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樹圖鑑 (電子書)

賞樹圖鑑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章錦瑜
图书标签:
  • 树木
  • 植物
  • 图鉴
  • 赏树
  • 园艺
  • 自然
  • 电子书
  • 科普
  • 景观
  • 户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73種景觀植物完整型態觀察與欣賞
100多種園藝品種、變種及類似植物

  景觀樹木觀賞EASY GO!
  《賞樹圖鑑》收錄81科273種及100多種園藝品種、變種及類似植物,
  涵蓋喬木、灌木及藤本等景觀植物,
  是臺灣唯一完整收錄樹型及花果葉等特寫的景觀植物圖鑑。

  ★3000張圖片與解說,讓您輕鬆辨識景觀植物
  經由樹型、樹高、樹幹、葉、花、果、種子等明顯特徵的清晰寫真及說明,教您如何鑑別各種常見景觀植物。
  ★類似植物比較表,型態類似植物亦能明確辨別
  就外觀型態類似植物一一詳列其間差異與辨識重點,據以確定植物名稱。
  ★收錄100多種園藝品種與變種
  無論是變種或園藝品種較多的植物,皆另以圖片與解說介紹。

本書特色

  1.最具口碑的景觀系章錦瑜教授所撰寫,每個物種皆收錄最齊全的植株,花果葉等辨識特寫照片。另附有相似種辨識特微重點表及對照圖片,讓讀者一眼即能辨識。

  2.2021年新版重新命名為《賞樹圖鑑》,視為全新版本。因為本書不僅照片全部換新,更增加近100種景觀植物(包括灌木藤本及禾本科),類似植物、變種和園藝品種等,圖文全面更新修訂,細部特寫也多更新為去背圖片,收錄更齊全,是臺灣唯一完整收錄花果葉等的景觀植物圖鑑。

  3.原版《景觀樹木觀賞圖鑑》,曾榮獲好書大家讀年度好書獎及文化部中小學生好書推介。2021年全新版本,更臻完美。
古代園林與植物研究:一份跨越時空的探索 【書籍簡介】 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古代中國園林藝術及其所蘊含的植物知識的專著。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花草樹木的圖譜,更是一部結合了歷史學、植物學、藝術史與文學評論的綜合性研究。本書旨在揭示古代文人雅士如何將自然之美融入生活空間,以及他們對特定植物的象徵意義與文化價值的深刻理解。 第一部:園林的誕生與哲學基石 本書開篇,我們將追溯中國園林藝術的源頭。從早期的私家園林雛形,到魏晉時期山水詩的興起如何影響造園思想,乃至唐宋時期園林藝術的成熟,我們細緻梳理了不同歷史階段的園林風格演變。重點探討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與儒家「中庸之道」在園林佈局中的體現。 空間的哲學: 探討「咫尺之內再造乾坤」的空間哲學。分析了借景、對景、框景等手法,如何營造出無限遼闊的視覺感受,以及這種手法背後對有限與無限、有限空間與無限心靈的探討。 水與石的對話: 深入剖析太湖石、靈璧石等奇石在園林中的象徵意義,及其與水景(池、泉、瀑)的有機結合。這些元素不僅是造景的材料,更是古人寄託情懷、模擬自然山川的載體。 第二部:植物的符號學:園林中的“有情之物” 古代園林中的植物選擇絕非隨機,每一株樹、每一叢花都有其特定的文化意涵。本書將重點解析幾類在古代園林中佔有核心地位的植物群落。 梅蘭竹菊(四君子): 這四種植物如何超越其生物學特性,成為文人精神世界的投射?我們將從歷代詩詞、書畫中尋找證據,闡釋梅的傲骨、蘭的幽雅、竹的氣節與菊的隱逸。例如,分析蘇軾、鄭板橋等人如何通過描繪竹子來表達自己的政治抱負或隱居情懷。 松柏的永恆: 探討松樹和柏樹在傳統文化中代表長壽與堅貞的地位。分析其在皇家園林與寺廟園林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們如何象徵著對時間流逝的抵抗。 果木與花卉的季節更迭: 對於桃、李、杏、薔薇、牡丹等季節性花卉,本書考察了它們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追捧程度。牡丹在唐代的盛極一時,與宋代後文人對清雅花卉(如月季、山茶)的偏好轉變,反映了社會審美趣味的微妙變化。 第三部:造園技術與植物的運用 本章節側重於古代園林師如何利用植物進行實際的空間塑造和氛圍營造。 綠籬與屏障: 分析如何使用灌木或喬木構成天然的牆體,劃分功能區域,同時兼顧通透性與私密性。探討不同植物的葉色和生長習性對光影效果的影響。 植物的藥用價值與食用性: 古代的園林往往是「藥園」與「菜園」的結合。本書將引述《齊民要術》等古籍記載,探討文人如何兼顧園林的觀賞性與其實用價值,選擇既美觀又具備藥用或食用價值的植物。 植物的養護智慧: 介紹古代通過嫁接、修剪、盆景化等技術來控制植物形態,使其適應特定空間的藝術。這部分的分析將參考明清時期的園藝著作,揭示古人對植物生長規律的精準掌握。 第四部:文學、藝術與園林中的植物意象 園林是詩歌與繪畫的實踐場所。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植物意象作為橋樑,連接了文學創作與物質空間。 詩歌中的「現場感」: 考察唐宋詩詞中對園林植物的描寫,如何通過精準的動詞和形容詞,將靜態的景物賦予生命力。分析特定的植物描寫如何烘托詩人的心境,例如以「蕭蕭」的風吹竹葉來烘托孤寂感。 繪畫中的虛實相生: 分析元明清山水畫中對園林植被的刻畫技法,如「米點」、「斧劈皴」等,如何表現不同樹木的質地與年代感,以及畫家如何在二維平面上重現三維空間的植物層次感。 總結:活著的歷史 本書試圖證明,古代園林中的植物不僅是裝飾,它們是承載了數千年文化記憶的活化石。通過對這些植物的深入解讀,我們可以更立體地理解古代知識分子如何構建他們的精神家園,以及他們對自然秩序與人文倫理的深刻洞察。這是一趟深入古代生活美學核心的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章錦瑜


