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 (電子書)

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猛
图书标签:
  • 旅行文学
  • 纪行
  • 中韩关系
  • 边境
  • 文化
  • 历史
  • 电子书
  • 奇幻
  • 游记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獨一無二的報導

  當敏感封閉的北韓遇上經濟開放的共產中國——
  世界上最神祕、最奇幻的邊境線
  中國和北韓間的異次元隱祕世界


  這是全球獨一無二的邊境,兩條用滿語命名的河流——鴨綠江和圖們江,以及其發源地長白山,曖昧地切割開兩個專制共產國家,又神祕地把它們的人民連在一起。

  在這條邊境線上,你無法避開歷史。古高麗王國的遺跡散佈在鴨綠江畔。滿洲皇帝出身並祭拜的神山——長白山,也是北韓金氏家族三代人塑造的血統之源——白頭山。而生活在中國境內的百萬名朝鮮族人尷尬地承載、映照了此段曖昧的歷史。

  只有在這裡,你才會發現金氏極權神話的崛起秘密。你才會發現中國北韓偉大友誼的幕後真相和畸形的外交關係。只有在這裡,無言的江河折射出歷史,中國人從中看到了自己的過去——狂熱的領袖崇拜、僵化的計劃經濟體制,對人民無所不在的精神控制,巨大的貧窮;而北韓人似乎從中看到未來。

  走私犯、脫北者、傳教士、謀殺案、主體思想、金氏家族的特許貿易、中國朝鮮族人說不出的『恨』——

  你中有我,我中有我,只有共構共生的共產國家,才會出現中韓邊界特有的奇幻世界。

  這是帶有奇幻色彩的旅程。掌控中國、南韓、北韓三國敏感海域的走私大老、潛藏在一百萬名中國朝鮮族人中的五萬名脫北者、遊走於共產黨和勞動黨之間創辦大學的美籍韓國人牧師、依靠金氏政權而大發其財的中共元老後代、在大河兩岸輾轉遷徒的朝鮮人家族的無言之『恨』……行走在中國和北韓邊境的大江大河邊,好似穿梭在一條時光隧道。如今那些有形、無形的界限似乎正在被衝垮,但河水冷寂,動蕩無聲,似乎並不平靜。

  本書記錄了作者2010年到2015年這五年間,三次沿著中國和北韓的邊境旅行的故事。這個帶有奇幻色彩的旅行,很大程度上源於中國人或多或少都存在的北韓情結。只有中國人最能夠理解北韓,因為中國的過去就是北韓的現在。中國人審視北韓,就像回望自己昨天的身影。
 
洶湧的邊界:一場跨越文化與記憶的尋覓之旅 書籍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了歷史的褶皺與現實的張力如何在一個地理上被清晰界定的空間中交織、碰撞,最終形成一種獨特的精神景觀。我們將目光投向一條在地理圖譜上或許顯而易見,但在人文歷史的層面上卻充滿了難以言喻的複雜性的邊界地帶。這條線,不僅僅是國家領土的劃分,更是時間、意識形態和人類情感交鋒的無形戰場。 這趟旅程,拋卻了傳統的地理學敘事,轉而採用一種更為貼近生命脈動的方式,去觸摸那些被邊界「切割」開來又試圖「縫合」的記憶片段。它描繪的不是單一的國家史詩,而是邊緣地帶居民在歷史洪流中如何適應、抵抗與重塑自我身份的故事。 一、邊界的「在場」與「缺席」:時空交錯的迷宮 邊界從來不是靜止的。它在清晨的霧氣中若隱若現,在午後的陽光下被清晰地標識,又在夜晚的寂靜中,被無數未被訴說的歷史迴響所佔據。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描繪這種邊界的「在場性」——那些物理性的界碑、哨所、鐵絲網,以及它們所投下的巨大陰影。然而,比物理結構更引人入勝的,是「缺席」。那些曾經跨越邊界進行的貿易、親友間的探訪、共同的文化儀式,在被劃線的那一刻,如何迅速地被「拔除」或「隱藏」。 我們將探訪一系列在地理上緊鄰卻在社會層面上被疏遠的聚落。這些村莊和城鎮,其居民的口音、食物的烹飪方式,甚至對某些節日的慶祝習俗,都呈現出驚人的相似性,唯有那條看不見的線,使得他們的人生軌跡產生了根本性的分岔。敘事者深入這些「邊緣人」的生活,記錄下他們如何在兩個看似對立的體系間進行微妙的平衡術,以及他們如何看待那條「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線。 二、記憶的地理學:破碎的敘事與重構 邊界是記憶的篩選器。當歷史被「官方化」時,那些不符合主流敘事的個人經驗往往被推向邊緣。本書試圖從這些邊緣的聲音中,重啟對歷史的理解。這包括對抗性的歷史記憶、被遺忘的家族遷徙故事,以及那些在特定歷史時期被刻意抹去的文化符號。 我們將通過一系列口述歷史的片段,拼湊出一個多維度的「記憶圖譜」。這些口述資料往往充滿了矛盾與張力,同一場事件,在邊界兩側被講述出截然不同的版本。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判定哪個版本是「真相」,而在於呈現這種「多重真相」共存的狀態,揭示邊界如何成為一種「遺忘的技術」,同時也是一種「抵抗的空間」。 作者不僅關注宏大的歷史事件,更聚焦於邊界地帶特有的「混血文化」——那些在衝突與融合中誕生的語言變體、音樂風格和民間信仰。這些文化的生命力,如同韌性極強的植物,在最貧瘠的土壤中找到了生長的縫隙。 三、地理的異化與心靈的庇護所 在持續的邊界化過程中,地理空間本身也經歷了異化。原本用來連接的河流、山脈,如今被賦予了戒備和分割的意義。本書細緻地描繪了這種景觀的轉變:農田如何被推向停耕狀態,河流如何從灌溉之源變為軍事緩衝帶。 然而,在這種嚴密的控制之下,心靈的庇護所依然存在。這可能是一條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小徑,一個在特定時間點才能聽見的模糊廣播,或是在特定季節才會開花的植物群落。這些微小的、非官方的「通道」,成為了抵抗邊界僵化邏輯的出口。敘事者跟隨著當地的嚮導,穿梭於這些隱秘的空間,體驗那種在被監控的環境中尋求自由呼吸的微妙快感。 四、流動性與靜止性之間的辯證 本書的標題暗示了一種永恆的運動感,一種「不平靜」。這種不平靜,不僅體現在地緣政治的角力上,更體現在個體生命對穩定的渴望與不斷變化的現實之間的持續拉扯。我們探討了不同時代下,人們對「離開」與「留下」的抉擇。對於某些人來說,邊界是必須跨越的障礙;對於另一些人來說,邊界就是他們存在的全部定義,是他們得以安身的唯一錨點。 這不是一本關於政治分析的書,而是一部關於「存在方式」的田野考察。它試圖捕捉邊界地帶居民在歷史的巨大碾壓下,如何以一種近乎詩意的方式,維繫著他們的人性與尊嚴。這是一次對人類韌性、記憶的脆弱性,以及地理空間如何被情感與權力深刻塑造的沉思之旅。讀者將被引導進入一個既熟悉又疏離的領域,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界線」背後的真正含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楊猛


