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電子書)

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蘭.保爾森
图书标签:
  • 焦虑
  • 世代
  • 不确定性
  • 不安
  • 社会
  • 心理学
  • 自我成长
  • 现代社会
  • 情绪管理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這是社會發展最進步的時代,卻也是人類最不快樂的時代
生活中的一切都成了擔憂與恐懼的來源:工作、家庭、人際、自我、未來⋯⋯
 
二〇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已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
二〇二〇年,全臺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
焦慮已經不是臨床患者的專利,而是當代普遍的精神問題
 
  為何憂慮與恐懼會主導我們的人生?
 
  二〇一七年,世界衛生組織指出,焦慮症和憂鬱症已成為影響身體健康的主因;二〇二〇年,全台灣有二〇五萬人因情緒問題就醫,每四人就有一人不快樂。但是,焦慮已經不是臨床患者的專利,而是當代普遍的精神問題。在日常情境中,讓我們焦慮的原因幾乎無所不包: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有無意義⋯⋯
 
  然而,過去兩百年來,人類的經濟與科技發展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就連低收入族群普遍都過得比中世紀的國王還好,為什麼我們還是不快樂?
 
  瑞典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在本書中從社會發展的歷史視野切入,指出焦慮、自我懷疑與批評其實是近代才有的現象,而諸多精神問題也是社會建構下的產物。現代社會打造出奉科學為圭臬、機械般重複的勞動模式,以及凡事皆需精準計算的環境,而經濟與科技的進步也讓生活充滿無數與未來相關的選擇,反而使我們越來越無法習慣生命的不確定性,甚至覺得風險無所不在。
 
