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 (電子書)

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甄梓鈴
图书标签:
  • 独立记者
  • 欧洲
  • 采访
  • 纪实
  • 自由
  • 新闻
  • 时事
  • 社会
  • 文化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〇一八年,作者離開所屬的媒體,以獨立記者的身分踏上在歐洲的採訪之旅。

  她沒有走向更多人注目的西歐,而是以寒冽的瑞典為駐點。在福利見稱的北歐,她看見天堂的另一面──院士的醜聞被揭發,以致諾貝爾文學獎暫停一年;大量難民尋求庇護,引起不同的反彈。

  在東歐變革三十周年,她走訪德國、波蘭、捷克、匈牙利與波羅的海三國,尋找這些國家一路走來的足跡,以至脫離蘇聯後的生活──有人從抗爭者成為總統後,卻被人唾棄;有人堅持講述國家抗爭的歷史,不容國人遺忘;有人參加了「波羅的海之路」,成為一生重要的經歷。

  這一年,她走訪大城小鎮,透過採訪,透過觀察,理解這些國家面對不同的挑戰──有的被大國虎視眈眈,經常滋擾;有的慢慢落在獨裁者的手裏,自由漸漸被收緊;有的右派崛起,惹起爭議。雖然如此,在尋找更美好的將來的路上,很多人仍然努力,為自己相信的多走一步,參與罷課,寫真實的報導,講述過往的經歷,留守自己的家鄉。

  這些國家的歷史,以至她們正面對的困境,與香港無關,但是有些議題不如想像中遙遠,有些經驗曾與我們在某個時間成功連結,正如捷克著名作家克里瑪所說,「從歷史中學習是重要的」,除了避免重複犯錯,也能借鑑他山之石。

名人推薦

  陳立程
  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劉致昕(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在歐洲,她用筆記錄了一個處於巨變的大時代,回到香港,面對的是另一個大時代。要在自己生活的地方堅持客觀求真地記錄社會變遷,必然要承受更激烈的理智與情感之間的撞擊,梓鈴對新聞專業有一份執著,衷心期待在她的筆下看到「而這,就是今天的香港」。──陳立程

  感謝這本書,將這些歐洲的記憶,帶到香港人的手中,作為智慧的載體,也是希望的火苗。──尹子軒(香港國際問題研究所歐洲研究主任)

  《自由未竟》證明了走踏現場的價值,讀者得以跟着梓鈴的文字走訪不同國度、踏過不同人對自由追求之路。──劉致昕(台灣非營利媒體《報導者》副總編輯)

  欣喜香港的記者有自己的作品,帶香港人走一次歐洲,反思當地自由之後的思想轉變。──關震海(《誌》傳媒創辦人)

