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來說,這本書的知識架構是完整的,但閱讀起來的「參與感」不太夠。它更像是一個知識的儲存庫,而不是一個引導你動手實踐的夥伴。我特別關注的是,書中對於「選種」的標準,似乎比較偏向植物的觀賞價值和市場稀有度。但對於生活在台灣的我們來說,「適應性」和「養護難易度」才是王道吧?例如,它介紹了一些非常漂亮的進口品種,但它們對濕熱的夏季是否友善?病蟲害會不會特別頑固?這些現實層面的考量,在書中討論得不夠深入。如果能加入一些「抗性排行」或是「新手友好度評比」,對我們這些不想花太多時間在救火上的業餘愛好者來說,會實用得多。目前感覺它更適合給設計系學生或園藝科的專業人士參考,對於想輕鬆享受種植樂趣的廣大族群,可能需要再找幾本更接地氣的書來輔助。
评分讓我比較有微詞的是,這本電子書的內容更新速度,似乎跟不上植物界日新月異的腳步。近幾年,網路上許多新品種或改良品種的資訊傳播速度非常快,但書中引用的資料和圖片,給人一種比較 पुरानी (舊的) 感覺。例如,提到某種網紅植物時,可能只介紹了它的基礎資料,卻沒有提及最近流行的無土栽培法或是特殊的液態肥料使用心得。在數位時代,電子書的優勢就在於可以快速更新,但如果內容停滯不前,就失去了與時俱進的競爭力。我期待的是,如果作者能定期推出小型更新包,補充最新的趨勢和實用工具的評測,那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現在讀起來,總覺得少了點「新鮮感」,像是看了一部經典老電影,雖然劇情紮實,但少了點讓現代觀眾耳目一新的元素。
评分對於「設計」這個環節的著墨,我總覺得這本書的切入點有點太過偏向大型景觀或商業空間的配置,比較少著重在「居家美學」上。畢竟,大部分的讀者,包括我自己,都是為了讓自己的小陽台、窗邊,或是客廳角落看起來更舒服、更有生命力。書中提到色彩搭配和高低層次的營造,理論上是沒錯,但舉例的都是動輒幾坪大的露台,很難套用到我家那面不到一米寬的窄窄窗台上。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微型設計」的案例,比如說,如何利用垂直空間種植香草,既能入菜又好看;或者,如何用幾個盆栽創造出一個視覺焦點,而不是單純的植物羅列。另外,關於盆器的選擇,書中也提得比較簡略,盆器的材質、顏色和植物的協調性,對整體氛圍影響極大,這部分如果能多圖例佐證,或許更能激發讀者的創意。
评分閱讀這本電子書的過程,老實說,體驗有點像是在翻閱一本比較精美的圖鑑,資訊量是夠,但總覺得少了那麼一點「活氣」。特別是在提到土壤配方的部分,文字描述得非常專業,各種介質的比例講得頭頭是道,但對於像我這種只會去花市買老闆調好的培養土,偶爾自己加點珍珠石的「佛系」種植者來說,那些精密的數據簡直是天書。我最想知道的是,如果我手邊只有A、B、C三種常見材料,怎麼組合才能應付蘭花或是多肉植物?書裡頭的建議似乎假設讀者都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和資源,對於初學者很不友善。而且,電子書的排版雖然清晰,但插圖的比例似乎有點失衡,很多關鍵的病蟲害辨識圖,小到幾乎要用放大鏡看,這在手機上看的時候尤其吃力,大大影響了實用性。園藝書就是要讓人能隨手翻閱、快速對照,這種閱讀體驗的流暢度,本書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评分這本電子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一開始有點吸引我,那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感覺,讓我覺得內容應該會是紮實又不失趣味。不過,實際點開來看,我這個在自家小陽台奮鬥多年的園藝愛好者,其實有點失望。書裡頭對常見的觀葉植物的介紹,感覺停留在教科書的層面,缺乏那種「在地化」的經驗分享。像是提到光照需求,通常都是很籠統的「半日照」或「充足光照」,但對於台灣這種亞熱帶氣候,下午三點的直射光跟早上九點的陽光,對植物的影響差很多吧?我很想知道,如果我住的是頂樓加蓋的鐵皮屋,通風又差,哪幾種植物比較能撐得住?書中似乎沒有針對不同居住環境,特別是城市公寓的困境,提供什麼「保證成功」的獨門秘訣。我期待的是那種「老鳥帶菜鳥」的口吻,分享一些自己試錯後的心得,而不是純粹的學術分類。希望作者未來能多加強這部分,讓讀者有種「原來我的困擾他懂」的共鳴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