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變遷 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電子書)

氣候變遷 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美華
图书标签:
  • 气候变化
  • 媒体研究
  • 风险沟通
  • 环境传播
  • 电子书
  • 社会科学
  • 传播学
  • 公共政策
  • 环境问题
  • 媒体影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哪一家台灣媒體最關注全球暖化新聞?
  除了取自國外編譯稿,台灣媒體的氣候變遷新聞如何產製?
  社群及影音媒體的按讚、評論、分享,
  會對災難新聞的關注帶來什麼影響?


  當極端氣候、地球暖化、氣候變遷、聖嬰現象、溫室效應、氣溫上升、節能減碳等新聞關鍵詞成為日常,每位世界公民都應該自問:「我可以採取什麼行動」?而擔任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之關鍵角色的「媒體」,更該在彷彿回到皮下注射理論的大效果時代,善盡風險溝通和常態科學傳播的責任。

  本書集結作者近十年關注媒體再現與產製人為氣候變遷議題過程與效應的研究成果,透過橫斷與縱貫研究,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方法,從新聞守門人、消息來源、媒介框架、議題設定、風險溝通、危機傳播等理論架構及研究取徑,探討傳統報業媒體與新媒體之再現、產製,以及傳播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的樣貌及效益。

  期盼在當下與未來,聯合國、各國政府、企業、科學界與媒體組織都能更有效地整合、宣傳、教育,以及告知全球公眾關於氣候變遷風險危機的資訊。面對氣候變遷風險危機,人人都必須警醒,都必須改變既有行為模式,因為氣候行動已迫在眉睫。

