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70年:1951-2021 (電子書)

聯合報70年:1951-2021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沈珮君主編
图书标签:
  • 聯合報
  • 台灣歷史
  • 報紙
  • 傳媒
  • 電子書
  • 70周年
  • 文化
  • 政治
  • 社會
  • 台灣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慶祝70週年社慶,聯合報編印發行報史《聯合報70年》。

聯合報藉這部報史,面對歷史、面對讀者、面對國家,面對自己,面對未來。

聯合報70歲了,是台灣70年來碩果僅存的一家未曾易手經營的民營報紙。

聯合報70年的歷史,反映了台灣70年的歷史。

在這部報史中可以看到:

70年來世局的變遷、台灣的發展,如何由一天一天的新聞,在聯合報編採人員的眼中筆下變成一步一腳印的歷史。

70年,世局國是曲折,聯合報創造輝煌也迎對挑戰。

70年,這部報史用幾句話道出70年的聯合報:
不論山嶺起伏,有上有下,但聯合報永遠走在山脊線上,山高我們高,山低我們不低。

穿越时空的史诗: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二十一世纪初的社会变迁与思想脉动 本书并非对某一特定出版机构历史的梳理,而是以更为宏大的视角,聚焦于1951年至2021年间,全球,尤其是东亚地区所经历的剧烈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变革的侧影。它试图捕捉那些深刻影响了人类生活轨迹的关键事件、新兴思潮以及社会结构重塑的过程。 第一部分:战后重建与冷战的阴影(1950s - 1960s) 这一阶段是全球从战争创伤中缓慢复苏,同时被意识形态对立深深烙印的时代。本书将详尽探讨战后初期,各国如何在废墟之上重建工业基础与社会秩序。 经济奇迹的萌芽与挑战: 分析战后初期“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国际金融秩序,及其如何催生了西欧和东亚部分地区的经济高速增长。重点关注劳动力的组织化、技术引进的模式,以及早期全球化浪潮的雏形。同时,也会审视资源分配不均、殖民体系瓦解带来的持续动荡。 去殖民化的浪潮与民族主义的兴起: 深入描绘非洲、亚洲多国争取独立的过程,探讨不同形式的民族主义如何塑造了新生的国家形态。分析这些新政权在国际舞台上面临的复杂选择:是选择依附于两大阵营,还是寻求“不结盟”的中间道路? 社会结构的初步松动: 年轻一代开始对既有的家庭结构和传统价值观产生质疑。本书将考察早期民权运动的萌芽,以及流行文化(如摇滚乐的兴起)如何成为反叛精神的载体,预示着未来社会观念的巨大转变。 第二部分:激荡与转型——现代性的深化(1970s - 1980s) 这是充满矛盾与冲突的二十年。一方面,技术进步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另一方面,旧有的政治平衡被接连打破。 石油危机与全球经济的再定位: 详细剖析19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对全球产业链和通货膨胀产生的毁灭性影响。探讨各国如何应对能源短缺,以及这一危机如何促使产业结构从重工业向知识密集型产业转移的初步尝试。 意识形态的交锋与全球格局的变动: 冷战进入相对缓和期,但地区冲突并未平息。本书将关注第三世界内部复杂的权力斗争,以及超级大国在代理人战争中的角色。同时,会探讨一些重要政治事件对国际法和人权概念的冲击。 信息时代的序曲: 个人电脑(PC)的出现,虽然尚处于萌芽阶段,却预示着信息处理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分析科技突破如何开始影响学术研究、商业运作乃至大众的娱乐方式,为后来的网络革命埋下伏笔。 思潮的转向: 对宏大叙事的质疑开始加深,后现代主义思潮在哲学、艺术和文学领域占据上风。探讨其核心观点如何解构既有的权力结构和真理体系。 第三部分:全球化加速与数字革命(1990s - 2000s) 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历史性的重组,全球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 “后冷战”世界的秩序构建: 分析苏联解体后,国际关系进入一个“单极”或“多极化”并存的复杂阶段。审视新兴的全球性治理机构(如WTO)如何加强对国际贸易的规范,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互联网的普及与社会重塑: 互联网从科研机构走向家庭,彻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本书将探讨这一变革对传统媒体行业的颠覆性影响,以及“虚拟社区”的兴起对现实社会交往模式的挑战。 金融的全球化与风险累积: 资本流动性空前增强,但也带来了系统性风险。详细分析亚洲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等重大金融事件的成因、传导机制及其对社会财富分配的深远影响。 身份政治与多元文化主义的张力: 在全球融合的背景下,不同族群、性别、性取向的身份认同诉求日益高涨。探讨社会对“包容性”的要求与维护传统文化边界之间的持续张力。 第四部分:不确定性与新常态的探索(2010s - 2021) 进入新的十年,旧有的发展模式受到质疑,全球面临着一系列非传统安全威胁的严峻考验。 技术霸权的竞争与地缘政治的回归: 分析新兴大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导致国际权力结构趋向分散化。技术标准、数据主权等议题成为新的战略制高点。 社会思潮的极化与民粹主义的抬头: 互联网信息茧房效应加剧了社会群体的对立。考察民众对全球化红利分配不均的不满,如何转化为对传统政治精英的排斥,以及民粹主义浪潮在多个成熟民主国家兴起的深层社会根源。 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科学界对气候危机的共识日益强化,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不再是边缘议题,而是成为影响各国政策制定和企业战略的核心考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冲击: 聚焦于2020年初爆发的全球性疫情,分析其对全球供应链的突然中断、远程工作模式的普及,以及国家在危机管理中展现出的不同治理能力,标志着一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新时代的到来。 总结视角: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过去七十年人类社会如何在战争的废墟上重建、在技术爆炸中加速,并在全球化与本土化、自由主义与威权主义的永恒张力中,不断寻找新的平衡点。它关注的不是单一事件的记录,而是驱动这些事件背后的宏观力量、观念转变和制度演化的复杂网络。

