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冷麵(改版):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 (電子書)

平壤冷麵(改版):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路加.葛達廉
图书标签:
  • 北韓
  • 平壤
  • 冷麵
  • 紀實文學
  • 法國記者
  • 暗訪
  • 政治
  • 社會
  • 文化
  • 旅行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以法國自由精神之眼審視獨裁政治
來到平壤,彷彿離開了地球表面,我們有如鼠疫傳染源,分分秒秒都受到監視……

北韓,地球上最神祕的國度,若未取得官方允許,理論上沒有人能夠自由進出。
法國知名記者葛達廉為撰寫報導前往北韓,朋友克洛漢決定同行。為了能夠合法入境,葛達廉隱瞞實際身分,冒充旅行社負責人,假開發觀光市場之名取得入境簽證,在二○一一年成功進入平壤。還在巴黎的時候,他們已經必須經過疑心重重的北韓官員一關又一關的面談,在進入平壤之後還有三名金先生以「導遊」之名如影隨形,全天候跟監。
雖然在此之前,葛達廉已經走遍南太平洋、中南半島、巴拉圭,甚至塔斯馬尼亞,旅行過地球上八十個國家,但北韓還是讓他大吃一驚……
每天晚上,葛達廉只能把自己關在廁所裡,用暗號寫日記。他用略帶挖苦的筆調記錄下這趟五味雜陳的旅程,也算是他對遠方國度的幾位「金」先生致意。
 
各界讚譽
看北韓,切勿只看金氏王朝給你看到的,要看,就看我們這些冒著生命危險、隱藏各種身分而進入北韓的故事,那是記者最真實的游擊戰報導,是親身處於沒有民主人權與新聞自由的國度裡,所奮戰出來的最真實的聲音與影像。
——三立新聞台總編輯、知名主播  陳雅琳
 
《平壤冷麵》比書市上其他北韓相關書籍更有人味些,也比其他記者客觀理性書寫、脫北者的自述,更主觀又「酸味」,甚至比其他北韓遊記來得更深入且豐富些。
——文字工作者  阿潑
 
葛達廉作品的力量源自於近距離觀察北韓……到處都像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結果就像是一個清醒的惡夢:「在這個沒有存在感的國家,無論我們去了哪裡,其實什麼地方都沒去過。」
——《快訊》雜誌(L’Express)
 
作者長期於亞洲各地旅行並擅長旅行文學,為讀者呈現出金氏王朝版本的《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
——《論點》週刊(Le Point)
 
充滿諷刺挖苦意味,令讀者會心一笑。
——《閱讀》雜誌(Lire)
 
字裡行間描述的現象有時會令讀者驚異、焦慮不安,覺得荒唐可笑。
——《世界報》(Le Monde)
 
