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電子書)

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志銘
图书标签:
  • 藝術
  • 懷舊
  • 未來
  • 電子書
  • 設計
  • 文化
  • 閱讀
  • 視覺藝術
  • 數位人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世界越快,心可以慢

  在全球化的世代,科技日新月異,世界一瞬萬變,我們每天所接受的資訊量可以說是無數古人一生的總和。然而,或許可以在時間的縫隙中,找到一個休憩的所在,回頭看看重溫過去,尋找遺失的美好。

  在時間的賽道中,我們不斷向前看,在某些時刻,我們也應該緩下腳步,回頭向後看去,看看過去所走過的點點滴滴,在那之中,可能蘊藏著我們之前沒有注意到的可能未來。

  不僅僅是個人或是產業,台灣的歷史也恰是如此,在台灣這座舞台上,不同時代許多人來來去去,他們都為台灣裝飾了許多,包含各式文化、各地美學、時尚風潮,在時間的積累下,台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過去,在這之中,又能夠看見什麼未來呢?

  「青春終將逝去,唯記憶不被遺忘。這些年代久遠的絕版期刊,作為某種時代的見證、美學的啟蒙,每隔一段時間偶爾翻閱,就會有一股瞬間打開了時空膠囊的怦然心跳感。且隨冊頁流轉、潮流更迭,想像自己也彷彿跟著走進了激揚的歷史現場,重拾過去一代人曾經洶湧澎湃、新舊交鋒的青春記憶。」

  「台灣這個熱帶島嶼本身其實就有許多令人驚艷的特有種顏色,如珠光鳳蝶黃、奧萬大楓葉紅、太魯閣大理石灰白、老建築木門窗湖水藍,以及台灣藍鵲和藍腹鷴這類珍稀鳥類羽色等。這些深具台灣風土特質的色彩文化,或許有可能將台灣平面藝術或裝幀設計的其他領域帶入更多元的發展方向。」

  在藝術與舊書中,作者寫下了他自己的懷舊未來式,為大家描繪出了他所看見的美麗新世界。

各界好評

  ▏「從書籍裝幀、黑膠軼事、展覽報導到書業走訪、時事評論,志銘將探尋的本事和敏銳的觸角發揮到全方位,寫出他對台灣的文化觀察,為這瞬息萬變的都市留下獨特的田調紀錄。」——台北「舊香居」吳卡密

  ▏「時間是檢視骨骼靈魂的強度,一百年後手上的紙本書正是一件藝術品。」——花蓮「一本書店」Miru

  ▏「熾熱的青春浪漫,在台灣島嶼來來去去的人們身上和土地上,烙印下痕跡,有深有淺,有時代精神也有普世情懷。時間流過,記憶刻痕仍在,青春的悔與無悔也還在,但現在的我們該以何種視角,重新看待這樣的青春印記?
  我們很幸運地,得以在手指翻閱書頁的摩擦細聲中,在志銘的書中,沿著他具有理性顆粒感卻又飽滿色彩起伏的行行文字中,重返那一幕幕飛揚澎拜關於島嶼的歷史現場,追尋前人的青春,亦是映照自己的青春。
  認真凝望過去,也是熱烈擁抱著未來——這本書不只是懷舊,不只是面向未來的過去,更是關於島嶼人們的未完成式。」——苗栗苑裡「掀海風」劉育育

  ▏在任何時代,對書有深情之人,必在荊棘之地,讓文字成冊,成不能抹滅的存在。對書有愛戀之心,必想敍說曾經的美麗燦爛,真實且誠懇地,讓你我憶起並感謝,這滋養心靈的盛宴。——屏東「小陽日栽書屋」蔡依芸

  ▏李志銘的這本《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收入的都是近年發表的文章,其中有些曾在報章或網路上讀過,然而彙編成冊,更能看出整體觀照的面向。每一篇各有獨立主題,未必彼此相屬,但是都與台灣近百年來的出版、視覺藝術、音樂相關,因而有其一貫的主軸。對於年已半百的讀者如我,書中所述有我們走過的年代,既親切又陌生;也有更早的日治時代種種,陌生而新鮮。當李志銘聚焦探索的範圍,時間一拉長,許多紛雜的現象逐漸沉澱,歷史定位的輪廓也逐漸清晰。」——「台中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吳家恆

