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 (電子書)

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道還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科学发现
  • 意外发现
  • 科学普及
  • 历史
  • 故事
  • 电子书
  • 科普
  • 趣味科学
  • 创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些重大的科學發現是「歪打正著的意外」?!
  然而,獨具慧眼的人才能從「意外」窺見新發現的契機。
  透過這本書讓您重新定義「意外」的價值。
 
  機運青睞有準備的心靈。——路易.巴斯德
 
  科學發展並非都是循規蹈矩的過程,事實上很多突破性的發現,都來自於「歪打正著的意外發現」。關於這些「意外」,當然可以歸因於幸運女神心血來潮的欽賴,但也不能忘記一點:這樣的欽賴也必須仰賴有緣人事前的充足準備,才能從中發現隱藏的驚喜。
 
  您可知道,世界上第一顆電池的誕生,可是為了反駁其他人的理論才製造出來的?結果這顆電池不僅成功推翻了原先的理論,更開啟了後續電與磁領域的研究!您可知道,醫學上常用的X光的發現,竟然還得歸因於發現者侖琴患有色盲!?這項發現可以說是推動了醫學邁進一大步。您喜歡看八點檔連續劇嗎?那潑辣、灑狗血的劇情總是讓我們愛不釋手,那您一定會喜歡胰島素的故事!這可是一段曲折離奇的歷史,過程中的峰迴路轉、高潮迭起,絕對堪比八點檔連續劇,您絕對不容錯過!
 
  本書收錄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講座」的演講內容,先從歷史、哲學及社會學的角度切入,爬梳「意外發現」在科學中的角色;接著回顧電磁學四個有名的實驗;再依循光科學與照相技術,介紹X射線及放射線一連串偶然的發現;並一同探索物理奇才費米在科學史上驚奇連連的歷史軌跡;而高分子的發展過程中,導電高分子的幸運發現,開展了有機太陽能電池與生物感測器等的研究新方向;沙利竇邁分子和盤尼西林,意外引發人們擔憂的美麗與哀愁;胰島素的問世,奠定了整個醫學史的里程碑。
   
  透過介紹這些經典的幸運發現,我們可以認知到,科學史上層出不窮的「未知意外」,不僅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與創新,也帶給社會長足進步與變化。
 
