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公民也是媒體 (電子書)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立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企畫、洪貞玲/主編、徐元春/審訂
图书标签:
  • 公民媒體
  • 媒體素養
  • 公民參與
  • 數位公民
  • 新聞傳播
  • 社會議題
  • 電子書
  • 台灣
  • 公共事務
  • 傳播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沒有任何人可以代表這場運動,但每個人都不可或缺!

  24天、80多人、1,234則新聞;3小時、3,600多人、693萬元⋯⋯等等這些數字印證了新媒體在太陽花運動中化不可能為可能的奇蹟!零時政府、大腸花、沃草⋯⋯等等異軍突起,盡顯新世代發揮了監察政府、仗義執言的公民意識!

  太陽花運動除了創造台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歷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向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台,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共同成就了這場運動。

  台大新聞所結合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學者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歷史缺口,留下紀錄。

  本書選取代表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的生命歷程;切入點著重於人與科技的互動,耙梳人類如何使用科技促成個人及社會的改變。本書中的故事,將有助於讀者理解新媒體實踐如何在社會運動中發揮資訊傳遞、民主溝通與動員能力,或許也能讓我們在這些年輕人的故事中找到個人生命經驗的對照與反思。

本書重點 

  ・眾志成城,鄉民造反!年輕一代如何利用各種新媒體平台,參與並成就了太陽花、野草莓等等社會運動。透過參與社會運動,年輕人實踐了他們的知識和公民責任,更促動了深層的社會轉變。

  ・本書由台大新聞所研究生採訪編寫,走訪太陽花運動中國內外的積極參與者。

  ・選取代表性的個案做為報導的主軸,包括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公庫、零時政府、PTT、太陽花國際部和海外330行動;並搭配每個新媒體實踐中的參與者現身說法、分享自己的生命歷程。