著者信息

黃年,羅國俊,王麗美,項國寧,沈珮君,游美月,蕭衡倩,范凌嘉,何振忠,游其昌,林秀姿,蔡惠萍,熊迺祺,梁玉芳,許俊偉,熊迺群,林修全,林以君,林載爵,鄭瑜雯,林琳文,楊堤雅,王茂臻,張立,洪淑惠,吳貞瑩,施淑妙,張幼梅,陳玉昭,陳易辰,李彥甫,李佳諭,王凌華,陳皓嬿,林政忠,汪莉絹,李春,錢欽青,顏甫珉,黃仕揚,彭素娟,何雅玲,廖武田,江中明,劉玉玫,魏忻忻,鄭朝陽,何智綺,楊淑閔,徐柏棻,胡幼鳳,張加,陳學聖,唐秀麗,曾清淡,潘正德,方桃忠等聯合報現職或退休同仁。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087018
  • EISBN:9786267035207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78.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這種「大部頭」的歷史回顧型電子書,通常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那份詳實的資料量能滿足我對時代脈絡的好奇,但又怕的是,面對七十年的龐雜資訊,整理和閱讀的門檻會不會太高,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厚厚的教科書。不過,既然是聯合報這個體系的文獻,它在國民政府遷台後,始終是輿論場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聲音,它的存在本身就代表了某種主流價值觀的側寫。我很好奇,隨著台灣社會從威權走向開放,聯合報自身的報導風格和編輯策略是如何隨著外部環境的壓力與內部社會期待的拉扯而逐漸調整的。譬如說,在某些極度敏感的政治事件上,它的標題用字、版面配置,甚至是社論的語氣轉折,我想一定能找到許多微妙的痕跡。這本書如果能提供足夠的上下文,讓讀者不只是看到事件本身,還能理解當時的「遊戲規則」,那它就非常有價值了。它不只記錄了新聞事件,更記錄了一種媒體如何在這個特定的政治文化土壤中掙扎求生、同時試圖塑造社會認知結構的過程。我打算找個清靜的週末,泡杯茶,慢慢品味這些曾經影響過無數人判斷與記憶的文字,或許能對當前的一些爭論找到更深層的歷史淵源。

评分

閱讀歷史,有時候就像在解一個巨大的拼圖,而《聯合報七十年》這套書,無疑是其中最大、也是最關鍵的一塊。它見證了台灣社會在東西方冷戰格局下,如何努力尋求自身定位的艱辛歷程。七十年,台灣經歷了從「反共復國」到「本土化」的巨大思維轉向,這個轉變不可能一蹴可幾,必然是經過無數次的論述拉扯和社會內部的辯論累積而成。我特別想從中觀察,聯合報在報導國際新聞,尤其是與美蘇對抗、中東局勢、乃至於中美斷交等重大事件時,其措辭和報導側重點是如何與當時的官方政策保持一致,又如何在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反應出社會對內政自主性的渴望。這種媒體在國家意識形態框架下的表現,是理解威權時期社會心理結構的絕佳窗口。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去看待「新聞自由」的邊界到底在哪裡,以及在資訊相對不透明的年代,一家重量級媒體如何形塑民眾的集體記憶和價值觀。這本書,讀起來絕對不會輕鬆,因為它承載的是一段飽受磨難卻又充滿韌性的台灣故事。

