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零排放:能源政策的創新與挑戰 (電子書)

淨零排放:能源政策的創新與挑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治國
图书标签:
  • 淨零排放
  • 能源政策
  • 氣候變遷
  • 永續發展
  • 能源轉型
  • 綠色能源
  • 環境政策
  • 科技創新
  • 政策分析
  • 碳中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淨零排放」成為環境生態的首要議題,台灣該如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能源政策,是這個時代最迫切的問題。
 
  「2050淨零排放」如何達成?它對經濟貿易的衝擊有多大?
 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之後,各國紛紛承諾要在2050年之前讓二氧化碳的排放歸 零,也將開始實施「碳邊境調整措施」。台灣的經濟高度依賴貿易出口,我們如何因應「淨零排放」的嚴格要求,維持國家競爭優勢?
  
  「2025非核家園」能否達成?它是否會造成缺電、限電的問題?
  政府喊出「2025非核家園」的口號,希望在2025年之前達成「天然氣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的能源轉型目標。但是現在距離2025只剩三年,天然氣及再生能源都嚴重落後,只能靠燃煤及核能補足缺口。當核電廠全部退場之後,台灣如何避免缺電及限電?
  
  「淨零排放路徑圖」跟「能源轉型政策」是不是存在根本的矛盾?
  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原本保留30%的燃煤發電,但是爲了呼應「淨零排放」的世界潮流,決定進一步減少燃煤發電,並大幅提高再生能源的發電佔比到70%。這個「淨零排放路徑圖」只有目標,卻完全沒有具體做法,幾乎就像天方夜譚。它會不會進一步打亂了原本就岌岌可危的能源轉型計劃?
 