聯合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朱慶琪 中央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邱美虹 臺灣師範大學化學系教授
  胡維平 中正大學科學教育中心主任
  孫維新 臺灣大學物理系及天文所教授
  曾耀寰 中央研究院天文所研究副技師
穿越时空的奇遇:科学史上的偶然与必然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深入探讨科学发展脉络的恢弘巨著,它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了人类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本书并非聚焦于那些经过精心策划、严谨论证的“标准”科学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些在历史的偶然性中诞生的重大突破。我们常常歌颂伽利略的严谨、牛顿的洞察,但本书旨在揭示,在那些划时代的理论背后,隐藏着多少次“有意插柳柳不成荫”的意外发现、多少次因为失误而开启的新纪元。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层层递进,构建了一个关于科学偶然性的宏大叙事框架。 --- 第一部分:迷雾中的火花——早期科学的非线性探索 本部分回溯到科学尚未完全定型的古代与中世纪,探讨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半成品”或“错误发现”。我们将深入研究炼金术士们在追求点金石的过程中,意外合成出具有重要化学意义的物质,例如磷的发现过程。作者细致地考证了早期医学典籍中那些看似荒谬的治疗方法,如何无意中指向了某些后来被证实的生物学规律。 重点章节之一将剖析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为何能在近两千年占据主导地位——部分原因在于其体系的“优雅性”,但这优雅性恰恰掩盖了其对经验事实的系统性忽略。这种对“完美理论”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对意外偏离的排斥。我们探讨了比萨斜塔实验的真实性争议,并借此引出核心观点:即使是伟大的思想家,其思想的进步往往也需要一个外部的、非理性的“推力”。 第二部分:显微镜下的幽灵——生物学中的“看走眼” 生物学是意外发现的沃土。第二部分聚焦于生命科学领域,特别是显微镜发明后的早期观察者们。荷兰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这位最初只是个布商的人,因为对镜片打磨的痴迷,无意中打开了微生物世界的大门。本书详尽分析了他初次观察到“微小动物”时的震惊与困惑,以及他最初提出的关于生命起源的几种错误猜想,这些猜想的提出本身,就是对新发现领域的一种本能反应。 更引人入胜的是对巴斯德和科赫早期实验的重新审视。我们发现,许多关于微生物的决定性证据,并非源自他们预设的目标,而是源自于实验的污染、培养基的偶然配方错误,或是样本储存条件的“不当”保留。例如,青霉素的发现虽然归功于弗莱明,但更早之前,其他科学家可能也曾观察到过霉菌对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却因为缺乏弗莱明的特定敏感度或合适的培养环境而将其忽略。本书试图还原这些“被忽略的巧合”。 第三部分:爆炸的艺术——化学与材料学的意外产物 化学领域无疑是“歪打正着”的经典案例集中地。第三部分聚焦于那些改变人类生活面貌的物质——塑料、染料和炸药。 我们将详细叙述塞缪尔·胡姆菲尔德·戴(Samuel Humphreys Day)在尝试合成人工奎宁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第一个合成苯胺染料——紫苯胺(Mauveine)。这种偶然的色彩革命,不仅彻底改变了纺织业,更催生了现代有机化学工业的基础。本书不只是讲述发现的过程,更深入分析了为什么戴当时没有意识到其商业价值,而是一位执着的教育家威廉·珀金(William Perkin)将其发扬光大,这涉及到科学发现的“时机成熟度”问题。 此外,关于硝化甘油的发现,也充满了危险的巧合。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贡献在于“稳定化”,但最初从硝酸和甘油的简单混合物中获得这种极端不稳定的物质,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警惕的意外。本书将探讨,如果不是诺贝尔的家族背景和对安全的执着,这种高爆炸性物质是否会被轻易地归入“危险废弃物”之列,从而延缓其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第四部分:物理学的跳跃——从观测误差到宇宙定律 物理学看似最严谨,却也充满了“观测偏差”带来的革命。本部分的核心在于探索误差、噪点和异常数据如何推动物理学前进。 我们将探讨布朗运动的发现。植物学家布朗最初将花粉在水中的随机运动归因于生命力,直到后来,物理学家才意识到这其实是液体分子撞击的结果。这种“错误归因”的修正,直接为爱因斯坦的原子论提供了确凿的经验证据,是现代物理学建立的基石之一。 另一个重点是关于宇宙背景辐射的发现。彭齐亚斯和威尔逊在测试天线时,发现无论如何校准,总有一种无法消除的“噪音”。他们最初的猜测包括设备故障、乃至是信鸽粪便,这种看似琐碎的日常干扰,最终揭示了宇宙大爆炸的余晖。本书强调,在科学前沿,异常值往往比完美数据更具价值。 第五部分:数据背后的阴影——统计学与信息论的非预期后果 随着科学的量化,统计学和信息论开始扮演关键角色。本部分关注这些工具的“副作用”或非预期应用。 我们将分析“自适应过滤”技术在早期雷达系统中的应用。科学家们最初是为了消除环境干扰而开发算法,但这些算法却意外地被应用于信号处理和信息压缩,为后来的数字时代奠定了数学基础。统计学中的“P值滥用”现象也被提及,它揭示了过度依赖量化指标,可能导致研究者“选择性地记住”那些偶然得到显著结果的实验。 本部分特别探讨了信息论创始人香农的工作。他最初的研究动机是为了优化电话线路的信号传输效率,而非构建一个描述信息本质的全新理论框架。这种将工程限制转化为普适理论的跨越,是典型的“歪打正着”。 第六部分:系统之外的智慧——从偶然到范式转换的机制 在收尾部分,本书将理论框架升华,探讨“偶然性”在科学哲学中的地位。我们不再仅仅罗列案例,而是试图建立一套模型来解释,为什么某些意外会被科学界采纳,而另一些则被束之高阁。 这涉及到科学家的“心智定势”与“开放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个伟大的发现往往需要一个具备足够开放性、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领域联系起来的头脑来接收。本书认为,科学史的进步并非一条笔直的道路,而是充满了岔路、死胡同,以及那些由“不小心”开启的新方向构成的星群。最终,我们得出结论:科学的确定性,恰恰建立在对不确定性的容忍与利用之上。 那些被认为是“偏离轨道”的发现,才是驱动人类认知边界拓展的真正引擎。 --- 这本书将吸引所有对科学史、科学哲学,以及人类认知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它揭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事实:人类的智慧不仅在于计划和执行,更在于对意外的洞察与驾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探索基礎科學系列講座
 
