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麯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早安!經典:我們來追劇!必追的中國戲麯十大經典故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桂文亞
圖書標籤:
  • 戲麯
  • 中國戲麯
  • 經典劇目
  • 文化
  • 曆史
  • 故事
  • 電子書
  • 早安!經典
  • 追劇
  • 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打開書頁,來一趟古代社會自由行,走進古代劇場來追劇。
 
  ★精選十個最具代錶性的宋元戲麯,改寫為每篇三韆字短篇故事,刻劃宋元時候的社會民風、人性與人情。
 
  ★擺脫拗口文言文,來追宋元雜劇。原來雜劇這麼多采多姿:
  ◎〈宦門子弟錯立身〉:男主角完顏壽馬是個愛唱戲的公子,與小戲班女主角擦齣愛的火花,他決定做「拒絕聯考的小子」,不顧科考、功名,跟著戲班跑江湖,每天可以「團練」唱個過癮。原來古人也可以這麼熱情的活著!
  ◎〈感天動地竇娥冤〉:反映社會對弱勢、對女性的壓迫。如何翻轉弱勢處境,是每個時代都需要處理的社會議題。
  ◎〈迷青瑣倩女離魂〉:倩女為瞭陪伴心上人進京趕考,竟然靈魂齣竅,展現古代女子勇敢追愛、奔放的一麵!
 
  ★各篇篇後均附【走進雜劇的勾欄瓦捨】單元,提供背景知識小補充。
 
本書特色
 
  早安!經典  適閤中小學晨讀
  ★高手精心改寫,文字典雅簡潔、具現代感。
  ★特殊語詞或內容,製作隨頁附註,掃除閱讀障礙,增進理解。
  ★篇後均附閱讀補充單元,提供背景知識補充、關鍵句雙語學習。閱讀素養與文化素養一次到位!
  ★字大好讀,難字加注音。
  ★文圖並茂,全彩插圖,圖多生動。
  ★做為國中國文-元代文學的先備閱讀。
 
閱讀專傢 樂讀推薦
 
  林文寶∣ 國立臺東大學榮譽教授
  張子樟∣ 閱讀推廣人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
  遊珮蕓∣ 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教授、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曾淑賢∣ 國傢圖書館館長
  陳幸蕙∣ 作傢
  王淑芬∣ 作傢
  林世仁∣ 作傢
  張嘉驊∣ 作傢
  謝鴻文∣ 兒童戲劇工作者、作傢
 
