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樂園:只用剪刀漿糊,超越谷歌與臉書的出版神話 (電子書)

尋找新樂園:只用剪刀漿糊,超越谷歌與臉書的出版神話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佛萊德.泰納
图书标签:
  • 出版
  • 独立出版
  • 电子书
  • 营销
  • 自助出版
  • 创意
  • 互联网
  • 媒体
  • 书籍
  • 写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賈伯斯最著名的箴言「Stay Hungry, Stay Foolish」出自一本型錄,
被他尊稱為那一代的聖經、那個時代的 Google

  「為讀者提供一種途徑,連接他所在的地方與他想去的地方」

  在沒有網路的二十世紀六〇、七〇年代,《全球型錄》足足改變了一代人,它推動了美國個人電腦革命和環境運動的發展。賈伯斯說它就像那個時代的 Google;若更深入理解它的編輯與出版方式,它也幾乎是個紙本的 Facebook,一個在沒有個人電腦時代就出現的「社群協作」刊物。

  為何一本只用剪刀、漿糊與拍立得照片組合而成的紙本型錄,能造就出一群對後世影響極大的記者與創業家、形塑了當今的數位世界文化?

  本書追溯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二十世紀六〇年代末至九〇年代末,在波希米亞文化下的舊金山與南部新興的科技中心矽谷之間,布蘭德組織了一群人和一批出版品,發起了一系列的跨界交流。兩種彼此交纏在一起的文化,成為看起來像一夕之間出現的網際網路的基石。「全球電子連線(WELL, Whole Earth Electronic Link)」、連線雜誌(Wired)、「全球商業網路(Global Business Network)」,以及後續各式各樣的數位與紙本雜誌,都延續著布蘭德與《全球型錄》的精神,建構出了我們眼中與每日使用著的網路世界。

  第一期《全球型錄》共有 61 頁,售價五美元;133 種商品分佈在七個分類之中,其中 98 種是書籍。它的口號是「access to tools」(獲取工具的途徑),更進一步的說,則是「小型工具帶來一種完成工作的方法,也帶來一種實現自我變革、社會變革、最終實現世界變革的途徑」,書真的就是這樣的工具,因此直到 1971 年《全球型錄》超過 448 頁、銷售量超過百萬,還贏得了「國家圖書獎」的時候,整本刊物的書籍比例都維持在七成以上。

  布蘭德選擇用一個平鋪直敘的詞彙:「型錄」,來描述自己的偉大事業,讓精神本質與物質屬性緊密相連。我們可以從本書看到這個構想是如何一步步落實,打造出即使到現在都毫不落伍、甚至很難超越的出版模式。

  一本只出版了六期的紙本型錄,最終成了網路科技文化最深層的精神指引。布蘭德與拉里・布里林特(Larry Brilliant)創建了 WELL,延續《全球型錄》內部及其周圍形成的一整套思想體系。在這個電子國界之內,反主流文化主義者、黑客與新聞記者把過去實體話的公社運動,轉化成數位網路論壇。

  曾在《全球型錄》任職編輯,當前最具知名度、前瞻性與未來觀的思想家凱文・凱利(Kevin Kelly)則與路易斯・羅賽托(Louis Rossetto)創辦了新一代科技人必讀的雜誌《Wired》,衍生出一個圖書出版機構、多個網路企業,催生了一大批關注網路與新經濟的雜誌,還有無數的新創事業。