  我在書中讀到尋覓、徬徨和自我期許,發現梓鈴似乎已經熬過這段路,準備好繼續走下去。──林育立(駐德國記者)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自由未竟:独立记者欧洲采访纪实》的电子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不包含该书的实际信息: 书名: 自由未竟:独立记者欧洲采访纪实(电子书) 内容简介: 《自由未竟:独立记者欧洲采访纪实》是一部深入探索当代欧洲社会、政治与文化图景的非虚构作品。本书以一名独立记者的视角为切入点,带领读者穿越欧洲大陆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记录了作者在追寻“自由”这一宏大命题过程中所见、所闻、所思。全书并非对特定事件的简单报道,而是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田野调查、与形形色色人物的深度访谈,以及对历史脉络与现实困境的深刻反思的结集。 本书的叙事线索贯穿了几个核心议题,这些议题共同构成了二十一世纪初欧洲的复杂面貌。 第一部分:身份的重塑与边界的消融 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传统民族国家的界限日益模糊,但随之而来的却是身份认同的剧烈震荡。本书的开篇部分,作者聚焦于东欧与西欧交界地带的城市,记录了“新欧洲人”在流动中的挣扎与机遇。 作者深入波兰的工业小城,探访了那些选择前往西欧打工,却在文化和心理上被视为“边缘”的劳动者群体。他们面对着语言的隔阂、福利待遇的差异,以及在祖国与新居所之间摇摆不定的情感拉扯。在这里,自由不再是简单的迁徙权,而是融入主流社会却又不失根源的微妙平衡。 在西欧的几个主要移民接收国,作者则将目光投向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移民。在法国的郊区(banlieues)和德国的工人社区,探讨了社会阶层固化与种族偏见如何制约着年轻一代对“平等自由”的期望。书中的访谈片段展现了他们如何在主流文化叙事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以及他们对既有政治体制日益增长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并非对民主的否定,而是对民主实践中不公现象的强烈控诉。 第二部分:数字时代的权力博弈与信息战 随着信息技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社会肌理的每一个角落,欧洲社会对于“信息自由”的定义正在被重新审视。《自由未竟》的中间部分,详细剖析了在数字威权主义和虚假信息泛滥的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困境与独立记者的抗争。 作者花费大量篇幅,探访了设在布鲁塞尔、柏林等地的独立数字媒体机构。这些机构往往资源有限,却肩负着揭露跨国企业游说活动、监督欧盟决策过程的重任。书中的记述,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如何利用开源情报分析工具(OSINT)追踪复杂的资金流向,如何应对来自强大政治和商业势力的法律威胁和网络攻击。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探讨了“算法正义”的缺失。作者通过对几起涉及社交媒体内容审查和数据隐私泄露事件的跟进报道,揭示了科技巨头在欧洲大陆日益增长的隐形权力。这些章节提出尖锐的问题:当我们的公共讨论空间被少数几家公司控制时,真正的思想自由是否还能存在?欧洲各国政府和欧盟机构在试图监管这些技术巨兽时,所展现出的迟疑与无力,构成了引人深思的篇章。 第三部分:生态焦虑与经济转型的十字路口 欧洲近年来在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转型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这些宏大的政策目标背后,是深刻的社会代价和区域不平衡。《自由未竟》的后半部分,将焦点转向了欧洲的地理边缘地带,关注经济转型对地方社区带来的冲击。 在希腊的偏远岛屿,作者记录了当地居民如何在高强度旅游业、能源短缺以及地中海移民危机之间寻求生存之道。这里的“自由”,关乎着能否保留传统的生活方式,能否在全球化浪潮中守住自己的土地。 在德国的“鲁尔区”,这个曾经的煤钢心脏地带,作者考察了“结构转型基金”带来的希望与幻灭。一些老一代工人面临技能过时和再就业的巨大压力,他们对“绿色新政”的口号感到陌生甚至抵触。书中描绘了一幅复杂图景:进步的理想主义与坚实的物质现实之间的冲突。 此外,作者还关注了农业领域面临的挑战。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乡村,农民们抗议欧盟共同农业政策(CAP)的改革,他们认为新政策更偏袒大型农场,而忽视了维护欧洲生物多样性和传统农耕方式的小农户。这种对土地和生活方式的捍卫,构成了另一种形式的对“自由”的界定——一种植根于具体的地域和劳作之中的自由。 结语:未竟的探索 《自由未竟:独立记者欧洲采访纪实》的最终落脚点,并非提供一个关于欧洲现状的简单答案,而是呈现了一系列未解决的张力。作者认为,欧洲的自由并非一蹴而就的终点,而是一个持续被质疑、被争夺、在各种矛盾中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 通过细腻的文字、多角度的观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观察当代欧洲社会复杂性的独特窗口。它邀请我们一同思考:在一个日益碎片化、技术驱动且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我们所珍视的那些关于个人权利、社会公正和民主价值的理想,究竟还剩下多少未竟的努力需要去完成。这本书是献给所有相信调查报道力量,并愿意深入了解欧洲大陆现实肌理的读者的诚挚记录。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甄梓鈴


  國際新聞記者。二〇一八年夏天,毅然辭去報館工作,以獨立記者身分赴歐洲採訪一年,駐紮瑞典,經營《三角尺北歐新聞平台》。走進國際現場,實地觀察歐洲政局,發掘新聞故事。文章散見於《明報》、《蘋果日報》、《BBC中文網》、台灣《報導者》等中文媒體。

图书目录

陳立程序
尹子軒序
劉致昕序
關震海序
林育立序
自序

第一章
天堂無門


I. 氣候變遷
走進氣候罷課現場
沒有垃圾的國度

II. 諾貝爾獎醜聞
跟着瑞典人上一堂「諾貝爾課」,醜聞過後文學獎何去何從?
離開伊朗,尋回寫作自由──專訪瑞典學院新院士Jila Mossaed

III. 難民危機
同班同學
在瑞典大選進行時,走進伊巴謙莫域家園
丹麥大選採訪──那些被邊緣化的人
舌尖上的敍利亞
熱話背後,絕望告白,學生困IS佔區,教授僱傭兵拯救

IV. 戰狼在北歐
誰的公民
酒店事件餘波未了

第二章
鐵幕之後


I. 東歐劇變

波蘭
專訪波蘭前總統華里沙,拉倒鐵幕,英雄不再
鐵幕倒下前/後
鐵幕倒下三十年,波蘭媒體第四權怎麼了?