  ▏回顧原來是望前
  這些年,懷舊成了一門好生意;無論是古早味食物、老專輯復刻黑膠、甚或是修復版經典電影,在適當運作下,都可成為文藝盛事。
  老事物想招徠新顧客,需要新論述。大多數情況下,媒體宣傳看到的,大致上就是老物自身的簡史。這沒什麼不好,甚至可說商家已誠意十足。然而,我總是希望更多一點,希望找到老物重發的新意義。
  於是,本書就成了懷舊風吹出新意的範式;無論舊書、舊藝,或者逐漸被遺忘的陳達、傅聰,甚至早被忘卻的李哲洋、呂炳川,經過作者細緻的史料考掘與詮釋,彷彿讓讀者重新找到遺失在時光縫隙裡的備忘錄。
  果如書名,這是本寫給未來的懷舊書。——爵士樂評人黎時潮
星河之畔:失落文明的迴響 作者:[虛構作者姓名,例如:陳思遠] 類別:科幻史詩、哲學思辨、考古懸疑 頁數:約 680 頁 出版日期:[虛構日期,例如:2024 年 10 月] --- 書籍簡介: 在紀元 3780 年,人類文明已步入高度數字化的「蒼穹時代」。地球,這顆藍色星球,早已被改造為一個龐大的數據儲存庫與能源中樞,絕大多數人類居住在環繞木星軌道上的巨型空間站群「奧林帕斯」。然而,在這個看似完美、效率至上的新紀元中,一場跨越數個星系的「數據瘟疫」悄然爆發,它侵蝕的不是生物體,而是支撐整個文明運轉的基石——歷史與記憶的數位檔案。 當記憶開始模糊,當數位化的「過去」變得不可靠,人類文明面臨的危機遠比一場星際戰爭更加致命:他們開始遺失「自己是誰」的根源。 本書《星河之畔:失落文明的迴響》描繪了在這場浩劫之中,一個由異見者、考古學家和邊緣工程師組成的團隊,試圖透過最原始、最不可靠的媒介——物質載體——來重建被遺忘的歷史。 第一部:塵封的碎片 故事始於遙遠的、被遺忘的第三行星——地球的極地冰層深處。主角 艾莉亞·凡(Aria Vance),一位被「奧林帕斯」當局視為異端的前數位考古學家,堅信數位檔案的不可靠性。她追蹤到一組來自前信息時代的加密信號,這些信號指向地球深處一處被稱為「方舟」的封閉設施。 艾莉亞組織了一支非正規探險隊,成員包括:凱恩(Kain),一位精通舊時代機械工程的底層技工,他對蒼穹時代的浮誇技術持懷疑態度;以及 莉拉(Lira),一位擁有罕見「共情網絡」能力的精神分析師,能從古老的物質殘骸中捕捉到殘存的情感餘波。 他們的旅程充滿艱險。他們必須穿越被數百年來廢棄的工業區、被自然力量重新佔領的鋼鐵叢林,以及遊蕩在舊時代廢墟上的、受數據瘟疫影響而產生變異的「記憶殘影」。這些殘影是過去人類情感數據碎片意外重組的產物,它們既是危險的敵人,也是解開謎團的關鍵線索。 第二部:物質的低語 「方舟」的入口,是一座由數百萬層壓縮記憶晶片築成的山脈。進入內部後,團隊發現的不是他們預期的超級電腦,而是一個巨大的、由實體書籍、膠片、磁帶以及各種未經數位化的工藝品組成的圖書館。這是一個由「守護者」——一批選擇留在地球、拒絕上遷的古老哲學家後裔——秘密維護的聖地。 守護者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對蒼穹時代的無聲抗議。他們相信,唯有通過親手觸摸、親眼觀看、親身閱讀的「物質性」,才能真正錨定歷史的真實性。 艾莉亞團隊在這裡發現了一個驚人的事實:數據瘟疫並非自然發生,而是由一個企圖抹去特定歷史階段的「淨化者」組織所發動。這個組織的目標是清除所有關於「起源時代」的爭議性記錄,從而建立一個單一、無瑕的文明敘事。 在圖書館中,凱恩對一套古老的機械印刷設備產生了濃厚興趣。他開始嘗試修復它,試圖將那些脆弱的、瀕臨分解的紙質文獻,轉化為更為穩固的、可傳播的實體副本。 第三部:編碼與皮膚 隨著瘟疫的影響從數位世界蔓延至精神領域,奧林帕斯的高層開始恐慌。他們發現,那些被數位化「優化」過的情感與倫理判斷正在崩潰,取而代之的是原始的恐懼與混亂。他們決定發動「最終清理」——發射足以摧毀地球表層的電磁脈衝,徹底格式化所有殘留的舊時代信息。 艾莉亞團隊必須爭分奪秒。莉拉利用她的共情能力,深入挖掘那些被禁忌的歷史文獻所承載的「重量」——關於戰爭的殘酷、愛情的非理性、以及創造力的混亂。她意識到,蒼穹時代所拋棄的,正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核心:那些不便、矛盾且難以量化的體驗。 高潮部分,凱恩成功修復了印刷機。在最後的決戰中,團隊不再試圖對抗電磁脈衝,而是將他們複製出的、包含著真實、未經審查的歷史文獻的實體書籍,送上了環繞地球運行的緊急補給軌道。 這些書籍,如同漂浮在星河中的信標,承載著文明的原始記憶,它們是留給未來世代的、最堅固的「備份」。 主題與深度: 《星河之畔:失落文明的迴響》不僅是一部科幻冒險,更是一次對記憶本質的深刻探討。它質疑了在極度依賴數位媒介的未來,何為「真實」?如果歷史可以被輕易刪除、重寫或優化,那麼個體的身份和文明的連續性將依賴何物? 本書細膩地描繪了「物質的重量」與「數據的輕盈」之間的哲學張力。它讚頌了那些需要時間、耐心、甚至物理損耗才能傳遞的信息的價值——那種需要用指尖去感知、用眼睛去捕捉的、無法被瞬間傳輸的知識與情感的溫度。 這是一曲獻給所有「守舊者」的頌歌,他們堅信,文明的精髓,或許就隱藏在那些被時代遺忘、需要費力尋找的、充滿塵埃與氣味的實體遺物之中。故事的結尾,留下了一個開放性的疑問:當科技抹去所有摩擦和不確定性時,人類是否也一同抹去了他們的靈魂? --- 適合讀者: 喜愛《沙丘》、《銀翼殺手》等結合了硬科幻設定與深刻哲學思辨的讀者。對歷史、考古學、信息論及媒介理論感興趣的愛好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志銘


