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朝鮮的返鄉船: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電子書)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淵植
图书标签:
  • 朝鮮歷史
  • 日本殖民地
  • 二戰結束
  • 返鄉
  • 殖民者經驗
  • 韓國歷史
  • 歷史研究
  • 電子書
  • 戰後
  • 社會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九四五離開朝鮮
從殖民者到敗戰民
日本人的雙重面貌


1945年8月15日,二戰結束,日本帝國隨投降而解體,喪失了自「日韓合併」以來對朝鮮的殖民支配,上百萬隨帝國擴張渡過海峽至半島上落地生根的日本人,除了瞬間淪為戰敗國民,還必須面對被遣返回陌生故土的未知命運,不同的人在搭上離開朝鮮的返鄉船時,也有著不一樣的猶疑、難捨、掙扎及抉擇……

★詳細探討1945年日本人在朝鮮的戰敗及遣返經驗
★生動描寫曾經合併的日韓兩個民族在面臨光復與敗戰的分離時刻,人們採取的種種行動與恩怨情仇


時至今日,許多臺灣人對「灣生」的故事已不再陌生,甚至在臺日友好的時代氛圍下,殖民時期日本人在臺灣的終戰經驗,已經被視為是臺灣史的重要記憶。卻少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的同一天,同樣有一群人在朝鮮也面臨跟「灣生」相同的遣返命運。然而,因為韓日兩個民族難解的歷史恩怨,這群人在終戰時經歷的災難與衝突、返鄉後遭受的痛苦,始終被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本書是一位韓國學者重新挖掘這段兩國社會不願記憶的歷史,所留下的紀錄。→始終被韓日兩國的歷史論述被抹除(刪除「在」字)

作者李淵植嘗試跳脫「日本人=殖民者」的簡單框架,重新爬梳史料、手記及回憶錄,透過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講述不同階級、不同立場的日本人如:朝鮮總督府高官、資本家、軍警、教師到一般市井小民,在帝國解體、殖民解放情勢下的終戰經驗。

日本帝國的落幕,一段敗戰民族的返鄉旅程

企圖早一步逃跑卻失敗的朝鮮總督夫人、為求生存不得不到朝鮮學生家中當女傭的老師、過去曾拷問過朝鮮民族運動分子必須面對清算的日籍警察、或是家族已在朝鮮紮根想盡辦法不被遣返,卻被過去友好的朝鮮朋友冷落、岐視……隨著美軍遣返政策逐漸底定,究竟該留下或離開,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日本人,不同的人有著不一樣的行動與遭遇。

然而,當日本人以歸返者(引揚者)身分回到日本後,迎接他們的並非祖國溫暖的懷抱,而是本土人民的歧視,他們被稱為帝國的「私生子」,就連日本政府也無法提供足夠的照護物資及社會支援。在戰後的日本,將近六百萬人、飽受汙名的海外歸返者,以「戰爭受害者」之姿,爭取自己的權益,並要求政府補償在海外財產的損失。對他們而言,戰爭並未結束!

作者期望透過本書的各種故事,了解從朝鮮歸返的日本人所留下的歷史足跡,以及日本人在朝鮮的殖民經驗對日後韓日兩國造成的影響,從而促進兩國相互理解、反省與對話。

◎致讀者
與解放後回到韓半島的人和離開韓半島的人糾纏在一起,已經超過二十年了。這本書編寫了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中,有關日本人離開韓半島的故事。總想著那天可以自由寫出不受圖表和註釋限制的文章,雖然是微不足道,但僅僅能滿足這沒什麼了不起的野心這點,也是一種安慰了。我相信歷史所乘載的敘事,也就是「故事的力量」,所以即便有點冒昧,還是將這本書獻給世界。────李淵植이연식


