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 (電子書)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安妮.博吉爾
图书标签:
  • 阅读障碍
  • 读书习惯
  • 阅读心理
  • 拖延症
  • 书单
  • 自我剖析
  • 文学反思
  • 阅读体验
  • 电子书
  • 阅读困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有個國三老師,6年來看了6遍《暮光之城》。但她說:「請不要告訴我的學生。」
  ◎有個讀者沉迷於描寫消防隊的言情小說,封面上得有猛男,她還堅持只看紙本。
  ◎作者15歲就買了一本粉紅色的《簡愛》,但直到10年後才翻開。
  ◎一堆列為「必讀」的文學巨著、當代小說,我幾乎沒看過,這樣算喜歡閱讀嗎?
 
  還有人承認,這輩子從沒看過超過300頁以上的書;
  或者,高中時期老師指定某些文學名著寫報告,他連書都沒看就拿到高分。
 
  以上這些非常私密的閱讀經驗,
  都來自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的「讀癮者的告解」。  

  她所創立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本以引領閱讀潮流為目標,
  卻吸引了很多讀者分享:「我幾乎沒有跟任何人說過這件事……。」

  像是,「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或是4年前從圖書館借了書,到現在都沒還,所以再也不敢去那間圖書館;
  還有的在床頭上放了一本書,一擺就是3年,期間一次也沒翻開過;
  更有人自承,這輩子就是沒有辦法喜歡女作家的作品。

  幾年累積下來,她決定把這些關於閱讀的私密全部攤開,
  讓讀者們知道:原來不是只有我這樣!
  所以,閱讀者呀,你並不孤單。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當朋友失戀、失業或沮喪煩惱,我們可能會想送他一本書,喔,或是兩本,
  但,那其實是我們的「自認為」和「專制蠻橫」罷了。
  如果我們不應該對朋友的生活方式指手畫腳,送書也可能代表同樣的意涵。
  「當你越是努力的推薦一本書,對方就越不可能真的去看」。特別是對你的小孩。
 
  ◎相較於時間,你更需要的是期限
  「沒有期限」,天呀,這會為閱讀者帶來多大的不同。
  假如你不需要在期限之前,讀完一堆書,那麼你還能讀那麼快嗎?
  你真的還會讀嗎?我很懷疑。
     
  ◎書其實不用選,會「自己找上你」
  在想把舊房賣掉時,作者和丈夫讀了《FBI談判協商術》,最後售價比預期還高;
  當兒子重病,作者讀了《21世紀天國導論》,學會「從此刻起,用對的方式好好活著」;
  在要去佛羅里達旅遊前,作者正好讀了《不知所終的地理》,得知更多景點……
  這些書,都不是刻意去找的,但書就是那麼奇妙,會「自己找上你」。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藉著書本,我們能「預習」不少人生經驗,
  諸如墜入愛河、痛苦分手,或是離家讀大學、找到新工作、和室友起衝突。
  當相同情節在生命中真實發生,反而更加意義深遠,令人回想起自己曾經的體驗。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單純閱讀固然很好,「但如果沒有記錄讀過的東西,我就會全部忘記」,你也這樣嗎?
  透過書寫閱讀日誌,你會發現自己真正的想法、閱讀習慣、個人偏好……
  閱讀日誌意外成了探索自己的工具,讓我們窺見自己如何度過人生。
 
  「什麼?你也是?」我以為只有我是這樣。
  你也是跟我一樣的讀癮者嗎?其實你並不孤單。

各界推薦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臺師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陳昭珍
  「獨角獸計畫The Unicorn Reading Project」發起人/李惠貞

  「這本富有哲思的散文集提醒了我們,即使對於最疲憊的閱讀者來說,也沒有什麼事比迷失在好書中更快樂。《讀癮者的告解》是一場迷人的探險,訴說了書本如何娛樂、挑戰、改變我們。它呼籲我們要帶著喜悅繼續閱讀,並思索讓我們無法這麼做的原因。如果你自認是愛書人,就一定要讀這本書!」──艾莉兒.羅紅(Ariel Lawhon),《我曾是安娜塔西亞》(I Was Anastasia)作者

