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走,別回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 (電子書)

向前走,別回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陸幸生
图书标签:
  • 报告文学
  • 陆幸生
  • 台湾文学
  • 历史
  • 社会
  • 文化
  • 纪实
  • 回忆录
  • 电子书
  • 台湾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本書收集的文本,均為作者三十多年記者工作中,對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從身處大變革時代的資深新聞記者角度出發,站在現實觀察者和親歷者的地位,深入、客觀、平穩地記錄了約三十餘年來,在大陸或與之相應地區發生著的巨大社會形態變革,勾勒傑出時政人物、文化著名人士、經濟領域等重大事件的因果始末,同時真實描繪了平民百姓在社會變遷年代裹挾中的日常生態。

  所有文本都由寫作者與被採訪者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訪談,事實清楚,過程詳盡;都經過了受訪者本人,以及相關審核,均為公開發表物;有些被紙質媒體或網路予以了廣泛轉載。

本書特色

  一、讀萬卷書積累豐厚的知識底蘊,行萬里路拓展視野思維,積累出一位記者追求真相的使命成果。

  二、本書蒐集了作者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對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
文明的回响: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与担当 本书收录了多篇深刻剖析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与精神轨迹的重量级报告文学作品,旨在通过对特定历史时期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致描摹与群体选择的宏大叙事,展现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精英如何在传统与现代、救亡与启蒙、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张力中,进行艰难的道德抉择与文化担当。 本书并非仅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梳理,更是一场对“知识分子”这一身份内涵的深度叩问。它聚焦于那些身处历史洪流前沿的人物群像:从晚清的维新志士到民国时期的学府巨擘,从抗战烽火中的文化坚守者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思想转型者。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饱含人文关怀的笔触,穿透了宏大叙事的迷雾,还原了他们在特定历史语境下所面对的困境、付出的代价以及最终的选择。 第一辑:旧邦沉疴与启蒙的微光 本辑精选的作品,将读者带回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面对列强环伺、传统伦理濒临崩溃的危局,第一代面向西方的知识分子肩负起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历史使命。 聚焦个体:从书斋到街垒 这里描绘了“学贯中西”的学者如何挣扎于知识的无力感。他们试图用康德、达尔文或赫胥黎的理论来修补一个摇摇欲坠的帝国,但现实的铁蹄无情地宣告了温和改良的破产。作品深入刻画了那些在留洋归来后面临“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群体:他们说着最前沿的理论,却发现自己的学识在底层民众的疾苦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报告文学以极富画面感的笔触,重现了他们如何在报馆、学堂、甚至秘密社团中,从纯粹的学术研究者,逐步转向社会行动者或革命思想的播撒者。 主题探讨:何为“中国”? 本辑特别关注了知识分子群体内部围绕“文化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的激烈辩论。作品通过对几次关键性思想论战的还原,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救国路径的较量。是坚守“国粹”,激活传统中的现代元素;还是彻底“打倒孔家店”,以西方理性为新的精神支柱?这些争论,不仅是学术上的交锋,更是关于民族未来走向的生死抉择。报告文学的魅力在于,它不是抽象的理论分析,而是将这些宏大的命题,落实到某个特定人物(如某位在上海创办进步刊物的编辑,或某位在乡村进行教育实验的教育家)的日常言行与内心挣扎之中。 第二辑:烽火中的文化坚守与精神流亡 抗日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的角色从启蒙者转变为民族精神的铸造者和抵抗的倡导者。本辑的作品,聚焦于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面前的集体“出走”与精神上的“坚守”。 迁徙的学府与流动的思想 本书详尽记录了西南联大的创建与艰难运行过程。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教育史,而是对“弦歌不辍”这一精神图腾的深度挖掘。报告文学细腻地捕捉了那些在极端贫困、物资匮乏的环境下,教授们如何维持学术尊严,如何在简陋的教室里,将知识的火种传递给下一代。作品对生活细节的描摹极为生动:从教授们在课堂上因饥饿而发出的声音,到他们如何在昆明简陋的寓所中,用有限的纸张和笔墨完成重要的学术著作。 知识分子的“十字路口”:合作与抗争 本辑也毫不避讳地触及了在日占区工作的知识分子的复杂处境。他们是选择“文化上的不合作”而退隐山林,还是被迫或出于某种“务实”的目的参与到伪政权的机构中?报告文学没有简单地给出“是”或“否”的道德评判,而是通过大量口述史料和档案的交叉比对,呈现了人性在极限压力下的多重面向。这些作品展现了知识分子在民族大义面前所经历的深刻的自我审视与历史的原罪拷问。 第三辑:理想的重塑与现代性的代价 新中国成立前后,知识分子群体经历了最为剧烈的思想与组织结构重塑。本辑的作品,将焦点投向了这一代人如何面对新的国家叙事,如何重新定义“知识为谁服务”的根本问题。 “改造”与“新生”的时代主题 作品详细记录了知识分子在政治运动和思想改造浪潮中的体验。报告文学摒弃了高大全的宣传口径,转而关注个体在集体叙事下的微妙心理变化:从最初对新社会的激情投入、对旧有知识体系的自我批判,到在不断深化的政治运动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校准自己的言行,确保自己的“思想安全”。作品通过对老教授、老作家在回忆录中的片段摘录,描绘了他们如何努力将自己的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于国家建设的具体生产力。 科学与人文的对话 本辑后期部分探讨了这一代知识分子在“科学救国”的旗帜下,如何面对学科的重新划分与专业边界的模糊。尤其是理工科与文史哲领域知识分子在国家发展规划中的不同定位,以及他们如何在新兴的意识形态框架下,试图保留各自学科的独立精神和严谨性。这些报告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们以平实的叙事,记录了知识分子如何在新旧秩序的交替中,努力保持其职业的伦理底线与学术的良知。 本书总结 《文明的回响》通过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深度挖掘与多维呈现,为读者提供了一幅复杂而深刻的时代画卷。它让我们理解,知识分子的担当不仅在于创造新的思想,更在于他们面对巨大的历史惯性与外部压力时,所展现出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有时是沉默的、但始终关乎民族精神的抉择与坚守。这些文字本身,就是对那个伟大而痛苦的时代,最真诚的致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幸生