  當全世界都恢復核電時,台灣有沒有可能發展最新的微小型反應器?
  「淨零排放」與「俄烏戰爭」凸顯出能源問題的嚴重性,使世界各國紛紛恢復使用核電,連一向反核的日本與德國也不例外,反而台灣逆向而行,成爲全世界唯一反對核能發電的國家。如果我們堅持所有核能電廠停役,是否可以考慮發展近年來先進國家倡議的「微小型反應器」,以解決產業缺電的問題?
《绿色能源革命:全球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能源格局的深刻变革,聚焦于传统化石燃料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新型能源体系转型的复杂过程。我们不再仅仅讨论技术进步,而是将视野投向宏观的政策制定、经济影响、社会接受度以及由此引发的国际关系重塑。 第一部分:能源转型的驱动力与全球共识的形成 第一章:气候危机与能源安全的双重压力 本章首先梳理了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的最新进展,阐明了将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1.5°C范围内的紧迫性。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各国在能源安全方面的脆弱性,特别是对特定化石燃料进口的依赖如何成为地缘政治博弈中的软肋。我们将探讨能源独立性(Energy Independence)这一概念在后化石燃料时代的重新定义,以及各国如何利用绿色能源投资来实现战略自主。 第二章:技术成熟与成本曲线的陡峭下降 本书系统考察了太阳能光伏(PV)、风能(陆上与海上)、先进核能(如小型模块化反应堆SMRs)以及绿色氢能等关键技术的最新发展。我们不仅评估了它们的发电效率和可靠性,更着重分析了“平准化度电成本”(LCOE)的持续下降如何使得可再生能源在经济上首次全面超越传统化石燃料。特别关注储能技术的突破,如长时储能(LDES)解决方案,它们是实现电网稳定性的核心瓶颈的突破口。 第三章:国际合作的框架与分歧 详细回顾了《巴黎协定》的实施机制及其对各国“国家自主贡献”(NDCs)的影响。同时,本章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融资、技术转让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上的核心分歧。我们考察了G7、G20以及联合国框架内关于碳定价机制、边境碳调节机制(CBAM)等全球性政策工具的辩论与博弈过程。 第二部分:主要经济体的能源战略与国内政策实践 第四章:欧洲的“绿色新政”:雄心与现实的拉锯 欧洲作为气候行动的先行者,其“绿色新政”是研究能源转型的核心案例。本章剖析了欧盟在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设定严格的能效标准以及推动去碳化目标方面所采取的激进措施。同时,我们也审视了俄乌冲突暴露出的对天然气依赖的结构性问题,以及欧洲为确保能源供应安全而在短期内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临时性”回归所引发的政策矛盾。 第五章:美国的能源主导权之争:补贴、法案与监管角力 本书详细解析了美国《降低通货膨胀法案》(IRA)对全球清洁能源供应链产生的巨大冲击。IRA不仅仅是气候法案,更是一项工业政策,旨在通过大规模补贴重塑制造业回流和技术本地化。本章对比分析了联邦政府的激励措施与各州在可再生能源配额制(RPS)上的差异化推行,以及对传统能源行业(如页岩油气)的长期战略定位。 第六章:亚洲的新兴力量:中国与印度的双重挑战 亚洲是全球能源需求增长最快的地区,也是最大的碳排放源。本章重点研究了中国在风光装机量上的世界领先地位,以及其在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上的主导优势。同时,深入探讨了印度在实现经济高速增长与履行气候承诺之间所面临的能源结构性困境,特别是其对煤炭的持续依赖和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并网的挑战。 第三部分:能源转型的关键挑战与地缘政治重塑 第七章:关键矿产的供应链安全与“绿色殖民”风险 向电气化和可再生能源转型,意味着从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转向对锂、钴、镍、稀土等关键矿产的依赖。本章绘制了这些矿产的全球分布图,分析了其开采、加工和精炼环节的高度集中性(特别是对特定国家的依赖)。我们探讨了供应链的脆弱性、环境和社会治理(ESG)标准在矿产获取中的冲突,以及各国为确保“绿色矿产”安全而展开的资源外交和投资竞争。 第八章:电网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与韧性建设 电力系统的现代化是实现深度脱碳的关键瓶颈。本章分析了现有输电和配电网络在接入大量间歇性可再生能源、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抵御网络攻击方面的不足。重点讨论了智能电网技术、跨区域互联互通项目(如超级电网)的规划,以及提高电网对分布式能源接入能力的必要性与面临的监管障碍。 第九章:社会公平与公正转型(Just Transition)的实践 能源转型绝非纯粹的技术或经济问题,它深刻影响着数百万依赖化石燃料产业的工人和社区。本章探讨了“公正转型”的必要性,包括为煤矿工人提供再培训和再就业支持、确保能源价格的可负担性、以及防止新绿色技术供应链中出现新的剥削现象。我们将分析各国在制定社会保障网络和社区再投资计划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第十章:能源地缘政治的未来:从化石燃料到技术主导权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能源转型置于更广阔的国际权力结构中考察。传统的石油地缘政治正在被“技术和矿产地缘政治”所取代。谁掌握了下一代能源技术(如先进电池、绿色氢气生产、碳捕集与封存CCS),谁就可能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我们预测了新兴的能源走廊、技术标准之争以及跨国能源公司在这一新格局中的角色演变。 --- 《绿色能源革命:全球转型与地缘政治博弈》为政策制定者、能源行业高管、国际关系学者以及所有关注全球经济未来走向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深入且不失批判性的分析框架,以理解这场定义我们时代的能源巨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毛治國  
 
  前行政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江宜樺 
 
  前行政院院長、長風基金會董事長
 
吳珮瑛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杜紫軍 
 
  前行政院副院長、電機電子工業公會會策顧問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12及13任總統、馬英九基金會董事長  
 
陳中舜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梁啟源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
 
童慶斌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永續辦公室執行長
 
塗千慧  
 
  中華經濟研究院高級專案管理師
 
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魏國彥 
 
  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編者簡介
 
馬英九基金會
 
  馬英九基金會以「為國家找出正確方向」為宗旨,搭建公共政策平台,讓關心國家發展的人士,對於弱勢、青年、文化、能源、兩岸、外交等重要議題,能有一個研討與發聲的管道。
  
  基金會透過政策研究、主題論壇、青年營隊等方式,匯聚各方智慧與能量,希望結合各個世代的想法與力量,擘劃出確切可行的政策路線,為「國家方向」重新定位,讓台灣重返正道,走出困境。
 
長風基金會
  
  長風文教基金會以「提升公民文化素養、協助青年連結國際」為宗旨,透過政策研究、專題演講、青年論壇、學生營隊、國際交流等活動,鼓勵社會大眾及青年學生共同探討台灣未來發展的願景與策略,並以建立社群網絡、分享研究成果等方式,進一步發揮思想交流的功能。
  
