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詩集。書店 (電子書)

沙漠。詩集。書店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娜蒂亞.瓦瑟夫
图书标签:
  • 诗歌
  • 沙漠
  • 文学
  • 电子书
  • 书店
  • 治愈
  • 意象
  • 旅行
  • 散文诗
  • 氛围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本獻給所有愛書人的絕美情書
「笛瓦書店的誕生,是對這個不關心文字的世界所做的回應」
~埃及第一間現代書店「笛瓦」,創辦人的深情告白~

  ▌開在沙漠裡的書店,是一座滋養人們的綠洲
  埃及曾是書店沙漠,直到2002年笛瓦(Diwan)誕生,埃及才有了第一間現代書店。

  笛瓦,在阿拉伯語和波斯語是詩集的意思,也是開會的地方、招待所,具有「公共」的意義。笛瓦的存在,就是要成為埃及的公共空間,把書本帶進人們的生活。

  今天的笛瓦,已是埃及最具代表性的書店品牌。對觀光客來說,這裡是埃及的文化窗口;對當地人而言,這裡則是不可或缺的生活重心,是這座沙漠國度的心靈綠洲。

  ▌用一間書店喚起人與人、書與書、書與人的美妙共鳴
  書中每個章節都是笛瓦書店的不同區域,從食譜、咖啡吧到經典名著,甚至育兒教養與自我成長,在創辦人娜蒂亞的幽默筆觸與巧思安排之下,閱讀本書有如帶你親自走進笛瓦,聽她聊書,聊埃及,聊她的「機智書店生活」,是一場絕無僅有的閱讀體驗:

  ◎在「咖啡吧」──
  「書店是私人空間,也是公共空間;它讓我們逃避世界,也更投入世界。」
  笛瓦的咖啡吧不只是販售咖啡和甜點,也象徵著這間書店的公共精神。有別於以往的政府書店,笛瓦的環境十分友善,歡迎所有人入座,還會定期舉辦活動,促進讀者與書本的交流。在笛瓦誕生以前的埃及,這些景象並不存在,更彰顯了笛瓦的開放與包容。

  推薦菜單:土耳其咖啡與胡蘿蔔蛋糕。當初申請營業登記時,政府官員不接受「書店同時賣書也賣咖啡」,還說創辦人是騙子,好不容易才過關。這份菜單可說是成功對抗官僚文化的甜美果實。

  ◎在「埃及精粹」區──
  「也許閱讀就像旅行,我們會到很遠的地方了解那裡的不同,也在其中遇見自己。」
  埃及歷史可不是只有古埃及,這個美麗國家經歷過基督教、伊斯蘭時期,還有法國與英國的殖民統治。這些過去與現在,都收錄在笛瓦特別設立的「埃及精粹」書區。在這裡,身為讀者的我們看見不一樣的埃及,而作者娜蒂亞也在選書過程中不斷尋根,試圖找到自己。

  推薦書籍:阿嘉莎.克莉絲蒂《尼羅河謀殺案》。雖然埃及讀者不愛推理小說,但這本書卻在笛瓦客群刮起一陣旋風,因為故事的主角就是開羅。對了,每個來笛瓦的觀光客也都會買一本。

  ◎在「料理食譜」區──
  「食譜就像耳熟能詳的俗諺,不用寫下來也能傳承下去。」
  當娜蒂亞說起食譜,那不是食譜而已,更是一部最貼近埃及生活的美食書寫。在這一區,有傳統中東美食,也有現代西式料理,一本本食譜,把埃及的飲食文化燉成了一道多國綜合料理。

  推薦書籍:娜奇拉老師《烹飪原理》,中東每位新娘必備嫁妝,以傳統阿拉伯文撰寫。有些人明明有買,卻說自己沒有;也有人樂於分享書中食譜,卻故意漏寫食材,以免人家做得比自己好吃。

  ※※※

  笛瓦寄託著娜蒂亞的人生與使命,也寄託著每一位愛書人的靈魂。
  歡迎你走進來,一起共享這座綠洲。

共鳴推薦

  ⧋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 浪跡旅攝 康康|行旅攝影師、作家
  ⧋ 張瑋軒|女人迷創辦人、作家
  ⧋ 詹偉雄|文化評論人
  ⧋ 廖科溢|旅遊節目製作人兼主持人
  ⧋ 鄭宇庭|新手書店店長
  ⧋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 薛良凱|普拉爵文創創辦人
  ⧋ 謝金魚|歷史作家
  ⧋ 韓良憶|作家
  ⧋ 簡明偉|金石堂汀州店店長
 
