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名人請上菜:21位歷史人物的飲食故事、21種思考與創見、23道中華美食典故 (電子書)

歷代名人請上菜:21位歷史人物的飲食故事、21種思考與創見、23道中華美食典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管家琪
图书标签:
  • 历史
  • 美食
  • 文化
  • 人物
  • 饮食
  • 中华料理
  • 故事
  • 思考
  • 创意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華美食故事系列」
108課綱提升跨領域素養最佳讀物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做菜。
  而是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做了一番梳理和介紹。
 
  唐朝的「皇家快遞」送的不是重要公文,而是楊貴妃最愛吃的荔枝。「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事件」,為何讓曹操動了殺機處死楊修?小巧又柔韌的「魚腸劍」真的可以藏身於魚腹中嗎?刺客專諸如何用它來行刺?金庸小說中有名的美食「叫花雞」有何典故?和乞丐有什麼關係?《歷代名人請上菜》將以輕鬆有趣的文字,為你一一解密,探尋歷代名人與名菜的豐富內涵。
 
本書特色
 
  ★「歷代名人請上菜」——從名人的飲食理念中讀出思想的高度、處世的智慧、養生的道理。
  ★「美食典故小學堂」——介紹23道中華美食名菜的典故、歷史與傳說。
  ★「字字玄機」——以填字遊戲的方式,整合飲食文化相關知識及語詞,構思巧妙、樂趣無窮。
穿越時空的味蕾之旅:一部探討中華飲食文化與歷史哲思的專著 書名: 寰宇食譜:從古至今的風味演變與文化脈絡 作者: [虛構作者姓名,例如:趙子謙] 出版社: [虛構出版社名稱,例如:翰墨書齋] 出版年份: [虛構年份,例如:貳零貳肆年] 書籍類別: 歷史地理、飲食文化、社會學研究 --- 內容概述:一部宏觀的飲食文化史詩 《寰宇食譜:從古至今的風味演變與文化脈絡》並非聚焦於單一歷史人物的餐桌細節,而是以一種鳥瞰的姿態,勾勒出中華飲食文化自遠古萌芽至近現代發展的宏大脈絡。本書深入探討了不同歷史時期(從先秦的粗獷到魏晉南北朝的融合,再到唐宋的鼎盛與明清的精緻化)社會結構、地理環境、貿易往來如何形塑了中國人的餐盤內容與飲食哲學。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食物不僅是生存的必需品,更是歷史進程中最鮮活的載體。 全書分為五大部分,層層遞進,力求提供一個全面且富有洞察力的飲食文化研究框架。 --- 第一部:史前與奠基——「食」的文明初醒(約佔全書四分之一篇幅)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中華文明早期,農業社會的確立對飲食結構的決定性影響。我們不再糾結於某位詩人筆下的佳餚,而是分析「五穀」在夏商周三代的祭祀儀式與社會階層劃分中的地位。 重點章節解析: 1. 粟與稻的地理競賽: 分析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在早期農業技術(如井田制與水利灌溉)發展階段,如何影響了不同地區的主食偏好,並探討這一基礎差異如何埋下日後「南米北麵」的文化根源。 2. 禮制下的烹飪規範: 深入研究《周禮》等文獻中對於「六禮」中宴飲的規定,闡釋在貴族階層中,烹飪技術的複雜化和食材的等級劃分,如何成為維繫政治秩序的工具。這裡的重點是制度,而非個人口腹之慾。 3. 鹽、油與火候的技術革命: 討論從陶器到青銅器,從自然火到人工生火的技術演進,如何使得「味」的提煉成為可能。重點關注早期發酵技術(如醬、醋的雛形)對風味層次的貢獻。 --- 第二部:融合與變革——大遷徙時代的風味碰撞(約佔全書五分之一篇幅) 此階段聚焦於春秋戰國至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帶來的民族大融合對飲食文化的衝擊與創新。本書著重於探討「外來」元素如何被本土消化與轉化。 重點章節解析: 1. 胡風的東漸與牛羊肉的本土化: 研究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的互動,探討畜牧業在漢代以後的推廣,如何改變了漢人傳統以素食為主的結構。