  出生於臺中,成長於臺北,30歲再回到臺中,一直住在大肚山上。臺灣大學園藝系學士、園藝研究所造園組碩士,中興大學植物研究所博士。任教於東海大學景觀學系30餘年後退休。喜歡到處遊山玩水、觀賞大自然,並拍照紀錄,拍攝的照片不可計數。

  出版書籍有:
  《景觀植物彩色圖鑑》六冊(榮獲行政院新聞局自然科學類重要學術專門著作)
  《台灣行道樹》二冊
  《居家盆栽事典》
  《景觀樹木觀賞圖鑑》(原版/榮獲2007年度好書大家讀)
  《景觀喬木賞花圖鑑》
  《景觀灌木藤本賞花圖鑑》
  《室內觀賞植物圖鑑》上下冊(榮獲文化部「第37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图书目录

如何使用本書 008
作者序 010
植物形態術語及使用說明 012

壹、裸子植物 023
蘇鐵科 024
蘇鐵 024 /臺東蘇鐵 028/光果蘇鐵 031/非洲刺葉蘇鐵 031/闊葉蘇鐵 032
銀杏科 034
銀杏 034
松科 039
雪松 039/臺灣油杉 042/濕地松 043/臺灣五葉松 046/日本黑松 048
杉科 051
水杉 051/落羽松 053
柏科 057
臺灣肖楠 057/紅檜 059/藍柏 060/香冠柏 061/龍柏 062/偃柏 064/側柏 065
羅漢松科 067
竹柏 067/蘭嶼羅漢松 069/羅漢松 071/桃實百日青 073
南洋杉科 075
貝殼杉 075/肯氏南洋杉 077/小葉南洋杉 079

