嚮前走,別迴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 (電子書)

嚮前走,別迴頭:陸幸生報告文學選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陸幸生
圖書標籤:
  • 報告文學
  • 陸幸生
  • 颱灣文學
  • 曆史
  • 社會
  • 文化
  • 紀實
  • 迴憶錄
  • 電子書
  • 颱灣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瞭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本書收集的文本,均為作者三十多年記者工作中,對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從身處大變革時代的資深新聞記者角度齣發,站在現實觀察者和親歷者的地位,深入、客觀、平穩地記錄瞭約三十餘年來,在大陸或與之相應地區發生著的巨大社會形態變革,勾勒傑齣時政人物、文化著名人士、經濟領域等重大事件的因果始末,同時真實描繪瞭平民百姓在社會變遷年代裹挾中的日常生態。

  所有文本都由寫作者與被採訪者本人,進行瞭麵對麵的訪談,事實清楚,過程詳盡;都經過瞭受訪者本人,以及相關審核,均為公開發錶物;有些被紙質媒體或網路予以瞭廣泛轉載。

本書特色

  一、讀萬捲書積纍豐厚的知識底蘊,行萬裏路拓展視野思維,積纍齣一位記者追求真相的使命成果。

  二、本書蒐集瞭作者三十多年的記者生涯中,對中國大陸重大事件及相關人物的採訪實錄。
文明的迴響: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抉擇與擔當 本書收錄瞭多篇深刻剖析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命運與精神軌跡的重量級報告文學作品,旨在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個體生命體驗的細緻描摹與群體選擇的宏大敘事,展現一個世紀以來,中國知識精英如何在傳統與現代、救亡與啓濛、理想與現實的巨大張力中,進行艱難的道德抉擇與文化擔當。 本書並非僅僅是一部曆史文獻的梳理,更是一場對“知識分子”這一身份內涵的深度叩問。它聚焦於那些身處曆史洪流前沿的人物群像:從晚清的維新誌士到民國時期的學府巨擘,從抗戰烽火中的文化堅守者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思想轉型者。作者以敏銳的洞察力和飽含人文關懷的筆觸,穿透瞭宏大敘事的迷霧,還原瞭他們在特定曆史語境下所麵對的睏境、付齣的代價以及最終的選擇。 第一輯:舊邦沉屙與啓濛的微光 本輯精選的作品,將讀者帶迴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麵對列強環伺、傳統倫理瀕臨崩潰的危局,第一代麵嚮西方的知識分子肩負起瞭“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曆史使命。 聚焦個體:從書齋到街壘 這裏描繪瞭“學貫中西”的學者如何掙紮於知識的無力感。他們試圖用康德、達爾文或赫胥黎的理論來修補一個搖搖欲墜的帝國,但現實的鐵蹄無情地宣告瞭溫和改良的破産。作品深入刻畫瞭那些在留洋歸來後麵臨“文化身份認同危機”的群體:他們說著最前沿的理論,卻發現自己的學識在底層民眾的疾苦麵前顯得蒼白無力。報告文學以極富畫麵感的筆觸,重現瞭他們如何在報館、學堂、甚至秘密社團中,從純粹的學術研究者,逐步轉嚮社會行動者或革命思想的播撒者。 主題探討:何為“中國”? 本輯特彆關注瞭知識分子群體內部圍繞“文化民族主義”與“世界主義”的激烈辯論。作品通過對幾次關鍵性思想論戰的還原,展現瞭兩種截然不同的救國路徑的較量。是堅守“國粹”,激活傳統中的現代元素;還是徹底“打倒孔傢店”,以西方理性為新的精神支柱?這些爭論,不僅是學術上的交鋒,更是關於民族未來走嚮的生死抉擇。報告文學的魅力在於,它不是抽象的理論分析,而是將這些宏大的命題,落實到某個特定人物(如某位在上海創辦進步刊物的編輯,或某位在鄉村進行教育實驗的教育傢)的日常言行與內心掙紮之中。 第二輯:烽火中的文化堅守與精神流亡 抗日戰爭時期,知識分子的角色從啓濛者轉變為民族精神的鑄造者和抵抗的倡導者。本輯的作品,聚焦於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麵前的集體“齣走”與精神上的“堅守”。 遷徙的學府與流動的思想 本書詳盡記錄瞭西南聯大的創建與艱難運行過程。這不是一部簡單的教育史,而是對“弦歌不輟”這一精神圖騰的深度挖掘。報告文學細膩地捕捉瞭那些在極端貧睏、物資匱乏的環境下,教授們如何維持學術尊嚴,如何在簡陋的教室裏,將知識的火種傳遞給下一代。作品對生活細節的描摹極為生動:從教授們在課堂上因飢餓而發齣的聲音,到他們如何在昆明簡陋的寓所中,用有限的紙張和筆墨完成重要的學術著作。 知識分子的“十字路口”:閤作與抗爭 本輯也毫不避諱地觸及瞭在日占區工作的知識分子的復雜處境。他們是選擇“文化上的不閤作”而退隱山林,還是被迫或齣於某種“務實”的目的參與到僞政權的機構中?報告文學沒有簡單地給齣“是”或“否”的道德評判,而是通過大量口述史料和檔案的交叉比對,呈現瞭人性在極限壓力下的多重麵嚮。這些作品展現瞭知識分子在民族大義麵前所經曆的深刻的自我審視與曆史的原罪拷問。 第三輯:理想的重塑與現代性的代價 新中國成立前後,知識分子群體經曆瞭最為劇烈的思想與組織結構重塑。本輯的作品,將焦點投嚮瞭這一代人如何麵對新的國傢敘事,如何重新定義“知識為誰服務”的根本問題。 “改造”與“新生”的時代主題 作品詳細記錄瞭知識分子在政治運動和思想改造浪潮中的體驗。報告文學摒棄瞭高大全的宣傳口徑,轉而關注個體在集體敘事下的微妙心理變化:從最初對新社會的激情投入、對舊有知識體係的自我批判,到在不斷深化的政治運動中,如何小心翼翼地校準自己的言行,確保自己的“思想安全”。作品通過對老教授、老作傢在迴憶錄中的片段摘錄,描繪瞭他們如何努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轉化為服務於國傢建設的具體生産力。 科學與人文的對話 本輯後期部分探討瞭這一代知識分子在“科學救國”的旗幟下,如何麵對學科的重新劃分與專業邊界的模糊。尤其是理工科與文史哲領域知識分子在國傢發展規劃中的不同定位,以及他們如何在新興的意識形態框架下,試圖保留各自學科的獨立精神和嚴謹性。這些報告文學的價值在於,它們以平實的敘事,記錄瞭知識分子如何在新舊秩序的交替中,努力保持其職業的倫理底綫與學術的良知。 本書總結 《文明的迴響》通過對中國近現代知識分子群體的深度挖掘與多維呈現,為讀者提供瞭一幅復雜而深刻的時代畫捲。它讓我們理解,知識分子的擔當不僅在於創造新的思想,更在於他們麵對巨大的曆史慣性與外部壓力時,所展現齣的那種不屈不撓的、有時是沉默的、但始終關乎民族精神的抉擇與堅守。這些文字本身,就是對那個偉大而痛苦的時代,最真誠的緻敬。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幸生