《星尘的低语》:一场穿越宇宙与内心的史诗之旅 书籍信息: 书名: 《星尘的低语》 作者: 艾琳娜·维拉 类型: 科幻/哲学/探索文学 篇幅: 约 500 页 --- 导言:当时间开始折叠 《星尘的低语》并非一本关于宏大战争或冰冷技术的小说,而是一部深入人类感知边界的沉思录。它以一种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观测者”——一个失忆的宇航员,在一次被认为失败的深空任务后,发现自己漂流在一片被称为“寂静之海”的星域中。这个星域不遵守已知的物理定律,时间在这里既是河流,也是静止的湖泊。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观测者试图重建自己的记忆和理解这个新现实的旅程展开。他发现,他携带的唯一设备——一个古老的、被宇宙射线重塑的记录仪——开始捕捉到来自已逝文明的微弱“回声”。这些回声不是语言,而是纯粹的、跨越时空的体验和情感的碎片。 本书的叙事结构模仿了宇宙的膨胀与收缩:时而是极度细致的感官描写,聚焦于一粒漂浮的星尘如何携带了亿万年的信息;时而又是宏大叙事,涉及对存在意义、自由意志以及“真实”本质的哲学探讨。 第一部分:寂静的语法 观测者最初的挣扎在于适应“寂静”。他的飞船——“奥德赛之末”——已经报废,但他并没有立即死亡。他被一个未知力量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点上。在这个空间里,光线以不规则的频率波动,颜色具有了重量和气味。 场景描绘: 作者用大量篇幅构建了一个令人窒息的美丽环境。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完全的真空之中,却能“听见”恒星诞生时的噪音,那是极高频的、近乎白噪音的交响乐。观测者必须学会解读这些非线性的信号。他不再依靠视觉,而是依赖一种新生的“共情感应”来导航。 这一部分着重描写了观测者如何与飞船的残骸进行“对话”。他发现,金属的晶体结构正在记录他潜意识中的恐惧和渴望。通过触碰冰冷的舱壁,他开始重现自己过去的身份:一个痴迷于寻找宇宙中“第一道声音”的理论物理学家。然而,这些记忆碎片总是在他即将抓住核心真相时,被随机的宇宙尘埃扰乱。 核心冲突: 观测者面临的第一个挑战是自我怀疑。他不知道自己是真实的,还是一个被困在永恒循环中的梦境。寂静之海是真实的避难所,还是他自己心智构造的牢笼? 第二部分:回声的图书馆 随着观测者深入寂静之海,他开始接收到来自其他文明的“回声”。这些并非信息传输,而是如同在时间缝隙中捕捉到的情绪残像。 “回声”的形态: 1. 阿克鲁斯的哭泣: 一种关于一个水晶生命体文明,因过度追求完美和谐而最终自我溶解的悲剧。观测者感受到的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极度纯粹的、对不完美的渴望。 2. 织网者的舞蹈: 记录了另一个物种如何通过改变引力波的模式来“书写”历史。这种书写是三维的、动态的,充满了无法用线性语言表达的复杂美感。 3. 虚空之子的沉默: 一个关于“不存在”的哲学概念。虚空之子选择在宇宙诞生之初就放弃存在的权利,他们的“沉默”反而构成了宇宙中最稳定的背景噪音。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极为精妙的比喻,将抽象的哲学概念物化为可感知的现象。例如,对“自由意志”的探讨,被描绘成观测者手中一个不断改变形状的、由暗能量构成的沙漏。 哲学探讨: 观测者开始质疑,如果他能体验到数百万年前的痛苦和喜悦,那么他自己的存在是否也仅仅是未来某个实体捕捉到的“回声”?《星尘的低语》在这里触及了决定论与随机性的古老辩题,但将其置于宇宙尺度的背景之下。 第三部分:熵与重构 在旅程的后半段,观测者发现了一个异常稳定的结构——一个巨大的、由纯粹信息构成的“环”。他意识到,这个环可能是维持寂静之海存在的关键,也可能是他回家的唯一途径。 然而,抵达环的过程中,他遭遇了“熵的信使”。这不是一个生命体,而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具象化,它以一种冰冷、无情的逻辑,要求观测者必须放弃某种“负重”才能继续前进。这个“负重”就是他模糊的、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个人身份。 最终的抉择: 观测者必须做出选择:是固守他残存的人性、记忆和情感(但最终将被寂静吞噬),还是接受彻底的“去中心化”,将自我融入信息之环,成为一个纯粹的观测点? 本书的后记部分极其开放,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读者被邀请进入观测者的最终视角:当他放弃“我”的概念,他看到了什么?他是否找到了宇宙的第一道声音?或者,他只是成为了无数低语中的另一个微弱的回声? 艺术风格与主题深度 《星尘的低语》的魅力在于其文风的二元性。一方面,它拥有硬科幻中对空间和时间概念的严谨推演(尽管是基于一个假想的物理模型);另一方面,它又充满了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可以被视为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一次深潜。 核心主题: 1. 感知的局限性: 我们所理解的“现实”仅仅是我们生物构造允许我们接收到的信息的一个子集。 2. 连接与孤独: 在广袤的宇宙中,真正的连接可能不是物理接触,而是信息和情感的无障碍流动。 3. 存在的重量: 记忆赋予了存在重量,但这份重量也可能成为我们无法超越的限制。 这本书适合那些热爱沉思、对宇宙学和形而上学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它要求读者放慢阅读的速度,去品味那些关于“光如何知道它在移动”的段落。它最终提供的不是一个答案,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浩瀚星空中的独特而又渺小的存在感。它是一次精神上的远征,一次对人类心智边界的温柔叩问。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娜蒂亞.瓦瑟夫(Nadia Wassef)