  「愛書的人一定會很享受《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讓我們想起了形塑我們人生的書本(可能還會在清單上多加幾本)。」──安妮.史賓斯(Annie Spence),任職於中西大學圖書館、《親愛的華氏四百五十一度:書堆裡的愛與心碎》(Dear Fahrenheit 451: Love and Heartbreak in the Stacks)作者

  「安妮.博吉爾的新書是一封寫給閱讀生活的情書,充滿溫度、魅力和智慧,一如她的讀者們所期待的。我在書中找到了我自己,還有閱讀上的夥伴,我相信你也會。」──賈瑟琳.傑克森(Joshilyn Jackson),紐約時報暢銷書《幾乎是姐妹》(The Almost Sisters)作者

  「這本散文集既私人又有趣,就像書本繪製成的自畫像,編織了她過去和現在的閱讀樣貌。本書是她對於書本的迷人觀點,不只是享受好故事的方法,也告訴我們如何成為完整的人。她相信,在我們需要的時候,書本總有辦法來到我們身邊;我們的閱讀生活都需要這本書。」──凱瑟琳.葛里森(Kathleen Grissom),《廚房屋》(The Kitchen House)作者

  「愛書人一定會喜歡這本書,作者睿智的評論會使我們一邊笑,一邊點頭贊同。無論你是一口氣看完,或是反覆重讀,本書都將讓你對自己獨特的閱讀生活充滿感激。」──莎拉.麥肯錫(Sarah Mackenzie),《朗讀家庭》(The Read-Aloud Family)作者、主持播客節目《朗讀的復興》(Read-Aloud Revival)

  「書本使我們成為現在的自己,也讓我們變得更好。安妮.博吉爾精彩的散文集《讀癮者的告解》是愛書人的人生旅程,將使我們再次愛上書本。」──珍.蒙特(Jane Mount),「理想書架」創辦人、《戀書癖:給愛書人的插畫雜記》(Bibliophile: An Illustrated Miscellany for People Who Love Books)作者
 