好評推薦
 
  ◎王淑芬︰別再說「看戲是傻子」瞭!捧讀經典好戲,加上與現代接軌的解說;看好戲,養智慧,纔不傻呢。
  ◎林世仁︰美文名傢+戲劇名傢=古典戲劇變好看囉! 
  ◎謝鴻文︰十六世紀的莎士比亞戲劇,甚至更遠的中國宋、元戲麯,跨越時空的恆久魅力,在白話又不失古典文學韻味的再現中,摺射的思想如日光煦然可親。
追光逐夢:中國戲麯百年流變與舞颱藝術革新 一部跨越時空,深入剖析中國戲麯藝術發展脈絡的深度研究與欣賞指南 核心內容提要: 本書並非簡單的劇目匯編或普及讀物,而是一部聚焦於中國戲麯在近現代一百多年間的復雜演變、藝術創新與文化衝擊的學術性與欣賞性兼具的專著。它以宏大的曆史視野,梳理瞭京劇、昆麯、越劇、川劇等主要劇種在清末民初劇場革命、新文化運動衝擊、特定曆史時期的政治影響以及當代全球化語境下的生存與發展軌跡。全書分為五個主要部分,深入探討瞭戲麯本體的審美轉型、舞颱技術的革新、錶演體係的理論構建以及戲麯與其他藝術形式的對話與融閤。 --- 第一部分:舊瓶裝新酒——晚清至民國初期的劇場革命與劇本重塑 本部分著重考察瞭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葉,中國傳統戲麯麵對西方文化湧入與社會結構劇變時的自我調適與劇烈變動。我們不再關注已定型的經典劇目本身,而是聚焦於“如何演”和“演什麼”的底層邏輯變化。 一、從“班社”到“劇團”:商業化與管理模式的轉型 詳細分析瞭傳統戲班嚮近代專業劇團的蛻變過程,包括演員的身份變化、閤同製度的引入、票務係統的現代化以及劇場建築(如“戲園子”嚮“大劇場”的過渡)對演齣形態的影響。重點探討瞭程長庚、譚鑫培等前輩藝術傢在市場壓力下如何進行藝術創新,以適應日益增長的市民階層審美需求。 二、文人介入與劇本的“白話化”嘗試 本章深入研究瞭以歐陽予倩、田漢等為代錶的知識分子如何介入戲麯創作。他們如何試圖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在傳統腔調中融入現代敘事結構和思想內核。我們將分析早期“新劇”(如“文明戲”)與傳統京劇的衝突與藉鑒,特彆是對傳統武生、花旦行當錶演程式的顛覆性嘗試。例如,探討“時裝戲”的齣現,如何迫使演員打破傳統臉譜和服飾的桎梏,追求更接近現實生活的人物塑造。 三、聲腔流派的“精緻化”與“大眾化”的悖論 研究瞭四大徽班進京後京劇聲腔的融閤與分化,以及二、三代伶人的“集大成”之舉。重點不在於描述某位名傢的演唱風格(如梅蘭芳的“梅派”藝術),而在於分析這種“精緻化”的藝術巔峰如何在商業運作中被標準化、復製化,以及這種標準化對地方戲(如徽班的“二簧”與“西皮”的整閤)的影響,為後來地方戲麯的崛起埋下伏筆。 --- 第二部分:曆史的斷裂與精神的迴歸——20世紀中葉的政治影響與昆麯的復興 這一部分將目光投嚮20世紀中葉,分析特定曆史時期對戲麯藝術的深刻烙印,以及在時代洪流中對古典藝術(特彆是昆麯)的搶救性工作。 一、歌劇美學與戲麯錶演體係的碰撞 探討瞭建國初期,如何以歌劇的寫實主義和集體主義美學原則,對傳統的“一桌二椅”和程式化錶演進行改造。分析瞭“秧歌劇”等新興舞颱藝術對傳統戲麯身段和節奏感的影響。重點剖析瞭“革命曆史劇”的創作模式,以及這種模式如何重塑瞭戲麯人物的道德光譜,使得傳統“奸臣”“忠良”的形象被更具時代特徵的“革命者”形象所取代。 二、昆麯的“搶救”工程及其理論化 詳細描述瞭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俞振飛、周傳傢等為核心的昆麯搶救工作。本書將昆麯的復興視為一場純粹的“文化考古”,而非市場驅動的商業行為。我們分析瞭當時搶救者如何艱難地記錄瀕臨失傳的腔調、身段和伴奏,以及這一過程如何催生瞭中國戲麯學院派的“理論構建”體係,試圖將口傳心授的技藝轉化為可傳授的學科知識。 三、地方戲的崛起與聲腔的“地方特色”的強化 在京劇一傢獨大的背景下,本部分也關注瞭川劇、越劇、秦腔等地方戲在這一時期的發展軌跡。分析瞭各劇種如何通過吸收本地方言、民間音樂,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時,對抗主流京劇的影響力。例如,越劇如何通過吸收話劇的寫實化舞颱設計,在城市中迅速站穩腳跟。 --- 第三部分:舞颱的革新與視覺的革命——布景、燈光與服裝的現代化 本章完全聚焦於戲麯“物質技術”層麵,探討瞭舞颱美術如何實現從傳統“寫意”到現代“寫實”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對演員錶演空間的影響。 一、從“鏡框式”舞颱到“多功能空間”的探索 考察瞭二十世紀中後期,劇場舞颱結構的變化對戲麯空間感的衝擊。分析瞭如何運用機械布景、轉颱等現代劇場技術,在不完全拋棄寫意傳統的前提下,實現場景的快速轉換和復雜戲劇衝突的視覺呈現。 二、燈光對“虛擬空間”的構建 戲麯傳統上依賴自然光和舞颱的固定照明。本節細緻分析瞭電光源引入後,燈光設計師如何利用追光、染色光等技術,去強調或模糊程式化動作,以及燈光如何被用來輔助塑造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傳統戲麯美學中較少涉及的領域。 三、服裝與化妝的“寫實化”與“符號化”的再平衡 對比瞭傳統戲麯中誇張的、符號化的戲服與民國後受西方服飾影響的新式戲服。研究瞭化妝術在提升麵部錶現力的同時,如何被巧妙地用於“簡化”臉譜,使傳統角色能夠適應更具情感深度的現代錶演需求。 --- 第四部分:戲麯的當代睏境與跨界融閤的實驗 本部分直麵當代,探討戲麯在市場經濟和信息爆炸時代的挑戰,以及藝術傢們為求生存和發展所做的先鋒性探索。 一、對“老本”的解構與“新編”的時代意義 分析當代戲麯創作不再滿足於翻演舊劇,而是大量齣現“新編曆史劇”和“現代戲”。本章研究這些新編作品如何選擇曆史題材,以及如何重新解讀傳統倫理觀,以契閤當代觀眾的價值觀。重點分析瞭對傳統悲劇的“非悲劇化”處理,例如,在保留傳統唱腔的同時,賦予人物更復雜的動機。 二、戲麯與“非物質文化遺産”身份的博弈 探討瞭戲麯在被列為“非遺”後,其在保護與傳承上麵臨的官方與民間張力。分析瞭“活態傳承”的理念如何與現代教育體係産生矛盾,以及如何在保持藝術純粹性與滿足大眾文化消費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三、跨媒介實驗:戲麯與電影、動畫的對話 本節聚焦於戲麯藝術如何走齣劇場。分析瞭戲麯元素(如身段、唱腔的母帶)被融入電影、音樂劇甚至電子遊戲的案例。著重探討這些跨界閤作對戲麯“核心聽覺體驗”和“視覺程式”的衝擊與潛在激活作用。 --- 第五部分:觀眾的變遷與藝術批評的理論基礎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視角轉嚮“接受者”,探討在近百年間,戲麯觀眾群體的結構性變化,以及批評理論如何跟上藝術的步伐。 一、從“戲園子”到“數字終端”:觀眾的代際差異 詳細分析瞭傳統戲麯核心觀眾群(世傢、地方士紳、固定戲迷)的瓦解,以及由年輕、受過高等教育的觀眾構成的“新戲迷”群體的形成。研究瞭新觀眾對“可理解性”和“戲劇衝突的清晰度”的需求,如何反嚮影響瞭舞颱錶演的節奏。 二、中國戲麯美學的現代闡釋 迴顧瞭二十世紀以來,中外學者對戲麯美學的研究,如對“虛擬性”、“程式化”、“情景交融”等概念的定義演變。本書旨在提齣一個更具包容性的理論框架,用以分析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劇種在繼承與創新中共同遵循的美學原則。 結語:未來的劇場——古典的韌性與現代的張力 總結瞭中國戲麯在一百多年的劇烈變革中展現齣的驚人韌性。展望瞭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未來技術背景下,戲麯藝術如何繼續在保留其獨特“精、氣、神”的同時,找到新的生命力與錶達空間。 --- 本書特點: 深度聚焦於“變革”而非“定型”: 避開對經典劇目情節的重復敘述,直擊藝術本體在特定曆史條件下的應激反應與創造。 跨學科研究視角: 融閤瞭藝術史、社會學、劇場技術與美學理論的研究方法。 豐富的案例分析: 引用瞭大量罕見的一手資料、演齣劇照和早期評論,以支撐其理論論點。 適閤讀者: 戲麯專業研究人員、藝術史學者、對中國近現代文化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以及尋求深度瞭解舞颱藝術發展脈絡的劇場從業者。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桂文亞
 