貳、被子植物—雙子葉
一、喬木
蕃荔枝科 084
垂枝長葉暗羅 084
樟科 086
樟樹 086/蘭嶼肉桂 091/陰香 092/錫蘭肉桂 095/菲律賓厚殼桂 097/潺槁樹 099/大葉楠 101/紅楠 104/香楠 107/酪梨 109
蓮葉桐科 111
蓮葉桐 111
肉豆蔻科 113
蘭嶼肉豆蔻 113
薔薇科 115
臺灣枇杷 115
含羞草科 117
耳莢相思樹 117/直幹相思樹 119/銀合歡 121/金龜樹 123
蘇木科 125
羅望子 125
蝶形花科 127
印度黃檀 127
金縷梅科 129
楓香 129
法國梧桐科 132
法國梧桐 132
楊柳科 134
垂柳 134/水柳 136
水冬瓜科 138
水冬瓜 138
楊梅科 139
楊梅 139
樺木科 141
臺灣赤楊 141
殼斗科 142
小西氏石櫟 142/青剛櫟 144
胡桃科 146
楓楊 146
木麻黃科 147
木麻黃 147
榆科 150
沙朴 150/山黃麻 151/榔榆 153/櫸木 156
桑科 158
麵包樹 158/羅蜜 161/構樹 164/象耳榕 167/孟加拉榕 168/垂榕 170/無花果 172/印度橡膠樹 174/牛奶榕 176/糙葉榕 178/琴葉榕 180/長葉垂榕 181/榕樹 183/菩提樹 189/稜果榕 190/幹花榕 192/雀榕 193/小葉桑 195
大風子科 197
山桐子 197/羅比梅 199/庫氏大風子 200/魯花樹 202
椴樹科 204
南美假櫻桃 204
梧桐科 206
昆士蘭瓶幹樹 206/銀葉樹 207/槭葉翅子木 209/可可 211
大戟科 213
茄苳 213/鐵色 216/白樹仔 217/披針葉饅頭果 219/巴西橡膠樹 221/沙盒樹 222/血桐 224/野桐 226/白匏仔 228/蟲屎 229/油柑 230/白桕 232
山茶科 233
森氏紅淡比 233
桃金孃科 234
大葉桉 234/澳洲茶樹 236/疏脈赤楠 237
使君子科 239
銀紐樹 239/馬尼拉欖仁 241/欖仁 243/小葉欖仁 246
冬青科 248
鐵冬青 248
鼠李科 249
紅棗 249/印度棗 251
紫金牛科 253
樹杞 253
杮樹科 255
毛杮 255/軟毛杮 257/象牙木 258/杮 260
山欖科 262
星蘋果 262/人心果 263/蛋黃果 265/牛油果 266/大葉山欖 267/山欖 269
五斂子科 271
木胡瓜 271/楊桃 273
楝科 275
大葉樹蘭 275/臺灣樹蘭 277/大葉桃花心木 279/香椿 282
無患子科 284
龍眼 284/荔枝 286/番龍眼 288/無患子 290
漆樹科 292
黃連木 292/山漆 294/巴西乳香 295/太平洋榅桲 296
槭樹科 298
臺灣三角楓 298/臺灣紅榨槭 300/掌葉槭 301/青楓 303
省沽油科 305
野鴨椿 305/三葉山香圓 307
夾竹桃科 308
黑板樹 308
茜草科 310
檄樹 310
紫葳科 311
山菜豆 311
厚殼樹科 312
破布子 312
馬鞭草科 314
柚木 314
蓼科 315
海葡萄 315

二、灌木
樟科 318
內苳子 318/倒卵葉楠 319
薔薇科 320
紅芽石楠 320
豆科 321
白木蘇花 321
鼠刺科 322
小花鼠刺 322
山茱萸科 323
東瀛珊瑚 323
五加科 325
孔雀木 326/八角金盤 327/五爪木 329/福祿桐屬 330/鵝掌藤 332/鴨腳木 334/蓪草 336
金縷梅科 337
紅繼木 337
黃楊科 338
雀舌黃楊 338/小葉黃楊 339
楊柳科 340
貓柳 340
大戟科 341
鐵莧屬 341/枯里珍 343/彩葉山漆莖 345/紅仔珠 347/土密樹 349/變葉木屬 350/霸王鞭 352/紫錦木 354/綠珊瑚 356/紅背桂 357/蘭嶼土沉香 358/密花白飯樹 359
山茶科 360
凹葉柃木 360
桃金孃科 361
樹葡萄 361/草莓番石榴 362/長紅木 363
冬青科 364
英國冬青 364/燈稱花 365
紫金牛科 366
雨傘仔 366/硃砂根 367/臺灣山桂花 368
杮樹科 370
楓港杮 370
山欖科 371
神秘果 371
芸香科 372
佛手柑 372/錦柑 373/過山香 374/三爪金龍 375/金豆柑 376/咖哩樹 377/胡椒木 378
茜草科 379
風箱樹 379/九節木 381/對面花 383
厚殼樹科 385
小葉厚殼樹 385
小蘗科 386
狹葉十大功勞 386
菊科 388
芙蓉菊 388
紫草科 389
白水木 389
金粟蘭科 391
臺灣及己 391
玄參科 392
苦檻藍 392