  基金會取名「長風」,意寓「乘長風破萬里浪」,靈感來自唐朝詩人李白的詩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期待民間力量凝聚淬煉,形成沛然莫之能禦的長風,突破一切險阻。

图书目录

序 能源再轉型,台灣向前行
(馬英九 中華民國第12及13任總統、馬英九基金會董事長)
序 急躁廢核,2025必然缺電
(江宜樺 前行政院院長、長風基金會董事長)
 
淨零排放—只公布了路徑圖,就可以達成淨零排放了嗎?
(杜紫軍 前行政院副院長、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會策顧問)
揭開達淨零碳排競賽的面紗—不同能源結構與GHGs排放量關係
(吳珮瑛 國立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
ESG永續治理轉型與競爭力
(童慶斌 國立台灣大學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教授、永續辦公室執行長)
淨零排放的自然解方
(魏國彥 前行政院環保署署長、逢甲大學創能學院講座教授)
談能源政策
(毛治國 前行政院院長、國立交通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台灣能源轉型與零碳政策之問題與建議
(梁啟源 國立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塗千慧 中華經濟研究院高級專案管理師)
再生能源行,不行?
(陳中舜 中華經濟研究院助研究員)
NASA獨鍾的微小型反應器與台灣未來的能源走向
(葉宗洸 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圓桌論壇—淨零排放與能源政策
主持人:馬英九(中華民國第12及13任總統、馬英九基金會董事長)
與談人:江宜樺(前行政院院長、長風基金會董事長)
李 敏(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
林聖忠(中原大學榮譽教授)
陳燦耀(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陳立誠(台灣能源部落格版主)
黃士修(「以核養綠」公投發起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65394
  • EISBN:9789570866407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0MB

图书试读

 
能源再轉型,台灣向前行
馬英九/中華民國第12及13任總統、馬英九基金會董事長
 
  長風基金會江董事長宜樺,各位貴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好!
  
  我在總統任內就關心能源,辦過2次大型的能源之旅,邀集政府首長與媒體264人,訪問全國能源機構。我卸任後,繼續關心能源,尤其看到台灣6年來發生5次大停電,缺電情況嚴重,令人憂心。
  
  2016年3月,我與剛當選的蔡英文總統在台北賓館會面。我提醒她,2025年台灣綠能占比20%的主張,不可能達成;美國彭博新聞社也認為這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遐想」。 
  
  但是蔡總統說,她的能源專家都是世界一流的,不會有問題。結果2017年8月,台灣就發生大停電,6年來已經發生5次,證明民進黨政府能源政策錯誤,根本無法解決台灣缺電問題。3年前,長風基金會跟馬英九基金會合辦「2019民間能源會議」,並提出具體建議,然而蔡政府根本不理會這些建議。三年後的今天,台灣的缺電依舊嚴重。民進黨政府的能源政策必須儘速改弦更張。因此今天辦理第二次能源會議,檢討政府今年3月公布的淨零排放能源路徑圖,能否達成目標,以及台灣如何不缺電。
  
  首先我要談2個新的發展。第一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7月14日宣布,將在今年冬季重啟最多9座11年前關閉的核能機組,以穩定能源供應。加上已重啟的10座與政府批准重啟的7座,總共26座,已超過當年關閉機組的一半;韓國新任總統尹錫悅,今年6月剛上任,就發表「核電復活宣言」,痛批前任總統文在寅錯誤的廢核政策,是「愚蠢的行為」。7月5日韓國政府提出新能源政策方向,在2030年前將核能發電占比提高到30%以上,化石燃料進口依賴度從去年81.8%降至60%。弔詭的是,目前跟我國同樣是獨立電網、缺乏自主能源但不缺電的日本與韓國,都決心大力發展核能,只有缺電的台灣反而堅持廢核,這代表什麼意義?
  
