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 (電子書)

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宗翰
图书标签:
  • 文學
  • 出版
  • 編輯
  • 文化研究
  • 臺灣文學
  • 數位出版
  • 書史
  • 傳播學
  • 學術著作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副刊X圖書X雜誌X學報
  作家X批評家X編輯X出版社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學者專家與著名編輯,為你剖析出版故事及文學因緣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文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等課程,並在實務選修部分特闢「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學生兼重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本書收錄了各大學中文系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之卓見,以及對多位一代名編的珍貴回憶,盼能藉此激盪出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

本書特色

  ★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打破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
  ★透過1篇專題演講X7篇研究論文X1場座談實錄,重新思考「當代編輯學」的定義!
浮世绘下的流光:晚清至民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漫游与文化转型 本书导言 本书聚焦于晚清至民国这一波澜壮阔的时代转折点,深入探究特定历史语境下,中国知识阶层如何面对西方文明的冲击、传统伦理的崩塌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剧痛。我们试图捕捉的,并非宏大叙事下的政治风云,而是隐藏在日常书写、私人信札、以及新兴出版物字里行间的那种精神上的漂泊与重塑。这是一次对“现代性”在中国落地生根过程中的内在张力的细致梳理,关注知识个体如何在旧的框架瓦解后,艰难地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与身份认同。 第一章:旧学式微与新知涌入的文化张力 在十九世纪末的中国,传统儒学教育体系的根基开始动摇。科举制度的废除,不仅是制度的革新,更是对知识分子生存逻辑的根本性颠覆。大量的士人从“仕”的轨道被挤出,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知识结构的价值。与此同时,自强运动、维新变法带来的西方知识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 本书将详细考察“西学”的引入路径——是经由日本转译,还是通过教会学校的直接传播?我们尤其关注那些早期接触西学,并试图将之与本土经验进行“会通”的先行者。他们的笔记、日记中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混合心态:既有对旧有学问的深沉眷恋,又不乏对新知力量的敬畏与渴望。这种“爱憎交织”的状态,构成了知识分子早期转型的底色。我们不满足于罗列引进了哪些哲学思潮或科学理论,而是探究这些“新名词”是如何被赋予本土的语境和情感色彩,如何在他们自身的“心学”传统中找到可栖息的角落。 第二章:都市化进程与知识分子的“在场” 随着通商口岸的开放和城市经济的发展,知识分子的活动空间开始从传统的书院、衙门转向新兴的城市公共领域——报馆、学会、新型学校。这种地理和职业的迁移,极大地改变了他们与社会互动的方式。 我们分析了在上海、天津、北京等地的知识社群的形成。这些社群不再仅仅依赖血缘或师承,而是基于共同的文化理想和职业目标。报纸和杂志成为他们实践言论、塑造舆论的最重要阵地。本书将细致考察一些标志性刊物的创办历程,以及其中知识分子如何巧妙地运用修辞策略,在官方审查的夹缝中传递进步思想。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圣贤”,而是必须面对市场、面对读者的“作者”与“评论家”。这种“在场性”的增强,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与焦虑,关乎个人声誉、生存资源的获取,乃至人身安全。 第三章:个体精神的私密空间:日记、书信与内心独白 现代性的冲击,不仅体现在公共领域,更深刻地作用于知识分子的私人生活与内心结构。传统上“修齐治平”的宏大叙事,逐渐被对“自我”的关注所取代。 本书大量引入私人文献,如傅雷、周作人、鲁迅等人早期的日记和未刊信件,来重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无人之境”。我们探讨“个人主义”在东方的艰难播种:它如何与宗法伦理冲突?知识分子在面对家庭责任、婚姻选择、职业困境时,是如何进行内在的“拉锯战”的?特别是对于那些留学海外的青年,在目睹西方社会的高度个人化后,他们如何将这种观念内化,并试图将其“移植”回一个强调集体与秩序的社会环境?这种“在异邦之感”与“在家乡之异”的交织,是理解他们后期创作风格与人生选择的关键。 第四章:伦理重构:家庭、性别与新的社会规范的试验田 知识分子的思想变革,必然投射在对家庭伦理和性别角色的重新定义上。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其最直接的战场之一便是家庭内部。 本书将分析知识分子如何通过文学创作和公开论辩,挑战“三纲五常”对个人自由的束缚。我们关注“新家庭”的构建实验,以及知识分子家庭内部(尤其是知识女性的命运)所展现出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例如,许多提倡男女平等的知识精英,在处理自身家庭事务时,仍会不自觉地流露出传统观念的影子。这种“知行不一”的现象,恰恰揭示了文化转型何其缓慢而复杂。我们试图描摹的,是他们如何在父权制残余与女性觉醒的张力中,为未来的社会关系摸索新的伦理蓝图。 第五章:从“文人”到“专业人士”的职业身份之变 晚清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的职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传统的“读书做官”路径被多元化的新职业所取代,包括大学教授、专职作家、翻译家、教育家乃至文化公司职员。 本书考察了这种身份转型背后的经济逻辑。知识分子开始以其专业技能(语言、学术研究、编辑能力)在市场上获取报酬。这种依附于市场经济的现实,如何影响了他们的创作导向和学术立场?我们探讨了大学体制的建立对学术独立性的保护与制约,以及翻译工作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边缘却核心的作用。知识分子不再仅仅是道德的楷模,他们也成为了文化产业的劳动者,这种职业化的过程,既是现代化的必然,也带来了对“纯粹理想主义”的消蚀。 结语:未竟的现代性——历史的回响 本书的结论部分,将回归到对整体历史进程的反思。晚清至民国的知识分子群体,在短短数十年间完成了近乎“文化休克”式的适应。他们是第一代真正意义上意义上的“现代人”,但他们的现代性却是在一个充满残缺与断裂的土壤上生长起来的。他们所经历的焦虑、探索、妥协与牺牲,为我们理解中国此后所有文化与思想的演变,提供了最根本的参照系。他们的精神漫游,既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也是我们今日理解文化身份建构的永恒课题。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2020)、《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2019)、《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2002)。

