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電子書)

資訊判讀力:腦袋自主!抵抗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的生存守則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图书标签:
  • 資訊判讀力
  • 假訊息
  • 陰謀論
  • 媒體素養
  • 批判性思考
  • 資訊安全
  • 網路安全
  • 獨立思考
  • 辨別真偽
  • 生存技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置身網路時代,不管是滑 FB、IG、傳 LINE、看 YouTube、TikTok,從四面八方湧來的訊息,有家人傳來的「健康資訊」,有朋友轉來的時事討論,有政府公布的政策說明,看起來好像有道理,想一下又覺得可疑。你是不是常常因此覺得很困擾?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幫助我們辨別這些訊息是否可信呢?
 
  這些似是而非的可疑訊息,已經不只是假新聞或假訊息了,而是「資訊操弄」。面對資訊操弄的危害,你需要的不只是媒體識讀,你需要的是資訊判讀。
 
  《資訊判讀力》是一本學會如何拆解訊息、分析可信度的書,也是一本深入分析資訊操弄和其影響的書,更是一本集結各領域學者專家一起來尋找答案的書。
 
  如果你是一位網路和手機的重度使用者,本書將是你在資訊叢林下的生存守則。如果你是一位想跟年輕人溝通的老師或爸媽,本書能讓你了解新時代的資訊問題。如果你對各種假訊息感到很厭煩,想與身邊的朋友好好溝通,卻又不知道如何開始,那你更不能錯過本書。
 
  本書是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的研究成果。IORG 從 2021 年的疫情、公投的假訊息、陰謀論出發,以實例說明「資訊操弄」從何而來、如何傳播、造成什麼影響,以及如何危害台灣社會的民主發展。IORG 從研究成果歸納出一套「訊息可信度評量」方法,透過 4 個步驟幫助你拆解訊息、查核事實、分析觀點,進而判斷訊息的可信度。書中並附上超過百題由真實案例改編的題目,提供給你精進資訊判讀的能力。
 
  現今的我們,幾乎不可能不用手機和網路來接收資訊,所以提升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治本」之道。IORG 希望透過本書,讓你在面對資訊叢林的各種隱藏陷阱時不再心慌,讓你在判斷訊息可信度的思考過程中找回「腦袋自主」。請與 IORG 一起,提升自己的資訊判讀力,保護身邊的人,也保護台灣社會,讓資訊操弄無法造成危害,讓公共討論更健康,讓民主更健康。
 
  重要事件
  2020 年,IORG 在全國各地舉辦 68 場資訊判讀工作坊,超過 1,700 人參加,也收回超過 1,500 份問卷,分析台灣受到資訊操弄的影響,面對面實際了解台灣民眾的想法。
 
  2021 年 6 月,IORG 發表第 1 期《心慌週報》,開始更即時的提醒台灣民眾和時事相關的可疑訊息或資訊操弄。
 
  2021 年,IORG 研究員與中正大學資工系助理教授王銘宏合著學術論文,提出將大量訊息有效率分群的演算法,於 11 月獲國際醫療期刊 JMIR Medical Informatics 錄取發表,是我國第一篇針對封閉平台上 COVID-19 謠言傳播的資料科學研究,並發表於國際期刊的學術論文。
  
