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蒙回憶錄 (電子書)

俄蒙回憶錄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毛以亨
图书标签:
  • 俄羅斯
  • 蒙古
  • 回憶錄
  • 歷史
  • 游記
  • 文化
  • 旅行
  • 電子書
  • 紀實
  • 個人經歷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書)係敘述我隨馮玉祥,經庫倫赴莫斯科,請求援助之經過。自民國十三年始入馮幕起,至十六年蔣馮徐州會議止,就我所知道的對俄蒙交涉,分為若干題目,作有系統的敘述與批評。……惟既為研究性質,則僅述至民國十六年以前的事,未免貽明日黃花之譏,乃參考他書,而敘至今日(民國四十三年)始止。」

  毛以亨撰寫《俄蒙回憶錄》目的不在於紀錄北行的豔異,而是作為研究用途,提供後人對俄蒙更深層的認識。內容有時人的言論談話;政治人物的利益交涉;外蒙的政治介紹;列寧與史達林的動向觀察;蘇聯農、工業的考究;對中國制度的反思等等。

  旅行過程中,蘇聯代表要求他們加入共產黨的招攬,在其他人游移不決時,毛以亨堅決反對,馮玉祥贊同並言:「我誓不做兒皇帝,老早已經講過了,咱們要對得住國家。」毛以亨等人只要求蘇聯一次大批的援助,而不奢求長久結盟,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此後某位會俄文的同行者與史達林進行一次歷史性的會面,書中記載了完整的對話內容,以及最終史達林的派兵協助決議。

