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桂文亞
图书标签:
  • 戏曲
  • 中国戏曲
  • 经典剧目
  • 文化
  • 历史
  • 故事
  • 电子书
  • 早安!经典
  • 追剧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打開書頁,來一趟古代社會自由行,走進古代劇場來追劇。
 
  ★精選十個最具代表性的宋元戲曲,改寫為每篇三千字短篇故事,刻劃宋元時候的社會民風、人性與人情。
 
  ★擺脫拗口文言文,來追宋元雜劇。原來雜劇這麼多采多姿:
  ◎〈宦門子弟錯立身〉:男主角完顏壽馬是個愛唱戲的公子,與小戲班女主角擦出愛的火花,他決定做「拒絕聯考的小子」,不顧科考、功名,跟著戲班跑江湖,每天可以「團練」唱個過癮。原來古人也可以這麼熱情的活著!
  ◎〈感天動地竇娥冤〉:反映社會對弱勢、對女性的壓迫。如何翻轉弱勢處境,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處理的社會議題。
  ◎〈迷青瑣倩女離魂〉:倩女為了陪伴心上人進京趕考,竟然靈魂出竅,展現古代女子勇敢追愛、奔放的一面!
 
  ★各篇篇後均附【走進雜劇的勾欄瓦舍】單元,提供背景知識小補充。
 
本書特色
 
  早安!經典  適合中小學晨讀
  ★高手精心改寫,文字典雅簡潔、具現代感。
  ★特殊語詞或內容,製作隨頁附註,掃除閱讀障礙,增進理解。
  ★篇後均附閱讀補充單元,提供背景知識補充、關鍵句雙語學習。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字大好讀,難字加注音。
  ★文圖並茂,全彩插圖,圖多生動。
  ★做為國中國文-元代文學的先備閱讀。
 
閱讀專家 樂讀推薦
 
  林文寶∣ 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游珮芸∣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淑賢∣ 國家圖書館館長
  陳幸蕙∣ 作家
  王淑芬∣ 作家
  林世仁∣ 作家
  張嘉驊∣ 作家
  謝鴻文∣ 兒童戲劇工作者、作家
 