  資深作傢,資深編輯,曾任聯閤報記者、副刊編輯、民生報兒童組主任、童書主編、「兒童天地週刊」總編輯、聯閤報童書齣版部總編輯等職。作品屢屢得獎或入選為語文教材。兒童文學代錶作品:《班長下颱》、《美麗眼睛看界》、《親愛的壞貓先生》、《我愛藍影子》等,對兒童讀者影響尤其深遠廣泛,迄今有二十七篇作品被選入兩岸中小學各版本語文教材。編輯童書近四百五十冊,獲獎無數。

圖書目錄

作者序:書窗共讀好時光 
導  讀: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文/許建崑
1. 宦門子弟錯立身
2. 感天動地竇娥冤
3. 沙門島張生煮海
4. 魯大夫鞦鬍戲妻
5. 迷青瑣倩女離魂
6. 便宜行事虎頭牌
7. 包公智賺生金閣
8. 風雨像生貨郎旦
9. 趙氏孤兒大報讎
10. 西廂記:崔鶯鶯與張君瑞的故事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50514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4.5MB

圖書試讀

作者序
 
書窗共讀好時光
桂文亞
 
  喜歡看電影嗎?在劇院裡觀賞過舞臺劇、音樂劇、京劇或是話劇嗎?當我還是學生的時候,曾先後在電影院看過莎士比亞原著改編成的《羅密歐與茱麗葉》和《馴悍記》;成年後也曾齣入劇院,欣賞過京劇《竇娥冤》、《趙氏孤兒》和崑麯《西廂記》的演齣,此外還包括以京劇形式搬演的莎翁戲劇《哈姆雷特》(也稱《王子復仇記》)及充滿歡樂夢幻趣味的兒童音樂劇《仲夏夜之夢》呢!
 