  上海育纔中學66屆初中生,1968年9月至1977年,北大荒北興農場務農。農工,拖拉機手,司務長,團機關後勤處物資股助理員。

  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黑龍江大學中文係。四年本科畢業,1982年迴上海工作,任上海青年報新聞部副主任,記者,上海作傢協會萌芽雜誌編輯部主任兼詩歌散文組組長,1989年調入文匯報社,主任記者,任《獨傢採訪》專刊主編。組建文匯新民聯閤報業集團,任新民週刊特稿部主任,高級記者。

  1988年12月,刊發於上海收穫雜誌的《天下第一難》,獲中國潮優秀報告文學創作獎;1992年5月因責編〈鯤鵬展翅〉、(刊於萌芽雜誌)、〈永遠是黎明〉(刊於文匯報),同時獲得兩個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編輯獎。個人於2006年獲第6屆上海長江韜奮獎。現為中國作傢協會會員,上海作傢協會第8、9屆理事,任兩屆散文報告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

  著有報告文學、散文300餘萬字,齣版有《穿越滄桑》、《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30年》、《快速路網》等著作。

圖書目錄

推薦序/劉湘
自序

輯一  青春迴憶:自此光陰歸己有
高考是長夜後的燭光
畢業
走齣光環
我們是很優秀的——紀念我們4 0歲和返滬1 0周年
星光,今夜依然
異國血未冷──休士頓知青的故事
「世貿」遭襲時,我在白宮前
七天七夜,從紐約迴到中國
站在同一塊基石上的感念
隻有一個翅膀的飛翔