好評推薦
 
  ◎王淑芬︰別再說「看戲是傻子」了!捧讀經典好戲,加上與現代接軌的解說;看好戲,養智慧,才不傻呢。
  ◎林世仁︰美文名家+戲劇名家=古典戲劇變好看囉! 
  ◎謝鴻文︰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更遠的中國宋、元戲曲,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在白話又不失古典文學韻味的再現中,折射的思想如日光煦然可親。
追光逐梦:中国戏曲百年流变与舞台艺术革新 一部跨越时空,深入剖析中国戏曲艺术发展脉络的深度研究与欣赏指南 核心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简单的剧目汇编或普及读物,而是一部聚焦于中国戏曲在近现代一百多年间的复杂演变、艺术创新与文化冲击的学术性与欣赏性兼具的专著。它以宏大的历史视野,梳理了京剧、昆曲、越剧、川剧等主要剧种在清末民初剧场革命、新文化运动冲击、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影响以及当代全球化语境下的生存与发展轨迹。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深入探讨了戏曲本体的审美转型、舞台技术的革新、表演体系的理论构建以及戏曲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对话与融合。 --- 第一部分:旧瓶装新酒——晚清至民国初期的剧场革命与剧本重塑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传统戏曲面对西方文化涌入与社会结构剧变时的自我调适与剧烈变动。我们不再关注已定型的经典剧目本身,而是聚焦于“如何演”和“演什么”的底层逻辑变化。 一、从“班社”到“剧团”:商业化与管理模式的转型 详细分析了传统戏班向近代专业剧团的蜕变过程,包括演员的身份变化、合同制度的引入、票务系统的现代化以及剧场建筑(如“戏园子”向“大剧场”的过渡)对演出形态的影响。重点探讨了程长庚、谭鑫培等前辈艺术家在市场压力下如何进行艺术创新,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市民阶层审美需求。 二、文人介入与剧本的“白话化”尝试 本章深入研究了以欧阳予倩、田汉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如何介入戏曲创作。他们如何试图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在传统腔调中融入现代叙事结构和思想内核。我们将分析早期“新剧”(如“文明戏”)与传统京剧的冲突与借鉴,特别是对传统武生、花旦行当表演程式的颠覆性尝试。例如,探讨“时装戏”的出现,如何迫使演员打破传统脸谱和服饰的桎梏,追求更接近现实生活的人物塑造。 三、声腔流派的“精致化”与“大众化”的悖论 研究了四大徽班进京后京剧声腔的融合与分化,以及二、三代伶人的“集大成”之举。重点不在于描述某位名家的演唱风格(如梅兰芳的“梅派”艺术),而在于分析这种“精致化”的艺术巅峰如何在商业运作中被标准化、复制化,以及这种标准化对地方戏(如徽班的“二簧”与“西皮”的整合)的影响,为后来地方戏曲的崛起埋下伏笔。 --- 第二部分:历史的断裂与精神的回归——20世纪中叶的政治影响与昆曲的复兴 这一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中叶,分析特定历史时期对戏曲艺术的深刻烙印,以及在时代洪流中对古典艺术(特别是昆曲)的抢救性工作。 一、歌剧美学与戏曲表演体系的碰撞 探讨了建国初期,如何以歌剧的写实主义和集体主义美学原则,对传统的“一桌二椅”和程式化表演进行改造。分析了“秧歌剧”等新兴舞台艺术对传统戏曲身段和节奏感的影响。重点剖析了“革命历史剧”的创作模式,以及这种模式如何重塑了戏曲人物的道德光谱,使得传统“奸臣”“忠良”的形象被更具时代特征的“革命者”形象所取代。 二、昆曲的“抢救”工程及其理论化 详细描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俞振飞、周传家等为核心的昆曲抢救工作。本书将昆曲的复兴视为一场纯粹的“文化考古”,而非市场驱动的商业行为。我们分析了当时抢救者如何艰难地记录濒临失传的腔调、身段和伴奏,以及这一过程如何催生了中国戏曲学院派的“理论构建”体系,试图将口传心授的技艺转化为可传授的学科知识。 三、地方戏的崛起与声腔的“地方特色”的强化 在京剧一家独大的背景下,本部分也关注了川剧、越剧、秦腔等地方戏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轨迹。分析了各剧种如何通过吸收本地方言、民间音乐,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对抗主流京剧的影响力。例如,越剧如何通过吸收话剧的写实化舞台设计,在城市中迅速站稳脚跟。 --- 第三部分:舞台的革新与视觉的革命——布景、灯光与服装的现代化 本章完全聚焦于戏曲“物质技术”层面,探讨了舞台美术如何实现从传统“写意”到现代“写实”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对演员表演空间的影响。 一、从“镜框式”舞台到“多功能空间”的探索 考察了二十世纪中后期,剧场舞台结构的变化对戏曲空间感的冲击。分析了如何运用机械布景、转台等现代剧场技术,在不完全抛弃写意传统的前提下,实现场景的快速转换和复杂戏剧冲突的视觉呈现。 二、灯光对“虚拟空间”的构建 戏曲传统上依赖自然光和舞台的固定照明。本节细致分析了电光源引入后,灯光设计师如何利用追光、染色光等技术,去强调或模糊程式化动作,以及灯光如何被用来辅助塑造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传统戏曲美学中较少涉及的领域。 三、服装与化妆的“写实化”与“符号化”的再平衡 对比了传统戏曲中夸张的、符号化的戏服与民国后受西方服饰影响的新式戏服。研究了化妆术在提升面部表现力的同时,如何被巧妙地用于“简化”脸谱,使传统角色能够适应更具情感深度的现代表演需求。 --- 第四部分:戏曲的当代困境与跨界融合的实验 本部分直面当代,探讨戏曲在市场经济和信息爆炸时代的挑战,以及艺术家们为求生存和发展所做的先锋性探索。 一、对“老本”的解构与“新编”的时代意义 分析当代戏曲创作不再满足于翻演旧剧,而是大量出现“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本章研究这些新编作品如何选择历史题材,以及如何重新解读传统伦理观,以契合当代观众的价值观。重点分析了对传统悲剧的“非悲剧化”处理,例如,在保留传统唱腔的同时,赋予人物更复杂的动机。 二、戏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份的博弈 探讨了戏曲在被列为“非遗”后,其在保护与传承上面临的官方与民间张力。分析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如何与现代教育体系产生矛盾,以及如何在保持艺术纯粹性与满足大众文化消费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三、跨媒介实验:戏曲与电影、动画的对话 本节聚焦于戏曲艺术如何走出剧场。分析了戏曲元素(如身段、唱腔的母带)被融入电影、音乐剧甚至电子游戏的案例。着重探讨这些跨界合作对戏曲“核心听觉体验”和“视觉程式”的冲击与潜在激活作用。 --- 第五部分:观众的变迁与艺术批评的理论基础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视角转向“接受者”,探讨在近百年间,戏曲观众群体的结构性变化,以及批评理论如何跟上艺术的步伐。 一、从“戏园子”到“数字终端”:观众的代际差异 详细分析了传统戏曲核心观众群(世家、地方士绅、固定戏迷)的瓦解,以及由年轻、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构成的“新戏迷”群体的形成。研究了新观众对“可理解性”和“戏剧冲突的清晰度”的需求,如何反向影响了舞台表演的节奏。 二、中国戏曲美学的现代阐释 回顾了二十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戏曲美学的研究,如对“虚拟性”、“程式化”、“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定义演变。本书旨在提出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理论框架,用以分析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剧种在继承与创新中共同遵循的美学原则。 结语:未来的剧场——古典的韧性与现代的张力 总结了中国戏曲在一百多年的剧烈变革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展望了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未来技术背景下,戏曲艺术如何继续在保留其独特“精、气、神”的同时,找到新的生命力与表达空间。 --- 本书特点: 深度聚焦于“变革”而非“定型”: 避开对经典剧目情节的重复叙述,直击艺术本体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应激反应与创造。 跨学科研究视角: 融合了艺术史、社会学、剧场技术与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 丰富的案例分析: 引用了大量罕见的一手资料、演出剧照和早期评论,以支撑其理论论点。 适合读者: 戏曲专业研究人员、艺术史学者、对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以及寻求深度了解舞台艺术发展脉络的剧场从业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桂文亞
 
