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電子書)

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曾逸敦
图书标签:
  • 汽车构造
  • 汽车原理
  • 汽车工程
  • 机械工程
  • 图解
  • 电子书
  • 汽车维修
  • 汽车技术
  • 车辆工程
  • 汽车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彩解剖圖,詳細解說汽車零件組裝與步驟!
  加入電動車及混和動力車原理,全面掌握汽車結構技術的奧祕。

  ◎引擎的發展與原理
  ◎各式引擎的安裝
  ◎供油系統與點火系統
  ◎電子引擎的由來與運作
  ◎車用電腦的發展與系統應用
  ◎傳動系統構件與作動原理
  ◎直流馬達與交流馬達

本書特色

  以圖解方式有系統地介紹汽車的結構與原理,包含引擎、供油系統、點火系統、車用電腦、傳動系統、馬達等,除基本原理介紹,還有其發展背景及歷史,並加入電動車及混和動力車原理。搭配作者自製的示意圖,讓您全面認識汽車結構及運作原理,學習汽車零件組裝技巧。
好的,以下是一本关于《圖解汽車構造與原理 (電子書)》之外的、详细的图书简介。 --- 书名: 《極速進化:賽車運動的百年科技蛻變與未來駕馭哲學》 副标题: 從布雷頓到電動方程式的空氣動力學、動力系統革新與人類駕駛極限的探索 作者: [此处可虚构一位汽车工程或赛车史专家] 出版社: [此处可虚构一家专业科技或文化出版社] 图书简介: 《極速進化:賽車運動的百年科技蛻變與未來駕馭哲學》並非一本關於日常乘用車維護或基礎機械原理的指南,而是深入探討汽車工程尖端領域——賽車運動——如何成為汽車工業創新最強大的試驗場與催化劑的史詩級著作。本書旨在為所有對速度、機械美學、空氣動力學的極致應用以及人類與機器交互的巔峰表現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深層次的觀察視角。 本書的敘事主軸圍繞著一個核心命題展開:賽車運動是如何在極端條件下,推動汽車技術從機械時代邁向數位化、電氣化時代的?我們將追溯自早期由手工打造的「無畏者」時代,到現代 F1 混合動力單元的精密運算,以及電動方程式(Formula E)對能量回收與電池熱管理的徹底重塑。 第一部:機械的浪漫與空氣的雕塑——早期至經典時代的物理極限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重返賽車運動的黃金年代。這不僅是關於引擎排量和車手勇氣的時代,更是關於工程師如何在材料科學的邊緣試錯的時期。 底盤結構的演進: 從早期的梯形車架到蒙地卡羅(Monocoque)結構的革命性採用。我們將詳盡分析如何通過輕量化與剛性提升,使車輛在高速過彎時保持完美的幾何穩定性,並探討碳纖維複合材料在航空航天技術轉移至賽車領域的關鍵節點。 燃油效率與燃燒科學: 與現代汽車的節能觀念不同,早期賽車追求的是在極短時間內釋放最大能量。本書將深入剖析化油器系統在不同海拔與氣溫條件下的調校藝術,以及如何通過精確控制燃油-空氣混合比,榨取出每滴燃料中蘊含的最大動力。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機械式」的精確控制,而非電子噴射的複雜演算法。 空氣動力學的雛形: 在早期,空氣動力學更多是一種直覺的藝術。我們將考察從簡陋的整流罩到第一批翼片的出現,這些結構如何從單純的「減少阻力」概念,演變為「產生下壓力」的基礎。重點分析了地面效應(Ground Effect)的發現及其在賽道上帶來的顛覆性影響,以及隨後國際汽聯對其進行的初期規範。 第二部:電子革命與數據的統治——現代賽車的智慧化 隨著半導體技術的成熟,賽車運動從機械主導轉向了數據與電子控制的戰場。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此轉變,這是當代賽車技術的精髓所在。 主動懸掛與牽引力控制的數學基礎: 我們將解構現代賽車的主動式電子控制系統(如KERS/ERS的雛形),如何實時監測數百個傳感器的數據,並以毫秒級的速度調整避震器阻尼、防傾桿剛度乃至差速器鎖止率。這部分內容涉及大量的控制論與微分方程的實際應用場景。 動力單元(Power Unit)的整合藝術: 以F1為例,本書將詳述內燃機、渦輪增壓器、動能回收系統(MGU-K/H)以及熱能回收系統之間的複雜協同工作。讀者將理解為何現代賽車的動力單元更像是高度集成的「能源管理系統」,而非單純的“發動機”,重點探討熱力學與電氣工程的完美聯姻。 模擬器工程學: 探討現代賽車隊如何利用超級計算機和高保真模擬器,在真實賽道開啟前預測數十萬種不同的比賽策略、輪胎磨損曲線和天氣變化下的最佳設定。這不僅是訓練車手,更是對物理模型進行迭代優化的過程。 第三部:零排放的競速與人類駕駛哲學的再定義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賽車運動的未來,即電氣化與永續發展的挑戰,以及這對「人」的駕馭能力提出了何種新的要求。 電動方程式(Formula E)的電池與拓撲學挑戰: 與傳統賽車的“能量儲存”概念不同,電動賽車面臨的是如何管理電池的健康、溫度和極限輸出。本書將詳細分析固態電池的可能性、逆變器效率的瓶頸,以及如何在嚴格的能量配額下制定出完美的比賽節奏。 自動化與人工智慧的邊界: 儘管賽車運動的核心是人類的反應與判斷,但自動駕駛輔助技術(如防鎖死系統的極致化)已經無處不在。本書將辯證地探討,在追求極致效率的同時,賽車工程師如何界定人類駕駛員不可替代的核心價值,以及未來人機協作的倫理與工程界限。 持續性與材料循環: 探討賽車工業如何推動可持續材料的應用,從生物基複合材料到輪胎回收技術的創新,展現了速度背後的社會責任感。 適合讀者: 本書適合具備基礎機械知識,渴望理解汽車科技最前沿應用的工程師、設計師、賽車運動愛好者,以及對工業設計與技術史感興趣的深度讀者。它超越了基礎的維修手冊,提供了一部關於人類挑戰速度極限、驅動工程創新的宏大敘事。讀完此書,讀者將能以全新的視角理解賽道上的每一道劃痕、每一次換檔背後所蘊含的百年智慧結晶。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曾逸敦