並非新聞記者的冰冷紀實,而是作家的溫暖筆觸成就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
——《解放報》(Libération)
好的,根据您的要求,这里提供一份不包含《平壤冷麵(改版):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 (電子書)》内容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流畅: 书名:《迷雾中的丝绸之路:探寻中亚腹地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嬗变》 作者: 阿历克斯·陈 (Alex Chen) 出版社: 环宇视野出版社 装帧: 精装,附赠全彩地图集 页数: 580页 定价: 128.00元 (人民币) --- 内容简介 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有一片区域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它不仅是地理上的十字路口,更是文化、信仰和帝国兴衰的交汇点——那便是中亚。 《迷雾中的丝绸之路:探寻中亚腹地的古老文明与现代嬗变》并非一部冰冷的学术著作,而是一次深度沉浸式的地理人文考察记录。作者阿历克斯·陈,一位在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的资深记者,耗费五年时间,穿越了哈萨克斯坦广袤的草原、乌兹别克斯坦的沙漠绿洲、塔吉克斯坦险峻的帕米尔高原,以及吉尔吉斯斯坦那些令人屏息的山谷。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人文关怀,试图揭开这个被“大国博弈”叙事长期遮蔽的真实面貌。 本书的叙事结构巧妙地融合了历史追溯、田野调查与个人体验。它从古代丝绸之路的辉煌开篇,细致描绘了粟特商人、佛教东传、帖木儿帝国的崛起与衰落,将读者带回那个商队络绎不绝、万国衣冠的黄金时代。作者并非停留在历史的缅怀,而是通过对撒马尔罕、布哈拉和希瓦等古城遗址的考察,对比着现代生活中依然活跃的传统工艺和市场活力,展现了历史如何深刻地塑造着当代中亚人的精神世界。 核心探索领域: 1. 游牧文明的韧性与转型: 陈先生深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牧区,记录了在石油和天然气经济冲击下,传统游牧生活方式面临的巨大挑战。他描绘了牧民们如何在高耸的天线塔和世代相传的马背生活之间寻找平衡,以及他们对“草原精神”的坚守。书中详尽记录了“马上运动”(如布兹卡西)的惊险场面,揭示了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背后蕴含的社会结构和民族认同。 2. 苏联遗产的深刻烙印: 中亚五国在苏维埃体制下度过了近七十年。本书以冷静而客观的笔触,分析了“去苏化”进程中的复杂性。作者走访了乌兹别克斯坦的工业城市,探访了那些仍在运转的苏式工厂,并记录了当地人对基础设施、教育体系的保留态度,以及对民族独立后身份重塑的集体迷茫。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对核试验场(如塞米帕拉金斯克)遗址的探访,揭示了地缘政治遗留问题对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构成的长期威胁。 3. 宗教信仰的复兴与世俗化的张力: 在严苛的世俗化政策解除后,伊斯兰教在中亚经历了复杂的回潮。作者在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偏远地区,与伊玛目、宗教学生和普通信徒进行了深度对话。他探讨了逊尼派的哈乃斐学派在中亚的本土化特征,以及青年一代在面对全球化思潮时,如何重新解读和践行他们的信仰。书中对极端主义风险的分析,立足于对当地社会经济矛盾的剖析,避免了刻板化的标签化描述。 4. 新丝绸之路与地缘政治的角力: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当代中亚。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全球经济版图。作者亲自体验了中国修建的铁路和公路,分析了当地对于外来投资的态度——既渴望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又警惕潜在的债务陷阱和主权影响。书中对俄罗斯在区域安全中的传统角色,以及土耳其、伊朗等区域大国影响力的对比分析,为读者理解当前中亚的外交困局提供了清晰的框架。 《迷雾中的丝绸之路》的独特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在场感”。作者并非仅仅依赖二手资料,他骑着摩托车穿越了几乎所有交通不便的边境口岸,住在当地家庭,品尝了手抓饭的数百种变化。他记录了中亚地区语言的细微差别(如俄语、乌兹别克语、塔吉克语的共存状态),捕捉了当地人在面对巨大时代变革时的幽默、悲伤与坚韧。 通过本书,读者将得以穿越旅游指南和国际新闻的刻板印象,直面一个充满活力、矛盾与希望的中亚。它是一份关于文明韧性的赞歌,也是一份对人类适应能力的最真实见证。阅读此书,如同亲身踏上了这条连接东西方的古老驿道,感受着风沙中沉淀下的历史回响与未来脉动。 --- 读者对象: 历史地理爱好者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研究者 寻求深度旅行体验的背包客 对中亚文化、社会变迁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尚—路加.葛達廉Jean-Luc Coatalem
法國地理雜誌《Géo》副總編輯,著有《巴拉圭之旅》(Mission au Paraguay, 1996)、《魔術師之子》(Le Fils du fakir, 1998)、《我在南太平洋》(Je suis dans les mers du Sud, 2002)獲雙叟獎(prix des Deux-Magots)、《旅行的安慰》(La consolation des voyages, 2004)及《吳哥城最後一個國王》(Le dernier roi d'Angkor, 2010)。二○一二年以《安堤坡迪亞島氣象站站長》(Le Gouverneur d'Antipodia, 2012)獲得賀傑.尼米耶獎(Prix Roger-Nimier)。