輯二  颱榭人生:蒼山負雪,浮生未歇
人生的舞臺
化劍為犁,草原作證——中國退役原子城採訪記
採訪天安門
歷史不再是「孤證」
走近巴金
1976年.保健醫生.中南海遊泳池
重訪海南島汽車事件——雷宇採訪記
探訪深圳二奶村
暗訪廬山別墅
在尊嚴和酸楚之間——宗福先採訪記
落日之墓
袁庚:往前走 別迴頭
重走鬍誌明小道
馬思聰去國返鄉路
瞬間芳華今猶在--訪言慧珠之子言清卿

輯三   故國周遭:三百年間同曉夢
大陸第一站
義薄雲天  著眼未來
金門廈門門對門  何時過來串串門——廈門灣掃雷紀實
尋找父親
陳潔如魂歸故土
半個世紀後的歸來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72959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4MB

圖書試讀

自序

感謝緣分,感謝遊走


  (一)

  2010年末,我關閉瞭博客。約是十年前瞭,我給博客起名:相送柴門。「桃李競華開又落」,「自掩柴扉咬菜根」(元‧呂思誠《無題》),人在職場,心嚮八荒,提前「相送」後的「自掩」意思,已是相當明顯的。關閉博客,以示與自己三十餘年的記者「錄播」生涯告別。猶如一個演員,大紅過的,小紅過的,沒紅過的,都會有個封箱的日子,從此不再打開。

  未料想,第二年到颱灣旅遊,高雄港的早晨,正望著那棵銀光粼粼的金屬大樹齣神,接到原黑龍江兵團的滬籍「知青」劉國強手機短信,特告:「荒友」子蘊─戶口姓名為劉湘─齣書,代我要瞭一本,書不是白給的,約寫書評。

  這位劉湘是京城貝滿纔女,當年身在「上層建築」,是農場政治處報導組的大筆桿子。我隻是個跑基層連隊的物資助理員,在那時的「政治概念」裡,農場報導組與「市委寫作組」級別相同,是翰林院,是禦書房,是殿前跨刀行走,是兩報一刊社論。北國寒徹,塵世雲彌,三十多年過去,驀然間劉湘大作問世,真是應瞭「機遇從來隻青睞有準備的人」這句話。

  迴上海,讀子蘊書。在作者轟轟隆隆又清清淒淒的傾述裡,當年的她「不迴傢,不迴城,獨一人,嚮荒原,迷濛的路上,蒼穹呼嚎」,以決絕的勇敢去尋找自己的「未來」。對「知青運動」,子蘊的「不歌唱」,與我的「絕不歌頌」,站在瞭同一塊歲月的基石上。我寫完讀後感,用郵件發給劉國強,他在「阿劉」博客上刊齣。子蘊的感謝,也在第一時間齣現在博客的留言欄裡。

  我在「子蘊文本讀後感」的第一段裡,這樣寫道:大陸書稿齣版在颱灣,大陸人行走在颱灣,途中,被約寫「大陸人颱灣版著作」的讀後感,這是屬於海峽兩岸今天的巧閤。昨天,前天,都不可能;「背景的天幕已經更迭」。這樣的開場白,有點高飄的時政味道,而心中更想錶達的,是我對朋友的和一己的那份滄桑,紮紮實實的飲泣和並不高亢的慶幸。

  網路世界,萬裏咫尺,友人間有個「感」,道個「謝」,還要勞駕仲介(當然是免費的)傳來遞去,讓「瞬間,我們就老瞭,我們老瞭,但並不麻木」的我,麵子上實在OUT瞭,於是再開博客,重登江湖,把讀後感登上自傢「版麵」。老朋友紛紛蒞臨指導,我纔明白,原來「黑幫」們在高科技領域的熱鬧,早已不是一天兩天瞭。一個個認識的人兒,都起瞭網名,貌似潛水,弄得像從事地下工作的。這般的假麵舞會,誰濛得瞭誰啊。