  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2020)、《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2018)、《淡江詩派的誕生》(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2002)。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2018)、《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2003)。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企劃執行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


  2016年成立,設於文學院L405室,以編輯、採訪、出版議題為重心,舉辦專業講座及實務工作坊,並結合校內課程與系刊《拾幾頁》,積極培養學界跟業界的明日之星。
 

图书目录

主編者序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楊宗翰

專題演講
文藝編輯學導論/李瑞騰

研究論文
《中央日報》副刊主編風格析論:以孫如陵、梅新為討論中心(1961-2006)/林黛嫚
大學體制內的出版編輯課程創新與改革:以台北教育大學通識與語創系課程為例/陳文成
民辦書目性期刊的觀察—以《書目季刊》為例/陳仕華
論台灣當代文學之「詩人編輯家」/楊宗翰
新時期中國外國文學期刊的發展歷程—以《外國文學評論》為例/崔潔瑩
博與專:論學術刊物編輯的兼容意識—以《中國女性文化研究》為例/艾尤
世代詩選的出版選題研究/陳進貴

座談實錄
編輯台上的名編身影—瘂弦、高信疆與梅新/趙衛民、楊澤、張堂錡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26771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9.5MB

图书试读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楊宗翰(淡江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等多樣化課程,晚近另於研究所開立「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台灣文學與雜誌編輯專題」,大學部之畢業製作亦闢有「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兼具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

  二○一九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淡江中文系舉辦「文學、編輯與出版學術研討會」,邀請到各大學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齊聚淡水校區守謙國際會議中心論學。是日除了論文發表與討論對話,很榮幸邀得中央大學李瑞騰教授進行以「文藝編輯學導論」為題的演講,替這門學科決定座標,啟迪未來。大會還特別設立一場「編輯台上的名編身影」出版論壇,由趙衛民、楊澤、張堂錡三位教授(曾分別任職於《聯合報》、《中國時報》、《中央日報》副刊),談他們記憶中的三位「名編」—瘂弦、高信疆與梅新。想開這樣的會議,自是因台灣許久未見以「文學出版編輯」為主題的研討;會有這樣的設計,乃是期盼能激盪學術界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我深知光憑一場研討會,可能做不了太多。但倘若什麼都不做,台灣對出版編輯的理解就永遠停在那裡,怎麼深化?如何「成學」?過往中文世界的各家媒體與著名編輯之所作所為,絕對值得吾人參考、學習與研究。我以為這些「大編」的存在及事蹟,更能映照出今人酷好自稱為「小編」,是何其荒謬與諷刺!滿街小編走,氣短志不高,我很懷疑這種人能承擔什麼大任?「大編」之所以為大,是大在心態,大在視野, 大在對編輯這份職業/志業的企圖與實踐。此類值得敬重跟研究的文學編輯為數甚多,遍布於報紙、雜誌、圖書乃至新媒體之中,這場研討會應該只不過是一個起點。

