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島讀冊 (電子書)

環島讀冊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馥年
图书标签:
  • 台湾
  • 环岛
  • 旅行
  • 阅读
  • 电子书
  • 文化
  • 生活
  • 散文
  • 随笔
  • 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出發!到世界討生活》作者又一新作!
十八間書店的馥郁芬芳,十八間書店的閱讀力量,
十八間書店最誠摯的在地發聲。
台灣限定,最美的本事即景。

  走過全世界,曹馥年回到台灣,重新關注我們自己的島嶼。

  此次她以獨立書店為主題,探訪全台各地18間獨立書店,並記錄在旅途中遇見的旅人故事。

  除了獨立書店以外,馥年更深入社會議題如鄭性澤冤案以及各獨立書店所關注的文化、社會議題,讓讀者看見書店不同的面向與力量。

  「《環島讀冊》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是以與書店老闆聊天為主軸的個人旅行記錄,讀書,讀店,也讀人。希望你們能在闔上書本後起身,走進離你最近的書店,買本書,點杯飲料,和老闆聊聊天,響應這個週末的活動,與其他同好或愛書人相遇。用實際行動,讓書店不只是相機裡的風景,而是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曹馥年

  ◎馥年帶路,帶你看見18間獨立書店的美麗與力量

  一趟環球旅行後,馥年萌生想慢慢認識台灣這座島嶼的想法。

  從冬天到秋天,她以環遊世界同樣的361天,搭著客運、火車慢慢移動,路過稻田連綿的嘉南平原、寶石藍的太平洋、八掌溪畔的菅芒花海、下著冬雨的淡水街巷。搭著公車、捷運或騎腳踏車、步行找到書店,花一個下午和老闆聊天,陪他們顧一天店,甚至在書店裡沙發衝浪,一起到夜市吃過一攤又一攤,聊到午夜。

  店主人以書為名,卻不只是賣書而已。書是知識的載體,在實體書的飄搖年代,更成為理念的介質。書店可以拆分成「書」與「店」,愛看書的人進來找書,不喜閱讀的人仍能來住宿、吃飯、喝咖啡、聽講座、響應這間店的活動,甚至共鳴社運理念走上街頭,「書」的本質被不同老闆的「店」轉化,賦予無限大的彈性。

  馥年這麼說:「獨立書店之所以迷人,是因在不同店主人經營下,每間書店都像是個活生生的人,擁有各自脾性。」

  ◎不只是獨立書店,更是地方人文與社會議題的發聲站

  馥年從台灣議題、跨國、個人理念三個方向,分享書店已不只是靜靜等待讀者走進來的地方,而是能成為據點,將理念擴散出去,進而影響他人,為社會帶來一些改變。

  像是為鄭性澤一案使力的魚麗,以「鄭性澤的魚麗便當」出發,讓許多從「看新聞」的讀者,來到「實際參與」的角色,透過提供食材支持理念。

  「濁水溪以南最活躍書店」的洪雅書房,店主人余國信每週三的免費講座,二○一七年底已來到九百場大關,讓人走進書店,要是能產生共鳴與黏著,往後就變常客,參與活動,為共同理念發聲。

  而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舉辦的講座,除了讓東南亞移工、新住民免費借書,更不時邀請東南亞移工、作家現身說法。發起的移民工文學獎,則用心將得獎作品翻譯成中文,透過出版作品集,讓移民工字裡行間的日常生活、困頓掙扎、情感思鄉,透過語言串起更多牽繫。讓我們明白,這群佔台灣人口四十分之一的東南亞移工,不僅有許多愛書人,還有許多不簡單的作家。

  而台灣書店從二○○六年的三千二百家到二○一五年初剩二千二百家,無論書店規模大小,獨立或連鎖,皆面臨書市寒冬。馥年也以「熄燈號」為題,採訪了各書店創辦人與相關單位,期盼透過各方的見解,探討相關問題。