書籍簡介:在文字的迷宮中尋找真正的自己 書名: 讀癮者的告解:文學巨著幾乎沒看過;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有本書買了十年才翻開……怎樣?我就是正宗的讀癮患者 (電子書) 書籍核心主題: 本書並非探討如何成為一個「高效閱讀者」或「知識淵博的學者」,而是深入剖析當代閱讀文化中一個日益普遍、卻又常被忽視的群體——那些對「書」懷抱著深厚情感,卻在實際閱讀行為上屢屢受挫的「讀癮患者」(Book Addicts in Theory, Not Practice)。 這是一部誠實、幽默且極具共鳴感的自白錄,它挑戰了社會對「閱讀」的僵化定義,並試圖為那些擁有數百本待讀清單(TBR List)、沉溺於購書的儀式感、卻無法完成任何一本巨著的人群,提供一個喘息和理解的空間。 --- 第一部:書櫃的哲學與儀式感——擁有勝於閱讀 在現代社會中,「擁有書」似乎已經取代了「閱讀書」成為一種身份的象徵。本書首先從這個現象著手,細膩描繪了「讀癮者」的日常: 一、購書的狂喜與囤積的安慰: 我們將深入探討書店和二手市場對讀癮者的致命吸引力。這種快感並非來自於書中的知識,而是來自於「潛力」——書頁裡封存著無限的可能性、未來的自我修正、以及一個「我終將成為的讀書人」的形象。章節會詳述「待讀清單(TBR)」如何成為一種自我期許的儀式,以及隨之而來的「新書焦慮」(New Book Anxiety)——害怕一旦翻開,美好的想像就會被現實的文字品質或自身的注意力分散所打破。 二、裝幀的迷戀與實用主義的背叛: 本書探討了我們如何被書籍的物理屬性所蠱惑:精裝本的重量、書脊的設計、燙金的字體。這些外在的美學,往往比康德或普魯斯特的哲思更能激發我們的購買慾。我們會剖析這種對「閱讀氛圍」的執著,如何讓我們錯失了閱讀的本質——與作者思想的深度對話。 三、電子書時代的矛盾: 儘管擁有電子閱讀器,能夠儲存數千本書籍,但對於真正的讀癮者而言,這種便利性反而加劇了焦慮。沒有實體書的堆疊,如何證明自己對文學的熱愛?我們探討了數位閱讀中「完成度」的缺失感,以及為何翻閱紙質書時的那種「翻頁聲音」成為了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第二部:閱讀的陷阱——完美主義與時間的幽靈 本書的第二部分,將焦點轉向那些實際嘗試閱讀時所遇到的內在障礙。這不是意志力的問題,而是一種根深蒂固的「完美閱讀期待」所致的自我設限。 一、對「巨著」的敬畏與逃避: 為何《戰爭與和平》、《追憶逝水年華》總是被擺在書櫃最高層?本書認為,對於讀癮者來說,這些文學巨著代表著某種「知識上的奧運金牌」。它們的篇幅和被賦予的文化重量,讓人產生強烈的「必須全神貫注,不可分心」的壓力。一旦發現自己無法達到這種理想的閱讀狀態,便會選擇擱置,以保留其在想像中的完美。 二、期限的悖論:沒有期限,就沒有開始: 我們分析了「沒有期限」如何成為拖延的溫床。人類似乎需要一種外部壓力來啟動行動。當一本書的閱讀完全取決於自身意願時,它就失去了急迫性。章節將幽默地描述那些試圖設定閱讀計畫,卻總在第二天就宣告失敗的荒唐場景。 三、中途而廢的合理化: 本書對「讀完一本書才是完整閱讀」的社會觀念提出了挑戰。我們探討了「淺嚐即止」的價值——有時,讀完前五章或中間一個精彩段落,所獲得的心靈震撼,已經足夠。讀癮者常因無法「完美」吸收全書內容而感到罪惡,本書旨在解放這種罪惡感,提倡「夠用就好」的閱讀哲學。 --- 第三部:告解與和解——重新定義「閱讀」的邊界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帶領讀者從自我的批判中走出,開始與自己的閱讀習慣和解。 一、從消費到參與:從「擁有」到「接觸」的轉變: 本書提出,讀癮者或許根本不是「閱讀者」,而是「潛在知識的愛好者」。我們的熱情在於「可能性」的探索,而非「完成度」的達成。我們鼓勵讀者將注意力從「我還沒讀了什麼」轉移到「我接觸了什麼」。也許花費十年才翻開一本書,但當你翻開的那一刻,你正在以最適合你的節奏與作者相遇。 二、碎片化時代的閱讀生存術: 面對現代生活的碎片化,本書提供了一套非功利性的應對策略。例如:將「讀書」的定義擴展至閱讀專業文章、精華摘要、甚至只是瀏覽作者的生平介紹。每一次與文字的接觸,都是對「讀癮」的一次餵養,即使它不是一本書的完整閱讀。 三、尋找同類:社群的力量: 本書的結尾,不再是孤單的懺悔。作者邀請所有「正宗讀癮患者」們放下包袱,承認自己就是這樣一種矛盾的生物——熱愛書本的氣味勝過內容的深度,享受購書的儀式勝過閱讀的毅力。 這本書是寫給那些在書櫃前感到無力,卻又無法停止購買書籍的人們的一封溫柔情書。它不提供快速解決方案,只提供理解:你不是一個失敗的讀者,你只是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在與文學共存。 閱讀的樂趣,從來就不該只屬於那些讀完經典名著的人。 目標讀者: 所有擁有龐大TBR清單卻常感到愧疚的愛書人;熱衷於書店購書儀式但閱讀效率低落者;認為自己「應該」要讀更多書,卻總是在第一章卡住的知識探索者。 這本書不教你如何讀完《戰爭與和平》,它教你如何與那本《戰爭與和平》和平共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安妮.博吉爾(Anne Bogel)


