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 (電子書)

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金銓
图书标签:
  • 传播学
  • 媒介史
  • 全球传播
  • 文化研究
  • 媒体理论
  • 传播纵横
  • 历史视角
  • 电子书
  • 中国传播
  • 媒介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近十多年來,李金銓在華文世界發表的專文每每獲得廣泛的迴響,本書《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是這些文字反覆精心修訂的結集。開首之章即不斷從傳播研究的角度,強調社會分析的辯證性、複雜性、具體性和條件性,旨在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建立傳播研究的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並促進中國傳統形象思維、直覺智慧與西方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互通互證。

  第一篇「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涵蓋跨學科的視野,李金銓指出美國主流傳播研究「內眷化」,以致國際傳播成為「美國的」國際傳播,不是「國際的」國際傳播。李金銓試圖聯繫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以重建國際傳播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基礎,一方面促進國際傳播的「國際化」,賦之以豐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強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文獻的對話,庶幾獲得「境界的交融」。

  第二篇「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抉微鉤賾,借助社會科學的意識和方法分疏新聞史的若干脈絡。涉及面包括近代文人論政與報人情懷、以胡適和魯迅為中心的輿論場域交鋒、左中右著名記者的生命歷程與時代洪流相遇的層層互動與糾葛、上世紀初期英美在華的報業競爭,以及從美國新聞教育在華移植論述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透過第三篇「訪談錄:治學經驗拾綴」,李金銓以歷史為經,世界為緯,爬梳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國際傳播研究的想像力、傳播科學和反思的藝術、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並總結傳播研究方法論的「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