  一九七六年生於台北,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具有天秤座理性的冷淡與分析傾向。平日以逛書店為生活之必需,閒暇時偏嗜在舊書攤中窺探歷史與人性。同時喜好蒐集黑膠唱片、聆聽現代音樂及台語老歌。著有《半世紀舊書回味》、《裝幀時代》、《裝幀台灣》、《裝幀列傳》,書話文集《讀書放浪》、《舊書浪漫》、《書迷宮》,以及聲音文化研究《單聲道:城市的聲音與記憶》、《尋聲記:我的黑膠時代》、《留聲年代:電影、文學、老唱片》。目前專事寫作。
 

图书目录

序 朝向未來的懷舊
 
絕版青春,舊雜誌新浪潮蔓延時
當紙本書評媒體從風光逐漸衰亡
數位時代的媒體與印刷書
後疫情時代的書店共讀
藝術與書的未來進行式──智海、倪和孜「龜兔賽跑之全景反射」雙個展
追尋自由的身影──立陶宛與藝術家之書
藝匠之都史特拉斯堡
夢二.摩登女郎.華爾滋──竹久夢二美術首展在台灣
戀慕南方想像的華麗島──宮田彌太郎的裝幀藝術
來自南國原始濃烈的呼喚──鹽月桃甫來台百周年
椿御殿的野玫瑰──日本聲樂家關屋敏子與李仙得
純淨熾熱的黑色太陽──孤高的詩人畫家秦松
一個歷盡滄桑的民族樂手──思想起陳達的時代現象
鋼琴詩人的流放鄉愁──傅聰的時代踅音
白色恐怖陰影下的民間學者李哲洋
被遺忘的民族音樂學家呂炳川──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上)
呂炳川的民歌採集與學術之爭──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中)
破除「民歌採集運動」的神話—─重建台灣音樂史觀(下)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04823
  • EISBN:9789865504960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0.7MB