  經審查後大會發表宣讀了七篇論文,感謝學者專家同意將會議文章收入這本書中。應邀擔任本次主持與評論工作的三位教授—周德良(淡江中文系主任、《淡江中文學報》主編)、高柏園(淡江中文系教授、前華梵大學校長、前《鵝湖月刊》主編)與陳俊榮(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前揚智出版社總編輯),對提升會議品質深具貢獻。還要感謝文學院林呈蓉院長出席開幕式致詞,以及對大會工作的持續關心。中文系系助理李尹、中文所學會張慶偉會長帶領碩士班同學的執行效率,一直都是我們這個「全台最愛開會中文系」的有力支撐。願這本書內所錄,能夠作為學術界延伸討論的基礎,並對未來志在成為編輯者有所啟發。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講,我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一直不高,雖然方便攜帶,但總覺得少了點「物」的實在感。這本書用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或許本身就是一種對當代出版形式的諷刺或註解,這點很有意思。我猜想,作者也許會在書中談到數位時代對「版權」和「知識產權」的衝擊。在台灣,盜版問題一直都很嚴重,而電子化後,這種無形的複製和傳播速度更是驚人。編輯在保護創作者權益上,如何調整策略?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我期望看到一些深入的討論,關於數位格式如何影響讀者的閱讀習慣,例如分心、跳躍式閱讀等,以及編輯如何用排版、章節設計來對抗這些數位干擾。如果能結合一些當代數據分析,指出台灣讀者在不同載體上的閱讀差異,那就更顯得有說服力了。

评分

我最近剛好在重讀幾本台灣戰後文學選集,對比現在網路文學的風格,差異巨大。這本書如果能從編輯的角度,梳理出台灣文學發展史上,不同「編者」群體是如何形塑出不同時期的文學面貌,那將會非常有學術價值。畢竟,文學史往往只著墨於作家本身,卻忽略了背後默默推動、篩選、定調的那些編輯們。是誰決定了哪些作品能被看見、哪些作者能被簽約?這背後隱含了多少時代的價值觀?我特別想知道,在當前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傳統的「文學品味」是如何被重新定義,或者,正在被如何消磨殆盡。一個好的編輯,就像一座燈塔,指引讀者航向有價值的作品海域。我非常期待作者能詳細描繪出,在這個「大編時代」,如何培養出既懂市場又堅守品味的下一代編輯人才。

评分

說真的,光看書名——《大編時代》,就讓人有點頭皮發麻,因為這「大編」兩個字,在我們這個圈子裡,涵義太廣了。它可能指的是編輯的權力邊界擴大,也可能是在講文字工作者在社群媒體時代如何自我編排。我認識不少在出版界打滾的朋友,他們最近幾年的狀態都很緊繃,一邊要跟得上演算法的節奏,一邊又得堅守文字的純粹性,兩邊拉扯,非常辛苦。我個人比較關注的是,在「自媒體」盛行的當下,傳統編輯的角色是不是正在被取代?如果人人都可以是內容創作者,那中間的守門人——也就是編輯——的價值,還剩下多少?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種權力結構的轉移,那肯定非常精采。我特別留意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這幾個關鍵詞,希望它不是只停留在理論層面,而是能拿出一些台灣在地出版業的案例來佐證,這樣會更有共鳴,不只是空談。

评分

最近在咖啡館看書,身邊的年輕人都在滑手機,眼睛幾乎不離開那塊小螢幕,這讓身為一個老派閱讀者,我偶爾會感到一絲格格不入的孤獨。這本書的出現,或許就是給我們這類人打了一劑強心針。我希望它能探討一下,在當今這個強調「效率」和「短影音」的環境下,長篇的、需要沉浸式閱讀的文學作品,它的生命力究竟在哪裡?編輯在維持這種「慢閱讀」體驗上,扮演了什麼樣的戰略角色?我對「論」這個字很有興趣,因為這代表作者是有準備、有系統地在提出觀點,而不是信手拈來幾句感想。我期待看到一些扎實的文獻回顧,或是某個特定時期台灣文學編輯風貌的側寫。如果能有點歷史感,談談像是戒嚴時期或解嚴初期的書籍審查對編輯思維的影響,那就更棒了。這種對體制變遷的關照,才是讓文學不只是風花雪月,而更貼近社會脈動的關鍵。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頗有文藝氣息,那種有點泛黃的紙張質感,配上那個字體,讓人聯想到老派文人的書齋。我一拿到手,光是翻閱的觸感就很舒服,感覺就像在跟一本有歷史的書對話。雖然我還沒深入閱讀內容,但光從這個包裝就能感受到作者對「文學」這兩個字的敬意。台灣的出版業,這些年頭變化很大,從過去的百花齊放,到現在的數位化浪潮,中間的轉型期,多少有些陣痛。我猜想,這本書應該會觸及到很多我們這些老讀者心頭的痛點,像是實體書店的沒落、Kindle跟電子書的衝擊,還有各種網路媒體對傳統文字的擠壓。期待它能提供一些不一樣的視角,畢竟,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能好好坐下來看一本書,已經成了一種奢侈。我希望能從中看到一些對未來方向的指引,而不是單純的緬懷過去。光是這樣靜靜地擺著,就已經很有吸引力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