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電子書)

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房慧真
图书标签:
  • 環境議題
  • 石化工業
  • 台灣歷史
  • 工業發展
  • 社會影響
  • 環境正義
  • 地方文化
  • 口述歷史
  • 能源政策
  • 紀錄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們離不開石化,也為石化付出代價,石化業不該是犧牲的體系。
首部揭開半世紀以來臺灣石化地帶變遷的圖文調查報導。
它完整追蹤從一輕到六輕,臺灣社會、經濟、民主、環境與科學發展的歷程,
以及未來石化與土地共存的機會。

    一九八七年七月臺灣社會才步入解嚴,高雄後勁居民在中油五輕廠展開長達三年二個月的圍廠行動。一九九四年,台塑六輕在雲林濁水溪出海口動工,臺灣出現大型離島工業區。二○一一年四月,原定設於彰化大城鄉的國光石化,在全臺關心環境人士的串連下由總統宣布停建。二○一四年高雄地下管線丙烯外洩造成石化氣爆,造成三十二人死亡,三百二十一人受傷。石化業在臺灣歷史記憶處處留下難以抹滅的記號。

  從一九六八年在美援支持下開始有第一座石化廠以來,石化業在臺灣的近兩萬個日子,每一個轉折都說明石化業是一個特殊而複雜的產業,它的誕生往往帶來龐大經濟利益,但也如一條巨蟒綑綁在煙囪下生活的人民,讓他們窒息,淪為環境難民。

  報導者從二○一五年後勁五輕關廠開始,針對雲林與高雄的石化地帶進行超過三年的追蹤調查,以兼具歷史縱深與前線發展的報導,全景式地勾勒石化業交纏的國際政治經濟、黨國體制、產業路線、民主化與環境運動、公共安全,甚至是最新的空汙與健康風險關聯之辯的科學戰爭。

  我們的日常生活仍舊充斥大量石化產品,石化地帶沒有隨著後勁五輕關廠縮小,而是繼續往南移動,遭八九一根煙囪包圍的大林蒲成為新一代煙囪之島的代表。本書企圖提問,石化汙染難道只能是大風吹的選擇題,還是應該改成是非題,成為可以兼顧人民健康、土地保育與經濟發展的產業?所有生活於臺灣土地的我們,都要共同面對與思考,石化業未來不必然是犧牲的體系,而是催生不斷前進的產業轉型、科學新標準與公民新力量。

得獎記錄

  最權威的媒體、最榮耀的得獎紀錄
  《報導者》團隊傾力投入,極深刻的調查報告


  ●「六輕營運二十年:科學戰爭下的環境難民」專題
  ★榮獲2019年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新聞數位設計競賽銅牌獎
  ★勇奪2018年台達能源與氣候特別獎
  ★入圍2018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SND(Society for News Design)是國際重要獎項,得獎者多為紐時、衛報等英美一流媒體﹞