  第二個新發展是歐盟正式確認核能也是綠能!工總理事長苗豐強說:令人振奮。顯示大家都知道,如果再不能有效減碳,人類就會走上滅亡之路,而減碳必須靠核能。
  
  去年3月底,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就已經認定核能不排碳,是綠能的一種。8月份,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UNECE)呼籲不用核能,2050年就不可能達成碳中和。美國能源部長葛蘭紅也在去年11月COP-26中指出,核能是電網排碳的主要工具。英國《經濟學人》週刊則在去年11月刊出專文「核能安全而必要」;同月美國《時代》週刊也以專文強調「以核減碳」的必要性,不用核能就無法達成2050年碳中和的目標。
   
  國際能源總署(IEA)則在今年6月底指出,全球要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目標,核能發電必須成長兩倍。就在十天前,歐盟在7月6日確定將核電納入「永續分類」的「綠色投資項目」,也就是說,歐盟27國正式認定核能為綠能。世界核能蓬勃發展的趨勢如此明確,台灣如果還繼續忽視這個世界大勢,一定會被淘汰。
  
  2021年「聯合國氣候大會」決議在2050年前達成「淨零排放」目標後,要求全球加快「減碳」腳步。然而行政院在今年3月推出的《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卻仍堅持將排碳最少的核能排除在外。各界專家都質疑,如此要想在2050年達成淨零,簡直是天方夜譚!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坦承這是個挑戰。蔡政府在我國再生能源發展極為遲緩且昂貴的情形下還堅持廢核,完全無視於台灣的電網脆弱、能源短缺、供電不穩。最不可思議的是,蔡政府耗費上兆元新台幣發展綠能,目的是取代同樣是綠能的核電而非火力發電,更是先進國家絕不會犯的奇怪錯誤。這就是我國當前能源政策最荒謬的笑話。
  
  蔡總統11年前主張非核家園時,確實有德國、瑞士、比利時主張廢核,但目前瑞、比二國已決定將廢核時間無限期延後;原先堅定反核的德國經濟兼氣候行動部長哈柏克(Robert Habeck)也在今年2月坦承正在考慮是否延長核電廠的使用年限,不再堅持今年底廢核。美國拜登政府,罕見地將協助歐、亞、非6個國家興建核電廠,包括波蘭、烏克蘭、羅馬尼亞、肯亞、巴西與印尼。同時,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發展核能議題上意見完全一致。
  
  事實上,俄烏戰爭凸顯能源可作為戰略武器,與國家安全密切相關,各國因此更加重視能源自主。據《路透社》報導,德國總理蕭茲,在2月下旬坦承俄烏危機讓德國全面檢討能源政策,必須顧及國家安全。德國的能源中,天然氣僅占27%,且歐洲各國電網相連,德國電價雖貴到台灣的5倍(一度電新台幣12元),並不擔憂缺電,但也必須檢討能源政策。然而日本、韓國與我國,都是獨立電網國家,無法進口電力,必須擁有自主能源供應。我國將50%能源仰賴進口的液化天然氣,在基載電力不足下,這樣的作法會帶來嚴重的國安問題。 
  
  現在微小型反應器(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以及核融合(nuclear fusion)技術的新發展,顯示核能有更多有利條件成為世界未來的主要能源,台灣不能繼續死守在非核家園的觀念中,應該趁歐盟認定核能也是綠能的此刻,毅然改變僵化的能源政策。依據政府非核家園規劃,2025年再生能源占比須達20%,然而經濟部估計只有15.27%。蔡總統非核家園的政策已經跳票了,2025年要達成再生能源20%都做不到,更遑論2050要達成淨零排碳!
  
  目前全世界核電機組共440座,法國總統馬克宏在今年2月宣布「核能復興」計畫,將新建14座機組,加上現有的56座,總數將達70座。現有93座機組的美國,將繼續讓現有核電廠延役,並投資興建微小型反應器(SMR)。現有55個機組的中國大陸,預計在2030年前投資5,000億美元新建150座機組,屆時大陸將擁有200多座機組,取代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核能國。本世紀末全球估計將有多達700多座機組,包括沙烏地阿拉伯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產油大國的核能機組在內,核能將成為各國主要的能源。
  
  各位女士先生,今天我的結論是:台灣能源問題的解決,並不缺技術、也不缺資金、更不缺人才,唯一缺的,就是一個頭腦清楚,熟悉世局,反應快速,知錯能改的政府!台灣要向前行,能源政策一定要再轉型。
 