  在蘇聯與蒙古,他騎過駱駝;住過蒙古包;領略西伯利亞的荒冷;見證共產主義的強盛。毛以亨將所思所想一一記下,本書不僅是一本遊記,更是探討制度與見證時局的珍貴史料。

本書特色

  ★毛以亨1926年與馮玉祥俄蒙之行的親身實錄,細述與史達林會面、對於俄蒙及共產制度的第一手觀察史料
  ★文史學家蔡登山新編點校
 
穿越迷雾的时代回响:一部关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亚草原与城市风云的史诗 (此简介旨在描绘一部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横跨欧亚大陆腹地,涉及多民族、多政权复杂交织历史的著作,其主题、时间跨度与地域背景与《俄蒙回忆录(电子书)》所涉及的具体内容不尽相同,但力求展现出同等厚重的历史感与多维度的叙事张力。) 引言:历史的洪流与个体的命运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政权更迭或某次边境冲突的编年史记录,而是一部以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视野,探寻二十世纪上半叶中亚草原地带与新兴城市群落中,知识分子、商贾、牧民乃至政治边缘人物的生存图景与精神挣扎的群像志。它将读者带入一个由沙皇俄国的衰亡、苏维埃政权的崛起、中华民国的动荡,以及蒙古国在寻求民族独立道路上所经历的剧烈阵痛所共同塑造的复杂历史现场。 我们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打捞起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命运,他们的选择、妥协与反抗,共同构成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最真实的声音。 第一部分:旧日秩序的崩塌与流散者的足迹 故事的开端,聚焦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广袤的草原与边疆重镇所残留的“旧俄罗斯帝国”的边陲景象。在这片土地上,斯拉夫移民、布里亚特人、哈萨克牧民以及世代定居的汉族商帮,共享着一种脆弱的、基于传统与贸易的共存状态。 (一)北方边城的暮色: 详细描绘了例如满洲里、恰克图、或者某个伏尔加河流域的内陆城市,在沙俄崩溃前夕的社会生态。贵族的没落、知识分子的觉醒、以及对西方思潮的朦胧向往,交织成一幅色彩斑驳的画卷。特别关注俄国革命爆发后,大量白军残部、知识分子、以及富裕的商人阶层如何“向南或向东”流散的轨迹。他们携带的不仅是个人财物,更是对于一个逝去时代的记忆与文化遗产。 (二)草原的震荡: 随着红色浪潮的推进,传统游牧经济体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本书深入探讨了布尔什维克政策在草原腹地引发的剧烈反应——对传统领袖权力的削弱、对宗教习俗的干预,以及集体化尝试对牧民生活方式的颠覆。我们通过几位不同民族背景的牧民家庭的视角,展现了他们如何在坚守传统与适应新政权之间进行痛苦的抉择。 第二部分:十字路口的交锋与新兴势力的崛起 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中亚成为不同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本书的第二部分,将笔触转向了新兴民族国家的艰难建构过程,以及大国博弈的暗流涌动。 (一)蒙古高原的独立探索: 详细梳理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在苏联支持下,进行社会改造和政权巩固的过程。这不仅仅是政治体制的更迭,更是文化、教育和宗教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通过对几位早期留苏或受过西方教育的蒙古新贵族的考察,展现了他们如何在“进步”与“民族性”之间寻找平衡点的挣扎。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追求民族独立的努力,往往需要依赖外部强权。 (二)城市中的间谍与掮客: 在这些动荡的边界地带,城市成为了信息的集散地和权力的角斗场。本书侧重描写了在海参崴、张家口、或库伦等地的商埠中,活跃着形形色色的中间人——他们可能是为苏维埃机构服务的技术专家,可能是为国民政府搜集情报的特务,也可能是纯粹以投机为生的走私贩。通过对一位掌握多重语言、周旋于不同势力之间的“地图测绘师”的半虚构式描写,揭示了那个时代信息流动的危险与价值。 (三)文化的反思与流放: 知识分子群体,特别是那些既接受了旧学又接触了新思想的学者们,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他们有的成为新政权的理论骨干,有的则因立场不合而被边缘化,甚至遭遇流放或审判。本书探讨了在新的政治正确要求下,传统文学、哲学和历史研究是如何被重塑或压制的。 第三部分:战争阴影下的坚守与消逝 进入三十年代末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地区冲突和全球战争的阴影进一步笼罩了这片广阔的区域。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在极端环境下人们的坚韧与失落。 (一)日据时期的边境: 随着日本势力向北渗透,中亚北部的边缘地区,如内蒙古或部分满洲地区,成为了新的冲突热点。本书细致描绘了在多方势力夹缝中求生的当地居民,他们必须学会观察不同的军事制服,判断哪一方的占领带来的风险更小。这种“见风使舵”的生存智慧,本身就是对残酷现实的深刻回应。 (二)集体记忆的重塑与保留: 随着老一代的逝去,口述历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书的最后部分,着重于对那些幸存者的口述记录的梳理与分析,这些记录往往充满了个人化的情感偏差,但也正是这种偏差,填补了官方史料的空白。我们看到,记忆是如何被政治重塑的,而个体又如何通过私密的叙事来对抗宏大的叙事。 (三)文化的“漂流瓶”: 战后,一些曾经在混乱中幸存下来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最终辗转到了更远的西方或东方,将他们在中亚的经历以文学、回忆录或其他艺术形式记录下来。本书也探究了这些“漂流瓶”式的文本,如何成为后人理解那个复杂时代,特别是那些被遗忘的“中间地带”历史的珍贵线索。 结语:未竟的对话 本书最终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结论,而是试图呈现一个充满张力、矛盾和未解之谜的历史现场。它呼唤读者超越民族与意识形态的藩篱,去理解二十世纪初欧亚腹地所经历的,那场深刻的、关乎文明形态与生存方式的巨大变革。那些在草原与城市中留下足迹的人们,他们的故事提醒我们,历史的走向并非必然,而是无数次个体选择与时代洪流碰撞的结果。 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以多重视角和深厚的史料功底(包括档案、信件、以及未曾发表的私人回忆),重建了一个被复杂地缘政治切割和重塑的宏大历史景观,是理解现代中亚乃至整个欧亚大陆历史转折的关键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原著/毛以亨(1894—1970)


  辛亥革命前參加光復會。1918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政治系,後獲巴黎大學政治學博士、里昂大學文學博士。1923年回國。1924年加入中國國民黨。1926年同年曾陪同馮玉祥去莫斯科訪問,商請蘇聯政府援助中國革命。1928年後歷任多所大學教授。1946年與張君勱等組建民主社會黨。1947年當選立法委員。1949年,赴香港任香港大學教授。1954年,發表長篇著作《俄蒙回憶錄》。

主編/蔡登山

  文史作家,曾製作及編劇《作家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老舍、冰心、沈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家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胡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冬》、《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臺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多少往事堪重數:百年歷史餘溫(1890-1990)》等十數本著作。

 