  自由記者,非虛構作家。1995年大學畢業後進入新聞行業,迄今二十餘年。曾在《財經》雜誌、《南都週刊》、《彭博商業週刊》擔任主筆。2010年因報道中韓邊境走私,獲日本舉行的『開發亞洲新聞獎』(Developing Asia Journalism Awards)一等獎。2012年獲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和美國『中外對話』(Chinadialogue)舉辦的『最佳環境報道獎』(China Environmental Press Awards)。

  2013年後成爲自由記者,專注非虛構寫作,2014年出版了第一本非虛構作品《陌生的中國人》,藉由十九個故事記錄了北京奧運會之後,普通中國人的卑微生活。該書入選當年中國多個獎項,亦有香港版。作者目前居住在北京。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部分  入海口
第一章 褪色的英雄城
第二章 狩獵
第三章 伸冤
第四章 走私村
第五章 平壤代理人
第六章 開往主體的火車

第二部分  逆流而上
第七章 你的東土,我的高句麗
第八章 恨從何來
第九章 金日成的少年路
第十章 純真年代
第十一章 長白山之神
第十二章 金將軍的蠟像師

第三部分  順流而下
第十三章 謀殺小鎮
第十四章 人質
第十五章 禁止拍攝
第十六章 盡頭
資料來源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84297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編輯評語

  2012-2014年這三年,台灣一直很流行北韓脫北者議題的圖書,而我對此非常『感冒』——我希望出版界不要停留在獵奇心理,而可以籍此把朝鮮半島的視角拓寬,去關注兩韓、中韓、東北亞衝突等議題,這些對台灣都非常重要。恰好在此時前後幾年,一位中國記者楊猛正在中韓邊境前後做深度調查採訪。我被他的故事和他的主題打動了。

  楊猛在全球上首次披露了中國和神祕北韓之邊界的『奇幻』故事,這也是他的文章獲得日本『開發亞洲新聞獎』(Developing Asia Journalism Awards)一等獎的原因,也是藍燈書屋計劃出版該書英文版的原因。