评分

這電子書的「電子」兩個字,對我這種習慣在網路上吸收資訊的年輕世代來說,簡直是福音!紙本書要翻閱七十年的報紙,那光是搬運和儲存就是個大工程,更不用說查找特定日期或關鍵詞的麻煩。想像一下,如果我對某個特定的年度,比如剛剛解嚴前後,社會氛圍是如何從緊繃逐漸放鬆,感興趣,只需要在電子書系統裡輸入「黨外」、「選舉」、「街頭抗議」之類的詞彙,就能立刻跳轉出大量的相關報導。這種即時檢索的能力,讓研究和閱讀的效率呈指數級增長。更重要的是,七十年的跨度,幾乎涵蓋了台灣從戰後嬰兒潮世代到數位原生世代的全部成長軌跡。對比不同世代的記者如何看待同一件歷史事件,那種視角的錯位和演變,才是最吸引我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對歷史資料的保存,更是一種知識的民主化,讓更多非專業研究者也能輕鬆地接觸到一手資料,從中建構屬於自己的歷史理解。我希望這套書的編排能兼顧時間軸的連貫性與議題的獨立性,讓閱讀體驗可以隨心所欲地在宏觀歷史與微觀生活之間切換。

评分

這套《聯合報七十年:1951-2021 (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對台灣近代史的好奇心被勾起來了!身為一個從小聽著老一輩人談論戒嚴時期、解嚴前後社會變遷的台灣人,這種記錄一個時代重要媒體的歷史,絕對是理解我們這個島嶼如何走到今天的關鍵線索。我猜測,這本書不只是單純的報紙剪輯合集,它應該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縮影,從一紙風雲中,我們可以一窺當年人們的生活樣貌、政治風向的轉變,甚至是文化思潮的暗湧。特別是橫跨了七十年這麼長的時間軸,從戰後初期那種百廢待興的年代,到經濟奇蹟的起飛,再到民主化浪潮的洶湧澎湃,每一個階段的重大事件——無論是兩岸關係的緊張對峙,還是台灣內部社會運動的勃發——聯合報身為當時舉足輕重的報紙,它的報導角度、選材邏輯,甚至是那些被「選擇不報導」的內容,都充滿了值得玩味的歷史密碼。我非常期待能從中挖掘出,在官方論述的夾縫中,民間的聲音是如何被記錄、被放大,或者悄悄地被濾鏡處理的。這電子書的形式,或許也讓檢索和對照變得更便利,讓咱們這些讀者能更有效率地追蹤某個議題在不同年代的論述變化,光是想像就覺得熱血沸騰,這根本就是一本活的台灣史料庫,讀起來肯定會是種既沉重又過癮的體驗。

评分

這套電子書的出版,對我來說,簡直像挖掘出了一個沉睡的時代寶庫。七十年,從五十年代初那個還在努力重建家園的氛圍,到九十年代末期政黨輪替的激情與混亂,聯合報幾乎是同步記錄了所有台灣人共同經歷的「集體記憶」。我尤其好奇的是,在那些看似風平浪靜的日子裡,社會的基層是如何運作的?那些關於物價、交通、地方建設、鄰里糾紛的報導,雖然不比政治大頭條來得震撼,但恰恰是這些生活化的細節,拼湊出了當時台灣人「過日子」的真實樣貌。電子書的形式意味著,我們可以更細膩地去比對不同時期對同一類議題的處理方式,比如,早期對女性角色的描繪與當代有何不同?對待勞工權益的態度如何隨著經濟結構的改變而轉變?這些看似瑣碎的「社會新聞」,其實隱藏了巨大的文化變遷密碼。它讓歷史不再是遙遠的總統頒布的命令,而是具體的、可以被感受到的生活場景。我期待能從這些浩如煙海的文字中,找到屬於我父母那個世代的青春痕跡,並藉此更深刻地理解,我們今日的種種便利與困境,究竟是從何處源流而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