本書特色

  1. 集結作者於氣候變遷傳播領域的學術文章,引用資料充實,有益學術參考。
  2. 從風險傳播的角度分析平面媒體、網路媒體與社群網站之氣候變遷報導,呈現多元媒體的架構與傳播意義。
  3. 透過本書之研究分析,可進一步理解媒體如何進行風險傳播,提升媒體識讀力。
书籍简介:全球变局下的数字生态、社会信任与未来治理 本书聚焦于信息时代背景下,新兴技术、数字平台对社会结构、个体认知以及公共决策产生的深刻影响。它深入剖析了在日益复杂和不确定的全球化进程中,信任的瓦解与重塑、数字鸿沟的加剧,以及跨文化交流中的信息失真等核心议题。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充分,旨在为理解和应对21世纪的治理挑战提供多维度的理论框架与实证分析。 --- 第一部分:数字时代的认知重塑与信息生态变迁 第一章:算法权力与心智疆域的重构 本章探讨了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推荐算法,如何潜移默化地重塑了个体的认知偏好和信息获取路径。我们不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算法策展”下的主动参与者。深入分析了“过滤气泡”和“回音室效应”的内在机制,以及它们如何导致社会共识的碎片化。重点讨论了算法决策过程中的“黑箱”问题,以及当机器智能成为信息守门人时,人类主体性的边界在哪里。本章通过对社交媒体平台上热点事件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情绪化信息如何比事实性内容更具病毒式传播力,从而对理性公共讨论的空间造成挤压。 第二章:数字素养的代际差异与社会公平 数字技术的发展并未带来绝对的平等。本章详细考察了不同社会阶层、年龄群体在数字接入、技能掌握和批判性思维运用上的显著差异。数字素养不再仅仅是“能否使用设备”,而是“能否有效、批判性地参与数字社会”。通过对特定弱势群体(如老年人群体、偏远地区居民)在获取关键公共服务信息时所面临的“数字排斥”现象的考察,本书强调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是维护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的关键前提。本章提出了构建分层、适应性数字教育模型的必要性。 第三章:符号政治与网络身份的建构 在虚拟空间中,身份的表达和符号的运用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和流动。本章分析了网络身份如何成为个体表达政治立场、寻求群体认同的重要场域。深入考察了网络“模因”(Meme)的传播机制及其在政治动员中的作用。不同于传统媒体对身份的固化叙事,网络身份的构建充满了能动性与对抗性,同时也伴随着“身份政治”的过度激化和网络暴力等负面现象。本章尝试从符号学和社会建构主义的角度,解析网络身份政治对现实世界权力关系的影响。 --- 第二部分:信任危机、制度韧性与跨界治理 第四章:公共信任的侵蚀:专业性与日常化的张力 本章聚焦于制度性信任的衰退。在全球化和快速技术迭代的背景下,传统权威(如科学界、主流媒体、政府机构)的解释权正受到挑战。本章区分了对“专家”的信任和对“科学过程”的信任。探讨了社交媒体如何将复杂的专业知识“日常化”和“扁平化”,使得非专业的声音与专业判断在信息场域中获得了不平等的权重。通过分析公共卫生危机中的信息战,本书论证了重建基于透明度和问责制的“过程信任”是恢复社会韧性的关键。 第五章:信息战与认知安全:国家层面的应对策略 面对日益常态化的跨国界信息干预和认知作战,本章从国家安全和战略防御的角度,审视了信息领域的风险。分析了“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自动化机器人网络在制造社会分裂和影响选举中的潜在威胁。本书不仅关注防御技术(如内容溯源和平台监管),更强调提升社会自身的“认知免疫力”。重点讨论了如何在维护言论自由的前提下,有效识别和遏制恶意信息传播,平衡“安全”与“开放”的悖论。 第六章:平台治理的伦理困境与全球监管框架的缺失 大型科技平台作为事实上的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运营者,其权力边界和治理责任亟待明确。本章深入剖析了平台在内容审核、数据垄断和反垄断方面的伦理和法律困境。讨论了不同司法管辖区(如欧盟的《数字服务法案》、美国的平台责任争议)在监管模式上的冲突与借鉴。核心议题是如何设计一套既能保护用户权益、又能激发创新,且具有跨国协调性的新型治理框架,以应对技术力量的全球性扩张。 --- 第三部分:文化适应、地方实践与未来展望 第七章:跨文化传播中的“意义失落”与文化主体性 技术和媒体的全球化常常伴随着文化霸权的风险。本章以非西方视角出发,探讨了本土文化在面对强势的西方数字文化产品和叙事模式冲击时的适应与抵抗。分析了文化符号的翻译、挪用与误读,以及在跨文化交流中,地方经验如何被主流叙事边缘化。本章倡导构建“多中心”的信息网络,鼓励地方知识和地方叙事的数字化赋权,以维护文化多样性。 第八章:数字民主的潜能与实践瓶颈 本书对数字技术提升公民参与的潜力进行了审慎的评估。探讨了电子政务、公民科技(Civic Tech)的应用案例,分析了它们在提高透明度和参与效率上的积极作用。然而,本章也指出了实践中的瓶颈:参与的“低质量化”(肤浅点击而非深度参与)、“精英化”(仅高学历人群参与度高)以及“操纵风险”(平台方设定议程)。结论是,数字工具本身不能自动带来更健康的民主,需要坚实的制度设计和公民意愿的配合。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社会韧性:人机协同与伦理重建 作为总结章,本章展望了在持续的技术变革中,人类社会如何构建长期的适应性。强调了“适应性治理”的理念,即政策制定必须具备快速学习、灵活调整的能力。提出应将“人类价值对齐”(Human Value Alignment)作为所有新兴技术开发的核心伦理准则。最终,本书呼吁从技术工具的思维转向社会系统的思维,通过培养批判性、共情性的人类技能,确保技术进步能够服务于一个更具包容性、更可持续的社会未来。 ---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传播学、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及计算机科学的理论工具。 案例丰富: 结合了全球及区域性的实际事件进行深入的案例分析。 前瞻性强: 紧密关注人工智能、Web3.0、生成式媒体等前沿发展带来的治理挑战。 本书适合所有关注信息社会结构、公共政策制定、媒体伦理以及未来治理模式的学者、政策制定者、行业领袖及普通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美華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學系(Department of Communication,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Buffalo)博士。曾任香港浸會大學傳理學院(School of Communication, Hong Kong Baptist University)訪問學者、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資訊與媒體研究學院(Faculty of Information and Media Studies, Western University, Canada)訪問學者;國立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主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主任、國立交通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執行秘書,以及《全球客家研究》副執行編輯、《新聞學研究》書評書介主編。

