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 (電子書)

鄉野間的幸福出版:山鷹出版社的釜山生存記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洙杰
图书标签:
  • 釜山
  • 生存
  • 鄉野
  • 幸福
  • 山鷹出版社
  • 電子書
  • 紀實文學
  • 韓國
  • 生活
  • 回忆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文學翻譯類推介
日本講談社:「不是在首爾的鄉下出版社要怎麼翻譯出書?」
韓國釜山獨立出版社「山鷹」的十週年地方出版生存記
努力挖掘在地題材、掌握縫隙市場,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韓國的出版產業絕大多數集中在首爾與坡州,山鷹出版社的社長姜洙杰,卻在業界前輩「千萬別在釜山開出版社」的告誡下,於2005年在釜山創立出版社,至今已成功在地方上存活了十餘年,出版了四百多本書籍。《鄉野間的幸福出版》為山鷹出版社全體職員,從社長到菜鳥編輯等八位夥伴共同撰寫的「地方出版生存記」,記錄了山鷹出版社十年來在釜山發生的各種故事。

  本書共分為五部。第一部說明山鷹的創業過程與地方出版社所面臨的現實與挑戰,記錄了許許多多的「第一次」經驗,以及與地方書店的往來;第二部則透過各種出版小故事,描繪出山鷹成員的日常生活,同時也收錄了編輯的牢騷日記、菜鳥設計師的工作日誌、總編輯的家庭故事等心情紀錄;第三部敘說山鷹編輯如何與作者們相遇,並充分活用地方出版的特性,挖掘釜山故事,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第四部則展現出山鷹出版社的獨特企劃力與多樣化的工作內容,除了與作者聯繫、校閱書稿等日常工作外,山鷹編輯部還必須面對撰寫新聞稿、製作宣傳信件、到 地 鐵 站 貼 海 報、舉辦記者會與講座活動、接受節目採訪、參加工作坊、接待國外讀者、參與國內外書展等五花八門的工作挑戰;第五部記錄了山鷹與讀者會面的過程,自從創社以來,山鷹幾乎每個月都會舉辦「與讀者會面」的活動,同時也積極經營部落格、臉書與推特,努力成為連結作者與讀者的重要橋樑。每部最後附上的〈山鷹週刊〉,則記錄了出版團隊發生的逗趣小故事。

  在地方上做出版,雖然從製作或銷售書籍的層面來看,可能是個不小的阻礙,但若能充分活用地方特性,在與地方作者會面、製作融合在地文化的書籍時,地方出版社的身分反而能夠成為一種助力。山鷹作為地方出版媒體,持續與地方上的作者、讀者、在地社區交流,在創業初期以出版人文社會類別書籍為主的山鷹,現在也逐漸成為一間綜合型出版社,努力製作能為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帶來幸福的書籍。

本書特色

  ★成功在釜山鄉下存活十餘年的韓國獨立出版社生存記
  ★由山鷹編輯部親筆撰寫的韓國出版業現場一手情報
  ★直擊出版社職員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秘辛,獨家收錄韓國編輯與設計師的工作日記與心情故事。

獨立書店、獨立出版人聯名推薦

  一人出版社社長、臺灣獨立出版聯盟理事長 劉霽
  紅桌文化創辦人  劉粹倫
  前衛出版社社長  林文欽
  逗點文創總編輯  陳夏民
  蔚藍文化總編輯  廖志墭(可樂)
  臺北公共冊所 楊緬因
  臺北微貳獨冊 易臨
  彰化鹿港書集喜室 黃志宏
  嘉義島呼冊店 林詩涵
  高雄三餘書店 謝一麟
  臺東晃晃書店 素素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學者 李令儀

  「透過山鷹出版社夥伴們的雜文,臺灣讀者得以看見韓國地方出版社的運作模式及奮鬥歷程。這不是那種讓人讀完想要搖旗吶喊說『好熱血啊啊啊』的書,但慢慢讀完之後,總會理解一間出版社深耕地方文化的決心,更令人相信,如果思考清楚,選擇在相對於大都市的『鄉野』創業或生活,說不定更能找出一條活路。」——陳夏民(逗點文創總編輯)