  保爾森深入探討數百份研究,亦結合大量私密而令人心碎的第一手訪談紀錄,闡述了人類的憂慮和恐懼從史前時代發展至今的演變,揭露我們的心靈是如何被未來、因果、風險及個人想法或感受逐漸侵蝕,並期望能藉本書讓整個社會正視普遍化的精神問題從何而來,建立起必要的良善關懷態度。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
  黃涵榆/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王浩威/精神科專科醫師、作家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紀金慶/海洋大學共教中心助理教授
  陳秉華/國立臺灣師大心輔系退休、兼任教授
  許維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系退休教授    
  超級歪/說書YouTuber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賴念華/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系教授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活在變局中的人們: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立足點的深度剖析 本書並非探討當代社會的普遍焦慮情緒,而是聚焦於在結構性變遷、技術加速與全球化衝擊下,個體如何重新定義自我價值、建立穩固的人際連結,以及構建面對未來挑戰的韌性。 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快速的資訊流動與不斷迭代的技術,營造了一種既迷人又令人窒息的氛圍。傳統的社會契約正在瓦解,職業生涯不再是線性的攀升,穩定的預期被持續的「重啟」所取代。本書深入剖析了當「不確定性」成為常態後,我們在心靈深處、物質生活和社會互動層面所經歷的轉變與掙扎。 第一部:結構性斷裂與個人定位的重塑 我們將首先檢視那些推動世界加速變化的宏觀力量,它們如何從根本上動搖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 一、勞動的未來與技能的過時性焦慮: 告別終身僱用的時代,零工經濟(Gig Economy)的興起帶來了表面的自由,卻隱藏著結構性的脆弱。本書探討了當技能的半衰期急劇縮短時,專業人士如何應對知識的快速折舊。我們分析了「學習型自我」(The Learner Self)與「專業型自我」(The Professional Self)之間的張力,以及不斷自我投資的壓力如何轉化為一種無形的勞役。這不僅是關於失業的恐懼,更是關於「被替代性」的深刻憂慮。我們將細緻地描摹那些試圖在持續教育與現實工作負荷之間取得平衡的個體群像,他們在不斷刷新的履歷表背後,尋求的其實是一種存在的意義感,而非單純的市場價值。 二、數位足跡與身份的碎片化: 互聯網時代的身份不再是單一、內在統一的實體,而是由分散在各個平台上的數位片段所構成。本書探討了數位身份的「多重人格」現象——我們如何在專業社群表現得理性嚴謹,在匿名論壇中情緒外放,在私人聯繫中小心翼翼地篩選資訊。這種身份的持續表演與維護,耗盡了大量的認知資源。我們將深入探討「數位遺產」與「永不遺忘」的悖論,即個人如何在一個記憶無限延伸的空間中,試圖確立一個清晰、一致的「我是誰」的敘事。這是一種身份的「流動性陷阱」,我們看似擁有無限的連接,實則被鎖在不斷生成的數據流中。 三、城市化與空間的疏離感: 在全球主要城市中,高密度生活與高度社會隔離並存。本書考察了超級都市化進程如何重塑了鄰里關係與社群歸屬感。當便利性戰勝了親密性,人們在物理上緊密相連,心理上卻越來越疏遠。我們將分析新型態的「鄰里關係」——它可能基於共同的愛好、相似的職業階段,而非地理上的毗鄰。這種基於選擇性連接的社群,雖然提供了喘息的空間,但也加劇了「非我的排除」,使得對非主流群體的接納度面臨挑戰。 第二部:人際連結的重構與情感資本的積累 在不確定的外部環境下,人際關係成為衡量生活品質的核心指標。然而,科技正在改變我們建立和維持這些連結的方式。 四、友誼的「訂閱制」與親密關係的風險規避: 現代社交傾向於「低風險、高頻率」的互動模式。我們擁有數以百計的「聯繫人」,但真正能提供情感支持的「錨點」卻越來越少。本書探討了關係的「訂閱化」趨勢:友誼不再是隨時間自然沉澱的產物,而更像是一種需要不斷投入、並且隨時可能被取消的服務。我們分析了當代人在親密關係中,如何因為害怕被傷害或失望,而選擇性地限制自己的脆弱表達,從而形成一種「自我保護式的疏離」。這種規避風險的策略,雖然短期內降低了痛苦,卻也阻礙了深層次信任的建立。 五、家庭結構的彈性與代際理解的鴻溝: 家庭作為最基礎的社會單元,其內部也在經歷劇烈調整。晚婚、不婚、晚育、丁克等選擇的普及,挑戰了傳統的生命藍圖。本書側重於分析不同世代之間,對於「成功」與「責任」的定義差異,這在家庭內部的溝通中常常引發摩擦。當父母輩的人生模型(穩固、積累)與子女輩的生存模型(彈性、體驗)發生衝突時,如何維繫情感上的連貫性,是當前家庭面臨的重大課題。我們不再討論家庭是否「破碎」,而是探討家庭如何演化成一個更具適應性、但結構也更不穩定的「動態聯盟」。 六、公共信任的侵蝕與「部落化」的迴響: 當主流敘事開始失靈,人們轉向尋求「確定性」極強的微型社群或意識形態部落。本書將探討在資訊繭房效應下,信任如何從宏觀的制度(政府、媒體、學術機構)轉移到微觀的、同質性高的群體。這種部落化的趨勢,雖然在短期內提供了強烈的身份認同和安全感,但長期來看,卻加劇了社會的極化與溝通的障礙。我們將分析人們如何主動選擇「相信什麼」,而非「質疑什麼」,以應對複雜世界的認知負荷。 第三部:韌性建構與對「活著的意義」的追問 面對持續的變動,個體如何從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適應者? 七、心智的「除錯」與認知負荷的調適: 本書將從認知科學的角度,探討人們如何處理過載的資訊與決策疲勞。持續的選擇(從早餐要吃什麼到長期投資策略)極大地消耗了意志力。我們將介紹一些應對這種認知負荷的實用方法,例如「決策的外部化」(將常規決策自動化)和「意義的錨定」(專注於少數幾個核心價值)。重點在於如何區分哪些不確定性是必須面對的、哪些是可以被有效過濾掉的,從而將有限的精力集中於真正具有影響力的領域。 八、從「追求完美」到「追求充足」的價值觀轉移: 在一個提倡極致表現的文化中,放下「我應該做得更好」的執念,是一種積極的生存策略。本書倡導一種「效能邊界意識」——認識到自己在特定時間內能處理的資訊量和能承擔的情感負荷是有限的。我們將探討,如何定義一個「足夠好」(Good Enough)的人生標準,並將這種標準內化為一種對自我和生活的寬容,而非持續的自我鞭策。這是一種對「效率至上」哲學的反動,尋求一種更具人性化的節奏。 九、實踐中的「微小承諾」與意義的日常化: 當宏大的目標顯得遙不可及時,真正的意義往往藏在日常的微小實踐中。本書強調「行動的具體性」——通過完成可控的小任務(無論是培養一個新的愛好、修復一件舊物品,還是對一個陌生人展現善意),來重建個體對現實世界的掌控感。這些微小的、可驗證的成功,像是在不穩定的地基上打下的穩固樁基,它們提供了一種實實在在的、不依賴外部評價的成就感。 總結:在流動中尋找自己的重心 本書的結論不是提供一套完美的生存手冊,因為完美在變局中不存在。它旨在提供一套分析工具,幫助讀者理解當代社會的底層邏輯,並鼓勵讀者主動設計自己的生活框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真正的安定感不再來自於外部世界的穩定承諾,而是來自於內在對自我價值、關係深度和生活節奏的清醒認知與自主選擇。我們無法停止時代的浪潮,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站立,以及與誰同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
 