  自1825年起,英國王家科學院舉辦了「王家科學耶誕講座」,以富有教育性、趣味性的方式,將科學知識介紹給社會大眾,提升英國學子、民眾的科學素養。無數的學者曾在此講座中講授科學知識,而除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暫停舉行外,這一具有古老傳統的科普講座,至今仍持續不斷。
 
  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自2009年起,師法「王家科學耶誕講座」,舉辦「探索基礎科學講座」,借重學養與教學俱佳的科學大師們開講,與有志探索科學世界的朋友們共聚一堂。講座的主題與基礎科學知識緊密相連,每期輪流就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地球科學各學門開闢講題,講師們仔細清楚的解說科學原理,許多非科學背景的聽眾們,也能迅速的進入科學世界,體會探索知識的樂趣。
 
  本期講者:楊振邦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技史與科學哲學研究所副教授)、高崇文 (中原大學物理系暨研究所教授)、蔣正偉 (臺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鄭原忠 (臺灣大學化學系教授)、陳俊太 (交通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兼副學務長)、周成功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王道還 (人類生物學者)、嚴宏洋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图书目录

推薦序

ch1 未知的未知——關於科學研究中意外發現的幾個理論思考
ch2 四種意外——斬斷光電磁糾纏在一起的哥丁結
ch3 親愛的,我看透你了——X射線與放射性的偶然發現
ch4 從X射線到原子能的爆炸性發展——費米與那些科學家們的意外發現
ch5 進擊的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意外發現
ch6 沙利竇邁的詛咒與庇佑
ch7 盤尼西林的庇佑與詛咒
ch8 胰島素發現的八點檔連續劇
附錄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73123
  • EISBN:9786263075191
  • 叢書系列:科學+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4.6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
 
  生活中有不少現象具有規則性,例如:旭日東昇、夕陽西下,陰晴圓缺、潮起潮落,或是隨著春、夏、秋、冬的四季更迭所帶來的萬物孳息等,藉由推斷其規則性,我們便能預期各種現象的發生而事先做準備,如此一來就能安心的面對這些變化。我們會有心安的感覺,是因為期望生活中沒有「意外」性的「災難」發生;然而,「意外」這個詞其實並不一定直接等於「災難」,事實上在很多時候,我們反而需要「意外」來突破困境。我們常用的詞語中有所謂「意外的驚喜」,這代表著有時預期之外的結果反而是件好事,只不過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並不高罷了。
 
  在本書中介紹的這些「科學意外」,都是科學家們在實驗結果中出現了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為了解釋這樣的結果,於是開始突發奇想,並在最終突破了原本理論框架的束縛,將研究帶向另一個境界。這樣的「科學意外」如果是出自一般人的疏忽,還不至於令人非常吃驚,但若是源自於科學家實驗操作的失誤,那就十分曲折離奇了,因為科學家都是訓練有素的專家,在實驗操作中他們是不應該出錯的。如果說,這樣的操作失誤是一個意外,那麼,從這個意外導致了更大的意外發生,那就是「歪打正著」了!
 
