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這本書光是書名就帶有一種奇特的療癒效果,它提供了一種「被理解」的舒適感。我常常在想,是不是只有我這麼誇張?買了書,拆了封,認真看了前三頁,然後就開始無限期延後閱讀計畫?當我看到「沒給期限,一本書也看不完」這句話時,我簡直要拍案叫絕!沒有外部監督或強制性的截止日期,我們的拖延症就會立刻啟動最高防禦機制。我甚至會設定一個虛擬的「朋友借閱期限」,告訴自己下週一定要還給他,結果那朋友根本不知道這本書在他手上!這反映出我們生活中有太多「假設性」的承諾,對自己敷衍了事,卻對外人表現得一絲不苟。這本書,或許不是教我們如何更有效率地閱讀,而是教我們如何寬容地對待自己那個「永遠在開始,卻永遠在延期」的閱讀靈魂,這份坦誠和自省,才是最寶貴的價值所在。
评分哇,這本書光書名就戳中我了,根本就是在講我本人啊!我大概是書店的忠實客戶,對那些封面設計精美、裝幀有質感的書特別沒抵抗力,常常是看到「新書上市」就忍不住掏錢,然後帶回家之後,它們就在我的書櫃裡開始積灰塵。我的「待讀清單」大概比我的人生待辦事項還長,而且那清單的更新速度,比我唸完一本的速度還快。有時候翻開一本,讀個幾頁,覺得作者的文筆好像不太對我的味,或者故事線太過複雜,立刻就會被手機、被窗外的鳥叫、被肚子餓的感覺給拉走,然後就順理成章地擱置了,心裡還會安慰自己:「沒關係,留著以後慢慢看。」結果那個「以後」可能永遠不會來。看到書名那個「讀癮者」的自嘲,我就知道,這絕對是本能引起共鳴的作品,那種對閱讀的渴望與行動力之間的巨大鴻溝,是許多愛書人共同的痛點,光是想像作者怎麼細膩描寫那種「想讀卻讀不完」的焦慮感,我就覺得值回票價了。這本書的出現,對我來說,不只是一本書,更像是一種同志般的集結號令,讓我們這些愛買書卻不愛讀書的怪咖,終於能找到組織了。
评分你們有沒有那種經驗?就是剛好在跟朋友聊天時,提到某本經典大部頭,然後為了避免被貼上「假文青」的標籤,就會趕緊買下來,擺在最顯眼的位置,彷彿這樣就能證明自己的品味和學養。我就是標準的「社會性閱讀」受害者。我買書,很多時候是為了跟人對話,而不是真的想跟書對話。例如,當大家都在討論某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鉅作時,我的架子上當然不能空著,所以我就會迅速入手,但真正的問題在於,一旦社會熱度過了,那本書就會迅速被打入冷宮,因為它失去了「社交貨幣」的價值。這本書要探討的,或許就是這種現代人閱讀焦慮背後的虛榮心驅動。我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分析那種「我應該讀完這本書」的道德壓力,以及當我們最終放棄時,那種複雜的自我譴責情緒,那種感覺,就像背負著一生的罪惡感,只因為沒有在某個截止日期前讀完某個設定好的目標。
评分講到買書的執念,我簡直是個活生生的案例。有時候走進誠品,不是真的有目標要找哪本書,而是純粹想沉浸在那個紙墨香和知識的氛圍裡。看到限量版、首刷版,那種「錯過就沒了」的恐慌感就會驅使我下手。我有一個書櫃,是專門放那些「還沒拆封」的書,那個書櫃的厚度,可能比我真正讀完的書加起來還要驚人。我甚至會花時間研究一下不同出版社的裝幀風格,有時候買書的動機,比讀書本身還複雜。然後,最尷尬的就是,有些書放了五年、七年,連塑膠封膜都還沒拆,直到某天心血來潮想換個書櫃擺設時才赫然發現它的存在,那種感覺,就像發現一個塵封已久的秘密一樣,既愧疚又好笑。這本書的書名直接點破了這種「儀式感」的消費行為,它讓我們意識到,對很多人來說,擁有書的意義,遠大於讀書本身,這是一種深層的、文化上的囤積癖,非常值得被深入探討和解剖。
评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書名似乎也暗示了我們這個時代資訊過載的困境。以前的人,書籍是稀缺資源,每一本書都彌足珍貴,讀者必須全神貫注。但現在呢?訊息爆炸,各種聲音、各種通知都在爭奪我們的注意力,書籍不再是唯一的知識來源。我們習慣了短影音、快速瀏覽、跳躍式閱讀,一旦面對需要沉澱心神、長期投入的長篇文本,大腦反而產生了抵觸情緒。這就像我們被訓練成只能吃速食,突然要你正襟危坐吃一頓傳統的、需要慢工細活的家常菜,身體會本能地排斥。因此,那些「看不完」的書,其實是我們大腦對抗碎片化時代的最後堡壘。我期待作者能剖析,在演算法主導的閱讀環境下,如何重新找回那種「願意為一本書停下來」的專注力,那種專注力,現在比黃金還稀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