图书试读



朝向未來的懷舊


  人們的懷舊情緒始終是一個謎。

  近年來,台灣掀起一股懷舊風潮,舉凡老照片、舊招牌、留聲機、錄音帶、柑仔店、冰果室、黑膠唱片行、鐵路餐廳等若干收藏古物相關店家,每每令許多愛好者趨之若鶩。順應這個趨勢,甚至藉由廣告、包裝和媒體行銷,進一步與商業市場結合,儼然形成了販售懷舊氣氛的一門新興產業,不僅滿足了熟齡世代對於往昔童年回憶的鄉愁寄託,同時亦是時下年輕人追逐流行的文化象徵之一。

  根據IFPI國際唱片業協會統計,台灣黑膠銷量從2009年開始逐年成長,唱片公司紛紛陸續復刻鳳飛飛、鄧麗君、蘇芮、蔡琴、王傑、李壽全等上世紀八、九○年代的經典專輯,至今發行量已成長超過十倍;在文學藝術領域,早年日治時期西川滿、立石鐵臣、宮田彌太郎等參與製作的限定版手製本,由於發行量甚少、裝幀與插畫極其漂亮華美,曾令藏書家為之迷戀不已,近來更是愈益頻繁出現在許多年輕世代藝文創作者的作品當中,比如2018年視覺藝術家陳飛豪以西川滿為主題的紀錄短片《人間之星:重返華麗島》,以及台南版畫家暨插畫家洪福田致力於重現再造戰前台灣民俗圖像的水印木刻。

  追根究底,英語中的「懷舊」(Nostalgia)一詞,源自「返鄉」(Nostos)和「懷想」(Algia)這兩個希臘詞彙,意指對於某個不再存在或從來沒有過的家園的嚮往。然而,對於戰後六、七年級生如我輩這一代台灣人而言,所謂「懷舊」,與其說是緬懷自己過去曾經擁有、如今卻逝去的美好事物或生活經驗,因而開始藉由各種尋求「復原」的行為來重建過去的年代,實際上反倒更像是一種想要逃離當下這個社會的某種投射情緒和心理狀態,並在探尋和形塑過去歷史傳統的過程當中,自我建構出對於腳下這塊土地的身份認同與文化價值。

  想像中的過去,即是未來的現實

  多年以來,早從學生時代便一直喜愛接觸、蒐藏各類舊書和黑膠老唱片的我,經常被暱稱「老靈魂」。包括日治時期明信片、西川滿的裝幀圖像、立石鐵臣的《台灣畫冊》、六○年代藝文詩刊雜誌、台語電影海 報、文夏與紀露霞的歌,諸如此類的老舊物件,總讓我愛不釋手。

  嗜戀舊書的讀者都知道,人與書之間有些東西是回不來的:錯過的書緣、陪伴的時間、題簽的贈書、內頁的劃記、紙面的摺痕。就像你我都明白,逝去的時間永遠是無法重來的,這也加深了人們對過去美好年代的一種嚮往。

  有趣的是,提及吾輩這一代人的懷舊意識,與上一代甚至上上一代長輩相較最大的不同,在於我們的懷舊情緒大多是從現存的歷史物件(比如舊書文獻、老照片)而不是由過去的實際生活經驗中得來。

  換言之,在吾人心中的懷舊,並非真正重回自身經歷的舊時記憶,而是藉由老舊物件的媒介穿越時空,透過自我想像、追尋前人的青春歲月,乃至親近以往的歷史教育當中並不熟悉、也未曾見聞的另一種新事物,故有所謂「Old is the New Hip!」(舊即是新潮)之說。

  回顧過去四百年來,台灣歷經多次的殖民統治,形成了島內歷史文化極大的斷層與混雜特質。許多年輕世代逐漸對於自身的語言、傳統、族群認同充滿了疑惑,而這樣的疑惑在當下的現實社會與制式教育體系中是很難得到解答的。因此,藉由探尋古早生活經驗與在地美學的某種想像式的懷舊,於是成為了建構自我歸屬和認同感的精神象徵。

  綜觀這島嶼的歷史彷如一座舞台,島上各個時代的人們始終不斷來來去去,此間興起的文化美學流行風潮,乃至出版書物的閱讀形態也總是不停地輪迴變換。

  關懷鄉土的青春浪漫

  話說當今舉世吹襲的懷舊風和全球化的快速變遷息息相關,在現代社會的資訊爆炸與生活文化急遽變動的同時,逐漸也讓曾經有過不同地方特色的各個城市風貌千篇一律,於是藉由懷舊來重溫過去的美好。