  「放眼世界,許多出版大國的出版社都集中在首都或大城;有無可能在大城市以外,開一家滿足地方民眾閱讀需求的出版社?這是『山鷹』在韓國釜山展開的文化實驗。雖然出版社的創社初衷野心勃勃,但書中卻少見愛鄉愛土的教條,躍然紙上的則是社長編輯排排坐剪貼文宣信封的生產線,或是來自日本廣島的讀者按書索驥前來拜訪的出版社日常。然而書和人之間的珍貴緣分,正是透過這些日常點滴串連起來,也具體而微具現了地方小出版社的在地實踐。」——李令儀(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學者)

  *《鄉野間的幸福出版》2015年獲選為韓國出版文化產業振興院「優秀出版品創作支援產業」優秀出版品。評審表示「可以看出活化地方共同體與地方價值的努力」,本書因展現了地方商品的價值,而得到極高的評價。
 
好的,这是一份不包含您提供的特定图书内容的详细图书简介,字数大约在1500字左右。 --- 山海之歌:跨越時代的兩岸文學群像 一個關於堅守、傳承與時代轉型的深刻側寫 本書簡介 《山海之歌:跨越時代的兩岸文學群像》並非一部單純的文學史梳理,而是一場在歷史洪流中穿梭的文學田野調查。它聚焦於二十世紀中葉以來,兩岸華文文學界中那些既深刻參與了時代變遷,又始終保持著獨立思考與藝術良知的知識分子群體。這本書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在不同的政治光譜、社會結構與文化場域下,文學如何成為個人命運與集體記憶的載體。 本書的結構精巧,以「島嶼微光」、「大陸風雲」與「交會與迴響」三個主要部分遞進,展現了文學在不同地域的生命力與張力。 第一部:島嶼微光——在邊緣構築的堅實世界 本部分深入探討了特定歷史時期下,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文學創作者如何尋找表達的空間,並形成了獨特的「島嶼書寫」風格。 一、戰後文學的底色與聲音的探尋: 我們首先回溯到戰後初期,在物資匱乏與意識形態高度對立的背景下,年輕一代作家面臨的抉擇。他們如何處理身份的焦慮?書中詳述了幾位代表性詩人,如何在嚴格的審查與自我設限的邊界間,以隱喻、象徵和古典形式的創新,悄然埋下批判的種子。他們的語言往往內斂、含蓄,卻蘊含著驚人的張力,如同在堅硬的岩石縫隙中掙扎生長的植物。 二、鄉土的再發現與現代性的拉扯: 此階段的文學創作,不再滿足於對傳統道德的頌揚,而是將目光投向了土地與普通人的日常。書中細緻分析了幾部關鍵的小說作品,探討它們如何捕捉到都市化進程中,傳統農耕社會瓦解時的那種集體性的失落感。與此同時,作家們如何吸收西方現代主義的技巧,將內省的意識流與鄉土的樸實敘事熔鑄一爐,創造出既有地域特色又具備世界水準的文學作品。這種「拉扯」——與現代性保持距離又無法完全割捨——構成了該時期文學發展的核心動力。 三、翻譯的橋樑與知識的引進: 在缺乏即時資訊傳遞的年代,翻譯文學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專門開闢章節,介紹了幾位重要的翻譯家,他們引進了從法國存在主義到美國黑色幽默的思潮,成為知識分子精神上的補給線。這些翻譯作品不僅影響了創作,更在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數代知識分子的世界觀和價值體系。 第二部:大陸風雲——在轉型中尋找敘事的出口 此部分將視角轉向更廣闊的大陸文學版圖,聚焦於幾個關鍵的歷史轉折點,以及文學界對這些轉折的複雜反應。 一、荒蕪歲月中的「文學的煉金術」: 在特定的政治高壓時期,純粹的敘事幾乎成為不可能。本書揭示了作家們如何運用「文學的煉金術」,將被禁止的主題和情感,轉化為符合時代要求的「形式」,以達到「心照不宣」的溝通目的。例如,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如何暗喻對自由的渴望,對歷史人物的重塑如何折射對現實的詰問。這是一場高風險的智力遊戲,需要極高的文學素養和政治敏感度。 二、傷痕文學與反思的浪潮: 隨著時代的解凍,文學開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直面歷史遺留的創傷。本書深入分析了「傷痕文學」的爆發力,探討它如何不僅僅是控訴,更是一種集體的療癒過程。作家們不再逃避,而是以極其坦誠的筆觸,挖掘個人在宏大敘事下的破碎。然而,本書也探討了這股浪潮在社會中引發的爭議,以及隨之而來的「反思文學」的深化,後者更關注體制內部的結構性問題。 三、先鋒文學的實驗與邊界拓展: 在對傳統敘事進行反思的同時,大陸文學界也出現了對語言和形式的激進探索。先鋒作家的出現,標誌著文學主體意識的強烈覺醒。他們大膽地解構語言的慣性,試圖創造一種全新的、更貼近人類潛意識的表達方式。本書將這些實驗視為文學生命力的體現,它們挑戰了既定的審美規範,為後來的創作開闢了無限可能。 第三部:交會與迴響——當記憶不再是單一路徑 最後一部分將目光投向全球化背景下,兩岸文學如何相互觀照、彼此影響,以及當代年輕一代如何繼承與重塑這份文學遺產。 一、「回望」的文學實踐: 隨著歷史檔案的逐漸開放與個人記憶的復甦,許多作家開始進行「回望」式的創作。本書分析了這種回望的複雜性:它既是對失落時光的緬懷,也是對自身在歷史中位置的重新定位。這類作品往往在現實主義的基調上,融入了魔幻或超現實的元素,以彌補純粹現實敘事的不足。 二、文學的全球化書寫與文化身份的再確認: 隨著跨區域的交流日益頻繁,文學的主題開始擴展到全球性的議題,如流散、身份認同的流動性。本書探討了當代作家如何在全球視野下重新審視自身的文化根源,並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本土與世界之間,搭建起一座新的溝通橋樑。他們的作品展現了一種更為開放、更少意識形態束縛的創作姿態。 三、口述史與非虛構的興起: 值得注意的是,在文學體裁的邊界逐漸模糊的當下,口述史和嚴謹的非虛構寫作,成為了捕捉時代真實的重要力量。本書最後探討了幾位非虛構作家,如何以近似於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社會肌理,將被遺忘的聲音和故事重新納入集體的文化記憶之中。他們的寫作,是對文學「求真」精神的另一種堅守。 總結:文學的韌性與未竟之路 《山海之歌》旨在呈現一個動態的、充滿生命力的文學圖像。它告訴我們,無論環境如何變遷,文學始終是時代的良知和社會的良心。它記錄了創作者如何在沉默中蓄力,如何在喧囂中保持清醒,以及他們如何用文字的韌性,編織出跨越政治隔閡、直抵人心深處的共同情感。這本書,獻給所有相信文字力量,並願意傾聽那些時代迴響的人們。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姜洙杰(강수걸)