三、藤本
蘇木科 395
菊花木 395
五加科 396
常春藤 396
桑科 398
鵝鑾鼻蔓榕 398/薜荔 399/愛玉子 401/山豬枷 402/越橘葉蔓榕 403
馬兜鈴科 405
馬兜鈴屬 405
獼猴桃科 407
奇異果 407
葡萄科 409
錦屏藤 409/爬牆虎 410/葡萄 412
菊科 413
光耀藤 413

叁、被子植物—單子葉植物
芭蕉科 415
紅蕉 415/紫夢幻蕉 416/香蕉 417/暹羅紅寶石蕉 418/帝湧金蓮 419
旅人蕉科 420
赫蕉屬 420/旅人蕉 422/白花天堂鳥 423/天堂鳥 424
薑科 425
紅花月桃 425/月桃 426/薑荷花 428/薑花 429
美人蕉科 431
美人蕉 431
石蒜科 433
文珠蘭 433/蜘蛛百合 434
龍舌蘭科 435
龍舌蘭 435/朱蕉 437/番仔林投 438/竹蕉屬 439/酒瓶蘭 441/虎尾蘭屬 442/王蘭 444
棕櫚科 446
亞歷山大椰子 446/檳榔 447/山棕 448/凍子椰子 450/叢立孔雀椰子 451/袖珍椰子 453/黃椰子 454/
可可椰子 455/酒瓶椰子 457/棍棒椰子 458/蒲葵 459/三角椰子 461/加拿列海棗 462/臺灣海棗 463/
羅比親王海棗 465/馬氏射葉椰子 467/觀音棕竹 468/大王椰子 470/女王椰子 472/華盛頓椰子 474/狐尾椰子 476
露兜樹科 477
林投 477/紅刺露兜樹 478
禾本科 480
稚子竹 480/鳳凰竹 481/金絲竹 482/葫蘆龍頭竹 483/紫竹 484/孟宗竹 485/崗姬竹 486/唐竹 487

中文索引 488
學名索引 492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82012
  • EISBN:97862632003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73.3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

  出書真是一件煎熬的事,出植物圖鑑更是折磨人。

  每種植物需包括各部分的照片:花、果、葉(嫩葉、老葉、托葉)、枝條、樹幹、樹型、果實、種子,以及特殊構造(腺體、毛茸、尖刺)等,不同時間的表現、四季變化,以及在景觀的應用等。