  ・由學者、資深媒體人撰寫專文,為太陽花運動──這場公民參與及新媒體實踐,提供了具有理論意義、社會脈絡與歷史縱深的分析。

  ・公民、鄉民串聯推薦:李惠仁(獨立紀錄片導演)、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林麗雲(台大新聞所教授)、柯一正(導演)、范雲(台大社會系副教授)、徐挺耀(數位文化協會創辦人)、陳良基(台大學術副校長及電機工程系講座教授)、馮光遠(作家)、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黃哲斌(新聞工作者)、黃國昌(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賀照緹(紀錄片導演)、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副教授)、鄭弘儀(資深媒體人)、蔡其達(文化工作者)
数字时代的叙事与构建:信息洪流中的个体能动性与社会参与 导读: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的当下,个体如何理解、筛选并运用信息,从而在日益复杂的社会结构中确立自身位置。它并非聚焦于特定媒介形态的教程,而是从更宏观的哲学、社会学及传播学视角,剖析了“信息接收者”向“信息生产者”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外部挑战与伦理困境。我们所处的时代,界限日益模糊,传统权威受到挑战,公民的能动性被空前激发,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信息噪音和认知偏差的风险。本书旨在提供一套审视当前媒体生态的分析框架,鼓励读者超越表层的技术操作,深入思考信息在社会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以及个体参与构建公共话语的责任与潜力。 --- 第一部分:信息生态的重塑与认知的边界 第一章:从“信息缺乏”到“信息过载”的范式转移 本章首先勾勒了过去几十年间,全球信息传播环境发生的根本性变化。我们不再处于信息稀缺的时代,而是被数据和内容以惊人的速度淹没。这种“过载”状态,并非简单的数量增加,它重塑了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机制和认知负荷能力。 注意力经济学的崛起: 探讨了商业模式如何围绕争夺有限的注意力资源而构建。算法推荐系统并非中立的信息分发器,而是精密的注意力捕获机器。分析了这些机制如何影响人们的兴趣焦点、价值排序,并可能固化既有的认知模式。 “去中心化”的悖论: 技术的进步承诺了更平等的发声机会,但实际效果却是多中心化而非完全去中心化。新的权力节点——平台公司、意见领袖(KOLs)——取代了传统的把关人。这种分散化如何影响了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 知识的碎片化与深度阅读的衰退: 讨论了短视频、摘要和信息流文化对系统性知识获取的冲击。深度思考和批判性分析所需的长时间、沉浸式心智投入,在快速迭代的信息环境中愈发困难。 第二章:主体性与数字足迹:身份的构建与消解 信息环境的变化直接作用于个体身份的构建。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留下的每一个“数字足迹”,都在参与构建一个被数据描绘的“镜像自我”。 在线身份的多重性: 探讨了线上角色的扮演与真实自我的张力。在不同社群和平台上,个体如何根据情境调整表达策略?这种多重身份的管理对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有何影响? 数据画像与预测性权力: 分析了大数据分析如何为个体生成高度精确的“画像”。这些画像不仅仅是描述性的,更是预测性和规范性的,它们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以及被“推荐”什么。个体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自己的数据肖像? “在场”的焦虑与“退出”的难度: 描述了持续在线状态带来的社交压力与信息焦虑。探讨了在现代社会中,完全“离线”或“隐身”的实践难度及其社会成本。 第二部分:批判性思维与信息辨识的技艺 第三章:修辞的战场:从事实到意义的引导 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识别信息传播背后的意图和修辞手法,将信息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审视的对象。 叙事结构的力量: 分析了各种媒介形式如何通过选择性叙事来塑造读者对事件的理解。探讨了“框架理论”(Framing Theory)在当代政治传播和商业宣传中的应用,例如如何通过设定议程、选择特定词汇来引导公众情感。 情感化传播的陷阱: 详细剖析了社交媒体上情绪驱动内容的传播优势。恐惧、愤怒和兴奋等强烈情感如何绕过理性判断,加速信息的扩散。识别“情绪引爆点”是现代信息素养的核心技能。 事实与后真相: 区分了“错误信息”(Misinformation)、“虚假信息”(Disinformation)和“迷思”(Myth)。探讨了在“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接受符合自身信仰体系的“感觉真实”而非经验或科学证据的现象。 第四章:算法的黑箱:理解分发机制的逻辑 要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信息消费者,必须理解信息是如何“到达”你手中的。本章侧重于揭示分发算法的运作原理及其对信息多样性的影响。 过滤气泡与回音室效应的实证研究: 考察了个人化推荐系统在无意中制造的信息茧房现象。探讨了这种封闭性如何加剧群体极化,并阻碍了跨意识形态的对话。 算法的偏见与公平性: 讨论了训练数据中固有的历史偏见如何被算法放大,投射到内容推荐和用户筛选中。探讨了技术中立性(Technological Neutrality)的神话,强调算法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和政治干预。 透明度与问责机制的缺失: 批判了大型科技公司在算法决策上的不透明性,以及当前问责机制的不足。如何要求技术平台对其分发内容产生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 第三部分:能动性的实践:从消费者到参与者的跃迁 第五章:数字时代的公共参与与倡导 信息素养的终极目标并非仅仅是“识别假新闻”,而是要将批判性的理解转化为有效的社会行动。 数字公民行动主义(Digital Activism): 分析了网络动员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从早期的网络请愿到复杂的跨国抗议组织。探讨了“键盘侠”现象与真正的、有组织行动的区别。 建立可信的替代性叙事: 强调了主动生产高质量、有建设性的内容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提供有力的替代性叙事,才能有效对抗有害或误导性的信息流。这要求个体具备跨学科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化的表达能力。 平台政治学: 讨论了在受制于第三方平台规则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进行倡导和信息传播。策略性地运用平台特性,同时警惕被平台“收编”的风险。 第六章:伦理责任与长远眼光 最终,个体在信息社会中的责任超越了对自身的保护,延伸至对共同信息环境的维护。 信息传播的伦理准则: 探讨了在快速分享信息时,个人应承担的验证责任。讨论了“善意传播”是否足够,以及对信息来源、意图进行反思的必要性。 跨代际的信息责任: 关注当前信息习惯对未来认知环境的长期影响。我们今天的分享和互动模式,正在为下一代构建何种信息生态系统? 重构媒体素养的范畴: 本章总结,现代的“素养”不再是学习如何使用某一个软件,而是培养一种持续的、怀疑的和富有建设性的思维模式——一种将信息视为社会资源而非娱乐产品的态度。这要求个体保持认知上的谦逊,愿意修正观点,并在不确定的信息世界中,锚定自身坚实的价值坐标。 --- 结语: 本书为那些身处信息洪流之中,渴望理解时代脉络、重塑自身能动性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深度的思维工具箱。它倡导的不是逃避,而是在复杂性中寻求清晰,在噪音中发现信号,最终成为一个更有洞察力、更负责任的社会参与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主編
洪貞玲(Chen-ling Hung)


  台大法律系學士、政大新聞所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傳播學博士。
  曾任職《台灣日報》、《財訊雜誌》、《自由時報》等媒體,主跑政治線。
  現為台大新聞所副教授兼所長、台大多媒體中心主任。

審訂
徐元春(Yuan-chun Hsu)


  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畢業。
  工商時報記者、金融組召集人、財經組主任。
  《今周刊》創刊副總編輯,大是文化出版公司共同創辦人。

图书目录

推薦序
打造數位傳播公地的關鍵報告(胡元輝)
一場知識改革的起點(郝明義)

導論
化憤怒為希望: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及意義(洪貞玲)

專文
從太陽花運動談新媒體、新公民、新民主(張錦華)
網路公民行動的集體演化:從搶救樂生院、野草莓運動到太陽花運動(陳順孝)                            
站在一條湍急的河流當中:一個舊媒體人的太陽花震撼(徐元春)

專題報導
【case 1  沃草】(吳柏緯、郭浩田)  
                                  
降低公民參政門檻   沃草要讓監督政治變有趣
people 1── 年輕醫生呼喚25萬超級英雄:柳林瑋創沃草走上意外人生路  
people 2──台北林先生:奔波在公民運動的漫漫長路上

【case 2新聞e論壇】(吳淑鈴、邱圓庭)
20多天、80多人、1234則新聞承載傳統倫理的新媒體                         
people 3──找到一起孤單的夥伴:彭筱婷的新聞實踐之旅
people 4──凌晨兩點花蓮往台北的慢車:吳宗泰重做新聞人
people 5──我是陸生:毛怡玫在台灣追求新聞的真實與自由
people 6──從立法院到金鐘:啟動劉芷彤對香港的懷鄉情緒