  山鷹出版社社長。1967年生。釜山大學法學系畢業。1980年代大學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在採購與法務部門工作了十年。2004年辭職後,花了一年的時間準備創業,2005年在釜山創立山鷹出版社,之後的十年來,每天24小時都不夠用,不停思考著出版工作。

權敬玉(권경옥)

  山鷹出版社總編輯。不知道怎麼地就進入出版界開始了編輯的生活,不知不覺家裡的老么也已經十歲了。現在依舊每天在跟原稿相撲摔角、與孩子較量的生活中成長著,對於一本又一本的書籍能夠經由我手中被製作出來,真的非常感謝。

權紋慶(권문경)

  二字頭的十年就在編輯設計師工作中度過了。2005年開始在山鷹出版社負責書籍設計與製作,設計的書籍超過三百多本。因為一直在思考要怎麼做才能製作出更精采的書籍,頭上的白髮增加中。

梁艾琳(양아름,Yang A Reum)

  喜歡在書店購買的書籍襯頁上寫下當天心情,把這當作興趣的四年資歷編輯。想要成為可以幫助作者,將尚未成熟的思維美好地生產成書的產婆角色。

尹銀美(윤은미)

  曾在雜誌社與報社工作過,最終在出版社安定下來。目前正在蒐集人們心中四散的故事。比起亮眼的火光,更喜歡跟著朦朧的燈光走。

文昊暎(문호영)