  一本刊物如何燃起了這樣的野火,這本書讓你知道為什麼、如何做到,讓讀者清楚看到《全球型錄》出版神話是如何在網路世界繼續發光發熱。

名人推薦

  前創新工場投資總監、微笑科技創始人&CEO 張亮 導讀

  《一天世界》(yitianshijie.net)作者,IPN 播客網絡(ipn.li)創始人 不鳥萬如一 專文推薦
 
追逐微光:一个独立出版人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开辟新航道 (纸质书) 导语:当代码与油墨交汇的时代,我们如何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出版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地震。大型科技平台以其强大的算法和分发能力,重塑了知识传播的格局。对于无数渴望发出自己声音的作者和小型出版机构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一次重新定义“成功”的机遇。 《追逐微光:一个独立出版人如何在数字洪流中开辟新航道》并非一本关于技术突破或商业模式颠覆的教科书。它是一部扎根于现实的、充满实践智慧的纪实文学,记录了一位资深出版人,在面对亚马逊、谷歌等巨头林立的数字出版战场时,如何拒绝被吞噬,转而探索一条更具人文关怀和社群粘性的独立发展之路。 本书的核心魅力在于其毫不妥协的真诚。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剖析了传统出版的“光环”是如何在快速迭代的数字世界中褪色的,以及他们如何从这种失落中汲取力量,寻找新的立足点。它深入探讨了一个关键问题:在算法主宰的推荐机制下,如何确保那些小众、深刻、非主流的作品依然能找到它们的读者? 第一部:旧大陆的黄昏——传统出版的困境与反思 第一章:油墨的重量与屏幕的轻盈 本书开篇,作者以怀旧而审慎的笔调,回顾了实体书店和印刷厂的黄金时代。他描绘了编辑与作者之间那种建立在反复阅读和深入交流之上的“共生关系”,这在如今追求效率的电子书生产线上几乎绝迹。然而,这份怀旧并非停滞不前,而是为了更清晰地认知变革的力度。作者坦诚地面对了传统出版在成本控制、库存管理和触达速度上的先天劣势,并指出,当发行权被少数几家巨头垄断时,独立声音的衰弱是必然的。 第二章:算法的盲点与读者的饥渴 本章聚焦于数字推荐系统的局限性。作者认为,尽管大数据能够精准推送读者“想看”的内容,但它往往扼杀了“惊喜”和“偶然的发现”。大量的畅销书和“可预测”的作品占据了流量高地,使得那些需要时间沉淀、需要专业社群引导才能被发现的严肃文学、小众学术或实验性写作,如同被困在信息茧房的角落。作者通过数个案例分析,揭示了独立出版机构如何努力成为那道打破“算法推荐”的微光。 第三章:版权的迷雾与创作者的焦虑 在数字版权管理(DRM)和电子书授权的复杂世界中,独立作者和小型出版社常常处于信息不对等和谈判劣势的地位。本书详细拆解了电子书销售分成模式的“黑箱”,展示了小型机构如何努力维护创作者的合理权益,避免作品在数字化后沦为廉价的、易于被盗版的商品。作者倡导建立更透明、更公平的数字授权机制,强调“所有权”的价值正在从拥有实体转变为拥有使用权和分发权的控制力。 第二部:寻找潮汐的缝隙——构建垂直的社群生态 《追逐微光》的价值核心,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去中心化”的解决方案。作者认为,面对巨头的“规模优势”,独立机构必须诉诸“深度优势”——即对特定群体需求的极致满足。 第四章:从读者到“同谋者”:粘性社群的打造 本书用大量篇幅论述了“社群即发行渠道”的理念。作者详细介绍了他们如何放弃依赖大型电商平台,转而通过深入的线下活动、主题沙龙、私人订制的订阅服务,将读者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和传播者。