誠摯推薦

  686/前有河book店主
  侯季然/電影導演
  陳夏民/出版人
  詹宏志/網路家庭國際資訊(股)公司董事長
  (以上依姓氏筆畫排列)
琉璃海的低语:一趟深入台湾心脏地带的寻根之旅 书籍名称: 琉璃海的低语 作者: 陈思源 出版社: 远方书局 页数: 420页 装帧: 精装 定价: NT$580 / HK$160 / ¥85 --- 导读:当时间的浪花拍打在太平洋的岸边 《琉璃海的低语》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旅行指南,它更像是一张由记忆、历史与风土交织而成的地图,标记着台湾这片土地上那些被日常喧嚣淹没的角落和声音。作者陈思源,一位长期在都市脉络中穿梭的文化观察者,决定暂时抽离那些熟悉的霓虹与钢筋水泥,将脚步投向那些被时光温柔拂过的边陲——从北部的矿场遗址到南部的渔港聚落,从中央山脉的幽深谷地到东部海岸的壮阔日出。 这本书捕捉的,是一种“在地性”的呼吸。思源没有急于去记录那些光彩夺目的观光景点,而是将镜头对准了那些构成了台湾社会肌理的细微之处:老一辈匠人的手中功夫、被遗忘的铁路站台上的等待、原住民部落里流传的创世神话,以及清晨菜市场里那份烟火气的交谈。 全书以“琉璃海”为核心意象,象征着台湾四面环海的地理宿命,以及其上折射出的复杂历史光影——荷兰人的贸易、明郑的坚守、日治的现代化,以及战后数十年间的急速变迁。海洋既是屏障,亦是通道,它见证了无数次的迁徙、冲突与融合,最终沉淀为今日台湾多元而富有韧性的文化底色。 章节深度解析:寻访历史的褶皱 本书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围绕着一种特定的地域记忆和文化主题展开,以散文与田野记录交错的形式,引导读者进行一场深度的文化解码。 第一部:北部的矿脉与铁锈的记忆 作者将目光投向了台湾北部的山区,那里曾是煤矿与金矿的黄金时代。这一部分详述了那些曾经繁荣、如今已归于沉寂的矿山小镇。思源深入探访了废弃的竖井入口、腐朽的轨道和工人宿舍。他记录了老矿工口中关于“黑暗中的光”的传说,以及大时代下家庭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维系生存的挣扎。 重点不在于工业成就的展示,而在于对“消失的生产力”的追忆。他描绘了如何从一块生锈的工具中,读取出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如何从一座空置的教堂里,感受到信仰与生存的紧密联系。这种对工业遗迹的温柔凝视,揭示了现代化浪潮下,总有被抛下的社群和故事。 第二部:中部的田园与茶香中的哲思 跨越中央山脉的西侧,思源抵达了台湾中部的丘陵地带——阿里山脉的延展,以及广阔的茶园。这一部分笔触转为舒缓,聚焦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他详细记录了高山茶的采摘工艺,但更着重于茶农们对于“时节”的敬畏。在与几位制茶师傅的长时间相处中,思源捕捉到了一种近乎禅宗的平静:如何理解风向、湿度,如何等待最佳的采摘时机。书中有大段文字描绘了清晨薄雾中,山峦层叠的景象,以及茶汤入口后,那种回甘中蕴含的土地的厚重感。这一部分是对台湾传统生活美学中“慢工出细活”的致敬。 第三部:西岸的港口与移民的史诗 西海岸,是台湾经济活动最频繁的区域,也承载了最多移民故事的起点。思源选择了几个历史悠久的海港城市作为焦点,如鹿港、安平,以及一些近现代的工业港口。 他关注的焦点是“边界的流动性”。通过对老庙宇的建筑研究,他辨析了来自闽南、客家的不同信仰符号如何在一个空间中并存;通过对渔民的访谈,他听到了关于远洋捕捞的艰辛、祖先渡海的勇气,以及面对现代捕捞业冲击时的迷茫。这一部分的叙事节奏加快,充满了冲突与和解,展现了台湾社会作为“多重文化交汇点”的动态性。 第四部:东部海岸:自然的绝对统治 东部,是台湾面向太平洋的辽阔胸襟。作者笔下的花东,被描绘成一个充满原始力量的领域。这里的叙事开始带有神话色彩,与原住民的传统文化深度结合。 思源没有像人类学家那样进行科学分析,而是以一个谦卑的倾听者的身份,记录了阿美族、太鲁阁族等部落的口述历史。他追随着猎人的足迹,试图理解山林在他们生命中的地位,远非资源,而是祖灵的居所。尤其精彩的是,他描述了“风”在东部的重要性——无论是台风带来的破坏,还是日常中轻柔的海风,都塑造了当地人的性格和建筑形态。这里的“低语”,更多是来自自然界对人类的警示与教诲。 第五部:岛屿的缝隙:非主流的生活哲学 在收尾部分,思源回到了都市的边缘地带,但视角依然是“非主流”的。他记录了被城市规划遗漏的小巷、那些由旧工厂改造而成的独立工作室,以及在都市夹缝中坚守传统的工匠。 这一部分探讨的是“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自我身份的完整性”。他遇见了一位在老城隍庙旁坚持手写灯笼的师傅,一位在钢铁厂房内坚持雕刻木偶的艺术家。他们的存在,证明了身份的延续并非依赖于宏大的叙事,而是依赖于每一个具体、微小,却坚持下来的手艺和信念。 总结:一种沉静的凝视 《琉璃海的低语》是一部充满温度和洞察力的作品。它成功地避开了宏大叙事或刻板印象的陷阱,转而采取一种“在地深潜”的策略。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准确的现场感,将台湾的地理、历史、人文图景层层剥开,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富有生命力的面貌。 对于渴望真正理解这片土地背后深层脉络的读者而言,本书提供了一扇独特的窗户。它教导我们,真正的宝藏往往藏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那些不被主流媒体关注的日常对话之中。每一次翻页,都像是一次海风拂面,让你感觉更贴近那片不断呼吸、不断低语的琉璃之海。这本书不只是关于“看”台湾,更是关于“听”台湾。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曹馥年