  大學人類學系畢業後,開始在釜山生活。認為釜山或是編輯工作都像是「偶然得到」的福氣。雖然有人已經說過,但還是「想要成為可以讓出版勞動者有意義地工作的讀者」。

朴智敏(박지민)

  幾天前工作剛滿一年的山鷹出版社菜鳥設計師。在夢想成為書籍設計師的時候,很幸運地成為山鷹出版社家族的一員。在一切都很溫暖的山鷹裡,每天反覆地確認、校正,不知不覺迎來了第二個冬天。

鄭善在(정선재)

  山鷹出版社老么編輯。對書籍(尤其是文學)、電影、戲劇等有著故事的內容文化產品相當關心。最近在自己喜歡的領域工作著,每天學習、每天感到激動、每天自責中。

譯者簡介

謝皓琪


  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東亞學系碩士畢業。不是在大都會也不是在鄉間長大成人,沒什麼特殊專長,會一些韓文,整個人的最大特點大概就是名字比較特別一些。

校訂者簡介

韓哲旻

 
  出生於韓國大邱的韓國人,韓國國立慶北大學歷史系畢業後來臺求學。曾就讀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研究所,研究韓國華僑認同問題、臺韓關係,並擔任臺韓文化交流企劃組「窓」團隊臺灣代表。也在影想文化藝術基金會擔任韓國部門研究員。中翻韓文字工作者。
 

图书目录

中文版序   夢想著以書籍創造幸福的人生
序言   為「地方」朗讀書籍的男人

第一部:山鷹所開拓的書籍新未來
01.出版社開業
02.地方出版社的現實
03.山鷹的創業理念與格言,以及山鷹的名字
04.出版社的第一本書:《盤松的人們》
05.《扇之韵》、《膳之味》、《茶之品》三本同時發行
06.第一本售出海外版權的書:《品味釜山》
07.為什麼必須要在地方書店買書?
08.以「地方社會讀書生態體系」為主題的首爾國際書展
09.2015年「一書一釜山」圖書:《送走金井山》

第二部:編輯日記
10.整飭職員是我的本分
11.筆電上有草莓?
12.跳頁
13.寫新聞稿的日子
14.雜誌編輯之變
15.字字句句都囉嗦,某新任編輯的牢騷日記
16.催促電話
17.上班族第一年,菜鳥設計師的設計日記
18.第一本書都是這樣
19.書的流通期限
20.透過「巴西」進入山鷹的緣由
21.最終校稿本
22.成為「好」觀眾的方法
23.妻子的空位
24.在幼兒園講故事
25.《有趣的遊戲》編輯完成
26.爸爸說書
27.送走了《送走金井山》

第三部:透過緣分擴展的商品
28.書與書連結而成的珍貴緣分
29.中堅小說家曹甲相
30.崔榮哲詩人與趙明淑小說家夫婦
31.哲學家權瑞龍老師
32.新安一里里長姜守乭教授送來了原稿

第四部 :「橫衝直撞」,在地方上經營出版社的命運
33.苦力活也是出版業務的一環
34.Google 給山鷹的和解書
35.越南來的訂單
36.再生紙做的優秀環境圖書
37.變身為電影拍攝地的出版社辦公室
38.EBS Human Document 〈人生後半場〉拍攝記
39.在巨濟島舉辦的出版社工作坊
40.從廣島來的一封信
41.十世代少女們的呵呵哈哈山鷹訪問記
42.「青蛙」完成交貨了
43.重新復活的書
44.貼在釜山地鐵站的《1980》
45.權設計師的臺北與東京書展紀實
46.梁編輯,瑞典哥德堡書展參加記
47.在出版學會學術大會中以「地方出版」為題發表

第五部:與讀者們的相遇
48.地方出版媒體與讀者之間的交流
49.解讀身軀與心靈的紀錄:尹呂日《關於知識倫理性的五篇隨筆》
50.會實踐與思考的普通人:崔文靖《密約、共謀、走後門》
51.要理解哲學先要了解人類:黃恩德譯《漢娜.鄂蘭與馬丁.海德格》
52.對中國國民性的全新解說:李鍾民《散沙》
53.朝向民主的趨勢:柳榮河《中國民族主義與香港本土主義》