关键在于,内容不再是孤立的产品,而是社群互动的媒介。例如,他们如何为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研究者建立专属的数字阅读小组,并提供独家注释版本,从而形成了极高的用户粘性。 第五章:混合现实的出版实践:实体与虚拟的共振 作者探讨了实体书与数字内容的巧妙结合。他们不再将电子书视为纸质书的替代品,而是视为增强体验的补充工具。例如,某些非虚构作品的实体版会附带一个独特的二维码,扫描后可进入一个限时的互动问答空间,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这种“混合现实”的出版策略,既保留了实体书的仪式感,又利用了数字技术的即时互动性。 第六章:微型供应链的艺术:定制与按需印刷的复兴 在谈到实体书的生产时,作者分享了他们如何与小型、灵活的印刷厂合作,推行“按需印刷”(Print-on-Demand)和限量版定制。这不仅极大地降低了库存风险和资金占用,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每一本书独特的价值感。对于读者而言,收到一本“为你而印”的书,远比从海量货架中挑选一本具有更强的收藏意义。这一策略的成功,依赖于精准的用户画像和对小批量订单的灵活管理。 第三部:超越“出版”的定义——知识的生态系统建设 本书的收官部分,将视野从单纯的图书销售扩展到了更广阔的知识服务生态。 第七章:知识的“碎片化”与“再聚合” 面对社交媒体上知识的碎片化趋势,作者展示了他们如何主动拥抱碎片化,但不沉溺于浅薄。他们将一部厚重的专著拆解成一系列高质量的、付费的深度邮件通讯(Newsletters),通过持续的、周期性的内容输出,引导读者逐步深入主题。同时,他们也运用众筹模式,让读者参与到下一部深度作品的选题和资料收集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生产的民主化。 第八章:本地主义与全球视野的平衡 《追逐微光》特别强调了“本地化”的力量。作者详细记录了他们如何通过与本地书店、独立咖啡馆、大学研讨会的紧密合作,建立起坚实的区域影响力。这种“深耕本地”的做法,不仅带来了稳定的基础客源,更重要的是,它使得他们的出版物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这是全球性平台难以复制的“人情味”和“在场感”。然而,这种本地化的成功,又通过精准的国际文学节参展和多语种电子书的有限发行,辐射到全球具有共同兴趣的微小社群。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心灵契约 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总结道:独立出版的未来,不在于模仿巨头的速度和规模,而在于重建人与知识、作者与读者之间被数字中介削弱的“信任契约”。成功的独立出版机构,是那些愿意为深度、为边缘、为不确定性承担风险,并愿意与读者共同成长的“知识策展人”。他们提供的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种思考的方式、一种参与感,和一种在喧嚣世界中保留纯粹阅读体验的承诺。 结语:一份献给所有“相信书本力量”的人的宣言 《追逐微光》是一份充满韧性的宣言。它没有提供万能的商业秘诀,而是提供了一种哲学上的指导:在看似不可战胜的商业巨浪面前,人类对独特叙事、深度连接和真诚交流的需求,永远是出版业最坚固的基石。这本书献给所有不愿让自己的声音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的作者、编辑、独立书店经营者,以及每一位珍视纸张和思想重量的读者。它是一份关于如何在数字时代的荒原上,坚持耕耘属于自己的精神乐土的动人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佛萊德.泰納