──專文解說
林文凱(中央研就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好評推薦(按姓名筆順排序)
呂紹理(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
李正珉(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韓國語文學分學程客座助理教授)
林志宏(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崔末順(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电子书《離開朝鮮的返鄉船: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具体内容的图书简介。 --- 书名: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一九四五年日本殖民者在朝鮮的終戰經驗 (電子書) 内容提要: 一九四五年八月,太平洋战争的终结不仅标志着一个帝国时代的落幕,更在朝鲜半岛掀起了剧烈的社会与心理海啸。这场突如其来的巨变,使得数以十万计的在朝日本人——他们或是殖民体制的官员、或是商贾、工厂主、教师、甚至是世代居住于此的“内地人”——在一夜之间从统治者沦为无家可归的流亡者。他们的命运,如同被突然截断的潮水,被迫转向一个他们或许已不甚熟悉的故土:日本。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这一复杂且常常被历史叙事边缘化的群体,聚焦于1945年夏末至1946年初,这群昔日的主宰者如何在朝鲜半岛的各个角落,经历从权力的顶峰跌落至彻底的无助,并最终踏上返乡之旅的艰辛历程。它不是一部关于政治决策或军事部署的宏大叙事,而是一部细致入微的“终战经验”档案,侧重于普通个体在结构性崩溃面前的生存策略、心理调适与身份重塑。 第一部分:权力的黄昏与日常的崩塌 (1945年8月) 战争的终结并非瞬间的事件,而是一个缓慢渗透、加速瓦解的过程。在消息传来的最初几周,朝鲜半岛上的日本社会充斥着一种超现实的静默与焦虑。本书将勾勒出日本殖民行政系统如何从日常运作的惯性中逐步瘫痪。我们审视那些仍在履行职责的公务员、警察,他们试图在“维持秩序”与“自身安全”之间走钢丝。 更重要的是,本书关注那些依赖殖民经济体系生存的日本家庭。他们在面对突然切断的资源供应、社会信任的崩塌以及日益高涨的朝鲜民众的复杂情绪时,如何努力维持表面的平静。从城市到偏远的矿山和农场,日本人的日常生活结构被彻底颠覆。他们开始迅速地变卖财产、隐藏重要物品,并被迫直面一个他们曾努力忽视的现实:他们不再是主人。这种日常性的崩塌,为后续的“撤离”奠定了心理基础。 第二部分:身份的剥夺与流离的起点 随着盟军的接收和苏美势力的进入,日本人的地位急转直下。他们不再拥有法律上的保护,物资配给被削减,行动受到严格限制。本书细致描绘了这一“身份剥夺”的过程。对于许多在日本本土没有亲缘或固定居所的人而言,朝鲜已是他们半生所系的家园,这种被迫的“回归”实质上是一种流放。 我们探讨了日本人社区内部的分化:一部分人试图通过与朝鲜人建立昔日的关系寻求庇护,但往往面临着猜疑和拒绝;另一部分人则退缩进自我封闭的小圈子,寄希望于某种“恢复秩序”的奇迹。这段时期,个人财产的损失、尊严的践踏,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交织成一幅充满张力的社会图景。历史的讽刺在于,那些曾经以现代化和文明输出来标榜自身优越性的群体,现在必须依靠他人的善意才能生存。 第三部分:返乡的漫长等待与海上的挣扎 真正的挑战在于“离开”。1945年末至1946年,返乡的通道——那些承载着数万生命的船只——成为朝鲜半岛上最炙手可热却又最难获得的资源。本书详细考察了撤离过程的组织、混乱与不公。 返乡船不仅是物理上的渡海工具,更是象征着对过去生活的一次正式告别。船票的获取、物资的筹集、登船前的检查,无不充满了对昔日地位的最后一次计算和衡量。许多人失去了几乎全部财产,只能带着有限的行李踏上旅途。我们通过幸存者的回忆和官方记录的碎片,重构了拥挤不堪的船舱、漫长的海上漂泊,以及抵达日本港口后所面临的“难民”身份——他们带着殖民地的复杂记忆,却被本土社会视为异类。 第四部分:记忆的重塑与“归乡”的悖论 抵达日本本土后,故事并未结束。这些返乡者——“朝鲜归还者”——必须面对如何在日本社会重新定位的问题。他们带来的不再是殖民地带来的财富或荣耀,而是战争失败的阴影和一段复杂、充满矛盾的在朝经历。 本书探讨了战后日本社会如何处理这些归还者。他们是否被视为“受害者”,还是被贴上了“前殖民者”的标签?这段经历如何影响了他们及其后代的身份认同?“故乡”的概念在他们身上被无限拉伸和扭曲:朝鲜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是他们失去权力的地方;而日本,则是他们理论上的祖国,却是他们必须重新学习如何生活的陌生之地。 结语:被遗忘的过渡期 《離開朝鮮的返鄉船》致力于填补历史叙事中的一个空白:关于殖民者视角下,帝国瓦解的真实体验。它提醒我们,历史的终结并非由胜利者单方面书写,而是由无数个体在结构剧变中的挣扎与适应所构筑。通过对这些日本“他者”在朝鲜的终战经验的细致描摹,本书为理解1945年朝鲜半岛的复杂过渡期,提供了多维且人性化的参照。它探讨的,是所有人在剧变面前,如何处理失去、告别与重新开始的永恒主题。