譯者簡介

睿容
政大新聞系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國際關係碩士,法國巴黎政經學院國際關係碩士。現任職科技產業,喜歡閱讀、旅行、烹飪和思考。譯有《我抗議:占領華爾街,改變一切》以及《帝國:大英世界秩序興衰以及給世界強權的啟示》。

相關著作:《平壤冷麵: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

王書芬
一九七三年生,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中法筆譯組畢業。

相關著作:《平壤冷麵: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7261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適讀年齡:15歲~99歲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我在平壤--一趟不可思議之旅
三立新聞台總編輯  陳雅琳

 
跟著本書作者、法國知名記者尚—路加.葛達廉活靈活現的筆觸,我再次來到那個極端不可思議的國度--北韓,腦海裡滿滿的荒謬記憶,又被激活起來……。
那是二○○九年初,我申請進入北韓。但,我跟葛達廉不一樣的是,他為了隱藏記者的身分,假裝自己是旅行社業者;而我,則光明正大地用記者的身分去申請,只是名義上是為了報導北韓國寶人參。但萬萬沒想到的是,申請之後,兩位美國女記者就被金正日政權抓了,還囚禁長達五個月,最後是勞動前總統柯林頓直接深入平壤,不知跟金氏王朝交換了什麼利益,才終於把兩位女記者帶出鐵幕。
也因此,那年進入北韓的申請案就被擱置了半年,直到八月,透過頗有人脈關係的中國商人大力運作,才終於被批准;但此時,反而是我的攝影記者卻步了,因為進入北韓就是失聯的開始,他的雙親太擔心安危,還提醒我說「咱們台灣可沒有柯林頓總統喔!」,說什麼也不想讓寶貝攝影記者兒子跟著我去造訪那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共產社會。但,獨家核准的機會實在太難得,我後來費了好一番功夫說服他們,才終於成行。
接下來,就是我今生一連串大驚奇了!手機在海關會被沒收、任何可傳遞知識的文化產品都進不了這個國家、刊物被視為跟毒品海洛因一樣等級的禁制品、每個人胸口心臟跳動處都要別著金日成的肖像徽章,在在都已經令人瞠目結舌了;沒想到,好不容易遵守規範地進到北韓了,圍在你身邊的都是國安人員,一進海關就有人拿著大大攝影機對著你拍,他美其名說最後會送你一片旅遊光 碟,實際上卻是無所不在的監控。還有,導遊也是國安軍人、同行的還有另外的國安人員,大家彼此不信任地相互監督;晚上回到飯店,還有更高階的國安人員來檢查我們拍攝的畫面,而且是那種一格一格地仔細檢查,這位最高長官總是表情冷酷,從頭到尾幾乎只跟我重複地說著同一個單字:「Delete」(刪除)。唉!沒有新聞自由的國家,哪裡看得到真相呢?