  資深作家,資深編輯,曾任聯合報記者、副刊編輯、民生報兒童組主任、童書主編、「兒童天地週刊」總編輯、聯合報童書出版部總編輯等職。作品屢屢得獎或入選為語文教材。兒童文學代表作品:《班長下台》、《美麗眼睛看界》、《親愛的壞貓先生》、《我愛藍影子》等,對兒童讀者影響尤其深遠廣泛,迄今有二十七篇作品被選入兩岸中小學各版本語文教材。編輯童書近四百五十冊,獲獎無數。

图书目录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文/許建崑
1. 宦門子弟錯立身
2. 感天動地竇娥冤
3. 沙門島張生煮海
4. 魯大夫秋胡戲妻
5. 迷青瑣倩女離魂
6. 便宜行事虎頭牌
7. 包公智賺生金閣
8. 風雨像生貨郎旦
9. 趙氏孤兒大報讎
10. 西廂記:崔鶯鶯與張君瑞的故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51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5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書窗共讀好時光
桂文亞
 
  喜歡看電影嗎?在劇院裡觀賞過舞臺劇、音樂劇、京劇或是話劇嗎?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先後在電影院看過莎士比亞原著改編成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馴悍記》;成年後也曾出入劇院,欣賞過京劇《竇娥冤》、《趙氏孤兒》和崑曲《西廂記》的演出,此外還包括以京劇形式搬演的莎翁戲劇《哈姆雷特》(也稱《王子復仇記》)及充滿歡樂夢幻趣味的兒童音樂劇《仲夏夜之夢》呢!
 
