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電子書)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卡拉‧鮑爾
图书标签:
  • 伊斯蘭教
  • 古蘭經
  • 生活感悟
  • 信仰
  • 宗教
  • 文化
  • 穆斯林
  • 靈性成長
  • 聖典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5《華盛頓郵報》、《丹佛郵報》最佳圖書※
  ※2015普立茲獎入圍※
  ※2015國家圖書獎入圍※


  回歸《古蘭經》,我們能看到什麼?

  世界上再沒有第二本書,能同時引發寬恕與戰爭、慰藉與仇恨。
  誰誤解了它?誰能詮釋出真實的伊斯蘭?

  在對立紛擾的爭辯中,一位美國女記者跟隨一位印度傳統伊斯蘭學者,
  回歸《古蘭經》經文的原始脈絡,走入澄澈明亮的伊斯蘭之心。

  西方與伊斯蘭世界衝突愈演愈烈之際,各式各樣關於「伊斯蘭」的報導充斥著媒體版面。狂妄暴力的極端分子成為關注焦點,深化主流輿論對伊斯蘭的抨擊與偏見,同時,為伊斯蘭平反之聲也日益顯著……

  美國記者卡拉‧鮑爾兒時曾隨父親旅行伊朗和阿富汗,在她心中留下對伊斯蘭的親近之情。面臨現今西方與伊斯蘭世界撕裂衝突的局面,她決定展開行動:當瞭解伊斯蘭成為必要,為什麼沒有人願意討論《古蘭經》呢?

  為此,鮑爾開始和以挖掘歷史上四千名重要的女性穆斯林而聞名全球的印度裔伊斯蘭學者阿卡蘭(Mohammad Akram Nadwi)共同研讀這本神聖經典,站上跨文明對話的最前線,找尋對話的可能。

  長達一年的學習旅程,兩人走過牛津的咖啡館和印度小村莊的穆斯林學校,在茶與咖啡之間,咀嚼引發熱議的《古蘭經》經文。鮑爾聆聽阿卡蘭述說先知穆罕默德的故事與言行,還原經文脈絡,企圖接近伊斯蘭的真義。

  一位西方世俗女性,和一位傳統派的印度宗教學者,似乎應該劍拔弩張的關係,卻培養出亦師亦友的真摯情誼。他們攜手從《古蘭經》洗鍊優美的文字中,挖掘出伊斯蘭崇尚和平而非屠殺的溫順性格,以及對女性的尊重而非迫害,拆解了聖戰、一夫多妻等常見的刻板印象。現今對伊斯蘭的誤解,無非是混淆了穆斯林社群中多樣的傳統文化,以及伊斯蘭信仰的樣貌。

  然而,兩人的討論會不只是純真美好的文化交流。隨著與阿卡蘭的互動愈發緊密,身為世俗主義者的鮑爾不斷面臨自身思想觀念的挑戰。與異文化的碰撞是一場近身的肉搏戰,少不了尷尬、摩擦與辯論,迫使鮑爾跨越大城市居民習以為常、世界主義式的「尊重欣賞」,激盪出深刻理解的火花。

  「我使你們成為許多民族和宗族,以便你們互相認識。」這是《古蘭經》第四十九章第十三節的經文,也是作者鮑爾翻開《古蘭經》的初衷。在真主創造的多元族群之間,不應存在衝突撕裂,而該用豐富的理解建立連結,也唯有如此,才能找到共存的解答。

名人推薦

  導讀 
  趙錫麟(台北清真寺教長、沙烏地阿拉伯麥加大學博士)

各方推薦

  《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見證了一段感人的友誼……《古蘭似海》貼心而細膩地重新理解伊斯蘭,並努力澄清種種對穆斯林的刻板印象與汙名……全美國52%自己認為還不夠瞭解穆斯林的民眾都應該熟讀它。」

  《丹佛郵報》(The Denver Post):
  ──「鮑爾女士紀錄了她與一位她在倫敦智庫認識的穆斯林學者阿卡蘭共同研究《古蘭經》的點點滴滴。《古蘭似海》可以被當作是認識伊斯蘭的入門讀物,也可以作為理解阿卡蘭思想、西方人如何詮釋阿卡蘭,以及文化與宗教之對話的進階之作。

  法理德.札卡瑞亞(全球百大公共知識份子、《後美國世界》、《為博雅教育辯護》作者):
  ──「若欲瞭解伊斯蘭對戰正與和平、男性與女性、猶太人與異教徒的看法,這本書能提供絕佳的答案。這段真誠友人之間的對話,聰穎、同理而極具啟發性,世界各地都需要有這樣的對話。」