著者信息

作者/李淵植
1970年出生於首爾,1989年進入首爾市立大學,學習韓國現代史和韓日關係史。在解放空間中尋找「最可憐的團體」,而開始關注海外歸返同胞,最終寫了碩士論文《解放後海外同胞的歸返和美軍政廳政策》。此後,受日本文部省邀請,作為公費留學生,進入國立東京學藝大學日本研究系。在那裡接觸到了戰敗後從海外殖民地回來的日本人的相關資料,與從前相反地,開始關注從朝鮮回來的日本人,成果是一篇名為《解放後居住韓半島的日本人歸返相關研究》的博士論文。

曾擔任韓日歷史共同委員會現代史分科助教(2002年)、日帝強占時期下強制動員受害真相查明委員會專門委員(2004年)、首爾特別市史編纂委員會專任研究員(2008年),目前正在首爾市立大學和人才開發院授課。論著有《日韓交流の歷史》(明石書店,2007,合著),《近現代韓日關係的諸問題》(東北亞歷史財團,2010,合著),《帝國崩壊とひとの再移動》(勉誠出版,2011,合著)等

審定/林文玉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比較文學博士
健行科技大學應用外語系專案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為韓語教學、日治時期韓國小說、比較文學、文學翻譯

譯者/熊晨馨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15年開始學習韓文,大學期間赴韓國國立公州大學、高麗大學交換。曾於韓商公司實習、任韓語教師。現於韓國外國語大學就讀外韓翻譯研究所。

图书目录

推薦文/二戰結束初期失序世界的縮影   呂紹理
推薦文/敗戰後在朝日本人的背影   崔末順
推薦文/來自朝鮮而未完的旅程   林志宏
推薦文/「光譜」的日本認知   李正珉
推薦文/那麼多的在朝鮮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銘記光復的新方式   崔世勳
解放後韓半島內日本人的主要移動路徑圖
解放初期朝鮮行政區域表
前言:「扣留與逃亡」,「遣返與偷渡」的變奏曲

第一章    戰敗,意想不到的災難
一、    朝鮮總督夫人船的返航
二、    陌生的恐懼
三、    湧向銀行窗口
四、    街頭巷尾滿溢的物資
五、    戰敗國民的自畫像

第二章    四面楚歌的朝鮮總督府
一、    冷漠的日本政府
二、    無能的朝鮮總督府
三、    領導階層的衝突
四、    用盡心機
五、    金桂祚事件與日本接待女郎
六、    日本人世話會,朝鮮總督府的變身
七、    原罪招來的報復

第三章    站在留守或歸返十字路口上的日本人
一、    不合時宜的朝鮮語學習熱潮
二、    留守派與歸返派的較量
三、    在港口被逮捕的漁業大亨
四、    搭乘小偷船或是遣返船?
五、    高呼掃蕩倭奴的朝鮮人
六、    無法信任的占領軍

第四章    扣留、押送、逃亡的極限體驗
一、    滿身刺青的露助
二、    令人困擾的「當地籌集」
三、    惹事生非的蘇聯軍與其走狗
四、    被拖走的人和被留下的人
五、    日本人也排斥的滿洲難民

第五章    埋怨被顛覆的世界
一、    翻轉的命運
二、    陌生的集體生活
三、    刻骨銘心的生活落差
四、    賣味之素的人們
五、    「露助女郎」登場
六、    堪察加漁夫與勞動貴族
七、    「交出女人」遊戲及大逃亡

第六章    母國日本的背叛
一、    遭受同胞欺凌的悲憤
二、    名為引揚者的社會烙印
三、    二十萬封湧進總理室的信
四、    「戰爭受害者」的奇異論點
五、    體驗和記憶的縫隙

第七章    「相遇」與「分手」,還有其他記憶
一、    「倭奴」出沒風波的始末
二、    承繼親日派系的謀利之徒
三、    又一個報復的惡性循環
四、    日本人最後的模樣
五、    朝鮮,悔恨與思念之地

結語:跨越加害與被害的記憶
解說/從世界史與東亞史交互關聯與比較視角,來看二戰結束後日本帝國的崩解與東亞各地人民的遣返   林文凱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589135
  • EISBN:978626965704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MB

图书试读

推薦文

那麼多的在朝鮮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銘記光復的新方式
崔世勳(中國文化大學韓國語文學系助理教授)譯者:熊晨馨


  對韓國人而言,光復節意味著什麼?