【case 3社運影音直擊】 (陳睿哲)                
主流媒體不報公民自己報:攝護線、公庫社運現場全記錄
people 7──大腸花罵出名:音地大帝懷抱獨立音樂人直播夢
people 8──我在現場:楊鵑如從抗爭者變成記錄者

【case 4零時政府】 (邱柏鈞、鄭婷宇)
不想再被當白痴:零時政府要做透明、開源的先鋒
people 9──最溫柔的暴民瞿筱葳:科技宅男圈中的人文女孩                  
people 10──相信網路開放透明的力量:唐鳳跨越高牆活出希望

【case 5 PTT】  (徐乙喬、林安儒)
PTT寫下網路世界台灣奇蹟:鄉民婉君站出來   
people 11──我是站長也是鄉民:okcool見證PTT飆速十年
people 12──三小時募資693萬:林大涵驚奇發現3621鄉民力量

【case 6太陽花國際部】 (陳品潔)
125人 14國語言:太陽花國際部向世界發聲
people 13──魁北克獨立公投  民主洗禮:加拿大成長經驗啟蒙王年愷社運路
people 14──夥伴憶瑞光:小王子先回他的星球去了

【case 7海外330行動】 (蕭汎如、許雅婷)
跨國串聯無時差聲援太陽花  旅外台人好想為台灣做些什麼!
people 15──倫敦地鐵的焦慮記憶  318引爆衝動不羈的謝璇
people 16──走上街頭   政治系女孩才開始理解政治
people 17──天生叛逆的Oddis   找尋真相的V怪客
people 18──我不想當個只能說謝謝的那個人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6841644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8.9MB

图书试读

導論

化憤怒為希望: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及意義(節錄)
文・洪貞玲


  2014年3月18日晚間,我與新聞所同事張錦華教授來到立法院濟南路,參加「守護民主之夜」晚會。就在前一天,我們從網路上看到立法院30秒通過《服貿協議》的荒謬,憤怒卻也無力。晚會中眾人輪番演講,批評《服貿》黑箱,但是我心裡悲觀默想: 這只是眾多社會運動與公眾集會的一個場景,終究無法撼動政府強力通過《服貿協議》的既定立場。稍後回到研究室準備隔天上課資料,竟傳來學生與群眾佔領立法院議場的消息!

  接下來那個無眠的夜晚,一邊透過Facebook,看台大新聞所學生透過手機上傳的影音新聞報導;一邊透過網路直播,關注議場內的動態以及警察攻堅的畫面,事後才知那場直播是靠著一個iPad以及藍白拖。事後回想,如果沒有網路不斷轉載30秒通過《服貿》的畫面,如果沒有Facebook平台提供佔領議場的新聞,如果沒有網路直播警察與佔領者攻防的現場,在議場外的我以及無數的關心者,無從在第一時間得知訊息;也更不會有民眾自發聚集,在議場外徹夜守候、聲援佔領者。

  毫無疑問地,這場以佔領國會議場開啟的太陽花運動,除了創造台灣民主及社會運動歷史之外,也將網路社運與媒體創新再推向高峰!長達24天的太陽花運動,有各式新媒體平台關注服貿議題、國會運作、政府資訊透明、社會運動新聞報導等等,扮演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等功能,在短時間內發揮高度影響力。而有更多的參與者透過科技網絡連結、分享、支持、採取行動,去中心化、自主地參與,卻也共同成就了這場運動。

  新媒體實踐作為太陽花運動的重要特色,值得記錄、需要記錄!這就是本書寫作的角度與初衷。一年以來,坊間已經有不少反服貿運動參與者的紀錄以及對於這場運動的分析,但我們發現還欠缺從新媒體實踐的角度的深度書寫。因此台大新聞所結合課程及相關師資,推動專書報導計畫,帶領學生進行反服貿運動中新媒體實踐個案及參與者的報導,並邀請教師針對此議題進行綜觀的分析,完成了十萬餘字的寫作計畫,希望彌補這塊重要的歷史缺口,留下紀錄。

  網路社會運動改寫歷史

  研究網絡社會的重量級學者卡斯提爾,在其2012年著作中聚焦探討網路世代的社會運動。透過對於全球各地網路社運的考察,說明這些運動的形成、他們的動力、價值、期望社會如何改變,卡斯提爾總結指出,「網路有莫大潛能能夠將人民的憤怒轉為希望,因為它能幫助(facilitate)人民採取集體行動而促成改變。」當人們透過網路連結,得知與自己有相同理念、對社會不平現象懷抱憤怒者比比皆是,便不再感到孤單孤立,願意採取行動,成為改變社會的種子。

  的確,網路社運的特質,不同於以往。傳統社運偏重組織連結、菁英領導、資源動員等面向,網路社運卻往往是「沒有領袖」(leaderless)的運動,群眾自主集結,先行動後組織。人們透過網路科技所採取的社會行動,在資訊傳遞、資源動員、互動溝通、賦權影響等面向,已經不同於大眾媒體時代。尤其是社群媒體的興起,改變了人的溝通與行動方式,對於社會運動有極大推波助瀾之效。