  亞薩德.莫凡尼(Azadeh Moaveni,《口紅與聖戰》(Lipstick Jihad)作者):
  ──「卡拉.鮑爾對《古蘭經》的親密描繪,筆調細緻優雅,記錄下關於穆斯林神聖經典之真正本質、獨特而未止的辯論。一部生氣洋溢、引人入勝的著作。」

  約翰.艾斯波西多(John L. Esposito,喬治城大學伊斯蘭研究教授、(伊斯蘭的未來)《The Future of Islam》作者):
  ──「與眾不同、嫻熟出色、極為迷人的一本書。卡拉.鮑爾討論並發掘《古蘭經》關於和平與暴力、性別與頭巾、宗教多元主義與包容的訊息、意義以及價值,帶領讀者展開一趟跨信仰理解的獨特旅程。」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電子書) 書籍簡介 《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並非一本單純的古蘭經註解集,它是一部深入現代生活脈絡,以具體、貼近人心的敘事方式,引領讀者探索伊斯蘭核心經典《古蘭經》的生命力與普世智慧的實踐手冊。本書的核心理念在於,真正的信仰不在於紙面上的文字,而在於其如何化為日常的選擇、倫理的堅守,以及對社群的慈悲與關懷。 本書的結構跳脫傳統神學論述的框架,它以「生活場景」為切入點,將《古蘭經》中那些看似遙遠的教誨,轉化為當代人可以理解和應用的生活指南。作者群(或單一作者,視實際情況調整)深知,對於許多非穆斯林讀者,乃至於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感到信仰疏離的穆斯林而言,《古蘭經》往往被籠罩在一層難以觸及的神秘面紗之下。本書的目標便是揭開這層紗,讓經典的「水」流淌進日常的「土地」。 第一部:信仰的根基與日常的錨點 本書的第一部分著重於建立信仰的實踐性基礎。它探討的不是教義的嚴密定義,而是如何在忙碌的日程中尋找「寧靜」(Sakīnah)的源頭。 倫理的起點:公義(Adl)與仁愛(Ihsan)的平衡 作者細膩地剖析了《古蘭經》中對於「公義」(Adl)的強調,並將其置於現代社會中的種種挑戰下進行檢視。這包括職場上的公平交易、法律面前的平等對待,乃至於在資訊爆炸時代中辨識和傳播事實的責任。然而,公義的實踐往往冰冷,因此本書隨後引入了「仁愛」(Ihsan)的概念——超越義務的善行。書中透過數個案例,描繪了如何在不得不堅持原則的同時,依然保持溫和與體諒,展現出聖典教導的動態平衡。例如,當探討到對待弱勢群體的態度時,書中詳述了《古蘭經》如何要求信徒不僅要提供物質援助,更要保障受助者的尊嚴,避免施捨帶來的羞辱感。 時間的儀式化:從「禮拜」(Salat)到「專注」 本書對五功中的「禮拜」有著獨特的解讀,不將其視為僵硬的動作重複,而是提升為「對時間的重塑」。作者探討了如何將每日五次的定時呼喚,內化為對自我心靈狀態的定期校準。書中以極具畫面感的筆觸,描述了清晨的曙光禮拜如何設定一天的基調,而夜晚的宵禮如何提供一個清理思緒、卸下重擔的儀式。這部分強調的是「在行動中保持臨在感」(Mindfulness),即如何將古老的儀式,轉化為抵抗現代分心文化的有力工具。 第二部:人際關係的織網:家庭、社群與異己的對話 《古蘭似海》的第二部分深入探討了《古蘭經》在構建和維護人際網絡上的指導原則。伊斯蘭信仰本質上是一種集體性的存在,本書試圖描繪出這種集體性的精髓。 婚姻與家庭的承諾:超越浪漫的契約 在現代社會中,婚姻的意義經常被浪漫化或功利化。本書則回歸到《古蘭經》中對婚姻的「靜謐」(Sakinah)與「憐憫」(Rahmah)的描述。作者透過分析相關經文,闡述了婚姻不只是一種情感的結合,更是一種基於責任、互相扶持的契約,強調了溝通、寬恕與共同成長在維繫關係中的不可或缺性。書中詳細論述了夫妻間的權利與義務,並以溫和的筆調處理了衝突解決的原則,強調了聆聽比辯論更為重要。 社群的責任:互助與正直的社群空間 本書對「Ummah」(穆斯林社群)的理解超越了宗教界線,廣泛地指向所有追求良善生活的社群成員。作者詳細闡釋了禁絕貪婪、嫉妒和背後中傷(Gheebah)的誡律,並將其與當代社交媒體上的霸凌和虛假信息傳播進行對照。書中提出了一個深刻的觀點:真正的社群力量,源於每一個成員對維護整體聲譽和福祉的自覺承擔。例如,在處理金融往來時,本書引用了《古蘭經》中關於借貸和債務的嚴格規定,強調透明度是建立信任的基石。 第三部:面對不確定性:苦難、選擇與終極的意義 這部分是全書最具哲思性的探索,它引導讀者面對生命中難以避免的痛苦、困惑以及對未來的焦慮。 苦難的詮釋:考驗(Fitna)與堅忍(Sabr) 《古蘭似海》並沒有提供「苦難會自動消失」的虛假承諾。相反地,它引用聖典中關於「考驗」(Fitna)的教導,將逆境視為磨練信仰的熔爐。本書深入探討了「堅忍」(Sabr)的真正含義——它不是消極的忍受,而是一種積極的、有目的性的持續前行,即便在最黑暗的時刻也要保持對更高意義的信念。作者透過歷史上和當代的見證,展示了堅忍如何轉化為創新與韌性的力量。 自由意志與謙遜:在抉擇中尋找導引 在一個強調個人主義和絕對自由的時代,《古蘭經》對人類選擇能力的描繪顯得尤為微妙。本書強調了人類擁有選擇善惡的自由,但同時也背負著對其後果負責的重擔。作者通過探討「順從」(Islam,意為順服真理)的概念,闡述了真正的自由並非為所欲為,而是在認識到宇宙秩序的基礎上,做出最符合良善的選擇。謙遜(Tawadu)被視為這種選擇的前提,它要求個體承認自身的有限性,從而更容易接受來自經典和良知的引導。 結論:流動的真理,永恆的指引 總結部分,本書重申了《古蘭似海》這一書名的意涵:經典的真理如海洋般廣闊、深邃且不斷流動,它不應被固封在書本之中,而應透過每一個信徒的「生活見證」得以體現。作者鼓勵讀者將本書視為一份持續的對話邀請,而非最終的答案。真正的《古蘭經》體驗,是將經文的智慧融入每一個呼吸、每一次抉擇之中,讓生命本身成為對聖典最生動有力的註解。這本書旨在提供工具和視角,使讀者能夠在紛擾的世界中,以一種清晰、充滿仁愛和堅定的方式,過上真正合乎信仰精神的生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卡拉.鮑爾(Carla Power)