  上海育才中學66屆初中生,1968年9月至1977年,北大荒北興農場務農。農工,拖拉機手,司務長,團機關後勤處物資股助理員。

  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系。四年本科畢業,1982年回上海工作,任上海青年報新聞部副主任,記者,上海作家協會萌芽雜誌編輯部主任兼詩歌散文組組長,1989年調入文匯報社,主任記者,任《獨家採訪》專刊主編。組建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任新民週刊特稿部主任,高級記者。

  1988年12月,刊發於上海收穫雜誌的《天下第一難》,獲中國潮優秀報告文學創作獎;1992年5月因責編〈鯤鵬展翅〉、(刊於萌芽雜誌)、〈永遠是黎明〉(刊於文匯報),同時獲得兩個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編輯獎。個人於2006年獲第6屆上海長江韜奮獎。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第8、9屆理事,任兩屆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著有報告文學、散文300餘萬字,出版有《穿越滄桑》、《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30年》、《快速路網》等著作。

图书目录

推薦序/劉湘
自序

輯一  青春回憶:自此光陰歸己有
高考是長夜後的燭光
畢業
走出光環
我們是很優秀的——紀念我們4 0歲和返滬1 0周年
星光,今夜依然
異國血未冷──休士頓知青的故事
「世貿」遭襲時,我在白宮前
七天七夜,從紐約回到中國
站在同一塊基石上的感念
只有一個翅膀的飛翔