  提到自己的寫作和人生觀,安妮引述了美國詩人愛蜜莉.狄更森(Emily Dickinson)的句子:「我居住於無限可能。」她擅長用嶄新的觀點來探討舊的想法,並呈現給讀者,讓他們也有全新的體驗。

  2011年,安妮創立了她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Modern Mrs Darcy)。這個部落格並不屬於任何既有的分類(雖然她很樂意被描述為「給書呆子的生活風格部落格」),然而,卻很快的吸引了許多聰明、有想法的追隨者,他們都喜歡安妮用嶄新角度探討舊思想的風格。

  安妮的讀者都喜愛閱讀。雖然「現代版達西太太」的主題不完全是書籍,安妮卻時常書寫有關書本和閱讀的內容,因此她的書單是非常熱門的文章之一。在讀者、作者和出版商心目中,她也是引領潮流的人。2016年,她主持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What Should I Read Next?),這個熱門節目致力於媒合讀者與好書、閱讀治療,以及所有和書籍本身與閱讀相關的事。

  安妮和丈夫與4個小孩,目前住在美國肯塔基州的路易斯維利市。

譯者簡介

謝慈


  臺大外文系畢業,臺大翻譯所在學,熱愛文學與翻譯。
  歡迎來信指教:r03147001@ntu.edu.tw
 

图书目录

國外盛讚
推薦序一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鄭俊德
推薦序二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蘇琳達
前 言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1. 「什麼?你沒看過這些文學名著!」(我也是耶)
2. 書會「自己找上你」
3. 人都需要一本「讓我落淚」的書
4. 與書為鄰,於是習慣讀點什麼
5. 你幾歲遇上第一本欲罷不能的書?
6. 一個讓朋友羨慕(嫉妒)的小小書櫃,你有嗎?
7. 出發吧!為了讓書裡的情景成真
8. 愛書之人的最佳裝潢法則
9. 建議書單?我沒有耶
10. 書蟲的煩惱是一種快樂
11. 現在的我是過去諸多閱讀的總和
12. 相較於時間,我更需要期限
13. 深刻的「片尾彩蛋」──致謝
14. 閱讀的成長,成長的閱讀
15. 逛書店──不是網路上的
16. 找到失散多年的閱讀雙胞胎
17. 每一次重讀,都是初次閱讀
18. 愛書人的愛書方式都很有理
19. 年、月、日……為閱讀留點紀錄
20. 閱讀者的靈魂之窗──書櫃
21. 不只是單純閱讀,而且是……

致謝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72087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0.7MB

图书试读



  「書那麼多,該看哪一本?」
  「你能推薦一本好書嗎?」

  正因為我是作家──眾所公認的書蟲──對書本充滿熱情,所以人們總會這麼問我。我談論書籍時,就彷彿那是我的職業一樣,而以某種角度來說或許也沒錯,畢竟我每天都會推薦書本。

  每當讀者告訴我,他們想找些好書來讀,這聽起來都不是太複雜的問題,也不是很過分的要求。我可以想像他們所為何來,畢竟我也曾經歷過這些。或許他們才剛看完一系列平庸的書,也可能好一陣子沒讀任何東西了;或許他們陷入選書的泥淖,失去了為自己挑本好書的信心……他們沒有心情做選擇,只想得到萬無一失的答覆──一本他們肯定會喜歡的書。