  知名網路評論家卡文(Andy Carvin) 在《遙遠的目擊者——阿拉伯之春記事》(Distant Witness)一書中,記錄了社群媒體在中東世界革命的軌跡和影響。他認為,這是顛覆傳統新聞操控的一次驚天動地革命,因為無數的革命參與者使用網路作為抗爭工具,即時提供革命訴求及行動現場的資訊,未經編輯或過濾,任何人只要連上網路都可以直接取得消息並分享。因此卡文樂觀地斷言:「媒體不再能夠壟斷國際新聞的報導:在推特或YouTube上,人們就可以直接拼湊出自己選擇的革命。」

  當然,社群媒體並非成於一夕之間,而是「那些反映並打造了網際網路的工具,因人們的接受與使用,長期穩定演進而來」。卡文指出,人們使用網路工具,發表生活見聞,合作從事各式瘋狂卻創新的計畫,譬如集公眾之力撰寫百科全書、開發多國公司所無法控制的開放源碼軟體。人們藉此認識得以分享熱情與興趣的人,群體智慧、眾志成城,更相信善用科技可以帶來的改變力量,包括發動革命、推翻獨裁政權。因此,「從最早期的阿拉伯政治部落客,到2009年伊朗選舉抗爭的平民記者,星星之火已經點燃,預告了組織阿拉伯之春所使用的方法。

  卡斯提爾與卡文都樂觀看待網路促成社會改變的潛力,他們也強調人類社會使用科技所形成的社群與網絡文化,才是改變的重要條件。而卡斯提爾檢視了近年來的網路革命,從突尼西亞、冰島革命,到阿拉伯世界的茉莉花革命、從美國發起並蔓延全球的「一起佔領」(Occupy Together)運動等等,宏觀地總結當代網路/網絡社運 (networked social movement)的幾個特質,這些特質提供了我們很好的分析和比較視野:

  一、以多重形式形成網絡。網絡科技提供意見交流的平台,它是去中心化的多重網絡,由節點(node of points)之間互動,整合及思辨,擴大參與。

  二、佔領都會公共空間,成為運動。透過網路虛擬空間與實體公共空間,參與者得以保有自主空間,自我組織。

  三、運動既是全球的,也是在地的。運動形成自己的時間形式,timeless time ,超越歷史形式的時間觀,也超越自身的歷史經驗以及之前被規訓的生活。

  四、運動是立即的(spontaneous),由憤怒所促發。也如病毒般迅速擴散,有示範效果以及跨國影響。

  五、此類運動通常沒有領導者,在自主空間的思辯中,參與者形成自我治理、組織程序,也在網絡中形成集體感 (togetherness),克服個體的恐懼。

  六、運動很少是預先設定的(programmatic),運動者通常有多重要求,經過審議而形成共識。運動強調主體的自主,重視直接參與、社群討論,形成新的民主政治。

  從卡斯提爾所提出來的面向,檢視太陽花運動。它一方面有實體的佔領,佔領國會議場長達24天,挑戰既定的權威與空間符碼。一方面,有多重形式的網絡,透過各式網路平台連結與互動。這場運動由憤怒所引發,因為立法院委員會30秒通過《服貿》,引發眾怒,而影片經過網路流傳,擴大參與。運動並非由傳統政治人物領導或組織動員,而是面孔清新的青年世代或是NGO工作者,參與者多為自主集結。透過運動所形成的自主空間(尤其是議場外部的公共論壇),形成自我治理及組織(例如糾察隊、資源回收、審議民主)。運動期間形成的新的群體與(非)秩序,打破既有規訓生活,而其國際與在地連結,形成新的時間與空間感。佔領議場,初始為少數人所知悉,但運動目標並非預先設定,運動訴求在運動過程中形成與修正,而不同的參與者也會在其間思辨或挑戰運動訴求。

  自由開放與共享的網路文化

  從網路社運的角度定位太陽花運動之後,延續卡斯提爾的討論,我們關切的是:這場運動中,既存的網路文化為何?多重形式的網絡是什麼?誰在這個多重網絡中參與、連結?如何連結及參與?產生了什麼改變?成為本書重要的叩問與探索課題。

  首先,根據文獻資料與訪談結果,本地既存的網路文化可歸納出以下幾項特質:

  一、高比例的網路使用人口:根據研考會調查,2013年我國個人上網率為76.3%,行動上網率為76.6%。網路使用人口高度集中於青年世代,15-40歲族群的網路使用率超過97%,41-50歲為84.3%,51-60歲為62.9%,61歲以上的網路使用率只有47.9% 6。網路使用呈現明顯的世代差異,青年世代的資訊接收和公共討論,多數從網路媒體而來,而非老年世代習以為用的傳統媒體。

  二、民主與言論自由環境:台灣從解除戒嚴之後,慢慢轉型為民主國家。言論自由與新聞自由,向來為美國自由之家、無疆界記者組織等評定為「自由」,在亞洲首屈一指。政論節目議論時政、人民熱衷選舉投票、批評政府成為全民運動,這些已成常態。然而,民主的深化與制度的建全,在台灣仍是一項進行中的工程,也因此,在必要時候,人民也會運用其享有的自由參與社會改造。