  此書文筆流暢曲折,作者跳出華文傳統報導寫作的風格,熟悉西方媒體的寫作方法,在故事、深度調查和洞見上都絲毫不輸給西方記者,這一點也令我驚艷。
 

用户评价

评分

說真的,我對這類描寫「邊界」的作品,總有一種難以言喻的迷戀。邊界,它不只是地圖上的一條線,它是一條巨大的傷疤,一條關於「我們」與「他們」的永恆提問。這本《不平靜的江河》聽起來就像是直搗核心的探險。我猜測,作者大概不是想寫一本旅遊文學,而是想透過「奇幻」的濾鏡,去解構那種被官方話語壟斷的邊界形象。奇幻元素的使用,或許是為了避開直接陳述的禁忌,讓那些真實的、難以言說的政治壓力,能以更隱晦、更具藝術性的方式浮現出來。我尤其想知道,當「奇幻」滲入「現實」,邊界兩側的人們是如何看待彼此的世界的?是充滿了刻板印象的恐懼,還是藏著一絲對對岸生活的窺視與好奇?對我來說,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於人物的內心掙扎——那些在體制壓力下,個人情感如何扭曲變形。如果作者能把那種時代的壓迫感,化為具體的、可感的文字意象,那這本書的深度就不可限量了。畢竟,在台灣,我們對被「定義」和「標籤化」的經驗太熟悉了,因此特別能理解那種掙扎著想要看清真相的心情。

评分

這本書名散發出來的氣質,讓我聯想到一些早期解嚴前後,台灣作家對「鄉愁」與「政治禁忌」的書寫,雖然題材不同,但那種試圖在模糊地帶尋找真實的用力感是相通的。我很好奇作者在「奇幻旅程」的包裝下,究竟花了多少篇幅在描寫「水」這個意象上。江河,它既是阻隔,也是連結;它滾滾向前,卻又永遠流向同一個大海。如果作者能把這條江河的生命力,轉化為一種歷史的隱喻,那畫面感一定很強烈。我希望這本書能避免落入那種過度浪漫化或過度妖魔化的俗套。真正的力量,往往存在於那片灰色地帶:那些在邊界上討生活、眼神中充滿了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普通人。我總覺得,最能打動人心的故事,是那些關於「錯過」與「無法抵達」的敘事。這條邊界,究竟錯過了多少可以溝通的機會?那種錯過的惆悵,比單純的對抗更令人難以釋懷。我正在腦海中勾勒著那種略帶迷霧、氣氛陰鬱的場景,期待文字能將我徹底拉進去。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顯然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它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重量。我個人對於「沿著邊界」的行走敘事非常感興趣,因為這類行程往往充滿了偶然性與非預期性,這為「奇幻」的介入提供了絕佳的土壤。重點是,這個「奇幻」的層次,如果處理得當,可以成為一種強大的疏離效果,讓我們得以從一個更超然的角度,審視中韓邊界數十年來的演變。我比較擔心的是,這種宏大的敘事主題,會不會讓「個人」的故事被稀釋掉。好的作品應該是微觀與宏觀的完美結合,讓讀者在為邊界兩側的個體命運揪心時,同時能感受到歷史洪流的無情推動。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我們常常在面對國際新聞時,感到自己像是被邊緣化的局外人,而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種「理解他者處境」的視角。我期待看到作者如何精準地拿捏那些敏感的歷史線索,不至於因為用力過猛,反而顯得矯情或失焦。

评分

這本《不平靜的江河》,光是「不平靜」這三個字,就足以讓人腦中浮現出無數混亂、緊張的畫面。它暗示著,這條邊界下的暗流從未停止湧動,不論官方如何試圖築起高牆,人性的渴望與歷史的傷口總會找到滲透的管道。我猜想,這趟「奇幻旅程」的精髓,可能在於它捕捉到了「界線的模糊性」。在現實邊界之外,是否存在著另一種更為真實、更難以定義的「心靈邊界」?如果作者能透過那些奇幻的相遇和場景轉換,揭示出兩邊人民共同的人性基礎,那這本書的價值就超越了地緣政治的範疇,昇華為一種普世的探討。我個人特別偏好那種帶著濃烈地方色彩,同時又具備強烈哲思深度的作品。在台灣,我們對於「我們」和「他們」的劃分,一直都非常敏感,因此,一個能夠細膩拆解這種劃分機制的作品,無疑會激起我極大的閱讀興趣。我期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震撼感。

评分

這本書光看書名就讓人心頭一緊,《不平靜的江河:沿著中韓邊界的奇幻旅程》,那個「不平靜」三個字,簡直就像是為這條世界上最敏感的邊界打了最好的註解。我總覺得,像這樣處理地緣政治敏感議題的書,往往在文字堆疊之間,藏著作者對歷史的深沉喟嘆。它不是那種教科書式的條列分析,而是透過「奇幻旅程」這個載體,去包裝那些檯面下錯綜複雜的民族情感與歷史糾葛。我特別期待它如何描繪那條鴨綠江或圖們江畔的景象,那種既是地理分界線,又是精神隔閡的雙重意象。一個好的創作者,不會只停留在表面上的風景描寫,而是會將邊界兩岸的風土人情、人們的眼神中流露出的希望與絕望,細膩地捕捉下來。我希望這趟旅程,能帶領讀者跳脫出新聞標題的框架,真正去感受那個區域的脈動,那種夾縫中求生存的生命韌性。台灣讀者對這種「島嶼夾縫」的處境,或許多少能產生某種共鳴,畢竟我們也生活在一個隨時需要權衡利弊、左右為難的地理位置上。這種跨越現實與虛構的敘事手法,是極具挑戰性的,成功了,就會是一部震撼人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