  若想瞭解整個科學史脈絡,我們不能僅止於瞭解意外發現的那一個點,而是應該針對這個意外的「前因」與「後果」這條線進行綜觀的分析。這邊我想先談談「後果」這個部分。科學發現的後續影響是離不開「競爭」和「人性」這兩點的,原因也相當簡單,因為兩者都是人類的本質之一。科學家並非聖賢,而是平凡的人!只要是人就無法逃離身處年代的社會與經濟的條件限制。這裡我選擇以第八章―嚴宏洋教授撰寫的〈胰島素發現的八點檔連續劇〉來闡述這個觀點。會挑選這個章節有兩方面考量,一方面是因為糖尿病在現代的社會已經是一種「流行病」;另一方面是嚴教授將胰島素的發現過程稱為連續劇,想必其內容一定相當曲折離奇、高潮迭起,特別讓人想一探究竟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在胰島素的發現過程中,發生了一件足以改變時代背景的大事: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期,各領域的專家(包括醫生和生物學家)均逐漸對胰島素展開了研究。除了臨床的觀察之外,也開始使用活體動物來進行試驗,特別是用狗來進行胰臟組織與糖尿和高血糖現象的試驗分析,這樣的新試驗方向似乎使得研究有了突破,當時的成果已經近乎找到了糖尿病和胰島素的關聯性。然而好景不常,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 爆發,除了許多年輕人都被徵召入伍、投入戰場不說,連後方的各項社會、科研活動也都紛紛中斷,而胰島素的研究當然也包含其中。事實上大戰帶來的影響,並未在「戰爭結束」宣告的那一刻隨即結束,它對社會、經濟、科技的影響是長遠的,尤其是這些被送上戰場的年輕人,在解甲返鄉後都面臨著適應上的困境。而此齣連續劇的主角,正是一位在這個時代背景下,畢業於加拿大醫學院,卻因為大戰而離開家鄉前往法國參戰的年輕人,他就是1923 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的兩位得主之一―班廷。
 
  班廷是一位出身於鄉下的孩子,在戰爭結束回到加拿大後,他便嘗試開業行醫,然而卻苦於因沒有病人而難以維生,只能勉強地掙扎著生活下去。對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來說,這恐怕是人生中很大的一場意外!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下去並不是辦法,於是他只好另謀出路。經過幾番波折,他成功轉入了多倫多大學開始進行血糖和胰臟分泌物的研究,也就是在這段時期,他邂逅了日後與他共享諾貝爾奬的麥克勞德。麥克勞德是來自英國的學者,當時已經是頗有成就的一名教授了,從兩者出身上的懸殊差異,就可以想見他們日後的衝突會有多麼嚴重了。雖然研究初期時還風平浪靜,但在研究有所進展、日益向成功邁進時,性格和利益所造成的衝突果不其然就愈發尖銳了。在我們討論科學進展於學術上的影響的同時,也別忘了科技是可以創造利益的。胰島素是治療糖尿病的特效藥,它所隱含的商機可是相當龐大呢!但令人意外的是,班廷在受到種種曲折因素的影響,特別是在「醫德」這一方面的考量下,居然只以一塊錢的金額就把專利賣給了多倫多大學!然而,儘管在利益上的爭奪已成定局,但是兩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榮譽這方面所結下的樑子並沒有因此消失,日後兩者之間依然瀰漫著濃濃的煙硝味,這又讓我們再一次感到意外了吧!
 
  科學的意外發現源自於靈光乍現的一場意外,但它所造成的影響是深遠的;誰也不會想到,這個「意外發現」會引發一連串令人「意外」的蝴蝶效應,在科學界掀起滔天巨浪,成為劃時代的里程碑。事實上,每一個科學意外所造成的後果,都有可能是另一個科學意外的前因。就如同書中第三章―〈親愛的,我看透你了―X 射線與放射性的偶然發現〉中,蔣正偉教授所舉的例子,照相底片成像方式的改變,竟成了日後X 光發現的關鍵拼圖!所以在談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絕對不可不提這些意外所產生的「後果」。
 