  1982 年自臺灣大學機械系畢業後,至美國里海大學及密西根大學安娜堡校區取得碩士及博士學位。期間並獲得福特汽車公司奬學金。返國後旋至中山大學機械工程學系任教。 現任中山大學機電工程學系終身免評鑒教授,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學術研究方面主要為光收發模組的精密構裝及行動載具之研發。產學合作主要為輔導廠商將傳統製程電腦整合自動化:主機板組裝、電腦零組件自動檢測、雷射加工機自動檢測等。

  部落格: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
  臉書粉絲專頁:曾教授的汽車世界
  著書:《保時捷911傳奇》《義大利超跑傳奇》《汽車學原理與實務》《電動車原理與實務》。
 

图书目录

自序

第1章  引擎的發展背景與歷史
1-1 內燃機的起源
1-2 柴油引擎的發展歷史
1-3 萬克爾引擎的發明
1-4 化油器到燃油噴射的歷史
1-5 馬力與瓦特故事的由來
1-6 半導體王國於汽車工業的貢獻

第2章  引擎基本原理
2-1 引擎的基本介紹
2-2 引擎相關名詞介紹
2-3 引擎的種類和工作原理
2-4 引擎整體構造
2-5 引擎重要元件簡介
2-6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活塞
2-7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汽門
2-8 引擎重要元件介紹-火星塞、飛輪
2-9 引擎剖面圖
2-10 引擎的排列

第3章  各式引擎的安裝
3-1 各式引擎的介紹
3-2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一)
3-3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二)
3-4 直列式引擎的安裝(三)
3-5 V型引擎的安裝(一)
3-6 V型引擎的安裝(二)
3-7 V型引擎的安裝(三)
3-8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一)
3-9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二)
3-10 水平對臥引擎的安裝(三)

第4章  供油系統
4-1 供油系統
4-2 供油系統的分類
4-3 化油器(一)歷史
4-4 化油器(二)原理
4-5 化油器(三)種類
4-6 機械噴射系統(一)歷史
4-7 機械噴射系統(二)原理(1)
4-8 機械噴射系統(三)原理(2)
4-9 電腦噴射系統(一)歷史
4-10 電腦噴射系統(二)原理

第5章  點火系統
5-1 點火系統
5-2 點火系統(一)歷史
5-3 點火系統(二)分類
5-4 白金接點式點火(一)原理與工作流程
5-5 白金接點式點火(二)重要元件
5-6 電晶體的基本介紹
5-7 半晶體點火系統
5-8 全晶體(一)電容放電式點火系統
5-9 全晶體(二)感應放電式點火系統
5-10 微電腦式點火系統