  二○二二年八月十五日早晨,迎來光復七十七週年,主要行政機關和街道,處處都懸掛著太極旗,展現了威風堂堂的氣勢。雖說是比以前減少了很多,但是住宅區每隔三四家,就能看見底色潔白的太極旗,在微風中飄揚。在首爾鍾路的普信閣,舉行了盛大的敲鐘活動。包括首爾市長在內的政界、金融界權威人士,以及獨立有功者的後代們敲鐘三十三次,緬懷愛國志士們高尚的犧牲,並與全體國民一起分享大韓獨立的喜悅。此次活動是總統辦公室遷移至龍山後,舉行的首次光復節紀念儀式。龍山現在雖然是駐韓美軍的根據地,但也是日俄戰爭後,駐紮在韓半島的日本帝國朝鮮軍司令部所處之地,是殖民統治的象徵。為了回顧這樣的歷史,政府從原先的總統辦公室青瓦臺,途經光化門廣場、首爾市廳(市政府)、德壽宮大漢門、南大門,以及首爾站,在連接龍山總統辦公大樓的假想直線區間,以「開啟六百年的道路」為主題,策劃了許多光復節相關活動。不僅是首爾,全國的主要城市也舉行了大大小小的光復節紀念活動,高喊「大韓獨立萬歲」的演出,讓各處都沸騰起來。對於韓國人來說,光復節是洗刷朝鮮亡國的恥辱歷史,以及克服日本帝國主義三十六年的殖民統治,預吿大韓民國將作為新的民族國家出發的日子,因此具有重要意義。

  那麼多的日本人都到哪裡去了?由戰敗而展開,不可思議的命運逆轉

  但是,有件事令我感到奇怪。雖然臺灣和韓國一樣,經歷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但光復節的重要性,在臺灣似乎沒有凸顯出來。當然,根據各國的建國理念、國民團結的方式,以及外交利害得失關係,對於過去的記憶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針對上述內容挑起是非或批判價值觀,完全不是這本書的作者所期望的。反而,作者致力於透過新聞報導、日記、口述紀錄、公開檔案等,生動地重現光復當天發生事件的客觀事實。作者在書中客觀的介紹,究竟在日本帝國滅亡的歷史轉捩點中,一般民眾的生活遭受了如何巨大的衝擊?在殖民統治期間,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權力關係,又是如何逆轉的?另外,還仔細分析約八十萬名在朝鮮日本人離開朝鮮的過程中,造成的有形、無形的,且可觀的國家財富損失,以及為處理日本人留下的敵產,朝鮮人之間的勾心鬥角,在朝鮮出生的日本人在日本經歷的自我認同混亂,大規模人口移動帶來的遣返及逃難的歷史,對現今造成的影響等。闔上這本書最後一頁的臺灣讀者,反而可能希望盡快開始新的章節。那麼,當時在臺灣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誰才是這場戰爭的最大受害者?韓日兩國理解「戰爭受害者論」的差異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正午,昭和天皇宣布投降的消息,藉廣播傳送到日本帝國全境。本書的作者不折不扣,如實地說明了戰敗國國民,日本人們所必須承受的淒慘情況。首先,他們受到了來自自己曾統治的「劣等」朝鮮人的生命威脅,或集體的藐視。接著,進駐南韓的美軍政廳限制了日本人原本享有的特權,並將他們強制遣返回無親無故的本國。另一方面,占據三十八度線以北的蘇聯軍隊沒收了日本人的財產,扣留了日本人,動員他們,投入蘇聯的國家重建政策。身無分文、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歸返的戰災民們,等待他們的卻是同胞們的偏見和歧視。在名為「戰後重建」的國家危急情況之下,日本政府對歸返者要求補償之事避而不談,只強調歸返者與本土人的社會融合,強迫歸返者犧牲。在此過程中,主張所有日本人「同樣地」經歷了戰爭禍事的「戰爭受害者論」誕生了。當然,戰爭會給所有人留下極大的傷害。但是戰敗國日本的受害者敘事,將「誰先發起戰爭」的因果關係置之不理,這是有問題的。日本對美國發動太平洋戰爭,不僅對自己,也使整個亞洲地區的舊日本殖民地蒙受巨大的損失。目前的韓日關係錯綜複雜的原因,在於日本對待歷史問題,採取前述這種有問題的處理方式。然而,對這些歷史問題該如何評價,作者將這個部分保留給讀者。臺灣讀者對這個問題是怎麼認知的呢?正在寫本推薦文的筆者也很好奇大家的想法。希望以本書為契機,針對日本統治時期,鳥瞰臺灣—韓國—日本三者關係的研究能夠更加活躍。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对于这段历史,我们台湾人其实有着一种特殊的感同身受。我们自己也经历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对那种身份的错位感、被抛弃感,多少有些体会。所以,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就被吸引了。这不仅仅是日本人的故事,某种程度上,也是关于殖民地人民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故事,尽管这本书的焦点是前者。一个好的历史研究,应该能展示出不同群体在同一历史节点上的交集与错位。我好奇书中对朝鲜民众在目送这些前殖民者离开时的集体反应会有怎样的描绘?那种夹杂着解脱、复杂、甚至可能还有一丝失落的情绪,想必是书中值得深思的对照组。