  最後的長跋是李金銓企圖以小見大的學術生涯回顧,提供半世紀傳播研究歷史的個人見證,縷述學術興趣的發展、研究問題的思考,和治學方法的經驗。
 
寰宇探索:科技、文明与未来的交织 第一章:文明的曙光——早期人类的足迹与思想萌芽 本书深入探究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壮阔画卷,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制造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细腻描绘了早期人类如何从自然界的挑战中汲取智慧,构建起最初的社会结构与信仰体系。我们追溯了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谷、印度河以及黄河流域等早期文明的崛起轨迹,重点分析了文字、法律和城市化进程对人类社会产生的颠覆性影响。 楔形文字的诞生与苏美尔的智慧:阐述了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刻下的第一批符号如何演变为记录历史、管理国家的工具。我们剖析了《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早期国家治理理念,以及其对后世法制思想的深远影响。 古埃及的永恒追求:埃及文明以其独特的宗教观和对来世的执着而著称。本章详述了金字塔的建造之谜,探讨了法老制度的权力结构,以及象形文字和莎草纸在知识传承中的关键作用。 东方文明的内在精神:对古印度和古代中国的早期思想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侧重于吠陀时代的宇宙观的形成,以及老庄哲学与儒家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对社会秩序的重塑。这些早期思想体系,至今仍是理解东方社会文化基因的基石。 第二章:古典时代的辉煌与局限——轴心时代与帝国构建 轴心时代(Axial Age)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空前的爆发。本章聚焦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探讨了从古希腊的理性思辨到印度的佛教兴起,以及以色列的先知运动,如何共同构建了现代伦理与哲学的核心框架。 希腊精神的塑造:从荷马史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体系,详细分析了古希腊民主实践中的实践与理论的张力。特别关注了科学思维在米利都学派中萌芽,以及几何学和逻辑学如何成为西方知识体系的骨架。 罗马帝国的工程学与法治:罗马不仅是军事上的征服者,更是组织与法律的集大成者。本章分析了罗马的渡槽、道路系统等宏大工程的背后所蕴含的工程原理,并深入探讨了《十二铜表法》到《查士丁尼法典》的演变,理解罗马法如何成为现代法律的母体。 汉帝国的版图与文官制度:对比研究了同时期的汉帝国,重点考察了董仲舒引入的儒家思想如何被构建为中央集权国家的意识形态基础。纸张的发明以及张骞“凿空”西域对欧亚大陆早期联系的影响也被置于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 第三章:中世纪的转型与知识的保存 随着古典帝国的衰落,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转型期。本章探讨了在欧洲、伊斯兰世界和东亚,知识、宗教与权力是如何重新聚合的。 拜占庭的灯塔与西欧的觉醒:分析了东罗马帝国如何守护了大量古典文献,并成为连接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桥梁。在西欧,修道院在保存拉丁文手稿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中世纪大学的兴起如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播下了种子。 伊斯兰黄金时代的辉煌:从巴格达的智慧宫到安达卢西亚的科尔多瓦,阿拉伯学者在数学、医学(如阿维森纳的医学巨著)和天文学领域的巨大贡献,构成了人类知识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将重点展现他们对希腊哲学的吸收、批判与发展。 宋元之际的技术飞跃:聚焦中国宋代,活字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的成熟,不仅改变了战争形态,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流通和全球贸易格局的初步形成。 第四章:全球化的前奏——地理大发现与新旧世界的碰撞 15世纪末开始的地理大发现,标志着世界历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互动阶段。本章分析了这次航海壮举背后的经济驱动力、技术支撑(如更精密的航海仪器和造船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与人口变动。 大航海时代的代价与机遇: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航行,彻底打破了地域隔阂,开启了“哥伦布大交换”。我们探讨了美洲作物(如玉米、马铃薯)如何改变了旧大陆的农业结构,以及随之而来的疾病传播对原住民社会造成的毁灭性打击。 重商主义与早期资本积累:详细分析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如何通过殖民掠夺积累原始资本,以及由此催生的国家间的贸易竞争,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科学革命的奠基:在旧有宇宙观受到冲击的同时,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标志着人类开始用系统的、实验性的方法理解自然界。这不仅是一场科学的突破,更是思维方式上的根本转变,为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工具。 第五章:启蒙、革命与工业的引擎 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人类对理性、自由和人权追求的高峰。本章探讨了洛克、卢梭、伏尔泰等思想家如何通过他们的著作,为随后的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框架。 从思想走向实践:分析了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重点考察了这些革命在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确立宪政原则方面的历史意义和深刻教训。 蒸汽与钢铁的时代:工业革命从英国的纺织厂开始,迅速扩展到全球。本章细致描绘了珍妮纺纱机、蒸汽机等关键技术的发明如何重塑了生产力、城市面貌和社会阶层结构。工人阶级的出现、城市化的急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成为这一时期关注的焦点。 19世纪的帝国扩张与意识形态的对峙:考察了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等新意识形态的兴起,以及这些思想如何在欧洲内部和殖民地引发了深刻的社会动荡和改革浪潮。 第六章:20世纪的冲突、技术飞跃与全球重塑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充满矛盾的一个世纪:技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福祉,也催生了空前的毁灭性战争。 两次世界大战的根源与后果:深入剖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层社会经济动因,以及凡尔赛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如何尝试构建新的国际秩序,但最终都未能根除冲突的种子。 信息时代的序曲:无线电、电影和早期计算机技术的出现,极大地压缩了时空感。本章探讨了信息技术在塑造大众文化、宣传机器以及军事战略中的作用。 冷战格局与非殖民化浪潮:美苏两极对峙如何影响了全球政治走向,以及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如何试图在两大阵营的夹缝中寻找自身的发展道路。 结语:当代挑战与面向未来的视野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视角投向当代。我们审视了后冷战时代的全球化进程对主权国家构成的挑战,跨国公司的崛起,以及互联网技术对传统权力结构的颠覆。本书旨在提醒读者,理解我们当下的处境,必须回溯历史的每一个关键节点——从楔形文字的诞生到硅谷的创新,人类文明的演进是一部连续、复杂且充满张力的叙事。认识历史的脉络,才能更清晰地定位我们未来的航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金銓


  國立政治大學聘任的教育部「玉山學者」。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客座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講座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國際傳播、媒介政治經濟學、媒介與社會、新聞史,以及傳播的社會理論。在學術道路上矻矻求索四十年,以歷史脈絡為經,以全球視野為緯,穿梭傳播學的時空脈絡遠近縱橫。2014年獲頒國際傳播學會(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ICA)費雪導師獎(B. Audrey Fisher Mentorship Award),2018年獲頒國際中華傳播學會(Chinese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終身成就獎,2019年獲選國際傳播學會會士(ICA Fellow),同年獲頒中國新聞史學會卓越學術獎。
 

图书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時空座標──兼釋「橫看成嶺側成峰」
附錄一 「媒介專業主義」的悖論

第一篇 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
第二章 傳播研究的「內眷化」──簡評美國主流研究的典範與認同
第三章 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後的新起點
第四章 在地經驗,全球視野──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
第五章 視點與溝通──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
附錄二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走進「流動的家園」

第二篇 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
第六章 近代中國的文人論政  
第七章 報人情懷與國家想像
附錄三 民國報刊研究問題舉隅
第八章 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20世紀早期在華的英美報業之爭╱張詠、李金銓
第九章 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各說各話乎,公共對話乎?
第十章 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張詠、李金銓
第十一章 記者與時代相遇──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
附錄四 論《大公報》和張季鸞的文人論政
附錄五 他是一個點亮明燈的人──追念徐佳士老師