  高雄人,落籍台南,喜愛在世界不同角落移動。

  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現職記者,曾獲台灣公益新聞金輪獎、文創產業新聞報導獎、聯合報正向改變獎、法國巴黎攝影大賽業餘組Nature/Earth銅獎。2014年2月到2015年1月留職停薪環球旅行,著有《出發!到世界討生活:人生逗號,一個女生的環球361天》,旅行故事散見於《聯合晚報》私房新聞專欄、《天下雜誌》網站專欄評論。追逐他人的故事之外,也努力讓自己成為有故事的人。

  臉書專頁:「世界,進行中 The Ongoing World」

图书目录

◎〔冬之輯〕
聽你說故事/中外書店
GATE 28/鹿途中旅遊書店
流動風景/有河Book
〔旅人書〕移民史‧劉大哥

◎〔春之輯〕
囍/洪雅書房
竄改世界的企圖/虎尾厝沙龍
潮間帶/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
〔★讀冊之外〕以書為名
想這樣陪孩子長大/書酷英文書店
老闆與收書員/林檎二手書室
〔旅人書〕地圖‧後來的我們

◎〔夏之輯〕
諾貝爾獎等候室/唐恩書房
什麼都可能長出來/荒野夢二
〔★讀冊之外〕不只賣書的書店
一件好事/愛閱二手書坊
鄉愁寄放處/紅絲線
為了紀念/南崁小書店
父女/等閑書房
遍地開花/燦爛時光
〔旅人書〕旅遊文學‧星爸

◎〔秋之輯〕
是終點也是起點/凱風卡瑪兒童書店
〔★讀冊之外〕熄燈號
日光/晃晃二手書店
挑食/小間書菜
〔旅人書〕劇本‧周力德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24869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4.9MB

图书试读

前言

從那趟匆匆的環島說起


  二○一二年十一月,我和友人善嬿一人騎著一輛機車,從嘉義出發,逆時針展開四極點、五間獨立書店的六天五夜環島。

  假期有限,行程貪多,在緊湊的環島中安插書店,讓旅行的節奏有些突兀、有些微妙。那些高速移動時跟著強風一起颳過臉頰的時間,在走進書店瞬間化成一灘溫暖的水,讓騎車時浮動又有點緊繃的身心猛地煞住車,靜定下來。