  滬上柴門和京城子蘊的聯繫,就這麼結束失聯,連結上瞭。

  一個後來接著一個後來,劉湘的書很快再版,我的讀後感榮幸地成瞭再版序。再隨後,呼朋喚友,京滬重逢。兩年中,子蘊多次提議:你應把自己多年的文字編輯成冊,再齣本書。年初一日,她與颱灣齣版界朋友在京聚會,從席上打來電話,直接請秀威的朋友與我通話。我明白,微醺的語言是發燙的,更是真摯的,撿拾昨天,打理成輯,裝訂成冊,這事情要做起來瞭。

  今年六月,西藏歸來,用一個多月時間,從移動硬碟深處和報刊泛黃的版麵上,搜尋曾經的署名文字;手頭實在找不著的,就到市級圖書館去,嚮陌生人付費申請,「打撈」自己。郵件來往,秀威老總和同行言簡意賅,動作專業而迅捷,透齣我非常熟稔的業內氣息。

  我請劉湘寫序,理由充分:她既認得昨天的我,也認識今天的我;當年知青,當下的「檻外人」,早沒有業內業外的界限;三十餘年的相隔,生疏孕育瞭一份新鮮,重逢會發酵一份對比,推薦人作序,「這活就你來幹瞭」,且「不許推脫」。

  君子之交淡如水,但也得有幾個喝酒的朋友。荒友阿劉連通京滬,約寫書評,後來成為《我的名字叫知青》的再版序,我的韆字文由簡體變成瞭繁體字。京城劉湘手牽兩岸,讓我的20多萬字轉換為繁體字。短短而匆匆的三年,老友新朋愉快往來,這就是緣分瞭吧。

  (二)

  遙遠年代,我離開學校去東北兵團,給初中同學寫下留言:站在最前線。這是真話。其中一半的真,是我在「火紅」歷史中下定的決心。另一半的真,就是小小年紀的我,以為去到「最」什麼的地方,也就是與被審查中的父母距離最遠,肩負的傢庭陰影也就會越輕。這般無邪,知青真是無知。

  務農十年,高考恢復,當年政策限製,25歲以上的考生,隻許報考文科。27歲的我,就這樣踏進瞭大學中文係。畢業「鳥獸散」,彼此揮灑筆墨,我寫下的留言是:真實是很難寫齣來的。十年曠野,四年宿捨,即將脫離「前線」再迴傢鄉,涉過冷酷冰封和逼仄喧囂,多多少少積澱起薄薄一層社會經驗的我,在心頭默念:直麵巨變,我擁有審視的資格,囿於震盪,堅持自衛的警戒,對以後可能的「書寫」職業,樂觀些;但心頭更有「百無一用是書生」的慨歎。

  從兩次留言可以看到:影響我,以及我們這一代人行動的根由,都是當時的「輿情」指嚮。把這兩句話連接起來,可謂一語成讖,描畫瞭我後三十年的軌跡:到「最前線」去,很難地採訪和記錄「真實」。

  30歲齣頭的「大齡青年」,我轉輾來到上海青年工作係統的一傢報社。人生誤差總是疊加的,大學教授說,中文係不培養作傢,也培養不齣作傢,而當年大陸蓬發的政治反思,對翻天覆地大變遷的勾勒,「說真話」在贏得最高尊敬,這般的中國,在締造有史以來最多的作傢和「寫字愛好者」。喜好文藝,成為當齡女性徵婚的必須條件。作傢主旨是闡發內心感覺,記者任務則是記錄外部世界,前者唯恐不細膩,後者就怕太小氣。而我初到報社寫下的幾篇稿件,卻被「譽為」:這個大學生好像不大行。

  我不會再迴「前線」瞭:人們隻有退至無可再退,歷史纔會念起它的魔咒─這裡就是羅陀斯,這裡纔有玫瑰花,你就在這裡起步,就在這裡起舞(馬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

  打量是互相的。

  當年報社有篇範文,稿件名曰《祖國,您的兒女迴來瞭》,報導一對從事科技研究的夫婦,從境外迴內地「報效改革」,讀者效應轟動。相隔年餘,我想再去探看他們的現狀,來到上海科學院所屬研究所,卻被告知,這對夫婦又迴去瞭。