第三篇 訪談錄:治學經驗拾綴
第十二章 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
第十三章 三十年河東與河西──國際傳播研究再出發
第十四章 以歷史為經,以世界為緯──國際傳播研究的想像力
第十五章 傳播科學和反思的藝術
第十六章 傳播研究的方法論──「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
第十七章 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
第十八章 民國知識人辦報以圖重返政治中心
第十九章 「我這代臺灣學人對於歷史多少是有興趣的」

跋 傳播縱橫──學術生涯五十年
附錄六 門風 會風 春風

 

图书序言

  • ISBN:9789570853452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7MB

图书试读

作者序(節錄)

  做學術工作總會碰到奇特的「書緣」,譬如終身難忘的「友緣」。這種書和朋友不必多,但得到了就一輩子受用。本書以《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為名,是受到了米爾斯《社會學的想像力》(Mills, 1959)的啟發。早年求學時期,邂逅了米爾斯,讓我明白了自己想做怎樣的學者,從而建立學術風格與研究旨趣。米爾斯強調,要不斷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而且任何重大問題都必須放在歷史(時間)的視野和全球(空間)的架構中考察。他還細緻地刻畫了學者的生活方式、治學的態度,以及開拓想像力的各種方法,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學術研究的藝術境界。當時我正在摸索學術門徑,米爾斯不啻提供了一個指南針:原來學術與生命是不應該割裂的,而是彼此活在一個同心圓內,由內向外擴張,連成一脈,個人的心路歷程不斷與社會結構有機互動。

  現代學術以問題為中心,縱橫自如,超越學科窄框,卻又論理嚴謹,證據豐富。我曾自許要發展深刻的問題意識,從遠處大處著眼,並發展各種組成的環節與細節,以期以小見大,並願意承擔社會倫理與學術責任。我的學術生涯一直是在國際傳播的領域摸索,以脫胎自博士論文的專著《媒介帝國主義再商榷》(Lee, 1980)發其端,參與了當時備受矚目的「國際資訊與傳播新秩序」辯論。其後三十多年,我的研究分為兩個支流:一是國際媒介對於世界重大事件的新聞建構,以《全球媒介奇觀》(Lee, Chan, Pan, and So, 2002)及一系列單篇論文為代表;二是轉型社會(尤其是中華圈)的媒介與權力結構之間如何互動,以及政治經濟脈絡如何形塑媒介的結構與文化(Lee, 1990, 1994, 2000, 2003; Chan and Lee, 1991),其中若干論文曾擇要改寫為中文,並收錄於《超越西方霸權:傳媒與文化中國的現代性》(李金銓,2004)。近十幾年來,我特別關注國際傳播的知識論和方法論,旨在探討如何從在地經驗彰顯和接通全球視野,一方面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一方面又能提升到普遍性的理論,庶幾與西方學界平等對話(Lee, 2015)。此外,我也對新聞史─特別是民國報刊─發生興趣(李金銓,2008,2013)。

  教研生涯四十年,好像剛開始就要結束了。陶淵明在臨命之前,猶且引用《左傳》的話慨歎「人生實難」。像我這樣無足輕重的小人物,在退休前夕更體會到「學問實難」的道理,縱使窮盡畢生之力,欲獲得點滴寸進,也未必有太大的把握。回顧這一段既漫長卻又短暫的歲月,不禁欣喜愧怍交集;欣喜的是一輩子能做自己愛做的事,愧怍的是學海無涯,而生命與才情有限。這四十年,大概有一半時間在美國的明尼蘇達大學,一半時間在香港,因為工作環境的需要,我使用英文寫論文的機會竟比中文多得多。本書收錄的論文,包括國際傳播與新聞史兩個領域,都是過去十年內陸續發表的。在編輯的過程中,想到莊子說的「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不禁唏噓、悚然而汗顏。

  在香港城市大學,我有幸參與了媒體與傳播系和傳播研究中心的創立。2005年開始,無心插柳柳成蔭,又創立了「中國大陸青年新聞傳播學者到訪項目」,至今已有兩百多位學者參加,遍布大江南北各重要高校。他們是當前中國傳播研究的中堅隊伍,有的已成長為學界翹楚。我從《論語》的「友多聞」取義,名曰「多聞雅集」,象徵由「博學多聞」的「新聞人」所成立的朋友圈,彼此互稱「多友」。多友們熔友誼和學術為一爐,已蔚然形成一所風格獨特的「無形學府」(invisible college)。本書書稿承多友張彥武先生鼓勵;李紅濤博士在挪威訪學期間,撥冗閱讀書稿,指出若干錯誤,並改定通用譯名;宋韻雅博士協助文檔轉換,在此一併致謝。