  ●「看見高雄土地傷痕:五輕系列與高雄旗山系列」
  ★榮獲2016年卓越新聞獎調查報導獎

跨界推薦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杜文苓/政大公共行政系教授
  林生祥/金曲獎與金馬獎音樂製作得主
  侯文詠/作家
  柯金源/公共電視新聞部製作人
  童子賢/和碩聯合科技董事長
  溫貞菱/金鐘獎最佳女主角
  詹長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
  鄭有傑/《他們在畢業的前一天爆炸》導演
《灰燼與新生:一個工業小鎮的百年變遷史》 (書籍簡介) 導言:時間的裂痕與記憶的迴響 本書並非聚焦於單一的、特定的工業遺址,而是以一種更宏觀、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深入探討了一個虛構的、卻充滿真實肌理的工業小鎮——「鐵錨鎮」(Port Anchor)——自十九世紀末工業化浪潮興起至二十一世紀初轉型的百年歷史軌跡。鐵錨鎮,如同大西洋沿岸無數個依附於重工業而生的聚落一樣,它的命運與煤炭、鋼鐵、以及後來的化學工業緊密地糾纏在一起。這是一部關於人與土地、技術與生活、繁榮與衰敗之間複雜關係的編年史。 第一部:鋼鐵的黎明與煙霧的年代 (1880s – 1940s) 故事的開篇,將讀者帶回到鐵錨鎮的「黃金時代」。這段歷史的底色是濃重的煤煙與熱浪。我們詳細描繪了早期的礦業和冶煉廠如何像磁鐵一樣,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從愛爾蘭的採礦者到東歐的技工,他們帶著對更好生活的渴望,在惡劣的環境中建立起緊密的社群。 勞動者的世界觀: 這一部分細膩地刻畫了工廠內外的生活結構。探討了工會的萌芽、最初的罷工事件,以及家庭結構如何圍繞著工廠的作息表運行。童工的現實、婦女在後方支持家庭的堅韌,以及對「好工作」的集體定義,構成了那個時代最樸素的底色。 城鎮的物理擴張: 鐵錨鎮的建築風格清晰地反映了其功能性——擁擠的排屋、服務於工人的酒吧與雜貨店,以及與工廠區緊密相連的社會階級分野。這裡沒有美學的考量,只有效率與生存的需求。 第二部:戰後的擴張與現代化的幻影 (1950s – 1970s) 二戰為鐵錨鎮帶來了短暫的「勝利的勳章」,大量的軍工訂單使其產能達到頂峰。然而,戰後的世界開始向新的材料和更高效的生產模式轉變。 混凝土與塑膠的入侵: 隨著傳統重工業面臨來自海外新興經濟體的競爭,鐵錨鎮開始嘗試「現代化」。政府和企業主引入了新的、往往是更精密的化工技術,試圖將舊的鋼鐵基地升級。這段時期,城鎮的景觀開始出現微妙的變化——舊的煉焦爐旁,出現了閃爍著未來感的(實則曇花一現的)合成材料工廠。 代際的衝突: 戰後嬰兒潮一代開始進入勞動市場,他們對父輩的「鐵飯碗」文化產生了質疑。年輕人渴望教育、渴望離開這個被煙塵籠罩的小鎮。書中通過幾組核心家庭的視角,展現了這種價值觀的拉扯。他們看到了周遭環境的細微惡化,但對工業的依賴,使得揭示問題成為禁忌。 第三部:衰退的序曲與「遺棄」的風景 (1980s – 2000s) 全球化和產業結構的根本性轉變,對鐵錨鎮造成了致命一擊。訂單銳減、技術迭代的失敗,導致大規模的裁員和工廠的關閉。 廢棄物的疊加層: 這一階段著重於「空心化」的過程。工廠大門上生鏽的鎖鏈、無人問津的社區中心、以及曾經熙熙攘攘的街道如何被寂靜吞噬。本書細緻地記錄了環境問題的浮現——被忽視的廢棄物處理場、地下水質的變化,以及由此引發的社區健康恐慌。這些「遺留問題」成為了小鎮無法擺脫的陰影。 留守者的掙扎: 描繪了那些選擇留下的人們的生存狀態。他們中的許多人擁有高超的、但在新經濟中不再需要的專業技能。他們努力地維持著舊有的生活方式,試圖從剩下的零星產業中尋找意義,或是依賴社會救濟艱難度日。 第四部:轉型的迷霧與地方認同的重塑 (2000s 至今) 當舊的工業地標成為歷史的殘骸時,鐵錨鎮面臨著核心問題:我們是誰?我們的未來在哪裡? 文化與觀光的雙刃劍: 書中探討了地方政府和一些熱心居民如何試圖推動「工業遺產觀光」。將昔日的污染源包裝成懷舊的景點,其間的文化張力與倫理困境被深入剖析。這種試圖將「過去的痛苦」商品化的行為,在社區內部引起了極大的爭議。 生態修復的漫長戰役: 記錄了社區組織和環境倡議者如何與地方政治力量進行抗爭,爭取對污染土地進行清理和生態恢復。這是一個緩慢、充滿挫折,但又充滿希望的過程,象徵著小鎮試圖與其工業遺產達成和解的努力。 新的可能性: 結尾部分觀察了新一代年輕人,他們不再對礦渣山懷有複雜的情感,而是將其視為獨特的地理特徵,開始嘗試引入輕工業、科技服務業,或甚至以藝術創作的方式重新詮釋這片土地。 總結: 《灰燼與新生》是一部關於「持久性」的田野調查。它探討了當一個社會賴以生存的經濟基礎崩塌後,人們如何在記憶的廢墟上,重新編織社群紐帶與地方認同。它沒有提供簡單的解決方案,而是以誠實且充滿同理心的筆觸,記錄下一個工業化時代的縮影,以及它在後工業時代的深刻回響。這是一部獻給所有在時代轉折點上掙扎、卻依然對未來懷抱微小信念的「邊緣之城」的讚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房慧真


  前中年無業晃蕩,三十七歲開始記者生涯,曾任職於《壹週刊》,撰寫人物專訪;目前為《報導者》資深記者,試圖結合人物寫作與深度報導。著有散文集《單向街》、《小塵埃》、《河流》,人物採訪《像我這樣的一個記者》。〈草莓與灰燼─加害者的日常〉獲得二○一六年度散文獎。