  現居斯德哥爾摩。畢業於瑞典烏普薩拉大學博士,並曾任康乃爾大學傅爾布萊訪問學人。現為瑞典最高學府隆德大學副教授,社會學者、作家與斯德哥爾摩組織研究中心的研究員。
 
  保爾森主要的研究領域為工作社會學、醫療社會學、文化研究,以及探討工作的無意義等。上述研究並衍生出他的兩本專著:《回歸意義:有話要說的社會科學》(Return to Meaning: A Social Science with Something to Say)(牛津大學出版社)和《混水摸魚的意義:不事生產作為對工作場域的抵抗》(Empty Labour: Idleness and Workplace Resistance)(劍橋大學出版),其著作已被翻譯五種語言。
 
譯者簡介 
 
溫澤元
 
  專職英德譯者,師大翻譯研究所畢,現於德國修讀語言學。譯有《收入不平等》、《漫遊十七世紀古英國》、《監控資本主義時代》等書。
 
  譯稿賜教:lars801011@gmail.com
 

图书目录

導讀/面對焦慮,學習與不確定性共存
前言
 
思緒之窗
震耳欲聾的思緒
與不確定性共處
 
第一部  當代的憂懼
 
我們好嗎?
變幻莫測的運氣
不快樂作為一種普遍現象
遺書
腦袋的主宰
 
什麼是焦慮與擔憂?
對於不存在事物的思緒
反事實之轉移
不要去想北極熊
腦中的反對聲音
 
思想桎梏
邏輯的局限
墜落的風險
思想作為一種疾病
思想的機器
 
第二部  回顧歷史:我們怎麼會走到這一步?
 
時間跨度
沒有時間的時代
生活的強度
拓展未來的視野
對抗為來的鬥爭
 
祛魅
祛魅的生活
像時鐘一樣
機械人
 
機器的附屬品
剩餘與貧富差距
手工的瓦解
勞動作為立足點
步伐落後的生活
 
世界作為一種風險
風險的合理性
風險的倫理
對風險的認知
風險政治
自我生成的風險
 
自我作為一種風險
內在
在一起孤獨
內在的評價
潛在的同性戀
要是我殺了人該怎麼辦
消滅經驗
 
自我懷疑
風險區域
風險區域(一):宗教信仰
風險區域(二):性
風險區域(三):侵害
風險區域(四):人際關係
不要過度重視一切的勇氣
 
第三部  當代應對措施:我們(能)做什麼?
 
控制擔憂
沉默的片刻
從分散注意力到上癮
來自治療工廠的全新見解
「只想去感覺」的渴望
依然存在的憂慮
 
與憂慮共處
疾病與情況
接納
不確定的智慧
與擔憂共處時,我們該做些什麼?
 