輯二  台榭人生:蒼山負雪,浮生未歇
人生的舞臺
化劍為犁,草原作證——中國退役原子城採訪記
採訪天安門
歷史不再是「孤證」
走近巴金
1976年.保健醫生.中南海游泳池
重訪海南島汽車事件——雷宇採訪記
探訪深圳二奶村
暗訪廬山別墅
在尊嚴和酸楚之間——宗福先採訪記
落日之墓
袁庚:往前走 別回頭
重走胡志明小道
馬思聰去國返鄉路
瞬間芳華今猶在--訪言慧珠之子言清卿

輯三   故國周遭:三百年間同曉夢
大陸第一站
義薄雲天  著眼未來
金門廈門門對門  何時過來串串門——廈門灣掃雷紀實
尋找父親
陳潔如魂歸故土
半個世紀後的歸來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7295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图书试读

自序

感謝緣分,感謝遊走


  (一)

  2010年末,我關閉了博客。約是十年前了,我給博客起名:相送柴門。「桃李競華開又落」,「自掩柴扉咬菜根」(元‧呂思誠《無題》),人在職場,心向八荒,提前「相送」後的「自掩」意思,已是相當明顯的。關閉博客,以示與自己三十餘年的記者「錄播」生涯告別。猶如一個演員,大紅過的,小紅過的,沒紅過的,都會有個封箱的日子,從此不再打開。

  未料想,第二年到台灣旅遊,高雄港的早晨,正望著那棵銀光粼粼的金屬大樹出神,接到原黑龍江兵團的滬籍「知青」劉國強手機短信,特告:「荒友」子蘊─戶口姓名為劉湘─出書,代我要了一本,書不是白給的,約寫書評。

  這位劉湘是京城貝滿才女,當年身在「上層建築」,是農場政治處報導組的大筆桿子。我只是個跑基層連隊的物資助理員,在那時的「政治概念」裡,農場報導組與「市委寫作組」級別相同,是翰林院,是御書房,是殿前跨刀行走,是兩報一刊社論。北國寒徹,塵世雲彌,三十多年過去,驀然間劉湘大作問世,真是應了「機遇從來只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

  回上海,讀子蘊書。在作者轟轟隆隆又清清淒淒的傾述裡,當年的她「不回家,不回城,獨一人,向荒原,迷濛的路上,蒼穹呼嚎」,以決絕的勇敢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對「知青運動」,子蘊的「不歌唱」,與我的「絕不歌頌」,站在了同一塊歲月的基石上。我寫完讀後感,用郵件發給劉國強,他在「阿劉」博客上刊出。子蘊的感謝,也在第一時間出現在博客的留言欄裡。

  我在「子蘊文本讀後感」的第一段裡,這樣寫道:大陸書稿出版在台灣,大陸人行走在台灣,途中,被約寫「大陸人台灣版著作」的讀後感,這是屬於海峽兩岸今天的巧合。昨天,前天,都不可能;「背景的天幕已經更迭」。這樣的開場白,有點高飄的時政味道,而心中更想表達的,是我對朋友的和一己的那份滄桑,紮紮實實的飲泣和並不高亢的慶幸。

  網路世界,萬里咫尺,友人間有個「感」,道個「謝」,還要勞駕仲介(當然是免費的)傳來遞去,讓「瞬間,我們就老了,我們老了,但並不麻木」的我,面子上實在OUT了,於是再開博客,重登江湖,把讀後感登上自家「版面」。老朋友紛紛蒞臨指導,我才明白,原來「黑幫」們在高科技領域的熱鬧,早已不是一天兩天了。一個個認識的人兒,都起了網名,貌似潛水,弄得像從事地下工作的。這般的假面舞會,誰蒙得了誰啊。

  滬上柴門和京城子蘊的聯繫,就這麼結束失聯,連結上了。

  一個後來接著一個後來,劉湘的書很快再版,我的讀後感榮幸地成了再版序。再隨後,呼朋喚友,京滬重逢。兩年中,子蘊多次提議:你應把自己多年的文字編輯成冊,再出本書。年初一日,她與台灣出版界朋友在京聚會,從席上打來電話,直接請秀威的朋友與我通話。我明白,微醺的語言是發燙的,更是真摯的,撿拾昨天,打理成輯,裝訂成冊,這事情要做起來了。