  除了「後果」,科學意外發現的「前因」也是相當重要的。這個部分所著重的點是科學本質上的意外,也就是不符合理論預期的結果。這裡我選擇以第一章―楊振邦教授的〈未知的未知―關於科學研究中意外發現的幾個理論思考〉來嘗試解說一下。楊教授開宗明義就告訴我們:科學發現的過程是有步驟的,包括發想新主意與驗證此主意的有效性這兩階段。發想,就是所謂發現與提出假設的過程,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觀察和歸納的階段;至於驗證,就是現在學生們參與研究時經常聽到的「假說測試」。在本章中楊教授也提到,十九世紀的英國數學家威廉• 惠威爾認為,在這個兩步驟之間還存在著一個步驟,就是要能清楚地表達出發想的內容。我個人認為,這的確是科學家絕對必需的一項技能,也就是要能夠進行有效溝通。透過溝通引起同儕的興趣並理解你的想法,方能廣徵意見並對發想的新主意進行驗證,而在驗證的過程中,該主意也會日漸穩固,變成新的科學知識和理論。
 
  如果驗證過程中出現了意外的結果,也不需要氣餒,因為這或許就是突破的契機,如果能夠透過這個意外,發想出更完善的主意,並在反覆驗證中逐漸完善、成熟,那麼這個意外反而會創造出新的知識,促成科學的進展。也就是說,意外在科學上並不是災難或是失望,反而是受歡迎的!美國科學史學家暨哲學家孔恩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指出,科學進步過程中存有這樣的意外發現,才能突破典範或窠臼,提升科學知識!
 
  本書一共分為八個章,除了上述的三章之外,還有其他五則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故事。這些故事所涉及的領域和案例極為寬廣,其中有我們常聽到的,也有不常聽到的。每一章都是由非常會講故事的科學家撰寫或整理而成,除了將常聽到故事講述得更淋漓盡致外,那些不常聽到的故事也相當引人入勝。不論這些故事你有沒有聽過,相信這本書都能帶給你無比的啟發。
 
  這本歪打正著的科學意外,講述的雖然是科學家們意外出錯、擺烏龍的黑歷史,但每則的結局卻都是以驚喜取代擺烏龍所帶來的懊惱與挫敗。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替規律平淡的生活帶來樂趣,也能隨著內容的文字,一步步地瞭解科學進步的本質與科學研究的方式,是絕對值得一讀的好書,因為你將會獲得許多意科之外的驚奇喜悅!
 
臺大科學教育發展中心主任
于宏燦
 
 
意外的科學發現
 
  科學史當中充滿了「意外」發現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澡盆裡悟出浮力原理大概是最有名的一個。這個故事被後世傳頌不絕,因為它包括兩重對比。一方面是泡澡這一日常享受與重要科學原理的對比;另一方面是偉大的科學家居然會放浪形骸、裸奔街市。
 
  牛頓見到蘋果從樹上掉落,因而悟出重力原理,也有同樣的對比。根據一位牛頓晚年才認識的友人所述,一天,牛頓在他家花園裡憶起將近六十年前的往事―那是1666年夏末,牛頓才二十三歲,他坐在自家果園中,正在沈思,......
 
  重力的觀念來自一粒落下的蘋果。為什麼蘋果總是垂直落到地面上?他自忖。為什麼蘋果落地的位置不會偏左或偏右?蘋果也不會向上飛?理由是,是地球將蘋果從樹上拉下來,一定是這樣—有一種力,叫做重力,充斥於宇宙之中。(1752年出版)
 
  這個故事與阿基米德的裸奔構成另一對比:牛頓太冷靜了。可能是因為這個故事是牛頓親自說的,而阿基米德的故事則是後人的追記。不過在傳述的過程中,後人還是為蘋果的故事踵事增華,添上戲劇性的細節:牛頓在蘋果樹下陷入沉思,被落下的蘋果「當頭棒喝」,因而覺悟重力原理云云。
 
  到了十九世紀上半葉,意外的科學發現有了新的意義:用以說明「科學」這種求知事業的成功祕訣。第一位以考察科學史為方法界定「科學」的學者,是達爾文的老師―劍橋大學教授威廉•惠威爾。達爾文在《物種原始論》的書名頁中引用了兩位學者的話以壯聲勢,第一位就是惠威爾,可見他的學術地位。
 