  佛萊德‧泰納(Fred Turner),美國史丹佛大學傳播系副教授,史丹佛大學「科學、技術與社會」專案總監,同時還有十年的新聞記者經驗。主要寫作媒體史與文化變遷研究,特別致力於研究新興媒體如何在二次戰後轉化了美國人的生活。

譯者簡介

謝汝萱


  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自由譯者、撰稿人。在人文藝術領域從事翻譯十餘年,現以書籍翻譯為主。電子信箱:juhsuan9@gmail.com
 

图书目录

導讀與推介:
1.    〈來自未來的信使〉
2.    〈革命性的型錄〉

前言

一、計算機隱喻的政治變遷
二、史都華・布蘭德遇見模控反主流文化
三、全球型錄》就是資訊技術
四、將「全球」數位化
五、WELL的虛擬性與社群
六、網路新經濟
七、《連線 Wired》雜誌世代
八、網路模式的勝利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34637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認,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跟著一位經驗老到的匠人一起工作,他不會直接給你成品,而是耐心地教你如何打磨工具,如何選材。書中關於「建立信任」的章節尤其讓我印象深刻,在一個信任被演算法稀釋的年代,作者是如何透過那些實體化的、帶著人溫度的互動,去重新凝聚讀者的社群。這部分內容,完全超越了傳統的行銷學範疇,它探討的是一種人與人之間更深層次的連結需求。語言風格上,它並非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論述,而是充滿了台灣本土特有那種草根的韌性與幽默感,讀起來很親切,像是在跟一位厲害的前輩喝茶聊天。它沒有給出任何「保證成功」的雞湯,反而充滿了對過程艱辛的誠實描繪,這種坦誠,反而讓人更願意相信他所描繪的藍圖是真實可達成的。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擊敗巨人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繞過巨人,建立自己王國的指南。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處理得相當有層次感,讀起來絲毫不覺得拖沓,反而有種層層剝繭的暢快。作者在前面用一種近乎寓言的方式鋪陳了「舊樂園」的弊病,那種對資訊壟斷和演算法控制的描繪,雖然筆法輕盈,但背後的銳利感讓人不寒而慄。接著,進入到核心部分,當他開始詳述如何運用最基礎的材料去「重塑」傳播鏈條時,簡直像是在看一場精妙的魔術表演。我個人非常欣賞他那種化繁為簡的能力,把原本複雜的出版流程和數位分發的困境,拆解成可以被「手工」操作的步驟。這種將宏大敘事拉回個體經驗層面的寫法,極大地增強了讀者的代入感。讀完後,我腦中浮現的不是「我該怎麼做出一個網站」,而是「我該如何用我現有的資源,創造出無法被複製的價值」。這本書成功地將「DIY精神」提升到了一個哲學層次,它提醒我們,真正的創新,往往不是來自於更快的晶片或更龐大的伺服器,而是來自於對基本規則的重新定義。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非常引人注目,那種手工拼貼的質感,配上標題的強烈對比,立刻讓人好奇「只用剪刀漿糊」到底能創造出怎樣的「出版神話」。作者似乎想藉由這種看似原始的創作方式,挑戰現代數位媒體的霸權,特別是點名了Google和Facebook這兩大巨頭,實在是很大膽的宣言。讀完後,雖然對書中具體的執行細節還在消化,但那種顛覆傳統、回歸本源的衝勁,絕對是讓人精神一振。我特別欣賞作者在敘事中流露出的那種「反主流」的固執,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還有人願意慢下來,用最樸素的工具去訴說複雜的理念,這本身就是一種強而有力的姿態。這本書的文字功力,並不是那種華麗的辭藻堆砌,反而帶著一股粗礪的生命力,像是在對你娓娓道來一個關於堅持與創新的故事,讓人讀了之後,忍不住想拿起手邊的紙筆,試著做點什麼,哪怕只是剪下一個不規則的形狀,也算是一種對抗巨獸的無聲吶喊。它成功地在讀者心中種下了一顆懷疑的種子:我們是不是真的被那些看似無所不能的平台綁架得太久了?

评分

老實說,一開始翻開這本書,我還在想,這會不會又是另一本老生常談的「反科技」宣言,畢竟現在市面上這類書籍不少,大多只停留在情緒性的批判,缺乏實質的內容支撐。但這本很不一樣,它沒有落入那種空泛的感嘆,反而將「剪刀漿糊」這個意象運用得極為巧妙,它不單單是一種物理工具的對比,更像是一種精神上的隱喻,代表著對流程的掌控感和對內容的純粹追求。作者在描述他如何從零開始建構這個「新樂園」的過程中,那種細膩到近乎偏執的觀察,讓人佩服。尤其是在處理資訊流動和社群建立的章節,他用非常接地氣的例子,解構了當前網路巨頭們看似無懈可擊的商業模式。這本書的魅力就在於,它不只是在講述一個成功的故事,更是在分享一種「如何思考」的方法論,一種在巨大系統陰影下,如何找到屬於自己那片小天地並讓它茁壯成長的生存智慧。對我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價值遠超於它所探討的「出版」本身,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在高度工業化社會中,如何保持個體獨立性的操作手冊。

评分

整體來說,這本書最震撼我的地方,在於它成功地將「手工藝」提升到了「戰略」的層次。它巧妙地利用了當代讀者對於「過度數位化」的反思情緒,並將這種情緒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指南。當我們被Google和Facebook的無形之手牽引著走時,作者卻反向操作,用剪刀和漿糊這樣最基礎的工具,建構了一個相對「免疫」的傳播體系。這種「慢即是快」的辯證關係,被詮釋得淋漓盡致。書中對於「數位疲勞」的描寫非常到位,讓我意識到自己每天花在滑手機上的時間,其實是在為別人的樂園添磚加瓦。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了一種「物理反擊」的可能,一種在虛擬世界中尋找實體立足點的勇氣。對於所有在內容創作領域感到迷惘,或者正在尋找下一波浪潮的創作者來說,這本「非典型」的出版指南,絕對是今年書架上不可或缺的一本書,它不是教你如何攀爬高牆,而是教你如何挖出屬於自己的地道,通往一個全新的、屬於自己的樂園。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