  三、網路公共討論空間:網路作為一種互動媒體,是否成為公共領域?它能促成資訊流通、理性思辨?還是只是在匿名文化下,助長各種謠言和謾罵?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於網路中。以青年世代十分普及的PTT,曾充斥鄉民、酸民文化,也被視為逸樂消費導向,然而,在有意識的鄉民引發公共議題的討論,鄉民文化也有改變的可能,而且確實慢慢質變,終能在重要的公共議題、歷史事件中,形成大量討論甚至引發行動。

  四、開放共享的社群:網際網路另外一點可貴的文化,就是開放共享的精神。國際之間推動多年的開放源碼運動、創用CC授權,意在讓資訊自由流通、技術共享與創新,而非由少數人壟斷作為資本與權力積累的工具。零時政府g0v 就是典型例子:一群網路宅男宅女,在虛擬世界中互動、合作之餘,也進一步召集聚會、互相激盪、引發構想專案、付諸實現,憑藉的就是開放共享、資訊流通、群眾智慧等原則。

  五、最重要的是,席捲全球的網路社會運動,在台灣也歷經近十年的形成與演化。最早是新莊樂生院議題,年輕人在網路發動辯論與宣傳;2008年的野草莓運動,開啟運動現場直播、線上討論、集體決策的模式;反國光石化運動的行動者,也擅長運用網路進行宣傳及動員,並迫使政策轉彎;反媒體壟斷運動,是傳統社運與網路社運的結合,原本在傳統社運只能動員2,000人能量的遊行,在年輕世代加入及網路號召下,成為史上最大規模的萬人媒改遊行;因為洪仲丘在軍中被虐死而引發的公民1985行動,則是經典的網路社運,沒有傳統的政治領袖與動員,由素人在網路上發起號召,竟然有25萬人上街頭遊行,並促成《軍事審判法》修改。

  一次一次的網路社會運動,使用的網路工具與使用形式推陳出新,參與者在歷次行動中累積能力與能量,雖然這些人彼此不一定認識,也無正式組織,卻隨時可能在下一場新的運動中集結發聲,並且號召更廣大的參與。網路社會運動的積累,無疑是太陽花運動中無可忽視的動員基礎。

  多重網絡支持太陽花運動

  太陽花運動中,有多重形式的網絡在其中連結、運作。這些網絡是什麼?他們如何運作?本書透過個案報導的方式呈現,所選取個案大致可區分為以下三類:

  一、另類媒體網絡: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公庫;
  二、虛擬社群網絡:g0v、PTT;
  三、國際行動網絡:太陽花國際部、海外330行動。

  由公民團體發起的「沃草 Watchout」,以社會企業的形態經營,致力於開發降低公民參與門檻的網路平台。沃草成立國會無雙公民網站,在第一時間發現國民黨立委張慶忠30秒通過《服貿協議》,迅速對外發布消息。透過球評、剪輯立委問政畫面等方式,鼓勵公民關注國會運作。

  「新聞e論壇」,原是台大新聞所的學生習作與交流平台,三名學生在318當晚進行反服貿運動的中英文報導之後,陸續吸引跨校傳播科系學生參與,成員來自政大、師大、交大、東華等校。此Facebook平台在運動期間全天候提供即時及專題報導,累計新聞量高達1,234則,粉絲從800人竄升至13萬人。

  同樣在運動之後形成的另類媒體,有「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線」(簡稱攝護線)。以直播為主要任務的「攝護線」,延續太陽花運動時大量使用的現場直播,由在運動結束前開闢「大腸花論壇」而備受注目的音地大帝號召成立。運動退場後,「攝護線」集結來自各地的志工,透過公民記者架設陳抗現場的網路直播熱點,提供網路上或陳抗現場外圍的民眾可一手掌握各個運動現場。

  在318運動的現場,有另一個既有的獨立媒體也持續報導,「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 (簡稱公庫) 結合專職記者和公民記者,提供剪輯製作的影像報導,直到運動退場。公庫與「香港獨立媒體」等華人獨媒網絡也有連結,因此,香港民眾也能很快掌握太陽花運動的進展。公庫從2007年八月起,透過運動現場的影像拍攝和訪談,紀錄台灣公民行動的身影,至今已經累積超過 2,900則的報導。

  而既有的網路社群,已經形成開放的討論與合作模式。「零時政府」(g0v)是一個致力於打造資訊透明化的社群,成員以開放原始碼的精神溝通協作,參與黑客松活動,提出監督中央政府總預算、政治人物獻金等專案。早在群眾佔領國會之前,g0v已經開始架設網站,提供監督《兩岸服貿協議》的資訊。也因為在318守護民主晚會上協助直播,g0v意外記錄佔領立法院議場的實況,並留駐現場協助處理網路及轉播問題,保持資訊暢通。

  台灣特有的PTT,在服貿議題的討論與動員上,也發揮高度影響。成立於1995年的「PTT-批踢踢實業坊」,註冊人數超過兩百萬人,是台灣最大的網路討論論壇。PTT提供免費、自由與開放的言論空間,太陽花運動期間,「八卦板」、「服貿板」討論激烈。值得一提的是,PTT鄉民第一次發起集資募款,三小時內就由3,621位公民集資693萬,買下了《紐約時報》國際版的全版廣告,向國際宣示太陽花運動的訴求。