後記   致開始從事地方出版業的人們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59450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1MB

图书试读

中文版序

夢想著以書籍創造幸福的人生


  「山鷹」是長年生長在深山之中的鷹,若說馴鷹是指由人類飼養的鷹,那山鷹就是所謂的野生鷹。若用紫鷹來指稱剛出生沒多久的幼鷹,山鷹則是已發育完全的成年鷹,可以飛得最高、在天空停留最久,我們國家最古老傳統的鷹類。

  2005年2月,我們以「山鷹」為名在釜山成立出版社,「山鷹」這個名字承載著希望我們能夠長久堅持的期盼,我們至今已出版了四百多本單行本,並獲得2015年韓國出版學會授予的經營管理部門大獎(一等獎)。在經歷了這些過程、2015年紀念出版社創立十週年的同時,我和職員們一同執筆出版了《鄉野間的幸福出版》,知道這本對我們具有如此意義的書要在臺灣出版,我真的非常高興,但一想到再接下來的十年,憂慮也緊接著蜂擁而至。

  包含身為山鷹出版社社長的我,出版社總共有十名成員。若以首爾的出版社為基準,從銷售規模來看,四至五名的員工人數其實最為適當,但若是不將書籍企劃出版外包,所有工作都由內部人員親自處理的話,就需要再多一些人力支援才行。這樣一來,結論就是「經營總是困難的」。每當臨近發放薪水的25日及要支付製作費用的月底時,我時常承受著極大的壓力,當然這也是作為社長的我所該承擔的事,但要是沒有其他成員和我一起肩並肩地苦惱,我想山鷹在短時間內消失的可能性非常高。我們是如何戰勝十年來的危機試驗,在《鄉野間的幸福出版》中都已經詳細地敘述說明了,所以我想針對往後該如何繼續前進的煩惱來抒發一些感想。

  2016年3月8日,亞馬遜(Amazon)與釜山市締結契約的新聞刊出,釜山市將在釜山市江西區引進亞馬遜雲端數據資料庫。亞馬遜的韓國進場策略正按照計畫逐步進行中,而後亞馬遜又於2015年12月與SK集團締結為國內商業夥伴。亞馬遜一旦開始在韓國營運,我們出版社將會面臨直接銷售等課題。

  儘管每次人類技術革命爆發時,總是會有許多工作職位消失,不過時常也會因為新市場的開發,反而創造出更多的人力需求。然而,研發出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俗稱AI)的技術革命,不僅在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對於勞工來說也很有可能是一場災難。人工智慧技術早已存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Google搜尋引擎、亞馬遜的圖書推薦、臉書的臉部辨識等我們非常熟悉的事物。除此之外,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人工智慧也已經被運用在許多領域,而早已看出其中價值的少數人,現在也正準備把未來可能產生的財富緊緊地握在手中。韓國出版業與全球企業Google、亞馬遜之間的競爭時代已經到來,不管是對首爾還是釜山的出版社來說,這都是一項非常艱難的課題,但我認為,若能抱持著以人為中心的態度來面對這樣的問題,還是存在著化解的可能性。

  2017年是「出版文化產業振興五年計畫(2017-2021)」開始的第一年,在上一期的五年計畫(2012-2016)中,首次提到了培育地方出版部門的議題,雖然這具有正面肯定的意義,但同時也有大邱出版業園區籌備建造預算的負面問題一併發生。此外,除了均衡培育地方出版、援助地方書店或出版社的租賃費等辦法,我認為還需要更多、更直接的援助。另外,地方出版社的書籍流通本身就是一大負擔。由於出版業的書籍流通主要以坡州或首爾為中心,地方出版社時常會出現因書籍訂購量少,物流費用反而比書籍本身的價格還要更高的情況。就如同地方新聞一樣,書和新聞都不是只在地方銷售而已,為了向全國的讀者販售書籍,結構性地實質補助物流費用是必要的。