  我和妹妹從小都愛看書,家人也毫不手軟地幫我們買書,《漢聲小百科》、《中國童話》、世界偉人傳記、各類翻譯小說、偵探小說、歷史小說、整套《金庸》,還有爸爸耗時多年,穿梭高雄、台南各家二手書店蒐羅來的《小牛頓》。家裡過得很節省,但爸爸有句口頭禪:「什麼都可以省,買書的錢不要省。」八十幾歲的外公得知家裡的書多到滿出書櫃,還從左營騎了快半小時的腳踏車到鼓山,幫我們多釘幾個書架。

  我和妹妹段考完後,會去我們家附近的新學友書局放風,複習小魯文化出版的《小婉心》,翻翻幾本家裡沒買齊的《亞森‧羅蘋》,追完剛出版的《哈利波特》,高中很迷張愛玲的時候,看《傾城之戀》與《金鎖記》。

  後來到新竹上大學,某次長假回家,發現新學友拉下鐵門,裡頭堆疊紙箱,招牌也不亮了。再隔一陣子回高雄,書局變成一間藥妝店。小時候爸爸帶著我去的喊不出名字的小書店、二手書店,或我自己偷偷跑去看漫畫的租書店,一間間消失。

  大學時常去的重慶南路書店街也起了變化,書店店面陸續分租,麵包、咖啡氣味混進新書紙頁。每趟去書店街,書店招牌就少一點。

  我們出發環島那年,大型連鎖書店轉型求生,獨立書店陸續萌芽。那時我在嘉義工作,相熟的獨立書店僅有洪雅書房,看到幾篇報導後,我興起造訪其他縣市獨立書店的念頭。我與妹妹曾因喜歡看書,很短暫地想一起開間書店(後來才發現許多書店老闆忙到沒空看書),我想知道,這些書店主人開店前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為何想開一間店,開店之後,日子又是怎麼過。

  我在地圖上標出台東的晃晃二手書店、花蓮的凱風卡瑪兒童書店、新北市的有河book、新竹的書酷英文書店。選擇原因純粹私心,想去晃晃,是因一直想住在書店裡;想去凱風卡瑪,是對兒童書店好奇;我喜歡有河book的玻璃詩,想去書酷找一本羅爾德‧達爾的書,還要到大學時常去的中外書店,探望老闆陳爺爺。

  我和善嬿查妥路線、將機車送到車行徹底檢查、訂好住宿、設定進度,自以為縝密的規劃,被花東一場傾盆大雨打得狼狽不堪。我的機車剛好壞在上蘇花公路前最後一間機車行的門口,電腦線路被雨水淋壞,累得善嬿也跟著把機車托運回家。

  車子回去了,我們搭火車、公車、客運、捷運與步行,在又濕又冷的冬雨裡環完另外半個島、兩個極點、三間書店。為了追趕時刻表,每間書店只能匆匆來去,更別說與老闆好好聊天。

  回家之後,日子繼續前進。二○一四年,我離開台灣,踏上為期一年的環球旅行,和外國背包客聊天時,他們口中的九份、平溪、花東縱谷,某條適合溯溪的祕境、外澳海岸的衝浪天堂、某處巷弄的隱藏小吃,在我耳裡竟是無比陌生。原來,我跟台灣還是很不熟。

  二○一七,而立之年,我還想再走一趟環島旅行。但快節奏的移動已不再適合自己,這一次,我想慢慢來,不疾不徐地,重新認識自己住了三十年的土地。

  我很喜歡廖雲章在《流浪西貢一百天》裡寫的:「與其走遍一座城,不如好好認識幾個人。」我整理二○一二年倉促的環島計畫,決定以一年時間,重訪當年環島時前往的五間書店,另再緩慢造訪十三間書店,從書店主人認識一間店、幾本書、在地脈動、社會議題,以及更多的人。

  就像小間書菜女主人彭顯惠談起選書,率性回答:「啊我就挑我喜歡的。」我選擇這些書店的理由,再次出自一己之私,幾乎都和個人興趣或成長經歷有點關聯。例如高雄造訪等閑書房,是因看到他們父女的互動,就想到自己和父親的相處;想去愛閱二手書坊和魚麗人文主題書店‧魚麗共同廚房,是因為一直對社福相關議題感興趣;虎尾厝沙龍吸引我,最初是因書店有面窗戶,讓我想起那踩著腳踏車來幫我釘書架的外公,以前也曾坐在類似的窗景前看電視、關心我書讀得怎麼樣。我真想再好好跟他說一次話,但他已經不在了。