  1837年,惠威爾出版《歸納科學史》,指出重要的科學發現無不以「明確而深思熟慮的點子」為前提―我們比較熟悉的詞是「理論」。當時一位匿名書評者相當不以為然,並且直截了當指出:「科學史上許多重大發現都是意外的產物。」他甚至認為,儘管大家熟知的那些意外發現都是偉大科學家的「妙手偶得之」,但是他相信,即使才智並不超群的人也能利用同樣的意外推動科學的發展。
 
  三年後,惠威爾在另一本書裡答覆了這位評論者:沒有一個科學發現完全起源於意外。而且大家津津樂道的「意外發現」從未發生在一般人身上;自古以來不知有多少人見過自由落體,例如果子從樹上墜落,但是只有牛頓將意外的觀察轉化為成果斐然的結論!
 
  這大概是西方學界針對科學本質的第一次辯論,最大的成果並不是產生共識,而是使感興趣的學者察覺到:「意外」這個詞過於籠統。阿基米德、牛頓的發現在什麼意義上是出自「意外」?達爾文的天擇理論,根據他的自述,啟發的靈感來自閱讀了馬爾薩斯的《人口論》,這是意外的發現,還是偶然的邂逅?我們講述那些意外發現的故事,使用的往往是機會、巧合、幸運、運氣、隨機等詞,那是因為修辭的需要,還是有什麼特殊用意?
 
  其實,「歷史只是一連串偶然事件的後果」大概是最古老的史觀。它最有名的表述方式,大家都以為出自巴斯卡的《沈思錄》:如果克麗奧佩脫拉的鼻子短了一點,世界就會不一樣了。
 
  巴斯卡的原文是雙關語,翻譯不出來。他要表達的是,克麗奧佩脫拉的面孔改變了地球表面的政治版圖,如果克麗奧佩脫拉的鼻子短了一點,使得她的長相不一樣―她對於歷史的影響也就會不同。但是,即便解開了雙關語,讀者也可能難以領會巴斯卡的微言大意。原來他並不是在點評流行的史觀,而是指出人性的一個弱點,因為他真正的論點是:想知道人多麼愛慕虛榮嗎?只消觀察愛情的因與果就成了。愛情的因,誰也說不上來,這個說不出名堂的東西—顯然毫無特色、微不足道—卻會顛覆整個地表:王公大人、軍隊、整個世界。
 
  對於科學家巴斯卡而言,凡屬「說不出名堂的東西」,必然就「毫無特色、微不足道」。想來李莫愁絕不會同意: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到了十九世紀下半葉,關於意外發現的討論變得更為細緻。1800年4月,伏打宣布發明「電池」的論文寄達倫敦王家學會。5月1日,兩位倫敦學者便組裝了同樣的電池做實驗。有趣的是,伏打報告的重點在於電池產生的電流對於生物身體的「震撼」,而倫敦學者的觀察重點在於產生電流的裝置―電池。因此他們立即發現了伏打完全沒有注意到的現象:「電解」。電流可以將水分解為氫與氧。而自古以來,人類都認為水是基本元素!這算是意外的科學發現嗎?
 
  伏打發明電池,在歷史上有跡可循,也許不算意外。可是電池產生的電流有什麼性質與功用,過去的學者甚至無從想像。電池等於打開自然奧祕的一把新鑰匙。進入全新的電流祕境中,人的任何行動都可能是發現的契機,無論是意外、還是偶然,甚至用不著特別傑出的才智。
 
  但是涉及宇宙基本結構的理論就不同了,牛頓當年即使真的受到蘋果的棒喝,大概也無法真的參透重力原理。牛頓發明新的數學分析方法收納伽利略、克卜勒的成就,再以最新的天文數據驗證,花了近二十年時光。以「頓悟」描繪他成功的關鍵,是小覷了他面對的科學問題,也小覷他的才智。
 
  關於科學的本質,愛因斯坦一語道破,正好可以補充惠威爾的論點:物理學是一個(思想的)邏輯體系,那個體系一直在演進,它的基礎無法以歸納法建立。許多人以為在經驗中披沙揀金即可見寶,其實不然;那個體系只能是心靈的發明。(1936年)
 