  韓國人的年讀書率(74.4%)雖然與O E C 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的平均值(76.5%)相近,其中16至24歲的讀書率(87.43%)還是O E C D國家中最高的,但55至64歲的讀書率(51%)卻最低,顯示雖然有許多青少年會閱讀書籍,但年紀愈大、尤其到了老年階層,閱讀書籍的人數就迅速地減少。青少年大多是為了考試和成績而讀書,這樣子的閱讀實在令人難受。韓國持續朝著擁有不愉快閱讀經驗的社會演進,並且成為O E C D所有國家中工作時數第二長的國家,也因此無法確保民眾有可以閱讀書籍的時間,更連帶導致55至64歲間的讀書率跌落至最低。這正是民眾無法透過閱讀書籍反思自己的人生,並享受文化生活(人文涵養)的原因吧!在地方上進行出版活動的我在使用公共圖書館時,就時常思考著可以朝什麼方向努力,來建造已退休的民眾可以閱讀更多書籍的環境(大字書、有聲書),以及如何與這些民眾一同擴大讀書生態體系。人工智慧是透過自我學習的方式,獲得並擴展可以解決眾多問題的能力,就如同人類是透過閱讀與討論的方式,來瞭解並尋找可以解決天地間問題的方法。

  最後,想要問問大家人生中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呢?對我而言,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幸福」,是能夠一同實現我的幸福以及我所屬社群的幸福。山鷹的書就是以這樣的想法為根基,製作出版成形的。山鷹的書籍並不是已經完成的烏托邦,而是存在著想像與希望,期望能夠有助於人們創造好的世界。各位臺灣的讀者,希望你們在閱讀山鷹橫衝直撞的十年時會覺得有趣,也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聲援以旅程中的幸福為目標前行的山鷹、為山鷹加油,並祝福與書在一起的各位讀者都能夠幸福。
 
致臺灣讀者
山鷹社長姜洙杰致敬

序言

為「地方」朗讀書籍的男人


  名為「山鷹」的出版社創始於2005年,其發展狀況可由圖書目錄說起,從圖書目錄可以得知,山鷹出版社持續出版與地方相關的書籍,其中當然包括許多與釜山有關的書,從中我們可以瞭解到山鷹出版社的主體性。山鷹出版社作為釜山在地出版社,持續地出版與釜山相關的書籍,然而這對出版社營運而言有利有弊,有時也會因此產生困難。

  在韓國,「地方出版」存在相當程度的困難,必須要將地方的內容元素呈現在書中,但這些元素要作為商品的販賣內容著實有些吃力,終究必須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點。如果想要長久地將出版社支撐下去,就得好好地掌握住兩者間的平衡點。

  出版社所販賣的書籍必須是在十年、二十年之後仍有價值的書,就算只是存放在圖書館裡的書,也必須是有價值的書。關於「書」,我認為書至少能夠使一個人感到滿足,可以讓作者感到滿足,但如果能讓許多人有同感,並且都能閱讀到的話不是更好嗎?能夠擁有長久生命力的書才是好書。

  我之所以會創立山鷹出版社,也是因為想與地方居民更加接近,同時也希望能夠凸顯韓國社會中的問題,並且出版對社會有所幫助的書籍,哪怕只有一丁點的幫助也好。出版社就是要出版好書,並將書的內容傳遞給讀者,我們是抱著「閱讀我們出版的書籍,讀者可以創造出美好世界的話就好了」的想法來做出版。這裡的讀者不僅是指現在的讀者,也包含未來的讀者,就像在一百年、兩百年前所出現的書,對現在的人們仍舊產生影響一樣,我們希望自己出版的書也能夠為一百年、兩百年之後的人們帶來好的影響。因此,如果讀者能夠幸福地閱讀書籍,我們也可以幸福地出版的話,真的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呀!
 