  然而,沒有任何圖書館或書店有名為「好書專區」的書架,即使有,對於好書的定義大概也和我們要談的不同。那些書架上或許會有看起來很厲害的精裝書,包含了上百本西洋文學的經典,例如柏拉圖(Plato)、西賽羅(Cicero)、但丁(Dante)等名家著作。這類的世界名著很容易找到,卻不是我們尋找好書時的目標;我們想要找的書,是能讓我們想起閱讀初衷的書,內容精彩,就像是特別為我們個人所寫的。這些書帶給我們嶄新的思考和觀點,以及意想不到的感受,一旦開始閱讀,就捨不得放下,亦捨不得和其中的角色道別。直至閱畢闔上的那一刻,我們會感到滿足與感恩,想著:「真是本好書啊。」

  假如在餘生之中都能夠只閱讀好書,我自然會感到快樂。但要找到好書──無論是幫自己或其他讀者──並沒有那麼容易。對不同的人來說,「好書」的意義不盡相同。當我們談論閱讀時,通常都聚焦於書籍本身,但以閱讀的體驗來說,讀者的積極參與也很重要。

  在為你找到一本好書前,我必須先知道一些事:在文字的世界,你想要追尋什麼?什麼樣的主題會激起你的共鳴?你希望透過文字,拜訪哪些地方?你想在書本中認識什麼樣的人物角色?你曾希望哪個故事永遠不要結束嗎?你上次用力摔書是什麼時候?

  如果不知道你對「好書」的定義,或你是什麼樣的讀者,那麼乍看簡單的找書任務,其實非常困難。若想為你找一本好書,我不僅得足夠了解眾多書本,更必須對你有所認識。

  書本只是印在白紙上的文字,我們可以放在書架上、用碎紙機絞碎,或是運送到世界各地。書本是我們可以買賣的商品,有些甚至價值不斐,有些則會被裝箱放在地下室裡慢慢發霉。儘管我們會借書也會丟棄書,但狂熱的書蟲都知道,書本絕不局限於物質世界,紙頁上的文字可以將生命賦予至書中的世界。每每想到自己書架上任何一層的藏書裡,蘊藏著多少角色、故事和想法,總是讓我驚嘆不已。

  對於讀者來說,我們買賣或借閱的書籍都不只是物品而已,而是向我們招手的機會和可能性。當我們閱讀時,會和書本建立(也可能無法建立)非常私密的個人連結。有時候,這樣的私密性甚是惱人,增加了為特定讀者找到專屬好書的困難性;有時候,挑選要讀的書就像進行一場辯論,尤其在你立於書店的走道上,或是審視圖書館的書架,又或者打量著床頭櫃上逐漸加高的書堆時,但你只不過是想要找到一本好書,讓你可以在幾個小時、幾天、或幾個星期後,一邊闔上書一邊心想:「這本書太棒了。」

  我們想要的只是一本好書,但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在開始閱讀之前,我們都沒辦法知道一本書對我們會有什麼意義,所以我們只能放手一試:有時會選到不對的書,這是閱讀的風險;有時會讀完一系列平庸的書,發覺自己彷彿陷入泥淖;有時會讀到一本很棒的書,可惜時機不對──縱使是同一本書,仍會對每個人帶來不同意義,身處不同的生命階段亦會如此。

  閱讀的體驗很個人,有時也很棘手。(和一般的商品不太一樣,對吧?)我們是閱讀者,因此書本在我們的人生和生命故事中都至關緊要。對我們來說,閱讀不只是興趣或打發時間,而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我們了解與書本相關的種種喜怒哀樂:在出發度假前,等不到圖書館預約借書的心痛;在正式出版日的前三天,就在附近獨立書店發現露易絲.佩妮(Louise Penny,加拿大偵探小說作家)新書的激動;花了好幾個小時享受一本書後,卻發現結局很糟糕的痛苦;以及在對的時間恰巧遇到對的書,所帶來的喜悅。

  閱讀並沒有舉世皆然的標準,於是閱讀者會面對各種難題,卻也體驗到無盡的快樂。在本書裡,我們將探索閱讀的個人性,包含:什麼形塑了閱讀者、我們為書本帶來了什麼,也會發掘如何閱讀、如何挑選好書,以及讀了沒那麼好的書會有什麼結果,並探討為什麼有些書能引起如此強烈的連結,一窺其他人的閱讀體驗。我們將享受其中的每一分鐘,因為這是我們的本性使然──能夠和閱讀的同好共處,是多麼幸福的事啊!