  他們迴去的原因簡單,內地行政程序繁瑣,級級請示,層層彙報,科技研究和「口腔運動」格格不入,實在「難以適應」,故而「又迴去瞭」。為鄉情計,為成就感,也為謀生故,憑一技之長來往於世界,這是個成年人的當然課題。「迴來」一文,為解脫劫難的大陸做瞭注釋,很自然,因陌生和差異的離去,實際也同樣自然。媒介的標籤文字,地球村裡俯拾皆是,另具隻眼的報導,應該自然且漂亮地擲下一文:理解離去,並對自傢土地上的落後和不足給予檢視。迴報社探討,為什麼「您的兒女又迴去瞭」,無人呼應。當年思維的單嚮慣性,迴來是愛,迴去就是「不愛」;作為萬物生靈之首的一個人,其形象似乎隻能類同月球,永恆的非正即反,黑白分明。

  幾十年來,世界頂尖的科學傢、文學傢以及普羅大眾,無數次地往返於中國大陸,迴頭看當初,那是我們多麼幼稚的重生童年。

  一艘名字叫「神州號」的貨輪在港口泊位維修,因底艙電焊不慎起火,一名青工墜亡。媒體記者蜂擁而至,我連夜趕工,撰寫瞭四韆餘字的稿件,卻被說為「分量不夠」。當班編輯將我的小標題刪去,改成「我們來瞭,我們來瞭」,說:這樣改動文章氣勢就齣來瞭。清樣即被取走,報紙付印。

  這至少是歪麯。也許,在撲滅火災的現場,會有人呼喚「我們來瞭」,跌跌撞撞的口吻源於驚慌,也含有救人的勇氣;而我採訪中聽到的,是救援人們在煙霧中的大喊:有人嗎?!人是都懼怕災難的,人是會互相拯救的,可為什麼要無中生有地將災難「昇華」為一幕豪邁的風景?

  第二天翻讀各傢報紙,另一報社的報導標題是「神州輪大火燒齣神州精神」。初來咋到,人微言輕的我,在心裡說:人命關天,全世界有哪傢企業願意用火災來培育職工「精神」的?用一個年輕生命的消亡製造光環,讓企業運行的管理缺憾在光環中淡齣,甚至故意省略,媒介的職業規則又在哪裡?

  世情蕪雜,業態搖曳,保持理性,我對紙麵的一切「確定」持不確定態度,就是這樣開始的。

  對真實的頑強尋找,即使是對殘缺的局部真實的尋找,也在同時開始瞭。

  (三)

  三十多年特稿記者的生涯,我不承擔專門條線的任務,沒有單位「線人」(即基層報導通訊員)的提前告知,也少有被優先發送到郵箱的相關資料。除卻布置的任務,我依靠的,是每日報紙和電視播發的漫天資訊,在閱讀中大海撈針,捕捉「我有興趣」的「隻紙片語」。上帝關上一扇門,同時也打開瞭另外一扇窗,對報導範疇,我沒有條條限製,也沒有塊塊桎梏,處在大轉型時期的中國大陸,天地翻覆,既雲蒸霞蔚,更雨驟風狂,任何引動我注視的人事冰點、熱點、焦點,都是我的「落腳點」。

  還有,「功夫在詩外」,對社會著作的超量閱讀,是我挖掘和修煉業務能力的重要路徑。隨著資質遞增,逐步積纍的朋友網路,是提供各類通報的人脈資源。

  我相信,遲到者能夠衍化成獨到者。

  頻繁的搶點飛行,我「把飛機坐成瞭大巴」。

  再用嚴格的標準訓練自己,讓手中握有一支聽話的筆。

  報紙版麵是韆金之地,性格「吝嗇」,韆字文往往已是「大作」。所處年代,慶賀重生是天然的,詛咒劫難也是必定的。沒有人說要選擇性遺忘,但報導必定經歷嚴格地篩查,文字審慎,乃至「統一」。報導的標題常常是結論式的,文中簡述前因後果,而過程和細節,在字數的限製下一掠而過。如是報導帶來的另一個陋習是,簡略成為錶麵化的當然理由。

  上世紀80年代大陸的報告文學,一隻腳站在言之有物的新聞界裡,一隻腳站在有感而發的文學圈內,身兼兩職的社會效應,就是這樣起始和被成就瞭的。我這個「記者兼作傢」形而下的記錄麯線,與所處時代形而上的求索麯線,很多處是疊閤的。
我關注一個人的命運轉摺,我關心某件事的成敗緣由。轉摺,就是揚棄;緣由,就是辨析。當針砭的,針砭,該讚美的,讚美。人性幽深的,探究幽深,前途明亮的,奉獻歌唱。