匈牙利
從民主鬥士到威權領袖,走訪歐爾班家鄉
獨立媒體狹縫求存,匈牙利政府的眼中釘

德國
東德最後一個逃亡家庭
反移民的「高牆」──柏林圍牆倒塌三十年前夕,一個衝突現場的再訪
被遺忘的殖民傷痕,走進柏林「非洲區」
小黨崛起似納粹,學者憂掌大權,德極右黨否認排外,「只是默克爾愈走愈左」
極右色彩惹監控,AfD稱遭不公打壓

捷克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

II. 獨立以後
二百萬人手牽手,築成六百公里的自由之路
本土語言保衞戰
資訊戰是怎樣煉成的
今生不回家
不存在的樓層
歌唱革命

後記:回家的路

图书序言

  • ISBN:9789888562398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香港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6.2MB

图书试读

自序

  「你怎樣看在香港做國際新聞?」畢業後回港找傳媒工作,面試時,我被這樣問過。

  我記不起當時怎樣回答,有可能說了一些聽起來很官腔的答案,編輯主任一直面帶微笑,後來我獲取錄,加入了《明報》國際版。

  剛入行,我從外電翻譯開始做起,寫國際花絮和要聞是基本工作,每天翻譯不同通訊社的稿件,涉獵世界各地的新聞,有軟有硬。慢慢地,我有機會參與一些國際專題報導的工作,跟着資深記者討論「菜單」和選題角度、搜集資料、找受訪者,大多數訪問是隔着電話或電郵進行。對我來說,一切都是挑戰,在跌跌碰碰中學習何謂新聞。

  二〇一六年,我離開《明報》,之後加入《香港  》擔任國際新聞記者,做網、做報、度橋拍片、街訪、錄VO,逼着一夜長大。雖然國際新聞編譯工作重要,但做得愈久,就愈想出去跑,發掘外電以外的故事。總是有人問我:「國際新聞記者是不是經常出差?」這真是個天大的誤會。在香港當國際新聞記者不常有這種機會,認識一些有衝勁的記者,遇到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更選擇自費採訪。

  二〇一六年十二月,在時任韓國總統朴槿惠親信干政風波持續發酵下,我去了首爾一趟,說是旅遊,心底是想帶一些採訪回來,或是近距離觀察燭光集會的情況。那次旅程,中途出了意外,我跌倒弄傷了腳,最後忍着痛一拐一拐的走到光化門集會現場,完成採訪。那是我第一次跨出辦公室,在國際新聞現場採訪,事後反思雖有不足,但走進現場的確重要。

  離開香港,在歐洲獨立採訪

  一位新聞界前輩曾經對我說:「做國際新聞什麼都要略懂一點,還要有自己擅長的議題和國度。」那我的寫作主線是什麼呢?我在大學修讀國際關係,以理論學習和歐洲研究為主,大學二年級曾赴瑞典當交換生,短期留學,開啟了我對北歐政治新聞的興趣。

  當我決定以獨立記者身分向外闖,毫不猶豫就選定瑞典南部一個小城,一個我曾經生活過、最熟悉的地方。那兒租金沒大城市那麼高,駐點的交通便利,碰到想做的新聞議題,背上背包,說走就走。歐洲近年多次發生大型恐怖襲擊、難民危機爭議不斷、右派勢力大崛起,這些都是我比較關注的議題。
   
  二〇一八年夏天,我辭掉全職工作,離港外闖,想試試自己能走多遠。由主流媒體記者變成獨立記者,這條路是孤獨的,就像創業一樣,由零開始。從事前準備、研讀資料、行程安排、實地採訪至訪後整理,寫成文稿,向各大傳媒機構「賣橋」,或是在出發前跟指定媒體商議合作方案。採訪路上,很多時候都是一個人做決定,工作表面看起來輕鬆自在,其實講求自律性。在沒有公司資源及固定收入下,如何做到收支平衡,讓自己不會蝕太多錢,更是一門學問。

  〈寫在「布拉格之春」五十周年──在捷克尋找共產記憶〉是我離港後的第一篇採訪報導。我帶着一本簿、一支筆,走訪布拉格各處,跟不同的人對話,逆權作家與小市民、老人與青年各自述說經歷,談「布拉格之春」、「天鵝絨革命」及今日右翼民粹主義政治思潮,由追尋歷史到記載現實。這是我的方向,新聞工作不只是把故事帶回來,寫成的採訪報導,更希望給讀者帶來一些反思。

  那一年,我去過很多地方,走進瑞典和丹麥的移民區,採訪北歐式選舉、拜訪前蘇聯地區,有幸訪問波蘭前總統華里沙、與東德逃亡者及右翼政黨領袖對談,探討東西德統一後的現況,而踏上波羅的海三國,探尋當地人的歷史記憶。

  這本書輯錄了我在二〇一八至二〇一九年從事獨立記者的日子裏,在不同報章及平台發表過的採訪報導,也有些未發表過的文章,包括採訪背後的小故事、離港外闖的生活等等。《自由未竟——獨立記者歐洲採訪紀實》既是記年,也是記事,為這一趟旅程留下一點紀念。