分析「胡餅」、「蒸餃」等食物的早期形態,及其在邊疆地區的實用性考量。 2. 佛教東傳對素食哲學的影響: 探討佛教戒律對士大夫階層的潛移默化,以及佛教寺院在素食烹飪技術(如仿葷菜的創造)上的貢獻,這是一種哲學指導下的風味探索。 3. 藥食同源的理論深化: 分析張仲景、華佗等醫學大家如何將飲食規範納入養生體系,探討「寒熱溫涼」等中醫概念如何具體指導了食材搭配的原則,超越了單純的口感追求。 --- 第三部:鼎盛與精緻——宋代的餐桌哲學(約佔全書四分之一篇幅) 宋代被視為中國古代市民生活與商業經濟的黃金時代。本書將宋代的飲食視為一種高度社會化和商業化的體現,重點分析商業發達如何催生了多樣化的餐飲業態。 重點章節解析: 1. 瓦肆茶樓的餐飲經濟學: 分析《清明上河圖》中所揭示的飲食市場的繁榮,探討專業化餐館(如羊肉店、面點鋪)的興起,及其對標準化製作流程的早期探索。 2. 文人雅集的飲酒文化與器皿美學: 區別於單純的「誰在宴飲」,本書側重於分析文人階層如何通過對茶道、酒令、餐具(如定窯瓷器)的講究,來建構一種區隔於庶民的審美品味。 3. 複雜調味的興起: 探討宋代開始大量使用薑、蔥、蒜之外的辛香料,以及糖在調味中的地位提升,標誌著風味層次從單純的「鹹鮮」向「複合」過渡的趨勢。 --- 第四部:地域的擴張與地域菜系的形成(約佔全書五分之一篇幅) 本部分將視角聚焦於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與人口流動的加劇,中國八大菜系的雛形如何形成。本書強調地理、氣候與物產的決定性作用。 重點章節解析: 1. 「四大發明」在廚房的應用: 分析明代瓷器燒製技術的成熟如何影響了烹飪器具的普及,以及在不同地區形成了哪些獨特的蒸煮器具。 2. 海禁鬆弛與新物種的引入: 探討地理大發現後,如玉米、番薯、煙草等作物對西南和華北農民餐桌結構的根本性改變,及其對口味的間接影響。 3. 川、粵、魯、淮的基礎地理學: 專門分析水系(長江、黃河)如何決定了漁業資源的豐富度,從而區分出不同菜系的湯底哲學與烹飪技法(如粵菜對火候的極致追求,川菜對麻辣的地域適應性)。 --- 第五部:現代轉向——從傳統到全球餐桌(約佔全書餘下篇幅) 最後一部分探討近代以來,面對西方飲食文化的衝擊,中華飲食如何自我調適、在保持核心的同時尋求現代化的路徑。 重點章節解析: 1. 衛生觀念的導入與食品工業的萌芽: 討論近代以來公共衛生運動如何影響傳統的街頭小吃,以及工業化生產對傳統手工技藝的挑戰與繼承。 2. 國際化背景下的「中餐」定義: 分析海外華僑如何創造出適應當地口味的「改良中餐」,以及這種全球化現象對中國本土飲食觀念的反饋與影響。 3. 可持續性與未來展望: 結尾探討在當代全球氣候變遷的背景下,中華飲食文化如何平衡對傳統技藝的堅守與對環境友好的現代農業、漁業標準的融合。 --- 本書的獨特價值 《寰宇食譜》的寫作風格嚴謹而不失趣味,它避免了瑣碎的個人軼事,轉而致力於宏觀的社會結構分析。本書運用了歷史學、人類學和地理學的交叉視角,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套理解中華飲食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的深層邏輯。它不是一本菜譜,而是一部理解中國人生活方式、社會變遷與文化認同的必讀史書。通過對風味演變的追溯,讀者將能更深刻地領悟到中華文明的韌性與包容性。 適合讀者群: 歷史研究愛好者、社會學與人類學學生、專業廚師及所有對中華文明有深度興趣的讀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管家琪
 
  華文世界重要的兒童文學作家之一。輔仁大學歷史系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7年,1991年5月底辭掉記者工作之後,即在家專職寫作至今,一直在少兒文學領域努力耕耘,著作甚豐。曾多次得獎,例如德國法蘭克福書展最佳童書、臺灣金鼎獎、中華兒童文學獎等等。作品曾被譯為英文、日文、德文及韓文,並入選兩岸三地以及新加坡的語文教材。經常至華文各地中小學與小朋友交流閱讀與寫作,廣受歡迎。
 
繪者簡介
 
尤淑瑜
 
  東海大學美術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美術編輯,現為自由創作者,擅長繪製兒童教材、雜誌、書籍,另有合作桌遊、建案經驗,作品有《貓巧可》系列、《貓熊.日常》、《聊齋誌異》、《童詩動物遊樂園》等。