何榮幸

  入行二十九年,在這個年代仍然以記者為志業。

  臺大社會系畢業,曾任臺灣新聞記者協會第一屆會長,多次獲得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金鼎獎等獎項,先後在臺大新聞所、社會系任教。《報導者》創辦人兼總編輯,現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臺大社會系兼任副教授。

  著有《媒體突圍》、《學運世代》,合著《我的小革命》、策劃《黑夜中尋找星星》等書。

林雨佑

  臺師大大傳所畢業。三一八學運時踏入新聞圈,文字、攝影雙棲。曾因採訪社運抗爭現場被警察無故逮捕,社運圈俗稱「跳跳哥」,現為《報導者》記者。

蔣宜婷

  《報導者》記者。曾為獨立媒體《新聞 e 論壇》、《焦點事件》記者。關注移民、勞動、人權及文化議題。對於新聞工作仍有很大的好奇心。曾獲卓越新聞獎、SOPA亞洲卓越新聞獎、亞洲人權新聞獎等。合著有《血淚漁場》一書。

攝影作者簡介

余志偉


  「跟攝影一起死去。」

  投身新聞攝影工作十七餘年,拿下臺灣新聞攝影大賽二○一五及二○一八年度最佳攝影記者,現任《報導者》攝影主任,拓展新聞攝影邊界和教育,嘗試建立新時代影像敘事的論述和實踐,進而改變產業生態和運作模式。

許震唐

  自由攝影師,生於濁水溪出海口北岸的彰化縣台西村人。目前從事社區影像工作,於濁水溪畔經營社區空間──台西村影像館。

  鏡頭下描寫人、土地、環境的關係與面對環境困境的隱喻,同時藉由影像的力量傳達人,土地、環境之間的自我省思。

  策展作品曾入圍台新藝術獎等,著有《南風》(鐘聖雄合著,獲二○一三年誠品書店閱讀職人賞),以及《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攝影作者,獲二○一八年金鼎獎與二○一七年OpenBook非文學類年度好書獎)。

林聰勝

  下流老人,打狗過田仔出世,騎車尋找沖淡生活鬱澀,框取順應環境;更愛其違和。

吳逸驊

  一九七二年生,高雄醫學院行為科學所畢。曾任輔導老師、《Mono》採訪編輯、《刺青》攝影編輯、誠品全球網路內容編輯、《自立晚報》攝影記者、路透社攝影記者、亞新社攝影記者、《新新聞》雜誌攝影記者。二○○七年舉辦「Suspended Border-Mae Sot」個展。曾參與二○○五年「釀造──建國啤酒廠勞動文化影像展」。著作《圖解社會學》,易博士出版。


 

图书目录

序文
 
第一部    石化地帶:經濟產業與公民運動的崛興
第1章    石化脈絡史:一九八○年,如果讓一切都停留在這裡
第2章    反五輕與社會變革的年代
1圍廠、街頭、烽火連天:反公害運動大串聯
2那些年,我們參與的失敗
第3章 我在高雄煉油廠的日子:三位工人的命運交叉點
※圖輯一:五輕關廠工人的最後一天
◎臺灣石化地圖:從一輕到六輕
 
第二部    環境難民的誕生、科學戰爭與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第4章    六輕二十年之環境難民
1資源還是汙染源?雲林麥寮的難題
2空汙傷害可訴諸法律嗎?雲林台西的七十四個提告者
3隱藏的受害者:彰化台西村以文化成為焦點
※圖輯二:後南風
第5章  六輕二十年之科學戰爭
1六輕汙染羅生門——誰的檢測才算數?
2六輕汙染無定論?當科學遇上健康風險
【BOX】台塑集團:六輕已設置八層空汙防護網
第6章    六輕二十年總體檢
1六輕總體檢一——空汙數據,請問是真話還是假話
2六輕總體檢二——政府監督失靈:重設工安基準線
◎六輕石化王國是怎麼煉成的?
 
第三部    南方,持續犧牲的體系
第7章  如何移走一座石化廠:後勁面對的三次危機
第8章    我家住在全國最大汙染場址旁
第9章    高雄環境難民大風吹
1填海造陸,升起一座石化孤島:大林蒲
2石化巨蟒纏繞四十年:窒息的林園
3失憶的汙染歷史,被抹除的遷廠承諾:大社
 