超越治療
致謝
注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0777918
  • EISBN:978626711801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導讀
 
面對焦慮,學習與不確定共存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黃涵榆
 
  《焦慮世代:為什麼我們活在充滿不確定性與不安的社會?》(後引為《焦慮世代》)譯自目前任教於瑞典最高學府隆德大學的社會學家羅蘭.保爾森(Roland Paulsen)2020年以瑞典文出版之新書Tänk om : en studie i oro,為目前獲得翻譯版權六個國家語言譯文之一。《焦慮世代》一開始就提出一份值得重視的統計數字:憂鬱症在二十世紀最後十年躍升為全球第四大常見病因,在二十一世紀第十年來到第二位,在世界衛生組織在二〇一七年提出的報告裡,已成為首位,而全球罹患憂鬱症的人數在二〇三〇年左右將增加近百分之二十。當然,焦慮並非是臨床上的憂鬱症患者的專利,它已是當代普遍的情緒氛圍。面對精神問題的普及化,我們似乎無法確定更多教育、就業機會或社會福利就能解決問題。作者保爾透過哲學、精神醫學、生物學、文學與電影的跨領域方法,以及近距離的個案訪談與田野考察(不論是擔心掉落河裡的腳踏車會造成污染毒死河中的魚的丹尼爾,或是總是坐在公園椅子上自言自語長篇大論的女人),兼具宏觀的歷史視野與個案研究的親近與細膩,交織出不同的思考路徑和觀點,希望能夠解釋為何憂慮和恐懼會成為主導生命的因素。
 
  《焦慮世代》一書中的「焦慮」是一個精神「問題」概括性的用語,涵蓋恐懼、憂慮、恐慌、悲傷、孤單、愧疚、恥辱、癡迷等;懼高症、疑病症、社交恐懼症、食物中毒恐懼症都是常見的焦慮類型,工作、學業、經濟收入、人際關係、性取向、自我形象、生命無意義等經常成為焦慮的根源。這表示「焦慮」並非一個具有清楚界線、單一的身心狀態,而是具有擴散性和不確定性的特質。生物取向的現代神經醫學也許會依據一些個案,主張焦慮導因於腦額葉皮質、基底核和丘腦之間的傳導失調,現象學與存在主義哲學把焦慮解釋成一種主體面對存有的根本情境或虛無的情感狀態。在日常情境裡,我們總習慣認定焦慮是一種紊亂的情緒狀態,麻煩的是思考不見得能夠解決情緒問題(受精神問題所苦的哲學家比比皆是)。即使事實擺在眼前或者經過透徹的思考,不安的感受還是有可能引發「反事實思維」,為過去懊悔,為未來惶恐。
 
  保爾森從宏觀的歷史視角指出,現代人普遍沒有辦法與不確定性共處,《焦慮世代》主旨之一就是要考察我們是如何走到這樣的境地,焦慮何以具有時代性或者為何會在現代社會裡擴散。計算與運用時間的方式、生活型態、生產模式、經濟收入等都是相關因素,只是當中的因果關係也許並不如我們所想的那麼直接。例如,焦慮的程度和工作與財務壓力不必然成正比,好比我們讓高收入和社經地位的人知道,他們可以或其實過得好好的,對於減輕他們的焦慮不見得有幫助。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凡事力求精準計算,各種事物與活動也似乎都在加速之中,但是我們並不因此能有更多時間安心悠閒地過活,時間總是不夠用,時間依舊與我們的經驗和感受脫離或疏離,躁鬱症和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患者飽受時間催促,憂鬱症和非妄想型思覺失調症患者容易覺得時間變慢甚至停滯。而更多的(消費、職業、生活方式等)選擇反而徒增選擇的困難,如同整體的經濟成長和各種進步不必然使人更幸福,反而更讓人對未來信心不足,覺得生命意義遞減⋯⋯
 