  《必追的中國戲麯十大經典故事》和《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兩本書的齣版,正是取材自經典戲劇的故事集。寫作動機來自我從小對戲劇錶演及閱讀的興趣,其中最富挑戰性和感謝的,就是研讀期間,邀請摯友——戲劇學傢汪其楣教授,指導閱讀中國戲劇史上最具代錶性的十個文言文劇本,並改寫成朗朗上口的白話文。
 
  首先,得讀懂這些有點難度的古文,然後從「落落長」的對白中,尋找重點改寫成白話文。其中第一個故事〈宦門子弟錯立身〉,是現存中國戲劇中最早的三個劇本之一,其他九個故事選自元朝,原著作者包括關漢卿的〈感天動地竇娥冤〉、鄭光祖的〈迷青鎖倩女離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故事〉等。
 
  這些劇本文字典雅生動,除瞭篇幅不短,難字及典故都特別多,除瞭截長取短,還要改寫成通暢流利又不「摻水」的白話文,此其時,就有賴汪其楣老師的豐富學養,對劇中角色予以分解疑,深入淺齣的講解,不但增強瞭我的賞析能力,下筆也順暢起來瞭。
 
  相對於《必追的莎士比亞十大經典故事》這本集子,改寫相對輕鬆。
 
  莎士比亞一生寫過三十八個劇本,因為早有公論,選齣十個代錶作不難,除瞭四大悲劇《李爾王》、《馬剋白》、《奧賽羅》和《王子復仇記》外,也不錯過《威尼斯商人》、《馴悍記》、《仲夏夜之夢》和《羅密歐與茱麗葉》。這些經典名篇的精采處,就是犀利幽默又優美的對白,處處藏著機鋒和哲思,對於人性的貪婪自私、權力慾望、仁慈博愛……多有著生動深刻的刻畫。當然,其中主要參考書籍包括瞭硃生豪先生和梁實鞦先生的譯本,以及英國詩人、小說傢查理.蘭姆(Charles Lamb)為青少年改寫的《莎士比亞故事集》中文譯本和汪老師的指導。這兩本書完成後,曾先後在一九八四年和一九八七年由民生報齣版。
 
  為瞭使本書內容更豐富完整,書中也介紹瞭莎士比亞生平,以及該時代劇場演齣情況和演員服裝等資料,歷經多年,這套故事集又有瞭嶄新麵世的機會,這不但肯定瞭閱讀中外經典名篇的意義和價值,也見證瞭自己「不忘初心」——至今仍堅守在兒童文學寫作及推廣的崗位上,心中滿是快慰和感謝!
 
導讀
 
追劇如追日,每天都有新鮮的感受
許建崑  東海大學中文係教授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愛看戲的人,該知道「戲」是怎麼開演?
 
  最早的人類,他們採擷、捕魚、狩獵,或者戰爭歸來,在營火旁手舞足蹈的述說經過,有時候也用歌唱的方式來錶達。用肢體錶演的叫做「劇」,如果再加入唱歌的元素,就像是「歌劇」。
 
  在希臘,最早的錶演場是一個人「獨秀」,如果他飾演一個王子,要呼喚所喜愛的公主,公主卻不在現場,該怎麼辦呢?他們在舞臺旁邊,安排一個五十人的歌唱團,代替「公主」,一同嚮王子迴話。
 
  劇場裡有時候需要第二個角色,來與主角演齣對手戲,可以是男女戀人、兄弟朋友,也可以是冤傢敵人。最常見的搭檔,是一個聰明人欺負一個愚笨人,像隋、唐之間的「踏搖娘」、「參軍戲」;後來發展成「相聲」,如吳兆南、魏龍豪的演齣。還有早期的電影《王哥、柳哥遊臺灣》、好萊塢《勞萊與哈颱》、卡通《貓鼠兄弟》,以及《星際大戰》裡「阿圖」與「區皮歐」,也都是類似的組閤。
 
  到瞭宋代,因應觀眾的渴望,從說唱的鼓子詞、諸宮調,加入南方戲的特色,有瞭故事、人物動作、歌麯唱腔,所以稱作「南戲」,延續到元、明兩代;而我們現在看得見的「劇本」,大部分都是經過明代刊刻流傳後,纔成為定本。 
 
  元代由於外族入主,個性比較強悍,感情錶達直接而熱烈,他們不習慣南方緩慢的歌聲與節奏,因此限定戲的長度,並且加入北方音樂,演化成「雜劇」。
 
  「一本四摺」,是「元雜劇」的固定形式。與希臘早期的錶演類似,隻有男主角(末)或女主角(旦)其中一人,纔有唱詞,所以有「末本」、「旦本」的區分。其他的配角隻有賓白,負責對話和錶演而已。
 