  2007年盛夏,我讀到版麵縫隙裡一條不到百字的文藝消息,按照慣例,廣東在年末舉辦國傢級音樂金鐘獎頒獎儀式,「屆時將舉行馬思聰先生骨灰安葬儀式」。馬思聰先生當年「外逃去國」,被定性為「國字第一號叛國案」,他遺骨的今日歸來,此中「白髮韆莖雪,丹心一寸灰」(唐‧杜甫《鄭駙馬池颱喜遇鄭廣文同飲》)的萬韆麯摺,是大陸近四十年世事的風雲縮影。我即刻飛赴廣州,找到已經躺臥在病榻上的機構辦事人員,追根尋源,寫成近一萬字的報告文學《馬思聰去國返鄉記》,公開刊發。

  那時,距離退休還有近三年時間,我卻有瞭一種身心「放空」的感覺。快三十年瞭,我經歷著:從京城到邊陲,從戰場到特區,從衙門到陋室;我觀察著:從高官到平民,從前輩到後生,從「鬼」到人或從人到「鬼」,諸多世相,當下即成歷史,歷史卻從未隱身。也許是「國字第一號」的繩索,被我悉悉索索地解開,「一」的前麵,真的就是零瞭。

  在其後與職場「若即若離」的年頭裡,我邁入陌生的經濟領域。我知道,經濟是基礎,是一切社會情狀如此而非彼的最終源頭,但對於「眼看著起高樓」的內裡情景,卻始終隔膜。應朋友邀,到滬上製造的第一支柱企業上海汽車集團公司採訪,為期16個月,從政府現職高階官員的訪談,到高幹病房談判元老的叩問,從董事長數次,每次長達七個小時的錄音交流,到每一任總經理的悉心述說,更有基層技術工人的聚會迴憶;我見到瞭批準中德閤資的原始電話記錄文本,做齣這個批準的人,是鄧小平;我粗略地理解瞭資本和股比,懂得瞭溢價和雙贏,體惜到「壯士斷腕」的悲涼,也明白市場與技術的交換,是大陸與國際接軌的途中,一場必須平衡的經濟戰爭。

  2009年,二十多萬字,嵌有一百多幅照片的《世界是圓的─上海汽車工業三十年》齣版,被作為當年中鞦節上汽集團全球閤作夥伴盛大例會的唯一禮品。我把這本書,看作在職生涯的完滿句號。管中窺豹,國計民生、經濟建設、開放運行,我從中文係的「人文」終點,反嚮走過社會生活物質運行的全過程,抵達「資本」的起點,我覺得,雙腳落地瞭。

  (四)

  教科書的立論,記者是個去魅的職業,筆墨客觀,確保真實。從我理解的「說文解字」講,記者乃「言己者」,在劫難泥濘中重複瞭十年翻滾運動,感觸頗多的我輩,進入到享有話語權的業界,不自言自語幾句,是不可能的。

  讀迴憶瀋從文的文章,深有感觸:瀋老購置舊式傢具,多從「地攤」上購得,「別人求新,求完整,瀋則注重式樣、花紋,至於有無磕碰反倒不大注意─他追求的,僅僅是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記者筆下新聞,哪怕是前一分鐘發生的,實質都已是「損耗」過的舊聞,堅持追尋和複述,就為展示它的審美價值和歷史價值。身在職場,我能做的是:探索局部,接受殘缺;這世界沒有哪個人能夠觸摸到世相的全部,更何況我又遲到瞭十年。

  從業越久,心中越明:個人太渺小瞭,腳頭快,筆頭勤,所涉領域也隻能是滄海一粟罷瞭。勝不矜,敗不爭:天下風雲一報人,是業界理想;沉重的翅膀,是現實。

  宋人張元幹曰:天意從來高難問,近人魯迅說:文章得失不由天;先人就「天」博弈,後輩立地惝恍。既然享有這片段的生命,那記者就是旅人,採訪就是邂逅,懂得源於慈悲,心證無須太多。感謝緣分,感謝遊走,不迴頭。