第6章  電子引擎
6-1 電子引擎的由來
6-2 廢氣循環系統(EGR)
6-3 含氧感知器(一)原理
6-4 含氧感知器(二)運作模式
6-5 觸媒轉換器
6-6 電子引擎的輔助元件
6-7 進氣系統
6-8 渦輪增壓的種類

第7章  電腦
7-1 車用電腦的歷史
7-2 各國車用電子零件供應商
7-3 訊號種類
7-4 ECU內部結構
7-5 ECU與感測器
7-6 第一代車用電腦
7-7 第二代車用電腦
7-8 網路功能與總機系統
7-9 車上診斷系統(On-Board Diagnostics)
7-10 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
7-11 ECU改裝
7-12 車用感測器(一)位置
7-13 車用感測器(二)溫度
7-14 車用感測器(三)壓力
7-15 車用感測器(四)其他

第8章  傳動系統
8-1 傳動系統
8-2 離合器的介紹與種類
8-3 差速器和萬象軸
8-4 變速箱與汽車傳動布局
8-5 手排變速箱的介紹與原理
8-6 手排變速箱的發展與種類(一)
8-7 手排變速箱的發展與種類(二)
8-8 手排變速箱的基本構成
8-9 手排變速箱的各種檔位
8-10 自排變速箱的介紹與原理
8-11 自排變速系統的發展與種類(一)
8-12 自排變速系統的發展與種類(二)
8-13 自排變速箱的基本構成
8-14 自排變速箱(AT)的各種檔位(一)
8-15 自排變速箱(AT)的各種檔位(二)

第9章  電動車
9-1 電動車的歷史
9-2 電動車的動力系統
9-3 電動車的能源系統
9-4 混合動力車
9-5 電化學電池
9-6 燃料電池(一)特性
9-7 燃料電池(二)應用
9-8 燃料電池(三)氫動力汽車

第10章  直流馬達
10-1 直流馬達的介紹
10-2 直流馬達的分類與比較
10-3 有刷直流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0-4 有刷直流馬達的實作
10-5 無刷直流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0-6 無刷直流馬達的實作(一)
10-7 無刷直流馬達的實作(二)

第11章  交流馬達
11-1 交流馬達的介紹
11-2 同步馬達的構造與原理
11-3 同步馬達的應用
11-4 感應馬達的轉動原理(一)
11-5 感應馬達的轉動原理(二)
11-6 感應馬達的應用
11-7 交流馬達的實作(一)
11-8 交流馬達的實作(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200296
  • EISBN:978626320083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9.0MB

图书试读

自序

  大約在十年前,雖然如願在中山大學機械系升上教授,但好像也失去了生活重心。為了重新找到對生活的熱情與活力,決定投入古董車的世界,於是買下了我人生第一台保時捷 911(1992年的964)。之後便陸續經歷了:剛買車的喜悅、隨之而來車子出問題的煩惱、找到正確的原因及零件(通常都需要好幾次的車友討論)、上網搜尋資料並向保養廠技師請教、最後耐心地等待問題解決後的成就感。

  隨著收藏/割愛 964、993、930循環次數的增加,也不斷地累積我對車子的基本知識。許多大學生也來找我進行車子相關的專題研究,我於是成立了部落格及臉書粉絲團,部落格名為「曾教授與古董保時捷」(eatontseng.pixnet.net),把一些比較實用的成果放在網路上與大家分享;而臉書粉絲團則名為「曾教授的汽車世界」,除了轉載部分部落格文章外,也會不定期分享各類型汽車資訊及知識。近年來,我也開始在學校裡開授「汽車學」(針對機械系學生的專業課程)及「汽車發展史」(針對一般學生的通識課程)等課。