图书目录

編輯書前註
毛以亨和《俄蒙回憶錄》/蔡登山
原書序
一、天蒼野茫話塞北
二、西伯利亞行腳
三、庫倫風景線
四、「沙幕」幛外蒙
五、當年外蒙的黨政與人物
六、喇嘛和廟
七、外蒙今昔
八、赴蘇聯途中
九、蘇維埃名存實亡
十、莫斯科生活
十一、蘇聯農業之考察與研究
十二、蘇聯工業之發展及其後果
十三、第三國際與世界革命
十四、孫逸仙大學‧東方大學與蘇聯教育制度
十五、列寧墓畔
十六、史達林會見記
十七、異國話同舟
十八、布里雅特去思
十九、沙漠一歸人
二十、從海參威回國到徐州會議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40807
  • EISBN:978986554090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1.2MB

图书试读

原書序

  這本《俄蒙回憶錄》,係敘述我隨馮玉祥,經庫倫赴莫斯科,請求援助之經過。自民國十三年始入馮幕起,至十六年蔣馮徐州會議止,就我所知道的對俄蒙交涉,分為若干題目,作有系統的敘述與批評。其目的不在紀北行之艷異,談海客之瀛洲,乃是作俄蒙之研究,供國人之參考。惟既為研究性質,則僅述至民國十六年以前的事,未免貽明日黃花之譏,乃參考他書,而敘至今日始止。

  昔日所以不願執筆寫這本回憶錄,實因乏味的回憶,提不起興趣來。我方患忘記不了的苦,那裡還有再來追想的勇氣?再則馮玉祥亦如一般人之有其優點與劣點,論其優點,則人們會笑我睠懷故主;舉其劣點,則舊遊將怨我刻薄寡恩。而且又不能不提到他,提到則我雖力求其持平,人們亦將疑我為偏見。覺得不易著筆,而我的筆端又常挾感情以俱至,而不能自已,所以還是藏拙的好。

  現在為了應付共產黨,關於反共的理論、方法、與經驗,都有寫出來貢獻大眾的必要,不能為馮玉祥而因噎廢食了。共產黨是教條主義者,所根據的乃列寧史達林的聖經,是萬變而不離其宗的。他們總是那一套刻板的老文章,二十年前所說所做的事,與今日之所說所做的,沒有什麼兩樣。所以二十年前應付共產黨,而收效的方法,今日仍可發生效力,不隨時代的過去而過去。其二十年前不能收效而結果很壞的辦法,亦要視為借鏡,不能再犯同樣的錯誤。

  但對共產黨的言論,決不可自作聰明,望文生義來解釋,必須依照列寧、史達林的話,與其歷屆黨大會,與中委會的決議為說明。譬如蘇聯的共產黨,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無產階級工人之黨,而須依列寧的意見,與工人無關,僅為少數職業革命家的黨。又如兩個世界可以和平相處之意,不是說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可以妥協,而是依列寧的意見,不是前者為後者奏哀樂,就是後者為前者敲喪鐘。和平相處,乃是指冷戰或局部戰爭時,資本主義國家暫時存在之事實而言。瞭解蘇聯,此等名詞之正確解釋,實為吾人應上之第一課。

  尤足異者,蘇聯之所謂民主,乃指不可捉摸之精神而言,自以為根據於希臘,然希臘時代之暴君與民主,實無多大區別。依現代民主標準,須拿出制度來證明,則蘇聯殆為不民主之尤。然蘇聯雖厚顏自稱為最徹底的民主,大家皆知其偽,故其影響不大,顧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仍能騙了不少人。惟共產主義者而以社會主義者自稱,乃以社會主義之優點歸之,使無人敢直斥其非社會主義。然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皆以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為原則,而共產主義者祗知使人各盡所能,而不許其各取所需。所以我直斥其為反社會主義之新沙皇的力量主義。凡此皆為我所欲盡量介紹出來,以明共產黨之真意所在。