本書特色
 
  (一)讓資料科學說話:以 IORG 可公開驗證的資料科學方法,有憑有據,確實理解資訊操弄。
 
  (二)訊息可信度評量:4 步驟、10 問題,學會拆解、查證、推論,找出可疑之處,判斷訊息可信度。
 
  (三)百題資訊判讀練習:真實案例改編,超過百題練習,是提升個人資訊判讀力的最佳練習,也是中小學課堂必備的教學素材。
 
  (四)跨領域專業分享:事實查核、開放社群、科學新聞、法律學、政治學、社會心理學、資料科學、社會溝通,多方面了解現今資訊環境的問題和公民行動。
 
  (五)實體線上創新結合:除了隨書收錄的練習,你也可以使用 IORG 設計的「資訊判讀力」網站練習判讀,與其他讀者交流。
 
推薦序
 
  ●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共同推薦
 
  ● 王銘宏(中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助理教授)
  ● 林齊晧(聯合報系轉角國際編輯)
  ● 洪貞玲(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 敏迪(敏迪選讀創辦人)
  ● 陳信聰(公視有話好說主持人)
  ● 黃厚銘(政治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
  ●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 鄒宗翰(德國之聲記者)
  ● 鄭宇君(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 劉慧雯(政治大學新聞學系教授)
好的,以下是一本与您提供的书名内容完全无关的图书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古罗马建筑的辉煌:从共和国到帝国鼎盛时期的技术与艺术演变》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演变历程,重点关注其技术革新、美学追求以及社会功能。我们不仅仅将罗马建筑视为宏伟石材的堆砌,更是将其视为一个动态的文化载体,反映了罗马从一个城邦崛起为横跨欧亚非的庞大帝国的全过程。本书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探索那些塑造了西方世界面貌的结构奇迹。 第一部分:共和国的基石与早期创新(约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1世纪) 罗马的建筑传统植根于伊特鲁里亚的工程智慧与希腊的艺术规范。在共和国早期,建筑的首要任务是实用性与象征性。本部分首先考察了早期罗马的城墙、道路和引水渠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奠定了未来帝国扩张的物质基础。 重点章节聚焦于罗马混凝土(opus caementicium)的发明与初步应用。这种革命性的材料,由火山灰、石灰和碎石混合而成,首次使罗马人能够脱离对传统石块的依赖,建造出跨度更大、结构更稳固的拱券和穹顶。我们将详细分析庞贝古城中早期建筑的遗迹,如何揭示了这种新技术的早期实验性阶段。 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早期公共建筑的形态,如巴西利卡(Basilica)和早期神庙的结构特征。罗马人如何巧妙地将希腊柱式系统融入其自身的空间需求,并在功能性上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例如万神殿(Pantheon)的前身设计,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的探索精神。我们不仅关注“如何建造”,更关注“为何如此建造”,即这些早期建筑如何服务于日益增长的共和国的政治和法律需求。 第二部分:帝国的崛起与建筑的黄金时代(约公元前1世纪 – 公元2世纪) 奥古斯都的统治标志着罗马建筑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的建筑不再仅仅服务于城邦的功能,而是成为了帝国权力和持久性的明确宣言。本书详细阐述了“罗马和平”(Pax Romana)时期大规模公共工程的兴起。 我们深入研究了奥古斯都、维苏威火山爆发后的提图斯(Titus)以及哈德良(Hadrian)等重要统治者对建筑的资助和品味。重点分析了罗马公共浴场(Thermae)的演变,从卡拉卡拉浴场到戴克里先浴场,这些建筑如何从单纯的卫生设施发展成为集社交、体育、学习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心。混凝土技术的成熟,使得宏伟的拱顶和复杂的空间布局得以实现,本书会用详细的结构剖析图来解释这些技术的精妙之处。 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万神殿的重建,将作为本部分的核心案例。我们将分析其跨度惊人的无柱穹顶,探讨其几何学的完美性与宗教象征意义的融合。书中会比较现存哈德良时期万神殿与早期共和国时期设计的差异,清晰展示罗马技术如何从“功能驱动”转向“美学与结构平衡的极致追求”。 此外,对罗马城内纪念性建筑群的考察也至关重要,包括图拉真广场及其市场、凯旋门(如君士坦丁凯旋门)的设计哲学。这些建筑不仅是胜利的纪念碑,更是对罗马工程能力和艺术品味的公开展示。 第三部分:地域性拓展与技术扩散(约公元2世纪 – 公元4世纪) 随着帝国疆域的扩展,罗马建筑风格也开始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和地方材料。本书探讨了帝国行省的建筑实践,展示了罗马中心主义与地方适应性之间的张力。 例如,我们比较了北非(如杰姆斗兽场)和英格兰(如哈德良长城上的堡垒)的建筑实践。虽然核心技术和设计语言保持一致,但地方材料(如北非的石灰石或不列颠的夯土技术)的使用,使得地方建筑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征。本书特别关注了不同地区的引水渠系统,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地形下如何利用坡度计算和拱券技术,确保水源的稳定供应。 在帝国晚期,基督教的兴起对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将分析早期的基督教集会场所(如五世纪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如何借鉴罗马巴西利卡的形制,并融入新的宗教空间需求。这一时期的建筑开始从世俗的宏大叙事转向更注重内部体验和精神空间的营造。 第四部分:材料科学与工程细节的再审视 为了全面理解罗马建筑的成功,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专门回归到材料和施工方法。我们将深入探讨罗马混凝土配方的秘密——尤其是火山灰(pozzolana)的作用,它赋予了罗马结构非凡的耐久性,使其部分结构得以屹立近两千年。 我们详细分析了罗马拱券、拱顶和穹顶的结构力学原理,阐明了它们如何通过均匀分配压力,有效克服了希腊人对梁柱体系的依赖。书中还将介绍罗马工匠使用的脚手架技术、起重设备以及模板制作的工艺,这些细节揭示了罗马工程管理的高效性。 结论:永恒的遗产 《古罗马建筑的辉煌》最终总结了罗马建筑对西方文明的持久影响。从文艺复兴时期对古典形式的回归,到现代工程中对拱券和混凝土结构的持续应用,罗马的建筑智慧始终是衡量工程与美学成就的重要标尺。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充满细节的视角,理解这些古代奇迹是如何被构想、建造并得以流传至今的。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台灣資訊環境研究中心 IORG
 