  謝謝大家!
急躁廢核,2025必然缺電
江宜樺/前行政院院長、長風基金會董事長
 
  三年前,長風文教基金會與馬英九基金會合辦第一次民間能源會議,以「以核養綠」以主題,探討台灣能源政策的新願景。當時2018年年底的公民投票落幕不久,「以核養綠」公投案獲得多數民意支持,逼使政府必須廢除《電業法》中硬性規定2025年之前停用核電的條文。雖然學者專家都呼籲政府要儘快檢討其能源政策,以防台灣出現「缺電、限電」危機,但蔡總統一意孤行,即使缺乏《電業法》的法律依據,仍悍然推動其建立於「2025非核家園」前提上的「能源轉型政策」。
  
  蔡政府所謂「能源轉型政策」,就是試圖透過「廢除核電、全力發展風電、太陽光電及天然氣發電」,在2025年完成「非核家園」的目標。如果以蔡總統上任後的第一個完整年度(2017年)為基準,到目標年度(2025年)為止,再生能源(風電及太陽光電)將從台灣全部電源配比的4.6%躍升到20%,天然氣發電將從33.9%提高到50%,燃煤發電將從47.4%降低為30%,而核能發電則從8~12%左右,逐年下降而終歸於零退場。
  
  然而,截至目前為止,「能源轉型政策」的執行率卻嚴重落後。到去年(2021)年底為止,再生能源仍只占全部電力的6%,天然氣仍然只占37%,而燃煤依然高達44%,核電則維持9%左右。換言之,從2016年蔡總統上任到目標年2025年,姑且以9年時間計算,前面5年再生能源只增加了2%,後面4年必須增加14%,才能達到目標的20%,但這是完全不可能的!同樣地,過去5年來,天然氣發電只增加了3%,後面4年必須暴增13%,才能達成目標的50%,但這也是完全不可能的!而燃煤發電在過去5年只減少了3%,卻必須在未來4年再減少14%,更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我們要沉痛地指出:不必等到2025年,大家就知道蔡總統的「能源轉型政策」已經注定失敗,因為空有美夢,但執行進度慘不忍睹。尤其是目前仍然穩定發電、占全部電力9%的核能發電,當核電廠機組逐一停用除役之後,2025年百分之百會出現「缺點、限電」的結果。到了那個時候,台灣面臨的挑戰不是電價漲幅多大的問題,也不是台電公司、中油公司會不會倒閉的問題,而是簡單兩個字:「缺電」!
  
  由於「非核家園」政策目標的錯誤,台灣的電力供應已經面臨嚴峻考驗。但是讓這個「必然缺電」前景更複雜的是,我們現在還增加了「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的挑戰。2021年11月,聯合國氣候大會在英國的格拉斯哥(Glasgow)召開第26屆年會(Conference of Parties, COP26)。有鑑於氣候變遷的危機越來越明顯,與會國家乃一致通過決議,宣佈要在2050年之前,達到全球「淨零排放」的目標。
  
  《格拉斯哥氣候公約》的重點如下:
 
  (1)重申《巴黎協定》的降溫目標,以工業革命前的平均值為準,努力將全球平均氣溫上升的幅度控制在2˚C之內,長期而言最好是控制升幅在1.5˚C之內。
 
  (2)以2010年平均值為準,必須在2030年前將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45%。
 
  (3)2050年左右達到淨零排放,意即全球溫室氣體的總排放與總吸收量相平衡之後,其淨值為零。
  
  「淨零排放」是一個極為崇高的理想,也是一個極為艱難的挑戰,因為這牽涉到人類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如何共同維護一個適合生存的環境,但也必須認真改變我們既有的生活習慣。在格拉斯哥會議之後,世界各國紛紛擬定如何達成「淨零排放」的策略與路徑圖,雖然目標年度參差不齊、手段各有差異,但都展現了一定的決心。從目前出爐的各國政策來看,大部分呼應COP26的宣言,以2050年為達成淨零的目標年,而手段則包括增加再生能源、增加核能、推廣電動車、實施碳交易、碳捕捉、碳關稅等措施。
  
  由於台灣不能自外於國際社會,因此行政院也在今年3月底提出我國的「淨零排放路徑圖」,宣示將從「電力部門」及「非電力部門」雙管齊下,在2050年達成我國的淨零排放目標。簡單地講,「電力部門」將進一步強化再生能源的比重、減少火力發電的占比,而「非電力部門」則從住宅、商業、運輸等方面著手,希望最終達成「零碳排放」的目標。
  