  一齣戲為什麼要分為四摺呢?會不會像是「起、承、轉、閤」的鋪排呢?有時候在四摺的前、中、後,加入「楔子」(嵌入傢具卡榫上的小木片),來使故事銜接緊密。以〈竇娥冤〉為例,竇天章進京赴考,把女兒託給蔡婆,做為楔子;第一摺,賽盧醫謀害蔡婆,為張驢兒父子所救,因此引狼入室;第二摺,張驢兒想要藥死蔡婆,沒想到是自己的父親喝瞭毒藥;第三摺,受冤屈的竇娥受刑;第四摺,竇天章夜間審查案件,竇娥鬼魂齣現,嚮父親申冤。可以知道,這是個「旦本」,由竇娥主唱。竇天章隻有在楔子中唱瞭一句詞,以後就沒有再唱,算是個小插麯,不影響「規矩」。
 
  但是這些「規矩」隨著時代而演變,例如〈張生煮海〉,看似以龍女為主的「旦本」,不讓男主角開口唱歌,也有些遺憾,因此安排一摺讓張生主唱,一摺以男女對唱。到瞭王實甫的〈西廂記〉,他把故事拉長為「五本廿一摺」,張生、鶯鶯能獨唱、對唱,連紅娘和長老的徒弟惠明,也加入「歌唱」的行列。顯然他是以「南戲」冗長委婉的特質,多個角色分擔唱工,羼入「元雜劇」當中。
 
  有關戲麯的錶演,各代都有變異,到瞭現代「崑麯」或地方戲劇,也都有不同的錶演方式,但所扮演的故事內容,還是一成不變啊!因此,本書作者桂文亞,以現代人可以接受的倫理、愛情觀念,來為我們編寫再創。
 
  桂文亞為少年讀者編寫的十篇故事,不僅保留元代戲劇的特質,還有個精緻的組閤。首篇〈錯立身〉,寫官傢子弟愛上的演戲的少女,不惜離傢齣走,跟著劇團演戲,備嘗辛苦,最後得到父親的諒解。藉由這則故事,打開進入元代戲麯的大門,還會讓人聯想日本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孃》,大學生在旅行途中追隨劇團,隻為瞭劇團中一個美麗的女孩。
 
  〈張生煮海〉、〈倩女離魂〉,都是寫男女天真大膽的熱戀,不顧社會製度攔阻,連靈魂脫瞭竅,也要跟心愛的人在一起。俗語說:「愛到恰比慘死」,大概是這個意思吧!
 
  王實甫的《西廂記》,是根據唐代元稹的〈鶯鶯傳〉改寫,原本是委婉含蓄沒有結果的愛情,藉著鶯鶯夜間聽琴和張生草橋店夜夢的情節,來錶現兩人「心有所屬」,讓人覺得纏綿悱惻!
 
  〈鞦鬍戲妻〉雖然放棄妻子自殺的結局,改成母親以死要脅,讓妻子原諒瞭鞦鬍,但還是讓人生氣。鞦鬍為瞭事業離傢多年,迴傢途中,竟然在桑園調戲女子,等迴到傢裡,纔知道那女子原來就是自己的妻子。這是個傢庭倫理劇吧!儘管妻子原諒瞭鞦鬍,觀眾和讀者可不輕饒他呀!
 
  有四個故事屬於社會劇。〈生金閣〉是包公夜審無頭鬼郭成,好不恐怖!〈虎頭牌〉寫齣馬弁武人喝酒誤事的醜態,真真好笑!〈貨郎旦〉中,李彥和好色,導緻傢破,幸虧奶媽張三姑將七歲的孩子春郎交給完顏拈各,自己跟隨賣雜貨的老人學習說唱。十三年後,否極泰來,一傢人神奇的相會,一定吊足大傢的胃口。
 
  〈趙氏孤兒〉有春鞦時代的歷史背景,很早就被翻譯成法文、英文而名揚海外。為瞭一個小嬰兒,屠岸賈追殺國內所有的嬰兒,這與埃及法老追捕新生兒的摩西情節極為類似,到底是誰抄誰?也說不準。
 
  桂文亞下筆謹慎,掌握純熟的語言,也精準的錶現原作滋味。她喜歡說:「為孩子寫作,不要害怕文字太深。就像把東西擺高一點,讓孩子踮著腳尖纔搆得到;得到瞭,反而珍貴。」我更相信,隨著年歲增長,重覆來看這十篇故事,可以愈看愈有心得。彷彿追日,每一天日齣的勝景都不一樣,永遠有新鮮的感受!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