當時,北韓同意我入境,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繳交十萬美金的保證金,哇!十萬美金,這可是三百萬新台幣耶,好大的一筆數字,我哪有辦法,還好是那位帶我進入北韓的東北商人幫我們繳交;但三百萬到底是要保證什麼呢?「保證我們平安歸來嗎?」哈,這是絕對不可能的;相反地,這是一種威脅,亦即:「保證我們不做任何負面報導,否則……」
我生性講義氣,這回知道朋友為了我繳交三百萬,再怎麼樣也不能造成人家的損失,更何況人家也是冒著生命財產危險帶我們進入北韓的。但,明明所見所聞,俯拾皆是負面事物,卻完全沒有言論自由,真的很憋。
例如,我每天都被帶去拜「永遠偉大的領袖」金日成,不拜也不行,攝影機一直對著我拍。有一天,我決定發問一個肯定不會被抓起來的問題:
「請問,金日成到底做了什麼偉大的事啊?我們每天都來參拜他。」
「妳知道二次世界大戰是怎麼結束的嗎?」軍人導遊這麼回答。我內心揣度著,答案不就是美軍在日本長崎和廣島投了兩顆原子彈而終結二戰的嗎?他怎麼會這樣問,嗯……勢必不是這個大家習以為常的答案,所以,我故作笨蛋樣:
「呃……二戰怎麼結束的喔?我不知道耶,那到底是怎麼結束的啊?」
「好,我告訴妳,就是金日成打敗日本的!」
頓時,心頭為之一驚,連忙故意附和地諷刺著說:「原來如此喔,金日成真是偉大啊!」
天啊!這就是全世界僅存、真的徹底實施共產主義的北韓,完完全全的思想控制、徹徹底底的洗腦,對我這位在野百合學運後拋棄終身教職而跑去當記者的知識分子來說,當然想把這一切的真相報導出來。無奈,三百萬現金和朋友的人身安全卻完全掐住妳的咽喉,實在不敢寫「洗腦」的字眼,只好說「這是經過一個既深且鉅的教育歷程而來的」,希望聰明的觀眾可以知道我那充滿寓意的字裡行間啊……。
還有,我被規定,不能拍軍人。剛開始,我還納悶,因為每次在媒體上看到的北韓軍人,出場的聲威都嚇死人,不是雄壯威武、精神抖擻嗎?幹嘛不能拍?直到我真的進到北韓,實際看到的軍人大多營養不良、又矮又瘦、又沒受過教育的模樣,這才終於恍然大悟。但,我還是不能拍啊!直到有一天,到北緯三十八度線的人參田,當場遇到一位宛若兒童背大槍的少女兵,又是個營養不良與沒受過教育的模樣,我決定闖關,我站出來做個走動式的STAND(電視記者入鏡講話),然後路線故意經過那位女兵,希望「聰明的觀眾」能自己看到我背後閃過的畫面,那可是踏踏實實的北韓軍人模樣啊。但,果不如其然,回飯店後那位高階國安人員簡直抓狂,幾乎是尖叫地大喊「Delete!Delete!Delete!」,但本姑娘也早有心理準備,備好一套說辭不斷設法說服他,最後才終於留下那個僅存的珍貴畫面……。
飢荒、貧窮與營養不良,這個不能公開的祕密最是令人衝擊;這次,當我看到《平壤涼麵》的作者寫到:「我們在這個死氣沉沉的國度裡遇到的胖子只有兩個,就是領導人金氏父子,一個已經死了,另一個還活著。」看到這裡,不好意思,我真的笑了,這是一種會心一笑、也是一種無言的共鳴;北韓,有太多的不可思議,透過這本書,您一定有大大的驚奇!
我永遠記得,我在北韓唯一的一條高速公路上,等待著汽車出現,無奈,最後只等到一位騎著腳踏車的阿伯。看北韓,切勿只看金氏王朝給你看到的,要看,就看我們這些冒著生命危險、隱藏各種身分而進入北韓的故事,那是記者最真實的游擊戰報導,是親身處於沒有民主人權與新聞自由的國度裡,所奮戰出來的最真實的聲音與影像。儘管,過了幾年才能講,但總算,也講出來了,只希望,這個世界,有朝一日,大家都能真正擁有免於恐懼的自由!
(本文作者著有暢銷書:《希望回來了》。)

