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5年,按照古人出生就算一歲,過了年就兩歲的習慣,45週歲的蒲松齡已經結結實實地算是年近半百了。躺在病榻上,他已不敢計算自幼被譽為神童的自己是第多少次科舉落第。還能再參加科舉考試嗎?心灰意冷的他開始每天在門口擺攤,半臥半躺,聽路過或者慕名探訪的人講述奇聞異事。一年多以後,蒲松齡終於打起精神並站了起來,在大門貼上「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難成事事成」,再次踏上科舉征途。那個時候,他所不知道的是,今後還要歷經的十幾次科舉考試他依舊名落孫山,有時失敗的理由甚至讓人難以理解:卷面格式不對、抄寫違規……似乎霉運總是環繞著這位幾百年一出的奇才。但是他一直力爭保持每天聽人講故事的習慣,持續了20多年。他把聽過的故事加以整理和潤色,並經過了大量的再創作,終於在76歲離世之前留下一本曠世「閒書」——《聊齋志異》。
這本「閒書」使他成為清朝文學史上與曹雪芹齊名的人物,遠遠超過那些中進士的同輩。而他這本「閒書」的創作方法,也是今天的互聯網所帶給我們的巨大創新紅利——Crowdsourcing(目前尚無準確的中文對應詞,可以稱為群智或者眾包)。
創新需要紅利嗎?需要,太需要了,因為,創新太難了!不是每次與前人不同的做法都能被稱作「創新」,那些碰得頭破血流的嘗試往往被稱為「亂搞」或「沒經驗」。但正是那些鳳毛麟角的有效的「突發奇想」,推動著人類社會從原始部落發展到農耕文明,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又走到今天。
但是在我們剛剛經歷的三次工業革命歷程中,往往也只有專家們才有話語權,才有可能把他們的突發奇想變成現實;大多數人,也許在泡澡、鍛鍊或者睡前「思考人生」的時候會突然感覺自己想到了些什麼,不過睡一覺就忘了——牛頓和萊布尼茨能為微積分的發明權爭上一爭,換作普通人,也許連發聲的機會都沒有。
可是,到了互聯網時代,一切有了新的變化。不懂程式編碼的賈伯斯能發明出風靡全球的iPhone(被譽為Re-invention of the Cell Phone,手機二次發明),開啟了移動互聯網時代;程式設計師出身的馬斯克能夠跨界金融、汽車和航太三大「毫無關係」的領域;電子商務起家的亞馬遜推出了改變人們閱讀習慣的電子書Kindle;明明是搞搜尋引擎的Google卻不斷用自動駕駛汽車、熱氣球和智慧型眼鏡等刷新我們的三觀……越來越多可以改變世界的想法來源於本行業之外,「改變世界」將不拘囿於你是誰、來自哪裡、做什麼工作——而在於你是否有好的idea!為什麼?因為來到了互聯網時代。以前,讓想法能夠落到合適平台上的難度甚至超過《麥迪遜之橋》中弗朗西斯卡和羅伯特在麥迪遜橋畔邂逅的難度(是的,創新的實現比遭遇浪漫還難)。而現在,互聯網就像一個自動播種機,把散落各地的種子填到它們應屬的坑裡,只要種子好,就一定能開花結果。把靈光一現的想法發佈在網路上,就有機會「拉幫結派」,找一群「興味相投」的人一起把想像變成現實(例如眾籌網站);雖然我們會受到自身專業知識的限制,但網路上存在著大量各個領域的行家,有力的出力,有錢的出錢,有地方的出地方(育成中心),「一切皆有可能」。
人類學會使用工具,用了幾千年;工業革命把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用了幾百年;互聯網時代大門的開啟只用了短短幾十年;而今天的社會在大數據、物聯網和雲端計算的推動下,更是幾年就來一個大變樣……人類覺得力不從心了嗎?覺得「趕不上趟」了嗎?現在看來,似乎並不是由一兩個標示性的發明引領社會的前進,而是因社會的前進推動著層出不窮的新事物的產生。這只「看不見的手」,曾經被歸功於雷公電母,又逐漸轉移到精英階級,最後落回了大眾手中,神奇的事物一一被醞釀出來,非專業領域的專業智慧嶄露頭角。
我在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這些感受之後,得到很多同學的熱情反饋,使我覺得應該把這些體會分享給更多的人。仔細思考後,我決定寫一本薄而通俗的書,一本不是專注於學術研究,而是更多專注於對互聯時代與新工業革命大潮的理解與體會的書。從2000年到今天,我們團隊這16年來一直圍繞物聯網、無線傳感網和雲端計算做研究,從南到北,從地下煤礦到航空,從陸地到海洋,從山林到城市,其中既有難以歷數的艱辛,也充滿不可名狀的探索未知的喜悅。我跟團隊成員說了寫這樣一本書的想法之後,大家都很積極,在吳陳沭博士的帶領下,我們清華大學軟體學院的博士生尹祖偉、錢?、鄭月、劉慈航,碩士生肖賀、金語澤、辛曉哲、楊超凡等同學紛紛提供了在新工業革命浪潮下,對他們自己重點思考和擅長的小領域的許多看法供我參考。於是我就開始了本書的寫作,一邊寫一邊和吳陳沭、錢?、尹祖偉三個人討論。寫作過程本身也是一次再理解的過程。為了提高書的易讀性,我選了網上一些有意思的圖,也有一些是我設計的。必須感謝碩士生劉桐彤、王常旭、肖賀和金語澤的協助,把這些圖以理工視角進行了美化。此外還要特別感謝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的碩士生劉稚亞,她的加入不僅提升了本書貢獻者們的平均顏值和平均健美度,還為本書的文字提供了很多修訂意見,大為提高了可讀性。
本書的寫作使得原本就很忙碌的工作計劃雪上加霜,之所以能堅持下來,與家人的支持密不可分。我想借此機會感謝瑤老師多次和我進行的關於新工業革命的有益的探討,還有家裡的兩個小朋友Cherry和Walter,總是在誇我是特別聰明的人之後,又突然拋出來一些令我瞠目結舌的問題。這些探討和問題,經常從不同視角給我提供了探尋謎底的源泉和思路。
客心已百念,
孤遊重千里。
江暗雨欲來,
浪白風初起。
劉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