  美國《時代週刊》(Time)作家,也曾為《新聞週刊》(Newsweek)、《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等雜誌撰稿。曾獲海外出版俱樂部獎(Overseas Press Club Award)、女性媒體工作者獎(Women in Media Award)。

  鮑爾的母親是猶太人、父親曾是基督教貴格會的法律系教授,本人是生長在美國中西部的世俗女性主義者。因為父親熱愛至中東地區旅遊,鮑爾從小與伊斯蘭結下不解之緣。

譯者簡介

葉品岑


  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碩士。曾任編輯,目前從事翻譯,譯作有《午夜的佩拉皇宮:近代伊斯坦堡的誕生》、《凱因斯對戰海耶克:決定現代經濟學樣貌的世紀衝突》。

图书目录

編輯的話
導讀

序言 行旅地圖

第一部 起源
第一章 二十五個字說明《古蘭經》
第二章 一個美國人到東方
第三章 一個穆斯林到西方    
第四章 前往印度穆斯林學校的公路旅行
第五章 一個移民的禮拜墊

第二部 家
第六章 牛津拓荒人生
第七章 九千名隱匿的女人
第八章 「小玫瑰」
第九章 穿戴面紗和脫下面紗
第十章 解讀〈婦女〉

第三部 世界
第十一章 朝聖者的行進
第十二章 耶穌、瑪利亞和《古蘭經》
第十三章 超越政治
第十四章 法老和他的妻子
第十五章 戰爭故事
第十六章 最後一課

結語 永恆回歸

作者的話
伊斯蘭專用語解釋
注釋
謝辭
中英文對照表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94865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0.0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光是看过去就觉得很有深度,「古蘭似海」这个比喻简直是神来之笔,让人立刻联想到伊斯兰圣典的广阔无垠和包罗万象,仿佛一头栽进去就能探索不尽的智慧宝藏。我一直对外来的宗教文化抱着一种既好奇又略带疏离的态度,毕竟很多时候我们对异教文化的了解都停留在新闻报道或者刻板印象里,总觉得那是一块遥远又神秘的土地。这本书的副标题「用生活见证伊斯兰圣典的真谛」则更让我感到亲切,它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论著,而是承诺要从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中去捕捉那些宏大的教义,这才是真正能打动普通读者的切入点。我期待作者能将那些抽象的教义,转化为我们都能理解的故事和情境,像是透过一扇小小的窗户,窥见整个宇宙的运行法则。我希望能看到那种真正融入在地文化,而非生硬翻译的解读,毕竟文化与信仰的交织,才是最迷人的部分。希望作者的文字能够温柔而坚定,既能展现信仰的力量,又不失对人性的关怀,让漂泊的心灵找到一个停泊的港湾。光是想象翻开这本书后,能与一个全然不同的世界进行一次深度的对话,就让人心潮澎湃,这绝对是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旅行。