  ---

  這幾年,媒體在即時新聞的競逐下變得很不一樣。相對爭分奪秒搶發新聞、千方百計尋求點閱的工作環境,拜訪書店的過程是種療癒。我搭著客運、火車慢慢移動(除了迫不得已趕過一次高鐵),路過稻田連綿的嘉南平原、寶石藍的太平洋、八掌溪畔的菅芒花海、下著冬雨的淡水街巷。搭著公車、捷運或騎腳踏車、步行找到書店,花一個下午和老闆聊天,陪他們顧一天店,甚至在書店裡沙發衝浪,一起到夜市吃過一攤又一攤,聊到午夜。

  獨立書店之所以迷人,是因在不同店主人經營下,每間書店都像是個活生生的人,擁有各自脾性。店主人以書為名,卻不只是賣書而已。書是知識的載體,在實體書的飄搖年代,更成為理念的介質。書店可以拆分成「書」與「店」,愛看書的人進來找書,討厭閱讀的人仍能來住宿、吃飯、喝咖啡、聽講座、響應這間店的活動,甚至共鳴社運理念走上街頭。書是死的,人是活的,「書」的本質被不同老闆的「店」轉化,賦予無限大的彈性。

  ---

  我們可以照著別人的攻略旅行,卻難找到百分百適合自己的解方調適長旅後的心境。異地的冒險或許能充飽疲憊身心,卻無法改變生活中固有的種種問題。長旅歸來兩年,震撼的風景、與陌生人的相遇與別離,曾堅信一輩子忘不了的感動、失落與寂寞,迅速被日復一日的工作與柴米油鹽刷淡,甚至得靠日記提詞才復記憶。

  因此除了書店,我也在這趟旅程中造訪幾位回來後的旅人,回顧彼此的旅行,以及比旅行更實際的,回家後的日子。

  這幾位「歸人」,包括移民阿根廷多年,協助過不少的背包客,現在回台灣開阿根廷風味餐廳的劉大哥;徒步環島後帶著妻兒一起開咖啡店兼背包客棧的星爸;把自身旅行故事作為劇本靈感的背包客劇團團長力德;以及和我一樣,結束一趟長旅後,回到老本行或嘗試新職場的幾位上班族。每個人都像一本書,而他們是移民史、旅遊文學、劇本與地圖集,我們一同召喚遺忘的美好,笑罵離奇又痛苦的行旅情境,訴說各自的掙扎、苦悶與僵局,然後就像旅人們的每次道別,揮揮手,祝福對方平安順利,轉過頭,各自人生。

  ---

  文化部網站列出的台灣獨立書店有近二百間,這趟旅行仍有太多未竟之憾,以及更多不及踏訪的舊書店與儲存社區記憶的書局。《環島讀冊》不是一本旅遊指南,是與書店老闆聊天為主軸的個人旅行記錄,讀書,讀店,也讀人。希望你們能在闔上書本後起身,走進離你最近的書店,買本書,點杯飲料,和老闆聊聊天,響應這個週末的活動,與其他同好或愛書人相遇。用實際行動,讓書店不只是相機裡的風景,而是日常生活的必經之路。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環島讀冊》(電子書)**對我而言,簡直是一劑強心針。最近工作壓力大到不行,整個人都快要僵住了,就是需要這樣一本能夠帶我暫時逃離現實、回到純粹美好時光的讀物。作者的文字語氣非常親切,像極了鄰家那位很有學問的哥哥在跟你分享他的見聞。他從不賣弄艱澀的詞彙,所有的描述都直達人心,讓人讀起來毫無負擔。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台灣人文精神的捕捉,那種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樂觀、那種人與人之間最純粹的善意,都被他細膩地記錄下來。電子書介面上的互動設計也做得不錯,當讀到特別有共鳴的地方,可以輕鬆地標註重點,這比傳統紙本書籍更有效率。我常常在標註完畢後,會回頭重新閱讀那些重點,每次都會有新的體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所謂的「環島」,其實就是不斷地在認識自己與這片土地的關係。