  2016年下半年健康突然不合作,生了一場大病。全靠嘉琪無私無怨、無微不至的照顧,正慢慢度過一個一個難關。她原在明大是出色的專業心理醫師,只因遷就我「不安分」的選擇,屢次舉家遷徙於太平洋兩岸之間。與她結褵為終身伴侶,是我畢生最大的福分。在這裡,我也想表達對遠居美國的子女居安、居明,媳佩英,以及孫女以文、以元、以立的思念。我謹以謙卑而感恩的心,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是讓人眼睛一亮,那個深藍配上燙金的字體,很有古典又現代的感覺。一翻開內頁,排版也處理得很用心,字體大小適中,行距也拉得夠開,讀起來非常舒服,完全不像有些學術書那樣硬梆梆的。特別是那些圖表的呈現方式,邏輯清晰,讓原本可能很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易懂。作者在用詞上也很講究,雖然是談論嚴肅的傳播議題,但語言卻相當流暢自然,沒有過多的術語堆砌,這點對於想深入了解這個領域的非本科生來說,真的是一大福音。我特別喜歡它在章節開頭會放一些引人入勝的案例或歷史小故事,馬上就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讓人忍不住想一口氣讀下去。整體來說,從裝幀設計到內在的編排,都看得出編輯團隊的用心良苦,讓人有種珍惜閱讀的感覺,這在現在這個快速消費的時代裡,實在難得可貴。

评分

這本書在探討「全球視野」的部分,處理得相當細膩,沒有陷入那種常見的「西方中心」的論述窠臼。作者似乎花了很多心思去搜集不同區域,特別是非西方世界的傳播發展案例,而且還能將這些看似分散的片段,成功地編織成一個相互影響的全球網絡圖景。我印象特別深刻的是其中關於跨文化傳播中權力不對等現象的分析,它不只是點出問題,更深入探討了符號和敘事權是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流動與被壟斷的。這對於我們身處在一個資訊高度全球化的時代,卻又時常被單一主流聲音主導的現況來說,提供了非常及時且重要的批判視角。老實說,能在一本華文出版的傳播理論書中,看到如此周全的國際視野,還真是讓人振奮,感覺我們在學術上真的有在進步,不再只是被動接受。

评分

從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最讓我驚喜的地方,是它展現了一種罕見的「平衡感」。它既有學術著作應有的嚴謹性,引用和論證都非常扎實,讓你感覺到背後有足夠的研究支撐;但同時,它又極具可讀性,文字之間充滿了與讀者溝通的溫度。它不像一些純理論書籍,讓人讀到一半就想打瞌睡,反而是那種你會忍不住想跟書裡的觀點「辯論」起來的類型。例如,作者在某個章節裡對某個傳播理論的批判,角度刁鑽卻又論證有力,讓我在讀的時候,桌上散落了幾張便利貼,寫滿了我自己的反駁和贊同的註記。這種主動參與式的閱讀體驗,是極為寶貴的,它讓這本書不只是一本知識的載體,更像是一位優秀的對話者,不斷地在引導你探索更遠更廣的傳播世界。

评分

如果你是那種喜歡追溯事物源頭、探究「為什麼會變成這樣」的人,這本書絕對能滿足你的好奇心。它對每一個傳播工具或現象的出現,都給予了紮實的背景鋪陳,像是要帶領讀者走進時光機,親眼見證那些關鍵的轉折點。作者的敘事節奏掌握得很好,不會讓你感到拖泥帶水,每一個歷史事件的鋪陳都像是精準的卡榫,恰好卡在下一個概念的起點上。這種結構性的連貫性,讓讀者在吸收新知時,腦袋裡會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一棵清晰的知識樹,而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識點。讀完後,對於許多新聞事件背後的邏輯,甚至某些社會運動的傳播策略,都能有更深層次、更具歷史縱深的理解,這已經超出了單純的知識獲取,更像是一種思維模式的升級。

评分

坦白說,我原本對於這類的書籍抱持著一點點保留的態度,總覺得「歷史脈絡」聽起來就會很枯燥,像是教科書的延伸。但實際讀進去後,發現完全不是那麼一回事。作者在梳理不同時代的傳播現象時,不是單純地羅列史實,而是巧妙地將其與當下的社會結構、政治風向緊密連結起來,形成一種很有深度的對話。例如,他談論早期印刷術如何顛覆權力結構時,那種論述的層次感,讓人不禁反思我們現在面對的數位資訊洪流,是不是也在經歷著類似的翻轉。這種將過去的經驗投射到現在的寫法,讓整本書的議題一下子變得非常「當代」,很有啟發性。讀完一個段落,常常需要停下來,閉上眼睛想一想,作者是不是在暗示我們,現在的媒體亂象其實早有前例可循?這種被激發思考的閱讀體驗,非常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