第四部    與石化共存的未來:產業轉型與新公民行動

第10章  石化產業的未來與轉型——專訪經濟部次長曾文生
第11章  沙地上的怪獸電力公司
 
後記 科技下的風險失明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3592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82.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处理得非常高明,它没有走那种煽情到底的路线,反而用一种近乎冷静甚至带着疏离感的笔调,记录了人与石化巨兽之间的漫长拉锯战。这种“淡然”之中,反而酝酿出更深层次的悲凉。想象一下,你的生活,你的呼吸,你的每一口食物,都必须围绕着一个庞大的、你既无法掌控又不得不依赖的工业体系来运作,那是一种何等的心理负担?书中提到的那些老一辈的心态转变尤其耐人寻味,从早期的“工厂就是饭碗”的朴素认知,到后来面对健康问题时的无助与困惑,再到如今面对下一代的环保诉求时的复杂情感——既希望他们能有更好的环境,又害怕一旦产业离开,生计就无以为继。这种“甜蜜的毒药”情结,在台湾许多工业聚落都真实存在。作者成功地捕捉到了这种世代之间的张力,以及在经济利益与环境伦理之间徘徊的道德困境,让读者不得不跳出自己既定的立场,去理解这种“两难”的重量。

评分

从文学性上来说,这本书的语言运用也很有匠心,它不像纯粹的学术报告那样干巴巴,而是充满了地方色彩和生命力。那些描述工厂景象的段落,常常用上一些本土化的词汇和比喻,读起来特别有画面感,仿佛能闻到海风中混合着柴油和海水的气味。我个人对其中关于“时间感”的探讨印象深刻。对于一个石化厂而言,它的规划是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为单位的,它设定了一种不可逆转的“工业时间”。而生活在周边的居民,他们的时间观却要被这种宏大的工业时间所裹挟和挤压。孩子的成长、老人的病痛,这些微小的个人时间线,必须与工厂无休止的运转节奏相协调。这种“不同步”造成了深刻的疏离感和宿命感。作者巧妙地将这种时间维度的冲突,融入到对社区变迁的记录中,使得整个故事不仅是关于污染,更是关于一个地方如何被一种非人性的速度和尺度所定义和吞噬的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煙囪之島”这四个字,就让人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台湾西海岸那一片被工业烟雾笼罩的景象。我从小在台湾长大,对那种带着硫磺味和油味的风,那种无论晴天雨天都灰濛濛的天空,有着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熟悉感。这感觉就像是身体的一部分,挥之不去。读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有点犹豫,毕竟现在社会上对石化产业的批评声浪已经够多了,好像大家对它只有“拆除”、“转型”这些单一的标签。我担心这本书会不会又是在重复老生常谈的控诉,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然而,一旦翻开,那种扑面而来的真实感,那种深入到地方肌理的叙事,立刻抓住了我。作者没有选择宏大叙事,而是将镜头对准那些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甚至是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共存”的无奈接受。这种微观的视角,比任何空泛的口号都更有力量。我们总是谈论环境正义,但正义的天平到底偏向谁?是那些追求经济奇迹的决策者,还是世世代代守着祖产,却不得不吸着工厂废气的居民?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温和却又异常尖锐的切入点,让我们重新审视,所谓的“发展”,究竟是以什么为代价换来的。

评分

老实说,作为在都市水泥森林里成长的台湾读者,我对“烟囱之岛”的想象,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媒体的符号化描绘。但这本书,真正做到了“在地化”的还原。它没有提供简单的解药,也没有给出光明的未来预言,这反而是它最宝贵的地方。它呈现了一种近乎“日常化的灾难”,一种让人们不得不适应、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内化”了污染的生存状态。书中那些细微的观察,比如居民如何选择种植蔬菜的种类、如何根据风向调整户外活动,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在教科书上找不到的生存智慧。它让我们思考,如果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石化产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是我们经济结构的一部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共存”这件事进行更诚实、更有尊严的对话?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得以从历史、社会、个体经验多维度去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究竟是如何用他们两万多个日夜,与烟囱搏斗,又如何与之共生的。

评分

说实在的,台湾社会对于“工业化”的集体记忆,往往被简化为一笔带过的“经济奇迹”。但奇迹的背面,总有被牺牲的角落,而这本书,就像是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那些被我们刻意遗忘的切口。我尤其佩服作者那种近乎田野调查的细致,文字里头藏着无数的田野笔记和访谈记录,那种扎实的考据功夫,让人读起来非常安心,知道这不是凭空臆想的“文青写作”。书中描绘的那些社区会议、地方抗争、甚至是家长们在学校门口对空气质量的低声抱怨,都构成了一幅非常写实的台湾社会横切面。我们太习惯于在报纸上看到“某某工厂排放超标”的新闻标题,然后迅速切换频道,去关注更光鲜亮丽的议题。但这本书强迫你停下来,去感受那些颗粒物是如何一点点渗透进生活,影响到孩子们的健康,影响到渔获的品质,甚至影响到邻里之间的信任关系。它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重建一种被遗忘的“在地知识”,关于如何在这种高污染环境下求生,那种代代相传的生存智慧,既令人心酸,又不得不肃然起敬。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