  社會運動雖然是在地參與,卻也具備國際面向。以太陽花運動而言,佔領國會議場的參與者形成各種組織分工,國際部是運動面對國際媒體的重要窗口;而來自全球各地自主的聲援力量,共同形成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的聲援行動,提高運動的國際能見度。

  318學生佔領國會議場的行動石破天驚,快速引發國際社會關注,因此運動參與者意識到必須持續提供資訊。太陽花運動的國際部,在3月24日由具備外語專長的五人小組成立,快速擴張成140人的團隊。他們透過Facebook進行內部溝通和對外發送訊息,將運動重要資訊翻譯成多國語言,並且成為外媒採訪太陽花運動的主要窗口。

  除了本地參與者,海外台灣人並未自外於這場運動。原本,海外台灣人散布在各國各個城市,透過各自的網絡知悉反服貿運動。佔領行動發生後,有人在Facebook發起「海外留學生聲援台灣反服貿運動」專頁,寫著屬於我們世代的三月運動,不能少留學生一份!」「全球24小時都有人醒著,陪著現在在立法院奮戰的台灣人」(www.facebook.com/twstudentsabroad)。英國、德國和日本三地的台灣人在網絡中連結後,很快地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透過Facebook、email 等科技工具串成綿密的人際網絡,最後,「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得到全球19個國家、50個城市的台灣人響應。

  善用科技  打造新媒體

  以上出現的各種形式的網絡,有些可歸類於另類媒體範疇,有些則是運用網路連結的社群或是行動;部分網絡在反服貿運動形成前即已存在,部分則是在佔領議場之後,甚至是運動退場之後開始運作;有些網絡直接與運動的核心組織連結,但更多是自主發起運作的網絡。這些網絡得以運作的共同之處,即是參與者都善於運用網際網路的工具,依據其設定目標行事,得以內部連結,也得以與其他網絡進行連結。

  這些網絡對外都有平台,得以讓外界辨識,也可對外傳遞資訊。這個平台可能是入口網站,或者是Facebook 粉絲頁。除了自身的平台,透過YouTube、Facebook的連結和轉載,資訊傳遞的速度和廣度以倍速計。例如沃草有自己的平台,但是善用YouTube 來擴大資訊的傳播範圍,甚至與主流媒體合作,讓沃草的訊息可在蘋果日報即時新聞中出現。公庫除了將影音新聞上傳YouTube,也與公廣集團的公民新聞平台合作,只要是公庫的新聞,皆可在PeoPo的平台播送。

  PTT是1995年即已成立的網路論壇,讓網友交流資訊、討論議題。PTT除了使用成立初期的BBS系統外,也開發相關App,方便使用者在任何行動載具上使用PTT,並建立Facebook粉絲團,轉貼PTT站內文章,藉此將其能見度擴大到非PTT的使用者。反服貿運動期間,PTT最為人樂道的是,鄉民號召到Flying V募資平台發起國際媒體廣告募款,順利讓反服貿運動的聲音登上紐約時報。Flying V這個募資平台,也為諸多反服貿運動相關專案運用,例如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等團體,都發動募資。

  如果說網路平台是這些網絡展現成果的前台,他們還需要後台的不同網路工具,使其網絡內部成員得以溝通、互動、合作、為前台的資訊進行準備。例如內部溝通工具,常見的有Facebook、email、LINE等等。以全球串聯聲援反服貿行動而言,這是個跨越城市、國界,動員廣度最大的一場行動,在每個國家或城市參與的台灣人,透過email、Facebook或是Twitter 聯繫,這些工具是參與者原本就習以為常的聯繫管道,善加運用,得以在即時行動上發揮了快速溝通和動員的效果。

  另類媒體的運作,以新聞e論壇產製即時新聞為例,需要文字影音的錄製及編輯工具外,還有Hackpad線上編輯軟體供內部進行集體編輯、校稿。以直播來說,一台可拍照的手機、充足的行動電源以及網路,然後搭配直播軟體 Ustream 或Google+ Hangouts,即可將運動現場的畫面傳達給網友。

  太陽花運動中的新媒體比較分析

  網路傳播工具的便利以及成本低廉,使得青年世代更勇於媒體創新實踐與社群經營,而且只要幾個志同道合者協力分工就可竟功,擺脫傳統媒體需要大資本、高人力的門檻限制。因此,我們所觀察的這些網絡,多數組織扁平化、人力精簡化。以影音報導社運的公庫、直播社運現場的攝護線、監督國會的沃草,專職人員加上志工大約十人,甚至更少。

  網絡成員的自主及不穩定性,也是其特色。例如新聞e論壇由三名學生開始,全盛期曾有90人參與,但運動退場後又慢慢漸少至十多名核心成員。虛擬的社群網絡g0v 和PTT,成員來去自由,參與g0v黑客松或是專案推坑者,在數百人之譜;PTT擁有200萬註冊人口,形成百花齊放、開放自由討論的社群。

  而跨越國界的國際行動網絡更具彈性,太陽花國際部在短時間內結合100多名國內外語言人才,為運動進行國際宣傳;散居各國的台灣人,透過社群媒體串聯出一場集體行動「330 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有19個國家、50個城市的台灣人響應,參與人數估計有三萬人之多。