  要理解這樣的矛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焦慮世代》提供了一些思考引導。整個西方社會和資本主義文明發明了各種消除未來的不確定性的方法,企圖將風險極小化,將機會極大化。這其實反映了整個西方現代世界機械式的宇宙觀和「除魅」的發展方向,不論是人類的身體、思考、自然、宇宙、基因遺傳都被套入規則或定律。我們習慣用科學解釋一切事物,但是科學無法告訴我們該如何活著,我們甚至覺得風險變得無所不在,從恐怖主義攻擊、像是COVID-19這樣的大型傳染病、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到股市崩盤、通貨膨脹、肥胖、食安,到隱藏在日常生活角落裡的各種騷擾和暴力。作者保爾森提醒我們,風險總是不離敘述和想像,透過媒體戲劇性或誇大的傳播,類似恐怖主義攻擊和大型傳染病較易引起注意,滋生更多的風險,即便慢性病或其他日常的意外死亡人數更高卻容易被忽視。我們不可能完全控制風險,保爾森強調,「在每種文化中,焦慮和擔憂都找得到蓬勃發展的養分」,宗教信仰、性、侵害以及人際關係是四個最為顯著的風險區域。
 
  毫無疑問地,個人也早已是個岌岌可危的區域,各種風險、自我評價、孤單、性壓抑等等,都讓人焦慮不堪。但是當我們企圖理解甚至解決個人精神問題,我們必須先看清一個事實;病痛與受苦的理解、感受、診斷與治療都是社會建構的產物,都受到家庭成長背景、社會、文化或宗教影響,不單單是個人看不看得開的問題。我們甚至必須肯認每個人不論性別、年齡、職業、家庭的外在內在條件,都有焦慮的可能甚至權利,都願意去理解它,無須感到羞恥與慚愧。這有很大一部分需要有集體的認知、環境、行動、體制和政策形成的支援網絡。如作者所強調的,「精神健康是由社會所創造。精神健康的存在與否,基本上是一項社會指標,因此社會與個人行動亦不可少。我們不僅得將焦點擺在集體行動的效力上,更得關注個體行動的效果。只將注意力擺在個體症狀上,就會造就所謂的『去肉身化心理學』,將個體腦中的思緒與感受從社會結構和背景中抽離。」強調精神問題和健康的集體性也意味著丟棄先天精神病態的假設(沒有人先天或生下來就註定是精神病患者),那也等於把精神病患視為無法修理的壞損機器。
 
  《焦慮世代》另一個值得重視的面向是建構與想像精神醫學與醫療社會的未來。當精神問題越來越普遍,單純依靠談話診療的精神分析和生物醫學導向的精神醫學都引發不少小的檢討聲浪,精神醫療需要進行什麼樣的改革、納入什麼樣的非西方元素自然會是重大課題。書中提到迷幻劑與談話診療法並用的嘗試,或是史蒂文.海耶斯(Steven Hayes)提出的「接納與承諾療法」(acceptance-commitment-therapy,簡寫ACT)強調保持思想、感覺和印象的原始樣貌,盡量不去干涉、抵銷或淡化它們。作者也推崇佛教思想與當下的偶然共存的修為,認為那能提供讓人從煩優中抽離的契機。佛教思想如何發揮精神療效也許見仁見智,但可以肯定的是,我們可以試著想像控制與治療之外的可能,如作者所言,「藉由肯定、接納不確定性,我們能發現每份擔憂都包含一粒真理,使我們更接近神秘,體悟到我們知道的是如此地少。接納不確定,我們就有機會去了解,原來認為自己能掌控一切是多麼瘋狂的想法。」這當然不是最終的解答,但至少是面對普遍化的精神問題必要的態度。
 