  就大家所關心的能源政策而言,在政府的「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中,再生能源將從「能源轉型政策」的全國電力占比20%,進一步提高到60~70%;搭配碳捕捉技術的火力發電,將進一步減少到只占20~27%;抽蓄水力維持1%;剩下的則是加快研究氫氣發電,希望能負擔全國電力的9~12%。
  
  然而,這個「淨零排放路徑圖」公布後,社會各界一片愕然,都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目前再生能源只有6%,要變成65%左右,等於是必須增加10倍以上,然而我們可用來增置太陽光電的土地在哪裏?可用來增設風力發電的海岸及海域又在哪裏?而目前政府拼命開發天然氣接受站及發電廠,使火力發電占比高達80%(如果幾年後核電除役,火力發電甚至可能高達90%),如何在2050年降為25%左右?至於氫氣發電,現在完全沒有蹤影,如何能在幾年後超越其他起步更早的國家,而設定一個比他們都還要高的發電能量及占比呢?
 
  行政院「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宣示的願景極為漂亮,包括:新建築物100%為零碳建築、智慧電錶及變電所設置率100%、所有產業全面汰換設備為零碳設備、電動車及電動機車市售比也是100%。但是對於如何達成這個「一切都100%零碳」的美麗新世界,卻沒有任何具體的策略及作法,也沒有像其他國家一樣的每5年計劃書,彷彿只要講完理想目標,事情就已經做完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淨零排放」的大方向下,世界各國深知目前光電及風電能量仍然有限,光靠發展再生能源並無法達標,因此紛紛借重核能發電,有的恢復核電廠運作,有的增建核電廠以提高核電占比,如日本、韓國、法國、英國、芬蘭等等。另外,歐洲議會也在不久之前(2022年7月6日),通過歐盟的提議,將核能列為「綠能」,可作為「永續能源投資項目」。這個決定極為關鍵,不僅正式承認「核能」確實有助於「減碳」,同時也使各國可以透過發展核能為手段以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
 
  在全球「反核運動」日漸邊緣化、「淨零排放」成為環境生態的首要議題之際,惟獨台灣的蔡英文政府反其道而行,固執地堅持「2025非核家園」的反核意識形態,提出一個「廢除核電的淨零碳排路徑圖」。在這種「意識形態掛帥」的決策思維下,可以預期政府的「2025能源轉型政策」與「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都必然失敗收場,因為台灣既無法達成再生能源大幅增長的目標,也必須燃燒更多的煤炭來補足廢核之後的電力缺口(大約660萬瓩)。
  
  就民眾的角度來看,我們幾年後必須承受的後果是:(1)缺電、限電、跳電,日常生活及產業活動都深受影響;(2)大量燒煤,空污嚴重,呼吸系統疾病及死亡劇增;(3)由於綠能不足,出口貿易遭受歐盟國家「碳邊境調整機制」(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 CBAM)的懲罰,使經濟成長及就業機會減少。
  
  以上兩個議題(「淨零排放」與「能源政策」)是息息相關的,如果能夠從科學、民生的角度來分析並做成決策,我們就有機會完成台灣真正需要的「能源轉型」,並對控制溫室氣體做出重要貢獻。但是如果先入為主地堅持某種政治立場,不願面對事實真相也不願進行理性辯論,那就會讓公共政策被「意識形態」所綁架,而走入無解的死胡同。過去多年來,蔡政府不顧現實情況、漠視世界潮流,堅持要在2025年之前完全廢除核電,不願意考慮讓核電在再生能源尚未成熟佈建之前扮演「以核養綠」的角色,更不願接受「核電」最後也晉身「綠電」、從而「核綠共生,取代火力」的發展,這是台灣能源轉型政策最致命的錯誤。
  