推薦序  北韓依然神祕
文字工作者  阿潑

 
在我「宏大」的踏遍東亞/東南亞計畫中,始終有個國家懸在那兒,沒有接近的打算──並非沒興趣,事實上,我對它好奇極了,對於每個旅行愛好者來說,這個連人造衛星都照不到的世界,完全是個謎,簡直等著人們去探尋。
上面這段描述,不是太難的謎題,幾乎每個人都知道答案就是北韓(朝鮮人民共和國)。畢竟,現在亞洲還有哪個國家如此神祕兮兮,不論什麼事都可以當成新聞讓世人大驚小怪──前陣子,北韓人民使用手機的新聞,便被煞有其事報導了一番。
正因為這個封閉的國家是此番樣貌,到此地旅行就變成很「另類」之事。
說北韓封閉,也不盡然。一九九○年代,為了增加外匯,北韓開啟觀光旅遊業後,已有不少人踏上這塊土地,道出經歷和見聞;在網路時代,甚至可隨意瀏覽各種北韓遊記,不論平壤凱旋門、主體思想塔、羊角島國際飯店,乃至於阿里郎大型歌舞劇的照片,都讓我們宛如親臨其境。但也正因這些景點和照片,都像是一張張複製出來的風景明信片,更讓人相信,在北韓旅行,就像進入了一個大型國家片場,觀看、視角和體驗,都被引導、規範和限制──是的,你能到北韓旅行,但你必須看我們給你看的。
這樣的旅行,就像品嘗一道冷掉的菜,光是想像就失了胃口。對於帶著濃烈趣味的旅客或記者來說,肯定是種折磨。
至少,閱讀《平壤冷麵》給了我這種感覺。
冷麵,是韓國傳統美食之一。根據李朝朝鮮後期的《東國世食記》記載指出,冷麵發源於十九世紀中葉朝鮮的平壤和咸興地區,平壤地區的冷麵特色是加湯食用的「水冷麵」,而咸興冷麵是用辣椒醬做調料的「拌冷麵」。
本書作者尚—路加.葛達廉並未明說為何將本書命名為「平壤冷麵」,但也不難想像。在經歷過長長一段北韓旅行,回到首都平壤後,面對導遊的勸進,作者品嘗了這道號稱平壤特產的食物,卻引起胃部疼痛:「容我在此大膽說出實話,是因為飢餓引起的胃部不適。」
讀及此,我竟沒良心笑了出來。
在這本書中,作者不只一次抱怨食物分量少,而這次他真的直言飢餓,「不論這場即興表演或冷麵,都無法溫暖我們的胃和靈魂。」
我認為這段話簡單說明了這段北韓之旅對作者而言的「空虛」。在我閱讀過程中,也不免一直搖頭,好慘啊,但看遍網路上的北韓遊記,沒有幾個人發出如尚—路加.葛達廉這般酸苦抱怨,雖然行程同樣樣板,食物看來也乏味,但最起碼滿足了旅客某種程度好奇──或者更重要的是,食物分量看起來比尚—路加.葛達廉描述的還多一些。
但若不是尚—路加.葛達廉有「任務」在身,他可能會更懂得「享受」這段旅行。身為一名記者,他對北韓相當好奇,在二○一一年北韓領導人金正日去世後,動念前往北韓採訪。當然他也知道這個國家不會開門讓他東問西問,更由不得他四處趴趴走,於是想了個方法「化身採訪」──假裝自己是旅行社負責人,要開發北韓這個旅遊市場。藉著這個名義,他進了北韓,也經歷被人監視、動彈不得的行程。
也因此,全書皆是他個人的經歷,並適時穿引些背景和歷史介紹,甚至還與他隨身讀物《瑪地》相呼應,「在這段旅程中,所有事物對我們而言,都是強迫生成且事先安排好的,我們熱情評論閱讀作品某種程度給了我們心靈慰藉,對我們而言,閱讀是對抗枯燥無味北韓的解毒劑,北韓的樣子從後車窗不斷展現,我們也是由此觀察北韓的社會百態,車速在欺騙我們……。」
他鉅細靡遺地記錄行程中的點滴──因為除此之外,他也沒能多問些什麼,而導遊、監督者是與他對話最多的北韓人,但在他眼裡卻是找麻煩的傢伙──當然對他們而言,這個法國旅行社負責人亦同,到全書最後,雙方都恨不得快點擺脫彼此。
但也因為如此,《平壤冷麵》比書市上其他北韓相關書籍更有人味些(這波北韓熱到底哪兒來的?),也比其他記者客觀理性書寫、脫北者的自述,更主觀又「酸味」,甚至比其他北韓遊記來得更深入且豐富些。
我忍不住想起自己與北韓的「咫尺之遙」,一次是在南韓的共同警戒區內,與北韓板門店差不過三四公尺的距離,甚至在會談小屋裡輕鬆就過到北韓那方;一次則是在中國延邊,隔著圖門江和北韓對望,旅遊中心有份介紹:「搭火車到北韓旅遊一個下午,只要人民幣XX元。」但細看這段行程,就是到北韓的某個民俗村,看個表演吃個泡菜就可回來了,彷彿是個「打卡」的旅遊概念。
《平壤冷麵》也提到我曾到過的地方,但作者自然是站在我的對面。讀完這本書,我想像著或許我們曾同時在邊界線的那一頭,但即使如此,北韓對他來說,依然神祕。就和這一頭的我的感受一樣。
 (本文作者著有:《日常的中斷》、《憂鬱的邊界》、《介入的旁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材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吸引力,但我更看重作者的叙事技巧和文笔功底。毕竟,即使内容再震撼,如果文字平铺直叙、缺乏感染力,也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长久的印记。我希望这位法国记者能运用他母语的文学底蕴,将那些在异国他乡感受到的疏离感、紧张感,乃至是偶尔闪现的人性光辉,用精准而富有画面感的语言描绘出来。好的纪实文学,应该像一部电影,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与环境格格不入的压抑,或是那些在特殊体制下被扭曲或升华的情感。如果书中的描述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么即便只是描绘日常通勤或一次简单的用餐经历,都会变得意味深长。

