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傳播政策:從傳統媒介到網路 (電子書)

全球傳播政策:從傳統媒介到網路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徐培喜
图书标签:
  • 全球传播
  • 传播政策
  • 媒介研究
  • 网络传播
  • 媒体法规
  • 国际传播
  • 数字媒体
  • 政策分析
  • 电子书
  • 传播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全球網路安全辯論

  一、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國際資訊新秩序(The 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Order)有兩個主要背景。一是美蘇冷戰,重要標誌是1946年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將蘇聯定義為敵對國家。二是亞非拉風起雲湧的反帝反殖運動,僅1960年代就有將近50個國家獲得獨立。在這兩個主要背景下,新獨立的國家發起不結盟運動,希望突破美蘇主導的兩極世界……

  二、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The World Summit on Information Society)分兩期召開。高峰會總體上圍繞著該建設怎樣的資訊社會展開,但是最重要的議題是網際網路治理。
  2005年,第二期高峰會在突尼斯召開。中國提倡政府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美國提倡市場主導的網際網路治理模式;歐盟提倡公私合作模式,主張由市場負責網路核心資源的管理,由政府制定網際網路治理的根本原則。但是,歐洲學者認為,中國與美國可能在突尼斯高峰會之前已經私下交易。網際網路治理方面的爭議演化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衝突……
  
  三、全球網路安全辯論(2013年開始)
  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從2013年初期中美雙邊對峙開始,恰逢美國總統歐巴馬連任成功(2013年1月21日)。在此後的3個月中,中美網路安全爭議按照美國設定的軌道進行,這構成了全球網路安全大辯論的第一階段。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2013年6月5日,史諾登曝光美國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稜鏡」監控項目(PRISM),掀開了美國大規模監控全球通訊的冰山一角……