  「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嚴重」,台灣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在願景訴求上相當動人,卻是欠缺現實基礎、無法達成「穩定供電、減少空污」目標的口號而已。本次研討會,正是有鑑於「追求淨零排放」的世界趨勢、以及「穩定電力供應」的重要性而召開,因此我們分成兩個場次,邀請了多位傑出的學者專家與會,希望從「觀念釐清」、「問題分析」到「政策檢討」,創造一個不同於政府意識形態宣傳的思考空間。相信會後所出版的專書論文,對於台灣社會瞭解「淨零碳排」及「能源政策」兩個議題,都能有實質幫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年頭談「挑戰」,大家都會說缺錢、缺技術,但我覺得更深層次的挑戰,其實是社會共識的建立。你想啊,要蓋風場、要建儲能設施,總會有鄰避效應(NIMBYism)。如果這本書能從社會學或政治學的角度切入,分析一下台灣社會對於能源設施的接受度有多低,以及政府該如何透過更好的溝通和利益共享機制來化解這些阻力,那就太有價值了。我總覺得,我們的政策推動上,常常是「政府說了算」,民眾覺得自己是被通知而不是被諮詢的對象。這種自上而下的推動方式,很容易在執行層面遇到巨大的反彈。如果作者能提出一些國際上成功案例中關於「公民參與」的典範,讓我們台灣人可以借鏡參考,建立起更穩固的社會基礎,那這本書就絕對值得入手。畢竟,沒有社會的理解和支持,再好的技術藍圖也只是空談。

评分

坦白說,看到這種主題的書籍,我第一個反應是會不會太學術、太艱澀難懂啊?畢竟「能源政策」這塊,隨便拉出來一個條文都能讓人頭昏腦脹。但如果這本書的作者是業界有實戰經驗的人,那可能就大有不同了。我期望它能用比較平易近人的方式,把那些複雜的國際協定、國內的電網調度、再生能源躉購費率(FIT)的調整這些「黑話」,翻譯成我們一般人能理解的白話。例如,太陽能光電的設置,在不同縣市的饋線容量限制、土地使用衝突,這些都是基層很頭痛的問題。如果這本書能深入探討這些實際操作上的「卡點」在哪裡,並且提出一些創新的解決方案,那就非常厲害了。畢竟,政策的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看能不能有效落地,而不是只停留在紙上談兵。我特別關注它對「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的論述,畢竟能源轉型過程中,那些傳統高碳排產業的勞工權益,絕對不能被犧牲掉。

评分

我個人對於「創新」這個詞特別有興趣。淨零排放,聽起來像是要大幅「限縮」我們的生活方式,但如果能找到新的成長動能,那才是真正的成功轉型。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提到氫能、碳捕集與封存(CCUS)這些未來科技,但台灣在這塊的佈局到底卡在哪裡?是法規還沒跟上?還是缺乏足夠的資金投入到高風險的前瞻技術研發?另外,數位科技,像是智慧電網、需量反應(Demand Response)的應用,對於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不是有決定性的幫助?如果能多點著墨在這些「科技賦能」的面向,而不只是傳統的「減碳量計算」,那對我這種關心科技產業趨勢的人來說,吸引力會大增。畢竟,能源轉型不該是經濟的倒退,而應該是下一波產業革命的起點。

评分

整體來看,這本書的定位似乎是希望成為台灣能源轉型路徑上的「導航圖」或「參考手冊」。但我要說,台灣的能源環境非常獨特,受到地緣政治的影響極深,能源安全和氣候政策常常是掛鉤在一起的。我非常期待它能誠實地面對這個現實的難題:如何在確保供電穩定性(特別是面對國際情勢波動時)的同時,堅定地邁向綠色目標?這中間的權衡與取捨,才是最考驗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之處。如果作者能坦率地指出我們在能源韌性上的脆弱點,並提出具體的強化策略,而不是只談理想化的綠色未來,那麼這本「電子書」的閱讀價值就超越了一般的政策評論,變成了一份深刻的危機分析報告。這種務實、不迴避問題的態度,才是真正專業的展現。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就很有意思,那個深藍色的底配上簡潔的白色字體,感覺挺專業的,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輕鬆的休閒讀物。光是書名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探討的議題的重量級。「淨零排放」這幾個字,現在不只在國際會議上很熱門,在我們台灣的產業轉型上更是刻不容緩的議題。我記得前陣子看新聞,說我們政府訂了個很具體的時程表,壓力不小。這本書如果能把政策面和技術面的眉角都梳理清楚,那就太好了。我特別好奇,台灣這樣一個高度依賴進口能源的島嶼經濟體,要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跟綠色轉型之間的拉扯。畢竟,電價、產業競爭力,這些都是牽動民生的敏感神經。如果能提供一些具體、接地氣的分析,而不是空泛的口號,那這本書的價值就非常高了。希望它不只是在理論層面打轉,而是能真正給予我們一些啟發,讓我們這些在第一線感受到轉型陣痛的民眾,能對未來多一點掌握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