  花果特別精緻的,很容易錯過,就得仔細慢慢找、特別費神。

  花朵綻放常不可捉摸,看著花苞出現,就得開始緊迫盯著,一不注意錯過,就得等明年。

  有些花只在早上綻放,或陽光夠強才展花。

  冬天的紅葉只在強陽直射下,才顯得特別艷麗。

  穗花棋盤腳是夜間開花,就得晚上摸黑來拍照。

  第倫桃常見果實,卻怎麼都拍不到花,偶爾有次站在樹下,不經意抬頭往上看,原來花躲藏在樹冠枝葉下。

  為了出書,常常四處遊走、長期追蹤。

  走到哪,都會特別專注周邊的植物。

  幾十年追植物,要拍到最美的,不僅要追得勤快,還得靠運氣。

  每次拍到一張還沒有的植物照片,就會非常興奮,彷彿中了大獎。

  30多年前,出第1本景觀植物書,是被情勢所迫。因為來東海教景觀植物課,沒有教科書,只好自己出書。

  從最早開始,這是第4個版本,每次改版,在當時都是三級跳。

  一再精進,拍到的照片更全面、品質更佳、特點更明顯。

  這本的照片是新的、版面設計是新的,煥然一新,就是一本新書。

  每張圖片都是百裡挑一,為了讓型態、細部更清晰,圖片還特別去背,很精美的觀賞植物圖鑑,自己看了都愛不釋手。

  感謝學長吳昭祥,提供多張精美照片,讓本書增色不少。

  感謝老公,常幫我外出找植物的花、果等,還幫忙校稿,女兒協助圖片去背,才能順利完成新書。

  期許自己80歲,還能再精進,完成第5個更創新的版本。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電子書的選題相當有時代意義。在這個鋼筋水泥叢林不斷擴張的年代,都市裡的綠色空間越發珍貴,但許多人對身邊的樹木卻是視而不見。我猜測作者在編排內容時,可能不會只局限於傳統的公園或森林,或許會納入許多「城市之樹」的案例。如果能探討這些樹木如何在有限的空間裡頑強生長,以及它們對改善城市微氣候的貢獻,那將會是非常有深度的探討。我特別關注的點在於,這本「圖鑑」如何處理不同地區的樹木文化差異?例如,不同族群或不同歷史背景下,人們對於某些特定樹種的看法是否有所不同?一本好的賞析之作,除了科學知識外,更應當承載著人文的厚度。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平台,讓我們重新與這些沉默的生命建立連結,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

评分

這本關於樹木賞析的電子書,封面設計簡潔有力,色彩的運用讓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作者對自然生態的細膩觀察。雖然我還沒完全拜讀,但光是從目錄和簡介中,就已經能嗅到一股濃厚的文藝氣息。它不像傳統的植物圖鑑那樣,只著重於學術性的分類和嚴謹的描述,反而更像是一本融入了個人情感與生活哲思的賞樹指南。我特別期待它如何將「賞」這個動詞與「樹」這個生命體結合起來,或許會帶領讀者進入一個全新的、更具感性的視角。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能夠沉下心來專注於這樣一個主題,本身就是一種難得的體驗,相信作者在文字與影像的編排上,一定下了不少苦心。光是想像翻閱電子書時,那些精美的插圖與文字如何交織,就讓人忍不住想趕快深入其中,享受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饗宴。

评分

身為一個對園藝和戶外活動有興趣的讀者,我對任何探討自然美學的出版品都抱持著高度的好奇心。這本《賞樹圖鑑》的電子格式,對我來說非常方便,無論是在通勤的捷運上,還是在山間步道休息時,隨時都能打開來翻閱。我很好奇,作者如何處理「圖鑑」這個略顯生硬的名詞,並將其轉化為「賞」這個充滿詩意的動作。台灣的樹種多樣性非常高,從高海拔的檜木到平地的行道樹,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賞樹技巧,例如如何觀察樹皮的紋理、葉片的脈絡,或是從樹冠的形狀來推斷樹木的生長環境。如果能搭配一些專業但不艱澀的解說,讓讀者在戶外活動時,能更有根據地欣賞周遭的綠意,那這本書的價值就大大提升了。它不該只是一本靜態的知識庫,而應該是一本能引導我們走出去的行動指南。

评分

從電子書的行銷資訊來看,這本書似乎在強調一種「慢下來的觀看」哲學。這對我這個經常需要處理大量數據和快速決策的人來說,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美學是需要時間醞釀和細細品味的,而賞樹正好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希望能看到作者分享一些關於「入定式」賞樹的心法,比如如何排除雜念,只專注於眼前這棵樹的呼吸與姿態。另外,電子書的特性允許加入多媒體元素,我非常期待它是否能結合一些令人放鬆的背景音效,或是短暫的縮時攝影,來捕捉樹木的微小動態。總之,這不只是一本圖鑑,更像是一帖心靈處方箋,希望能藉由它,找回那份被城市噪音稀釋掉的、對生命本質的敬畏與好奇。

评分

說真的,現在的書市上充斥著各種「生活風格」類的指南,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卻不多。這本《賞樹圖鑑》電子書,從書名上就散發出一種沉穩的氣質,讓我覺得它或許能提供一種慢活的哲學。我總覺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樹木,每一棵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脾氣,它們見證了歷史的變遷,也承受了風霜雨雪。我希望這本書不只是教我如何分辨楓香和榕樹,更希望能啟發我去思考,在匆忙的生活節奏中,我們是如何錯過了身邊這些默默奉獻的綠色巨人。如果作者能夠分享一些他親身觀察不同季節、不同光線下,同一棵樹木所展現的千姿百態,那肯定會讓人讀得津津有味,並且激發出我想拿起相機,也去記錄身邊風景的衝動。這本電子書的出現,或許會成為我午後茶餘飯後,最寧靜的陪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