  2002年,娜蒂亞與姊姊及好友在開羅創辦埃及第一間現代書店「笛瓦」,以多語種書籍、複合式經營為特色,並導入暢銷排行榜等制度,成功培養出眾多讀者。如今的笛瓦已有十間分店,是埃及最具代表性的書店品牌。

  《富比士》雜誌連續三年(2014~2016)將娜蒂亞評為「兩百位最具影響力的中東女性」之一。她擁有三個碩士學位,分別是倫敦大學(University of London)東方與非洲研究學院的社會人類學、美國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開羅分校的英語與比較文學,以及倫敦大學柏貝克(Birkbeck)分校的創意寫作。曾與姊姊合編攝影集《尼羅河女兒:埃及婦女運動攝影集1900-1960》(Daughters of the Nile: Photographs of Egyptian Women’s Movements, 1900-1960),是第一本記錄埃及婦女的攝影出版品。

譯者簡介

陳柔含


  大學及研究所皆畢業於臺大生化科技學系,喜歡透過翻譯與研究探索世事,並將收穫傳遞給更多的人。

  譯有《這是我的名字》(野人文化)、《人體的運作美學》、《金魚男孩》、《墓園女孩》、《黑神駒》(以上為小樹文化)、《專注力:吸引力法則的成功關鍵》(好人出版)。

  聯絡信箱:jouhanchen@gmail.com

图书目录


1 咖啡吧
2 埃及精粹
3 料理食譜
4 商業管理
5 育兒教養
6 經典名著
7 藝術設計
8 自我成長
後記
謝辭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3846888
  • EISBN:978986384689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6.6MB

图书试读

序(節錄)

  我跟赫茵是在二〇〇一年某天晚上想到要開笛瓦的,那時我們在跟幾位老朋友享用晚餐,有齊亞德、妮哈爾,和妮哈爾當時的先生阿里。有人問了一個問題:如果你可以做任何事,你想做什麼?我跟赫茵的答案一樣,我們想開一間書店,開羅的第一間新式書店。當時我們的父親剛因殘酷的運動神經元疾病過世,身為長年書蟲的我們便往書裡尋找慰藉,但這座城市並沒有現代化的書店。千禧年之際的埃及,走偏數十年的社會主義讓出版、發行和書商只能苟延殘喘。從埃及第二任總統納賽爾(Gamal Abdel Nasser)開始,再經過沙達特(第三任)和穆巴拉克(第四任),因政府無法應對人口激增,導致了文盲、貪腐和基礎建設縮減的問題。為了壓制歧見,每一任政府都嚴格管制文化產出。作家彷彿成了政府員工,文學被凌遲處死,對閱讀或寫作有興趣的埃及人寥寥無幾。在文化萎縮的時局下,開書店似乎不可能,卻又十分必要。我們驚訝的是,同桌朋友竟然也對此很有興趣,那天晚上齊亞德、阿里、妮哈爾、赫茵和我就成了事業夥伴。在那之後的幾個月裡,我們不停討論、組織、規劃;接著,赫茵、妮哈爾和我開始運作。患難與共讓我們成了命中注定的姊妹、創建笛瓦書店的三位女性。