图书目录

自序

序章  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中外報業媒體篇
第一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內容分析(2003年至2008年)
第二章 台灣報紙的全球暖化新聞:再現與產製
第三章 台灣報業媒體網路平台的氣候變遷風險傳播(2009年至2016年)
第四章 國外新聞媒體:全球暖化懷疑論/否定說

新興網路與社群媒體篇
第五章 網路科普平台:氣候變遷議題的產製與傳播
第六章 臉書粉專:氣候變遷風險論述
第七章 YouTube:氣候變遷風險的文本敘事
第八章 後記與結論

參考書目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470067
  • EISBN:978986547016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有
  • 檔案大小:9.6MB

图书试读

導論

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摘錄)


  「人為氣候變遷」(Anthropogenic Climate Change)(又稱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是本世紀全球人類面臨最嚴峻的風險議題,其牽涉層面包括生物、環境、地理、醫學、政治(策)、經濟、社會、文化、科技、科學、哲學及倫理領域,也是本世紀全球公眾討論及國際政治的核心議題。(註1)傳播媒體在使用「全球暖化」跟「氣候變遷」這兩個名詞時並不會特別加以區分,但比較傾向使用「全球暖化」,而科學家及政策社群則多使用「氣候變遷」,值得注意的是,國際政策社群對於氣候變遷的定義並不相同。(註2)

  多數民眾獲得有關氣候變遷風險的科學知識來自傳播媒體,並以新聞報導作為最主要的科學資訊來源。在媒體產製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報導過程中,受社會結構、政治及社會行動者的影響深遠。根據媒體社會學(Media Sociology)、新聞社會學(Sociology of Journalism)理論,傳播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representation)及產製(production)與新聞守門人(gatekeeper)、媒體社會次系統、媒介框架(frame)、議題設定(agenda setting),以及消息來源等影響因素密切相關。

  在新聞產製過程中,守門人把關資訊品質,使其最終成為「新聞」。而守門人的新聞價值與社經背景必定影響新聞選擇與產製。學者將新聞守門人研究分為:個人、傳播常規、組織、機構、社會等五個層面。(註3)新聞媒體作為社會當中的一個次系統,影響其運作的其他次系統包括生產次系統、運銷次系統、閱聽人、廣告商、廠商、政府管制機構、自願性團體及立法機構。在發生人為、天然災害、社會變革與衝突時,傳播媒體會成為民眾最主要的消息來源,此時新聞媒體傳播的巨大影響力將更加突顯,且個人、團體、組織及社會系統對於傳播媒體的依賴程度亦會加深加劇。(註4)除了消息來源,媒體再現與建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過程,亦受到媒介(組織)框架與個人(成員)框架的影響。(註5)此外,機構化(institutionalized) 消息來源、消息來源的商業基礎(financial base)、消息來源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等三元素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再現與產製亦有長足影響。(註6)

  事實上,我們所認知與理解的社會真實多是媒體所再現與建構的媒介真實。媒體藉由守門過程,以選擇、重組、排除及改寫等方式再現社會真實。以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為例,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網路社群媒體扮演風險溝通、議題管理及危機傳播過程中的關鍵角色,重要功能包括溝通、政治、資訊、協助、情感療癒及維護社群意識。(註7)由於民眾理解氣候變遷的科普知識主要來自媒體,大眾媒體須將科學資訊轉化為公眾理解的語言、文本及影像,傳遞給地理及文化相異的公眾接近使用。網路社群與普羅大眾亦可透過接近使用網站、社群媒體、串流媒體、行動媒體等各類新興媒體科技(emerging media technologies),增進對於氣候變遷科普知識的理解,或進行人際串聯,以進一步訴諸實踐;亦可透過互動媒體科技,針對政府因應氣候風險與危機管理的政策與作法提出評論。綜觀全球各地環境組織的社群媒體,對於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管理與危機傳播多能發揮極大作用,此現象相當值得探究。

