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電子書)

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杜正勝
图书标签:
  • 醫療史
  • 生命觀
  • 中國古代
  • 文化史
  • 長壽
  • 健康
  • 電子書
  • 歷史
  • 養生
  • 傳統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1990年起,本書作者提倡新史學,醫療史即是他「不欲徒託空言」的實證研究。醫療變成臺灣史學的新領域,作者身為拓荒者,其經歷彌足珍貴,本書「方法篇」可以當作臺灣醫療史學的新興史看待。

  作者專研中國古代政治社會史,他的醫療史實證研究遂集中在中國古代範圍內;論其主旨,即如本書主體所分的「形神」、「祝禱」、「威儀」、「養生」和「生死」五篇,歸結於中國傳統對「人」的認識。對於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一套頗為完整的論述。他從身體認識論出發,涵蓋心性與靈魂各層面,勾勒出中國古代的生命觀。但作者著重維繫和延續生命的方法,毋寧更屬於文化的研究,不只是思想之剖析而已。

  最後本書附有「傳播篇」,評論中國漢醫學對日本傳統醫學的影響及其限度,作者顯然希望後之來者能把中國醫學及醫療文化以廣大的亞洲作基盤,方可以發掘更深刻的意義。

作者簡介

杜正勝
  專研古代中國史,出版《周代城邦》、《編戶齊民》、《古代社會與國家》等專著。1990年開始提倡新的歷史研究,與同儕共同創辦《新史學》,主張開發尋找新課題,拓展新領域。
  他的新史學思想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增添歷史研究的內容,以下層人民補上層菁英,以社會生活補政權與文化。第二階段提倡超越中國疆界的歷史研究,以同心圓史觀作架構而包含臺灣、中國、亞洲與世界。
  歷史研究之外,近年杜正勝對臺灣社會政治與文化多所關懷,論述歷史教育、臺灣民主之路與政治、文化主體性等議題。
  1992年杜正勝以青壯之年膺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獲得最高學術榮譽。曾任國立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現任教育部長。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探讨中国古代医疗文化与生命观的图书简介,内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具体书名《從眉壽到長生:醫療文化與中國古代生命觀》。 --- 书名暂定:《岐黄之境:古代中国生命观念的流变与实践》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考察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们如何理解生命、疾病、死亡以及追求“善终”或“长寿”的文化实践与思想演变。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医学史著作,而是一部融合了思想史、社会史、宗教史与物质文化研究的跨学科探索。我们试图穿透浩瀚的历史文献迷雾,还原古代中国人构建其生命意义的复杂图景。 第一部分:生命图景的构建——从宇宙秩序到个体感知 古代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根植于一套宏大的宇宙模型之中。本卷首先梳理了先秦至秦汉时期,生命哲学的基础框架。我们关注天人合一的理念如何被应用于个体生命体的构建。生命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生物学实体,而是宇宙秩序(如阴阳、五行、气)在人体内的动态映射。疾病被视为这种秩序失衡的外在显现,而非孤立的病灶。 具体而言,我们将探讨: 1. “气”的本体论地位:气如何被视为生命力的源泉和物质基础?从哲学思辨到养生实践中,“精、气、神”三者的互动关系如何界定了生命状态的优劣? 2. 身体的再想象:身体如何从一个世俗的躯壳,被改造为一个“内观”的宇宙模型?例如,内脏的象征意义(如“心主神明”)如何指导了早期的心理健康和道德修养? 3. 死亡与连续性:古代对死亡的理解并非终结,而是生命形态的转化。本部分将分析“魂魄”观念的演变,以及这种连续性如何反作用于现世生命的追求。 