推薦序

我們找書,書也找我們

知名粉專「閱讀人」主編/鄭俊德


  我是閱讀人,現在主要的工作就是推廣閱讀,甚至將閱讀作為我的工作正職。

  也因為慢慢累積出百萬社群的聲量,認識的人與網友也漸漸多了,常常遇到網友寫信問我書單,希望我能提供一些解惑良方,來解決他們當下的問題與困擾。

  這些問題五花八門,從感情問題、人際關係、生涯規畫,甚至到電磁學、經濟學這些我完全不擅長的專業領域。

  一開始我還真的很用心幫忙找些書單,生怕辜負了「閱讀人」這個名號,待終於花上些時間找到幾本書名寄了過去,卻收到謝謝後就沒了回音,我心想是我給錯書單了嗎?還是這是現代人冷漠的正常反應?

  這樣的疑惑一直在我心中揮之不去,直到後來我在某本已經忘記書名的作品中找到答案,印象中這段話的含意是這樣的:

  「這世界其實最不缺建議,最缺的是明知道答案,卻還希望從別人嘴裡說出來。事實上,我們要尋求的不是答案而是認同,別人給越多建議,我們反而覺得厭煩,因為我們只希望在當下有人願意傾聽,或是猜到我們心底的聲音。」

  我們在閱讀中找自己,找的不是絕對的答案,而是我們認同的答案。

  我用這樣的思維,重新回顧我過去似乎會錯意的好心,決定換個建議的方式:我會問他住哪裡,再把離他家最近的圖書館找給他,請他走一遭,花一個下午就行,然後,往自己心有靈犀的書櫃走去,隨意翻翻不用細讀,把書當作算命般的籤筒,接著有些答案會自然浮現,你想要的書會主動出現。

  起初網友笑了,他說這樣好像把圖書館當廟宇,之後有些網友嘗試完,寫信告訴我他們後來哭了,因為他們真的得到了安慰,也找到了書。

  所以,當我收到《讀癮者的告解》這本書的推薦邀請,翻開內文,我很快的就被書中的其中一段章節所吸引,因為剛好就提到了書會「找上我們」。

  作者分享了自己逛圖書館或是書店時,不會特別規畫要讀什麼,也沒有特定的閱讀順序,然後總是在對的時間點,讀到對的書,神奇的事往往這樣發生著。

  是巧合還是命運?其實我不太相信吸引力法則,因為《祕密》(The Secret)這本書裡頭的吸引力論點實在太玄妙;但是對於書本主動找到我們這件事,我卻深信不疑,因為我自己試了又試,幾乎每次都靈,我們與書本的相遇似乎是冥冥之中安排好的。

  在我不快樂的時候,我遇到了另一個更不快樂的作者,反而藉由他的書中故事得到安慰;在我有點懈怠的時候,從另一個有限生命的勵志作家文筆中,激起對時間的珍惜;當我似乎對未來有點茫然時,剛好就有些書中的話語鼓勵我堅持下去。

  現在的你,拿起了這本書,讀了我這篇推薦序,或許也是冥冥之中,剛好這本書有些話要告訴你。

  如果此刻的你,有些問題想問,卻又不知道要到哪裡找答案,我會鼓勵你打開手機的地圖應用程式,找找附近的書店或是圖書館,我想對的書就跟對的人一樣,總會主動找上你,就像是這本書一樣。

沒有人打開禮物,不是心懷希望

「Linda Estoy En La Luna 琳達讀讀書寫寫字」粉專版主/蘇琳達


  「我熱愛閱讀,更深知書本形塑我們的意涵,無論是現在的我們抑或過去的。之於閱讀者,變老最棒的事,就是我們不會失去曾經的閱讀經驗──有時我們會深切的懷念過去的樣子,有時則覺得過往有些不忍卒睹,但一切都不曾消逝,仍是我們的一部分。」