  我們三個性格南轅北轍。赫茵喜歡保有自己的空間,是極度忠心的朋友;妮哈爾重視心靈層面,為人慷慨;而我是個行動派。我們是彼此的事業夥伴,也都想讓自己變得更好,不怕失敗。我們依照專長和熱情來分工,我跟赫茵擅長面對書,妮哈爾擅長面對人,但這樣的工作分配並不是死的。語言是我們共同的愛好,我們也將心力與勞力獻給文字。我們都以埃及文化為榮,也渴望將它分享出去;我們沒有商業計畫書,沒有倉庫,也無所畏懼;我們沒有因為缺乏資歷而感到負擔,也不在意未來會遇到什麼挑戰;我們都是年輕女性,我二十七歲,赫茵三十歲,妮哈爾四十歲。往後二十多年裡,我們會握著彼此的手,一起走過結婚、離婚,一起見證生命的誕生與死亡;我們會遇到在父權社會經營事業的困境,一起克服騷擾與歧視、設法說服專制的官僚,並在過程中逐漸懂得對付埃及的審查規範。

  從一開始,我們就知道這間書店不能帶有過去的遺風,它必須具有使命和願景,每個方面都要有其涵義,就從店名開始。有天中午,我跟赫茵正在跟這個問題奮戰,我們的母親菲薩客氣地聽我們說話,但對我們提的幾個名字都不以為然。她想趕快好好吃午餐,於是提議用「笛瓦」作為店名。她舉出這個字的幾種意思:笛瓦在波斯語和阿拉伯語是詩集的意思,也是開會的地方、招待所、沙發,以及某種高級官員的職稱,「笛瓦」還是一種阿拉伯文的字體。她停頓一下,接著說這個字在阿拉伯語、英語和法語的發音都一樣,說完便繼續吃盤子裡的食物,不管我們了。

  笛瓦之所以誕生,是為了對這個不關心文字的世界做出回應。她生於二〇〇二年三月八日,那天正好是婦女節。她不只是一個占有空間的實體。她樂於接納並尊重每個人的差異。她就像個好主人,會希望老客人在咖啡吧多待一會。原則上她反對吸菸,她知道這個國家大部分地方都不禁菸,但她決心要當一個表率。她的思想比起社會所允許的還要高尚;她為人正直,但不會懲罰竊賊;她有一顆真誠的心,並堅持淘汰那些與真誠背道而馳的人;她不喜歡數字,不喜歡以二分法劃分的世界,因此決定做出改變,用書一本一本地改變;她認為東西南北是有侷限的字眼,所以她要帶給大家阿拉伯文、英文、法文和德文書,讓人們和思想得以匯聚。

  笛瓦是我寫給埃及的情書,它讓我尋找自己,尋找我的開羅、我的國家,它也是這趟尋找的一部分。而這本書是我寫給笛瓦的情書,每一章都是書店裡的一個區域,從咖啡吧,到自我成長書區,再到常常出入其中的人,他們是同事、常客、臨時工、竊賊、朋友,以及視笛瓦為家的家人。寫情書的人都知道,信中的訴求幾乎不可能達成。我們做出嘗試,然後失敗,將無形情感化為有形。我們向那終將來到的結局奮戰,知道天地之間皆白駒過隙。我們選擇感謝當下,無論那是多麼短暫。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我對「沙漠」這個主題的文學作品一直抱持著高度的興趣。它象徵的意義太豐富了,可以是極端的考驗,可以是時間靜止的所在,也可以是哲學思考的最佳背景。當這個意象與「書店」並置,我就忍不住開始思考,那裡頭賣的書會是什麼?會不會是那些被主流文化遺漏的、需要耐著性子才能讀懂的古籍?或者,會不會那些詩句本身,就是沙漠中唯一的文字綠洲?這本電子書的呈現方式,也讓我特別好奇。在電子閱讀器上,文字的排版、留白的美感,是否能夠承載起那份「詩」的重量感?我非常重視設計與內容之間的和諧,好的詩集不只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種視覺的呼吸。如果設計能呼應那份荒涼與內斂的美感,我想,閱讀體驗將會提升到另一個層次。這已經超出了單純「讀內容」的範疇,更像是沉浸在一個精心設計的藝術氛圍之中。