  青年參與者特質:信奉民主、自主行動、社會參與、改變賦權

  我們在本書中,也試著勾勒新媒體參與者的圖像。反服貿運動,不管是從運動的發起者、核心參與者到支持者的廣大群眾,涉及不同世代與階級,誠然不應以運動的角度來窄化其參與者的多元性。但是,無可否認的,從使用網路科技參與運動的族群而言,確實具備青年世代的特質。本書所訪談的上述網絡的參與者,年紀多在20歲至35歲之間。

  這個世代成長於網路興起的時代,熟悉網路的互動模式。這個世代也成長於台灣民主化的時代,對於民主與自由的價值深信不疑。同時,這個世代成長於台灣從經濟富足轉向依賴流失的轉捩點,就業機會與生活條件前景不明。這個世代成長於台灣主體價值確立,卻面對與中國處在競爭與合作的灰色地帶中,飽受威脅。《兩岸服貿協議》的爭議,觸發了集體憤怒,讓這些青年無法坐視政府無能,必須採取行動捍衛自己的未來。

  傳統社運依賴政黨或是政治菁英動員,網路社運則具備多元特質,參與者來自四面八方,自主參與,甚至刻意與政黨保持距離,也排斥菁英領導。本書訪談的新媒體參與者,分享個人生命經驗與想法之餘,也很清楚意識到集體行動的力量,沒有任何一人能代表這場運動,因此選擇謙抑,不願意過度凸顯自己。發起新聞e論壇即時報導的毛怡玫指出,「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夥伴』就是新聞e論壇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力量!」太陽花國際部的鄭凱榕也不斷強調眾志成城,若沒有眾多無名英雄的幫助,「我們做不到這麼多事情」。

  但是,參與者願意加入一場運動,自發地將自己的才能貢獻給運動或是群眾的需要,通常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價值,在行動中找到意義。以反服貿運動而言,無非是台灣主體、人民主權、政治透明、公共參與等理念。「錢再賺就有了,台灣被賣了就沒了。」太陽花運動國際部的王年愷如是說!「公民需要張開眼睛來監督政府」,這也是林祖儀推動「國會無雙」監督立法院網站的初衷。參與公庫記錄社會運動的楊鵑如則強調,「傳達議題給大眾看到,是我們的責任!」

  在這群年輕人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歷次社會運動中所累積的生命經驗的延續,另一方面也可看到第一次參與社會運動的新手,代表青年行動的擴大與積累。例如醫師柳林瑋,從大學時期第一次參與反波蘭醫師學歷認證開始,注意到網路動員的能量,到了公民1985行動,以素人之姿發動大規模遊行;到了反服貿運動,其所組成的沃草團隊已經成為重要的媒體。獨立音樂人音地大帝,參與過樂生抗爭,連結社會運動與獨立音樂,也參與野草莓運動,見證社運現場直播;因此在反服貿運動中,他很快掌握直播的重要性,而透過大腸花論壇來消解「運動傷害」,更是引人注目的創舉。

  318運動時,人在日本求學的林彥瑜,大學時期先後參與士林文林苑抗爭、反媒體壟斷運動,先前的運動經驗使她很快地採取行動,運用網絡進行國際串聯。相反地,在運動期間擔任澳洲區總部副總召的Oddis,在台灣時期不曾參與社會運動,然而,《兩岸服貿協議》的荒謬,讓他開始覺醒,反思與自省,並且努力改變現狀。同樣的情形也發生在英國倫敦皇家學院求學的謝璇身上,擔任330海外大串聯總召的她,出國前對於眾多的社會議題只有採取「鍵盤關心」的態度,然而開啟她實際參與的契機,「可以說完完全全是因為318」!

  科技人唐鳳,浸淫在g0v社群,相信資訊透明的價值;在群眾佔領議場之後,她意識到維持議場內外資訊暢通的重要性,與g0v夥伴在現場架設網路線。她一再強調,參與運動並非為了反對特定議題,而是更相信正向的資訊透明。PTT站長okcool,謹守中立位置,對他而言,維持網路論壇的開放,比起自己表達立場還重要;okcool並非以參與者身分介入這場運動,但他所用心維護的PTT卻成為討論服貿議題的重要平台。

  不論是何種形式的參與,經歷這場歷史性的運動,無疑改變了這些參與者。運動期間擔任太陽花國際部英文組組長的王年愷,同時關注反對大巨蛋工程粗暴移植行道樹的議題,運動出關後,便自發協助翻譯長達20多頁的陳情書。在太陽花之後,「有什麼樣的地方可能會需要翻譯,我可以主動的去幫忙。」王年愷持續以其語言專業協助社運。

  新聞e論壇的經驗,讓一群年輕人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退場後,他們並未散去,而是忙著募資、舉辦座談會、出書,以及進行九合一選舉專題等;彭筱婷回想,在各地舉辦座談會時,常常遇到有人跟她說「加油,台灣的媒體就靠你了!」這種鼓勵的話反而讓她覺得孤單,因為改變社會,應該不分你我才對。和夥伴們一起經營新聞e論壇,讓她深刻體會,「有這麼多人陪著,一起孤單也可以!」