图书目录

自序/管家琪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歷代名人請上菜
治大國若烹小鮮──伊尹  
食不厭精──孔子
民以食為天──司馬遷
「食色性也」──告子
「四大美人」與美食文化──西施舌、貴妃雞、昭君鴨、貂蟬豆腐
魚腸劍的故事──歐治子
曹操、楊修的雞肋事件
憑空「變」出白米的檀道濟
武則天的養生湯
愛吃荔枝的楊貴妃
「飯後一百步,活到九十九」──孫思邈
王羲之與鵝
愛吃粥的陸游
愛吃蟹的李漁
曹雪芹的「芹菜療法」
推崇「食少病無侵」的乾隆
袁枚的《隨園食單》
愛吃豆腐的孫中山

美食典故小學堂
1饅頭
2燈影牛肉
3五柳魚
4小炒魚
5曹操雞
6 狀元及第粥
7 三元及第粥
8 叫花雞
9 流浪雞
10香酥銀魚
11八仙過海鬧羅漢
12龍井蝦仁 
13大煮干絲
14西湖牛肉羹
15冰糖蓮心羹
16 金絲蜜棗羹
17 佛跳牆
18 宮保雞丁
19 素雞
20 無錫排骨
21 瓦罐雞湯
22 徽州臭鱖魚
23 道口燒雞

字字玄機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4492374
  • EISBN:978986449242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7.4MB

图书试读

自序
 
豐富有趣的美食故事
管家琪
 
  這是一套什麼樣的書?
  首先,這當然不是一套食譜,不是要教大家怎麼做菜。是從文化的角度來談中華美食。
  「食」,當然是一種文化,而且是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小到以家庭為單位,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比方說,我是一直到國一在同學家吃飯時,才從同學家的餐桌上認識洋蔥,還記得當時我一問「請問這是什麼?」的時候,大家都一臉驚訝的看著我,好像我是一個外星人,因為我媽媽不愛吃洋蔥,我們家的餐桌上從來就沒見過洋蔥;又如,我的爸爸是法官,最喜歡在吃飯的時候順便「開庭」,教訓一下小孩,每每舉證確鑿,讓犯人無可抵賴,只得乖乖低著頭猛扒飯,把那些教訓一起吞下肚;國中時期我念的是女校,我的便當盒全班最大,總有同學驚嘆「哇!比我哥哥(或弟弟)的便當還要大!」,這是因為媽媽沿襲外公外婆的習慣,從來不留剩飯剩菜,我們家的冰箱只要到了晚上,打開一看裡頭幾乎都是空的,只有冰開水;既然晚餐一定要全部清空,在大家下桌以後,剩下的一點剩飯剩菜肯定就會被媽媽掃進我們的便當裡……
 
  就像媽媽不留剩飯剩菜的習慣是來自於外公外婆一樣,我自然也有一些在「食」這方面源自母親的習慣。比方說,我不怎麼吃零食,吃正餐,頂多偶爾跟朋友們喝下午茶時會吃塊蛋糕之類,但我理解吃零食是一種生活樂趣,大多數的小孩都愛吃零食,所以在我當了媽媽以後,在兩個孩子還小時,我有一條家規,就是每天都要等到晚餐過後才能吃零食,因為「要好好吃正餐,不能用零食來代替正餐,身體才健康」的觀念在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小時候媽媽幾乎不讓我們吃零食,我則是做了一點點調整……
 
  現在,我的小孩長大了,我從他們的生活,也看到一些他們在「食」這個部分來自於我的影響,而他們也有自己的調整……
 
  所謂的文化,就是這麼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自己的生活習慣,其中當然就包括飲食習慣,而大至一個民族,關於「食」當然有很多有趣、有意思的部分。尤其是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光是「食」的部分就有太多太多的文化知識,很多都離不開歷史,因此從這套書裡,你會讀到很多歷史人物和故事。
 
  這套書一共五本,從文化的角度,把關於中華美食方方面面的文化知識,做了一番梳理和介紹,有關於中華美食的基本常識、傳統節慶飲食、名人與飲食文化、酒的故事、茶的故事、蔬果的故事,以及語文中的飲食文化等等,還有一百道中華美食的典故(穿插在每一本書裡,數量不一)。
 
  我想強調的是,這套書始終是環繞著文化、故事的角度,所以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有很多知名美食,譬如「糖醋排骨」、「魚香肉絲」、「八寶飯」等等,在「美食典故小學堂」裡卻看不到,這是因為實在找不到什麼相關的、或是可寫的(不會少兒不宜)的典故。還有一些菜餚雖然本身有故事,可是不符合現代保育觀念,而且現在也幾乎絕跡(譬如廣東菜裡曾經有過的「龍虎鬥」,是吃蛇和貓),我們也就不收錄進來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