  完成了我的第1本科普書《保時捷911傳奇》後,我對車的興趣也延伸到了義大利車。隨著我購買維修法拉利的355以及愛快羅密歐的145,期間也非常感謝汯瑨保養廠鄂鴻逸老闆與我交流許多車輛基本原理。我的第2本科普書《義大利超跑傳奇》則介紹了義大利的5大車廠:包山包海及以小車聞名的飛雅特、執著於跑車精神的愛快羅密歐、超級豪華跑車始祖瑪莎拉蒂、超跑代表法拉利及絶美的藍寶堅尼。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電子書的介面操作體驗也值得一提,畢竟是數位產品,流暢度很重要。我是在平板上閱讀的,它的縮放功能做得非常好,對於那些標示特別精細的零件特寫圖,可以輕鬆放大到肉眼清晰可見的程度,而且放大後邊緣銳利度保持得很好,不會像有些電子書那樣模糊一片。更貼心的是,它內建了幾個關鍵術語的跳轉連結,當我看到一個我不確定的縮寫時,只要點擊一下,馬上就能跳到書後面的名詞解釋頁面,馬上釐清概念,省去了手動翻找的時間。這種互動性讓閱讀過程非常專注,不太容易被打斷思路。對於需要頻繁查閱和對比不同系統的學習者來說,這種數位工具的優勢是紙本書完全無法比擬的,它讓學習過程變得更有效率。

评分

這本書的光碟裝得特別精緻,封面設計也挺有質感,一看就知道是下了不少功夫的用心之作。我本來以為這種偏向技術性的書籍,內容會比較枯燥乏味,但翻開目錄後,發現作者的編排思路還挺生活化的。他們不是單純地把零件名稱列出來,而是試圖用一種比較貼近日常觀察的方式去引導讀者認識汽車的「內臟」。例如,開篇就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把引擎比喻成人的心臟,變速箱比喻成四肢的協調性,這種切入點讓人很容易就抓到重點,不會一開始就被那些複雜的學術名詞嚇跑。而且,書裡面穿插了不少實際維修時可能會遇到的情境,雖然我還沒真的動手拆過車,但光是看著那些步驟說明,就覺得自己好像也學到了一招半式。整體來說,從包裝到內容的邏輯架構,都展現了出版者想讓「硬知識」變得好懂的誠意,讓人讀起來不會有壓力,反而會有一種「原來汽車是這麼運作的啊」的驚喜感。

评分

我特別關注了書中關於車輛電子控制系統的部分,這塊內容往往是傳統汽車書比較弱的地方,因為技術迭代太快了。不過,這本電子書在介紹ECU(引擎控制單元)時,雖然沒有深入到程式碼層級,但對於各種感測器(如氧氣、曲軸位置感測器)如何將物理信號轉化為電信號,以及控制單元如何基於這些信號做出決策(例如調整噴油量或點火時機),描繪得相當清晰。它用流程圖的方式把整個資訊迴路給串了起來,讓人理解到現代汽車不再是純機械,而是一個高度整合的機電一體系統。雖然我對電路圖原本就有點基礎,但這本書將這些原本分散在不同技術手冊裡的資訊,整合得非常流暢,讓讀者能一氣呵成地掌握整個電子化控制的脈絡。對於想從機械思維跨越到現代電控思維的讀者來說,這部分的梳理很有幫助。

评分

總體而言,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拿捏得很好,它並沒有試圖取代專業技師的維修手冊,而是定調在「建立完整知識體系」的層面上。它涵蓋了從底盤、懸吊、煞車系統到動力傳輸、冷卻空調的各個子系統,而且敘述口吻非常中立且客觀,沒有過多的個人偏好或品牌推銷的意味。讀完之後,我對於去保養廠和技師溝通時,至少能聽懂他們在說什麼,知道哪些部件是核心,哪些是輔助,對汽車的基本運作邏輯有了堅實的認識,這對提升用車安全感和自主性,絕對是很有價值的投資。它成功地將過去只存在於專業領域的知識,轉化成了一套結構清晰、易於吸收的入門指南。

评分

說實在話,我會買這本電子書,主要還是因為它標榜「圖解」,對於我這種視覺型學習者來說,文字再多如果沒有配圖輔助,簡直是白搭。這本書在圖示的運用上,確實是下了重本。他們不僅僅是提供零件的平面圖,很多地方採用了剖面圖和動態示意圖的組合,這一點非常關鍵。舉個例子,在講述內燃機的工作原理時,活塞的往復運動和曲軸的旋轉耦合關係,如果只是用文字描述,我可能要看好幾遍才能搞懂那個時序。但這本書裡的動畫模擬,幾乎是把整個過程像慢動作播放一樣呈現出來,連燃燒室的壓力變化曲線都做得有模有樣,讓我對「四行程」的每個階段,從進氣到排氣,都有了非常具體的畫面感。這種深度圖解,對於理解機械結構的連動性,是文字書籍難以企及的優勢,讓我對汽車的複雜系統不再感到神秘莫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