  是由新聞媒體、社會科學、資料工程等跨領域專業者組成的台灣民間研究機構。成立於 2019 年,IORG 以資料科學深入研究台灣資訊環境,持續發展可公開驗證的研究方法,促進公共討論,健全台灣民主。
 
  IORG 相信,「資訊判讀力」是面對資訊操弄的根本解方,而加強資訊判讀力,必須從「資訊判讀教育」開始打基礎。2020 年至今,IORG 成員已在全國各地校園、社區,以超過 100 場的工作坊,持續分享研究成果、資訊判讀方法,也觀察資訊操弄的在地生態。《資訊判讀力》這本書,集結 IORG 持續累積的研究成果,並串連重要領域的專業工作者,期望集合更多人的力量,提升整體社會的資訊判讀力,讓每個人的「腦袋自主」,讓台灣的民主防衛網更為堅實。
 
  本書作者群
  ● 王希(IORG 共同主持人)
  ● 李可心(IORG 研究員)
  ● 徐曉強(IORG 研究員)
  ● 林玿弘(IORG 資料工程師)
  ● 游知澔(IORG 共同主持人)
 
  本書專文作者群
  ● 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 李比鄰(Cofacts 真的假的共同發起人)
  ● 王鼎棫(法律白話文運動網站主編)
  ● 陳璽尹(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執行長)
  ● 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專案主任)
  ●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 李品汶(對話千層派成員)
  ● 高劭怡(對話千層派成員)

图书目录

推薦序◎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台灣媒體觀察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陳雅慧(親子天下總編輯)
作者序◎李可心(《資訊判讀力》共同作者、IORG 研究員)

▌第 1 部
01 這些年,打亂生活的不只病毒,還有資訊操弄
02 公投真的是公民「自由意志」的展現?
03 這就是資訊操弄
04 資訊判讀新方法:訊息可信度評量
訊息可信度評量練習
05 資訊傳播 3 角色:生產者、媒介、閱聽人
06 資訊環境總體檢:政府、企業、研究、教育,還有你
07 你能看穿?那些生活中的政治宣傳
08 在網路上帶風向:訴諸恐懼、以偏概全、群聚分享、網軍幫高調
09 保護你的個人資料,也是保護腦袋自主
10 面對資訊操弄,我們堅持民主,與世界交流
11 主動出擊:判讀、對話、協作

▌第 2 部
21 事實查核,很重要?◎胡元輝(台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
22 事實查核也能「開放協作」?◎李比鄰(Cofacts 真的假的)
23 法律管制假訊息,可以嗎?◎王鼎棫(法律白話文)
24 尋找古老的失傳技藝:如何分辨科學新聞和科學謠言?◎陳璽尹、高佩懃(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25 公投真的能促進公共討論嗎?◎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
26 好好聊天,其實不容易!◎李品汶、高劭怡(對話千層派)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609512
  • EISBN:978626960952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说实在的,第一眼看过去就很有冲击力,那种字体排版和色彩搭配,很明显就是想告诉你,这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而是要动真格地跟你谈谈我们现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最核心的生存技能。我刚开始翻阅的时候,坦白讲,心情有点沉重,因为光是书名里那几个关键词——“假訊息”、“陰謀論”、“帶風向”——就精准地戳中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滑手机追新闻,还是跟亲朋好友聊天时,常常会遇到的那种无力感和困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开篇处理信息流的脉络时,那种冷静的剖析,没有过度渲染恐慌,而是像一个老练的侦探,先把现场的环境彻底描绘出来。他没有直接丢给你一堆复杂的逻辑学名词,而是很接地气地从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的社群媒体动态、耸动的标题党,甚至是那些看似无害的“心灵鸡汤”式传播中去寻找破绽。这种由表及里、层层剥开的叙事方式,让我这个自诩对网络信息比较敏感的人,都忍不住要停下来,重新审视自己过去接收信息的习惯。尤其是在谈到“群体极化”现象时,作者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都非常到位,不是那种教科书式的空泛理论,而是直接跟你对话,让你不得不承认,我们每个人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了这场信息洪流的漩涡里,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张详细的航海图,告诉你怎么避开那些暗礁。