评分

說真的,現在市面上的旅遊文學實在太多了,內容大多流於表面,充斥著「網美照」般的空洞敘述,但**《環島讀冊》(電子書)**完全不一樣。它的深度,在於作者那份對細節的執著和對生命本質的探詢。我發現作者在描述某些偏遠地區時,那種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功力非常了得,他不會只停留於表面的風光,而是深入到當地的生活紋理之中,去理解那裡的風土、習俗,甚至是人們的日常煩惱與期盼。這本書帶給我的最大啟發是,真正的「讀冊」,不只是看書,更是透過閱讀去「閱讀」生活。電子書的便利性讓我得以在不同場合反覆閱讀,像是午休時讀一篇關於某個漁港的故事,回家路上讀一段關於山區茶園的描寫,這種碎片化的閱讀體驗,反而讓書中的內容更加立體地鑲嵌在我的日常記憶裡。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每次都能找到新滋味的優質作品。

评分

拿到這本**《環島讀冊》(電子書)**後,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排版設計非常用心,即使是電子書,在字體的選擇和行距的安排上也讓人讀起來很舒適,這對長時間閱讀來說是很重要的。這本書的內容層次感很豐富,它不只是單純的遊記,更像是作者用文字建構的一個「心靈地圖」。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描述歷史場景時所展現出的那種思辨能力。他會將眼前的風景與背後數十甚至上百年的歷史脈絡連結起來,讓讀者在享受閱讀的同時,也能進行深度的文化反思。例如,當他描述某個老城區的建築變遷時,那種對舊日美好事物逝去的淡淡哀愁,透過他精準的用詞被完美呈現出來,讀來令人感觸良多。這不是一本可以囫圇吞棗的書,需要慢慢咀嚼,才能體會出作者那種對台灣土地深沉的愛與憂愁。我已經推薦給好幾個喜歡深度旅行的朋友,他們都說這本書讓他們對「環島」這件事有了全新的詮釋,不再只是體力上的挑戰,而是一場與內在和歷史的對話。

评分

老實說,我對電子書的接受度一直不高,總覺得少了點翻書的實體觸感,但**《環島讀冊》**的出現,完全改變了我的看法。這本書的內容選材極具巧思,它捕捉到了許多「非主流」的台灣角落。作者似乎有種魔力,能讓那些看似平凡無奇的街景,在經過他的筆尖描摹後,瞬間閃耀出獨特的光芒。我特別喜歡其中幾篇關於台灣特有節慶的描寫,那種熱鬧、喧囂卻又充滿秩序感的儀式,透過文字躍然紙上,讓我彷彿聞到了香火裊裊的味道,聽到了陣頭的鑼鼓聲。這種沉浸式的體驗,電子書的便利性反而成了加分項,我可以隨時隨地打開,讓自己瞬間「穿越」到那個場景中。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拿捏得極好,不會有那種長篇大論的沉悶感,而是像一連串精彩的小品短片,每一篇都獨立成章,卻又相互呼應,構成了一幅完整的台灣生活畫卷。

评分

這本**《環島讀冊》(電子書)**,光是書名就讓人感覺到一股濃厚的台灣味,那種慢下來、好好品味土地和人文的氣息,非常吸引我。我記得第一次翻開的時候,就被那種輕鬆又不失深度的筆調給抓住。作者在文字中巧妙地穿梭於不同的城鎮之間,不是走馬看花的觀光客視角,而是像一個老朋友在跟你娓娓道來他與這片土地的深刻連結。他對於台灣地方小店的觀察尤其細膩,那種老麵店、老書店、或是巷口那間不知名卻賣著絕活的攤販,都被他寫得栩栩如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買張高鐵票,去實地探訪一番。電子書的形式也很方便,在通勤的捷運上,我就能跟著他的文字「環島」,從北到南,感受每一站獨特的風景與人情味。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只是在介紹景點,更是在描繪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如何保有對在地文化那份溫柔與堅持的態度。每次讀完一個章節,都會有種被療癒的感覺,心頭暖暖的,也更認同自己身為台灣人的那份驕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