  筆者覺得台灣長久以來都不是一個細心面對和回應他人感受的社會,對於精神問題若非抱持刻板印象,就是築起一道堅固的牆抵擋在外、視而不見,若要建立一個良善的醫療社會,我們還有很多工作有待完成。像《焦慮世代》這樣的書讓我們看到改變的可能。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精巧,它沒有把焦點完全鎖死在經濟層面,而是巧妙地穿插了許多關於人際關係和自我認同的探討。在一個強調快速迭代、強調個人品牌塑造的時代,我們與他人的連結似乎也變得越來越功利化和淺層化。我觀察到,很多年輕人在社群媒體上展現的「完美生活」,其實更像是一種精心計算過的焦慮投射——越是害怕被落下,就越需要努力證明自己「跟得上時代」。書中對於這種「表演性生活」的剖析,簡直是打中我心坎裡。過去可能人與人之間還存在著某種社會契約和默契,但現在,好像每個人都活在一個隨時可能被審視、被比較的透明房間裡,連放鬆都變成了一種奢侈品。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突然明白了為什麼身邊的朋友們,不管學歷多高、薪水多好,大家談天時總是不自覺地繞著「風險管理」打轉。這本書厲害的地方在於,它並非單純地抱怨現狀,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切入,分析了當今社會運作的底層邏輯是如何將「穩定」這個概念慢慢稀釋掉的。例如,它探討了全球化帶來的競爭壓力如何層層疊加,從國家競爭到企業競爭,最後壓到每一個基層員工身上,讓我們必須像個永動機一樣不斷學習新技能、拓寬人脈,否則就會被視為「缺乏競爭力」。我常常覺得,現在社會提供給我們的「選擇自由」其實是一種雙面刃,選擇變多了,責任也變大了,一旦做錯決策,那個後果似乎也會被放大檢視。這種無所不在的績效壓力,讓「躺平」都成了一種需要極大勇氣的叛逆行為。

评分

最近手邊這本《焦慮世代》真是讓我這個在台北打滾多年的小資族深有感觸,尤其在通勤的捷運上滑著手機,看到又一波的房價新聞或產業變動消息,心頭總會湧起一股莫名的緊繃感。這本書雖然沒直接點出我每天在面臨的具體困境,但它成功地描繪出我們這個時代普遍瀰漫著的那種「不確定性氛圍」。你想啊,以前的長輩總說「呷飽乎暖」就好,但對我們這輩來說,光是想著五年後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或者現在存的錢能不能應付將來的醫療開銷,就夠讓人焦慮到失眠了。它讓我開始反思,到底是什麼樣的社會結構,讓我們這一代人,即使物質條件比過去豐裕許多,心理上的安全感卻越來越稀薄?那種感覺就像是,你努力爬上了山腰,卻發現山頂根本不存在,或者隨時可能有一陣強風把你吹下去。這本書的論述,讓我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很多時候那種無來由的煩躁和對未來的恐懼,其實是這個時代集體的心跳聲。

评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這本書時,我還擔心它會不會太過學術化,畢竟「世代焦慮」這個主題很容易淪為老生常談的社會評論。但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引用的許多觀察角度都相當獨到,讓人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特別是對於「訊息爆炸」如何直接影響我們大腦處理不確定性的能力,這點我深有共鳴。以前資訊傳播慢,人們對未來有較長的時間去消化和預期;現在,一個突發事件可以在幾秒鐘內席捲全球,我們的心臟根本來不及適應這種資訊的加速度。這就像是,我們的大腦還在用舊時代的硬體,卻被迫運行著超負荷的當代軟體,當然會系統過載、頻繁當機(也就是焦慮發作)。

评分

這本書讓我最大的收穫,不是得到了解決焦慮的萬靈丹(畢竟這世界哪有這種東西),而是獲得了一種「理解」的視角。它讓我能夠跳脫出「我是不是不夠努力、不夠優秀」的內耗循環,轉而思考:我的焦慮,其實是這個時代環境所催生出來的必然產物。當你意識到這是一種結構性的問題,而不是單純的個人品格缺陷時,那種壓在心頭的大石頭似乎就稍微能挪動一點位置。它沒有提供廉價的樂觀,但它提供了清晰的診斷。對我來說,這本書像是一面鏡子,照見了我們集體潛意識中那塊最不安的陰影,雖然看著有點刺眼,但總比一直矇著眼睛跑來得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