评分

阅读体验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作者的叙事节奏和文笔的亲和力。如果这本书的内页排版和文字风格能像它的书名一样,给读者一种“被邀请进入一个广阔空间”的感觉,而不是被一堆术语轰炸,那会大大加分。我希望作者的文笔是那种带着泥土芬芳的,能够让人感受到信仰是如何扎根于真实的土地上的。例如,描述学习某段经文时的顿悟,是否能配上一个在台湾某个角落遇到的场景?这种“在地化”的阐释,对提升本地读者的接受度至关重要。很多时候,我们不是不接受新知识,而是不适应那种疏离的讲述方式。这本书若能成功地将《古兰经》的教诲,转化为一种普世的人类精神追求——关于爱、正义、宽恕和谦卑——那么它将触动所有寻求心灵滋养的读者。我非常看重那种“润物无声”的力量,它不需要我立刻皈依,但至少能让我对“另一种生活方式的可能性”保持开放和好奇,让我的视野因之而拓展,这便是阅读一本好书最大的收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思考“意义”这件事,尤其是在这个变动快速的时代,好像什么东西都是暂时的,缺乏一个坚实的锚点。阅读这类旨在阐述核心经典的著作,或许正是一种对永恒价值的追寻。《古蘭似海》这个书名,带给我一种既有重量感又不失灵动的感觉。重量感来自于“圣典”二字的庄重,灵动则来源于“似海”的流动性与包容性。我个人对文化符号的解读和再创作很有兴趣,所以这本书若能展示出圣典在不同历史阶段、面对不同挑战时所展现出的弹性,那将会是极具启发性的。我特别想知道,作者在阐释这些古老文本时,是如何避免陷入故步自封的僵化解读,而是能将其精神内核与当代议题(比如环保、性别平等、社群责任等)进行对话的。如果这本书能够成功地搭建起一座古老智慧与现代心灵之间的桥梁,让读者感受到信仰不仅仅是遥远的历史,更是当下可以实践的生活哲学,那它就超越了一般的宗教普及读物,真正具备了经典的生命力。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久违的、沉静的力量感。

评分

对于一个长期接触多元思想的读者来说,最怕的就是那种“非黑即白”的论述方式。伊斯兰教常在媒体上被过度简化,导致许多人对它产生误解,认为它是一个封闭或排他的体系。《古蘭似海:用生活見證伊斯蘭聖典的真諦》这个标题,给了我一个强烈的信号——这本书的目标是“见证”,而不是“裁决”。“见证”意味着亲身体验和分享,而非高高在上的评判。我猜想,这本书可能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琐碎、平凡的日常时刻,比如斋戒月时的社群连结、每日礼拜中的心绪转化,甚至是面对困境时的内在韧性,这些才是信仰最真实的肌理。我非常期待作者能细腻地捕捉到这些情感层次,因为只有真实的情感共鸣,才能穿透文化和语言的障碍。如果它能让我这个局外人,在不改变自己信仰的前提下,理解和尊重另一套生活逻辑的核心价值,那这本书的使命就达成了。它应该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圣典中丰富而多层次的光谱,而不是投射出一盏单一的聚光灯。

评分

坦白说,我对宗教书籍的接受度一向比较挑剔,市面上的宗教读物很多时候要么是过于艰涩难懂的教义梳理,要么就是过度美化或神化的宣传口号,很难找到那种既能保持学术的严谨性,又能兼顾普通人阅读体验的平衡点。这本书的名字吸引我的点在于它没有直接喊出什么口号,而是选择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比喻。「似海」这个意象,暗示了探索的漫长和深度,同时也可能意味着其中蕴含着我们尚未触及的诸多面向。我比较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用生活见证”的?是透过讲述穆斯林社群在台湾或者其他华人社会的生活片段,来侧面印证《古兰经》的指导意义,还是更偏向于作者个人的修行体验和反思?如果是前者,那这本书的社会学意义就非常重大,它能帮助我们消弭不同族群间的隔阂;如果是后者,则考验着作者的文字功底和感悟深度。我希望看到的不是生硬的“教导”,而是润物细无声的“启发”。如果能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在面对现代生活的压力、家庭伦理的冲突时,圣典中的智慧如何提供新的视角,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停留在宗教层面,而是提升到了哲学和生活美学的范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