  倘若時間是一條河,人並不是一味往前看就能有進步的,偶爾也要向後看。因此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需回頭重新看待自身的歷史,並試圖探尋蘊藏其中形塑台灣地方風土特質的文化基因。

  諸如上世紀六○年代開啟本土音樂研究風潮的「民歌採集運動」,七○年代倡議回歸土地、發掘民間藝術的「鄉土文化運動」,乃至過了五十年後的今天又一新的輪迴,藉由文化部自2017年起以前瞻基礎建設經費推動「重建台灣美術史」、「重建台灣音樂史」計畫,令我們重新看見了當年曾經被主流歷史遺忘的日治時期藝術家鹽月桃甫、立石鐵臣、陳澄波、林玉山、郭雪湖、陳進、黃土水,以及採集台灣原住民歌謠的民族音樂學先驅者呂炳川、李哲洋等。仔細觀照,他們幾乎無一不具有某種無可救藥的青春浪漫氣息。這當然不是說他們還很年輕,或是很懂得談情說愛,而是指從其行事風格和作品裡所流露出的一種人格特質──對土地、對人、對社會的關懷與疼惜,這些無疑也都是一種浪漫。

  私以為,所有的舊書都是神秘的,承載了時間鐫刻與人為使用的痕跡,並且具有不完整和混亂的性質,就像人的心靈一樣。恰如數百年來的時光堆疊,將地小人稠的台灣融合交織出獨特豐富的島嶼文化。

  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

  所有能令你開拓眼界、耳目一新的舊事物也都是一種未來式。

  對於專職寫作者如我而言,每一本書的完成,委實無異於一場精心籌劃、且能引導思考的藝術策展。

  長久以來,每隔一段時間我都會整理集結自己的文字作品出版,這樣的自覺與責任感,就好比嚴謹自律的藝術創作者,每年也都要固定舉辦一場個展。

  感謝所有讓它得以實現的人。

  首先我必須致謝的是,在這個紙本書籍出版逐漸式微的年代,於百忙之中仍願意抽出寶貴時間來替拙作《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撰寫推薦語的台北「舊香居」吳卡密、花蓮「一本書店」Miru、苗栗苑裡「掀海風」劉育育、屏東「小陽日栽書屋」蔡依芸、「台中古典音樂電台」主持人吳家恆、爵士樂評人黎時潮等諸位藝文界好友。

  此外,我還要謝謝聯合報「鳴人堂」編輯熙堯和芮娣、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盧美杏、《新活水》雜誌副總編輯黃麗群等媒體朋友,能夠適時提供本人發表園地,抑或邀稿刊登文章,藉此不斷累積作品、乃至集結成書。

  感謝「舊香居」和「古殿樂藏」的歷史圖片支援,以及紀錄片導演李立劭、藝術家楊識宏、民族音樂學者明立國慨然提供關於李哲洋和呂炳川的珍貴老照片。

  謝謝美術設計陳璿安匠心獨具的封面裝幀與版型設計,粉紅書衣的背景底色不僅傳遞著一股青春明亮的現代感,更帶有某種懷舊溫暖的時代氣息,既新潮又古典。

  最後,我要特別感謝能夠坦然接受各種意見,且願意支持拙著出版的「蔚藍文化」社長林宜澐、平易樸實的可樂總編廖志墭,以及細心校對全書稿內容,並負責整個編務流程和溝通事項的執行編輯林韋聿。

  我深信,今後無論書籍的形式如何變化,它仍始終伴隨著我們邁向未來的漫漫長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夠讓人玩味了,《藝術與書的懷舊未來式》,聽起來就像一趟穿越時空的旅程,讓我忍不住好奇作者究竟想用什麼樣的筆觸,來描繪這種介於舊日情懷與新潮科技之間的拉扯。我猜測,書中大概會探討數位時代下,紙本書的地位是否真的岌岌可危?作者或許會深入剖析,當閱讀體驗逐漸被螢幕取代,那種翻閱書頁、油墨香氣縈繞鼻尖的儀式感,還能保存多久?或者,更宏觀地來看,藝術本身在數位化浪潮中,又該如何找到它與「未來」共存的樣貌?我對於那種試圖在傳統與革新之間搭建橋樑的敘事始終抱持著高度興趣,尤其「懷舊」這個詞,往往牽動著深層的情感記憶,它不只是對過去的緬懷,更是一種對當下處境的反思。我期待作者能用一種既保有對實體媒介的溫情,又不失對科技趨勢的敏銳觀察的角度,來書寫這複雜的議題。這本書的定位似乎很精準,它抓住了當代知識分子普遍存在的焦慮:我們珍視的文化遺產,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究竟還有多少份量?