  從傳播效果的理論視角觀察,在氣候變遷議題上,中外研究文獻多使用媒介框架(media framing)與議題設定作為理論架構。除了探討傳統媒體對於氣候變遷的議題設定功能,亦探討新舊媒體之間的跨媒體議題設定效果。相關研究文獻亦試圖瞭解不同媒介框架策略對於來源屬性不同的閱聽人之影響效應,或探討增進公眾理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有效媒介框架,以及提高閱聽人採取氣候行動的框架效能。值得注意的是,長久以來位於世界系統中心的西方主流傳播媒體,持續扮演主導與設定全球各地氣候變遷風險議題框架與論述建構的角色。

  全球在21 世紀初進入Web 2.0 時代,互動媒體科技與新興媒體平台迅速發展,這些新興媒體科技具備互動性、常駐性、易蒐尋、更新速度快、超連結、延伸閱讀的科技能供性(affordance),能夠提升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溝通對話及行動參與。時至今日,傳統大眾傳播媒體(報紙、雜誌、廣播、電視、電影、紀錄片)與新興媒體科技(網站平台、社群媒體、串流影音媒體、行動媒體)共同產製媒介框架與敘事,並且設定、再現、建構及詮釋氣候變遷風險議題。這些具備不同科技能供性的傳統大眾傳播媒體與新興媒體科技,均扮演為人類守望環境、聯繫與警示,以及說服人類改變既有認知、態度與行為的風險傳播關鍵角色。在人類世(Anthropocene)時代的今日,全體人類已逐漸覺知地球母親(Mother Earth)對於人類行為的反撲,因應與解決氣候風險與暖化危機,人類沒有躊躇悲觀的權利,時間上也已刻不容緩。

  另一方面,探討媒體再現、建構與產製氣候變遷議題時,不能忽略影響議題走向最深的國際組織「聯合國」,及其歷年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締約方會議。聯合國是當今世界主權國家之間最重要的聯繫橋梁與對話平台組織。1992 年,世界各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開會,擬定《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 UNFCCC),後於1995 年3 月28 日到4 月7 日在德國柏林召開UNFCCC 第一次締約方會議(COP1),其後於1997 年頒布《京都議定書》(The Kyoto Protocol),揭開聯合國主導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議題之全球各國協商與風險溝通的序幕。2009 年於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遷框架公約》第15 次締約方會議(COP15/CMP5)中,各國積極討論《京都議定書》於2012年到期後的新協定,後於2015 年的第21 次締約方會議(COP21/CMP11)達成《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並於2016 年11 月4 日正式生效。《巴黎氣候協定》決議各國致力在2030 年以前達成限制全球升溫攝氏1.5 度為目標,並在2050 年以前達成全球全面淘汰燃煤發電的訴求。

  檢視聯合國主導世界各國共同減碳抗暖化的重要協定有二,即1997 年的《京都議定書》及2016 年的《巴黎氣候協定》。在全球各界普遍認為氣候變遷是人為因素造成的同時,全球暖化懷疑論與氣候變遷否定說亦甚囂塵上。以全球整體排碳量數一數二的美國為例,民主黨的前美國總統克林頓(Bill Clinton)在1998 年簽署《京都議定書》,但共和黨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於2001 年上任不久後即宣布退出。民主黨的美國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於2016 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共和黨的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於2017 年上任後不久也宣布退出。顯見美國長久以來兩黨政治極化(political polarization)的歷史共業,是造成全球暖化支持論者與懷疑/否定論者之間意識形態相持不下的主因。反觀台灣,氣候變遷風險議題的媒體報導多取材或應和西方主流媒體主張的「人為氣候變遷」論述立場,氣候變遷懷疑論則是在非主流的新興媒體上較常出現。

  根據上述研究背景,本書集結筆者2010 年至2020 年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各章研究主題聚焦在人為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理論架構分別為:

  第一章:消息來源、新聞守門人
  第二章:媒介框架、新聞產製
  第三章:風險溝通、社會建構論
  第四章:媒介框架、論述分析
  第五章:消息來源、媒介框架
  第六章:議題設定、論述分析
  第七章:風險溝通、敘事理論

  全書各章採用歷時性縱貫研究與共時性橫斷研究方法蒐集資料,並透過內容分析、文本分析、論述分析、敘事分析及深度訪談等量化、質性研究方法,探討國內外媒體針對氣候變遷議題的媒體再現與風險溝通,以下綜合學者見解,分述本書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完整內容請見《氣候變遷:媒體再現與風險傳播》序章《導論:研究背景、理論與方法》

  註1. Jensen, K. B. (2010). Media Convergence. The Three Degrees of Network, Mass,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New York, NY: Routledge.8.