  本書作者為美國知名部落客安妮.博吉爾,擁有4個孩子的她,2011年創立了自己的部落格:「現代版達西太太」。特別的是,有別於其他爭奇鬥豔的部落客,她簡單真誠的透過推薦書籍,吸引了許多熱愛文字的書蟲們。2016年,她更主持熱門播客節目《下一本該讀什麼?》,進一步用閱讀串起讀者的生活。

  誠實的說,這是一本會令人看了大喊過癮的好書,因為作者毫無保留的寫下書蟲的生活點滴,例如:我們可以廢寢忘食的看完一本書、永遠有看不完的書單、不知道該如何整理快要爆炸的書櫃、常常無法在期限內看完書,或是渴望在書店裡工作。因此,每個閱讀當下,都會讓人不禁直呼:這不就是我的生活嗎?

  很慶幸自己是個愛書人,儘管人生只有一次,我卻能觸摸1,000個別人的故事,陪著他們笑與淚。換言之,閱讀寫作就像不著痕跡的魔法師,輕輕緩緩的翻轉我那原本平凡無奇的生命,讓它醞釀出溫婉的花朵。

  28歲,那場痛徹心扉的失戀,促使我一個人展開環島旅行。謝謝當時臺東熱情的民宿老闆娘,悄悄放了《公主向前走》(The Princess Who Believed in Fairy Tales)在我床頭,使我明白王子不代表幸福,任何愛情都無法犧牲自己,我才是生命的主人。同時,我也把這段經歷寫下,參加張曼娟老師「時間的旅人」的徵文比賽,很幸運的得了佳作。

  32歲,那場措手不及的意外,使得我左手開放粉碎性骨折,心懷恐懼的躺在床上整整三個月,更復健將近一年才讓自己恢復正常生活。不過,這場看似災難的經歷,其實是一切恩典的開始,讓我又能靜下心看書,開始重拾文筆,參與教會文字服事。

  今年2月,為了記錄自己看書的心得,我創立「Linda Estoy En La Luna琳達讀讀書寫寫字」這個粉專,意外獲得許多粉絲喜愛,認識許多愛書人、書店老闆及出版社,並和好友一起創立公眾號寫文,擁有自己的專欄網頁,也因此有這機緣,與每個正在看書的你,一起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人生無常,走著走著,不知道接下來會如何。但是,我明白無論高山低谷,或哭或笑,閱讀寫作總是伴隨著我的每個生活點滴。我一點也不孤單,因為如同愛人的它,讓我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去愛、去珍惜每個人,不再是個關在象牙塔中自憐自艾的女孩。

  世界有各種不同的模樣及角度,每個人內心都有屬於自己的小宇宙,當下我們或許不能明白每個經歷,上天究竟要教導我們什麼功課?不過,我會開始選擇相信:人生終究是一份禮物,抱怨無濟於事,要滿懷希望的打開它,唯有你毫無畏懼的往前,繼續讀著寫著,才有恍然大悟的一天。

  最後,祝福每個閱讀這本書的你,從現在起,展開一場屬於自己的華麗冒險吧!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有一種奇特的療癒效果,它提供了一種「被理解」的舒適感。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只有我這麼誇張?買了書,拆了封,認真看了前三頁,然後就開始無限期延後閱讀計畫?當我看到「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這句話時,我簡直要拍案叫絕!沒有外部監督或強制性的截止日期,我們的拖延症就會立刻啟動最高防禦機制。我甚至會設定一個虛擬的「朋友借閱期限」,告訴自己下週一定要還給他,結果那朋友根本不知道這本書在他手上!這反映出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假設性」的承諾,對自己敷衍了事,卻對外人表現得一絲不苟。這本書,或許不是教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閱讀,而是教我們如何寬容地對待自己那個「永遠在開始,卻永遠在延期」的閱讀靈魂,這份坦誠和自省,才是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评分