  今年六月,西藏歸來,用一個多月時間,從移動硬碟深處和報刊泛黃的版面上,搜尋曾經的署名文字;手頭實在找不著的,就到市級圖書館去,向陌生人付費申請,「打撈」自己。郵件來往,秀威老總和同行言簡意賅,動作專業而迅捷,透出我非常熟稔的業內氣息。

  我請劉湘寫序,理由充分:她既認得昨天的我,也認識今天的我;當年知青,當下的「檻外人」,早沒有業內業外的界限;三十餘年的相隔,生疏孕育了一份新鮮,重逢會發酵一份對比,推薦人作序,「這活就你來幹了」,且「不許推脫」。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也得有幾個喝酒的朋友。荒友阿劉連通京滬,約寫書評,後來成為《我的名字叫知青》的再版序,我的千字文由簡體變成了繁體字。京城劉湘手牽兩岸,讓我的20多萬字轉換為繁體字。短短而匆匆的三年,老友新朋愉快往來,這就是緣分了吧。

  (二)

  遙遠年代,我離開學校去東北兵團,給初中同學寫下留言:站在最前線。這是真話。其中一半的真,是我在「火紅」歷史中下定的決心。另一半的真,就是小小年紀的我,以為去到「最」什麼的地方,也就是與被審查中的父母距離最遠,肩負的家庭陰影也就會越輕。這般無邪,知青真是無知。

  務農十年,高考恢復,當年政策限制,25歲以上的考生,只許報考文科。27歲的我,就這樣踏進了大學中文系。畢業「鳥獸散」,彼此揮灑筆墨,我寫下的留言是:真實是很難寫出來的。十年曠野,四年宿舍,即將脫離「前線」再回家鄉,涉過冷酷冰封和逼仄喧囂,多多少少積澱起薄薄一層社會經驗的我,在心頭默念:直面巨變,我擁有審視的資格,囿於震盪,堅持自衛的警戒,對以後可能的「書寫」職業,樂觀些;但心頭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慨歎。

  從兩次留言可以看到:影響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行動的根由,都是當時的「輿情」指向。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可謂一語成讖,描畫了我後三十年的軌跡:到「最前線」去,很難地採訪和記錄「真實」。

  30歲出頭的「大齡青年」,我轉輾來到上海青年工作系統的一家報社。人生誤差總是疊加的,大學教授說,中文系不培養作家,也培養不出作家,而當年大陸蓬發的政治反思,對翻天覆地大變遷的勾勒,「說真話」在贏得最高尊敬,這般的中國,在締造有史以來最多的作家和「寫字愛好者」。喜好文藝,成為當齡女性徵婚的必須條件。作家主旨是闡發內心感覺,記者任務則是記錄外部世界,前者唯恐不細膩,後者就怕太小氣。而我初到報社寫下的幾篇稿件,卻被「譽為」:這個大學生好像不大行。

  我不會再回「前線」了:人們只有退至無可再退,歷史才會念起它的魔咒─這裡就是羅陀斯,這裡才有玫瑰花,你就在這裡起步,就在這裡起舞(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打量是互相的。

  當年報社有篇範文,稿件名曰《祖國,您的兒女回來了》,報導一對從事科技研究的夫婦,從境外回內地「報效改革」,讀者效應轟動。相隔年餘,我想再去探看他們的現狀,來到上海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卻被告知,這對夫婦又回去了。