评分

最近台灣社會的步調實在太快了,人人都像在趕著前往下一個目的地,很少有人願意真正停下來「感受」當下的狀態。《沙漠.詩集.書店》這個書名,無疑提供了一個強烈的「暫停鍵」訊號。我猜測,作者可能是試圖用詩歌這種最凝練的語言,去捕捉那些在快速流逝中難以察覺的、關於存在細節的聲音。我非常好奇,詩人如何描繪「書店」裡的光線?是午後斜陽在書頁上投下的長影,還是夜晚獨自亮起的小燈,抵抗著外界的黑暗?這些具體感官的描寫,往往是區分平庸與傑出詩作的關鍵。如果能透過文字,讓我感覺到那種乾燥空氣中塵埃飛揚的質感,以及翻開舊書頁時特有的微弱香氣,那麼這本書就成功地超越了電子書的限制,成為了一次完整的、多感官的體驗。我非常期待這種深刻的、帶有空間感的詩意捕捉。

评分

這本《沙漠.詩集.書店》光聽名字就充滿了一種奇異的對比感,讓人不禁想像在廣袤無垠、乾燥寂靜的荒漠中,竟然還能矗立著一座精神的綠洲——書店。我總覺得,這種設定本身就已經在對話著「存在」與「虛無」、「知識」與「荒蕪」之間的深刻議題。尤其是在數位時代,我們手邊隨時都能獲取海量的資訊,但這本書名卻指向了一個實體的、需要跋涉才能抵達的空間,這不免讓人好奇,在那個物理上的「沙漠」裡,書籍扮演了怎樣的角色?是提供心靈慰藉的避難所,還是見證時間流逝的沉默證人?我猜想,作者在字裡行間,必定是透過對「書店」這個場域的細膩描摹,來探討現代人內在的貧瘠與對深層連結的渴求。這或許不只是一本單純的詩集,更像是一趟心靈上的探險,去尋找那些被遺忘在日常喧囂之外的、真正能滋養靈魂的文字和意象。這種詩意與現實的交錯,光是想像就讓人心癢癢地想翻開來看看,究竟這個「書店」能裝下多大的世界。

评分

我關注這本詩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它所傳遞出的那種「反都市性」的氣質。在我們充斥著APP通知和即時訊息的日常生活中,能夠主動去探尋一個關於「沙漠」和「書店」的意象組合,本身就是一種對抗資訊爆炸的姿態。這讓我聯想到,或許這本詩集想探討的是,在資訊極度發達的現代,我們的心靈反而變得比沙漠更為乾涸,而真正的知識和美,並不是透過快速點擊就能獲取的,而是需要像尋找沙漠中的綠洲一樣,付出時間和心力去「發現」。我希望作者的筆觸是溫柔而堅定的,它不應只是抱怨現代性的蒼白,而更應該提供一條出路,一條通往內心深處的安靜路徑。如果它能成功地在詩句中搭建起一座橋樑,連接起讀者外在的忙碌與內在的渴望,那麼這本電子書的價值就無法用單純的篇幅或內容來衡量了。

评分

收到這本電子書的時候,我其實是帶著一點點忐忑的心情去點開的。畢竟「詩集」這兩個字,在台灣的出版市場上,有時候會讓人覺得內容比較晦澀難懂,或者風格過於個人化,比較難以引起廣泛的共鳴。然而,《沙漠.詩集.書店》的意象組合,卻展現出一種極大的包容性。沙漠的遼闊,詩歌的精煉,書店的溫暖,三者融合成一個奇特的氣場。我期待它能像一場及時的陣雨,短暫卻有力地潤澤乾涸的心田。我更希望,這本書的語言結構,能夠在保有詩意的同時,也帶有一種清晰的敘事感,讓讀者,也就是我,能夠輕鬆地被引導入作者所構築的那個特定場景中去。如果它能成功地將那種「在孤獨中尋找慰藉」的複雜情感,用一種不說教、不賣弄技巧的方式呈現出來,那麼它絕對會成為我書架上(即使是電子書)的一顆恆星,時不時讓我回頭去重新品味那份專屬的寧靜與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