评分

从学术角度来看,聚焦“终战经验”而非“战争胜利/失败”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更细腻的历史观。战争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一切尘埃落定,恰恰相反,真正的混乱和身份重塑是从战后第一天开始的。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描绘出日本人在朝鲜的“去殖民化”过程中,如何处理他们与朝鲜社会、与自身殖民身份的断裂,那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文献。我尤其期待看到他们如何面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后果,尽管“返乡”似乎提供了一个逃离的出口,但心理上的阴影恐怕是无法轻易摆脱的。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个平衡且不带道德审判的视角,仅仅呈现那段真实发生过的、充满重量感的历史片段。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光是书名就够让人感受到那股沉甸甸的历史重量了。光是「離開朝鮮的返鄉船」这几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充满矛盾与挣扎的画面。想象一下,在那个战火刚刚平息,世界秩序尚未稳固的年代,那些过去占据高位的日本人,如今却要被迫踏上归途,心中那种五味杂陈的情绪,是多么复杂啊。我一直对二战后亚洲的权力转移过程非常感兴趣,总觉得教科书上的叙述总是过于简化,少了很多微观层面的真实感受。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挖掘那些被历史洪流裹挟的个体命运,看看他们在面对身份认同的剧变时,究竟是怎样度过那段惶惑不安的日子。这本书的视角很独特,聚焦于“离开”而非“留下”,这本身就提供了一个反思殖民历史的新切入点。

评分

这本书的“返乡船”意象实在太强了,它象征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终结,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对于那些被派遣到海外的日本精英来说,朝鲜是他们的职业舞台,是他们实现“大日本帝国”理想的试验田。当这个舞台崩塌时,他们所谓的“家”在哪里?是远在万里之外的日本本土,还是早已在他们心中被遗弃的母国?这种“返乡”的定义本身就充满了悖论。我猜想作者一定花了大量精力去查阅日记、信件甚至口述访谈记录,试图还原那种在渡轮上、在港口边,人们告别旧身份、试图拥抱未知新生的那个瞬间的氛围。这种对个体“终结感”的捕捉,是学术著作难能可贵之处。

评分

读历史书,最怕的就是那种空洞的宏大叙事,一上来就是堆砌枯燥的政治事件和数据。我更偏爱那种能把我拉进具体场景、让我能感受到人物呼吸的叙事。这本书既然关注的是“终战经验”,想必会聚焦于1945年那个时间点上,日本殖民者在朝鲜半岛上最后几周、几个月的生活状态。他们是如何处理财产、如何应对突然失势的地位、如何与过去建立的社会关系瞬间崩塌的?这些细节才是构成历史肌理的关键。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内地人”,在面对突然降临的“失败者”身份时,那种从云端跌落的心理冲击。这种“经验”的记录,往往比官方文件更能触动人心,也更能让我们理解历史的残酷性与荒谬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