  《必追的中國戲曲十大經典故事》和《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兩本書的出版,正是取材自經典戲劇的故事集。寫作動機來自我從小對戲劇表演及閱讀的興趣,其中最富挑戰性和感謝的,就是研讀期間,邀請摯友——戲劇學家汪其楣教授,指導閱讀中國戲劇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十個文言文劇本,並改寫成朗朗上口的白話文。
 
  首先,得讀懂這些有點難度的古文,然後從「落落長」的對白中,尋找重點改寫成白話文。其中第一個故事〈宦門子弟錯立身〉,是現存中國戲劇中最早的三個劇本之一,其他九個故事選自元朝,原著作者包括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鄭光祖的〈迷青鎖倩女離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故事〉等。
 
  這些劇本文字典雅生動,除了篇幅不短,難字及典故都特別多,除了截長取短,還要改寫成通暢流利又不「摻水」的白話文,此其時,就有賴汪其楣老師的豐富學養,對劇中角色予以分解疑,深入淺出的講解,不但增強了我的賞析能力,下筆也順暢起來了。
 
  相對於《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本集子,改寫相對輕鬆。
 
  莎士比亞一生寫過三十八個劇本,因為早有公論,選出十個代表作不難,除了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克白》、《奧賽羅》和《王子復仇記》外,也不錯過《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仲夏夜之夢》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經典名篇的精采處,就是犀利幽默又優美的對白,處處藏著機鋒和哲思,對於人性的貪婪自私、權力慾望、仁慈博愛……多有著生動深刻的刻畫。當然,其中主要參考書籍包括了朱生豪先生和梁實秋先生的譯本,以及英國詩人、小說家查理.蘭姆(Charles Lamb)為青少年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文譯本和汪老師的指導。這兩本書完成後,曾先後在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由民生報出版。
 
  為了使本書內容更豐富完整,書中也介紹了莎士比亞生平,以及該時代劇場演出情況和演員服裝等資料,歷經多年,這套故事集又有了嶄新面世的機會,這不但肯定了閱讀中外經典名篇的意義和價值,也見證了自己「不忘初心」——至今仍堅守在兒童文學寫作及推廣的崗位上,心中滿是快慰和感謝!
 
導讀
 
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愛看戲的人,該知道「戲」是怎麼開演?
 
  最早的人類,他們採擷、捕魚、狩獵,或者戰爭歸來,在營火旁手舞足蹈的述說經過,有時候也用歌唱的方式來表達。用肢體表演的叫做「劇」,如果再加入唱歌的元素,就像是「歌劇」。
 
  在希臘,最早的表演場是一個人「獨秀」,如果他飾演一個王子,要呼喚所喜愛的公主,公主卻不在現場,該怎麼辦呢?他們在舞臺旁邊,安排一個五十人的歌唱團,代替「公主」,一同向王子回話。
 
  劇場裡有時候需要第二個角色,來與主角演出對手戲,可以是男女戀人、兄弟朋友,也可以是冤家敵人。最常見的搭檔,是一個聰明人欺負一個愚笨人,像隋、唐之間的「踏搖娘」、「參軍戲」;後來發展成「相聲」,如吳兆南、魏龍豪的演出。還有早期的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好萊塢《勞萊與哈台》、卡通《貓鼠兄弟》,以及《星際大戰》裡「阿圖」與「區皮歐」,也都是類似的組合。
 
  到了宋代,因應觀眾的渴望,從說唱的鼓子詞、諸宮調,加入南方戲的特色,有了故事、人物動作、歌曲唱腔,所以稱作「南戲」,延續到元、明兩代;而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劇本」,大部分都是經過明代刊刻流傳後,才成為定本。 
 
  元代由於外族入主,個性比較強悍,感情表達直接而熱烈,他們不習慣南方緩慢的歌聲與節奏,因此限定戲的長度,並且加入北方音樂,演化成「雜劇」。
 
  「一本四折」,是「元雜劇」的固定形式。與希臘早期的表演類似,只有男主角(末)或女主角(旦)其中一人,才有唱詞,所以有「末本」、「旦本」的區分。其他的配角只有賓白,負責對話和表演而已。
 