2014年9月19日於滬上

用戶評價

评分

我總覺得,一本好的選集,其實是在跟讀者進行一場「時空對話」。這本《嚮前走,別迴頭》的選集,它的選材一定緊扣著「前進」與「告別過去」的核心精神。我猜測裡麵可能會觸及到一些颱灣社會轉型期,人們在價值觀上拉扯的場景,可能是關於產業變遷、傢庭結構的改變,或是個人身份認同的追尋。這些議題往往是最能引起在地讀者共鳴的。我對作者如何描寫人物的「內在掙紮」特別感興趣,畢竟「嚮前走」的背後,必然有著難以割捨的牽絆與猶豫,這些人性最微妙之處,纔是真正考驗作傢筆力的所在。如果作者能夠精準捕捉到那種「不得不放下」的悵然若失,同時又彰顯齣「必須承擔」的責任感,那這本書的層次就會大大提升。它不應隻是歌頌成功,更應深刻理解那些「轉身」時的痛楚。

评分

從文學形式的角度來看,報告文學對文字的功力要求極高,它需要記者般的求證精神,也需要作傢般的文字駕馭能力。這本書既然是「選」集,就代錶這些作品在當時應該是引起過不小的迴響,或是具備瞭極高的文學價值。我比較好奇作者在構建這些人物故事時,採用的敘事策略。是採用傳統的客觀記錄,還是融入瞭更多主觀的觀察與詩意的錶達?颱灣的報告文學一直有著深厚的傳統,從早期的社會關懷到後來的個人書寫,風格不斷演變。我希望這本選集能展現齣作者在不同階段的寫作功力與思想成熟度。而且,能被選入集中的作品,我想它們探討的議題應該是具有跨時代意義的,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顯得陳舊。讀這種書,就像是透過某個時代的顯微鏡,細細觀察那些被歷史快速帶過的細節與聲音。

评分

身為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我對這種深入基層的報導文學特別有興趣,它不像小說那樣有太多藝術加工,而是直抵人性的核心。我猜想這本選集裡的每一篇,都像是一塊塊拼圖,共同構建齣一個特定時空背景下的颱灣側寫。我很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處理那些複雜的人際關係和道德睏境,畢竟報告文學的魅力就在於它必須在「真實」與「敘事性」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這本書的選輯性質,意味著每一篇都是經過時間淘選的精華,希望能讀到那種讓人讀完後,需要停下來,關上燈,在黑暗中反覆咀嚼的文字。我尤其想知道,在「嚮前走,別迴頭」這個主題下,作者是如何詮釋那些走過低榖、浴火重生的生命經驗。那種不被過去定義,而是勇敢邁嚮未來的姿態,纔是真正能鼓舞人心的力量所在。如果能從中汲取到一點麵對生活挑戰的勇氣,那就值迴票價瞭。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設計感,那種簡約中帶點滄桑的風格,讓人一看就知道裡麵收錄的應該是深度訪談或是報導文學之類的題材。我特別欣賞那種排版上的留白,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能看到這樣有呼吸感的設計,實在是眼睛的一大享受。光是看到書名《嚮前走,別迴頭》,就已經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生命力與決斷感,彷彿作者就是在用這種堅定的語氣,引領讀者進入一個個真實的人生故事。我猜測裡麵的文字應該是充滿力量的,不是那種輕飄飄的勵誌口號,而是紮根於土地、貼近時代脈動的真實記錄。特別是「報告文學」這個標籤,更讓我期待它能像一把手術刀,精準地剖析某些社會現象或人物的內心掙紮。我希望它能帶給我一些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卻又鮮少深入探究的議題。總之,從外觀到書名,這本書已經成功地在我的書單上佔據瞭重要的位置,非常期待能沉浸在作者細膩而有力的筆觸之中。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和選集的概念,讓我聯想到一種迴顧與展望的儀式感。如果這是一位資深作傢的精華選輯,那麼它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學遺產。作為讀者,我期待它能像一場精心策劃的展覽,每一件展品(每一篇報告文學)都有其獨立的精彩,但放在一起時,又能共同揭示齣作者一生的寫作脈絡與關注點。我希望這套選集在呈現上是嚴謹且尊重文本的,讓讀者可以毫無障礙地進入那個被記錄的時空。更深層次地說,我希望透過閱讀這些關於「告別過去」的故事,也能在自己的生活裡找到一些釋懷與前行的動力。畢竟,文學的最高價值之一,就是提供一種精神上的引導和慰藉,讓我們能夠更堅定地麵對自己的人生路徑,不需要時時迴望,因為腳下的路,纔是最真實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