评分

说实话,购买这本书的驱动力,有一部分来自于对我们自身所处社会的一种“对照”需求。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全球化、消费主义和即时信息所包围的环境中,很容易将这种生活模式视为“常态”和“唯一可能”。而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端的反例,一个时间的“慢格”,一个价值体系迥异的平行世界。它强迫我们去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正常”的生活?作者在“暗访”过程中,必然要不断地权衡风险与信息获取的平衡点,这种挣扎本身就是一种极佳的文本。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满足我的猎奇心理,更重要的是,能提供一个坚实的、可供参照的锚点,让我们能够更清醒地审视自己所享受的一切,以及我们为之付出的代价。

评分

坦白说,我对这种题材的纪实文学向来是又爱又怕。爱的是那种揭秘的刺激感,仿佛透过一个秘密的管道窥见了不该被看到的角落;怕的是,在某些情况下,作者的个人主观色彩会不会过于浓厚,导致客观性打了折扣。不过,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位法國記者暗訪北韓的見聞紀實”,点出了作者的专业背景和记录方式,这让我对它的可信度抱持着高度的期待。法国记者,通常意味着一种追求哲学思辨和敏锐社会观察的能力。我希望看到的不只是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那些微小到尘埃里的生活侧写——比如,平壤市民的衣着、他们使用的公共设施、他们在公开场合表达的情绪,这些才是构建一个社会肌理的真正元素。如果作者能捕捉到这些“无声的语言”,那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超一般的新闻报道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那种低调又带点神秘感的风格,很符合我对那个神秘国度的想象。我一直对朝鲜半岛的历史和现状抱有极大的好奇心,特别是平壤这个作为核心的城市,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真实面貌?光是书名里的“暗访”两个字,就让人心跳加速,光是想象作者在那样一个信息高度管制的国家里,如何小心翼翼地观察、记录,就已经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我特别期待看到,一位西方记者,带着他固有的文化背景和视角,会如何解读和呈现我们可能透过官方宣传渠道永远无法得知的日常生活细节。这种跨文化的观察,往往能带来最深刻的洞察力,让人反思我们自身所处环境的“理所当然”。这本书似乎不只是在记录一个异国他乡,更是在挑战我们对“真实”的定义。

评分

最近几年,关于朝鲜的影像资料和文字记录似乎越来越多,但真正能深入核心区域,且持续保持冷静批判视角的作品却相对稀少。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不同于以往“脱北者”叙事或者纯粹政治分析的全新视角,那绝对是值得拥有的。我尤其好奇“改版”这两个字所暗示的意义,是内容上的更新,还是视角上的迭代?如果这是一个持续关注并不断修正认知的项目,那说明作者对这个议题的投入是长期的、严肃的。对于我们这些习惯了信息自由流通的读者来说,理解信息是如何被阻断、被塑造,以及在缺乏对比的环境下,个体如何形成认知,本身就是一种极具启发性的阅读体验。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迷雾拨开”的清晰感,而不是更多的猜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