第二部分:疾病的意义与权力的介入——医疗实践的社会语境 医疗行为的发生,从来都不是纯粹的技术活动,它深深嵌入在社会结构与意识形态之中。本书着重分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疾病如何被赋予了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的意义。 巫术与哲学的交锋:在早期,疾病常被解释为鬼神作祟或祖先的谴责。我们追溯了巫术性解释向理性化解释(如《黄帝内经》中的“内因论”)过渡的曲折路径。这种过渡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共存与融合。 儒家伦理与病患身份:儒家思想对个体生命观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贤人”应具备健康的身体以承载其道德使命。疾病往往被视为个体修养不足的表现,这如何影响了患者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我们考察了“孝道”在医疗决策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当疾病威胁生命时,家庭内部的张力。 国家与瘟疫的治理:瘟疫不仅是公共卫生危机,更是对统治合法性的严峻考验。本书梳理了历代政府在应对重大传染病时所采取的措施,包括禁占、祈禳、以及医学知识的官方化和标准化的过程。官方医官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国家权力对生命控制的深入渗透。 第三部分:超越现世的渴望——从养生到成仙的谱系研究 中国古代对“寿”的追求,有着从强调“限度内的健康长寿”到追求“无限的生命延续”的张力。本卷聚焦于那些试图超越自然生命周期的努力。 1. 道家养生的实践路径:探讨早期道家(如庄子、列子)对自然生命节奏的推崇,如何演变为后世系统的“导引”、“服气”、“存思”等具体技术。这些技术并非简单的锻炼,而是对生命能量的精细化管理。 2. 方士与炼丹术的兴衰:系统考察汉代以后,寻求物质性“不死”的炼丹术的发展脉络。从外丹(矿物提炼)到内丹(对人体自身物质的精微转化),我们分析了炼丹术背后隐藏的化学认知、神秘主义信仰以及对生命物质性的执着探索。这些实践不仅塑造了特定的医学流派,也留下了丰富的技术遗产。 3. 佛教的介入与生命的解脱:佛教思想的传入,为中国人提供了另一种关于生命和痛苦的终极解释——“轮回”与“涅槃”。本书对比了佛教的“解脱”观与本土的“长生”观,考察二者在民间信仰和士大夫阶层中的相互渗透与取舍。当世俗的养生术无法带来绝对的永恒时,宗教提供了一种更彻底的“超越”路径。 第四部分:物质的记忆与文化的遗存 最后,本书将考察古代生命观在物质文化中的投射。我们不再仅仅依赖文本记录,而是转向考古发现和艺术表现: 墓葬制度与来世准备:从汉代的陶俑到唐宋的墓志铭,墓葬及其随葬品如何反映了逝者对来世生命状态的期望?这些“冥器”是生者为死者准备的“第二人生”的物质投射。 医学器物与社会阶层:不同等级的医疗器械(如精美的青铜针、复杂的药臼)的差异,揭示了健康与长寿在古代社会中的获取难度和资源分配不均。普通民众与贵族的“生命质量”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理解中国古代文化中生命与死亡的复杂张力,揭示其对后世社会心态、伦理观念乃至日常行为的深远影响。它邀请读者一同进入那个既充满对死亡的恐惧,又对生命潜能抱有无限想象的古老世界。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1441290
  • EISBN:97862630750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命名方式,讓我聯想到某些側重於文化符號學的歐洲漢學研究,但既然是以中文撰寫,想必能更直接地啃食那些一手古籍的文本肌理。我尤其關切作者在處理那些「神秘主義」色彩濃厚的長生術時的態度。面對那些明顯帶有奇幻色彩的記載,是選擇將其邊緣化為迷信,還是將其視為當時社會對現實困境的一種文化回應?如果後者成立,那麼這些「不科學」的實踐,反而成為研究生命觀最有力的佐證。我期望看到作者能夠精準地描摹出從皇帝到普通百姓,對「壽命延長」這件事的不同實踐路徑。皇帝可能追求的是金丹玉液,而庶民或許僅是期盼能多陪家人幾年,這種由上而下的文化傳播與底層的生命期待之間的張力,想必是本書的一大看點。它必須在學術嚴謹與大眾可讀性之間找到一個絕妙的平衡點。