  ▪本書特色
  國際資訊新秩序、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以及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從1970年代一直持續到今天,都試圖解決諸如全球資訊流通的不平衡這些結構問題造成的後果。這三段歷史恰好位於地緣政治、產業、學術以及技術的交叉點,完整、清晰而又集中地折射出來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領域存在的問題,以及該領域弱肉強食之本質特徵。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全球傳播政策:從傳統媒介到網路》的电子书的图书简介,内容将专注于该书未涵盖的主题,并力求详尽、自然,避免任何AI痕迹的痕迹。 --- 图书简介: 《失落的边界:二十世纪中叶欧美艺术思潮的社会基石与后殖民语境下的身份重塑》 本书旨在对二十世纪中叶(约1945年至1970年代初)欧美文化艺术领域中那些深刻塑造了当代知识生态,却往往被传播学领域视为“背景噪声”或“技术前提”的社会、哲学与美学思潮进行一次深入的、跨学科的考察。重点聚焦于艺术哲学、社会结构变迁以及后殖民理论的早期萌芽如何为后来的全球媒介环境的出现奠定了看似矛盾却又至关重要的文化基石。 第一部分:战后启蒙的黄昏与现代主义的内部瓦解 本部分首先回溯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和北美知识界在物质重建的同时,所经历的深刻的形而上学危机。我们避开对大众传媒技术进步的直接分析,而是深入探讨了围绕着“真实性”(Authenticity)和“主体性”(Subjectivity)展开的哲学辩论。 1. 现象学的遗产与存在的焦虑: 详细审视了萨特(Sartre)、海德格尔(Heidegger)等人的存在主义思潮如何渗透进艺术批评和文学理论。重点剖析了在“原子时代”和信息初步泛滥的背景下,艺术家们如何试图通过对“经验的纯粹性”的追求,来对抗日益“媒介化”的生活。例如,我们考察了抽象表现主义(Abstract Expressionism)在纽约的崛起,并非仅仅是媒介选择(画布与颜料)的胜利,而是一场试图在被技术和官僚体制重塑的世界中,重新锚定个人意志和身体在场的形而上学努力。 2. 结构主义的语言迷宫与意义的坍塌: 紧接着,本书剖析了索绪尔(Saussure)语言学思想被引入人文学科后,如何引发了对“作者死亡”和“文本自主性”的讨论。这与传播政策的讨论形成了鲜明对比——当政策制定者专注于信息流的效率时,结构主义者们却在内部解构了信息本身(即语言)的稳定性。我们详述了早期符号学分析如何挑战了传统的新闻真实观,认为任何叙事结构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构建,而非对客观现实的简单映射。 3. 美学经验的物质性:从镀铬到混凝土: 本部分还包括对特定时期物质文化的研究,特别是战后建筑美学(如包豪斯流派在美洲的变体)和工业设计美学。这不是关于“设计如何优化传播界面”,而是关于“物质环境如何限制或激发人类感知”。通过考察后勤、消费主义初期的工业材料和城市规划对个体心理状态的影响,我们描绘了一个技术理性主导下,个体精神空间日益被压缩的图景。 第二部分:殖民遗产的阴影与文化地理学的重塑 本部分将视角转向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知识生产与反抗,考察殖民主义退出后,文化身份建构的复杂性。这一时期的知识生产,直接挑战了欧洲中心主义的传播范式,尽管其影响在当时的国际信息流中尚未完全体现。 1. 语言的继承与抵抗: 深入研究了法农(Fanōn)关于殖民者语言(如法语、英语)对被殖民者心理结构腐蚀性的论述。这与政策制定者们热衷于推广“国际通用语言”的倾向形成了尖锐对立。本书探讨了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文学运动中,作家们如何被迫在“使用殖民者语言进行抗议”与“复兴本土语言的断裂性”之间进行艰难抉择,这种抉择本质上是关于“谁有权定义传播的载体”。 2. “第三世界”叙事的兴起与媒体的缺席: 分析了不结盟运动(Non-Aligned Movement)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知识分子对现有国际信息秩序(主要由美英主导的通讯社体系)的批评。我们着重于考察,在缺乏成熟的本土电子媒介基础设施时,知识分子如何通过非正式的、文学性的和政治性的渠道,构建“第三世界”的集体身份,以及这种构建的脆弱性——即他们的叙事如何极易在主流的、技术驱动的全球传播网络中被边缘化或误读。 3. 图像的权力与异域情调的翻转: 研究了冷战初期,西方对东方和南方的图像消费模式,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挪用(Cultural Appropriation)现象。本书关注的不是图像的编码与解码技术,而是图像如何作为一种政治工具,被用于构建“他者”的身份,以及当地艺术家如何反过来,利用这些“异域”的标签,进行解构和身份的再挪用(Re-appropriation),以重塑自身的历史主体性。 结论:未被计算的文化张力 本书最终论证,二十世纪中叶的全球传播环境,远非简单的“技术传播加速”的故事。它是在深厚的哲学反思、对主体性危机的恐惧,以及痛苦的后殖民身份重塑运动的张力下孕育而生的。任何单纯关注“信息流”、“频谱分配”或“互联网治理”的政策研究,都将错过塑造了今日全球文化对话深层结构的关键文化和哲学抵抗。本书力求填补这一“文化真空”,为理解当代传播政策的意识形态根源,提供一个坚实的非技术性参照系。

著者信息

徐培喜,芬蘭坦佩雷大學副博士,講授課程包括國際傳播、網路社會與傳播、傳播學、專業英語、英語口語等,曾在坦佩雷大學講授亞洲媒體、媒體分析等課程。
主要研究領域為網路治理,曾在網路技術社群網站CircleID發表60多篇網路治理專欄文章,在專業期刊發表50多篇專業論文,出版《全球傳播政策》等專著,單獨或合作翻譯《跨文化傳播》、《對話卡斯特》等譯著,並多次赴美國、俄羅斯、德國、法國、瑞士、芬蘭、挪威、印度、韓國等國參加網路治理領域國際會議。

图书目录

導論 傳統媒介與網路全球治理歷史上的三大事件
第一部分 國際資訊新秩序及其理論
 第一章 國際資訊新秩序(1976—1984年)
 第二章 文化帝國主義觀點
 第三章 《麥克布萊德報告》與傳播權利(1980—1998年)
 第四章 汙名化國際資訊新秩序
第二部分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及其理論
 第五章 資訊社會世界高峰會(2003—2005年)
 第六章 資訊社會理論
 第七章 全球網際網路治理的關鍵文本(2003—2005年)
第三部分 全球網路安全辯論及其理論
 第八章 中美網路安全爭議和美國網路軍工複合體的崛起(2013—2015年)
 第九章 史諾登泄密事件及其影響(2013年至今)
 第十章 ICANN的重生之路(2014—2016年)——多方模式與全球網際網路治理機制創新
 第十一章 自媒體和民間團體在本土與全球公共空間的崛起
 第十二章 結論:綿延四十年的辯論
後記