二○一五年十月
姜洙杰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對「釜山」這個地點的連結感是比較陌生的,因為我對韓國的了解大多停留在流行文化層面,對於它鄉間的風土人情知之甚少。因此,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台灣的鄉野精神」與「釜山的地方特色」進行對話或連結的?這中間的文化衝擊或相互啟發,肯定會是本書的一大看點。我期待看到一些非常具體、非常「在地化」的細節描寫,比如當地人特有的飲食習慣、獨特的市場氛圍、或是某個只有當地人才知道的隱藏景點。如果作者能用文字構築出一個立體的空間感,讓我彷彿身歷其境,感受那裡的氣味和溫度,那就太棒了。畢竟,旅行文學或文化觀察的精髓,就在於捕捉那些難以言喻的「氣氛」,而不是單純的資訊羅列。希望這段異地經驗的描寫,能帶給我一些耳目一新的衝擊。

评分

說實話,我對出版社這個主題其實沒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印象,但「山鷹出版社」聽起來就很有個性,不是那種大集團的流水線作業,比較像是有著自己獨特堅持的小型獨立媒體。我比較在意的是,作者如何處理這種「生存」的課題。出版業,特別是現在這個數位內容爆炸的時代,要如何站穩腳跟,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希望看到的不是一連串艱澀的產業分析,而是能帶點人味、帶點血淚的真實記錄。例如,他們在選擇題材時遇到的掙扎、跟印刷廠的周旋、或是跟越來越難搞的通路商溝通的點滴。如果能把這些幕後的故事,用一種比較詼諧或者感性的方式包裝起來,讓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能理解到,每一本書的問世背後,都蘊含著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這種「幕後英雄」的視角,總是特別吸引我,它讓我們看見,在光鮮亮麗的書頁之外,還有一個充滿熱情與挑戰的戰場。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說真的,挺有意思的,那種帶著一點復古又有點手繪風的感覺,立刻就能把我從都市的喧囂裡拉出來,帶到一個比較慢活的角落。光是看著書名裡的「鄉野」兩個字,我就忍不住開始想像,裡面是不是會有那種清晨的露水、泥土的芬芳,還有那種人情味濃厚的小故事。我特別期待那種關於在地生活、手作事物,或是隱藏在巷弄間的傳統技藝的描寫。希望作者在文字的鋪陳上,能用更細膩、更貼近生活的筆觸,把那種「幸福」的真諦,不只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能透過真實的人物互動和場景描繪,讓我這個平時忙於趕火車、滑手機的現代人,能夠稍微停下來,感受一下那份樸實的美好。畢竟,在現在這個什麼都講求效率的世界裡,能找到一處心靈的避風港,遠比什麼都來得重要。而且,「釜山」這個元素,如果能跟「鄉野」做一個有趣的對比或融合,那更是令人期待,也許是從都市的繁忙中抽離後,在一個看似平凡的地方,重新找到了生活的重心和熱情,這種轉折的描寫,往往最能打動人心。

评分

我對這本書的「電子書」版本比較有疑問,因為這種帶有濃厚地域色彩和視覺元素的書,通常實體書的紙質和排版會更顯質感。不過,既然是電子書,我會很在意它的閱讀體驗設計。排版是否流暢?如果書中有提到任何地方的特色照片或是手繪插圖,在數位媒介上的呈現效果如何?會不會因為電子化的關係,讓那些原本想要營造的「鄉野氛圍」打了折扣?雖然說內容才是王道,但在這類型的非虛構創作中,視覺呈現往往是增強沉浸感的關鍵要素。我希望電子書的版本在技術層面上能做到盡善盡美,讓讀者即便透過冰冷的螢幕,也能感受到作者想要傳達的那種溫暖和真實。總之,我期待這本書能提供我一個逃離日常、獲得心靈滋養的機會,同時也能滿足我對獨立媒體運作的好奇心。

评分

從書名來看,這本書似乎在探討「幸福」的定義,但它又被放在「生存」這樣一個比較現實的框架下。這點讓我產生了很大的興趣。真正的幸福,是不是必須要在經歷過一番掙扎與考驗之後才能獲得?或者說,在艱困的環境中,人們是如何定義和實踐屬於自己的那份「小確幸」?我希望作者在敘事中,不要過度美化困難,而是誠實地呈現「堅持」背後所付出的代價。例如,當理想與現實發生衝突時,他們是如何取捨的?是為了生存而暫時妥協,還是始終堅守初心?這種內在的拉扯,才是最能引起讀者共鳴的。如果能透過這些出版社同仁的奮鬥史,讓我對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小小的挫折有更豁達的看待,那麼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遠超過一般的心靈雞湯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