评分

說實在的,這類專精於古代文化史的學術著作,往往對普通讀者來說門檻稍高,但《從眉壽到長生》這個主題實在太有吸引力了。它觸及了人類最原始的渴望——擺脫無常、追求永恆。我猜測作者在書中必然會花費大量篇幅去剖析那些早期文獻中關於「食氣」、「導引」的記載,但更關鍵的是,如何將這些「技術」置於當時的社會脈絡下解讀。例如,在戰亂頻仍的時代,長生術或許是一種對現實的逃避;而在太平盛世,它則可能成為權力菁英維持統治合法性與個人地位的工具。如果作者能夠細膩地指出,不同社會階層對「長生」的定義有何不同——是凡人極限的百歲康健(眉壽),還是神仙般的羽化登真(長生)——那這本書的層次就立刻被拉高了。我希望它能提供的不僅是知識,更是一種思辨的框架,讓我們在現代醫學發達的當下,回頭審視祖先面對死亡的智慧與掙扎,那種對「如何好好活著」的古老叩問,其重量是難以衡量的。

评分

我對這本探討古代生命觀的著作,抱持著一種對於「知識考古」的興奮。中國歷史上的思想脈絡是如此的綿長且糾結,尤其在生命哲學這一環,道家、儒家、佛家三股力量的拉扯與融合,形塑了極其複雜的文化景觀。這本書若是能成功地呈現出,在面對「死亡是必然」這一鐵律時,古人如何利用「醫療文化」作為一種緩衝、一種辯證,那就功德圓滿了。我希望它能夠細緻地梳理出從藥物(如重金屬丹藥的風險與吸引力)、到技術(如導引、氣功的演化)、再到信仰(對仙境的嚮往)這三者是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建構出那套既虛幻又極度認真的「長生文化」。這不僅是醫學史,更是中國人精神史的一個重要面向,它讓我們看到,在技術尚未發達的時代,人類的想像力是如何成為最強大的「治療」力量。

评分

從書名的結構來看,「醫療文化」和「生命觀」這兩個核心概念的結合,暗示了本書絕非單純的醫史梳理,而是一種跨學科的探討。在我們現在的認知裡,醫療往往被視為純粹的科學實證,但古代不然,它滲透了宗教信仰、倫理道德甚至政治權術。我十分好奇,作者是如何區分「實用醫術」與「形而上學追求」的界線?舉例來說,中醫理論強調的「天人合一」,在追求長生不老的過程中,是如何被具體化為一套飲食、作息的準則?如果書中能引用一些當代醫學史家對於「身體觀」的最新見解,並將之套用於中國古代的論述,那就更令人期待了。例如,古代人如何看待器官的功能,如何理解「精氣神」在壽命上的作用?這種對古代「身體地圖」的重構,往往能揭示出與現代截然不同的思維邏輯,讓人讀來拍案叫絕,因為它挑戰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物學基礎概念。

评分

這本關於古代醫學文化與生命觀的書,光看書名就讓人感到深邃又引人入勝。「從眉壽到長生」這個對比,精準地抓住了中國古代人對於生命長度與品質的終極追求。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哲學思想乃至日常生活樣貌,就必須從他們如何看待「生」與「死」切入。這本書似乎就具備了這樣的潛力,它不只會羅列那些奇奇怪怪的養生方術,更可能深入探討這些實踐背後所依託的宇宙觀——像是陰陽五行如何被應用於人體健康,或是那些煉丹術士、道家方士們如何建構出一個超越肉體限制的理想生命藍圖。我特別期待看到作者如何梳理不同歷史階段,從先秦到魏晉,乃至唐宋時期,這種「追求長壽」的觀念是如何演變、被士大夫階層接受,或是如何被官方醫學體系所吸收或排斥的。一個成功的歷史研究,不只是史料的堆砌,而是能將這些零散的文化碎片,編織成一張清晰的知識網絡,讓讀者彷彿能親身感受到那種既恐懼衰老、又極力想掌握自身命運的複雜心態。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足夠紮實的文獻基礎,讓我們看清古代的「醫療」不僅是治病,更是一種深層次的生命哲學實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