  一齣戲為什麼要分為四折呢?會不會像是「起、承、轉、合」的鋪排呢?有時候在四折的前、中、後,加入「楔子」(嵌入家具卡榫上的小木片),來使故事銜接緊密。以〈竇娥冤〉為例,竇天章進京赴考,把女兒託給蔡婆,做為楔子;第一折,賽盧醫謀害蔡婆,為張驢兒父子所救,因此引狼入室;第二折,張驢兒想要藥死蔡婆,沒想到是自己的父親喝了毒藥;第三折,受冤屈的竇娥受刑;第四折,竇天章夜間審查案件,竇娥鬼魂出現,向父親申冤。可以知道,這是個「旦本」,由竇娥主唱。竇天章只有在楔子中唱了一句詞,以後就沒有再唱,算是個小插曲,不影響「規矩」。
 
  但是這些「規矩」隨著時代而演變,例如〈張生煮海〉,看似以龍女為主的「旦本」,不讓男主角開口唱歌,也有些遺憾,因此安排一折讓張生主唱,一折以男女對唱。到了王實甫的〈西廂記〉,他把故事拉長為「五本廿一折」,張生、鶯鶯能獨唱、對唱,連紅娘和長老的徒弟惠明,也加入「歌唱」的行列。顯然他是以「南戲」冗長委婉的特質,多個角色分擔唱工,羼入「元雜劇」當中。
 
  有關戲曲的表演,各代都有變異,到了現代「崑曲」或地方戲劇,也都有不同的表演方式,但所扮演的故事內容,還是一成不變啊!因此,本書作者桂文亞,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倫理、愛情觀念,來為我們編寫再創。
 
  桂文亞為少年讀者編寫的十篇故事,不僅保留元代戲劇的特質,還有個精緻的組合。首篇〈錯立身〉,寫官家子弟愛上的演戲的少女,不惜離家出走,跟著劇團演戲,備嘗辛苦,最後得到父親的諒解。藉由這則故事,打開進入元代戲曲的大門,還會讓人聯想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大學生在旅行途中追隨劇團,只為了劇團中一個美麗的女孩。
 
  〈張生煮海〉、〈倩女離魂〉,都是寫男女天真大膽的熱戀,不顧社會制度攔阻,連靈魂脫了竅,也要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俗語說:「愛到恰比慘死」,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寫,原本是委婉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藉著鶯鶯夜間聽琴和張生草橋店夜夢的情節,來表現兩人「心有所屬」,讓人覺得纏綿悱惻!
 
  〈秋胡戲妻〉雖然放棄妻子自殺的結局,改成母親以死要脅,讓妻子原諒了秋胡,但還是讓人生氣。秋胡為了事業離家多年,回家途中,竟然在桑園調戲女子,等回到家裡,才知道那女子原來就是自己的妻子。這是個家庭倫理劇吧!儘管妻子原諒了秋胡,觀眾和讀者可不輕饒他呀!
 
  有四個故事屬於社會劇。〈生金閣〉是包公夜審無頭鬼郭成,好不恐怖!〈虎頭牌〉寫出馬弁武人喝酒誤事的醜態,真真好笑!〈貨郎旦〉中,李彥和好色,導致家破,幸虧奶媽張三姑將七歲的孩子春郎交給完顏拈各,自己跟隨賣雜貨的老人學習說唱。十三年後,否極泰來,一家人神奇的相會,一定吊足大家的胃口。
 
  〈趙氏孤兒〉有春秋時代的歷史背景,很早就被翻譯成法文、英文而名揚海外。為了一個小嬰兒,屠岸賈追殺國內所有的嬰兒,這與埃及法老追捕新生兒的摩西情節極為類似,到底是誰抄誰?也說不準。
 
  桂文亞下筆謹慎,掌握純熟的語言,也精準的表現原作滋味。她喜歡說:「為孩子寫作,不要害怕文字太深。就像把東西擺高一點,讓孩子踮著腳尖才搆得到;得到了,反而珍貴。」我更相信,隨著年歲增長,重覆來看這十篇故事,可以愈看愈有心得。彷彿追日,每一天日出的勝景都不一樣,永遠有新鮮的感受!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