀學術性較強的內容,眼睛很容易疲勞。我希望這本書在視覺呈現上不要太過單調,或許可以適當穿插一些電影劇照或關鍵場景的示意圖,增加視覺上的記憶點。但重點終究還是在內容的深度。如果內容只是停留在「這部電影講述了某個政治事件」的層面,那就太可惜了。我期盼看到的是更高層次的對話,比如探討後真相時代下,媒體敘事如何形塑國際現實的「真實性」,或者在數位戰略興起的背景下,電影作為一種「軟實力」的投射,對全球公眾輿論產生了哪些長遠影響。總而言之,一本好的普及讀物,應當是能讓讀者在獲得樂趣的同時,對世界產生更深層次的質疑和探索慾望的催化劑。

评分

坦白講,我對這種「搭便車」式的學術普及感到既興奮又有點懷疑。興奮是因為,這類型的書通常能讓原本高冷的國際關係理論「接地氣」,讓像我這樣非本科系出身的讀者也能輕鬆入門。但懷疑的點在於,電影畢竟是藝術創作,它的邏輯往往是為了戲劇效果服務,而不是嚴謹的學術分析。所以,作者如何拿捏這個平衡點至關重要。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在電影情節的「娛樂性」與國際關係學的「嚴謹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交集點。如果只是浮光掠影地指出某部電影的某個場景「像」某個理論,那就太可惜了。我希望看到深入的文本分析,像是比較不同國家在銀幕上如何被描繪其國家利益的取捨,或者探討大眾媒體對特定地緣政治事件的集體認知是如何被建構出來的。如果能引用一些紮實的國際關係學派(像是現實主義、自由制度主義、建構主義)來解構電影中的情節,那就真的是一本有深度的作品了。否則,它可能就淪為一本「看電影的筆記」罷了。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覺得很有意思,「國際政治夢工場」這個比喻實在太貼切了,就像我們平時看電影,總覺得那些國際大事離我們很遙遠,但透過電影的濾鏡去看,好像一切都變得生動起來,也更能理解那些檯面下的角力。我一直覺得,傳統的國際關係教科書讀起來太枯燥了,硬梆梆的理論跟現實世界的混亂常常搭不上線,但如果能把抽象的概念套用到我們熟悉的電影場景裡,那學習曲線肯定會直線上升。我希望作者在書中能精選一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影視作品,不論是好萊塢大片還是獨立製片,都能找出其中隱藏的國際關係線索。例如,探討霸權轉移時,用《教父》那種家族權力鬥爭的邏輯來類比國家間的關係,或者分析安全困境時,用一部冷戰背景的間諜片作為案例,都會讓讀者有種「原來如此!」的頓悟感。整體來說,我對這種跨領域的敘事方式抱持高度期待,畢竟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如何用最有效率、最有趣味性的方式抓住讀者的注意力,是知識傳遞的關鍵。

评分

說實話,現在市面上探討國際關係的書琳瑯滿目,但真正能讓我一口氣讀完,並且讀完後還想推薦給朋友的,數量並不多。這套「夢工場」系列既然都出到第四集了,想必已經累積了一定的口碑和讀者基礎。這代表它在敘事手法上應該有其獨到之處,才能讓讀者願意持續追蹤。我個人對於「如何運用流行文化元素來教育大眾」這件事情非常感興趣。當我們在看那些超級英雄電影或科幻史詩時,其實已經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一套關於世界秩序、善惡二元論的價值觀。這套書的價值,可能就在於撕開那層光鮮亮麗的螢幕薄膜,讓我們看到背後國家利益的盤算、意識形態的角力。我期待的是,作者能夠在解構的過程中,也同時引導我們思考,在當前的全球化衝擊下,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套屬於自己的、能夠抵禦「好萊塢式」單一路徑的國際觀。

评分

以一個長期關注台灣國際處境的讀者角度來看,這套書如果能觸及到「台灣視角」下的國際關係議題,那絕對是加分太多了。我們常在國際新聞中看到各種複雜的三角關係、不對稱的權力結構,但這些都是在歐美中心視角下被解讀的。我很想知道,當作者用這些國際政治的「夢工場」場景來解析,比如在涉及主權爭議或區域安全時,有沒有可能帶入一些比較細膩的,甚至是「去中心化」的詮釋。例如,探討非國家行為體(如跨國企業或NGO)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時,能不能用一些與台灣經驗相關的電影案例來佐證?畢竟,台灣在國際體系中扮演的角色,常常是「夾縫中求生存」,這種特殊性如果能被納入分析框架,對於提升台灣讀者對自身處境的理解,將非常有幫助。如果這本書只是單純套用西方經典案例,那就少了一份在地化的關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