  註2. Whitmarsh, L. (2009). What’s in a name? Commonal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Public Understanding of Science, 18, 401-420.

  註3.Shoemaker, P. J. (1991). Gatekeeping. Newbury Park, CA: Sage.

  註4. DeFleur, M. L. & Ball-Rokeach, S. J. (1989). Theori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White Plains, NY: Longman.

  註5.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註6. Schlesinger, P. (1990).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journalism: Source strategies and the limits of media-centrism. In Ferguson, M. (ed.), Public Communication: The New Imperatives (pp. 61-83). London, Sage.

  註7. Macias, W., Hilyard, K., & Freimuth, V. (2009). Blog functions as risk and crisis communication during Hurricane Katrina.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5, 1-31.

用户评价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在資料蒐集和文獻回顧上的龐大工程,那種鍥而不捨的學術精神實在令人敬佩。書中引用的案例和數據分析,橫跨了不同的媒體平台和地理區域,顯示出作者在進行跨領域比較時,擁有非常宏大的視野。特別是對於特定事件的報導模式的梳理,層次分明,邏輯推進得相當嚴謹,讓人不由自主地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一步步拆解複雜的訊息建構過程。這種紮實的研究基礎,讓書中的論點極具說服力,不是空泛的口號,而是建立在堅實證據之上的深刻洞察。這類型的書籍,對於想做更深入研究的後輩來說,絕對是一本難得的「武功秘笈」。

评分

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過其標價,它提供的是一種看待當代資訊生態的全新視角。無論你是媒體從業人員、政策制定者,還是關心公共事務的一般公民,都能從中獲得啟發。我特別欣賞作者在結尾部分所展現出來的開放性態度,並沒有給出一個絕對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持續保持警覺與反思。這種開放式的結尾,讓人讀完後並沒有「到此為止」的失落感,反而激起了更多對後續發展的想像與討論慾望。這本書真正做到了「啟動對話」,而不僅僅是「提供結論」,這才是它最寶貴的地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面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配色上選用了冷調的藍綠色系,給人一種既專業又帶點未來感的氛圍。裝訂和紙質摸起來相當紮實,作為一本探討嚴肅議題的學術著作,這樣的質感讓人覺得作者對內容的重視。我特別喜歡它在排版上的用心,字體大小和行距都掌握得宜,讀起來很舒服,即便是長篇幅的論述也不會感到閱讀疲勞。光是從外觀就能感受到這是一本經過精心打磨的作品,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個視覺焦點,讓人忍不住想翻開探索它深層的內涵。整體而言,對於注重書籍「物質性」的讀者來說,光是拿到手就能感受到它的份量和用心。

评分

對於我這個長期關注社會現象的觀察者來說,這本書提供了一個極為關鍵的「解碼工具」。它並沒有直接告訴我們該相信什麼,而是教導我們如何去看待那些被呈現出來的訊息,去辨識潛藏的框架和權力運作。書中對於不同媒體立場如何形塑公眾認知差異的分析,簡直是振聾發聵。我過去可能只是直覺性地感受到某些報導的不對勁,但這本書卻提供了系統性的分析工具,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辨別出媒體操作中的細微差別。這是一種賦權,讓我們不再是被動的接收者,而是能夠主動解構資訊的批判性讀者。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獨特,它不像傳統的教科書那樣枯燥乏味,反而帶有一種引人入勝的故事性。作者在闡述理論框架時,很巧妙地穿插了一些生動的媒體片段描述,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我尤其欣賞它在語氣上的拿捏,既保持了學術的嚴肅性,又避免了過度的術語堆砌,讓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也能逐漸進入狀況。那種「娓娓道來,卻步步為營」的寫作手法,讓閱讀的過程變成了一場探索之旅,而不是單純的知識灌輸。這種流暢度,在學術著作中實屬難得,讓人願意一頁接一頁地往下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