  他們回去的原因簡單,內地行政程序繁瑣,級級請示,層層彙報,科技研究和「口腔運動」格格不入,實在「難以適應」,故而「又回去了」。為鄉情計,為成就感,也為謀生故,憑一技之長來往於世界,這是個成年人的當然課題。「回來」一文,為解脫劫難的大陸做了注釋,很自然,因陌生和差異的離去,實際也同樣自然。媒介的標籤文字,地球村裡俯拾皆是,另具隻眼的報導,應該自然且漂亮地擲下一文:理解離去,並對自家土地上的落後和不足給予檢視。回報社探討,為什麼「您的兒女又回去了」,無人呼應。當年思維的單向慣性,回來是愛,回去就是「不愛」;作為萬物生靈之首的一個人,其形象似乎只能類同月球,永恆的非正即反,黑白分明。

  幾十年來,世界頂尖的科學家、文學家以及普羅大眾,無數次地往返於中國大陸,回頭看當初,那是我們多麼幼稚的重生童年。

  一艘名字叫「神州號」的貨輪在港口泊位維修,因底艙電焊不慎起火,一名青工墜亡。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我連夜趕工,撰寫了四千餘字的稿件,卻被說為「分量不夠」。當班編輯將我的小標題刪去,改成「我們來了,我們來了」,說:這樣改動文章氣勢就出來了。清樣即被取走,報紙付印。

  這至少是歪曲。也許,在撲滅火災的現場,會有人呼喚「我們來了」,跌跌撞撞的口吻源於驚慌,也含有救人的勇氣;而我採訪中聽到的,是救援人們在煙霧中的大喊:有人嗎?!人是都懼怕災難的,人是會互相拯救的,可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將災難「昇華」為一幕豪邁的風景?

  第二天翻讀各家報紙,另一報社的報導標題是「神州輪大火燒出神州精神」。初來咋到,人微言輕的我,在心裡說:人命關天,全世界有哪家企業願意用火災來培育職工「精神」的?用一個年輕生命的消亡製造光環,讓企業運行的管理缺憾在光環中淡出,甚至故意省略,媒介的職業規則又在哪裡?

  世情蕪雜,業態搖曳,保持理性,我對紙面的一切「確定」持不確定態度,就是這樣開始的。

  對真實的頑強尋找,即使是對殘缺的局部真實的尋找,也在同時開始了。

  (三)

  三十多年特稿記者的生涯,我不承擔專門條線的任務,沒有單位「線人」(即基層報導通訊員)的提前告知,也少有被優先發送到郵箱的相關資料。除卻布置的任務,我依靠的,是每日報紙和電視播發的漫天資訊,在閱讀中大海撈針,捕捉「我有興趣」的「隻紙片語」。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打開了另外一扇窗,對報導範疇,我沒有條條限制,也沒有塊塊桎梏,處在大轉型時期的中國大陸,天地翻覆,既雲蒸霞蔚,更雨驟風狂,任何引動我注視的人事冰點、熱點、焦點,都是我的「落腳點」。

  還有,「功夫在詩外」,對社會著作的超量閱讀,是我挖掘和修煉業務能力的重要路徑。隨著資質遞增,逐步積累的朋友網路,是提供各類通報的人脈資源。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了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報紙版面是千金之地,性格「吝嗇」,千字文往往已是「大作」。所處年代,慶賀重生是天然的,詛咒劫難也是必定的。沒有人說要選擇性遺忘,但報導必定經歷嚴格地篩查,文字審慎,乃至「統一」。報導的標題常常是結論式的,文中簡述前因後果,而過程和細節,在字數的限制下一掠而過。如是報導帶來的另一個陋習是,簡略成為表面化的當然理由。

  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報告文學,一隻腳站在言之有物的新聞界裡,一隻腳站在有感而發的文學圈內,身兼兩職的社會效應,就是這樣起始和被成就了的。我這個「記者兼作家」形而下的記錄曲線,與所處時代形而上的求索曲線,很多處是疊合的。
我關注一個人的命運轉折,我關心某件事的成敗緣由。轉折,就是揚棄;緣由,就是辨析。當針砭的,針砭,該讚美的,讚美。人性幽深的,探究幽深,前途明亮的,奉獻歌唱。