  中共諸人,無論其為民族派與國際派,均不愧為列寧的信徒,他們均不借運用外國的力量,來奪取本國的政權。民國三十六年政協瀕於破裂時,董必武親來托我,求美國的干涉。我告以運動外國來干涉本國之事,我不願為,且美國人亦不肯幹。乃叩以萬一國共開戰,勝利究將誰屬?董答為中共方面,當然劣勢,因國軍之動員工具,為飛機、輪船、與汽車,而中共則只靠徒步。所以不得不另想辦法,以求補救,而將劣勢轉變為優勢。我想其另想之辦法,不特已經進行,且已安排就緒,引滿待發了。我於此更得一結論,即所謂國內派與國際派,其依頓蘇聯,是一致的。所以對於中共內部有狄托主義的幻想,亦可以休矣!
  共產黨尚有兩套把戲,自以為獨步世界,無人能及:第一為矛盾,第二為重複。打開《列寧全集》看一看,曾無往而不矛盾,他們認為有矛盾始有綜合,否則即不能完成其體系。且自認為根據黑格爾馬克思的哲學,其實此類哲學,只是為預言家所必需,因為本來無決預言,只好出以兩面光之詞了。惟共產黨收效的地方,在不嫌重複,這是為強調某一問題所必需,我們要強調其駁覆,亦只有隨以重複。但不能如彼之多,因為他們不怕讀者討厭,而我們則深怕得罪讀者。例如關於蘇維埃聯邦問題,除見於蘇維埃一章外,又於布里雅特一章中,再一述及。又如蘇聯在遠東之對中日政策,亦於各章中,分別提到三四次。再則馮玉祥的見解有限,他說來說去只是那幾句話:譬如不願做兒皇帝一語,他說了不只數百遍,幾可安置於每章之中,但我只使在庫倫與史達林會見二章中,重見一次,其餘都省掉,以免讀者討厭。提到拉鐵摩的地方有四處,其實是可併為一處的,但我因為他影響美國輿論太大了,所以不能自已的繼續提出來。總之受了共產黨影響的重複壞習慣,是要請讀者原諒的。

  本書關於主義與政制,自愧不如中外專家研究之精,又不如留俄學生之熟。其於外蒙情形,更不如內蒙同胞白雲梯等之親切了。是書之作,僅為拋磚引玉之用,俾於俄蒙認識,有進一步之研討,而有助於應變,則尤所願也,是為序。

民國四十三年毛以亨於九龍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身处历史转折点的人物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暗示了作者可能亲历了俄国革命后、蒙古社会变革的某些关键阶段,或者至少是与这些事件有着密切的联系。我想象着作者在异乡的漂泊,那种文化冲击和身份认同的挑战。一个人的记忆如何构建起对一个时代的认知框架?这本书是否提供了一种“局内人”的观察角度,揭示了那些我们从宏观叙事中看不到的细节?比如,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趣事,与重要人物的私人交往,甚至是那些被历史无意忽略的边缘群体的心声,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往往拼凑出最鲜活的历史图景。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非常吸引人,那种略带沧桑感的排版,配上古朴的字体,立刻就让人联想到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光是看着这个名字——《俄蒙回忆录》,就让人忍不住好奇,到底记录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我一直在想,要是什么样的经历才能促使一个人提笔写下这样的回忆录?是不是充满了惊心动魄的冒险,或者是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观察?这种带有浓厚时代烙印的书籍,往往能提供给我们一个不同于教科书的视角。它更像是直接与那个时代的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对话。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时空,去感受那段历史的温度,理解那个时候人们的挣扎与荣耀。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书形式也很有意思,这使得它更容易被现代读者接触到,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我更关注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俄蒙相关的经历时,是如何平衡客观叙事与主观情感的。回忆录最怕的就是过于个人化而失之偏颇,但也正因为是个人视角,才能拥有穿透人心的力量。我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既细腻又大气的方式,描绘出在那个动荡年代里,个体如何在巨大的历史背景下寻找自己的立足点,以及他们对“家园”和“归属”的复杂情感。它应该是一份珍贵的、属于那个特定时空的文化档案。

评分

说实话,看到“回忆录”这三个字,我的心头会升起一种既期待又有点沉重的感觉。因为回忆录往往意味着对逝去时光的梳理和反思,里面难免会有遗憾、有感慨。我特别好奇作者在回顾那些关键时刻时,是用什么样的笔调来处理那些敏感或沉重的议题?是选择坦陈一切,还是有所保留?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文学张力。我希望这本书能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一种坚韧和生命力,那种在逆境中依旧闪耀的人性光辉。一本好的回忆录,不只是记录了过去,更是对当下的一种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让人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异域风情,光是“俄蒙”这两个字就勾起了我对广袤草原和西伯利亚的想象。我总觉得,回忆录这种体裁,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其无可替代的真实性。作者的笔触必然是浸润着个人的情感和独特的视角,这与冰冷的史料记载有着本质的区别。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绘那个广阔的地理环境对个人命运的影响,以及在那个特殊的历史交汇点,个人的选择是如何被时代洪流所裹挟或推动的。这种跨越国界和文化的记忆,想必会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洞察,让人对那段复杂的中俄蒙关系有更立体、更人性化的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