  難怪意外,無論叫機會、巧合、幸運、或者歪打正著,都在科學發展過程中扮演過角色。它們會繼續創造佳話―以及時也運也命也的感嘆。
 
人類生物學者
王道還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很少给一本书打出这么高的分数,但这本书绝对值得。它不仅内容扎实,论证严谨,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我发现,很多平时读的科普读物,虽然信息量很大,但往往只停留在“是什么”的层面。而这本书,深入到了“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果当初没有这个意外会怎样”的哲学层面。特别是书中提到的那些跨学科的交叉验证,让我大开眼界。它展示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那就是永不满足于表面现象,永远保持批判性的思考。这本书的印刷和装帧质量也无可挑剔,每一页都散发着一种对知识的尊重感。对于任何对科学史、创新思维、或者仅仅是对“生活中的小确幸”背后的大道理感兴趣的台湾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你书架上不可或缺的珍藏品。读它,就像进行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健行,让你在知识的森林里尽情呼吸。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哇,一整个就吸引住了我的目光!那种带点复古又有点未来感的配色,加上那些看似随性却又暗藏玄机的排版,让人忍不住想一探究竟。我拿到实体书的时候,光是翻阅的触感就很舒服,纸质的厚度和纹理都拿捏得恰到好处。我记得我是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周末下午,泡了杯热可可,窝在沙发里开始读的。这本书的开篇布局就很巧妙,它没有直接抛出什么惊天动地的科学理论,反而是用一种很生活化的叙事方式,带你走进一个又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瞬间。那种“啊,原来是这样啊”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的阅读过程。读完第一章,我就有种感觉,作者肯定是个观察入微的人,他能把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掉的细节,用科学的视角重新梳理一遍,让它们焕发出新的光彩。这本书让我对“意外”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看法,不再是单纯的失误,而更像是一种通往新发现的“彩蛋”。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我个人觉得非常具有巧思。它不是按照时间顺序或者学科领域来划分的,更像是一个巨大的知识网络,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节点,通过不同的故事和案例相互连接。你以为你在读一个关于材料学的发现,下一秒可能就被带到了医学领域,但你会发现,它们之间其实有着某种奇妙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这种跳跃式的叙事,反而让知识的吸收变得更立体、更不容易遗忘。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那些复杂概念的方式。他总能找到一个非常接地气的比喻,把那些艰涩难懂的物理定律或者化学反应,变得像儿歌一样简单易懂。我上次跟一个完全不是理工科的朋友聊天,都能用书里提到的那个“连锁反应”的比喻,把一个很深奥的科学原理讲得清清楚楚。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真正打破了科学与大众之间的那堵高墙,让知识流动起来,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已经远远超出了科学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思考”的指南。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大家都急着寻找标准答案,追求效率和正确性,反而忽略了“试错”和“偶然”的重要性。这本书通过大量历史上的科学意外案例,提醒我们,很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撞”出来的。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非常关键。我开始学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如意,不再惧怕犯错,反而开始留意那些“不按牌理出牌”的结果。而且,作者在行文中流露出的那种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极具感染力。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重新注入了一股能量,对周遭的世界又燃起了强烈的探索欲望。那种感觉,就好像尘封已久的感官被重新激活了一样,非常奇妙。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真的不是盖的。它不像那种硬梆梆的教科书,读起来会让人打瞌睡。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自然,那种叙事节奏感掌握得极好,让你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跟你娓娓道来他一生的研究心得,但语气又很亲切,完全没有距离感。特别是他描述那些实验失败或者研究陷入僵局的片段,简直是太真实了。那种挫败感、那种自我怀疑,都被他写得入木三分,让人感同身受。但最精彩的是,他总能在最低谷的时候,通过一个微小的观察点,找到突破口。这种“绝处逢生”的写作手法,让阅读体验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常常读到一半就忍不住放下书,去思考他刚才提到的那个概念,然后赶紧回来继续读,生怕错过了下一个精彩的转折点。对于想了解科学研究背后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只看那些光鲜亮丽成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必读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