  2007年盛夏,我讀到版面縫隙裡一條不到百字的文藝消息,按照慣例,廣東在年末舉辦國家級音樂金鐘獎頒獎儀式,「屆時將舉行馬思聰先生骨灰安葬儀式」。馬思聰先生當年「外逃去國」,被定性為「國字第一號叛國案」,他遺骨的今日歸來,此中「白髮千莖雪,丹心一寸灰」(唐‧杜甫《鄭駙馬池台喜遇鄭廣文同飲》)的萬千曲折,是大陸近四十年世事的風雲縮影。我即刻飛赴廣州,找到已經躺臥在病榻上的機構辦事人員,追根尋源,寫成近一萬字的報告文學《馬思聰去國返鄉記》,公開刊發。

  那時,距離退休還有近三年時間,我卻有了一種身心「放空」的感覺。快三十年了,我經歷著:從京城到邊陲,從戰場到特區,從衙門到陋室;我觀察著:從高官到平民,從前輩到後生,從「鬼」到人或從人到「鬼」,諸多世相,當下即成歷史,歷史卻從未隱身。也許是「國字第一號」的繩索,被我悉悉索索地解開,「一」的前面,真的就是零了。

  在其後與職場「若即若離」的年頭裡,我邁入陌生的經濟領域。我知道,經濟是基礎,是一切社會情狀如此而非彼的最終源頭,但對於「眼看著起高樓」的內裡情景,卻始終隔膜。應朋友邀,到滬上製造的第一支柱企業上海汽車集團公司採訪,為期16個月,從政府現職高階官員的訪談,到高幹病房談判元老的叩問,從董事長數次,每次長達七個小時的錄音交流,到每一任總經理的悉心述說,更有基層技術工人的聚會回憶;我見到了批准中德合資的原始電話記錄文本,做出這個批准的人,是鄧小平;我粗略地理解了資本和股比,懂得了溢價和雙贏,體惜到「壯士斷腕」的悲涼,也明白市場與技術的交換,是大陸與國際接軌的途中,一場必須平衡的經濟戰爭。

  2009年,二十多萬字,嵌有一百多幅照片的《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三十年》出版,被作為當年中秋節上汽集團全球合作夥伴盛大例會的唯一禮品。我把這本書,看作在職生涯的完滿句號。管中窺豹,國計民生、經濟建設、開放運行,我從中文系的「人文」終點,反向走過社會生活物質運行的全過程,抵達「資本」的起點,我覺得,雙腳落地了。

  (四)

  教科書的立論,記者是個去魅的職業,筆墨客觀,確保真實。從我理解的「說文解字」講,記者乃「言己者」,在劫難泥濘中重複了十年翻滾運動,感觸頗多的我輩,進入到享有話語權的業界,不自言自語幾句,是不可能的。

  讀回憶沈從文的文章,深有感觸:沈老購置舊式家具,多從「地攤」上購得,「別人求新,求完整,沈則注重式樣、花紋,至於有無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僅僅是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記者筆下新聞,哪怕是前一分鐘發生的,實質都已是「損耗」過的舊聞,堅持追尋和複述,就為展示它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身在職場,我能做的是:探索局部,接受殘缺;這世界沒有哪個人能夠觸摸到世相的全部,更何況我又遲到了十年。

  從業越久,心中越明:個人太渺小了,腳頭快,筆頭勤,所涉領域也只能是滄海一粟罷了。勝不矜,敗不爭:天下風雲一報人,是業界理想;沉重的翅膀,是現實。

  宋人張元幹曰:天意從來高難問,近人魯迅說:文章得失不由天;先人就「天」博弈,後輩立地惝恍。既然享有這片段的生命,那記者就是旅人,採訪就是邂逅,懂得源於慈悲,心證無須太多。感謝緣分,感謝遊走,不回頭。