  「330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結束後,各地參與行動的留學生並未停止對於服貿議題及台灣前途的關注。林彥瑜和東京友人在早稻田大學發起讀書會,吸引台灣留學生、日本人及中國留學生參與,在台灣和中國關係的討論上激起精彩的火花。德國法蘭克福團隊則組成「330法蘭克福行動組」,舉辦僑團座談會、社運攝影展、太陽花紀錄片巡迴特映會等,吸引更多在德台灣人與歐洲人一起參與討論。各地串聯聲援團隊轉型成讀書會、攝影展、世界公民、網路部落格作家等各種形式,延續在318運動期間「想繼續為台灣做些什麼」的念頭。

  沃草林祖儀在410之後更加忙碌、化身為割闌尾的台北林先生,展開「可割可棄、利大於弊」的罷免立委行動。從公民1985行動後積極投身社會運動的林祖儀體認到,改造社會「不需要仰賴某幾位特定的政治明星,而應該通過良好的制度來保證民主的運作」,包括妥善地行使選舉和罷免權。即使罷免立委蔡正元的行動,連過兩關門檻,到了最後罷免投票而功敗垂成,林祖儀清楚指出,「割闌尾活動最大的意義,就在於推動台灣一直沒有被實踐的罷免權。」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关于媒体识读的书不少,但能真正触及“公民身份建构”深度的却相对少见。我希望这本书能跳脱出批判媒体“不好”的框架,而是去探讨一种更积极、更主动的角色定位。如果“我是公民”,那我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如果“我是媒体”,那我应该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光谱?这本书会不会用一种非常贴近台湾读者生活经验的语境来讨论这些宏大的议题?例如,对于公共政策的讨论,我们是散兵游勇地在脸书上抱怨,还是能够形成结构性的信息产出,推动议程设置?我期待看到的是一种“赋权”的论述,让读者读完后,不是感到更焦虑,而是充满力量,觉得自己真的有能力参与到公共事务的构建中去。这种由内而外的转变,比任何技巧教学都来得重要和持久。

评分

这本书的“电子书”形式也挺有意思,在这个人手一机的年代,阅读媒介本身好像也在提醒我们时代的变迁。我猜这本书的内容,肯定不会只停留在传统的“媒体观察”层面,而是会紧密结合线上互动、社群媒体的生态。台湾的社会运动和公共议题,常常都是从网络社群酝酿起来的,这种公民行动与媒体传播的交织,是这本书应该着墨的重点。我很好奇,它会不会分析近年来一些台湾本土的重大公共事件中,公民的“自媒体”行为是如何影响了主流叙事的?会不会提供一些策略性的思考,让公民在面对强大的媒体集团或官方信息时,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声音,不至于成为被动接受者?如果能深入探讨“算法权力”如何塑造我们的观点,并提出公民层面的反制或适应之道,那这本书的价值就非常高了。毕竟,我们不只要会使用工具,更要理解工具背后的逻辑和限制。

评分

这本书光是书名《我是公民也是媒體(電子書)》就挺引人注目的,感觉它直接点出了现代社会里,我们每个人的双重身份。现在的世界,资讯爆炸,人人都可以是媒体,但“公民”这个身份,却常常被流量和情绪淹没。我最近也在思考,当我们在网络上发言、分享信息的时候,是不是也同时承担起了一份公民的责任?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如何在享受媒体传播便利的同时,保持我们作为公民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会不会有实际的案例,教我们辨识那些看似真实,实则带有偏见的讯息?毕竟,在这个信息真假难辨的时代,学会分辨、学会负责任地发声,比单纯地“发声”重要得多。我期待看到一些对数字素养、媒体伦理的深入剖析,而不是那种空泛的口号式呼吁。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工具和视角,帮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媒体环境中,找到一个既能充分表达自我,又能恪守公民本分的平衡点。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如果是媒体圈的资深人士,或者甚至是参与过重要社会运动的意见领袖,那么这本书的可信度就会大大提升。我特别在意的是,作者在书中呈现的视角是否够“跨界”。一个合格的“公民/媒体”论述者,不能只懂传播学,也不能只懂政治学,他必须能将两者有机结合。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跨领域的思维模型,比如,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理解信息垄断,如何用心理学的角度理解群体极化现象。这种多元的、交叉学科的分析,才能真正描绘出现代媒体生态的复杂性。如果只是停留在“大家要多看新闻”这种浅层次的呼吁,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毕竟,读者们需要的不是被教导“该做什么”,而是被给予“如何思考”的框架。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和排版,对于电子书的阅读体验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它的设计风格是简洁、现代,能体现出“公民”的严肃性和“媒体”的流动性。从内容上来说,我非常期待看到关于“数字时代的公共领域”是如何被重塑的探讨。在过去,公共领域是咖啡馆、广场,现在它大部分转移到了线上。这种转移对公民讨论的质量产生了哪些不可逆的影响?会不会有对新兴平台(如Threads、Discord社群)的分析,它们与传统媒体和脸书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这本书如果能精准捕捉到台湾社会在面对“后真相时代”时的集体焦虑,并给出具有建设性的路线图,那它绝对会成为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工具书。我期待它能成为我们反思自我身份、重塑公共参与方式的一面镜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