  在此感謝各位新聞界前輩的提點,亦感謝家人一直以來的支持。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作者视角,让我感到一丝特别的亲近感。作为一名生活在信息相对开放,但仍旧需要审慎对待报道的岛屿居民,我们对“他者”如何看待我们的处境,有着天然的敏感。我非常期待作者在记录欧洲的社会现象时,能不经意间流露出那种“局外人”特有的清醒视角,那种既能深入观察,又不会被当地复杂的历史包袱完全裹挟的独特洞察力。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文化冲突、移民议题或政治光谱两端分歧时,一个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观察者,往往能提供更具穿透力的解读。我希望看到的,不是对欧洲的简单美化或彻底批判,而是那种带着记者职业素养的冷静解剖。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国际新闻报道的幕后花絮,揭示一些不为人知的“被过滤”的真相,那对我这个关注公共事务的读者来说,价值就更高了。

评分

从书名本身来看——《自由未竟:独立记者欧洲採访纪实》,它立刻就抓住了我作为台湾读者的一个痛点和兴趣点。我们身处的环境,对于“自由”的定义和实践有着非常复杂的历史和现实背景。所以,当“自由未竟”这四个字摆出来时,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在追寻真实、报道真相的过程中,所要面对的种种阻碍和代价。欧洲,对于我们来说,既是现代民主理念的发源地,又是当前地缘政治博弈的前沿阵地。想象一位独立记者,如何在这样充满变数和强大既得利益集团的环境下,去完成她的采访任务,这本身就充满了戏剧张力。我好奇她如何平衡理想主义与现实操作的残酷,如何处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与自身安全的平衡。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独立新闻工作者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维持其“独立性”的挣扎与坚持,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或见闻录,而更像是一份关于新闻伦理和个体勇气的深度剖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种带着微微泛黄的质感,仿佛能让人闻到纸张与时间交织的味道。在如今这个数字阅读盛行的时代,看到这样一本实体书的设计,心中不免涌起一股怀旧的情绪。它不仅仅是一个阅读的载体,更像是一份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历史切片。透过那低饱和度的色调和略显粗粝的排版,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欧洲那段日子里,那种既兴奋又带着些许不安的复杂心境。这种视觉上的引导,对于即将踏入这本书的内心世界的人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铺陈。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追求光鲜亮丽的视觉冲击,而是选择了一种沉稳、内敛的姿态,预示着内容或许会是深刻且需要细细品味的。光是光影的运用,就处理得极其到位,聚焦在某些特定元素上,留白之处又恰到好处地引发读者的想象。我猜想,作者在选择这套视觉语言时,一定下了不少功夫,力求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沉静下来的入口。这份对“质感”的坚持,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充满了期待,它似乎在无声地告诉我:“内容值得你慢下来,用心去感受。” 这种用心,才是优秀出版物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的文字排版和行距处理。现在的电子书阅读器虽然方便,但常常为了适应各种屏幕,牺牲了阅读的舒适度。然而,这本电子书在模拟纸质书的阅读体验上,做得相当出色。字体的选择非常考究,既不是那种过于现代的无衬线体带来的冰冷感,也不是过于老旧的宋体带来的阅读疲劳。它介于两者之间,显得既庄重又亲切,很适合长时间的阅读。更值得称赞的是段落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地让眼睛有了喘息的空间,避免了文字的“拥挤感”。这种细节上的打磨,直接决定了阅读体验的上限。我立刻尝试在手机和平板上切换阅读,发现其响应速度和排版自适应能力都非常优秀,没有出现常见的错位或元素堆叠的问题。这意味着,无论我是在通勤路上用手机碎片时间阅读,还是晚上在沙发上用平板放松,都能保持一种连贯且愉悦的阅读节奏。这种对用户体验的重视,让我想起那些真正把读者放在心上的出版机构,他们明白,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而不只是知识的单向灌输。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潜在“情感温度”非常感兴趣。报道纪实文学,最怕的就是写成一份干巴巴的报告文学,缺乏人情味和故事性。我希望作者在记录那些深刻的社会议题时,没有忘记穿插个人的感受和日常的片段。比如,在某个寒冷的冬日,与一位受访者在咖啡馆里交谈的细节,或者在异国他乡处理突发状况时的慌乱与解决。正是这些“不完美”的个人体验,才能将宏大的欧洲图景拉回到读者的切身体验中来。一个优秀的纪实作品,应该能让读者在阅读结束后,仿佛也一同经历了那段旅程,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完成任务后,那种身心俱疲又有所收获的复杂情绪。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在合上屏幕的瞬间,感受到一阵微弱的欧洲风拂过脸庞,那它绝对是一本值得我反复回味的好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