评分

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可以说是剑走偏锋,却又充满了说服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让人望而却步,反而带有一种台湾本土特有的那种“江湖味”——直白、犀利,但又处处充满对读者的尊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认知偏差时,所使用的类比和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他提到我们大脑在面对海量信息时的“捷径依赖”,就好比我们进到一个巨大的夜市,你不会想去研究每一个摊位的食材来源,而是会选择那个排队最长、看起来最顺眼的。这种生动的比喻,瞬间就把抽象的认知心理学概念具象化了。更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批判和揭露,他在提出问题的同时,也提供了非常实用的“自救”方案。那些关于如何进行“多角度交叉验证”的步骤,或是“如何识别情绪化语言”的清单,都非常具体,可以直接应用到每天的阅读习惯中去。读完这些章节,我感觉自己像是拿到了一套全新的“信息雷达”,原本模糊的周边世界,突然间变得清晰锐利了许多。这种知识的实用性,远远超出了我最初对一本“批判性思维”书籍的期望。

评分

有一点让我特别有共鸣的是,作者在探讨“信息茧房”效应时,并没有完全将责任推给科技平台,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自身在选择性接收信息上的“主动参与性”。这在很多同类书籍中是比较少见的,通常大家都会把矛头指向算法。但这本书更进一步地指出,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倾向于寻找那些能印证我们既有观点的证据,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心理惰性。作者用台湾社会近些年一些具体的公共议题作为案例,细致地描绘了这种惰性是如何被外部信息源所利用,从而形成不可撼动的立场。这部分读起来非常沉重,但也无比真实。它迫使我不得不去正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对”的坚持,以及这种坚持背后可能隐藏的盲区。整本书的基调是积极的,它不是教你成为一个愤世嫉俗的怀疑论者,而是鼓励你成为一个更审慎、更有弹性的思考者。这种强调“自我觉察”而非单纯“外部攻击”的立场,让这本书的格局一下子就打开了,不再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讨论,而是直达认知的核心层面。

评分

如果说这本书有什么“台湾特色”,那就是它在谈论“认知战”和“信息操纵”时,那种既清醒又带有一丝忧患意识的文风。它仿佛在跟你说:“嘿,我们这块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这些事,你不能装作看不见。”作者的文字里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希望读者能真正武装起来,而不是人云亦云。我尤其喜欢他最后几章对于“建立个人信息过滤系统”的建议,那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比如如何管理订阅源、如何设定信息摄入的“冷却时间”,甚至是如何在家庭群组里优雅地传递更准确的信息。这些细节,体现了作者对我们真实生活场景的深刻理解。这本书读完之后,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不再害怕那些铺天盖地的假消息了,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如何慢下来,如何提问,以及最重要的一点——如何保持思考的“开放性”。对于任何想在这个时代保持清醒头脑的台湾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书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防御手册”。

评分

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在结构安排上的巧思,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拿捏得非常好,不拖泥带水,信息密度却高得惊人。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武功秘籍。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分析了“叙事陷阱”,作者非常犀利地指出,那些真正具有操纵性的信息,往往不是因为它们内容有多么荒谬,而是因为它们搭建了一个多么动听的故事。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因为我过去常常只关注事实的真伪,却忽略了背后的“故事线”才是影响认知的关键。作者用了很多篇幅去拆解那些经典的阴谋论是如何利用人类对确定性的渴望和对未知的恐惧来构建其说服力的。他没有直接去反驳每一个具体的阴谋论——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识别”那个构建过程本身。读到这里,我感觉自己的“信息免疫系统”正在被激活,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开始主动地去质疑信息源头、逻辑链条以及背后的潜在动机。这种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才是阅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对于一个生活在信息过载时代的台湾读者来说,这种自我赋能的感觉,是任何APP或软件都替代不了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