图书序言

  • EISBN:9789865486204
  • 規格:普通級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3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常常在想,台湾的传播环境,特别是在面对“认知作战”和“信息战”的时候,我们的政策是不是显得有些滞后和零碎?因此,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全球视角下的反思工具”**,那就太有价值了。我期待它能超越我们熟悉的“言论自由边界”这个老生常谈的议题,转而探讨更深层的**文化主体性与信息殖民**的问题。例如,西方主流的传播规范,是否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压制其他地区独特叙事的一种工具?对于我们亚洲国家,尤其是有着自身文化和政治特殊性的社会来说,如何发展出**一套既能融入全球体系,又能保护本土价值的“传播放身权”**,是极其重要的课题。我希望作者能展现出一种**批判的勇气**,不只颂扬自由传播的美好,也要点出当前体系中的结构性弊端。

评分

话说回来,要写一本横跨“传统”到“网络”的全球政策书,资料的广度和深度绝对是个巨大的挑战。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平衡**“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毕竟,欧洲的GDPR(通用数据保护条例)和美国的政策走向,在思路上可能南辕北辙,而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又完全不同。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这些看似冲突的政策光谱整合起来,并且清晰地勾勒出**主要的政策流派和它们背后的意识形态差异**,那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就非常高了。对我这个读者而言,我更倾向于看到**“比较研究”的精彩呈现**,比如将A国的媒体所有权规范,与B国的数字平台监管模式进行并置分析,从中找出共通的治理难题和创新的解决方案。如果能做到这点,它就超越了一般教科书的深度,变成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政策地图册**。

评分

这本书的议题真的是切中时弊,尤其是现在这个社群媒体爆炸的年代,大家每天都在接收各种信息,但到底这些信息的背后有没有一套更宏观的架构建构?光是看到书名,我就忍不住想探究一下,**从以前那种大家坐在电视机前、报纸铺在桌上的时代,到我们现在人手一机,讯号无所不在的数字鸿沟议题**,全球的政府和机构到底是怎么应对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期待作者能把那些复杂的国际协定、各国对于数据主权的不同看法,用一种比较平易近人、但又不失专业深度的笔调给梳理出来。毕竟,我们台湾夹在几个超级大国之间,资讯的流动和管制,对我们的社会安定和民主运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个全球性的视野,让我们反思我们自己的定位,那绝对是物超所值。我希望它不只是讲理论,还能带入一些**实际案例的剖析**,比如某个国家如何处理假新闻危机,或者跨国公司如何应对不同地区的隐私法规,那种实战经验的分享,才是真正能让读者“有感”的地方。

评分

坦白讲,我对“政策”这两个字有时候会有点敬而远之,总觉得那是一堆枯燥的术语和看不懂的法律条文堆砌起来的东西。但是,这本书的题目——《全球傳播政策》,它后面的“从传统媒介到网络”这个副标,让我的兴趣立刻被点燃了。这不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经验的缩影吗**?想想看,我们看新闻的方式、跟朋友联络的管道,哪一个没有经过政策的制定或规范?我个人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时间轴上的巨大跳跃**的。有没有可能,它会探讨早期无线电波的国际分配,跟现在光纤网络数据流动的管制逻辑,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核心的哲学共通点?如果能把那些看似遥远的国际谈判,跟我们日常用的App使用条款做个有趣的对比,那就太棒了。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历史的厚重感**,让读者理解,我们现在享受的“自由”或面临的“限制”,都是一步步累积下来的历史决策结果,而不是凭空出现的。

评分

市面上的网络传播书籍大多偏向技术操作或社群行销,讲的都是怎么“玩”网络,但很少有书籍愿意深入探讨**背后的“规范”与“权力结构”**。这本书如果能真正做到“政策”层面,我会非常关注它对“平台责任”的论述。现今,脸书、推特(姑且这么称呼吧)这些科技巨头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许多主权国家,它们的内容审核标准、算法推荐机制,都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世界观。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国际社会有没有办法对这些**数字霸主**进行有效的制衡?或者,它会不会提出一些**新的治理模型**,来适应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形态?对我来说,一个好的政策讨论,不只是要解决眼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前瞻性,能够预见到未来十年信息科技可能带来的新挑战。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思辨性很强的框架**,而不是仅仅罗列现有的法律条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