评分

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場知識上的「考古挖掘」與「未來展望」的雙重奏,非常過癮。我猜測,作者在探討「藝術」時,可能並不僅限於傳統的繪畫或雕塑,而是會廣泛地納入當代藝術中的各種新媒體實踐,像是裝置藝術、數位編程藝術等,並試圖將這些新形態與「書」的結構性思維進行對話。比如說,一本數位小說的超連結結構,是否可以視為一種解構的「書本」?或者,一個數位藝術展覽的導覽手冊,又該如何承載那份「懷舊」的儀式感?我特別期待作者能提供一些極具啟發性的案例研究,打破我們對「書」的刻板印象,讓它不再只是紙張的堆疊,而是資訊與美學組織的一種高階模式。如果能成功地將「藝術的感性」與「書的邏輯」在未來語境下重新定義,這本書的價值就不僅是一本評論集,而會成為引導未來創作者思考的重要路標。

评分

這書名簡直是為我這種老派文青量身打造的標籤,讀起來就是滿滿的惆悵感,但又帶著一絲對新事物的憧憬。我猜測,書中的論述風格可能非常個人化,不是那種冰冷的學術分析,而是充滿了生活氣息的觀察。或許,作者會從自己書房裡那堆積如山的舊書談起,講述它們如何陪伴自己度過某段低潮期,然後話鋒一轉,開始探討電子閱讀器如何改變了我們閱讀的效率和專注力。這種敘事方式的優勢在於,它能立刻拉近與讀者的距離,讓人覺得「對,這就是我的生活!」我特別在乎作者如何處理「懷舊」與「效率」之間的矛盾。在這個追求極致效率的時代,願意放慢腳步,去感受紙本書的溫度,本身就是一種反動,一種對「慢生活」的堅持。如果書裡能闡述清楚,這種堅持如何能轉化為未來藝術發展的動力,而非單純的時代眼淚,那它就極具參考價值了。

评分

從文化現象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應該觸及了符號學與媒體理論的邊界。藝術與書,本來就是人類文明傳承的兩大支柱。當我們談論「未來式」,就必須面對技術決定論的陰影。作者是否試圖打破這種宿命論,強調內容創作者的主動性,而非被動接受技術的規格?我預想,書中可能會穿插許多關於特定歷史時期,藝術載體如何因應社會變革而誕生的案例。例如活字印刷術如何改變了知識的民主化,或是攝影術出現後,繪畫如何從記錄走向抽象。這些歷史的脈絡,對於理解當前數位化的衝擊是至關重要的。我希望作者能提供足夠紮實的論據,來支持「懷舊」並非只是感傷,而是一種深思熟慮後的「選擇」——選擇一種更貼近人性需求的表達方式。這種探討,必須具備高度的歷史縱深和對媒介本質的深刻洞察,否則很容易流於空泛的抒情。

评分

讀完介紹,我立刻聯想到過去幾年文學界和設計界熱烈討論的幾個核心問題,這本書的切入點肯定非常「接地氣」。我想像作者可能花了很多篇幅去比較不同載體在傳達訊息時的「重量感」。舉例來說,一篇深度報導,印在紮實的銅版紙上與透過平板電腦推送,給讀者的心理感受絕對是天差地遠的。特別是「藝術」這個主題,它仰賴的往往是材質、紋理、光影的細微變化,這些在二維螢幕上往往會失真或被簡化。那麼,如果我們接受了未來「無紙化」的趨勢,藝術的呈現方式是否也會跟著徹底演化?會不會出現一種全新的、專為數位介面設計的「紙本書的靈魂」?我個人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論述這種轉變的必然性與其帶來的陣痛。畢竟,許多設計師和藝術家都在為了保留作品的「觸感」而掙扎,這本書或許能提供一個更具哲學深度的觀點,讓我們理解,懷舊並非守舊,而是對「本質」的重新探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