2014年9月19日於滬上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總覺得,一本好的選集,其實是在跟讀者進行一場「時空對話」。這本《向前走,別回頭》的選集,它的選材一定緊扣著「前進」與「告別過去」的核心精神。我猜測裡面可能會觸及到一些台灣社會轉型期,人們在價值觀上拉扯的場景,可能是關於產業變遷、家庭結構的改變,或是個人身份認同的追尋。這些議題往往是最能引起在地讀者共鳴的。我對作者如何描寫人物的「內在掙扎」特別感興趣,畢竟「向前走」的背後,必然有著難以割捨的牽絆與猶豫,這些人性最微妙之處,才是真正考驗作家筆力的所在。如果作者能夠精準捕捉到那種「不得不放下」的悵然若失,同時又彰顯出「必須承擔」的責任感,那這本書的層次就會大大提升。它不應只是歌頌成功,更應深刻理解那些「轉身」時的痛楚。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和選集的概念,讓我聯想到一種回顧與展望的儀式感。如果這是一位資深作家的精華選輯,那麼它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學遺產。作為讀者,我期待它能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件展品(每一篇報告文學)都有其獨立的精彩,但放在一起時,又能共同揭示出作者一生的寫作脈絡與關注點。我希望這套選集在呈現上是嚴謹且尊重文本的,讓讀者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那個被記錄的時空。更深層次地說,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關於「告別過去」的故事,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一些釋懷與前行的動力。畢竟,文學的最高價值之一,就是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引導和慰藉,讓我們能夠更堅定地面對自己的人生路徑,不需要時時回望,因為腳下的路,才是最真實的。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設計感,那種簡約中帶點滄桑的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面收錄的應該是深度訪談或是報導文學之類的題材。我特別欣賞那種排版上的留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看到這樣有呼吸感的設計,實在是眼睛的一大享受。光是看到書名《向前走,別回頭》,就已經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與決斷感,彷彿作者就是在用這種堅定的語氣,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個真實的人生故事。我猜測裡面的文字應該是充滿力量的,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志口號,而是紮根於土地、貼近時代脈動的真實記錄。特別是「報告文學」這個標籤,更讓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某些社會現象或人物的內心掙扎。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少深入探究的議題。總之,從外觀到書名,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在我的書單上佔據了重要的位置,非常期待能沉浸在作者細膩而有力的筆觸之中。

评分

從文學形式的角度來看,報告文學對文字的功力要求極高,它需要記者般的求證精神,也需要作家般的文字駕馭能力。這本書既然是「選」集,就代表這些作品在當時應該是引起過不小的迴響,或是具備了極高的文學價值。我比較好奇作者在構建這些人物故事時,採用的敘事策略。是採用傳統的客觀記錄,還是融入了更多主觀的觀察與詩意的表達?台灣的報告文學一直有著深厚的傳統,從早期的社會關懷到後來的個人書寫,風格不斷演變。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展現出作者在不同階段的寫作功力與思想成熟度。而且,能被選入集中的作品,我想它們探討的議題應該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顯得陳舊。讀這種書,就像是透過某個時代的顯微鏡,細細觀察那些被歷史快速帶過的細節與聲音。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我對這種深入基層的報導文學特別有興趣,它不像小說那樣有太多藝術加工,而是直抵人性的核心。我猜想這本選集裡的每一篇,都像是一塊塊拼圖,共同構建出一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台灣側寫。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和道德困境,畢竟報告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必須在「真實」與「敘事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本書的選輯性質,意味著每一篇都是經過時間淘選的精華,希望能讀到那種讓人讀完後,需要停下來,關上燈,在黑暗中反覆咀嚼的文字。我尤其想知道,在「向前走,別回頭」這個主題下,作者是如何詮釋那些走過低谷、浴火重生的生命經驗。那種不被過去定義,而是勇敢邁向未來的姿態,才是真正能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如果能從中汲取到一點面對生活挑戰的勇氣,那就值回票價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