哇,這本書光書名就戳中我了,根本就是在講我本人啊!我大概是書店的忠實客戶,對那些封面設計精美、裝幀有質感的書特別沒抵抗力,常常是看到「新書上市」就忍不住掏錢,然後帶回家之後,它們就在我的書櫃裡開始積灰塵。我的「待讀清單」大概比我的人生待辦事項還長,而且那清單的更新速度,比我唸完一本的速度還快。有時候翻開一本,讀個幾頁,覺得作者的文筆好像不太對我的味,或者故事線太過複雜,立刻就會被手機、被窗外的鳥叫、被肚子餓的感覺給拉走,然後就順理成章地擱置了,心裡還會安慰自己:「沒關係,留著以後慢慢看。」結果那個「以後」可能永遠不會來。看到書名那個「讀癮者」的自嘲,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本能引起共鳴的作品,那種對閱讀的渴望與行動力之間的巨大鴻溝,是許多愛書人共同的痛點,光是想像作者怎麼細膩描寫那種「想讀卻讀不完」的焦慮感,我就覺得值回票價了。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同志般的集結號令,讓我們這些愛買書卻不愛讀書的怪咖,終於能找到組織了。

评分

你們有沒有那種經驗?就是剛好在跟朋友聊天時,提到某本經典大部頭,然後為了避免被貼上「假文青」的標籤,就會趕緊買下來,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品味和學養。我就是標準的「社會性閱讀」受害者。我買書,很多時候是為了跟人對話,而不是真的想跟書對話。例如,當大家都在討論某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鉅作時,我的架子上當然不能空著,所以我就會迅速入手,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一旦社會熱度過了,那本書就會迅速被打入冷宮,因為它失去了「社交貨幣」的價值。這本書要探討的,或許就是這種現代人閱讀焦慮背後的虛榮心驅動。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分析那種「我應該讀完這本書」的道德壓力,以及當我們最終放棄時,那種複雜的自我譴責情緒,那種感覺,就像背負著一生的罪惡感,只因為沒有在某個截止日期前讀完某個設定好的目標。

评分

講到買書的執念,我簡直是個活生生的案例。有時候走進誠品,不是真的有目標要找哪本書,而是純粹想沉浸在那個紙墨香和知識的氛圍裡。看到限量版、首刷版,那種「錯過就沒了」的恐慌感就會驅使我下手。我有一個書櫃,是專門放那些「還沒拆封」的書,那個書櫃的厚度,可能比我真正讀完的書加起來還要驚人。我甚至會花時間研究一下不同出版社的裝幀風格,有時候買書的動機,比讀書本身還複雜。然後,最尷尬的就是,有些書放了五年、七年,連塑膠封膜都還沒拆,直到某天心血來潮想換個書櫃擺設時才赫然發現它的存在,那種感覺,就像發現一個塵封已久的秘密一樣,既愧疚又好笑。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破了這種「儀式感」的消費行為,它讓我們意識到,對很多人來說,擁有書的意義,遠大於讀書本身,這是一種深層的、文化上的囤積癖,非常值得被深入探討和解剖。

评分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書名似乎也暗示了我們這個時代資訊過載的困境。以前的人,書籍是稀缺資源,每一本書都彌足珍貴,讀者必須全神貫注。但現在呢?訊息爆炸,各種聲音、各種通知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書籍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我們習慣了短影音、快速瀏覽、跳躍式閱讀,一旦面對需要沉澱心神、長期投入的長篇文本,大腦反而產生了抵觸情緒。這就像我們被訓練成只能吃速食,突然要你正襟危坐吃一頓傳統的、需要慢工細活的家常菜,身體會本能地排斥。因此,那些「看不完」的書,其實是我們大腦對抗碎片化時代的最後堡壘。我期待作者能剖析,在演算法主導的閱讀環境下,如何重新找回那種「願意為一本書停下來」的專注力,那種專注力,現在比黃金還稀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